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婚姻

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女人应该独立。

到了适婚年龄,已是听过了许多让人心生恐婚的故事,看到实实在在的离婚率,再加上不婚日渐当道,相爱但不结婚的长期伙伴关系也已成为婚姻的另一种可能性。

不解。那为什么还要结婚呢。

甚至一度萌生“婚姻只是父权通过法律认可其对女性的占有权和使用权的、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过时制度”的激进想法。

遇到大的困惑,喜欢去书中寻求答案。一本关于某个话题的经典作品,是系统的、理性的,比零散的谈话来得全面。用于咨询,书的性价比极高,私密性极好,不用担心向人倾诉的审判眼光,或是暴露自己真实感受的脆弱感。

就算没有答案,也有慰藉吧。

就这样翻开了《成年人的婚姻》(Grown-Up Marriage)。

导读很让人想读下去:“Growing up takes time, perhaps a whole lifetime, and getting there – if we get there at all – is hard. But marriage, which can be the most vexatious of human relationships, can also be the engine of our growth. For in making some sort of peace with the disenchantments, demands, and astonishing complexities of ordinary everyday married life, we can create a grown-up marriage.”(“成长需要时间,也许是一辈子的时间。真正成熟很难,甚至可以说,我们几乎无望达到绝对的成熟。但婚姻 – 这个可能是人类最亲密复杂的关系 – 也许是我们成长的驱动力。接受婚姻日常的一地鸡毛、苛刻性和其惊人的复杂性,并与之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和解,我们就能拥有一个成熟的婚姻。”)

拜读过Judith Viorst的《必要的丧失》(Necessary Losses),作者对现实的冷静敏锐洞察很是受用。《成年人的婚姻》显然是Judith Viorst在成长话题的基础上,叠加了婚姻这个上层建筑,是对“关系“ – 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关系 - 这个古老叙事所作的又一次延展。

1. 我们为什么结婚

翻开书,开篇就直奔主题我急切地搜索,想找到豁然开朗aha moment。

失望的是,作者仅仅如实记录了很多受访人的回答,毫无惊喜:

传统者:找到一个男(女)人,组建一个家庭,生一个孩子,是人生的一大成就和必须经历,未婚者的人生是残缺的,其人格是不健全的。(Tell me something new...)

浪漫主义者:婚姻是爱的果实,情欲之爱、温柔之爱、承诺之爱、永恒之爱,多么美好。(呃,尴尬症要犯了。)

现实主义者:婚姻带给我财务的分担/情感需求的满足/稳定的性生活/孩子及孩子所需的成长环境/社会的认可。

信徒:婚姻是修行的道场。

存在主义者:婚姻带来意义和目的。

居然还纪录了达尔文的故事:这个著述了《物种起源》的唯物科学理性男,结婚前列了张表,表上一列是“结婚的理由“,包括”时刻的陪伴“、”女性的魅力“和”比养狗好“(???);另一列是”不结婚的理由“,包括”被迫探望亲戚”、“焦虑和责任“以及“结婚了可以用于买书的钱就减少了”。

但最终结论跳过以上让人啼笑皆非的理性分析:”一个人不能孤独冰凉地度过一生…没有朋友,没有孩子…”

甚是安慰。哪怕是达尔文,也没法科学结婚,大科学家总结出来的理由,跟我妈说得差不多。

的确,婚姻将两个不同背景的独立个体(或是不怎么独立的巨婴)捆绑成为命运共同体,涉及了不同的原生家庭,新生命的降生和抚育…复杂如此,哪有什么简单的答案?

如果硬要讲一个,也许是书中所说的“The dread of loneliness is greater than the fear of bondage, so we get married”吧。(我们对于孤独的恐惧,大于对于捆绑的害怕。)

“凡事都有运气的成分,婚姻也不例外:我们需要足够的运气,才能找到一个适合的伴侣,不光适合当前的我们,还适合我们未来将成为的那个人;我们需要足够的运气,不但能和伴侣在平静的日子里一起制造乐趣,还能一同对抗生命中无可避免的剧变与现实的暴击。但运气只是一部分,婚姻的胜算还取决于付出:不光是向外的付出,比如对伴侣巨大的耐心,敏锐的关注…也是自身向内的功课,包括接受婚姻里的妥协、不确定性、冲突的必然存在等等。”

原来这本书更多是在讲,婚姻里的那些打怪升级(成长)的事。

2. 打怪升级 – 婚后的首轮暴击

好多人两眼一抹黑结了婚:并不了解自己和伴侣潜意识里对婚姻的那些恐惧和期望;低估了不同生活习惯、对方性格缺陷让人火冒三丈的程度,对这些积习和性格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全然不知,以为能轻易改变和适应;对婚姻的种种不如意、失望和伤痛更是毫无心理准备。

或许婚前我们在大方向上确认过是对的人,但生活的鸡毛蒜皮和性格特质带来的不满和幻灭,将会是婚姻的第一轮暴击。这个时候,很多人要么自我质疑,“当初跟这个人结婚定是自己眼瞎”;要么责怪对方,“你怎么婚后就变了个人”。

不管哪种情况,重要的是看到问题根源来自我们对婚姻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期望在婚姻中的得到比付出多;期望关系里只有满足甜蜜没有失望伤害;期望爱能消除恨。

现实是:

1). 婚姻本就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期望和需求;

2). 一个人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从婚姻中得其所需;

3). 性格“互补”后来很可能是性格“不合;

4). 伴侣一开始吸引我们的特质,后来很可能会变得讨厌;

5). 我们的爱人,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同心协力的队友;

6). 我们的爱人,必将有意或无意地对我们造成一定的伤害。

我们婚后的首次成长,就是接受很多需求我们都无法从对方身上满足,很多事情上我们都难以协同一致,这或许较为消极;积极的一面则在于一起创造连结两个独立个体的“共同之物”,那些一起讨论过的话题,看过的电影,经历的旅行,吃过的晚餐,两个人生育的小孩…这些一点一滴,日积月累,让我们独特的婚姻日渐成形,这是个创造的过程。

作者分享了她在儿子婚礼上送给新人的话:“There’s you and you, and then there’s this third thing, which is the marriage. To it may you bring the finest strivings of the human heart.”

我倒还从未以如此创造性的角度看待过婚姻。

3. 打怪升级 – 原生家庭


当我们跟A结婚的同时,进入我们生活的还有A口不择言的朋友B、苛刻的上司C、爱八卦管闲事的亲戚D…最重要的是,A尽管富有/勤劳/善良/慈爱/老实本分的…却专横/保守/爱说教/毫无界限感/有着诸多成见…的父母。

出于种种原因 – 惯性、怜悯、恐惧、依赖、愧疚或养育之恩带来的强大的亏欠感,人们常常无法在心理上和原生家庭的“断奶”,首要身份仍维持在“子女”而不是“丈夫”/“妻子”,无法迈开这一步的代价很可能是婚姻的失败。

因此,婚后我们必须重新定义这些人的角色和地位 – 重新定义我们对他们有着什么样的义务,重新审度对他们“效忠”的程度,舍弃对他们的依赖带来的好处。

无可否认,这极其困难。不但由于以上种种强烈存在的情感因素,还因为可以以极其隐蔽的形式维持与原生家庭的连接:比如延续父母对婚姻的观念和各自的角色分工,以父母婚姻为样版打造自己的家庭。

这是新家庭与原生家庭之间一场忠诚度的博弈,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是无解的:比如当年老的至亲罹患绝症,无论你的忠诚给到哪一方,都感觉是错误的选择。

我们至少需要意识到的是,尽管熟悉的袭得模式给人以“正常感“(”It feels normal”),父母的模式很可能是不好的。我们是有选择的,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去创造属于自己婚姻的模式。这里的关键问题包括:和原生家庭保持多近的距离?虽然我们毋庸置疑是爱他们的,但如何说服父母我们必须要保持一定距离?这是夫妻双方需要去思考、沟通、妥协并达成共识的。

这是迈入成熟婚姻的重要一步。只有这样,“我们”这个新的结合体才得以生长的空间。

4. 打怪升级 – 孩子与两性

严重缺觉。

也不做爱了。

说走就走的旅行更别想,因为连即兴看场晚场电影或是周日清晨的悠闲放空都没有。

孩子的降临带来无以伦比的愉悦,也为婚姻带来了诸多考验,尤其当一方/双方将所有情感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留给彼此和婚姻的就所剩无几。

有人感到被冷淡:“自从有了儿子,他就成了我老婆生命里的No.1男人”;甚至感到被弃绝:“我老公对女儿的爱强烈到我觉得他娶我就是为了要孩子,我只是一个生育机器。”

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案例。更常见的感受是被各种细碎吞噬:“还能有自己/彼此的时间吗?”;相互的责备的几率增加了:“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新的分歧像打地鼠游戏,刚吵完深夜小孩哭闹轮到谁起来安抚,又开始吵小孩是该放养还是更多管束。

为人父母的身份也可能改变夫妻关系:有人通过孩子,在两性关系中获取更多的权力:“小孩第一,我更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因此现在我说了算”,或是产生竞争:“谁能赢得孩子更多的爱?”,“谁为孩子付出得更多?”

还有性格、行为上的突变: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她成了一个焦虑症患者/自我牺牲者/控制狂/不再对其他任何新鲜事物感兴趣的无趣之人?

或是犹如服用了“宝宝抑欲剂”:太困,太累,腰酸,头疼,身材走形,好不容易克服以上准备爱爱,宝宝开始哭闹了。一个丈夫满是委屈地说起妻子很多次把他的手从她胸脯拿开,说是自己抱了一整天的孩子,现只想自己躺在床上,不想和任何人有身体触碰。

我们也随着孩子的成长,开始重新体验、反观、修复自己的童年。一切变得明晰起来,包括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了今天的自己;我们在哪些地方,要避免父母曾对我们犯下的错误;努力营造我们曾经缺失却又极度渴望的平和的家庭氛围,从而与自己的童年伤痕和解;我们为母则刚、为父则强,只为保护好那个小天使。

在这块时刻能让人炸裂的雷区,新手父母们举步维艰,但踏出的每一步都让我们越来越明白,究竟什么让人成长,并使我们发展出新的品格。

生活颠覆的另一面,是重获新生。

“看着他和女儿一起的样子,我感到一种不曾有过的动容,他是个宽厚、耐心、温柔的好父亲。”

“没有小孩之前的我是无法想象她是一个能给予如此多的爱的人。”

“他真的好爱说‘我家人’这个词,也很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我想他现在已经变得更享受这种成年人的体验,他真的开始成熟了。”

“看着熟睡的儿子,宛如一个小天使一般躺在家中。随着儿子的到来,我进入了一个新世界,这给我带来从未体验过的喜悦。”

“为了孩子,他做出了好多的牺牲和妥协,为人父使他成长。”

即便如此,仅有父母的身份是不完整的婚姻。我们不是孩子的殉道者,对孩子的责任不能让我们乎忽视了对彼此的责任。如若丢下我们作为男人女人的身份,不给两性留一些空间,婚姻就会失去活力。

和其他有孩子的家庭轮流帮忙带孩子、定期和伴侣约会、教会小孩尊重父母单独的空间、每天固定时间 – 哪怕只有20分钟 – 将全身心给到彼此,都是不错的方式。

孩子是夫妻的终极共同体验。大部分的父母,最终都认为孩子所带来的人生延展、人格成长和生命延续的快乐大于牺牲,并让我们渐渐强大起来,直至有天能够从容应对那些新婚的暴击和孩子带来的混乱。

(Or it is just cognitive dissonance?)

5. 打怪升级 – 柴米酱醋

爱之初体验都像是一首名为“我如何爱你“十四行诗,这首诗渐渐地变成“买鸡肉还是买猪肉”的购物清单。

婚姻的多数时间里,浪漫被日常取代,让我们感到厌倦。但问题的根本,并不是工作日带孩子去学校后再飞奔去公司上班/周末打扫买菜洗衣服/节假日探亲访友的日常本身,问题的根本是我们在日常中逐渐忽略彼此,还错把越界当成亲密,导致愉悦与不满日渐失衡。

当看见和倾听被婚姻的琐碎日常掩盖,我们停止关注对方,最亲密的爱人也会沦为陌生人。不是戏剧性的瞬间崩塌,而是日复一日难以觉察的侵蚀,直到无力挽回。

“他完全没注意到我现在是金发,而不是褐色。我等一整天,后来沮丧地放弃了,告诉他我染了头发。”

“她还没等我上桌就自顾自开吃了。”

“我修剪了树枝,修好了摇晃的桌子,把传真机也安好了。她却只跟我来了句,你说了会去寄快递的,包裹怎么还在桌上?”

“除非我主动索要,我老公从来不会主动夸赞我,什么你今天很好看,晚餐真的很棒,从来没有。”

我们还常常过于随意地贬损、嘲笑、讥讽对方,忘记应有的尊重 – 入厕不关门,抠脚打嗝放屁随心所欲,卫生习惯、衣着整洁一落千丈…甚至将不满发泄到最爱我们的人身上。一位心理学家研究了两千对夫妻,发现婚姻里我们快失去的,是对彼此的以礼相待。

很多人会反驳说,在伴侣面前不就是可以自在、放松地呈现真我么?但问题是,真我呈现到什么程度就沦为原始粗鲁没有教养的原形毕露?

是的,在理想的婚姻里,家是让人能吃饱就解开裤子扣,凸起的肚子垂在外面也不觉尴尬的地方;无论情绪或形体的状态多么糟糕,我们都被接受、被爱;外面的世界让人焦灼,我们当然希望在家里能口无遮拦、随意越界、评论、抱怨、发泄,或是说无脑的蠢话,做索然无趣的人。

但如果我们期望能在得到这些自由的同时,还能维持浪漫和激情,那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无成本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只存在于一个新生婴儿和它完美的母亲之间。

6. 打怪升级 – 性

梦幻、火辣绝不是大多数已婚人士形容性爱的用词。对于一些夫妻来说,性爱并不是婚姻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也有很多人认为,尽管不那么梦幻火辣,但夫妻性生活是婚姻的粘合剂,甚至可以说是平淡婚姻的甘甜的饴浆和跳动音符。

不论其重要程度如何,身体的连结在婚姻中,一向不仅仅只关乎于性本身 –

“当我们闹矛盾的时候,做爱总能缓和冲突。”

“我们总在事后相拥漫谈,我几乎喜欢这样的亲密对话和喜欢性高潮一样多,有时甚至更多。”

“当我们两个人都忙到灵魂出窍,做爱让我们重新进入彼此灵魂。”

“和我选择的伴侣做爱不仅仅是身体和情感,还是关乎心灵的体验 (spiritual experience)。

“例行公事“固然不那么让人神魂颠倒,熟悉感却能带来信任感、身心的亲密和开放,也并不妨碍身体的相互取悦。虽然大多数夫妻婚后性生活的频率有所降低,但一些人表示这样的性爱更让人感到满足,因为情的给予多欲的火花。

成熟婚姻中好的性爱是不用去和别人作比较的,满足他和她独特的身体、情感和心灵需求 –温柔而非激烈/诚恳而非挑逗/中规中矩而非放纵浪荡…自由选择,喜欢就好。

出于种种原因 -- 当前的情绪和身体状态、人生所处阶段、现实生活,甚至过去对我们潜意识的影响 -- 性爱总是时好时坏的。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些伴侣之间关系友好,但性生活极少,甚至没有什么性生活,只要双方对这样的状况都无异议就是没问题的。

如果和伴侣的性需求不在一个频道上,沟通、作一些适当的妥协、自行解决、求助专业咨询师、性幻想、甚至是忍耐,都是可尝试的解决办法。关键在于双方面对不和谐性生活的态度:是相互指责,还是把它看作一个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当性的问题尝试解决无果,就可能会涉及到婚外情:秘密的/公开的,一次性的/长期的,玩玩的/走心的…无论哪种形式的不忠都会对信任感 -- 从而对整个婚姻 -- 带来难以弥合的伤害。

事发后仍选择留下和维护婚姻是极其艰难的,但也可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出轨者如果选择回归家庭,就必须接受不那么销魂的性生活、在新鲜感和刺激感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现实。对于被背叛的一方,艰难的选择同样存在:选择自尊还是婚姻?选择报复还是和解?选择有她/他的余生,还是剩下的人生都没有他/她的参与?

这也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选择,因为会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取舍。

学会取舍,将是又一个重要成长。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7. 打怪升级 – 伴侣间的竞争

夫妻之间也会产生兄妹间的那种竞争,不仅是我们常常逗小孩问的:“你是喜欢爸爸多一点呢,还是喜欢妈妈多一点”,也不仅在友情(比如“共同的朋友张三究竟是我的朋友,还是更算是你的朋友”、“谁的朋友更多”)和事业上(“谁更成功”)。

但凡一方入侵了另一方的“专属优势领域”,竞争都会产生,这些领域包括性格特征(比如丈夫一向更幽默,但在一个派对上妻子妙语连珠,成为客人的焦点)、天赋(比如丈夫平日是更有运动细胞的那个,妻子却一手操办了小孩的篮球赛)、兴趣爱好、家庭贡献等等。

Mary和Mike结婚的时候,Mary是负责貌美如花的那个,而Mike虽然有很多其他的优秀特质,但他过于纤瘦,下巴还尖尖的,和GQ杂志里那种下巴饱满,肌肉紧实的性感男人正好相反。但随着时光流逝,事情起了变化:Mike留起了胡子,身材也魁梧起来,变得越来越有男人味,常常被人夸赞英俊,反而Mary成了中年阿姨的模样,越来越少博得异性眼球。虽然嘴上不说什么,Mary心里却时不时冒出一些贬损的想法:“他脱了衣服还不是瘦得跟猴儿一样。胡子刮了,还不是尖嘴猴腮的老样子“。

同是律师的一对夫妻,当丈夫升为律所合伙人的时候,妻子的反应是数日的冷言冷语,并拒绝做爱。一个在私立学校任教的丈夫,妻子在智囊团工作,大家总是更认可她的意见,这让他十分懊恼。

夫妻间的竞争大都比这几个案例来得更微妙,而且比我们想象中更常见,尤其是涉及到小孩和事业的时候。很多妻子希望丈夫在养育孩子上投入更多,但当丈夫倾注更多时间精力,尤其当小孩明显开始跟丈夫亲密起来的时候,妻子便开始隐隐感觉自己作为“首要抚养人”的身份受到了威胁。即便是在宣扬平等主义的家庭里,当女方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超过了男方,这种角色的对调是对婚姻的极大考验:男方很可能视之为对自身身份的威胁,而女方可能对男方失去尊重。

这样的竞争也并不是存在于所有婚姻里,很多夫妻找到了某种平衡:有的一方在家中的优势地位十分明显稳固;有的各自找到擅长的领域,互不越界。

在成熟的婚姻中,两方的内核都足够强大,即便对方踏入自己的“专属优势领域“也能自洽,不产生危机感和好胜心。但在更多时候,我们能做到的,是意识到并承认竞争是婚姻的一种现实存在,并努力化竞争为协作。

8. 打怪升级 – 争执与和解

难以想象,曾经怎么都看不腻的人,现在恶语相向,看哪哪儿都不顺眼。但这其实很自然:夫妻朝夕相处,很容易就将各自的观点、需求和索取统统强加和寄托在对方身上。我们时而相互制约,时而入侵对方的私域。我们日复一日地将各种弱点和失败暴露在对方面前。

有些人选择地容忍,极不情愿地、心怀怨恨地。更多人选择争吵:钱、性、家务、小孩、看哪部电影、窗户是开着还是关起来、你从来不听我的、你对我不尊重、你生活习惯太差、你忘记了我们的结婚纪念日、你控制欲太强…即使我们相爱,争吵也无可避免,因为…可以吵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有的夫妻随时随地都处于作战模式,他们通过争执产生的火花让婚姻保持活力,或是用吵架来转移注意力以免感到婚姻生活的虚空;还有的夫妻可能会选择让对方愧疚的消极抵抗方式;更有因为讨厌对峙,而选择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的。

有些争吵有实际意义,是必要的;但也有些争吵荒谬至极,浪费时间精力。因此,每当我们想要指责对方或是言辞激烈回应的时候,最好问一下 “这架有必要吵吗?是解决了当前的问题还是避免了未来的问题?还是一个没什么建设性的情绪宣泄?”

当吵架无可避免/已经开始,什么才是正确打开方式呢?首要原则很简单两个字:自制 – 无论我们多正确、对方多无理取闹,动手、威胁、恐吓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因此是一条底线。正如不管有多急也不在家里的地毯上拉屎,这是一个正常成年人应该做到的最低底线。

Other Don’ts:

不要撂狠话,不管激烈争吵中对面这个苛刻/自私/绝情/粗鲁/冷漠/愚蠢的人多么可恶,不管“我恨你”、“你让我厌恶”、“我不爱你”,“我从未爱过你”,“你去死吧”多么呼之欲出。

不要把所有不满和陈芝麻烂谷子放在一次争吵中;

不要积压负面情感,及时沟通;

不要攻击对方的软肋;

不要夸张对方带来的负面后果;

不要假意威胁,虚张声势;

不要引用专家证明自己的观点;

Do’s

✓ 争吵前,想清楚自己争吵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什么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 专注当前;专注一、两个重要的点;

✓ 如果可能,以幽默化解;

✓ 和尊重事实一样,尊重对方的感受,因为都是真实的存在;

✓ 及时止损,争吵结束后不要无休止地延长战线;

✓ 及时道歉。在绝大部分的争吵中,双反都付有一定程度的责任,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对方诚恳地道歉是关系恢复的开始。

✓ Simply agree to disagree, or agree to compromise.

但很多时候,在试图沟通/抱怨/冷战/唉声叹气/梨花带雨/大吵大闹/放出无数言语的冷箭… 之后,争吵虽告一段落,问题却仍未解决,甚至发现根本无解/差异根本无法调和/对方无法改变,这就是时候,告诉自己“That’s how it is”。同时,把重心从关系里的 “what’s wrong” 转移到 “what’s working”;从努力回想”对方做错了什么“转移到”我为什么娶/嫁给了她/他“;把注意力从“我们的差异”转移到“如何与这些差异共存,以及两人之间的连结”。

9. 打怪升级 – 衰老

现在,我们已经从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习得了各种打怪升级的招数,但即便是身经百战,衰老都将是艰难的。

晚年的婚姻是伴侣共同对抗 -- 甚至可以说是共同忍受 -- 一系列新问题的旅程。如果我们能懂得变通、拥抱变化,并接受晚年的婚姻不能和过去相比的现实,这个过程将变得容易一些,而且也并不是全然没有彩蛋。

首先,不管我们是否准备好,晚年大大小小的改变都将一个接一个地发生。

子女离巢。老夫老妻一下子有了更多独处的时间,这对有的婚姻是蜜糖,突然降临的大把自由和没有孩子隔在两人之间的亲密。一位丈夫说,“你和我的悠闲二人世界,这样的时光就是我结婚之初就幻想有朝一日能过上的”;对有的婚姻则是砒霜,再无法深度参与孩子的生活带来痛苦的失落感,“我无法想象孩子不在,我俩不聊孩子还能聊点别的什么。我这才发现,孩子是我们唯一的共同之处。虽然我们是很好的父母,却并不是好的夫妻。”

另一个可能的情况,是为人母/妻大半辈子后,女方突生的个人追求与人格的独立。很多男方习惯了女方在婚姻中的从属依赖角色,将对此转变产生不适,甚至心生怨恨。

还有一个常见的情况,是事业占据了生活和身份认同的太大部分,以至于退休后职场身份/社会地位的丧失让男方意志消沉并失去自信。

当这两个情况 – 郁郁寡欢的退休丈夫和自我意识开始苏醒的妻子 – 凑到一起时,往往婚姻会触礁;即便婚姻没有破裂,妻子可能失去对丈夫以往的尊重,或是感到没有了工作/头衔/同事/秘书/激动人心的大项目,丈夫变得过于粘人,情感上开始过分依赖自己。

除了退休,接着还有其他角色和能力的逐渐“隐退”,比如主持亲人聚会的任务逐渐交给了下一代、旅行社开始推荐轻松的游轮而不是徒步登山、亲友开始极力劝说晚上不要开车、在儿孙婚礼上跳舞获得“cute”的无性赞美(而不是曾经的“beautiful”, “sexy”)…这些都是我们逐渐被衰老“隐退”的表现。

年老的身份和与之而来的种种限制令人难受,但其中最难的是身体功能的逐渐衰弱:首先是性欲减退、无法像从前那样随时唤起。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夫妻在晚年也保持身体上的亲密,比如睡前10分钟的爱抚,仍能带来愉悦;但有的夫妻总将现状和年轻气盛时期进行比较,因此感到晚年婚姻生活犹如死水一潭。渐渐地,他的背不行了,这让性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了;她的膝盖不好了,从此滑雪从度假活动中永久取消了;关节炎让他们放弃了园艺这项共同爱好;他极其需要助听器却坚决抵抗;日常谈话里越来越多的是健康问题和医院检查结果;行动越来越不便,直到必须从自己的大房子里搬去养老院。

变老的过程也是夫妻生命交织更加紧密的过程:我们逐渐从独立的个体变为互相依赖的共生体。成熟的婚姻是接受这样的共生和独立的丧失,这一切都只是人生旅程无可避免的一部分。

即使“和某人一起变老”算不上是生活最好的馈赠,至少也比“孤独老去”好了太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一起变老”只有浪漫,没有残酷:一起规划的晚年生活很可能因为突然而至的罹患重疾而粉碎,以及眼睁睁的看着你爱的男人/女人一点点被疾病带走。但是,有一个人在那里,不但看见现在长满皱纹、行动迟缓的我们,还记得并时时提醒那个曾经风华正茂的我们,这也许是婚姻最甘甜的部分。

研究发现,陪伴彼此走过一生的伴侣对婚姻的描述多是“相互的尊重、支持、理解、陪伴和日益增长的感激之情”。有趣的是,这些人里不少曾在几十年前一样各种吐槽婚姻。或许,长久的亲密关系已经掩盖、甚至超越了早期的不快,升华为“一生幸福而美满”。

这些经历了一生相互陪伴的夫妻,他们理解并接受了维持婚姻所需要的付出,以及这一切付出为何是值得的。至此,他们有幸拥有了“成年人的婚姻”。

对于尚还年轻/未婚的人们,除了走进婚姻,其实并没有其他任何方式能帮助我们为婚姻做好准备。虽然我们都迫切希望得到确定性(certainty),但现实是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我们是不是娶/嫁对了人。正如文章开头所说,里面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运气好,可能努力少一些;运气不好,可能付出多一些。

但无论如何,所有婚姻都需要巨大的付出。“We marry in absolute ignorance and stay married by being lucky and doing the work.”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026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655评论 1 2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726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204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58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31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44评论 2 3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98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38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33评论 2 24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2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44评论 3 2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37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0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88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72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6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