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兴县197个村子的来历


问我祖先在何处,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一段惨戚戚的记忆在中原大地千百万人口中百载流传,记载着先民的不幸,记载着华夏民族的坚忍与刚强;千里寻根,华夏民族历万难而不屈;万里祭祖,华夏民族虽处异域而不改初心;

村庄的来历不能光看县志之类的书籍,还要进行实地的考察。据我所知海兴县县志的编纂者们,并没有一个村一个村进行走访。而是对个别人进行询问,有的是由一个人就说了几个村的来历,而后也没有进村进行核实。比如,关于九常丰的来历就是有某个常丰的一个人说的全部。我认为,楼主上传的资料主要是来自于一本编纂于80年前后的“海兴县地名”之类的书,这本书我也看过,里面大部分可能是对的。但是也存在着错误。比如某个常丰村原先在明初来的并不是书上所记载的某姓。到了清中期,这一姓败落只剩一家,而与此姓同音不同字的一姓来的稍晚,但在清中期不但人口发展迅速,而且还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大地主,于是,不但村子的姓改了过来,就连先来的那姓人家也把姓改了过来。所以,历史是需要后人不但记住更要去探索真相的。


1928年后分属河北省海津道盐山县和山东省武定道无棣县。

1938年盐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第五区(高湾)成立,杨靖远任县长,时称:杨胡子。今海兴辖地分属盐山二区(旧城)、四区(羊二庄)、五区(高湾)、六区(崔口)及无棣县辛集区、埕口区。

1943年8月为纪念 1939年在盐山县第四区(即羊二庄区)许管管区大赵村(今黄骅市境内)牺牲的杨靖远县长,改盐山县为靖远县。本县辖地分属新海县二、三、四区,靖远县一、三区及无棣县四、五区。

1949年靖远县复称盐山县。县辖地分属盐山县六区(高湾)、七区(赵毛陶),无棣县四、五区及黄骅县二、三区。

1958年4月县境属河北省天津专区盐山县和山东省淄博专区无棣县。

1961年6月恢复沧州地区。1964年11月将山东省无棣县所属四女寺碱河(即漳卫新河)左岸的辛集、良户、山后、宋王、朱王、傅赵、杨埕7个社、51个自然村划归河北省,由盐山县暂时管辖。

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兴县。6月26日海兴县在小山正式建立。以原属盐山、黄骅2个县各一部分行政区域及由盐山县暂时管辖的区域为海兴县行政区。具体包括:

一、原属盐山县的赵毛陶、苏基、郭桥、高湾4个公社及明泊洼、新生、盐山县农场(农场所属刘武庄、东和乐庄、西和乐庄仍归盐山县,盐山县农场同时改称:海兴县农场)和崔家口公社四女寺减河左岸的豆腐营等16个村,计104个村;

二、由盐山县暂时管辖的区域,即1964年从山东省无棣县划归河北省的地区:四女寺减河左岸的辛集、良户、宋王、朱王、傅赵、山后、杨埕7公社,共51个自然村;

三、原属黄骅县的丁村公社和杨庄公社的盘洼村,计25个自然村。

以上共计13个公社、3个农场,180个自然村为海兴县行政区域。县政府驻地初拟定小山,后确定驻苏基。

国务院1993年6月19日批准撤销沧州地区,海兴县归沧州市管辖。

1980年海兴县有苏基、高湾、张会亭、赵毛陶、小山、丁村、傅赵、朱王、香坊、尤庄子、郭桥、辛集共12个人民公社和县农场、明泊洼、青峰、青先4个国有农场。

1983年和1984年,公社一律改为乡镇,新增孔庄子乡。

1995年11月撤乡并镇,建立苏基、辛集、高湾三镇,赵毛陶、小山、张会亭、香坊四乡。以及海兴、青先、青峰三个农场和东城、西城两个社区。


海兴县197个村子的来历实际收录约120余个,希望得到补充完善

海兴县属于新建县,面积960平方千米,辖3个镇、4个乡、3个农场,2个社区、197个行政村。县政府驻苏基镇。

于庄:1404年,曲氏有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曲家庄。清初,曲家衰败,后将庄田卖给常庄子于姓。清朝乾隆37年(1772年)于氏由常庄子迁此居住,遂改名于家庄。至今沿用。

魏家庄:1404年,魏氏有河南泗水县洼港村迁此居住,故名魏家庄。至今未变。

西马:1404年,马氏兄弟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马庄子。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重名,遂改名为西马庄。   

甘草庄:1404年,李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李家窝铺。明朝乾隆4年,张八寨赵氏置买此地,随迁此定居。后因此地“庄科”盛产甘草“故改名甘草庄。至今沿用。

辛集:1404年,杨氏自河南淮安府车子镇迁此立村。因村建在两河之间,取名夹河店。该村原来就是集镇,但在同治7年8月,张宗禹率西捻军在山东仕平失败后,其余部流落与此,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致使富豪劣绅躲藏,集市冲散。光绪年间又重新立集,遂将村名该为“新集”,后演变成辛集。

新立庄: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由高氏立村,名小庄。后沦为辛集杨云白家的佃户,又改为小杨庄。民国10年(1921年)杨家败落,他姓兴起,觉此名不雅,经商议改为新立庄。

小里寨:1404年,李氏有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名小李宅。后李氏绝嗣,村民商议,改村名为小里寨。后又分两村。

孙堤头:1404年,孙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建在河堤上,故名孙家堤头。

宋王庄:1404年,宋、王二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宋王庄。相沿至今。

赵堤头:无可考!

苑堤头:无可考!

巩堤头:无可考!


小田庄,2005年,田氏庄率全家自海兴县小山南村迁此立村,取名小田庄.

东马庄:1404年,马氏兄弟二人,,有阳信又迁此立村。因马氏立村,故名马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为东马庄

张王文:1404年,。后经附近几村商议:为教育子孙后代以“不偏不挡为王,不强不暴为文”的含义,取名王文,再冠以姓  ,故称李王文。清朝顺治8年(1651年),李氏败落,张氏兴起,又改为张王文。  

大路庄:1404年,,取名路庄。因村南还有小路一村,为了区别,该村较大,故称大路庄。

苏基: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苏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创立基业,以姓氏命名,故名苏基。

大梨园:燕王扫北前,该村名为拉踏店,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陈、林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由两片梨树园,该村靠近的较大,故取名大梨园。

小丁村:1404年,丁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丁村。因村西1、5公里处有丁村一村,该村较小,故名小丁村。

付家庄: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傅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故起名付家庄。付庄子,本名是傅庄子。文革期间,有文盲以为“付”是“傅”姓的简化字,改“傅庄子”为“付庄子”。该村由傅氏盐山东支和海丰任氏共同立村,曾同时分别称“傅家庄”和“任家院”。后,傅氏发展壮大、枝叶繁茂,傅家庄的称谓得以更广泛流传。逐步流传为傅家庄子、傅庄子。

盘洼:原为前刁庄张氏占有,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差佃农阎、董、张、左四姓为其耕种,后四姓在此立村。因洼形像盘子,取名盘洼。

后丁村:明朝永乐二年(公元404年),丁氏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取名丁村。1930年,分为前后两村,后村即为后丁村。

杨槐庄: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杨槐率全家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随取名杨槐庄。

小山:明朝永乐二年(公元404年},刘、杨二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建于小山东麓,故名小山村。

张皮庄子:张皮庄子:明朝永乐二年(公元404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其是皮匠,故取名张皮庄子。

赵毛陶:该村原有赵、毛、陶三姓立村,取名赵毛陶。后三姓都已败亡。明朝化成4年(1447年),孙氏自玉田县迁此定居,因由村碑,仍用原名。

南赵毛陶:1404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次立村。因北有赵毛陶,随取名南赵毛陶。

沃土: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张氏自庆云县歪柳树迁此立村。因土地肥沃,故名沃土。

盘洼原为陈刘二姓立庄,原名为陈刘二庄.但因两姓不合刘姓搬走后来董姓迁入再后来别姓才搬来的.

张褚村:取名褚村。褚氏占有大片土地,由翟、张、吕、吴四姓耕种。后褚氏衰落,四姓各自立村,该村因张氏所立,故以原名冠姓,名张褚村。

香坊:明朝万历8年公元(1850年),姜氏由本县蒋长丰迁此立村。因靠磨香油供应海上客商为生,取名香油坊,后简称香坊。有说法此香坊的来历有误。因为香坊的王氏在此生活了400余年,1850年立村肯定有误。

海丰:1966年,海兴县委为发展渔业生产,将香坊乡附近各村有捕鱼专长的人集中起来,专建一个渔民村。为盼渔业丰收,固定名海丰。

程村 山西原来的村庄, 明朝搬来的。

坨里:明朝弘治13年(1500)年,白冯二姓自滦州迁此立村,因以晒盐为业,盐在此集坨,故取名坨里。

现在坨里李、齐、姜、黄、张姓的多,白很稀少,冯没了。

刘巡庄: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刘巡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故取名刘巡庄。

西尤庄子: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赵、田、乔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三个村,因村建在尤通坟前,取名尤庄子,又因该村位于西边,故称西尤庄子。有西尤人士反映,家谱记载西尤庄子是由滦州迁此。

王龙洼: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滦州迁此立村。因西边有汤龙洼,王氏也沿用龙洼二字,故取名王龙洼。汤龙洼由明朝开国大将汤和率领子孙逃避诛杀来此立村!因自己身份而起名龙洼!正龙洼和王龙洼是汤和的两个副将!!

东马庄:1404年,马氏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县迁往阳信,有阳信又迁此立村。因马氏立村,故名马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为东马庄。

朱王庄:为宋、元时之古村,朱家居住此地,名朱家庄。燕王扫北,朱族失亡甚众,基于灭绝,明朝永乐二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继承了朱家大片土地及房产,王氏感其恩赐,尔后并接葬坟墓,村名改为朱王庄。有朱王王氏族人反映王氏家谱记载是由浙江龙口搬来得!周武王的后人!

北王;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南有朱王庄,故取名北王庄。

东王:清朝顺治10年(公元1653年)王浩然自阳信桑落村,率五子来此居住。因村西有朱王庄,故取名东王庄。

菜园: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霍氏自盐山东关霍家店迁居此处。因以种菜为主,故名菜园。

禇王庄:明朝崇祯13年(1640年),褚氏自盐山县褚南庄迁此立村。因东临王家庄,故取名禇王庄。相沿至今。

王家庄:1404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王家庄。大徐庄:1404年,徐氏兄弟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兄弟二人各立一村,兄据此出。取名大徐庄。

官庄: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官庄。

李良志: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为希望后代“立志从善,世代贤达。”经商议,定名良志。良志前冠以姓,故名李良志。

山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兄弟四人自河北迁安县雁鸿桥迁此立村。因村建在小山的后面,故名山后。

魏桥:明永乐2年魏氏由洪洞县迁此立村 因建1桥 名魏桥。

西常庄: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郗氏自盘洼迁此耕种,当时并无村名。后人陆续潜入,始成村落。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众议村名。因东临常庄,遂取名西常庄。 

东常庄:1404年,常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常庄。清康熙元年(1662年),村西又立一取名西常庄,遂取名东常庄。

小张庄:1404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该做落大张村西,故取名为小张庄

高湾: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该地有一大湾,冠以姓,取名高家湾。俗称高湾。   

前程、后程: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程士兄弟三人和尤氏一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程村。后为泄水,在村中挖一条沟,成为两个村落,河南为前程村,河北为后程村。    

板桥: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紧靠无棣沟,沟上架小板桥一座,故取名板桥。

郭桥: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郭存六自山西洪洞县迁来鬲津河(现漳卫新河)东岸居住。因西岸土质较好,遂修桥过河耕种。后因兵祸,迁往桥西立村。郭氏为纪念修桥,故取名郭桥。 

  西范庄:原名范尔庄,西洪武年间范氏所立。燕王扫北时全村被诛,人烟灭绝,但村舍尚存,且有范家园、范尔庄等壁字,历历在目。1404年,王、杨氏奉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仍用原名范尔庄。至咸丰年间,始分两村,故名西范庄。

张会亭:明朝万历48年(公元1620年),张氏自滦州迁此立村,取名李法师堂大张庄。清朝雍正13年(1735年),该村张会亭考中了秀才,为纪念该人而更名为张会亭。 

  豆腐营:原为一片荒草地。乾隆32年(1767年),李、崔两户游民在此,开荒种地。他们靠壕沟埃子挖了两个三面避风,一面向阳的土屋,后来阎氏一户也来此居住,因该处位于无棣沟和漳卫新河两河之间,土质良好,水质很甜,且阎姓又会做豆腐的手艺,于是三姓合伙开起了豆腐坊,供应附近村庄。因为那时没取村名,附近村庄百姓以其职业呼为豆腐营。该处生意兴隆,人财两旺,形成村落,他们为了顺应民意,遂定村名“豆腐营”。相沿至今。 

  赵庄: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赵庄。

大黄庄:1404年,梁、黄二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梁黄庄。后梁氏绝亡,改名黄庄。因河南面又立一黄庄,为好区别,该村较大,故改称大黄庄。 

  孔庄子:1404年,孔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孔庄子。 

小黄庄:清朝康熙22年(1681年),黄氏由盐山边务迁此立村,取名黄庄子。因河北边有黄庄子一村,该村较小,故名小黄庄。 

邓庄子: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邓、巩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巩邓庄子。后来巩氏迁出,遂改名为邓庄子。 

马庄子: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兄弟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马庄子。

  栾庄子: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栾氏兄弟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栾氏立村,故名栾庄子。 

刘佃庄: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开垦荒地,种植庄稼,遂取名刘佃庄 

苗庄子: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苗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苗庄子。

翟王文:清朝雍正11年(1733年),此村是翟褚村的佃户庄子,因村东有张王文,固定名为翟王文。

邢王文:1404年,邢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后经附近几村商议,为教育子孙后代以“不偏不挡为王,不强不暴为文”的含义,取名王文,在冠以姓,故称邢王文。

大曲河: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孟、侯二氏有真定府武邑县枣林庄迁此立村。因居 于屯氏河转弯处,故取大曲河。

小曲河: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耿、韩、李、连四姓迁此立村。因村建于屯氏河之曲,又因村东有一村名大曲河,

马厂:1404年,徐、孟迁居于此。因当时该处是一个大牧马场,尚有马厩一座,占地180余亩,周围有墙,设东、西、南、北四个栅栏门,且有石槽、缸瓦碴,72眼井。曾为封建王朝训练军马职场所。,取村名为马厂,至今未变。有马厂孟氏后人反映关于马厂孟氏叙述有误,根据马厂孟氏族谱记载,55代祖克千爷洪武元年自山东邹县凫村始迁枣强复迁马厂。此谱为同治谱,2000年抄录自山东邹城孟府,故可信度较县志要高,至于马厂村的来历可能在千爷迁来之前就已经存在。徐,孟迁居马厂只是县志办人员在编写走访一些老人的过程中听到的一些说法中的一种。请赐教! 

  孔庄子,河北省海兴县高湾镇村名。明朝永乐2年(1404年),山西洪洞人张孔甲迁此立村,为纪念他,后人取名孔甲庄,俗称孔家庄,后改为孔庄子。该村1965年前属河北省盐山县小营乡管辖,海兴建县后划归海兴县农场管辖,1984年改隶孔庄子乡,为乡政府所在地,1995年撤乡划归高湾镇管辖。距镇政府6.8公里,总人口1156人(2001年统计数字年),均为汉族。村庄占地面积5.53平方公里,耕地3165亩,地势平坦,多为红土地,出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姜庄:1404年,姜氏由山东高密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姜庄。

西李、中李:。因分居两处,故取名“李两户”。后因李氏自觉村名不佳,看到东村狼虎庄改为大良户,遂改为“李良户”。到1949年大良户和李良户实际形成三个自然村。因该村据西头,又该名为西李。居大良户和西李之间,故习称中李。

徐良户庄:1404年,有孙、许两姓迁此居住,名孙老庄。后徐姓人多财旺,又看到村西有几个良户,经商议改为徐良户庄。

献庄:1404年,王氏迁此立村,叫小王庄。后王氏少女被明成祖选为宫女,故封为献庄。

献庄因有贡献故封为献庄立村1402年由王吕曹三姓立村。  

李常丰:1404年,李氏有山东博兴迁此立村。该村坐落在武常丰村东,故名李常丰。

王常丰:1404年,又濒临武常丰,随取名王常丰。

蒋常丰:1404年,因该村临近武常丰,故取名蒋常丰。

武常丰:1404年,为图吉利,盼望常年丰收,故取名武常丰。

陶常丰:1404年,陶氏有山东博兴迁此立村。因村近靠武常丰,故取名陶常丰。

赵常丰:1404年,因该村临近武常丰,故取名赵常丰。

傅常丰:1404年,因该村紧靠武常丰,遂取名傅常丰。

安常丰:1404年,因该村临近武常丰,取名安常丰。

张常丰:1404年,因该村临近武常丰,随取名

小丁村:1404年,取名丁村。因村西1、5公里处有丁村一村,该村较小,故名小丁村。

菜园: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霍氏自盐山东关霍家店迁居此处。因以种菜为主,故名菜园。

禇王庄:明朝崇祯13年(1640年),褚氏自盐山县褚南庄迁此立村。因东临王家庄,故取名禇王庄。相沿至今。

王家庄:1404年,取名王家庄。

大徐庄:1404年,因兄弟二人各立一村,兄据此出。取名大徐庄。

板桥: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因村紧靠无棣沟,沟上架小板桥一座,故取名板桥。

西常庄: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郗氏自盘洼迁此耕种,当时并无村名。后人陆续潜入,始成村落。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众议村名。因东临常庄,遂取名西常庄。

东常庄:1404年,取名常庄。清康熙元年(1662年),村西又立一取名西常庄,遂取名东常庄。

小张庄:1404年,因村该做落大张村西,故取名为小张庄

大尤村:1404年,取名尤村。至化成4年(1474年),在村南又建一村,名小尤村。该村冠以大字与小尤村相区别。

小尤村:1474年,常氏自河北玉田县迁此立村。因该村坐落在尤村南面,又因该村新立较小,顾名小尤村。

小庄:清朝乾隆五年(1800年),有十户姓傅的有盐山县大傅庄迁此立村。因当时与周围村相比较小,故取名小庄。至今未变。

小张庄:1404年,该村坐落在大张庄西,故取名小张庄。

于十二集:1404年,因村建于屯氏和弯曲的岸上,故名于十二曲。后演变成于十二集。

刘家院:1797年,刘氏自黄骅县聚官迁来大张庄,住王氏巷内。王氏白眼相视,寻事争端,刘氏因势单力孤不能抗衡,遂移居该村西头,命名刘家院。相沿至今。

小里寨:1404年,名小李宅。后李氏绝嗣,村民商议,改村名为小里寨。后又分两村。

南赵毛陶:1404年,。因北有赵毛陶,随取名南赵毛陶。

  沃土: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张氏自庆云县歪柳树迁此立村。因土地肥沃,故名沃土。

坨里:明朝弘治13年(1500)年,白冯二姓自滦州迁此立村,因以晒盐为业,盐在此集坨,故取名坨里。

摩诃,才是本名。因文革造就了的文痞才成了~摩河!分大摩河与小摩河!

西侯庄:清朝康熙19年,(1680年),姚氏从衡水姚家夏寨迁此立村。因村北有一侯王墓。同时东临一村又叫东侯庄,故取名西侯庄。

孔庄子原名孔嘉庄,张撰字孔嘉,万历进士,由孟村镇买马家枣行地立村张孔嘉庄子,后讹音孔庄子;张皮庄子,张氏先祖讳立吾永乐二年由昌黎迁此占产立村因靠近北皮亭故名张皮庄子。

张王文:1404年,李氏有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后经附近几村商议:为教育子孙后代以“不偏不挡为王,不强不暴为文”的含义,取名王文,再冠以姓 ,故称李王文。清朝顺治8年(1651年),李氏败落,张氏兴起,又改为张王文。   

大路庄:1404年,路氏有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路庄。因村南还有小路一村,为了区别,该村较大,故称大路庄。

边庄:明朝弘治18年(1505年),秦、韩二姓迁此立村。因靠近海边,故取名边庄。

大尤村:1404年,尤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名尤村。至化成4年(1474年),在村南又建一村,名小尤村。该村冠以大字与小尤村相区别。   

小尤村:1474年,常氏自河北玉田县迁此立村。因该村坐落在尤村南面,又因该村新立较小,顾名小尤村。

小庄:清朝乾隆五年(1800年),有十户姓傅的有盐山县大傅庄迁此立村。因当时与周围村相比较小,故取名小庄。至今未变。

小张庄:1404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该村坐落在大张庄西,故取名小张庄。于十二集:1404年,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建于屯氏和弯曲的岸上,故名于十二曲。后演变成于十二集。

刘家院:1797年,刘氏字黄骅县聚官迁来大张庄,住王氏巷内。王氏白眼相视,寻事争端,刘氏因势单力孤不能抗衡,遂移居该村西头,命名刘家院。相沿至今。

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民

明朝时在山西省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阴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有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因当时的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lǒng),加之广济寺院落宽阔,易于官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于是,大槐树旁的驿站,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

大槐树移民伊始,明政府颁布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jìng)而走,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挈(qiè)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大槐树下集结了十万之众。

这时,大批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围了个严严实实,官府人员宣布:“大明皇帝敕(chì)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背手而捆,绳绳相拴,数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据说后来的几次大的移民中,官府也是采取了强迫的办法。

关于“解手”一词的来历及“小脚趾复形”的原因,也在冀、鲁、豫一带代代相传,大迁民中,移民双手被绑,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凡大小便,均要向解差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撒尿或拉屎。”长途跋涉,大小便次数多了,口干舌燥的移民,便将这种口头请求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彼此便心照不宣,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有民谣云:“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祭祖堂门柱上有两副楹(yíng)联,一副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zǐ)骈(pián)甲情”;另一副楹联为:“谁是古槐树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作记号。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形。      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五十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移民十八次之多,分别迁至冀、鲁、豫、皖、苏、陕、甘、宁等地。明统治者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xū)众蹙(cù)。惧之以戒,胁之以劓(yì)刑。”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在王金榜的河南坠子"赞古槐一词中唱道:

元朝末年天下乱,军阀混战闹得凶。

瘟疫传染遭荒旱,六粮不收糟年成。

黄淮流域灾情重,赤地千里无人行。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徐达奏本献朝廷:

迁民屯田开荒地,强国利军富百姓。

有道的明君准了本,一道圣旨到洪洞。

洪洞县文明古老多繁华,

在全国人口密集很有名。

派出钦差到洪洞县,迁民局设在洪洞城。

城北二里广济寺,古槐树下扎下营。

出榜文,贴告示,晓喻洪洞众百姓:

响应号召愿迁往,都到这大槐树下来报名,

登记造册领路费,迁民局发给通行证。

洪武五年开始迁,直到永乐年间停。

先后共有四十载,分八批往那东南行。

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分布四省安百姓。

经过历史五百载,人口变迁真不轻。

洪洞的迁民遍全国,还有海外侨居去谋生。

内蒙古流传一副对,世代相传记得清:

若问家乡在何处?。’

大槐树后裔有特征:

小拇脚趾甲是复型,是古槐后裔脱鞋看,实践验证是真情。

走起路来背抄手,都是大槐后裔的特征。

槐裔民族多古老,繁衍全国多闻名”。

山东省曹县一刘姓的族谱里,记载着他们的先祖是“独耳爷爷”,独耳爷爷就是因为在迁徙途中多次逃跑,被官兵割掉一只耳朵的。

明时移民条例中还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河南省内黄县就有戴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温姓与王姓都是异姓同宗。在河北省河间县一带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在山东“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在河南省永城“崔、谢、张、陈是弟兄”等说法。类似这种情况,在河北、陕西、江苏等地也枚(méi)不胜举。

在冀、豫、鲁,关于“打锅牛、打锅常、打锅张、打锅郭、打锅申等传说也广为流传。河南宜阳县孙氏、陕西省洛川县杨氏也有先祖打锅的传说。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现代的辉县人,尤其是居住县城东北六公里的常村郭姓居民,他们所有的记忆,最远追溯到五百年前那个令人作呕的明王朝初年。

那是一个无边无涯的大黑暗时代,整个中国北部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比一百五十个台湾都要大的面积上,发生被贪官污吏制造出来的可怖饥荒,旱灾、蝗灾,所有含叶绿素的叶子,全被啃光。大地如焚,河水干枯,一片焦土。饥饿的灾民,互相交换子女,烹杀煮吃,当孩子们都被吃尽的时候,他们吃观音土——一种白颜色的松软石头。这种观音土经水煮过,会变成糨糊,人们把它喝下去,暂时填满肠胃,可是不久它就凝结,恢复成石头硬块,既不能消化,又不能排出,直到一个一个活活胀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83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98评论 1 2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56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59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3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1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23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74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21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22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1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14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75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53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