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习再学习——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看什么都对你毫无意义

提到学习,我的观点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不过我所说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是由三个动词构成的句子。在这个句子中,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所以我的意思是:先学会“学习”这件事儿,然后再接着学习,这样才真的是进步。真的不是“学啊学啊”的意思,更不是所谓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李笑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文大约8000字,需要十二分钟左右,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如果你渴望行动那我保证会对你启发,但如果你只是习惯看完不做,那么再多的“干货”都对你没用)


成长是永恒的刚需。作者提出了两个概念,持续行动和刻意学习。作者在其中化身为一个理性的思考者和干脆的行动者,运用数理逻辑和IT行业的方法理解并解决个人成长的问题。

持续行动者,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概念——“N阶持续行动者

以10为底数,N为幂,10的N次方代表能够持续行动的天数。提出这么一个体系的意义在于,我们能以一个更加宏大全面的格局看到自己在做的事情,一旦格局视野打开,就不太容易得意自满了。

101天=10天(一个周)

102天=100天(三个月)

103天=1000天(三年)

104天=10000天(三十年)

105天=100000天(三百年)

106天=1000000天(三千年)

107天=10000000天(三万年)

……

一般人能持续行动10天,算是有点儿体验,这叫一阶行动者。

二阶行动者基本是能持续行动100天,基本能改变几个习惯。

三阶行动者能行动1000天,3年可以整体上一个人生台阶。

四阶行动者的周期是10000天,约30年,则接近于一个时代,如果持续行动,小可在时代取胜,大则可以翻天覆地。

五阶行动者的周期是100000天,则是300年,几乎是一个朝代的事——这个时候个体的努力已经消融,一个家族、一个国家的持续行动才重要。

而1000000天约3000年,是人类的文明史,是我们作为有文字的人类的持续行动。

Part1 持续行动是精进最大的技巧

持续行动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点,第一个“长期稳定不低于预期”,这里的意思就是完成自己每天制定的合理的计划,第二个“有基本的节奏”,也就是每天做,做足够长时间,保持稳定。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意味着即使我们想改变,但改变的结果要显现是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这也恰恰是我们需要持续行动的原因

在这个付费知识,收费社群泛滥的年代。谈技巧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市场,因为投机取巧是人类的本性。但是技巧是一种学习的结果,而不是追逐的目标。所以没有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也就意味着只要地开始“持续行动”,那么你就掌握了最有用的技巧。

其实人的进步是多个维度的,甚至有的方面会‘退步’。比如你练习马拉松,你提升的不止是耐力、你的心肺功能都会得到提升。但是与此同时爆发力也许会有所下降。因为我们的成长进步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自身的纬度是无法转换自如的。其实你每天写2000字坚持三四天,其实没什么变化,你只有慢慢做,然后慢慢地发现,有些不一样了。大门是大家都喜欢强及时反馈,所以成长是急不得事情,像简书的那句话——你必须努力,但千万别着急。

以前微博上有个玩笑: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如果你长得好看,往往你还很有钱……有重度拖延症的人往往有阅读障碍,而且往往还很穷,然后心气也很高……没有行动力的人通常很犹豫,还特别肤浅,喜欢投机取巧……不喜欢动脑的人往往心浮气躁,喜欢抬杠、反驳、出口骂人,工作上也不会有太大成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贫穷和美德有点远……”

成长就像解我们内心的难题,一旦解出了一道,就可以顺着把剩下的许多问题触类旁通地都解了。但是光要解出一道题,其实就要消耗很多资源,比如心力、投入、时间……但是一旦全力解出了一道题,而且解得比较好,那么可以基于这个优势,顺便转化成其他优势。所以成长是触类旁通的东西。

前面说过的强及时反馈,其实在成长的路程中会遇到很多需要“成就感”的情景。但是真实情况是:反馈从来都不是及时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我们在成长的路程开始的时候就向着外界的反馈(成就感)出发,我们就把成长的源动力交给了他人,你要在自己的内心有力量,持续行动。

在我们成长的路途中,会被许多的灵活性所迷惑。这也因为大量打破“规则”的案例被多次援引。但是静下心来思考,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夯实的基础,就大谈灵活性,我们很容易变成无根的草芥。所以行动且持续是让我们别在还没能理解规则时就大谈特谈灵活性。

人是容易情绪化的动物,所以很多时候“持续行动”很容易变成“”自我感动”。但是在持续行动的过程中,正向反馈是必不可少的。每到关键节点,整理思绪、做出总结、给自己小小的奖励是必要的,有助于形成正循环。

不要用单变量的视角去考虑问题。举个例子:

你觉得锻炼身体没有时间,因为你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也正因为你不去运动,所以也感受不到它的价值。当你开始去做这件事情,主动地做,从生活中安排资源去做,你就会发现,又认识了新的朋友,于是有新的启发,进入了新的世界……

你觉得开始写作后会没有东西可写,所以你不去写。现在还有人问我,你是怎么做到天天都写作的?为了让你感到舒服一点,我只好说,其实我也担心明天写什么。但是你想多了,我现在还有好多题目放在待办事项里面没来得及写呢。不信你自己试试看啊……

持续行动的过程中,参与与投入,才是最大的变量。其实不管怎么样,参与和投入的人永远都是赢家。如果你全心投入,事情成功了,收获结果,是赢家;假使失败了,找出原因,发现短板,改正加强,收获经验,是赢家;假使被人坑钱,用学费买到对一个人的透彻认识,长了教训,是赢家;即使你在一段感情中充分投入,最后对方却离开,那你提前了解了一个人,也并没有输。生活就是一场体验的旅途,充分参与、忘情投入的人,会得到最充分的体验。最终结果无论如何,收获的远远要比当初单纯的预期多。

其实在遇到的问题往往都是两种,一种是过程演进型,一种是结果导向型。这其中设计两方面的能力,一个是过程型能力,一种是结果型能力。其中过程型能力侧重一件事情的演进过程,对过程进行掌握,使其符合预期,且过程型能力往往面向过程,关注流程掌控,关注细节,便于培训和训练;而结果型能力直接指向结果,是无法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持续行动中对过程型能力进行大量、持续的训练是能够累积出结果型能力的。

Part2 成长来自持续地行动和学习

持续行动和学习可以把生活从松散变得紧凑,曾经因为没有下定计划和持续行动,注意力只好放在手机上,而且走神变成强迫行为——时不时会看手机,无法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上。通过持续行动,改变自己的关注点,管理自己的注意力。

当我们接受到很多的信息时(注意是信息并不是知识),我们会得到各种角度的观点和评论,但是这些想法都是来自外界,并没有内化成我们自己的想法,同样也没有分析出这些信息的内在联系。你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所有想法逐渐整理成一个体系,相互关联,在基础上有上层,命题和假设相互推导。而且这个体系是可以随着你的持续行动不断演进,并反过来作为理论指导你的下一步持续行动。

我们的认知始终存在盲区,于是必然会走弯路。为什么仍然要不断努力,早点体悟一些本来就应该知道的事情?当你开启了成长的旅程,在时间的赛道上就应该争分夺秒,如果有些理念能够应用并提升自己,那越早知道越好;如果运用这些理念需要先决条件,这些条件越早到位越好。成长有收敛速度,代表从被动接收一条信息或一个理念,到主动应用,并指导行动的快慢程度。成长收敛速度越快,从接收一条有效信息到应用于生活中的速度越快,这样你的信息接收率越高。是什么支撑成长收敛速度?我的答案是行动的速度

当你的行动量不够时,经验往往不足,导致认知偏差,判断不可靠。如果有前辈告诉你怎么做,那么他的话背后一定有自己的逻辑,而且这个逻辑很可能是你不能以凭借当前的学识和积累理解,只管照做,行动量上去了,行动的速度上去了,真假自辨。

如果我们需要持续成长,那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突破平衡,不断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你要一直用力。而且成长具有一些特性,首先,互斥性:你如果不走在进步的路上那么就在衰落的轨道上;其次,普适性:无论哪个阶层的人都会发现成长的需求一直都在;最后,复利性:成长带来的新结果、新现实,可以用于促成新的成长。

成长是孤独的旅程,成长中不会有“别人做不到我也做不到”,也不会有“别人做得到我也做得到”。一件事情是否能够完成,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需要用自己的行动来验证。成长必须脚踏实地,略过去的关口都需要还。甚至回来补习耗费的精力要多得多,因为你需要将一个很基础的东西重新融进你现有你的体系,而且这个不一定比直接推倒现有的体系更轻松。成长是漫长的过程,成长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成长的体系是什么?学习系统和行动系统,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建成长的体系。

行动系统,主要解决我们行动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行动系统需要确保我们如何持续不断地做、状态稳定地做、抵抗风险地做和机动灵活地做;而学习系统主要确保如何学习进步的问题,包括在实践中勤总结,在学习中建体系,领域间找关联,视角间常切换。

系统构建体系,力支撑成长。

力的输出需要系统支撑,系统构建需要力的投入。我们要做的是内外兼修,缺一不可。力为系统添砖加瓦,系统为力保驾护航,这就是力和系统的相互关系。如果把“学习”“行动”以及“力”“系统”做一个组合搭配,就可以得到“学习系统”“行动系统”“学习力”“行动力”这四个概念。而这些也是成长系统中非常基础的要素。

输出并没有难度,而持续输出才有难度,而且持续稳定地输出并且保持质量,更是难上加难。这里要强调一点关于难度的认知,我们在面对困难、面对有难度的事情的时候,首先不要怕难,不要害怕。如果我们只是因为一件事情很难,从而躲避绕开,这个思考方式可能会让我们避开真正有价值、有意义、需要我们克服困难才能做到的事情。

持续行动就是关于持续输出的艺术和技术。我们在谈论持续行动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如何每天做输出、如何每天想办法输出,是不停地把我们的想法、思绪、储备,整理出来。

输入是向自己的的体系输送钢筋水泥,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或多或少以碎片形式过去信息。但是怎么拼接这些零碎的信息,通过逻辑构建秩序,形成相互交织的体系需要输入的能力。同时,重要的一点,持续行动也是输入的源头活水。因为输入也是做事情,也需要行动,也要求“力”的投入。

正常逻辑来说,我们认为先要有输入,再有输出。也就是所谓的“输入驱动输出”。
正常的逻辑是,学英语先要懂语法才知道怎么造出一个好的句子。一直以来,别人告诉我们的观点都是,你要先输入得足够多,才能有输出。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听却无用的逻辑。好听是因为理所当然,非常正确;无用是因为我们的“完美主义”往往作祟,于是迟迟没有行动,从而不会产生效用,同时这样的理念让我们在无意当中把门槛抬高了。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为输出做好准备,所以我们会一直陷入“做准备”的泥潭当中。我经常问一个问题,要学好语法才学英语,那你学了这么多年语法,你真的学好了吗?

如果我们过了一个基础线,其实就可以开始尝试先输出,再输入,通过输出倒逼输入。我认为,只要具备基本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开始输出训练了,通过输出,反过来激励我们的输入,这是非常有效的,而且符合成长进步的规律。不过以往我们可能会忽视“输出倒逼输入”的训练,没有真正在“事上练”,于是非常容易纸上谈兵。

这个是一种“切核心”的思考方式:我们要时刻牢记在任何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目的是什么,是研究语法还是使用这门语言?用于输入更多的信息还是只为了情怀?如果为了使用外语,那么我们着力点要放在怎么去使用上,并且以这个目标倒逼我们的学习;当然如果我们只是为了研究语法,那么我们再怎么学语法,都是不为过的。

行动就是做事情,做事情就会消耗时间和精力,尤其在我们自己并没有太多之类资源时,学会如何投入资源和划分优先级是非常重要的。

行动有时候是依靠情绪意愿的,一旦达到那个触发点,人们会立即做出行动,背后可能有复杂的过程,但是无非两种情绪。逃避痛苦和追寻快乐。

行动需要进程跟进追踪记录打足预留量兼容突发。

持续行动是一种核心能力,而培养持续行动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续行动。培养的最佳时机不是早一点,不是晚一些,而是从现在开始,从你明白开始。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有改变的想法时,就已经到了最佳时机,不存在任何等待的必要了。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方面的话,我们的行动力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好,我们的行动系统也会变得更加强大。

行动系统解决每天“做”的问题,学习系统解决每天进步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系统比较容易忽略,主要是因为多数人是无法持续行动的,也就是说,很多人已经被所谓的“坚持”这个门槛给挡在门外了,根本看不到坚持之后还有什么更光明的前景。对这些人而言,学习系统还没有构建起来,于是在这个条件下,无法感受到学习系统的重要作用。

很多人的目光一直放在行动和坚持上面,看不到更大的格局,因此而纠结,到底要不要坚持到底?要不要努力?或者到底要不要继续追逐自己的想法?这些问题在建立了学习系统概念以后,应该都不成问题,因为如果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大的格局,那么我们的认知也会更加清晰。

行动系统是解决我们怎样持续行动的问题,而学习系统是解决我们怎么进步的问题。我们怎么让自己的后一次更新,比前一次更好,让自己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做得更好,如果能实现这样的提升和突破,加上行动系统的作用,我们就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学习系统有四大方面:

领域知识体系:

在任何领域的学习里,我建议学习者都要准备好足够多的沉默时间去夯实自己的基础,这个阶段也特别容易被人忽略,因为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往往漫长而又没有直接结果,所以我们就会去追求一些表面文章。但是,我们所有前期的基础是构建一座大厦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积累的话,后续增长就会乏力,因为基础不够牢固。

模块间的关联类比和逻辑推理:

一个领域中会有不同的模块,不同的抽象层次,我们需要找到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在彼此之间构造连接。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就是逻辑推理。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规律,我们在思考中会有很多有序的连续的局部,就像从p→q一样。这些规律组合在一起,如果你可以熟练应用,就具备了逻辑能力。
在打好基础以后,就可以根据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推理进行推论。就像我们站稳以后,可以开始往前迈步行走。在行走中,有时候会遇到不同的街区,这些街区就像不同领域的知识,也就是学习系统中的不同模块。而不同的模块之间,可以进行关联,分析相关性,并且进行类比。不同的模块都可以展开类比,而这可以形成一张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

抽象以及面向抽象的思考:

不断跳出当前的局部区域,拓宽更广阔的视野,然后把这样一个过程,再做一个总结。于是,这些思考整体都可以形成一个呈现,而且呈现又可以被进一步抽象。抽象能力是我们认知方面的一个重要能力。我们通过抽象,可以把很多事情,借鉴到其他方面,从而起到只要学习一个领域,就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重要作用。

构建全面连接的体系网络:

我们的知识要点应该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全连通的网络。当我们从第一个方向通往目标的时候,如果这条路断了,那我们换其他的方向也同样可以达到效果。

个人成长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习,一部分是行动。由行动和学习往下延伸,如果一个人在这两方面表现很强,我们会说他行动力和学习力都很强。如果我们想要有非常强的学习力和行动力,那就需要有学习系统和行动系统来做支撑。

警惕自我摧毁的行为模式,无论是不满于六十分(自认为八十分),还是不自信九十分(自认为八十分)。如果这个行为模式启动,你就会慢慢地靠近八十分(舒适区,自我设置的顶点)

Part3 即刻行动,做高段位的行动者

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揭开了大幕的一角。最主要的体现是,大众其实是无法承受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持续行动和反复磨砺的,因为这个太痛苦了。想想你从小学读到高中被虐成什么样子了吧。大众往往只需要有学到知识的感觉就可以了。
如果想要在知识创业时代创办好的商业,其实更多应该着重给消费者营造一种“我学到了知识的感觉”,这个其实和知识没有半点关系。真正的知识的产生是很重视资产的产业链,而“学到知识的感觉”,其实是一种像焦虑感一样,可以批量生产、快速分发、规模收割的虚拟商品经济形态。

所以,知识变现其实还是感觉变现,是一种体验经济,是情感营销,和知识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学到知识,并且掌握运用,在物理世界达到改进,很难。而触发学到知识的感觉,感到未来的光明,然后欢喜一番,在大脑里翻天,马上就能做到。

成长过程,我们看不到方向时,我们不知道从哪些方向迈步。不妨尝试“暴力破解”。通过自己已有的积累,较大程度上降低暴力破解的难度。也就是说:

我们必须要有暴力破解的能力。我们必须要能通过程序、脚本等方式,快速尝试所有可能性。

我们在这个能力的基础上,要抓住各种机会,尽量降低查找时间,缩小搜索样本空间。

听话、照做、执行、别发挥。

摒弃仪式感,让一部分事情先做起来。不要等到某个所谓的时刻再开始,而是要在开始中捕捉你那所谓的某个时刻。

感兴趣”和“没基础”是矛盾的。假使某人有个兴趣,然后一直挂在嘴边,全然无行动,只是喜欢在社交网络或者社群中为自己打上标签。然后用一个标签找到同样感兴趣的人,大家在一起扯扯淡、吹吹牛,好像问题就解决了,内心充满了快感,面对自己的无能好像又有了力量,睡一觉起来,明天再找一拨人吹一轮新牛。

这么长时间了,你的有兴趣竟然没有让你有一些行动,要么是你的兴趣有问题,要么是你的行动有问题,更极端一点,要么是你的脑子不清楚。你竟然可以容忍自己如此言行不一,在“感兴趣”的同时,“零基础”了那么多年?你至少可以查一查找一找,读些材料做些事情,让自己不要显得那么天真烂漫,让自己对感兴趣的领域更加深入一些,而不是陷入我当前很苦逼,所以我的兴趣必然是充满了和谐色彩。

持续行动难免倦怠,打鸡血是很好的方法,打鸡血是有一个周期,持续行动的最好状态是鸡血周期越来越长,直到你可以自己审视自己从而自我造血激励自己成长。

Part4 刻意学习,学到真正的知识

互联网社交媒体由于即时反馈的强烈属性,往往情绪传播的力量要大于信息和事实传播,不仅是愤怒、同情、抱怨……只要是消极的情绪,都比积极的情绪更有传播力。

对一件事,去关注其中的主逻辑、主旋律,看谁在决定走势,谁在发挥作用,而一旦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就专注在这个方面,努力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克制自己对于非关键变量、非关键因素产生即时反馈,并且避免因此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那种让人窒息的学习期,我称为“领域学习的沉默期”。每个人都应该构建自己的学习系统,学习系统的基石就是领域基础。而领域基础的构建需要大量沉默时间。积累基础一定是漫长的。当你进入一个领域,各种概念对你而言往往孤立无关联,硬生生“戳进”你的脑海里,很容易忘记。这些知识没有和你现有的体系融合,而融合无疑也是需要时间的。

思路是跳出琐碎细节,偏向中观或者宏观层面的事情。看到目标后,不是看到细节的小点,马上掏出工具搞搞搞;而是在全局层面观察分析,设计步骤——先要做什么,再做什么,有什么可能性,各要素的关联是什么。这是让我受益匪浅的思考逻辑。思路比技巧更管用。思路是朴素的逻辑,当你要解决一个问题,能不能抵御琐碎的诱惑,专注核心关键,抓住主要矛盾,展开逻辑分析?与此同时,你的分析又不会干扰自己处理琐碎问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你格局大一些,是比较容易产生思路的。

碎片化的学习没有连续密集的时间投入,不能让体系有序构建。

会存在坚持了却没有进步的情况吗?存在,但往往不进步的原因是学习系统和行动系统的不协调,是细节执行的不到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569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499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271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87评论 0 20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74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7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11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36评论 0 20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97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07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93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1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74评论 3 23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5评论 0 19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26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27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