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波动论》第七章:引力真相(下)2

◆◆◆◆◆◆◆◆◆◆◆◆◆◆◆◆◆◆◆◆◆◆◆◆◆◆◆◆◆◆◆◆◆◆◆◆◆◆◆◆◆◆◆◆◆◆◆◆◆

《时空波动论》第七章:引力真相(下)

作者:陈少华

◆◆◆◆◆◆◆◆◆◆◆◆◆◆◆◆◆◆◆◆◆◆◆◆◆◆◆◆◆◆◆◆◆◆◆◆◆◆◆◆◆◆◆◆◆◆◆◆◆◆

◇◇◇◇◇◇◇◇◇◇◇◇◇◇◇◇◇◇◇◇◇◇◇◇◇◇◇◇◇◇◇◇◇◇◇◇◇◇◇◇◇◇◇◇◇◇◇◇◇◇

◎光线能推动物体的条件

现在用微分的方法详细分析为何光线无法推动物体,了解光线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推动物体。此处选择位于宇宙空旷之处,没有其它恒星或星系的引力来干挠。

宇宙辐射压P从四面八方各向同性地作用到物体上,物体因为受到宇宙辐射压光子流的冲击而在表面产生了辐射压P。两个压强是不是会叠加起来作用到物体上,相当于物体在每个方向上都受到P+P的推力呢?并不会。物体只会受到一个压强P即表面聚起的高密度光子流的力作用。假设这个推力是F。物体的质量为m,含有n个质量子,这个物体在一个方向上在一个最短单位时间同时受到n个光子的撞击,单个光子的压强是P1,则物体表面光子总压强为nP1.这个压强不会全部作用到质量子上。光子在被质量子散射反弹后仍然具有一部分能量,成为P反弹离开物体。反弹压是没有被消耗在撞击上的能量。光子散射反弹的能量又跟天体的质量有关系,天体质量越大,光子散射反弹次数就越多,多次散射后才能从天体中反弹出去。反弹时的能量就越低。所以反弹压并不是一个恒定值。但对于一个特定的天体来说,其反弹压是一个固定值。

这个物体在一个方向上就同时受到n个光子的撞击。反弹压是没有被消耗在撞击上剩余的能量,需要减掉。nP1-P反弹=P冲压。这个物体受到的每个方向的撞击压是P冲压。它由单位最短时间内同时撞击到全部质量子上的n个光子产生。

F = P冲压*M。看来,在计算物体受到的每一个方向上的宇宙辐射压光子流撞击力时,需要使用P冲压,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但不应该使用物体的总质量M。因为P冲压已经是所有质量子受到的冲压之总和。这个P冲压乘以质量子的质量,才是物体受到的总压力。

F=P质量子冲压*M质量子*质量子数目n=P总冲压*M质量子=M*M质量子*10 -11  (单位:宇宙单位)=nM质量子2*10 -11。质量子质量的平方是一个常数。故宇宙辐射压对物体产生的所有方向相同的推力F与物体的质量子数目成正比,即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这时一束光线照射到物体上,对物体产生一定的推力f。现在看看这需要f至少达到多大才能使物体开始运动。

(以下为图片N2)

(以上为图片N2)

可以看出,在太空中,宇宙辐射压P很低的环境中,用光线去移动一粒灰尘似乎并不十分困难。

但是,如果是处于星系之中,在天体表面,光线的强度必须非常非常高,否则无济无事,无法去移动一粒灰尘。

当然,如果是一个很小的微粒的话,激光还是可以移动它的。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亚瑟.阿什金就是凭光镊技术获奖。阿什金意识到,激光可以作为一种完美的工具,利用光束来移动微小粒子是可能的。他用激光照射微米级的透明小球,并很快就让这些小球动了起来。这证明激光对微米级的粒子是可以移动的。因为这种微粒受到的来自银河系天体的引力很微弱,对粒子的固定作用很小。

◇◇◇◇◇◇◇◇◇◇◇◇◇◇◇◇◇◇◇◇◇◇◇◇◇◇◇◇◇◇◇◇◇◇◇◇◇◇◇◇◇◇◇◇◇◇◇◇◇◇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同性的原因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严格各向同性的。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①小尺度上的各向同性:在小到几十弧分的范围内,辐射强度的起伏小于0.2-0.3%;②大尺度上的各向同性:沿天球各个不同方向,辐射强度的涨落小于0.3%。

各向同性说明,在各个不同方向上,各个相距非常遥远的天区之间,应当存在过相互联系。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天文学的重大成就,它对现代宇宙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可以与河外星系的红移的发现相并论。

目前的看法认为背景辐射起源于热宇宙的早期。这是对大爆炸宇宙学的强有力支持。3K背景辐射与四十年代伽莫夫、海尔曼和阿尔菲根据当时已知的氦丰度和哈勃常数等资料预言宇宙间充满具有黑体谱的残余辐射理论相符。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值得注意的几个特征。1、其方向是“各向同性”;2、没有时间上的变化;3、没有空间位置上的变化;4、其本质是一种电磁辐射(波)。

各向同性却让科学家感到困惑。既然宇宙源自一场大爆炸,那爆炸中心的辐射无疑是最强的,宇宙边缘的辐射则是最弱的。原子弹爆炸后,时间过得再久,爆炸中心的核辐射都会远大于其它地区。这是一个常识。为什么宇宙大爆炸能做到各向同性毫无差别呢?这就好象让原子弹爆炸中心的辐射与远离中心的辐射相同一样让人难以理解。也就是说,如果大爆炸的原点(奇点)是产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辐射源”的话,那么,我们在地球上测到的那个“背景辐射”就应该是有具体方向性的。而其方向一定指向大爆炸的原点。

“暴胀论”应运而生,认为宇宙在初期经历过短时间的指数性暴胀,使宇宙的体积瞬间扩大了数十亿倍。所以这使得宇宙背景辐射具有各向同性的特征。这就象原子弹爆炸的瞬间,爆炸中心忽然急剧扩大无数倍,这样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就成为爆炸中心。其平均辐射强度就大为下降,不再有一个明显的高强度爆炸中心。这样的宇宙在日后经历不断膨胀后也可以保持基本的各向同性。

但其实无须暴胀,宇宙微波辐射也依然可以维持各向同性。而且各向同性是必然的结果。

因为宇宙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天体。这些天体都可以反弹散射电磁波。宇宙背景辐射撞击到天体上后,就会被四处折射。就象一个封闭空间里的空气分子,其运动速度都是相同的。如果有一些更热速度更快的空气分子被放进来,没多久这个封闭空间里的空气分子就会变得同样的速度。因为这些分子是在不停相互撞击的。

宇宙微波辐射正是在对天体的不断撞击反射中变得均匀,变得各向同性。如果宇宙空无一物,没有天体存在,那宇宙微波辐射是不可能保持各向同性的。

当然,宇宙微波背景充斥的空间,比天体存在的空间要广阔得多。作为电磁波,在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起,宇宙辐射就以光速在向外传播,而天体则以低得多的速度在加速向宇宙外围飞奔。在没有任何天体存在的宇宙外层空间,宇宙微波背景的温度与密度很可能与通常的情况并不一样。在大爆炸的那一刻,向东与向西的爆炸射线温度不可能完全相同。向东的一束射线温度可能高达100亿度,向西的一束射线温度可能只有50亿度,它们分开后,以光速向着各自的方向飞行。由于前方并没有能反射这些射线的天体,在一百三十多亿年后的现在,地球科学家如果能探测到这两束射线,还是会发现它们的差别,无论是温度还是密度都不会一样。但这两束射线可能并不会被人类探测到。因为人类望远镜目前只能探测到的范围有限,还无法探测到毫无天体的宇宙外层空间。望远镜里的空间,都被各种星系所占据。所以人类认为宇宙微波背景各向同性,原因也在于望远镜观测不到宇宙真正边缘的微波背景。如果真的能观测到,那还是会发现各个角落宇宙微波背景在各个特征上是有着微小区别的。

◇◇◇◇◇◇◇◇◇◇◇◇◇◇◇◇◇◇◇◇◇◇◇◇◇◇◇◇◇◇◇◇◇◇◇◇◇◇◇◇◇◇◇◇◇◇◇◇◇◇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同性其实又很不正常,并非真相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早已被证明是各向同性的。我在前面却说地球附近的宇宙微波辐射密度与强度很高,比太阳光都要强很多倍。这不是与天文观测相矛盾吗?

这就象地球表面覆盖的这一层空气一样。我想,大家都会认为空气是各向同性的。在世界各地,同纬度的空气的密度是差不多的。不会因为地点是北京,空气就更密一样。也不会因为地点是农村,空气就稀薄一些。科学家来探测空气的密度与空气分子的运动方向,得到的结论一定是各向同性。这就象天文学家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一样。

但空气经常会产生剧烈的风暴。因为气压的变化,一个地方的空气迅速流动到另一个地方,产生极大的风力。在气象学家看来,这都是相当正常的现象,绝对不能因此就说空气各向不同性。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确实是各向同性的。但由于宇宙空间里质量的分布不均匀,就象气压的分布不均匀导致空气流动一样,空间里如果有大质量的天体,这个天体就将象磁铁吸固铁粉一样,将光子流吸引过去。光子流就会与天体的质量子相作用,撞击到质量子上。这种撞击是持续的,由于大量的光子流进入天体,导致天体表面形成了一个光子流低压地带。就象如果东风与西风同强度吹向房子中间,房子中间的灰尘将会保持平衡,大家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平静的房间。现用屏风将东风挡住,那屏风另一面将会由于没有来自东风的帮助,而受到西风的劲吹。这时如果把一个东西放在屏风这一侧,这个东西将会被西风吹向屏风。这个屏风使得风力变得明显。让人们看到了原本平静的房间,其实有着东风与西风在搏斗。

天体的作用与之相似。如果将一个天体放在宇宙空间,那原本平静各向同性的宇宙微波辐射将不会再平静。都会向天体进行冲击,同天体的质量子进行作用。天体被多少宇宙辐射压光子流撞击,由其质量决定。天体的质量越大,吸在的光子流就会越多。那参与轰击这个天体的光子流就会越密集,压强就越大。天体产生的质量辐射压场就越强。就象气压的不同造成了空气的流动,产生了狂风与大漩涡。天体由于这种对光子流的吸固特性,制造了光子流压力的不平衡地带。造成了光子流狂风。所以,质量子就象磁铁,光子就象是铁粉。质量子吸固着铁粉,在宇宙里制造着光子漩涡。

◇◇◇◇◇◇◇◇◇◇◇◇◇◇◇◇◇◇◇◇◇◇◇◇◇◇◇◇◇◇◇◇◇◇◇◇◇◇◇◇◇◇◇◇◇◇◇◇◇◇

◎广义相对论的弯曲空间与光子流大漩涡在表象特征上是一致的

每一个天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光子流漩涡的源点。光子流狂风会时刻冲撞天体。天体质量越大,光子流狂风的密度与压强就越大,从每个方向上去冲击天体。

这种光子流大漩涡,与广义相对论里所提到的“弯曲空间”是一致的。爱因斯坦预言宇宙中存在那样的区域,其时空几何在狂乱地变化着,就象拍岸的波涛。这种弯曲空间与光子流漩涡何其相似。在几何形态上,弯曲空间与光子流漩涡是一致的,爱因斯坦正确地预言了引力的几何形态。这使得广义相对论的几个预言全部得到验证,如光线弯曲、引力波、引力红移等。

广义相对论确实是超越时代的天才理论。爱因斯坦以其敏锐的直觉,认为天体周围存在弯曲的空间,就象铅球会压凹床单。天体会将空间压凹,使周围的物体都向天体流动过来。这副空间图象产生的后果与天体光子流漩涡产生的后果一样。

爱因斯坦认为质量是空间弯曲的原因,就象铅球压在床上会将床单压出一个凹穴。这显然是不够的。铅球如果没有质量与重量,就不会将床单压出一个凹穴。铅球的质量与重量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质量并不会天然导致空间弯曲。除非质量能将光子吸引过来参与这一过程。只是爱因斯坦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直将宇宙微波背景光子流忽略掉了。为此,他穷遍半生也没能成功跨出统一广义相对论与电磁力的那一步。而跟随他的脚步的众多科学家设想出引力子来试图将引力量子化,也从未达到目标。

悟出真理后,我忽然看到广义相对论的弯曲空间的特点,才发现弯曲空间与光子流漩涡两者其实在表象特征上是一致的。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广义相对论的精髓,肯定会早早受到启发,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详见下面图片:广义相对论的弯曲空间与光子流大漩涡在表象特征上是一致的。


图片:广义相对论的弯曲空间与光子流大漩涡在表象特征上是一致的

◇◇◇◇◇◇◇◇◇◇◇◇◇◇◇◇◇◇◇◇◇◇◇◇◇◇◇◇◇◇◇◇◇◇◇◇◇◇◇◇◇◇◇◇◇◇◇◇◇◇

◎光线的弯曲

广义相对论对光线经过大质量恒星时会发生弯曲作了预言,并指出,这会产生引力透镜现象。大质量的恒星对光线的进行弯曲的效果,就象是一个凸透镜对光线进行弯曲一样。恒星后面的天体A,原本处于地球观测者视线之外,但它发出的光线经过前面恒星弯曲后,就会被地球观测者看到。观察者将会看到几个天体A的图像,甚至会看到一个围绕在天体A上的光环。这个光环是天体A发出的光线经折射后被地球人观察的结果。

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在1919年对水星的运动进行观测,证实了广义相对论作出的预言。

广义相对论对此的解释是:首先是由于质量与能量等价。光线具有能量,所以光线将受到引力场的作用,产生弯曲。更深层次原因在于,质量使空间产生弯曲。光线在这个弯曲的空间,将沿着弯曲后的路径行走。光线之所以会被恒星所弯曲,本质上是因为恒星附近的空间已被恒星的质量弯曲。

正在一战战场上做战的德国科学家史瓦西发现了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一个特别解:当恒星质量为一个极大值时,光线由于被弯曲得太厉害,将无法再向前传播,而是围绕着恒星公转。这个恒星的体积将非常小,质量却非常大。他计算出,在一定的半径,这个星体将无法被观测到,因为光线无法逃逸出来。这个半径,就是“史瓦西半径”。半径以内,这个星体将是一片漆黑。

这种超大质量的星体就是日后会大名远扬的黑洞。

黑洞产生自大恒星的灭亡时的超新星爆发。一个质量达到40倍太阳质量的大恒星,在聚变完所有的氢氦等原子燃料后,生命的最后,将不会象太阳那样由红巨星成为白矮星,而是由红巨星开始超新星爆发,形成中子星。由中子星再进一步凝缩为黑洞。

黑洞最典型的特征是,能吞没所有的物质,连光线也无法逃逸出去。

为什么光线会弯曲?黑洞为什么无法逃逸光线?新的辐射压力理论,对此将有合理的解释。

广义相对论的空间弯曲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线经过恒星时的弯曲现象。这比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大的进步。光线是没有质量的,在万有引力定律里,不会受到引力的影响。

将光线的弯曲解释为空间的弯曲,说明对于不同的速度而言,这种弯曲度是大不相同的。地球的引力场产生的弯曲,对于低速运动的物体,无法克服,行动始终将指向地面。光线对于地球的引力场,则完全视而不见,几乎不具有弯曲度。地球的质量,对于较高速度火箭,其产生的弯曲度则不足以让火箭回到地面。

空间因质量确实产生了弯曲空间。这是现实。这是爱因斯坦的天生敏锐直觉做出的结论。辐射压理论证实,天体周围将产生光子流大漩涡,这正是一种被弯曲的空间。

不过,如果一个空间,其弯曲程度是因经过的物体飞行速度而异,弯曲空间确实是一个很形象且贴切的概括与比喻。

一条弯弯曲曲的隧道,无论用什么速度穿越它,都必须按照其弯曲度来行驶。这才是真正可靠的弯曲,可以观察、认定的弯曲。一个随着速度不同而随时改变的弯曲,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弯曲,或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并非事实本质。必然还有其它更深层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弯曲的现象。

后文在多维空间与时间旅行这一章中有一个推测:空间确实会弯曲,但不是因为质量,而是因为速度。速度达到光速,会发现宇宙空间发生弯曲,形成U形路线。可以选取更短的捷径达到目标地点。

光线为什么会在天体附近弯曲?原因就在于宇宙辐射压。

宇宙辐射压力是地面所有物体具有重力紧贴地表的原因,是一个平抛物体以抛物线曲线落回地面的原因,是一个上抛物体减速为0,最终落回地面的原因。

(以下为图片N3)

(以上为图片N3)

一般来说,最低质量的黑洞,由20倍太阳质量的大恒星演化而来。其质量比太阳要重2倍以上。印度科学家钱德拉塞卡证明,当白矮星的质量超过太阳1.44倍时(这就是钱德拉塞卡极限),内部向外的压力将无法抵抗引力,白矮星向内收缩,原子外层电子本来处于“简并态”,游离于原子之外。此时这些电子同原子核内质子相结合,成为中子。整个星体全部成为中子的集合。这就是中子星。其质量超大,体积超小。密度奇高。当中子星的质量超过太阳2倍时,中子星将继续向内坍缩,最终形成黑洞。黑洞的半径一般只有几千米。密度高得可怕。

为何黑洞表面,光线也无法逃逸出去呢?

(以下为图片N4)

(以上为图片N4)

垂直于黑洞发射出去的光子将会因为损失全部能量而消失。大部分光子将会以光速围绕着黑洞做公转运动。这些光子成为黑洞的卫星。由于受到宇宙辐射压光子流极端密集的冲撞,光子不仅无法逃离黑洞,还因此被赋予了重量。

也就是说,黑洞表面的光子是有静止重量的。当然,这种重量并不是真的重量,黑洞研究者可以将这种重量归因于光子撞击作用力。但实际上地球上物体具有重量,原因也是因为光子的撞击作用力。所以,确实可以说,黑洞表面的光子有重量。

这也是黑洞之所以成为黑洞的原因。在一定的半径——视界,光线受到的指向黑洞的辐射压力刚好等于光线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光线将能象卫星一样绕着黑洞旋转。这是黑洞能被观测到的最小范围。这个范围以内,黑洞不可见。光子流聚集到黑洞的视界范围内,围绕黑洞,就象是大气层一样,把黑洞包围起来。所以黑洞表面到视界范围内会有一个由光子流组成了光子层。黑洞视界内的光子可以以光速飞行,也可能会以低于光速的速度围着黑洞公转。在黑洞表面,光子只能以很低的速度飞行。因为这里光子太过密集。光子受到的各个方向冲撞力都太大。一个天体变成黑洞,跟引力也就是宇宙辐射压光子流的持续撞击分不开。一个大质量恒星,内部聚变反应中止后,内部不再产生高能聚变辐射压,无法阻止恒星因重力而产生的坍缩。天体越缩越小,最后电子被压缩进质子,形成中子,中子都被压碎,最后形成黑洞。这是多么可怕的力量,才能将一颗恒星压缩成黑洞。我却说,这一切都是宇宙辐射压造成的,可能吗?

光线那么快速飞行,竟然无法逃离黑洞。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可怕的存在?人们知道黑洞在质量极大但半径较小的天体,表面引力极大。在明白引力根源之前,人们还不会去深究黑洞引力为何如此惊人。现在我提出宇宙辐射压光子流撞击力是引力根源,结合黑洞惊人的引力,一切都显得那么无法想象:仅凭着宇宙微波背景那样的电磁波,就想产生能使光线无法逃离的引力场?产生能使大质量天体不断塌缩成为半径极小的黑洞,这可能吗?

宇宙辐射压从来不去单独对抗恒星。确实,单独搞对抗,宇宙辐射压想将电子压入质子,想将中子压碎,是不可能的。宇宙辐射压之所以能做到这一切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因为它团结了天体内部广大质量子,所有质量子都被宇宙辐射压赋予重量,所有质量子共同使劲压缩天体,最后使天体坍缩为一个黑洞。

大质量恒星原本依靠内部核反应产生的高能辐射压来对抗恒星原子的重量,防止恒星坍缩。恒星熄灭后,内部核反应停止,恒星开始坍缩。这一切,都是宇宙辐射压光子流在指挥操控。

宇宙辐射压光子流很聪明,要想压碎这么大一个天体到极小的半径成为黑洞,光靠它自已是做不到的。但它可以指挥天体所有质量子一起使劲。天体每个质量子在宇宙辐射压加持下,都单独形成辐射压场,有固定流量的光子流在持续撞击它。所有质量子组成天体时,它们的辐射压场都迭加在一起,形成天体辐射压场,其强度与光子流密度都高得惊人。一个质量子在受到自身辐射压场光子流撞击而产生引力质量,因此对所有其它质量子产生引力,驱使自身辐射压场的光子流去撞击其余质量子。每个质量子都受到了极强大的光子流撞击力,产生了极大的重量。

宇宙辐射压光子流在恒星表面的密度极高,设光压是P。恒星的每个质量子,都在经受着P强度的光子流撞击,产生重量。当然,天体辐射压场在每个位置强度不一样,每个质量子的重量也不一样。恒星表面辐射压场强度最高,表面质量子重量也最大。恒星中心辐射压场强度最低,恒星中心质量子重量为0.这个辐射压场通过不断撞击,使每个质量子都具有了重量。宇宙辐射压就完成了使命,接下来就坐看好戏了。

恒星中心质量子重量虽然为0,但它受到来自所有方向质量子重量迭加在一起后的挤压,这种重量是巨大的。当恒星质量大于太阳8倍时,这个质量子轻易就被压碎了。在四处重量的挤压下,恒星中心重新产生极大的高温与压力,会引发核聚变反应,使恒星再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等到聚变原料耗尽后,垂死的恒星在四方原子迭加的重量作用下继续坍缩,电子被压进质子,形成中子。中子星形成了。但这并非恒星演化的终点。如果恒星质量达到临界质量,质量是太阳的20倍以上,中子仍然无法对抗天体重力的压力。中子星中心的中子受到的各方向重力压迫太大,这里的中子被首先压碎,由中心向外,中子陆续被压碎,天体进一步坍缩,最后形成半径极小的黑洞。

宇宙辐射压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让每一个质量子都具有正常强度的辐射压场,它不需要再做别的了,这些质量子就会把其余的事情做完,把一个失去燃料无法进行核聚变的大质量恒星压缩成一个体积极小的黑洞。这就是宇宙辐射压的霸气与操控力。任何巨大的天体,都只能在它面前俯首称臣受尽压迫。

光线虽然速度极高,但面对黑洞产生的辐射压场时,仍然不得不低下骄傲的头颅,无法逃离黑洞的视界范围。

光线在经过恒星时,会被恒星辐射压场弯曲。原因就是恒星辐射压场光子流对一束经过的光线进行撞击,会改变这束光线的飞行路线,使光线看起来被弯曲了。恒星表面的辐射压场强度比较大,但跟黑洞表面的辐射压场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黑洞的质量与恒星没有多少差别。黑洞是由2倍以上太阳质量的恒星转化过来的,其质量比太阳要高不少。但黑洞的半径却比太阳小得多,太阳半径69万公里,如果把太阳压缩为黑洞,半径只有3公里。天体辐射压场强度P与半径平方成反比,天体半径越小,其表面的辐射压场强度就越高。而且这种增加的比例是平方级别的。天体半径减小1倍,表面辐射压强度就增加4倍。一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如果变成黑洞,半径只有3公里。其表面辐射压强度是太阳表面的530亿倍。如此强大的辐射压强度,就不仅仅是将经过的光线弯曲那样简单了。光线将会被这样强烈的光子流密不透风的持续撞击,无法逃离黑洞表面,至多只能象小卫星一样环绕着黑洞公转。

◇◇◇◇◇◇◇◇◇◇◇◇◇◇◇◇◇◇◇◇◇◇◇◇◇◇◇◇◇◇◇◇◇◇◇◇◇◇◇◇◇◇◇◇◇◇◇◇◇◇

◎关键预言:天体附近的宇宙辐射压光子流的密度一定比宇宙空矿之处要密集得多

宇宙里的光子流非常不平静。它们在不停地冲撞着每一个天体。每个天体都被光子流漩涡所包围。而且这些光子流的密度非常大。我们对太阳光很熟悉。这些光子流的密度远远超过太阳光。当然,区别在于,宇宙微波辐射光子流不会产生明显热效应,只会产生力的作用。至于为什么如此,下文再详细阐述。

所以宇宙中的光子流风暴比比皆是,非常普遍。就象地球上时刻都有狂风暴流一样,但由于宇宙太空旷。以银河系为例,看起来密密麻麻的恒星,但其实天体的分布极为稀疏。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也距太阳4光年之遥。这就象两个人同一纬度地隔着太平洋站立。每个人都有一个直径为十米的光环。在光环之内,气温会由于人的体温传导而升高10度。那如果用一个探测器来探测太平洋同一纬度上的温度,我们会认为其温度是各向同性,并不会因为两个人站的地方温度稍高而推翻这个结论。

同样,天体附近的光子流比宇宙空间要密集得多。但由于天体之间的距离太过遥远,在探测宇宙微波辐射时,天文学家主要是探测宇宙空矿之地,是在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得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同性这一结论。而并不是从银河系或太阳系这样相对微观的角度。因为大家都知道,恒星时刻发射出巨量的全波段电磁辐射,没人会去测量恒星附近的宇宙微波辐射强度,因为再怎么测也不可能得到准确结果。而地球在时刻接收着巨量的来自太阳的全波段电磁辐射,想要准确测量出地球附近的宇宙微波辐射强度也很难准确。而且,地球自身在制造各种电磁辐射,这些人为产生的辐射干扰都会使探测地球附近的宇宙微波辐射强度难以准确。所以,天文学家认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整个宇宙范围内是各向同性的,这与天体附近的宇宙辐射压光子流非常密集并不矛盾。

如果天文学家来探测天体附近的宇宙辐射压光子流的密度,那绝对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这是《时空波动论》的又一个重要预言:天体附近的宇宙辐射压光子流的密度一定比宇宙空矿之处要密集得多。天体的质量越大,表面光子流密度与辐射压场强度就越高。P为天体辐射压场强度。P与天体质量M成正比。

公式:P=P冲压/r^2=M*10^-11/r^2.

这个预言能否验证,将决定《时空波动论》的成败。我相当有信心。事实必定是如此。

◇◇◇◇◇◇◇◇◇◇◇◇◇◇◇◇◇◇◇◇◇◇◇◇◇◇◇◇◇◇◇◇◇◇◇◇◇◇◇◇◇◇◇◇◇◇◇◇◇◇

◎但为什么并没有科学家在仪器中测量出这一点呢?

按理说,一个如此强烈的电磁辐射源,科学仪器不可能测量不出来。

原因在于,造成引力效应的宇宙辐射压光子流来自无数波段的电磁波。从波长极大到极短,汇集着各种不同能量的光子流。我们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只要不是在电视频道的波段上,就会看到电视屏幕上出现大量的麻点雪花。这些麻点雪花就是这个波段的电磁辐射光子流在轰击电视机。由于能产生麻点的波段太多,可知宇宙辐射压光子流组成复杂,成员多样。只测某个特定波段的光子流强度,发现并不突出。但所有波段的光子流汇集起来,其强度就相当的可观。这就象一个测量人类DNA的测序仪,想要统计人类DNA的数量。由于每个人的DNA都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测序仪会得出结论,具有特定DNA的人的数量非常少。因此得出结论,人的密度非常低。这当然是不正确的。是一叶障叶以偏盖全。因为人的数量却是非常多的,达到了60亿。只测一种DNA是测不到人的数量的。需要将所有DNA的密度都加起来,才能得到人类全部DNA的数量。

宇宙辐射压以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光子流为主。科学仪器测量宇宙微波辐射光子流的密度时,一次只能测量一种波长的光子流密度。发现没什么特别,很平常。未引起重视。但当无数种波长的光子流汇集起来时,其密度就非常惊人了。

由于宇宙微波辐射光子流看不见摸不着,完全不可见,波段各异,种类繁多,这使得科学家从未想过当所有波段的光子流合起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密度,会产生什么惊人的效应。这也是因为电磁波一直看起来很弱小,连浮尘都推动不了,电磁光子流密度高点低点,科学家并不会很在意。而且这些微波之所以聚集在地球附近,很可能只是因为地球人类自身活动制造了这些电磁辐射,说明不了什么。在科学家眼里,地球表面电磁辐射密度比宇宙空旷地区高很正常,毕竟电磁波已经被发现了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人类利用电磁波做过多少有用的事情呀,每个电视台电台都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时刻发射着电磁波。这些电磁波环绕着地球,增加地球附近的电磁波密度,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

◎同为微波,为何微波炉能加热食物,宇宙辐射压的热效应微乎其微,只能通过撞击物体产生压力?

微波炉是用微波进行加热的一种家用电器。微波炉发出的微波频率一般是2450MHZ。微波炉对食物加热效应显著,能从内到外加热食物,使食物受热均匀。

宇宙辐射压是由宇宙微波背景光子流组成的。跟微波炉发射的微波一样。宇宙辐射压的强度还非常高,天体表面的宇宙辐射压动辄达到阳光的几十万倍。为什么宇宙辐射压不会将物体加热呢?

如果宇宙辐射压有加热效应,那这个宇宙早就无须核聚变来供热了。仅靠宇宙微波背景加热,那这个宇宙就能成为大火炉,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宇宙辐射压无法对物体产生热效应呢?

宇宙微波背景是有热效应的,但这种热效应非常微弱,只达到3K,使宇宙温度从绝对零度提升了3度。它为什么不能象微波炉一样具有强烈加热效应呢?

有人回答,当然是因为它很微弱了。

那由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光子流组成的宇宙辐射压,在天体表面强度却非常高。那为什么仍然没有产生明显热效应,将这个天体烤熟呢?

微波炉的加热原理是利用微波产生的电场对极性分子的驱动来加热的。极性分子是指电荷分布不均衡的分子。比如水分子,虽然总电荷为0,但电荷的正电荷与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正电荷集中一边,负电荷集中在另一边。在电场的作用下,极性分子会受到电场作用,自动向电场的一边运动。

微波炉发射出2450MHZ的微波,穿透物体。微波是通过电场与磁场相互转换来发射的。2450MHZ的微波,意味着电场与磁场的转换速度达到每秒24.5亿次。电场的方向每秒钟改变24.5亿次。电场方向改变一次,极性分子就会改变奔跑方向。当微波被食物吸收时,食物内之极性分子(如水、脂肪、蛋白质、糖等)即被电场驱使以每秒钟24亿5千万次的速度快速振荡,使得分子间互相碰撞而产生大量的摩擦热,微波炉即是利用此种由食物分子本身产生的摩擦热,里外同时快速加热食物的。

微波炉产生的微波要想加热物体,需要两个重要条件:1、单一频率的微波;2、单向的微波。

因为微波加热食物,是依靠食物内的极性分子与微波产生共振,微波的振动带动食物内极性分子的不停来回振动,摩擦生热,才能加热物体。

微波本身并没有热效应,无法象红外线一样直接加热物体。要想具有热效应,它就必须要能引起食物内部极性分子的共振,能驱使极性分子来回奔跑。

可见,并不是什么微波都能产生热效应。

这也是微波炉只会发出一种频率微波的原因。如果有好几种微波同时发向食物,这些微波各自去振动食物内的极性分子,没有一个能占据主导地位。乱哄哄的一团糟,就无法使食物极性分子产生共振。一个极性分子本来受到一个频率为2450MHZ的微波产生的振动频率为每秒24.5亿的电场的影响,正准备按照这个电场的振动频率进行来回奔跑振荡,但这时又出现了一个245MHZ的微波,其电场要求极性分子一秒钟只振荡奔跑2.45亿次。这个极性分子在奔跑时就很为难了。不知该听谁的指令。每当它想听从2450MHZ微波指挥向东奔跑时,245MHZ微波产生的电场却拉着它向西奔跑。每当它受到245MHZ微波电场指挥,向东奔跑时,2450MHZ的微波立刻过来搅局,电场方向变为向西,逼着极性分子改变方向,朝着其规定的路线前进。极性分子彻底蒙圈了,最后只能再也不卖力奔跑了,吃力不讨好,干脆两头不得罪,老老实实呆在原地比较好。正是因为不同频率的微波,其电磁场变换的频率不一样,导致微波不同相,使电场对极性分子的拉动牵引力相互抵消,微波再也无法使极性分子产生共振,进行奔跑。极性分子就只能受到微波的撞击,产生撞击压力,虽然也能产生微弱的热效应。但这种热效应跟其它普通电磁波撞击到食物时产生的热效应差不多,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象一支军队过大桥。如果士兵们的步伐相当一致,那对大桥来说是很危险的。一旦这个步伐与大桥产生共振,大桥就会有被震塌的可能。所以军队过桥时都要求乱步通过,大家步调不一致,大桥就不会产生共振。

一支军队必须要有统一的指挥,才能形成战斗力。如果一个军队出现两个司令,都想掌握军队的指挥权。两人争斗不休。各自为政,令出多门,士兵们不知道是该听哪个司令的,王司令让军队去东边作战,士兵们打得正欢,马上就要取得胜利。李司令却赶过来,命令士兵去西边作战,士兵们不听从还不行,毕竟人家也是司令。于是这队士兵火线被调往西边。士兵们正在西线节节胜利,正要得手。王司令闻报大怒,立刻带着一帮执法队去了前线,将士兵们从西线拉出来,投入到东边战场。士兵们就算是再强悍勇武能打敢拼,对敌从无败绩,在这种混乱的指挥状况下,也会变得毫无战斗力,失败成为必然。

三个和尚没水吃。微波频率多了,相互抵消牵制,使微波再也无法对食物加热。

宇宙辐射压由无数频率的电磁波组成。微波占据了主体。这些微波作用到物体上,由于频率各不相同,一股脑地撞击到物体质量子上,是不可能让物体极性分子产生共振的,产生的热效应微乎其微。就象一支军队,就算人再多,如果是以乱七八糟毫无规律的步伐一片杂踏混乱中通过大桥,那对大桥就不会有任何的影响。

微波炉发出的微波必须是单向的。大家可以观察家中微波炉结构,加热开关启动时,微波是朝着一边向食物发出的。微波朝一个方向振动食物内部的极性分子。微波电磁场在电场与磁场的不断转换中,电场不断转向,能使极性分子不间断地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向后来回奔波,产生摩擦力而生热。这就要求微波的作用方向必须一致。如果食物不仅前面受到微波振动,后面也受到微波振动,两组微波作用方向相反,那极性分子就显得无所适从了。它本来被一组微波拉着准备向前冲,却被另一组微波拉着向后退。这两组微波势均力敌,它就不会再前后飞奔了,顶多也就是因为光子作用难以完全均衡,而在原地振动几下,每个物体遇到光子流撞击都会产生这种原子振动,不足为奇。这种振动产生的热量很低,可以忽略不计。

宇宙辐射压光子流从所有方向对物体进行撞击,使原子产生振动。这种振动中原子只会停留在原地。因为原子在每个方向上都受到微波冲击,这些微波势均力敌,保持平衡。电磁场也就平衡了,无法使极性分子自动随着电场运动起来,更不能使极性分子随着电场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运动方向。

有人会说,地球表面的一个极性分子,它受到的宇宙辐射压光子流是指向地心的,只有这一个方向会有微波作用到极性分子上,这个分子理当被这束强大的微波流振动起来,产生大量热量。

地球表面的极性分子,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地球质量子的引力,微波光子流从各个方向上撞击到极性分子上,使它感受到这种引力。虽然这些压力的合力指向地心,但实际上每个方向都存在微波光子流在作用。宇宙辐射压光子流用粉色箭头表示。详见下面图片:地球表面极性分子受到各个方向微波光子流的作用。


图片:地球表面极性分子受到各个方向微波光子流的作用

地球通过散射反弹光子流,产生反弹压,用绿色箭头表示,反弹压光子流也是从各个方向撞击到极性分子上。反弹压虽然压力的合力从地心指向地表,但每个方向都存在微波光子流的作用。这么多束微波光子流从不同方向作用到极性分子上,电场方向杂乱无章,相互抵消。使极性分子无所适从,无法大幅度奔跑游动,顶多只能因受到光子流撞击而在原地小幅振动。其实每个原子都是如此振动着。

宇宙微波背景光子流的温度只有3K,这是光子流撞击质量子产生无规则振动所产生的温度。微波光子流的这种热效应十分低,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天体表面的微波光子流强度密度十分高,也不会产生明显的热效应,将天体烤熟就更加不可能了。

说起热效应,不能不提红外线。红外线之所以能产生明显热效应,是因为原子和分子的振动或分子的旋转运动的特征频率分布在宽广的红外光谱区。粒子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发射其频率与特征频率相同的电磁辐射;反之,粒子只能吸收其频率与特征频率相同的电磁辐射能量,从低能态激发到高能态。因此,热物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任何物体)不断地发出红外辐射,红外辐射的能量因此也最容易被粒子吸收,使物体变热的效应也特别显著。

即使是能量更强的紫外线或X射线,都不能使物体产生明显热效应。

微波的热效应是电磁波里比较差的,除非是能以单一频率微波产生电场激发食物内极性分子的共振,微波难以使物体产生热效应。微波炉的加热只对拥有极性分子的物体有效。比如水分子,属于极性分子,电荷分布不平衡,遇到电场就会自动运动。物体中如果没有极性分子,微波炉就无法对它加热。

◇◇◇◇◇◇◇◇◇◇◇◇◇◇◇◇◇◇◇◇◇◇◇◇◇◇◇◇◇◇◇◇◇◇◇◇◇◇◇◇◇◇◇◇◇◇◇◇◇◇

◎时间红移的新解释

在地面的不同高度,时间的快慢有所不同。地面的时钟将比高处的时钟走得慢一些。

这是“时间红移”,已经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时间是电磁波,具有能量,所以,象光线一样,将会受到一个辐射压力,产生一个减速度P,使时间波的运动速度变慢。离地面越近,R越小,P越大,所以时间波的速度越小。离地面越高,R越大,P越小,所以时间波的速度越大,更接近光速。

时间波的运动速度越慢,在相同的宇宙时间里,时间的计数就会越小。Ts=Tn*(C-V)/C=Tn*Vst/C;Ts为特殊时间计数,Tn为正常宇宙时间,Vst为时间波的运动速度。Vst越小,特殊时间计数就越小,时间流动就越慢。

受辐射压力减速度影响,离地面越近,时间波的速度越慢。就象在飞船内,由于飞船高速运动,飞船内时间波相对于飞船的速度下降,飞船内时间流动变慢。地面过去2秒钟,飞船内只过去1秒钟。同理,地表面时钟的计数比地高处时钟计数小。地表面过去1秒钟,高山上时间已经过去1秒多。飞船内的时间计数〈地面〈高山。离地面越高,时间波速度越快,越接近光速。时间计数就越多。

◇◇◇◇◇◇◇◇◇◇◇◇◇◇◇◇◇◇◇◇◇◇◇◇◇◇◇◇◇◇◇◇◇◇◇◇◇◇◇◇◇◇◇◇◇◇◇◇◇◇

◎恒星引力场会降低恒星所发射光线的速度,产生引力红移

广义相对论认为:在地表面发出一束光线,地高处的观测者将会观察到这束光线发生红移。原因在于,高处时间流逝变快,时间计数比地面多一些。所以,地高处接收到一个光整波,所记载的时间比地面要多。所以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整数波数下降。高处观察者会认为,这束光线的频率降低了。波长等于光速/频率。所以波长增加,产生“引力红移”现象。

引力红移,是“时间红移”与光速因引力场降低共同引起的。引力红移现象,也被实验证实了。

对于这束光线,在远离地球时受到辐射压力减速影响,它将会以小于光速的速度前进。这个高处观测者,看到的光线,将是以小于光速在运行。观测者的时间因为时间波的速度增加而时间计数比在地面时增加。当地面过去1秒,观测者的时间已经过去了1秒多一点。光线以低于C的速度射向观测者,他在1秒多的时间里接收到的光线长度低于30万公里。他一算发现,1秒时间内接收到的光线长度更加低于30万公里。这段光线确实比正常光线显得稀疏得多,整波形少得多。频率低了。如果将这束光线看成正常光速的话,那明显,光线的波长增加了。发生了红移。

光线在被恒星发射出去时,恒星会确保光子以相对于恒星为C的速度被发射出去。但仅此而已。光子被发射出去后,就象铅球被铅球运动员抛射出去一样,光子就要全部靠自已的努力在宇宙空间中飞行了。一旦光子被减速,失去了能量,就很难再恢复。就象铅球一旦落地,除非被运动员重新发射,铅球只能躺在地上不动。

光线离开恒星后,首先要面对恒星引力场的减速。会有致密宇宙辐射压光子流撞击过来,使这束光线被减速。恒星引力场越强,光线被减速就越厉害。好在对于绝大多数恒星来说,想阻止光线离开是不可能的。光线在离开恒星引力场时,速度会下降,光子的速度已经低于光速C。当然,这个减速的幅度不会有多大。光线只会轻微减速,就会迅速远离恒星的引力场。

这束星光如果被地球人员接收到,会认为它发生了红移。如果进行精确测量,会发现它的速度低于C。所以,天文学家经常发现星光红移,有一部分星光红移就是因为恒星引力场对星光的减速引起的。另一部分红移是恒星退行导致星光速度降低所致。

光线在宇宙太空中飞行时,会遇到各种天体。光线在射到这些天体后,被散射吸收,能量会进一步下降。这种散射吸收一般不会改变光子的速度,而是降低光子的能量,使光线频率下降,波长增加。其实,宇宙大爆炸产生的余晖,之所以成为宇宙微波背景,主要原因就是宇宙最初的密集高能辐射在被天体散射吸收后使光子能量降低,辐射波长增加,成为现在的微波背景。而不是宇宙膨胀使得宇宙高能辐射波长变长发生红移而成为微波背景。

严格意义上说,引力红移并不会发生。因为红移本身是指波长增加,速度不变。爱因斯坦的本意也是如此。在他眼里,光的速度是不可能有变化的。他指出光的引力红移,是指光在天体引力场作用下波长增加,但光的速度并不会变。但实际情况是,光在逃离天体引力场时,光的速度会下降,导致频率降低,光子能量下降。但光的波长并不会增加。也就是说,引力红移并不会发生,发生的是引力降低光线速度与频率。

◇◇◇◇◇◇◇◇◇◇◇◇◇◇◇◇◇◇◇◇◇◇◇◇◇◇◇◇◇◇◇◇◇◇◇◇◇◇◇◇◇◇◇◇◇◇◇◇◇◇

◎实现可控氢聚变的唯一方式

氢聚变是恒星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太阳能在长达100亿年的漫长时光里持续散发出大量的光和热,原因就是太阳在内部进行着氢核聚变反变。从能量产生的高效率来说,氢聚变是铀裂变的三倍,而且没有任何核污染。

氢聚变如此优异的能量转换率令无数科学家心动。他们废寝忘食,梦寐以求,想要制造出一个能进行有控氢核聚变的装置,产生大量能源,人类从此告别能源危机。

这无疑是相当困难的。氢弹之所以能产生极大杀伤力,是因为原子弹作为引信,爆炸中产生了几亿度高温,点燃了氢原子,使氢原子在高温的相互碰撞中发生聚变反应。但这种反应不可控,短时间内就将能量释放完毕。

人类什么时候能够模仿出太阳这样的装置,在内部进行有控的核聚变反应呢?

太阳之所以能进行有控核聚变,是因为太阳内部温度与压力四处都不相同。只有温度压力最高的太阳中心其环璋才能达到氢聚变要求。

在宇宙辐射压光子流的持续高压撞击下,太阳表面原子受到的指向太阳中心的单方向撞击压P表面最大,P表面是太阳所有质量子产生的辐射压在一个方向上共同作用到这个原子上产生的合压。

太阳中心的原子受到的单方向撞击压为0,各方向撞击压虽然累计起来很巨大,但每个方向都只是P表面的一半,且相互抵消。

这样算下来,明显太阳表面的原子更应该发生核聚变。为什么却是太阳中心的原子才能发生聚变反应呢?

太阳表面的原子受到的引力比太阳内部其它原子都大,但仅此而已。它只受到自已一个原子的压力,这一个原子重量产生的压力当然不足以使太阳表面产生能进行核聚变反应的条件。

太阳中心的原子,虽然各方向辐射压相互抵消,自身的重量为0,但太阳的每一个原子都受到来自太阳的引力,这些引力都指向太阳中心。表现为太阳每一个原子都受到质量子辐射压场迭加后产生的强光子流撞击,将质量子拉向太阳中心。太阳中心原子重量为0没关系,稍微向上一层的原子,重量就不是0了,指向太阳中心的辐射压大于指向太阳表面的辐射压,这个辐射压差使这些原子产生重量,压在太阳中心上。越向外层,原子重量就越大,逐级增加,压向太阳中心的压力就越大。太阳表面原子重量最大。牢牢压在太阳表面。

太阳中心每个方向都受到这个方向所有原子的重量挤压。这种压力使太阳中心形成极高的压力与温度。这就象用液压机拼命挤压一个氢气桶,如果这个桶极其坚硬不会破裂,那氢气将会被挤压到极高压力与温度,最终产生聚变反应。

氢聚变反应要求极高的压力与温度,因为强核力只能在极短的范围内发生作用,将两个质子牢牢结合在一起。两个质子要想紧紧压在一起,必须首先克服正电相斥的电磁力作用。太阳中心产生了极高压力与温度,正好适合氢聚变反应。也只有太阳中心的压力与温度才能发生氢聚变反应。太阳因此成为一个似乎可控的氢聚变反应堆。太阳中心的温度达1500万度,压力达三千亿个大气压。

人类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在苦苦寻求的,就是有如太阳这样的可控氢聚变反应装置。氢弹虽然是人类成功实现的氢聚变,但由于它不可控,能量一瞬间就全部产生并消散,所以对人类能源的利用没有意义。

可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可控氢聚变始终只能是一个梦想。原因何在?

太阳之所以能天然成为氢聚变反应堆,是因为其巨大的质量产生的辐射压场,从而免费得到极度密集的宇宙辐射压光子流持续的撞击,这些撞击力终于将太阳越压越紧实,内部压力与温度越来越高。自然而然就在中心产生了能进行氢聚变的环境,而且也只有中心才能率先实现氢聚变。氢聚变一旦发生,产生的高能射线具有很强的辐射压,抵制太阳进一步向内压缩,保证只有太阳中心这一个地方才能进行聚变反应,其它位置都无法达到聚变的条件。太阳厚实的质量与密集的原子排列,使它能经受住内部持续不断的氢弹爆炸却不会被炸得四分五裂。

可以说,太阳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人类是无法模仿的。人类能制造出这么大质量的氢气团?想都别想。所以人类想要象太阳一样免费无偿得到宇宙辐射压光子流的服务是做不到的。宇宙辐射压就是见“质量”才眼开,没有质量,一切别谈。先集合起象太阳那么大的氢气团再说吧。否则宇宙辐射压都懒得搭理你。

科学家为了使可控氢聚变得以实现,由于无法增加更多氢气质量,不得不施加更大的温度,达到1亿度高温,才能使聚变反应得以发生。

由于找不到能承受核反应温度压力的桶,目前使用磁场来控制氢等离子体进行聚变反应,即托卡马克装置。这种环境下,无法给氢气进行加压,只能给氢气加温,仅有温度而没有压力,氢的密度太低,使得反应效率很低。这使得装置产出能量一直低于输入能量。何时能达到平衡都很难说,更别提稳定可控的氢聚变了。托卡马克装置即使温度达到要求,能进行核聚变了。但由于中心压力增加,氢气团立刻就会膨胀,降低中心的压力与温度,除非持续给中心加温,否则核聚变无法持续。这也是这种方式下输入能量一直高于输出能量的原因。可见磁场控制的方法,很难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点燃气态行星是另一个实现可控氢聚变的方法。木星是一个有可能被人类点燃的行星。只要将另一个小的氢气行星与木星相撞,使木星达到临界质量,木星内部就会燃烧成为小恒星。这种低质量恒星寿命极长,会达到宇宙尽头也不会熄灭。但是这样做风险太大,会严重破坏太阳系生态。人类不能冒这个险。

人类未来可以在星际航行时,可以发现很多类似于木星的气态行星,对这些行星进行利用,点燃它们,使它们增加质量,内部温度压力达到可以进行氢聚变反应的条件。不过,那需要人类有能力进行星际航行,还是远水解不得近渴。当人类都有能力进行星际航行时,能源自由相信已经不是问题了。

人类要想在地球上实现可控氢聚变,达到能源自由的愿望,还是有一个希望能取得成功的。

这个希望就是,找到一个能承受达到氢聚变环境那样高的温度与压力的容器。

这种容器实在难以找到。什么样材料的容器,能承受几千万度高温,几千亿个大气压?

需要材料科学家们努力了。

现在的材料,分子原子之间都是由电磁力结合在一起的。密度低,强度低,绝对不可能承受太高的温度压力。

只有当科学家能够制造由强相互作用力结合在一起的材料时,制造这样强度的容器才能成为现实。可控氢聚变唯有在这样的容器内,才能成为现实。

◇◇◇◇◇◇◇◇◇◇◇◇◇◇◇◇◇◇◇◇◇◇◇◇◇◇◇◇◇◇◇◇◇◇◇◇◇◇◇◇◇◇◇◇◇◇◇◇◇◇

◎强相互作用材料

强力是最强的一种基本力,是电磁力的100倍。由强力结合的材料,能承受氢聚变需要的强大的高温与压力。那时,进行可控氢聚变就不再只是一个梦想了。只需要用液压机持续对氢气桶进行加压,用各种方式对气桶进行加热,这个氢气桶迟早能在中心首先实现聚变反应。这就是一个成功模仿太阳的装置。

强力相互作用的材料可以承受这样的压力与温度。恒星中心,氢核即质子在达到高压高温时剧烈相互撞击,突破电磁力作用,结合在一起产生强力作用。因为高温高压并不能破坏这个强力键,可见强力结合的两个质子在如此高温高压环境下可以稳定存在。

但是强力相互作用材料,意味着材料极度致密,只由中子、质子组成。没有电子组成的外轨道。中子星就是由这样的材料组成。这样的物体密度之高,令人难以想象。一小勺中子就有几十亿吨重。

如果一个桶只需要一层中子相互强力结合,这个桶因为极其薄,只有一个或几个中子的厚度,其质量可控制在合理范围。用这个桶装上氢气,用高效液压机进行压缩,并进行加温。当氢气达到几亿个大气压时,温度只需要达到几千万度就使氢气桶中心达到聚变反应条件。当气压极大时,氢聚变将充分进行,释放出大量能量,远高于输入能量。持续供应巨量能源。这样可控核聚变就实现了。

人类目前要做的,就是找到制作这样强度的中子桶的方法,一旦成功,就能装上氢气进行压缩加热至高温高压达到有控氢聚变。

想要进行有控氢聚变确实太难了,除非人类能找到有效的制作强力作用材料的手段。所以人类现在没有必要进行可控氢聚变的尝试,托卡马克装置因为无法对氢气进行加压而注定难有成就。一切都要取决于基础科学与材料科学上取得突破,能够使用纯中子建造容器,那可控核聚变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否则,可控核聚变就不会有希望。

人类其实已经无需再将解决能源危机的希望寄托在可控氢聚变上。《时空波动论》将在第10章推出永动机的制造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就能轻松制造出无数永动机,产生无穷能量。这种永动机一旦普及,将使氢聚变的重要性降低,人类无需再为无法实现可控氢聚变而烦恼。如果科学家能找到强相互作用材料的制造方法自然是好。就算现阶段做不到这一点,也不会妨碍人类实现能源自由,人类不会因此中断进行星际探索的脚步。

但即便如此,可控氢聚变仍然是人类一个不变的梦想。这种自由能源,一旦实现,对人类生活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而且,一个连可控氢聚变都无法实现的人类,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即便人类成为了星际文明,不再需要利用可控氢聚变来实现能源自由,也需要掌握可控氢聚变的方法。

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去实现它。

这就必须先织出一件强相互作用的材料来。

如何制造这样一件中子材料呢?之所以只考虑用中子而不用质子,是因为质子带电,质子材料带着正电,这对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会使实验人员处于危险之中。而且,中子之间没有电磁排斥力,结合在一起需要的能量远比质子低。

可以模仿织布的方法,织出一件中子材料。

建设一个中子材料织布器,将中子射线枪对准织布器的出布口,一枪一枪地逐渐击发。通过调整中子飞行轨道,使击发的每一发中子,都能通过狭窄细长的通道准确击中中子布,使中子同中子布结合在一起。只要中子枪发射速度接近光速,这个中子在击中中子布时会同中子布通过强力键结合起来。中子布的厚度是可以调整的,可以具有1个中子厚度,质量最小,但强度也最小。也可以具有几个中子厚度,强度加大,材料更牢固。

中子无法通过磁场进加速,如何让中子获得高速度呢?现在实验室通过阿尔法粒子轰击原子核得到中子,利用中子的初速度来轰击目标中子。如此算下来,制造一件中子布成本实在非常高。如果能找到更经济能批量生产中子的途径,才能使成本降下来。

中子作为费米子,必须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两个相同状态的中子无法占据同一位置。中子有自旋,自旋值为1/2.分别左自旋与右自旋。两个相同自旋的中子是无法通过强力结合的。唯有自旋不同的中子之间才能生成强力键。在织中子布时需要区分每一个即将发射出去的中子的自旋。

要一次织出一张中子布比较难,但织一条中子链是比较容易的。向中子织布器进料口在射入左自旋中子后,再射入右自旋。再射入左自旋。这一条中子链就不停增加长度。要想从一条中子链再织出中子布,下一条中子链紧贴着上一条中子链,只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先射入右自旋中子,再射入左自旋中子。每射入的一个中子都与邻近的两个中子自旋方向相反,能与邻近的两个中子以强力键紧密结合。这样就能织出一件中子布。见下面图片:织中子布所示。


图片:织中子布

中子布如一个摆满围棋的棋盘,黑棋与绿棋交替放置。黑棋为左自旋中子,绿棋为右自旋中子。

由于中子与中子之间形成的强力键不太稳定,无法确保以上方法能真的织出中子布。

根据观察,原子核内只有中子与质子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稳定的原子核。质子之间由于电斥力作用无法形成稳定的强力键;中子之间也似乎无法形成稳定的强力键。

那只能用质子与中子共同作原材料,来织强力布了。发射一个中子后,再发射一个质子,使它们形成强力键。见下面图片:织强力布所示。


图片:织强力布

强力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带有强烈的电荷。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中子布才是最好的选择。强力布所带的电荷因为并不能自由流动,所以并不会使人触电。但由于正电荷对电子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强力布会吸附很多物体到表面。人如果不小心,也会被强力布吸附过去。所以危险性还是比较强的。为了顺利使用强力布,必须为强力布配备两片电子板,吸附在强力布的两面。电子的数量等于质子的数量,正电荷与负电荷相互平衡,强力布就不会再带电,与一般材料无异。但电子板的坚固度相比强力布来说很低。尽管可以用最强的非强力材料来做电子板,也只能在平时附在强力布表面。一旦遇上高温高压,电子板就会在被破坏后消失。

如果技术得到突破,能够使中子之间形成稳定的强力键,就能织出一件中子布。中子布织造完成后,就将之煅造成一个容器,盛放液态氢。这是最佳的选择。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那就使用质子与中子一起制造强力布。制作过程中将强力布直接织成一个容器,作为核聚变反应场所。

用液压机对中子布容器里的液态氢进行压缩时,由于液压机并不能承受核聚变反应产生的高温高压,所以液压机的表面也应使用中子布建造而成。当压缩容器里的氢达到几百亿个大气压后,在聚变反应尚未发生前,液压机应该离开,容器中弹出一层中子布作成的盖子,将容器封死。再对容器进行加热,当达到上千万度的高温时,聚变反应就会自动在容器中心进行。由于只有容器中心才能达到核聚变条件,所以这个聚变反应是可控的,不会一下就将氢气全部消耗,一次性释放所有能量。等到容器内的氢气缓慢聚变完成之前,会得到巨大的能量。氢气消耗完了,打开容器,充入液氢燃料,用液压机加缩,开始下一次聚变过程。

用附有电子板的强力布做氢聚变容器时,这个容器开始加压后,压力到达一定程度,内层电子板就会消失。但外层电子板还会继续存在。压力继续增加时,容器温度上升,外侧电子板也会消失。容器附近的物体只要远离容器,就能避免被吸引过去。容器压力达到几百亿个大气压后,用强力布将容器封死,开始加温。温度达到一千多万度时,容器中心率先达到核聚变条件,开始聚变反应。待反应完毕,将容器打开,冷却后,用电子板重新将容器包起来,再加入氢燃料,开始下一轮聚变。或者无须使用电子板,只要在保证不会有物体被容器吸附过去的条件下给容器加装燃料,就可以重新开始下一轮聚变。

所以,强力布虽然有着一定的缺点,但可以被克服。

强相互作用材料一旦成为现实,将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其强度比金刚石还要强许多倍,在航空航天上,由于材料强度不够,发动机桨片始终是一个难题,难以找到能承受发动机喷气口高温高压的材料来制作桨片。一旦强力材料得到应用,将发动机桨片用中子线作为主轴支架,或用中子布包上一层,这样的桨片就是无坚不摧,区区几千度高温算什么,哪怕几十万度几百万度高度,也耐何不得它。在军事上,使用强力材料制造出一个最简单的圆球,就能成为无坚不摧攻无不克的利器。将这种圆球高速发射出去,能击碎任何高强度的工事防线。在它的强度面前,再强大的掩体都象是纸糊的一样可以随意毁灭。如果在这种圆球内部装上动力与遥控装置,作战人员就可以通过手控来指挥圆球向目标发动进攻。

强相互作用材料应用到坦克装甲上,这种坦克就无炮弹可以击毁。甚至原子弹也无法摧毁这辆坦克的外壳。一个掩体上披上一层强力材料,这个掩体就再也不会被外力摧毁。这种材料,可以做成最锋利的矛,却也能成为最坚固的盾。人类的军事能力,从此将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常规武器面对这样的强力材料武器,就象原始人的石头武器面对现在代人的枪炮一样,不堪一击。人类步入银河星际时代,需要有能与这个时代相匹敌的军事能力,才能在新时代抵挡某些怀有恶意的外星人入侵,保卫人类的安全,捍卫世界与星际和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1,780评论 4 36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8,424评论 1 30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11,397评论 0 2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576评论 0 21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997评论 3 29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945评论 1 22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2,107评论 2 3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50评论 0 20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625评论 1 25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804评论 2 25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285评论 1 26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613评论 3 26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291评论 3 24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64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963评论 0 20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6,096评论 2 28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886评论 2 27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象 早在公元前340年,亚里士多德提出地心说。公元2世纪,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地心说宇宙学模...
    飞子_870f阅读 3,124评论 5 8
  • 宇宙有多大,有尽头吗?时间有开始吗,有结束吗?真正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还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样子? 生命到...
    戏梦生阅读 1,606评论 0 4
  • 地球是人类生存了数百万年的家园,在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除了智慧生命人类之外,还有数千万种其它各类生命。地球生命的起...
    帅粑粑_41e1阅读 577评论 0 1
  • 2018 5 星期二 阴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但是我们却不能出去玩,因为我们要回老家给吴梦涵老爷爷上坟。早上也没睡大...
    小棉袄_a9a6阅读 195评论 0 0
  • 今天咱们来分享一下情绪。 情绪的分类有很多,像什么伤心、难过、高兴、愤怒……重点在于“喜、怒、哀、乐”四种。 喜—...
    云惊涵阅读 6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