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和冰箱,古人也没被热死,他们的降温妙招是?

最近问朋友们想看什么内容,大家的答案都很一致,凉快的。还有朋友放出了:「什么东西让我凉快,我就喜欢它!」这样的话,也是毫无原则地很有道理啊~

毕竟,这天实在是太热了!原本四月顶层靠窗的无敌乡村美景工位,到了夏天却成了个烧烤架,我就是架在上面慢火烘烤的肉串,烤到焦黄,烤得冒油…只有靠近空调出风口才觉得活过来了。

我想不到,这种天气离开空调要怎么活。可没有空调的古人,也过得好好的,他们是怎么度过夏天的呢?今晚带大家穿越到古代,看一看古人都是怎么避暑降温的。


芍药姑娘 Vol.410

x

天然降温好方法

每年我都觉得,今年的夏天是最热的。如果按这个规律推算,几百几千年前的夏天,对于现代人来说应该是很凉快,很宜居的了。

但没有经历过21世纪酷暑的古人,也觉得夏天很热,况且他们还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古装,三伏不好熬啊。

高温激发了古人们的创造力,各种降温的方法层出不穷。

整座房子就是天然的生态空调

首先,他们在房子选址和建造的时候,就为夏季高温做好准备了

坐北朝南、依坡而建,前低后高,屋前是鱼塘,三面环树…这样的环境使屋子里夏天也很凉爽。

四月老家的一些房子,如古镇古村落里的一样,建造时就设计了冷巷和天井,构成生态空调,夏天呆在里面阴凉舒爽。

当然,这一方法到现代就不管用了,特别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买房要考虑更多现实问题,而不是夏天凉不凉快。

冰块,降温冷藏效果佳

夏天,当然不能没有冰,各种花草冰棒、冰桶、冰格我们都已经写过了。我们冻冰是为了吃,古人也爱冰,但主要用来降温。

古代的冰来之不易,老百姓是没得用的,用冰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看古装剧就知道,宫里用冰都是有份额的,只有受宠的娘娘还能任性用冰。

华妃娘娘最受宠的时候,

才有资格用这么一缸大冰块。

古人在冬天时凿河面、湖面的冰,贮存于冰窖中,到了夏天就可以拿出来用了。

冰窖只有有钱人家才有,皇帝家的冰窖是最大的,自己和后宫分了之后,剩下的冰会赐给大臣,能被皇上赐冰那可是极大的荣宠。

用冰也有讲究,古代人专门发明了冰鉴(hàn)来盛冰。冰鉴分内外两层,外层放冰块,内层可以冰果蔬和酒;顶上有孔,凉气会从孔里往外冒,是古时候的空调冰箱一体机。

按现在的说法,古人们为了避暑还创造了一种生活方式——纳凉,也叫乘凉。

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他表示纳凉一定要马上行动:「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柳树、湖、船、莲,从秦观《纳凉》一诗可见,乘凉大多要去有水,有植物的地方。

大树底下好乘凉

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前人栽树后人(才能)乘凉」。大树能避免阳光照射,降低体表温度,这些大家熟悉的俗话都是古人的乘凉经验之谈啊。

杨万里爱夜游,会于夏夜走进竹林深处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古人们常在院前屋后栽种竹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竹子苍翠幽静,风吹竹动送清凉。

他们还在树底下搭凉棚,夏日里邀三五好友,饮酒作对、下棋谈天岂不妙哉。而少女们的夏日消遣是在树下喝茶食果,作女红。

爬藤类植物下也是乘凉好去处。在院子里栽一棵葡萄树,夏天可纳凉,秋天能吃果。

四月小时候听过这么一个说法,中秋之夜,在葡萄架下赏月,还能听到嫦娥和小兔子讲悄悄话,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在葡萄架下,至今不得而知。

丝瓜架、黄瓜架,各种花架都可以,置一把摇椅于架下,握一柄蒲扇,午后小憩片刻,快乐似神仙呐。

水边纳凉,赏荷戏水两不误

乘凉不往林中树下去,就往水边走。

自古以来,人们在夏天都爱「亲水」。现代有游泳、漂流、各种刺激的水上娱乐,古人亲水则文雅得多,常有的经典项目是游船和赏荷。

南方人最爱亲水,古时候「大暑赏荷」在苏杭等地颇为盛行。据传,当时临安(现在的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在西湖边集体纳凉赏荷的风俗。

西湖的荷花,今年夏天我还没来得及去看一眼。

树下和水边,不仅物理温度低一些,心理上也让人觉出凉意。就如每天我们放的美景、绿植图,泥萌看了是不是凉快许多?

日常用品,降温小能手

上面的避暑方式比较隆重,很多都是有钱人的享受。古代还有一些日常家居用品,也是很好的消暑降温小帮手。

比如纳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扇子。蒲扇、团扇、竹扇、羽扇、折扇…除了是才子佳人装点门面的必备道具,还是降温神器,达官显贵、平民百姓,人人都需要它。

诸葛孔明应该是最怕热的古人

常年一柄羽扇不离手: )


至今它都是夏天常备品

夏夜睡觉,不开空调常常会被热醒,没有空调的古人,则发明了床上降温三件套:竹凉席,竹枕,竹夫人

竹子真是自然界降温最棒的植物,看竹,听竹,还能做成清凉的竹制品。躺在竹席上,枕着竹枕,抱着竹夫人,夏夜再也不难熬了。

竹夫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抱枕,可抱在怀里,可搁脚,供人取凉。

穷得连竹夫人都抱不起的人,还可以抱冬瓜。白天把冬瓜浸在井水里,晚上捞出来抱着睡觉,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食物、香气来避暑

凉爽的食物也能让人快速降温。有钱人家用冰块、冰鉴来冰镇食物和酒水,穷人也有妙招,地窖和水井也能当「冰箱」用。

很多70、85前生人小时候,应该都吃过井水冰镇的西瓜吧。夏天把西瓜沉到井底,放上大半天,晚上捞出来吃就透心凉了。

古人还有喝凉茶,食荷叶等来消暑。宫里有御医特制的香薷汤、暑汤等汤剂,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等丸药,是可以吃的避暑药。雍正帝还发明了「避暑香丸」,用香气来避暑也是很高级。

心静自然凉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说过,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如果电扇、空调都不能使你凉快,也只有跟自己说「心静自然凉」了。这是最难做到,却也是最容易实现的避暑法。


古人的避暑法凝聚了许多智慧,

有很多我们今天还在用。

你有什么厉害的降温小妙招?

请没有保留地说出来,

拯救我这只将热晕的公号狗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16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720评论 1 29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84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245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96评论 3 2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47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77评论 2 3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08评论 0 20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48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57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41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93评论 3 2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53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0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90评论 0 19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99评论 2 27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85评论 2 27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