《精进》(一书中关于时间管理理念的摘录)

2016年6月11日 李公子 摘自《精进》(采铜 著)第一章

《精进》,今年读到的又一本五星级评价好书。采铜老师的高功力大作,书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心法和技法,很多的原创方法论,对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有相当高的指导价值。

《精进》

图书信息

本书讲了关于个人提升的几个核心内容:

  • 时间管理的观念
  • 如何做选择
  • 如何行动
  • 如何学习
  • 如何思考
  • 如何努力
  • 如何创造成功

本书还在学习中。现摘录关于时间管理的两个章节。其余精彩内容逐步摘录分享。


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从小我们就被反复教导,要“合理 利用时间”。可是对于如何做到“合理”, 又没有人教给我们通用、有效的方法。 简单地说,“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 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 上。

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 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 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 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 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 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 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半衰期最早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 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得越快; 半衰期越长,衰变得越慢。不同元素的 半衰期差别非常大,短的不到0.01 秒,长的可达几亿年。后来,许多其他 学科也沿用了半衰期的概念。医学中,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浓 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元素的半衰期 属于该元素的固有属性,不受环境影 响,而药物的浓度半衰期则会因个体体 质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 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 生长期的效果。就拿玩游戏来说,玩游 戏带来的愉悦感是其他绝大多数事情无 法比拟的,但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 就迅速消退了,于是有些人为了再次寻 求这种强烈的愉悦感,就会继续不断地 玩下去。所以玩游戏对大多数人来说, 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再拿 观看综艺节目来说,很多综艺节目耗资 巨大、设计巧妙、制作精良,又有多位 大牌明星助阵,所以具有很强的观赏 性,让观者身临其境、大呼过瘾,可是 一旦节目结束,就会感觉失落,第二天 能记起来的也不多,所以观看综艺节目 也可以看作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

以此类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 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这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

  •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 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 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 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 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 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 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 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起或 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 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反躬自省一下,可能会发现,我们 平时最喜欢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 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两类长半 衰期事件,我们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 得很不情愿,或者不具备做的条件。

这个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一个短半衰期的沙坑之 中。在沙坑里,我们总是一次次地把沙 子抓起来,但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 已从指尖滑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来过。 即便这个过程重复再多次,我们还是得 到相同的结果。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 天,但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但是长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样,它 的效益可以累积和叠加。即便每一次事 件的可见效益微乎其微,但是只要它的 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效益就可以传递下 去,成为奠定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 石。比如背单词,背一个单词,尽管可 能过几天就会淡忘,但是当你几天后重 新背这个单词时,第一次行动留下的底 子还是在那里,它可以降低你再次记诵 的难度。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 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 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 “执行无能”:

选择无能:就是指我们很难判断两 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 本,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于是就成了 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难 行。

执行无能:就是指我明知道这个事 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对广大“拖 延症患者”来说,往往一个事情看上去 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 易拖,最后_事无成。

而这些状况,都可能用一条简单的 行动规则来改善,我称之为“采铜法 则”: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 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 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 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 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需要应对的事 情多到数不胜数,到底如何判断这件事 情是长半衰期还是短半衰期呢?对于这 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与药物的半衰期类似,一个事件的半衰期也有个体差异,也与具体完成这件事情的方 式有关。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其半衰期可能天差地別。一个明 显的例子就是旅游。有些人旅游是走马 观花、“到此一游”式的,那么半衰期可 能就很短;而另一些人旅游前就会做足 功课,对游览地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 点做详细了解,在游览过程中又细致入 微,仔细观察当地的风物,并认真撰写 游记,那么对他们来说,旅游的半衰期 可能就会很长了。

其次,有些收益本身就具有“长期 保持”的属性,比如方法、技能以及具 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竞争力 等,识別是否具有这些属性可以帮助我 们判断事件的半衰期长短了。下面是根据这一思路,对长半衰期事件的一个不 完全罗列:

长半衰期事件指南

〇积累可信的知识

〇训练实践技能

〇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〇提升审美品味

〇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〇保持和促进健康

〇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〇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〇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 明

〇获得高峰体验

……

这个单子还可以继续列下去,大家可以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摸索。

当然,虽然名为“采铜法则”,但它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它只是一个思维工具,一项可以加诸内心的判断标准。 它就像一把“时间之尺”,丈量出具有长 远价值的事物,提醒我们避免沉迷于对 短暂欲望的追逐之中。当然,它并不意 味着要完全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毕竟人 还是需要当下的快乐和即兴的满足,只 不过,它不应是我们生活的重心。清醒 地意识到我们到底在做什么、要追求什么,才能作出让自己未来不会后悔的选择。

我们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我们可以用半衰期看自己,也可以 用半衰期看他人、看历史。

时间自有偏爱。回首历史,一些杰 出的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即便星移斗转,时移世易,他们以及他 们各自的经典作品,仍被今天的人们记 起和谈论。

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 期的作品。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写过 一篇著名的文章《为什么要读经典作 品》,在这篇文章中,他这样定义经典 作品:“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 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随后 他又写道:“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 书。”简单地说,经典的价值,就在于 你总是会从中找到新的东西,所以经典 是怎么读都读不尽的。为什么经典作品 会有如此魅力呢?按照我的理解,一部 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 质”的东西,也就是某种根源性的东 西,所以世间千殊百异的人、事、物, 最后都可能和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发生共 振。因此一部经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 的光源,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 都会被这道光源照见内心中不曾被照亮 的部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 生阶段去读它,也会因为想法和境遇的 改变而被照亮内心中不同的地方。

投资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 介绍了“林迪效应”。按照他的表述,林 迪效应是指:“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 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 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 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 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辨別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这个效应对经典作品正好适用,一 部经典流传得越久,它就越可能在今后 更长的时间内传承下去,继续发挥它的 价值。就如同常青树,总是会长出新的 叶子。

可是随着互联网渐渐主宰人们的生 活,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经典的 价值。微博、朋友圈无时无刻不在刷 新,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也越来 越难以保留持久的兴趣。一个全民热议 的话题通常也只能维持一两天的热度, 随后就归于沉寂。这些碎片化、无价值 的信息实际构成了一种“信息噪音”,干 扰了我们对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的 判断。正如波兰著名女诗人辛波斯卡在 《一粒沙看世界》中写的:

时间飞逝,如一名携带紧急讯息的邮差。

但那只不过是我们的比喻。

人物是杜撰的,匆忙是假装的, 传递的也不是人的讯息。

我们如何才能从庞杂泛滥的信息中 分辨出哪些是有价值的信息,哪些又是 “信息噪音”呢?

辨认“信息噪音”有一个立竿见影的 方法,就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 度。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记述历 史的三种时间尺度,其中最长的时间尺 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 境;中等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社会和 文化层面的因素;而短时间尺度,才是 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具体的历史事 件。布罗代尔认为,具体的历史事件的 出现,往往具有随机性,在表面现象背 后,是更深刻和稳定的导致该事件发生 的中、长时间尺度的因素,这些因素才 是更值得历史学家记述的。

如果用这种变换时间尺度的方法, 去评价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从原本追 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 久受益”的信息模式,就不难把那些“噪 音”辨析出来,并且过滤掉。你主动过 滤掉的信息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越有富 余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 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把更多的 目光投向那些被“时间之尺”筛选过的经

典作品上,可以避免无谓的躁动。从心 智的成长层面上讲,这种“复古”也恰是 最有效率的。你不如想象,和那些历史 上的杰出人物做朋友,就如同把他们加 为微信好友,每天捧读他们的作品,就 如同刷朋友圈,这时你或许会发现,这 个朋友圈丝毫不比你现实好友的朋友圈 无趣,甚至更加引人入胜。

如果我们多了解一下那些历史长河 中的杰出人物,就会发现他们往往是不 为潮流所动的人,甚至常常带着点偏 执,而且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才 能,并且努力地、义无反顾地去把这个 才能发挥至最大。“向那些伟大的智者 看齐”,并非是要亦步亦趋地重走那些 先贤的道路,毕竟时代已经全然不同, 而是要选择像他们那样,走一条自主选 择并且可以一往无前的道路。

当我们用“时间之尺”丈量历史中的 自己,与那些杰出人士相遇、交谈,你 就会发现,与同时代人作比较并没有那 么重要,更没有必要在这种比较中自我 怀疑、自怨自艾。人生那么短,路又那 么长,你好好走就是了。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为什么我总是时间不够用? ”今天 我们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我们抱怨有太 多的事情要做,又好像永远都做不完。 “没有时间”成了 口头禅,有时候是借 口,有时候更是实情。正如历史学家帕 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 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现代社会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 器,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某种角色。 机器越转越快,人就被推着一直往前 跑,疲于奔命。同时,人的消费欲望被 无孔不入的广告和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法

拉动着,人们变得无法满足于已经拥有 的东西,而是不断地想要更多。如此一 推和一拉之下,人就会陷入欲望的泥 潭,反反复复地折腾,过了许久之后回 头一看,人生就这么过去了。

时间管理,让我们越来越快

时间犹如一套严苛的规则,规范着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什么时候睡觉不仅 取决于有没有睡意,也取决于时钟所标 示的时间;什么时候吃饭不仅取决于有 没有饿,也取决于有没有到“饭点”。这 种情况可不是在人类文明早期便有的, 据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技 术与文明》中所述,机械时钟的最早使 用始于13世纪欧洲的寺院,用于帮助 人们准时地参加宗教活动。而直到公元1345年左右,欧洲人才开始普遍接受将 一小时分为60分钟,把一分钟分成60 秒。也是从那时起,时间作为一种社会 活动的参照框架,把人的生活从大自然 的背景中分离出来。之后的几个世纪, 时钟走出宗教领域,在人类的经济活动 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芒福德甚至认为,工业革命中最关键的机器不是蒸汽机,而是时钟。而到了现代社会,时间更是被推上了神坛。

在这种背景下,“时间管理”应运而生,还成了今天的一门显学。它教我们 如何设定任务目标,如何把任务分解, 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如何把事情列成 清单并设定好时间,如何把控好自己的 工作效率......这些方法无疑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只不过都是“技术层面的解决”。
所谓“技术层面的解决”,是指只对 问题的表面部分实施干预,而忽视了问 题深处的根源。其后果是,问题的表面 部分在短暂的消失后又再次出现,甚至 愈演愈烈。时间管理中提倡的很多方 法,并不是要让人们逃离现代性境遇所 构筑的牢笼,反而是要对其加以技术性 强化,教会我们更精细、更严苛地分割 生命时间。

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可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更快。

通过让自己更快来赶上外部环境的快,表面上来看也有几分道理。可穷究 起来,却是难以成真的海市蜃楼,因为完成一件事情的复杂程度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无怪乎计算机科学家侯世达 (DouglasHofstadter)在其名著《哥 德尔、艾舍尔、巴赫一集异璧之大 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侯世达定 律:“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 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另一方面,人们无法预估未来发生 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总是频频发 生,打乱人们的原定计划。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液态 的”(liquid),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 的,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由此可见,时间管理中制订时间计划的方法并 不可靠。我们通常制订的计划往往会大大低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而正是 这样的低估,逼迫我们快马加鞭,去完成一个个原本在既定期限内难以完成的 任务,而一旦无法完成,我们又会陷入自责之中,而这种自责本身也是耗费时间的。

所以,虽然时间管理对于提升人们 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有时候会有一定 的帮助,但人们的主观感受却常与此并 不一致,会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事情 永远都做不完,甚至为此而心力交瘁。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认为,我们 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 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也就是“有快 有慢”才好。他在《人文六讲》一书中 写道:“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 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什么叫 有快有慢?用音乐的说法就是节奏。如果一首交响曲从头至尾快到底,听后一定喘不过气来,急躁万分。所以一般交 响曲都有慢板乐章,而且每个乐章的速 度也是有快有慢的,日常生活上的节奏 和韵律也应该如此。”

他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每天抽 一点时间去“面壁”,也就是在一个私人 的空间里,静静地去听自己内心的声 音,让心中不同的“自我”参与对话和辩 论。这样,可以让自己不随波逐流。而 另一些事情,像处理日常公务诸如看邮 件、写报告等,则是越快越好,李欧梵 先生说他都是用“极有限的时间”把它们 处理掉的。

李欧梵先生的做法颇符合“平衡时间观”。在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采用不 同的时间视角,也正是平衡时间观所提 倡的。可现代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 把工作和生活相混淆,不是“过日子”, 而是“赶日子”。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 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 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 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 ‘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 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 真正意义与价值。”这番话,值得好好 深思和回味。

继续说生活中的慢。时尚专家弗洛 克在一本名为《享乐主义手册》的小册 子中给出了很多让生活慢下来的建议, 都挺有意思的,这里列举几条:

〇找一把公园长椅,坐下来,观察生活

〇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〇散步,不要方向

〇在完全静寂中看一本书

〇在阳光下小睡片刻

〇在烛光中洗一次澡

〇睡到自然醒

当然,掌握生活快慢之道最关键的 是要想清楚什么事情应求“快”,什么事 情应求“慢”,这里我作了一个简单的归 纳,供大家参考: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 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 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 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时间的“快”和“慢”也常常对应着时 间的“深”和“浅”。社会学家曾发现过一 个“时间悖论”: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 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 加的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 闲暇时间在减少,也就是说,人们实际 拥有的时间越多,主观感受拥有的时间 却越少。为什么呢?这正好可以用时间 使用的深度来解释。

同样是安排闲暇的时间,坐在电视 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所带给人的 满足感,就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 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在看电视时, 我们可以同时嗑瓜子、玩手机、跟人聊天,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而在进行写 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时,则可 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的状 态。所以说,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 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 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心流”(flow)这个由心理学家齐 克森米哈里创立的概念已经渐渐为大众 所熟知,它是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 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 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 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 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当然,人也不可能 一直处于心流状态中,也需要很简单地 放松、闲适,只不过,在时间的“深”与 “浅”之间需要某种平衡。获得高质量的 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就是: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保持一项爱好,让它在时间的深度 和长度中慢慢生长,可能会得到始料未 及的成就。西班牙人约瑟夫.奥约 (JosepdelHoyo)最早是_位医生,从 医学院毕业后在一座村庄里行医,同 时,他沉浸在一项特殊的爱好中:观察 鸟类。只要诊所一空下来,他就会在诊 所门口挂起告示牌,然后跑到森林、河 边去观察鸟类,他为此而着迷,如痴如 醉。若干年后,他和有相同爱好的朋友 一起,开始编撰旨在包含所有鸟类的 《世界鸟类手册》(Handbook of Birds of the World)。1992年该手册的第一 卷问世,截至2013年,已经出版达17 卷之多,收录了超过7400种鸟类。奥 约正是用一种“深”的方式来使用业余时 间,他对待时间的方式是“郑重”的,他 把“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勾连在一 起,并赋予时间意义和喜悦。

所以,事业与生活的秘诀,无外乎 就是处理好时间的“快”与“慢”、“深”与 “浅”的关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117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28评论 1 2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839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07评论 0 20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84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29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80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93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13评论 1 24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75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66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92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52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4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62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7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