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测试一起走过的十二年


2004年夏,正值火热的毕业季,我接到了当时在浙大如日中天的技术中心HR的电话,询问我什么时候答辩结束。涉世不深的我没来得及细想,“20号答辩结束”,我爽快地回答到。“那你21号来报到吧”,HR甜美的声音让我暗暗叫苦,还在规划的假期也就不用费神了。从此,我彻底告别了“暑假”这个学生时代的专享福利,尽管我的学校生涯还有六年之久。

于是,十二年前的6月21日,我加入了此后我持续工作六年之久的项目组,当时的岗位是QA工程师。说起QA的岗位,在十年之前远没有现如今这么普及,甚至在当时我和同学们几乎对此没有太多的概念,而我的加入也有偶然的成分。回想到此前三个月的面试,是我当时接受过规格最高的面试之一了,其阵容包括知名跨国金融集团的EVP、三位浙大计算机学院的老师以及两位HR。面试的细节,记忆已经很淡薄了,但是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面试官问起希望从事开发还是QA的岗位,我的回答大致如此:“开发我大概知道怎么回事,QA的话不怎么清楚,有兴趣尝试。”也就是这样一句话,成为了我个人QA生涯的开端,至此十余年,有过彷徨、有过迷惑,但不曾放弃。

测试工程师的“追求”


尽管还拥有着学生的官方身份,尽管还是出入玉泉校区曹光彪的实验室,但是我很快意识到真实的客户项目组中,我再也不能把自己当成学生了。项目的运作、学长的榜样以及与美国客户的沟通,都透着职业化的气息。现在回过头,我觉得快速建立起的职业心态对我帮助良多,尽管在很多细小的方面依然远不够成熟。

因为在短暂适应后,我发现所做的工作大多是系统零星功能的手工操作,于是对于前景的忧虑之心随之弥漫开来。这当中,也尝试过做自动化以“提升技术含量”,但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固定的投入、加之紧凑项目的进度,让我和小伙伴们迅速败下阵来,最后我们的“宏伟规划”就不了了之了。多年以后,我和团队在自动化方面有过数次尝试,见识了不少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后,回首当初注定失败的徒劳,却没有任何一丝后悔:有想法的时候,为何不尝试呢?

“自动化运动”的失败不算一个实质的打击,只是疑惑依然盘旋在心头。所幸良好的团队环境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缓冲,几个核心成员的专业表现也带给我很多启发。我在常思不得解之时,给自己定了基本准则:但凡还能学到新的东西,就绝不轻易换岗位。于是,我的想法并不纠结于被安排的任务本身,而是从身边寻找可以让自己在某方面得到提升的东西,向身边的人学习、也向项目和环境学习。很快,我发现至少有三方面我可以有很大的提升:

英语交流


身边不乏英语高手,同时也有电话会议、每日邮件的锻炼机会。于是,困扰我大学四年之久的英语劣势,在这个环境中竟然潜移默化地被磨平了。而这当中,我每日琢磨客户发来的邮件,每一封发出前改了又改的状态报告,每次电话会议之前对发言内容的细致准备。记得有次出差波士顿,我代替美国合作的同事给杭州发状态邮件,杭州的项目经理突然在MSN问了句,这封邮件是转发的么,带有很浓的美国味啊。

项目管理


欧美大企业在项目管理上其实很有一套,我所处的项目组亦是如此,然后分工明细化之后,对于每个个体去了解整个项目的全貌则产生了隔阂。我算是个有心人,会留心各种似乎和我有关但是却不在我范围内的事情。因为项目的信息共享还是比较开放,大家都会在相关的邮件列表中,所以仅从官方文字渠道可掌获的信息就很耐消化。于是,我可以知道整体的项目计划、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支持团队、账号权限管理团队、硬件支持团队、项目预算等相关的内容和概念、甚至项目经理手头的另外一份项目计划等。后来,我开始自己带项目,几乎没有明显的过渡期,我在前期看、听、想的长期准备帮助良多。

系统业务知识


之前的纠结很大一部分在于不明白测试的系统到底是什么,而当时间推进,做的功能越多时,就发现对于业务系统本身的研究真是其乐无穷。事实上,每一个短期项目的任务仍然是片段化的,但是集了一堆片段后,我和同事们就有了拼图的动力和目标。当时的开发Lead和我结成了小联盟,希望从开发和测试两方面把我们的系统逻辑研究个透;而我们没有料到的是,这个工程一直到3年后才正式全部完成,而他甚至没有等到这个时刻。期间,有不少小事,还是很让人鼓舞的:有一次,美国的一位同事在MSN找我,说是她模拟了一个订单,订单信息对了好多遍都没有问题,但是就是通不过,我条件反射地马上回答,应该是订单格式最后两位的空格漏掉了,事实上情况果然如此;另外就是有一次,我们居然发现系统有个接口的名字很陌生,这对于自信日益膨胀的我们来说,确实有些诧异,后来询问了该项目在美国的架构师,他意味深长地说,这个就是你们所不知道的最后一个接口了。也正是得益于当时对系统的深入研究,我的第一个项目组至今在杭州还保持着完整的建制并且又进一步在变革中壮大,历经数次组织调整和印度对手的挑战,依然游刃有余。

技术管理者的“成就”


2006年,因为项目组扩张十分迅速,我所在的团队规模从最初的4个成员扩展到15名成员,而我个人也变成了团队的管理者。整个过程,似乎都走得顺理成章,但我相信之前的准备和一些不计回报的付出,才让机会得以实现。

事实上,在加入项目组一年后,我就有幸成为项目组的QA Lead,开始把测试的各个环节(计划、设计match、执行、报告)整合成一套体系,同时也开始与项目经理以及美国合作伙伴在测试范围和时间点上进行“讨价还价”。

正值美国项目大量涌入的阶段,我负责的范畴也从原先的单个项目扩展到五个,而这当中需要接手的不仅仅是更多的任务,同时也是自己观念的改变,因为很多事情已经不可能亲力亲为。仅仅项目的交接过程,就花费了不少时间。依稀记得当时白天正常的工作完成后,每天晚上还会持续到11、12点,为的就是和国外的负责人进行点对点的交流。那个或许是最充实、最简单的年代了,甚至当时都没想过要提加班,所计较的只是项目是否可以顺利运转。大概当时负责我们这层楼门禁的阿姨对我们会有些意见,因为她总是要等到我们走了后才能锁门下班。

2006年,我有幸入选当年出访Boston的交流学生计划,而在客户总部得到了礼遇,让人印象深刻。可以亲见一些合作伙伴确实让人激动,而与他们面对面的工作也让大家互相了解。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美国的合作伙伴一直没有把我们当成是学生,而是与正式员工同等对待;尤其是我到了后,就被安排了一个类似半个PM的任务,协调各方人员以保证我们系统的验收测试可以顺利进行并按计划提交。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因为一个巧合,原先项目的PM已经接受了新的任命,成为了美国方的QA主管,相当于我在美国的“老板”;另一方面,既然我在杭州已经是一个Lead角色,理应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出访回来后没多久,我接到了主管QA团队的正式任命。而再过了一段时间,就经历了整个大团队的第一个正式员工的离职,是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开发Lead。过去两年多有的只是学生因为入学和毕业的人来人往,而这一次员工的离职,在情感上给我带来不小的震撼。以现在的观念看,这是太正常不过了,但是对于当时的团队,却是很不寻常。

等到2007年入驻新办公区之后,基本已经熟悉管理项目的我,感觉再也无法回到亲力做项目的阶段,所要考虑的问题一下子变得繁杂起来。最艰难的还是人事管理的挑战,团队成员的绩效评价、每个人的发展定位、成员的薪资待遇等都变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这些对于技术背景的我来说,所要过的关卡真是有够困难的,更要命的是当时的我只是一个还不在公司正式编制内的实习生。这个阶段,也是我开始学习如何调用老板的权力,去实现一些我无法名正言顺做到的事情,当时被誉为“TC灵魂教父”的马老板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进入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团队的发展和稳定性也遭遇到了挑战,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团队扩张的必要性。因为仅仅靠团队自身的业务已经很难再次支持近20个年轻人的下一步发展,于是我做了一个在当时算得上比较有魄力的决策,说服Boston的“老板”放现有团队的人“出去”,迎接一些哪怕有风险但有机会的项目和岗位,以此为班底,先后建立了两个全新的团队,并完成部分员工向自动化、BA、PS的角色转换。时至今日,看到这些成员仍然活跃在公司,这些团队依然在延续和传承match,还是有些小得意。

博士的选择


2009年这个年份,对于我个人而言非常关键,因为到了博士毕业的季节,又是一个抉择的时刻。

远在2006年的时候,我就通过直博的方式轻易回避了一次选择。究其原因,倒没有类似于坚持理想、乐于研究、立志突破某项技术难关等伟大的念头,只是感觉做学生还没尽兴,而且那时项目的工作状态还不错并且可以继续成长,同时实在没有想好毕业后的规划。于是乎,我在第一次直博面试不顺利后,第二个学期还厚着脸皮屁颠屁颠再试了一次。

到了临近博士毕业,其实已是退无可退。当然,几条可选的路还是很清晰:

(1). 成为当前项目组的正式员工(此时已经归属客户方),名正言顺管理手头的QA团队

(2). 成为现在公司的正式员工,做业务运营以及树立公司的QA品牌

(3). 去高校

(4). 出国门

(5). 其他

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困扰。基于我略带保守的性格和一点点的惰性,后三个选择很快被排除,而前两个选项则取决于是否乐意过比较舒适的生活。于是脑袋中不多的激进成分很快让我在两者之间做出了选择。

然而从决定之日开始,到正式向员工的跨越,周期比我预想的要长太多。事实上,在研究生时代,日子还是无忧无虑的,哪怕项目偶尔有点小纠结;但是到了博士阶段,毕业的无形压力瞬间膨胀,时有举步维艰之感。读书阶段可以在公司实习,在学校是一件令人称羡的事情,而也正是醉心于工程项目的我们,很容易会在学术的道路上遭遇打击。

在经历了可以称之为“煎熬”的一年多历程后,延期毕业的我终于拿到了一纸证书。事实上,我曾无数次想象答辩成功后会是怎样一个状态,而最终的结果很意外,可以说内心出其意料的平静。磨砺过后的心境,可以越加平静,这个大概是众多熬过延期阶段博士的心声了。

其实一直有人问起,读了博士却依然留在企业,是否会很没有价值,我其实一直也有很世俗地思考。但是事实上,我的内心还有些小小的得意,毕竟在我读博的过程中,从没有中断过项目工作,哪怕是在答辩的关键时刻,依然奋战在第一线。而在真正理性的分析里,我也从没有后悔过,毕竟对我的个人修炼还是很有帮助的:

1)     心境的修炼。我经常和博士同学共勉,如此煎熬都过来了,其他的困难都只能算是小场面了。博士的阶段,尤其是延期的那一年多里,内心似乎真的更加坚强了。

2)     视野的修炼。我这几年的观察,在工程干活层面,其实博士未必比硕士有优势,甚至有时还不如;但是博士往往对于深度的探究和大局的判断会更加有能力,因为写综述和深度实验是博士的必备技能。此外,博士的技术写作和报告能力基本上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3)     专业技能的修炼。我偷懒的性格让我在博士的选题上还是围绕了软件质量保证,这方面的投入无疑对我在QA的理解上是很有益处的。

尽管如此,每一个来向我征求是否应该读博士的人,都要承受我无情的打击;尽管其中的艰辛除了当事人之外,旁人却是很难体会的了,但是我还是努力传递这些信息,并真诚地问“真的想清楚了么?”。但就算如此,还是不乏勇士深呼吸后步上了如我这样先辈的后尘。

学生时代终于结束了,十年求是园的光阴在我的生命中刻下了永恒的烙印,而这其中的六年都能紧随着团队的成长,可以说是我的幸运了。

运营者的使命


2010年,正值博士毕业攻关的关键时刻,而我的身份已经很明确了,会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因此,除了把手头团队的管理工作做好交接外,也已经正式协助公司管理外派在客户方的同事。

此时,互联网企业的崛起,给整个IT行业带来福音,而给传统的IT服务企业带来了莫大的冲击。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去更多地理解公司的平台、行业的情况、项目组的现实、员工的述求,也努力在新的环境中创造更多的机会。

2010年底和2011年初,我进一步扩大了管理范围,同时对于预算、财务目标、运营营收等有了更清晰的概念,从此踏入了所谓业务运营的行列,但随之而来的是无数难以想象的烦恼以及挥之不尽的琐事。技术性的分析,运营是一件比较无聊的事情,因为大都是一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但是它却具有神奇的魔力,让人乐此不彼,而究其根本在于其对人的锻炼很大。多年的经验都印证着这一条职业定律:压力之下,成长最快。

许多同事和朋友变成了上下级,原先一起奋斗的伙伴变成了客户;看到团队人员的薪资,发现公司的能力和局限,这些转变其实就在一瞬间,但是消化它却要花很久。在经历过不少失误、经历过诸多郁闷、经历过几多无奈,再历经失误过后的反省、历经郁闷之后的调整、历经无奈之后的淡定,竟自觉地又有成长了。不论是公司还是一个Account,运营者关键在于利用好这个平台,去谋求客户、员工、公司的利益平衡,特别是去决策哪些事不可为、哪些事尽力而为、哪些事事在人为、哪些事何乐而不为。

算到今天,以人员规模论,我所重点管理的两个团队已然成为公司第一和第二两大Account,并且比接手之时规模都实现了翻番,可以说是成绩斐然;然而,作为管理者,却并没有太多可以得意的地方,因为越大的规模意味着越大的责任。如何让两个团队能够长久健康运作,带给员工发展的空间和应有的待遇、带给公司相应的利润、带给客户应给予的价值,会是一个永久具有挑战的命题。

2012年9月,我被任命为公司的VicePresident,其实心里挺意外的,至少比自己预想的要早。不过,也没有太多的忐忑,我觉得自己已经可以欣然接受不同的挑战了,要不断努力让自己的能力和层次达到相匹配的高度。

另一方面,等待我多年的QA部门在2011年终于官方成立了。原先我的初衷,是希望借助QA部门的渠道进行内治,把公司的软件提交质量和本身的测试提交能力进行提升。与此同步的,在QA部门之下陆续成立了资源发展组、能力发展组和质量评估组。借助这个通道,我可以接触到公司里更多的项目信息和项目状态,对于公司的情况也就更加熟悉了。也正因为此,我明白仅仅做这一部分是很难真正树立起QA部门的品牌,至于建立相对标准化的质量体系可谓艰难无比。因为公司需要通过多样的形态去服务多样的客户,多样化本身对标准化就是一大挑战,而以业务部门主导的框架结构下,标准化势必需要妥协。

而事实上,QA部门本身也面临生存的挑战,即如何体现本身的价值。于是,拓展QA业务则自然纳入到了职责范围之内。我从11年开始逐步开始了宣传和销售QA的道路,从最初每月接触一次潜在客户的频度,到如今几乎每个礼拜都会有新的Leads需要跟进。这样的情况,倒是我始料未及的。

不过这方面对于个人视野的拓展无疑是巨大的,公司内资深副总的言传身教、不同客户的各式需要、行业的生态和同行的信息,都在短时间内迅速占据着脑中的处理器。于是,制作和演示PPT成为家常便饭,设计方案和撰写标书也是轻车熟路,甚至于和客户的沟通策略以及定价也颇有心得。在这些方面,这五年似乎还是颇有些成果的,公司整体测试的业务体量比成立之初翻了三番;而且以测试为切入点,引入了多个准千万和千万级的客户。

一直以来,我都是以建立国内No.1质量保证团队为目标,至今在规模上已经算是及格,在人员素质上也已很不错,所欠缺的是成型的专业化服务、专业化产品。

时至今日,我不确定是否真的一如老板们期望的那样胜任了VP的岗位,不过至少自我的感觉还是逐步变得成熟,同时个人也更多融入到公司的生存荣辱、兴衰成败之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015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62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72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86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6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10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71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82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97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51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5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85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5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9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4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50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
    passiontim阅读 170,569评论 25 707
  • 文案完全手册 休格曼 文案里是不少的错别字怎么办? 文案里有不少的语法错误怎么办? 是不是这就是一篇糟糕的文案? ...
    小鱼的世界阅读 144评论 0 0
  • 那只是普通的繁华都市里的一个地方。 “这是钢筋水泥的冰冷城市。”小餐馆里的食客说。 “可是我觉得它是一座城堡啊。”...
    占琦文阅读 715评论 0 0
  • 1 基于角色的权限设计(RBAC) 目的:判断用户能否操作资源表现:用户、角色、资源之间的连线 用户,特指“人”。...
    惊世一饿阅读 1,153评论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