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书评

首先说一下何为斜杠青年。“斜杠”一词来源于英文“Slash”,这个概念出自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玛希·埃尔博尔)写的一本书。她在书中提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这种生活方式,而是开始通过多重职业来体验更丰富和更多元化的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于是“斜杠”便成为他们的代名词。

作者在书中对“斜杠青年”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 首先,“斜杠青年”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价值观,它的核心不在于多重收入,也不在于多重身份,而在于多元化的人生。它是对工业时代的那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工作模式,以及用单一职业来定义个体的一种反思与挑战;同时也是对人类好奇的本能,以及个体想要发挥与实现多种潜能的内在冲动的一种尊重与释放。
  • 其次,“斜杠青年”是时代的产物。在过去,对于这种丰富多元化的人生,大部分人只有羡慕的份儿,那样的生活只属于不用为生计操心的富裕阶层。而如今却不一样了,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也带来了组织上的变革。这个时代的进步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提供了摆脱机构束缚,通过自己的实力就能获得足够收入,并且过上充实、富足而又自由的生活的机会。这样想一想,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何其幸运啊。
  • 最后,“斜杠青年”的生活方式需要实力来支撑。如果我们观察身边那些已经成为“斜杠青年”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都是一群自控力强、经历过长时期的自我投资与积累,并且拥有某种核心竞争力的人。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要怎样才能成为‘斜杠青年’?”我觉得你先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想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是否拥有强大的自控力,是否有一项或者多项突出的才华与技能?如果没有,那还是先花时间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实力的人吧。
本书作者是将斜杠青年的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但其实对斜杠青年的阐述并不系统。作者不过是借着斜杠青年的噱头,将自己以往微信公众号的精品文章填充进去构成了本书。饶是如此,书中的一些文章也比目前主流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质量要好得多,对于个人提升、自我管理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若按照豆瓣的评分标准,我给3分吧。以下是对书中精彩内容的摘抄及感悟:

“以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到不了拼才华的阶段”,绝大多数人哀叹的无可奈何,也根本触及不到大自然和社会设定的上限。我们就是喜欢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在大脑里上个锁,告诉自己,没有其他的选择了,没有其他的路了。这个世界本来是多元而精彩的,当你删除了人生的其他选择时,你的人生,就只剩下华山一条路了。

人生不只有一个选择,不要自我设限。

能够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勇于去追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都会有从众心理,这种心理使我们想要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在原始社会,从众会增加我们的生存概率,因此这种选择是明智的。不过,人类社会从发展到现在,“从众”与“生存”似乎不再有直接关系,但是这种原始的力量依然存在并主宰着我们。 从有意识起,我们便开始“模仿”周围的人,在不知不觉中继承了父辈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并不是坏事,反而使得生活相对简单,因为我们不需要过多地去思考和选择。若生活能够一直这样下去也无大碍,可问题在于,有一天,我们很可能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是有选择的,生活可以有多种可能性。于是,我们陷入了一种困境:是选择继续从众还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去探索?从众是稳定和安全的,但我们很可能会因为某一天的觉醒而生活在遗憾中;探索,毫无疑问,是种“冒险”,因为没有了“模仿”的对象,所以一切都得依赖自己,但这也许会让我们的人生少些遗憾。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这种困境中:我知道自己并不适合那种稳定的上班生活,却没有足够的资本与勇气去摆脱它,更没有想明白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2015年,某种外在因素终于促使我脱离了“正常”的轨道。这时,我才发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直至你过上了这种生活。我原以为自己是个事业型的女强人,渴望成为叱咤风云的职场精英。过了一段不上班的生活后,我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野心和志向,我似乎更喜欢这种不慌不忙、有足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去享受生命和发展自我的生活。

大家都认同的事情,未必就是对的,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人这一辈子, 最可怕的不是死亡, 而是当死亡来临时, 你突然发现自己从未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活过。

CFA:注册金融分析师

过去科学家认为人类行为的驱动力只有两种:

  • 第一种叫作生物性驱动力,即满足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动力;
  • 第二种是外在的驱动力,即因为外在环境刺激(例如奖惩措施)而产生的行为动力。在过去的科学家看来,人天生就是懒惰的,只有满足最基本需求的动力,如果想要他们做基本需求之外的事情就必须依赖外在刺激——利用奖励或惩罚的手段。

庆幸的是,这种观点最终得到了纠正。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与研究,证明了人类还存在第三种驱动力。

  • 第三种驱动力即去主动学习、创造更美好世界的动力。科学家认为人类天生就有发现新奇事物,通过寻求挑战来施展才能和获得新技能的内在倾向,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激励的条件下,人也会自主行动,这种行动的驱动力就来自对挑战和成长的渴望。詹姆斯·柯林斯就曾在《基业长青》中写道:“追求进步的驱动力源自人类一种深沉的冲动,一种探索、创造、发现、成功、改变和改善的冲动。追求进步的驱动力不是一种枯燥的理性认识,而是一种深入内心、具有强迫性、几乎与生俱来的原动力。”

前两种驱动力可以对应“胡萝卜加大棒”的准则,但是第三种驱动力才是真正实现文明进步的动力。

现代企业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导致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出现:每周工作5天,每天朝九晚五地在自己所属的职能部门从事着专项工作,然后每月领取固定工资。尽管这种生活方式常常遭到我们的抱怨,但当我们回头看整个人类历史时就会发现,这已经是迄今为止普通人可以拥有的最好的生活方式了。但商业形式和组织方式的演化不会就此停止,我们也不会永远按照朝九晚五的方式生活下去。

无论企业如何进行改革,它都无法改变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将摆脱雇佣制这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方式能够让企业和优秀人才之间建立联系,那便是联盟。联盟是Linkedin(领英)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雷德·霍夫曼)在他的《联盟》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将从商业交易式的雇佣关系转变为互惠互利的相互投资关系。优秀人才与企业结合的目的不是为企业服务,而是通过企业来实现个人发展,因此他们仅仅是临时的利益联盟。 不过,我相信这种联盟的方式不仅会发生在企业与人才之间,也会发生在人才与人才之间:拥有不同技能和专业背景的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商业目标和利益,组成临时的团队,当利益实现之后,团队便可解散,所有成员又能根据各自的兴趣参与另外的项目。

朝九晚五的现代企业制度未必会长存

尽管在那些大家所熟知的“斜杠青年”故事中,主人公似乎都因为多重身份而拥有了多重收入,然而成为“斜杠青年”的核心目的并不是为了拥有额外收入,甚至也不是为了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是为了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即便你有固定的工作,即便有些身份并不能给你带来收入,这些都不影响你成为“斜杠青年”。

《多重职业:让工作和生活获得双重成功的新模式》这本书出版之后,玛希·埃尔博尔根据更多的案例与反馈,将“斜杠青年”模式进一步总结为以下5种:

  1. 稳定收入+兴趣爱好的组合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还在兴趣爱好探索阶段或者兴趣爱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撑生活的人。
  1. 左脑+右脑组合
    这是一种理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共同发展的模式,例如书中的Dan Milstein就是这种类型,他既是计算机程序员又是戏剧导演。理性与艺术其实是非常好的互补,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开阔的思维。
  2. 大脑+身体组合
    这种模式能够让人很好地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相互切换,能够确保身心的健康以及生活的平衡,例如Carrie Lane,她的双重身份包括艺术顾问和普拉提教练。事实上,对于脑力工作者,如果能够发展出一个体力劳动的身份是个挺不错的选择,我自己就会在业余时间教爵士舞,我同时也是CrossFit(混合健身)一级教练。
  3. 写作+教学+演讲+顾问组合
    这可谓是一个黄金组合,也是玛希·埃尔博尔自己的斜杠模式。这4种身份之间可以形成完美的循环推动,因为写作可以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演讲的邀约也会随之出现,等到经验足够的时候又可以开展教学和顾问的身份。这条“斜杠青年”发展之路适合知识型的人才。
  4. 一项工作多项职能型
    事实上,你不必拥有多项工作或者多重身份也能成为“斜杠青年”,即便你只有一个工作或者身份,但它要求你不仅要有非常全面和综合的能力,而且需要涉及不同职能领域,那你也是“斜杠青年”,因此所有的CEO都符合这个标准,不过在企业中这样的角色会越来越多。 因此,“斜杠青年”实际上可以被看成一种全新的人生理念和个人发展策略,它强调的是多元化的平衡,以及个性和潜能的探索,并鼓励将工作、生活和爱好进行更好地融合,因此它给我们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是额外的收入,而是更充实和快乐的人生。

打工者思维和创业者思维

打工者思维就是用时间去换钱,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严格遵守着人力市场的“游戏规则”,将自己的时间和技能以最合适的价格出售给雇主,然后通过不断自我升值来增加自己的市场价格,以此来提高收入。
创业者思维并不将自己看作人力市场的“商品”,而是把自己看作一家“企业”。商品是用来出售的,而企业的作用在于通过整合资源来创造价值,因此拥有创业者思维的人很少把精力花在提高自身价格和寻求合适的雇主上,而是把时间看成自己的“原始资本”,他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用最少的时间创造最大的价值和更多的收入。

创业者思维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的杠杆原理

杠杆英文的词根是Lever,意思是“减轻”,也就是说,使用杠杆,重物可以变轻,我们只需要使用很小的力气就能轻而易举地移动重物。当我们将杠杆原理应用于时间时,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我们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就能得到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结果。当然这种事情不会像变魔术一样自动发生,而是需要杠杆工具。
他人的能力就是一个典型的杠杆工具,我们可以通过支配他人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更多任务。
技术则是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杠杆工具,它能帮助我们极大地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

摆脱“打工者思维”的关键

摆脱“打工者思维”的关键在于拒绝将自己看成人力市场的“商品”,而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家公司,时间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本,杠杆则是能够放大投资收入的工具。从这种思路出发,我们不仅会在工作时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还会想尽办法创造杠杆时间,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获得更多产出。

如何从“打工者思维”升级到“创业者思维”?

个人“公司化”是一种适应未来的思维方式,因为未来公司的规模会越来越小,存续时间越来越短,而一个人在公司的职业生涯也会越来越短,人与人直接组成的合作联盟很可能会成为公司之外的另一种重要商业形式。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现在开始就训练自己从“打工者思维”升级到“创业者思维”,并学会通过以下方式更好地用杠杆原理来利用自己的时间。 成为领导者能够调动除自己以外的人力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毫无疑问是最常见的杠杆方式。
获得这种权力的方式有两种:雇佣或者激励。前者意味着管理,后者则意味着领导。 我们经常将领导者和管理者混为一谈,尽管领导力是成为优秀管理者的必要条件,但两者之间并不能完全画等号,因为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有很好的领导力,而一个拥有领导力的人也不一定处在管理者的位置。管理者拥有的管理和决策权需要被拥有更高权威的第三方所赋予,而领导者的权力则是因其个人魅力被追随者所赋予的。 如果我们没有资金去雇人,也不处在管理职位上,那么利用杠杆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成为领导者意味着成为一个大家愿意追随,甚至是想成为的人,这就将我们带回到了内圣外王的哲学——当我们成为一个拥有学识、胸怀和远见的人,不仅能够严于律己,还能时刻激励和启发他人时,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并且有能力调动更多力量去完成原本只能依靠自己去完成的任务。

“二八定律”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在调查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的取样中,发现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他从早期资料以及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这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即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同时,人们还发现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二八定律”成了这种不平等关系的简称。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经济社会活动,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呈现出“二八定律”现象:20%的强势品牌,占有80%的市场份额;20%的产品和20%的顾客,承担了企业约80%的营业额;20%的人员产生了80%的效益等。
“二八定律”的意义在于能够启发我们去发现某种关系的关键起因,学会避免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琐事上。如果我们能够把握关键因素,将80%的资源花在能产出关键效益的20%上,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做到用20%的投入获得80%的产出。
“二八定律”是一种普遍原则,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活动不受“二八定律”的影响。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牢记这个规律,每次制订计划、执行策略的时候,都要不断问自己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然后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能够影响80%结果的20%的因素上。

标准化和流程化

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不断重复去做。例如,日常整理和购物、制订计划、开会、报告、总结等,这些事情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可以按照固定流程或者模式来做,然而我们每次都会在做之前去临时思考这些流程,这难免就会耗费一些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任何重复劳动其实都可以用标准流程或者模板的方式来执行和管理,它们能够帮助节省大量时间。因此,做任何有一定流程的事情之前,我们最好能够思考一下未来是否需要重复这件事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我们最好能在第一次做的时候就确定标准流程或者标准模板,并在使用过程中将其不断完善。 标准化和流程化不仅能够提高重复劳动时的效率,也是复制的关键,因为有了标准和流程之后,我们就能够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极大地利用人力的杠杆作用来提高效率和产出。

超越规则

从“打工者思维”升级到“创业者思维”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超越规则,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建立符合规律的规则,才能将规则的杠杆作用发挥出来,为目标服务。 当然,杠杆时间的方式不止这些,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意识,如果我们将自己的时间不是看作可以被出售的“商品”,而是看作有限且宝贵的资产,那么我们就会主动思考并寻求更好的使用方法,用更少的时间追求更大的产出。 合法挣钱,是最有尊严的活法

渔夫和富翁的故事

富翁在海滨度假,见到一个垂钓的渔夫。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渔夫说,洗耳恭听。富翁说,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那之后呢?渔夫问。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再之后呢?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然后呢?然后把公司上市,用赚来的钱再去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富翁略加思考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噢,原来如此。渔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
这个故事似乎很多人都听过,它的寓意是要嘲讽这个富翁,一辈子辛辛苦苦挣钱,到最后只是为了享受渔夫每天都在享受的生活。这则寓言,听上去蛮有道理,却隐藏着关于金钱严重的价值观缺陷和逻辑缺陷。尽管此时此刻,渔夫和富翁享受的是同样的生活,但对富翁来说,这只不过是他人生中的一天而已,明天他便可以飞去瑞士滑雪,后天可以去巴厘岛潜水,再过几天他还可以飞去日本泡温泉,吃日本料理。可对渔夫来说,这就是他每天的生活,除了钓鱼、晒太阳之外,他别无选择。
所以,仅仅依靠人生中很小的片刻就来判断整个人生是肤浅的。富翁和渔夫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富翁拥有选择的权利,这也使得他的人生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故事假定赚钱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享受,若是最后获得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中间的过程如何也就无足轻重。这是典型的以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观,忽视了过程的价值,且不说这个创业的过程会给富翁带来什么样的独特体验和人生智慧,它必定能帮助他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成熟的世界观、坚强的意志力和优秀的领导力,因此与渔夫相比,富翁是一个更加完整的“人”,因为他充分利用了作为“人”所特有的潜能。
最后,故事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财富创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公司的存在能够让更多人有效合作,从而提高效率和产量,让很多人能够以更加便宜的价格买到鱼,因此这些额外的收入和利润只不过是创造价值之后的一个结果而已。

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

所谓被动收入,就是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也不需要照看,就可以自动获得的收入。 与被动收入相对应的是主动收入,它指的是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的收入,我们平日通过工作获得的收入都是主动收入,它是一种临时性收入,只有工作才有,不工作就没有的收入。当他停止工作,那么收入也就会停止。任何形式的薪资,不管多少,都属于主动收入。 被动收入与主动收入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资本,因为被动收入作为一种获得的收入,是资本增长的结果。

典型的被动收入包括银行存款产生的利息收入、理财投资获得的投资收入、房产产生的房租收入等。 除此之外,知识产权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本,例如我在文章中一开始提到的杂志收入、音乐人的唱片收入、作家的版税等都是因为知识产权而获得的被动收入。另外,企业也是一种资本,它是人力资本、固定资产以及物质资本等多种形式的组合,企业通过持续经营为其所有者提供的收益也是一种被动收入。

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是“拥有”的自由而是“拒绝”的自由,当我们不再需要为了钱而去做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才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财务自由。

如何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财务自由呢?

  • 首先,财务自由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拥有足够养老的资金,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被动收入与日常支出之间的差额,如果被动收入持续且稳定,并且大于日常支出,即使没有足够的财富,也算是实现了财务自由,因为我们可以不需要再为钱工作,而是为兴趣工作。被动收入也不一定都来源于资金资产或者固定资产,还可以来源于知识产权或者某种事业的持续经营。
  •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只有当我们拒绝成为欲望和金钱的奴隶,明白什么是最重要、最值得自己追求的时候,才有可能通过财务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否则拥有再多也没有意义。

被动收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主要方式来获得:

  • 第一,通过股票或者基金获得的理财收入;
  • 第二,租金收入,它可以是自己房产的租金收入,也可以是转租收入,例如把租来的房子的部分房间用来做Airbnb;
  • 第三,知识产权类,例如图书、音乐、艺术、软件产品等;
  • 第四,持续经营,任何一门生意或者事业,无论大小,只要能够持续经营并获利,都能提供不错的被动收入。

财务自由最终的目标

走向财务自由的过程就是一个努力将主动收入以及知识和技能资本化,然后通过这些资本获得持续稳定且不断增长的被动收入的过程,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牢记,财务自由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心灵的自由——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再为金钱工作,也不再为欲望所累,这才是财务自由的意义所在。

习得性无助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研究动物时,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实验是这样的: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因为逃避不了,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地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鸣器再次响起的时候,狗便不再狂奔或者寻找逃避的机会了,只是趴在地上无奈地哀叫。即便在实验最后,实验者在电击前把笼门打开,狗也不选择逃跑,而是没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
通过这个实验,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叫作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在先前的经历中,发现自己努力了很久,却始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便获得了一种“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受,并因此变得消极被动,形成了一种对现实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即使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也不再选择尝试。
实验中的那只狗就是因为后天的经历而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太多次电击与重复的失败让它相信,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所以它选择了不再努力,以至于最后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只是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习得性无助很

一万小时定律

这个定律是由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提出来的,他在畅销书《异数》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0000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最好的发展策略不是坚持,而是试错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作“试错”,这已经成了很多科技创新公司的发展策略,它背后的理念很简单:事情对还是不对,做了才知道,对了就继续,不对就重新调整。实际上,不管对公司还是个人而言,最好的发展策略都不是坚持,而是试错,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极其复杂又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

《自私的基因》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在于,他让我们认清了一个事实:人类只不过是基因自我复制的工具,正如塞缪尔·巴特勒那句形象的描述“母鸡仅仅是一个鸡蛋制造另一个鸡蛋的方式”那样,我们存在的意义仅仅是帮助基因完成复制。这个发现让人难以接受,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在此之前,我们对基因的理解是,它们的存在是为了让生物体得以繁衍,因此基因是为我们服务的。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我们是基因制造出来为它们服务的,它们才是主要的,我们是次要的。死亡实际上是基因自我进化的重要机制,通过生物个体的死亡,基因得以不断优化。正因为如此,永垂不朽的是基因,而不是我们。

进化生物学家将利他行为分为两种: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与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前者是指与血缘有关的利他行为,而后者则发生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

亲缘选择理论是1964年由威廉·汉弥尔顿提出,它指出,生物个体会做出对自身有害、但对其他亲属有利的行为是一种自然演化结果,它的前提条件就是,这种行为能够增加它们自身基因的复制频率,使之得以更好地流传。从这个角度来说,工蜂、工蚁的行为并非无私,而恰恰是一种自私行为,因为比起自己努力繁殖,帮助姐妹们繁殖能够让它们在后代族群中留下更多自身基因的复制品。

互惠利他理论则是1971年罗伯特·特里弗斯提出来的,它研究阐述了互惠利他的进化过程,并指明互惠利他的出现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施惠者必须能看到大量得到回报的机会,如果这种机会不存在,施惠行为便难以进行。因此,这种互惠利他是以未来能够获得回报为进化基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利己主义。 因此,利他主义根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它只不过是进化的产物。它之所以出现仅仅是因为它能够帮助增加个体自身基因复制的概率。这其实又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自私的基因》的观点:我们只不过是基因复制的工具,生物个体的生存与利益是次要的,基因得以复制才是最重要的。 美德是一种虚构的文化产物, 如果说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在本质上并无差异,都是基因为了更好地自我复制而赋予我们的本能,那么为什么利他主义成了一种美德,而利己主义则被看作是不道德的行为呢?

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按照社会功能分成了4个阶级:

  • 第一等级叫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
  • 第二等级叫刹帝利,主要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
  • 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分别叫吠舍和首陀罗,他们主要从事农、牧、渔、猎等职业。

婆罗门作为最高等级,在整个印度社会起到精神引领的作用。在其他社会,对应的人应该是宗教领袖、思想家、哲学家或是科学家等,然而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婆罗门几乎不需要参与任何日常事务,他们受到整个社会的保护和供养,为的是让他们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来做从容的内省,以免过度卷入各种干扰与遮蔽心灵的日常急务中。

“内圣外王”

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意思是内具有圣人的才德才能对外施行王道。它指的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说“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

酒香不怕巷子深

无论做什么样的产品,它们都将是你的智慧和才能的体现,你的学识、远见、审美和价值观不仅决定了它们将会以何种形式展现,还决定了它们将吸引的用户群体,以及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方式。因此永远不要寄希望于营销和运营手段,只有当自己有了成熟的信念和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对市场规律和需求有深刻的认知,并把品质和价值放在最核心的地位时,才有可能做出经得起考验的产品,而好产品自然会有好口碑,赚钱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关于自我投资的3个非常重要的认知:

  • 第一,所有的投资都无法立刻产生回报,需要经历一个投资期;
  • 第二,勤奋比天赋更重要;
  • 第三,自我投资的关键在于时间的累计,不在于何时开始。

为什么我们会对需要消耗大量脑力的事情本能地产生逃避心理?

从结构上来讲,人类的大脑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大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拥有了发达的新大脑皮层,我们称其为思考脑,这是我们大部分思维活动发生的地方。新大脑可谓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好的礼物,我们因此拥有了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的意识。这些能力让我们最终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 然而大脑的进化很有意思,它并不是一个新大脑代替旧大脑的更新过程,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叠加过程,因此即便人类已经进化出了高级的大脑,也依然保留了爬行动物时期进化出来的原始大脑,这包括:旧皮质(也叫情绪脑)和古皮质(也叫爬行脑)。
爬行脑包括脑干和小脑,是最先出现的脑成分。爬行脑控制着身体的肌肉、平衡与自动机能,诸如呼吸与心跳,因此它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会休息。
情绪脑处于爬行脑和思考脑的中间,与情感、直觉、哺育、搏斗、逃避以及性行为紧密相关。这种情感系统曾经是非常有效的生存指导系统,在恶劣的环境中,人类正是依赖这种简单的“趋利避害”原则,才让生存得以保证。
尽管我们有了强大的复杂思考系统,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更好地理解和掌控生存环境,做出更理性的选择,然而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受情绪脑和爬行脑控制,也就是说受情绪和本能的支配。原因很简单,人类进化出新脑皮层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与繁衍,思考本身是件需要消耗很多能量的事情,然而消耗过多能量对生存是不利的,因此大脑只会选择利大于弊,也就是当思考能够增加生存和繁衍概率的时候,才会启动复杂思考系统,其余的时间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不会消耗额外能量的情绪和直觉系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对需要消耗大量脑力的事情本能地产生逃避心理的根本原因。
举个例子,假设你现在需要完成一篇文案,大脑知道写文案是一件十分消耗脑力的事情,于是它就会本能地进行抵抗,并通过情绪的方式操控你,让你犯困,产生畏难情绪,或者用一些其他轻松不用费力的事情,比如看美剧,来诱惑你。
总之,对于大脑来说,它的核心原则就是“省力原则”,除非逼不得已,否则能不用就不用。 从某种意义来说,惰性是一种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它能避免我们消耗不必要的能量,因此所谓的“拖延症”不过是大脑为了省力而产生的一种本能抵抗。

对抗惰性的力量——意志力

在进化过程中对我们有利的事情在今天不一定还是一件有利的事情,因为进化是基因的进化,基因只在乎一件事情,那就是复制。可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的存在不仅仅只是为了简单地生存和繁衍,而是有更高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为了实现这些对“基因”来说并不在乎,对我们来说却很重要的目标,我们必须反抗基因对我们的操控,获得自我掌控权。
惰性只会在我们要做那些自己没有兴趣,也没有强烈内在动力的事情的时候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唯一的对抗武器就是自己的意志力。

意志力可以理解为对冲动、想法加以控制和对目标锲而不舍的能力。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了几个关于意志力的重要结论:第一,意志力是一种脑力,每次使用都会消耗人的精神能量,由于意志力和其他所有的脑力活动一样,需要消耗糖,因此血糖的高低会对意志力产生影响;第二,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生理资源,每一次消耗,意志力都会受到损耗,使用过度则会疲劳;第三,意志力可以通过训练来改进,正如肌肉一般,意志力可以通过锻炼而变得更强壮;第四,对于那些自认为缺乏意志力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他们完全有机会成为一个高度自律的人,只要进行有效的训练便能提高意志力,当意志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惰性就自然而然会被削弱。

关于人的学习过程,美国学者提出了一个很有名的理论“Conscious Competence Learning Model(意识能力学习模型)”,他们将从0开始学习一门技能到熟练掌握所经历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叫作unconscious incompetent(无意识状的无能),无知的阶段,或者可以解释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任何一门新技能的学习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这时候的我们处在一无所知的状态。以网球学习为例,我是从2014年开始学习的,在此之前,我对网球完全没有概念。教练开始正式教我最基础的击球动作后,我才明白握拍的正确方法,以及从引拍到击球,再到随挥的完整动作。
  • 这个时候我们便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conscious incompetent(有意识状的无能),也就是说,此时我已经知道了自己不知道,但还不了解要如何正确地完成动作。 所谓的技能学习就是一个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技能学习中最关键,也是最枯燥、最容易放弃的阶段,因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犯错,这会让我们感到无比沮丧,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然而,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和纠错的过程,犯错是必然,关键在于犯错之后我们是否能够有意识地进行纠正。 在这个阶段,老师或者教练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即便能意识到,也会因为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动作而无法有效地进行纠正。老师和教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教授学员什么是正确的,还要在学员犯错的时候及时指出来,帮助纠正,并且在学员沮丧的时候鼓励学员坚持下去。 因此,不管学习什么技能,在最初的学习阶段,一定要请个优秀的老师或教练。优秀的标准不在于头衔和名气,而在于教学理念和方法。首先,要看他是否真的热爱这门技能,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的激发非常关键,它的作用在于能够让我们忍受初期枯燥的重复训练。其次,要看他是否有耐心,能否在教的过程中及时帮助学员纠正错误。最后,他还需要有积极的能量,因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变得很脆弱,经常产生自我怀疑,这个时候特别需要一个人给我们能量和鼓励。
  • 经历完这个枯燥的学习过程后,我们便进入了第三阶段,即conscious competent(需要意识参与的胜任),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学会了这门技能,通过意识的参与,能够避免犯错,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
  • 从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unconscious competent(不需要意识参与的胜任)的过程就是通过重复把这门技能变成自己的一种“本能反应”,即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熟练完成。举例来说,熟练掌握了网球技能之后,每一次挥拍、击球都变得自然和完美,完全不再需要去想这个击球的动作,它已经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这个过程依靠的就是大量的重复练习,通过重复让大脑形成相应的回路与记忆。老师的任务到此已经完成,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接下来就全靠自己的努力。这个阶段也许永远都不会结束,因为技能专精的这条路没有终点,但此时人们已经没有了一个固定目标,每一次技能训练对自己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享受,是生活乐趣的来源。我想这也是我们学习一门技能的最终目标——享受它。

刻意练习

它是上述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核心训练方法。这个理论最早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K.Anders Ericsson(K.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它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慢慢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将决定练习的质量和能力提升的速度。

  1. 模块化训练——拆分成小任务 任何技能的学习都应该建立在基础的、模块化的重复训练之上。例如,网球的初学者就需要通过大量重复的正手击球、反手击球以及步伐等基础的模块化训练,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学习。而书法的初学者则需要通过重复的基础笔画训练才能开始字的练习。 大脑的认知模式决定了我们很难模仿复杂的技巧,因此正确的训练方式应该是把复杂的技巧拆分成容易掌握的模块化训练,并通过大量重复练习的方式逐步掌握它们,等到我们按照顺序,完成一系列的训练任务之后,整体技能自然而然也在不断提高。不过,我们用来训练的小任务必须满足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在学习区。
  2. 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面临任务时,心理上有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在舒适区所面临的任务属于我们能力范围之内,因此做起来得心应手,却无法让我们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例如当我们重复做一些自己已经完全掌握的事情时会觉得轻松简单,但对能力提高毫无帮助;当我们面临那些远超出现有能力范围内的任务时,就会因为无能为力感到恐慌,因此处在恐慌区的人也无法学习;只有面对那些稍微高于我们目前能力的任务时,我们才处于学习区,在学习区接触到的,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些新的、有挑战的,却有能力完成的事情,所以在这个区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3. 获得即时反馈 仅仅确保自己处于学习区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练习的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准确和即时的反馈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让我们重复对的,而非错的事情。处于技能学习的第二阶段时,我们主要依赖教练或者老师给我们的反馈,但是进入第三阶段,我们就得依靠自己来发现并纠正错误,这需要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并且培养敏锐的觉察力。

通才教育的基础知识结构

张建林博士将知识结构分为4大类。

  • 第一类知识:理解宇宙以及人类生存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这类知识基本都属于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气候学、宇宙学、数学、概率统计等。学习这类知识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基本规律。知识的价值无非就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到其中的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则是那些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规律。
  • 第二类知识:理解社会形成和制约个体的社会环境、商业经济环境所需要的知识,这需要涉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等。它们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例如社会的形成,文化、社会交换与分工等。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运行体制,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并理解经济的本质、金钱的本质、科技创新、产业与分工,以及政治、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等等。只有理解了社会的本质与机制,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规律和把握机会,
  • 第三类知识:理解自己心理及情感世界所需要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心理学、哲学、美学、宗教、文学等基础知识。这类知识与我们内心的幸福息息相关,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从本质上了解心智、情绪和情感背后的规律,从而获得更好的自我掌控能力;哲学、美学、文学则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丰富的精神和情感世界,给我们内心带来力量;通过对不同宗教的了解,完成自己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 第四类知识:专业知识,这是我们参与社会分工,并立足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

一千个铁杆粉丝理论

凯文·凯利曾在他的《技术元素》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理论,叫作“一千个铁杆粉丝”理论。他认为:“创作者,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视频制作者,或者作家——换言之,也就是任何创作者——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这里的铁杆粉丝与普通粉丝的区别在于,铁杆粉丝拥有强烈的认同感,无论你创造出什么作品,他们都愿意付费购买。 “一千个铁杆粉丝理论”对于那些想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获得经济独立,或者不打算依赖他人投资的独立创业者来说十分有意义,因为如果能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同时,培养足够多的铁杆粉丝,那么就可以逐渐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我发现不少“斜杠青年”都是因为有了大批支持他们的铁杆粉丝才慢慢实现了经济独立,而我有勇气离开职场也是因为知道自己已经有了足够多的铁杆支持者。

自媒体的收入模式

一般来说,自媒体的收入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依赖广告;第二种则是依赖读者或用户的直接付费。对于前者,数据是最重要的,因为广告主要依据订阅人数来付费,因此对于依靠广告而生存的自媒体来说,用户是卖给广告主的,是被消费的对象,广告主才是上帝。然而对于后者来说,订阅者的意义完全不同,他们是服务对象而非被消费对象。自媒体的收入来源于付费的内容和服务,只有当订阅者发自内心地认同和信任你的时候,他们才会为内容付费。这种关系是需要通过长时间输出理念一致的高品质内容来培养,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一旦他们成为铁杆粉丝,便会为你无偿传播和推广,并且通过口碑吸引读者成为铁杆粉丝的可能性远远高于通过互推吸引的读者。

CrossFit介绍

CrossFit的官方定义为Constantly varied high intensity functional movements。即持续变化的、高强度的功能性训练。它的定义中有3个关键词:持续变化、高强度、功能性动作。也就是说,任何运动只要满足这3个条件,都可以被称为CrossFit。
CrossFit把基本运动能力精确地分成了10项,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敏捷、平衡等,并设计了不同动作来训练不同技能,确保训练者能够得到全方位提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015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62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72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86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6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10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71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82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97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51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5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85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5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9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4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50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