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心态系列(四):瞧,这个积极主动、诚恳正派的老头!

上一篇“搞心态”系列,我们简单聊了下佛学,但那毕竟是别人家传来的东西。要搞心态,我们也得看看自家老祖宗都有什么妙计。

选题嘛,就是记录了孔子言行的《论语》。

今天的内容主要出自杨立华教授的公开讲稿以及他一本非常通俗的小册子《中国哲学十五讲》,少量内容参考了李泽厚教授的《论语今读》,也有一些自己的杂货。纯属一家之言,如有谬误,责任完全在我。

《论语》的价值

仍旧先功利的思考问题,为什么要读《论语》?

我们就按照现代主流学者的解释,将《论语》看做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
通常,当生活成为问题、当人生成为疑问时,哲学才会出现。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是循环论证式的,所以再问:什么是哲学?
回答就成了:所有针对终极关怀的理性思考,都可以称之为哲学。

那什么又叫终极关怀呢?
可以简单分为两个方面:
1、关于世界本质的探讨:世界其根源是什么、有什么亘古不变的规律。
2、关于人生的探讨:人们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
如果你曾经思考过上面类似的问题,那说明你也是个哲学家!而从哲学经典中,我们便或多或少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如果我们认为“哲学”是一个文明(或者说其中每个具体的人)能够自处的必备品,中华文明这么传下来,也一定是有对应的供给品,滋养了相应的精神需求。这,便是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如果人们终日忙于生活:夏日白天,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深冬夜晚,便把火炉生的通红。这样的生活,可能会免于哲学的打扰。但是当闲暇出现后,人们不免会有属于自己的哲学时刻。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闲暇。所以读些《论语》之类的“哲学经典”,可以作为一剂预防针,防止自己“突然开始怀疑人生”的时候,失了方向。

《论语》的不幸

为什么我们当代很多人不太待见孔子或者儒学,认为其是落后的文化产物?
归根结底,当作为一个文明整体受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人们总要寻些原由。不幸的是,虽然孔子是两千年前的人,还是被选出来作了背锅侠。

类似的情况,我想讲个段子:
老张家中彩票发了财,实力大增,开始欺负上了隔壁老王家。
老王在无奈和气愤之余,每天蹲家里仔细琢磨为啥。有天,他想到了老张的媳妇经常去镇上跳广场舞,而自己媳妇仍然天天在村里扭秧歌。于是忽的顿悟:我们只扭秧歌,不跳广场舞。这就是造成两家差距的根本原因了!
于是,老王召开了家庭紧急会议,并宣布:即日起禁止媳妇扭秧歌,改学广场舞。老王的儿媳妇比较时髦,她指出完全抛弃秧歌是不好的,因为扭秧歌一直以来是家族的传统娱乐项目,抛弃了对老一辈的身心健康很不利。于是她自告奋勇,苦学广场舞,然后将其中的二十八路招式拆解并融入到了秧歌舞步中,并称其为“新派秧歌”。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每逢赶集,人们都会在街上看到几个让人愉快的身影。
过了好多年,老王家境也逐渐殷实起来,老王儿子小王也顺利接了班。小王发现,广场舞跳的好不好和自己家境的发展并没什么直接的关系。这些年之所以家境好了,其实全靠一家老小没日没夜的拼命苦干。而从孩童的记忆起,他一直觉得还是秧歌跳的过瘾!于是他提出:我们要“舞学自信”,重拾秧歌的娱乐价值!
但是,虽然在家长的号召之下全家无不响应,奇怪的是,大家日常探讨秧歌舞步的时候,仍旧不免按照广场舞二十八路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比如探讨什么类型的秧歌鼓点能符合手推式低音炮的发音模式;秧歌步过于简单的动作模式是否限制的人体的美学表达;是否要批判性的继承那些服装上的浮夸装饰云云...
而那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快乐,小王仍然只有在深夜空旷的院子里,带上最新的ipod,将小调开的最大,独自去回味与体验了。

《论语》的特点

关注此世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如果用一句话说明中华文明区别于西方的特点,那便是:关注此世,没有彼岸。
中华文明的的核心线索中是没有创世神话的,也没有神。于是便没有神学,就更加不需要文艺复兴,更不会有人文主义的发展过程,也不会有人发出“上帝已死”的疾呼。所以当我们为西方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庆贺的时候,并不需要自贱于为何类似的进程没有出现在我们自己的文明中。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不需要。
读到这,可能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怎么能说中华文化没有神呢?我们不是有盘古、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吗?
但如果仔细看的话,这些所谓的创世神话和神明,都源自孔学发端后兴起的民间传说,有些甚至是近代学者为了填补对应于西方思想体系中的空白而从故纸堆里挖出来的,而它们并没有体现在早期的文明经典当中。其实我们看《论语》、《易传》也好,《道德经》也好,都是不带神创的假设去解释世界,就是以现实世界观察为出发点来进行阐释。这点,也无疑也为后世传承辩护省去了许多麻烦。

简单、朴素、直接

孔子说道理,从不故弄玄虚,刻意做出高深的样子。读《论语》,最直接的感受是其语言和表达的朴素而具体。不虚妄、不装逼、不油腻。相比较而言,除了历史上的空谈玄学,反面例子特别突出的就是当下国内经济商业界的各种“领袖”们了。通常,随着他们在台上光鲜的亮相,再辅以PPT讲稿的完美配合,一大批观众甚至就会想冲上台去喊一声:“大师,我悟了!”。然而一旦我们将其结论推敲几个“为什么”,就仿佛堕进了迷雾。或惊诧于他们的思想境界仿佛已经突破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基本结论的限制;或惊叹于其脸皮之厚及其驾驭语言艺术的精妙。不过,我们也无需论其对错,因为写稿子的人通常也都不是笨蛋,他们很清楚也很刻意的保证了自己言论的不可证伪性,若要是真跟他们较起真儿来,反而显得咱们矫情了。
但是,无论如何要明白,过分抽象的道理,不但很可能无益于生活,而且有可能会败坏我们的常识。孔子罕言之,或许是有其深刻的考虑的。从结果上来看,也正是这种朴素和直接,才造就了《论语》其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普通人,更不应该太强求玄幻的东西,比如禅宗之类的,还是先将朴素不变的东西收拾好,再论其他。

可是,再伟大的诗篇,也经不起脍炙人口。

孔子的一言一语,早已经嵌入到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成为人们下意识的沟通工具,以至于往往不能够再引人深思、静静体会。反观当我们初次接触西方哲学的时候,通常会感慨于其精密的概念体系和完整的逻辑推演。其实,我觉得这往往是一种“陌生的欣赏”,而孔子的朴素和直接,多数时候反而更能够直接了当的点明问题的答案。

这也正是哲学和自然科学不一样的地方。其在于一旦人类开始用理性去审视人生和世界的时候,通常能够直接到达人类可达的最高洞见。所以,我们会看到整个哲学史有一种不断回归的倾向。问题是简单的,结论也是简单直接的。过程中发展的,往往只是论证的方式、表述的形态和逻辑推演的细节。

没有体系?

有人认为孔子不过是一个富有人生智慧的人,并没有体系化的哲学思考。比如黑格尔。他评价《论语》道:“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关于此类观点,有几个事实和论述值得注意。
首先,《论语》不等于孔子,前者不过是后人记录的孔子言行。孔子体系化的哲学思考,的确在论语中没有直接体现(倒是在儒学传承的另外一部《易传》中有体现)。我们观察孔子的一生,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挑战,这也使得孔子的论说只是直陈所见,并没有证明和辩护的意识。
我们知道,孔子可是之前两三千年智慧的总结者和后学的开创者。“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其后学才需要进行“百家争鸣”。比如两百年后的孟子,其思辨的内容就很多了。但是,如果不是基于对世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深刻体察,孔子面对生活世界的复杂情境时那种平正而又确信的目光是从何而来呢?

其次,虽说《论语》没有从语言上直接建立起明确的论述体系,但至少很多深入探查过《论语》的人,仍旧能够从散落的文本中体会到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比如引用研究了几十年中国哲学思想的杨立华教授的观点:“虽然《论语》中的议论并不超出日常生活的范围,但其中又自有人伦日用所不能穷尽的思致”。这其实也是程子所讲的:“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最后,是不是只有体系化的东西才能叫“哲学”?是否只有黑格尔那种论述方式才行?那尼采呢?之前提到过,人类总是会受到理论化知识的诱惑,想要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可把握的,这样才能获得一种能掌控的感觉。而就算先假设有“体系”是更好的,那么西方各种“体系化”的哲学思考,又有几个能承受的住时代价值变迁的考验?反观《论语》,为何能屹立两千年而不倒?既然这样,我们是否可以追问:是否采用体系化的表述方式,真的关键吗?

“教不躐等”

孔子教诲的重要原则,是要根据学习者的资质,选择将道理讲到什么程度:不能给资质不足的人,讲超出其理解力的道理。所以读《论语》,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语境,不能简单地将孔子所说的话都当成他对某一问题的最终理解,而至少要考虑对话者的资质和性格。
比如,同样是问仁,答樊迟则曰“爱人”,答颜渊则为“克己复礼”和“为仁由己”。樊迟愚钝,所以孔子应之以浅近的道理。颜渊高明,孔子就以其深思所得答之。
子路和冉有同样问“闻斯行诸”,孔子给出的是完全相反的答案,因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核心概念

“仁”这个字,代表着儒学最核心的处世理念。
1、不可“麻木不仁”
要回答什么是“仁”,就先看看什么是“不仁”。
有个词就来了:麻木不仁。
既然麻木不仁,那么推至其反面,则只有觉醒觉知者才可能“成仁"。
怎么样才算“觉知觉醒”呢?答案在孔子答颜回“问仁”的回复中:“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
那么,谁能克己?当然只有自己。
所以,孔子实际上也将人分为了两个部分:主动性的自己和被动性的自己。这或许可以类比于西方概念里的自我和本我、意识与潜意识等等。换句话说,孔子认为:人只有当主动性的部分支配被动性部分的时候,才算是有觉知,才是仁。

2、符合人性便是“仁”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人性的直接论述,其实只有一条:“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如果说:人性是人不得不如此的本质倾向,那么人的本质必然倾向相近。现实中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多是环境影响所致。
《论语》中所谈道理,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应该”。这些看似平常的“应该”,都是有其价值根源的,这个根源便是要“符合人性”。
为何如此?因为价值总体说来是生活道路的指引,它告诉人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但是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当中,价值往往有其盲目性。有的时候是出于偶然的习惯,甚至有的时候仅仅是因为无知。当然,尽管具体的价值取向有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但根源性价值则有其恒常性,而具有恒常性的根源价值,必定是以人性为基础的:人之所以应该这样生活,是因为人的本质倾向是这样的。所以正确的生活道路,必然是符合人性的。
比如: 追求幸福,便是是人的普遍的本质倾向,而幸福的基本内容,就在于人的自我保存和自我实现。然而,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总是以他人的自我实现为前提的,或者说,每个人的自我实现当中都包含了他人的自我实现。这样一来,通过立人、达人来实现立己、达己的目标,也就成了人的普遍倾向。
另外,从长远看,积极的东西永远胜过消极的东西。义、礼、智、信也好,性善说也好,都是符合人(或者人类整体)自我保存自我发展的内在倾向的。
所以,如果努力通过立人、达人完成立己、达己,努力做到义、礼、智、信,就完成了自我实现,也符合了人性,便可以成仁。

案例教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为《论语》全书的第一章,这段看似平易的论说其实是有其纲领性的。其中的三个方面的主题,可以说贯通《论语》全篇:
其一,为学和交友;
其二,“为己”之学;
其三,说和乐。

简单说说。
1、为学和交友是人提升自己的一般路径。为学是个人的努力,而交友则强调“友以辅德”的作用。事实上,单是“学”这个字的强调本身,即有重要的意义。强调“学”,意味着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和提升自己。
2、以自我成长为目的的“学”,不是学给别人看的。所以,是“为己之学”。“为己之学”本就不求为人所知,则人不己知,何愠之有?学而时温,且能以身习之,由此而来的日新的成长,常与无可比拟的巨大喜悦相伴随。孔子之所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其根源即在于此。
3、如果我们将“说”理解为愉悦、“乐”理解为快乐,就先区分下它们如下三个方面的不同:快乐是表现出来的,而愉悦则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快乐在时间上总是短暂的,而愉悦则可以经久持续;快乐总有其个别而具体的对象,而愉悦则来源于对生活世界的整体感受。而如果我们将“说”和“乐”统一起来,用一个今天的词来概括,那么,最合适的概念就是幸福。
总体说来,儒家更多强调的是愉悦,当然并不排斥快乐。
《论语》首章便点出了幸福在人生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体现了前面论及的人的本质倾向的确定内涵:追求幸福。这便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根本品格是此世性的。与其他以彼岸追求为核心的文明不同,在中华文明的深层意识里,此世是唯一的目的,也是唯一的过程。《论语》开篇即突出地强调“说”和“乐”根源于此;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的根源亦在于此。

那么什么是幸福

有关幸福的思考,在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首先要反对的是将幸福等同于外在物质条件的总和:抽空了精神的空洞的物质,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当然,也要反对另一个极端:以为幸福只是主观的心境,与外在的物质生活条件无关。
孔子显然不能认同那种认为幸福完全取决于主观心境的观点:在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都缺少的情况下,妄谈幸福是不真实的。
关于幸福,孔子有这样一段朴素的论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这里,孔子明确指出了构成幸福之必要条件的最低物质基础,但也明确幸福无需要过度的经济条件。在对颜子之乐的肯定中,也从侧面提及了这一最低限度的物质基础:“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如果说人总是在自我保存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达成幸福,那么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自我实现的具体表现就是富与贵。
孔子当然也并不简单地排斥富贵,他仍然实在的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即,人人都想要富贵而不想贫贱。但同时他也指出,富贵的获得是有其偶然性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而当人们被有偶然性的东西左右的时候,也就部分地沉陷到了被动当中;只有当人们追求真正的必然时,才有真正的主动性的实现。换言之,只有能够真正自我决定的部分,才是主动的。
孔子所说的仁,就是让自我决定的主动性主导或克制不能自主的被动境遇。既然富贵有偶然性,那么,人的自我实现的目标,应该朝向那些有真正必然性的东西。
用一个过于通俗口语化的例子解释:如果人们追求成为一个有追求的人,则他就成为了一个有追求的人。这便是“我欲仁,斯仁至矣”。
总结下来,孔子认为:
首先,人要对普遍的人性有觉察,并主动的契合人性去做事。
其次,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之一,所以要积极的、主动的去探求。这从根本上否定消极的人生态度。因为追求幸福是符合人性的,是“仁”的。
最后,对不符合人性的行为,即便能够给自己带来富贵,也不要去做。贫者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看了很多现实的例子,人们通过不正常的手段和途径获取的“富贵”,往往终究总有其代价,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

写在最后

其实,《论语》一书的精神内涵太丰富,解读空间非常大。今天只不过是无知小子的一次玩乐,万万不能认为这篇小短文就真的概括了孔子的思想核心。
而初读《论语》,其有趣的地方,有时候反而更多在于其勾勒出的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他们也会生气、也会自嘲、也会懒惰、也会贪恋。然而,就是这么一群不完美的人,为我们打开了延续两千年之久的文化大门。
而这一切一切的开始,不是别人,正是这位积极又主动、诚恳又正派的老头儿啊!

孔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458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454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171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62评论 0 2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40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61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06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09评论 0 20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79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00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85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09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72评论 3 23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0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04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08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