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读书笔记——死亡

毋庸置疑,欧文.亚隆是很多咨询师或者心理学爱好者心中的大师,我对于存在主义的追寻和热爱也是从亚隆这里开始逐步清晰、确认,而这本《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更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宝典,第一遍阅读下来,有很多不求甚解的地方,希望自己在今后的不断成长中可以更加领会和掌握书中的精髓,现将阅读过程中的重要章节记录在此——

第一章 导论

(一)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是一种动力性的治疗方法,其焦点在于根植于个体存在中的关怀

一、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

1、存在主义观点强调一种不同类型的基本冲突,是在个体面对存在的既定事实时引发出来的冲突,其中既定事实,指某些终极关怀、某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必然特质

2、本书涉及四个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个体与这些生命真相的正面交锋,构成了存在主义动力性冲突的内容。而存在的一个核心冲突就是,对死亡必然性的意识与继续生存下去的愿望之间的张力

3、自由,存在主义一个关键的动力性冲突就是,我们无根基的处境与我们对根基与结构的渴望之间的冲突

4、存在性孤独,一种根本性孤独——既与生命隔绝,也与世界隔绝——隔绝在所有其他孤独之下。一方面时我们对自身绝对孤独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对接触、保护的渴望,以及成为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的愿望,存在性冲突就是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张力

二、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普遍特征

1、两种动力学方法的主要不同在于,佛洛依德的公式在顺序上始于“驱力”,而存在主义的框架始于觉察和恐惧。奥兰.兰克早就说过,如果治疗师把人视为怀有恐惧和痛苦的生命,而不是一个受本能驱动的生命的话,那么他在治疗上将拥有更好的着力点

2、这四个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构成了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的主体

三、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深层问题

1、佛洛依德的心理动力学是以发展为基础的,而“根本”或者“原始”应该按照时间顺序来理解:都是“最初”的同义词。因此,举例来说,焦虑的“根本”来源被认为是最早的性心理灾难:分离和阉割

2、要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做深层的探索,并不意味着探索过去,而是,意味着拂拭掉日常的担忧,深刻地思索个人的存在处境。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以何种方式成为现今的样子,而是思考我们到底是什么样子

(二)存在主义取向:陌生却又似曾相识

如果有变得更好的方法,就是彻底看一看最坏的情形

(三)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领域

一、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故国的亲戚

1、如果用一个图式来解释所有个体,就会忽略个体的独特经验。他们反对佛洛依德的还原论(把所有人类行为都追溯为少数几个基本的驱力)、唯物论(从较低等的角度来解释更高级的范畴)和决定论(相信所有心理活动都是由已经存在的可确定因素所造成的)

2、精神分析师必须从现象学的角度来处理病人,也就是说,必须进入病人的经验世界,倾听那个世界的现象,不带有会歪曲认知的预先假设。路德维格.宾斯旺格是最著名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师之一,他说“不止有一种时空,有多少主体就有多少个时空”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浮华的美国亲戚

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领域不等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传统,二者所强调的重点有一个根本性差异。欧洲的存在主义传统一直强调人类的限制和存在的悲剧方面。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欧洲人更多受到地理和种族的限制,更频繁地面临战争、死亡和存在的不确定性。美国(及其孕育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浸浴在开阔、乐观、无限视野和实用主义的时代精神中。因此,存在主义思潮进入美国的形式也被系统性地改变,每个基本信条都带有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特色。

2、欧洲的存在主义强调限制,强调面对并接受自己对不确定性和虚无的焦虑感。相反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较少谈论限制和偶然性,而更多谈论潜能的发展;较少谈论接受,而更多谈论觉察;较少谈论焦虑,而更多谈论高峰体验与合一感;较少谈论生命的意义,而更多谈论自我实现;较少谈论分离和根本的孤独,而更多谈论我与你的相会

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师:家族友人/伟大的作家

1、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读者心中会有某些东西跳出来,拥抱书中的真理。虚构人物的真理令我们感动,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真理

(四)存在主义治疗与学术界

1、意义永远无法通过研究组成部分而获得,因为意义并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它是由高于其所有部分的这个人所创造出来的

2、存在主义在了解人类时,尽力避免采用主体与客体的二分法,这种二分法在文艺复兴之后不久便困扰西方的思想与科学。存在主义立场则越过主体-客体的分割,不把人看做是可以在适当环境下感知外在现实的主体,而将人视为参与建构现实的觉察者。为了强调这一点,海德格尔总是谈到人类是“此在(dasein)”,da意为“那里”指的是人在那里、是一个呗组成的客体(“经验自我”)这一事实,但此人同时也组成了世界(“先验自我”)。“此在”的人既赋予事物意义,又同时感知这意义。所以每一个“此在”的人组成了自己的世界,以相同的标准工具来研究所有人类,好像他们居住在相同的客观世界,无异于在观察中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3、只要治疗是一种个人的深层经验,对任何思想体系的心理治疗进行实证研究都会包含偏差,价值有限。我无法相信我们高度技术化、计算机化的统计方法足以如实描绘被试的真实经验。一项不变的事实是,结果评估高度依赖于、取决于信息的来源

4、了解另一个个体内心世界的正确方法是“现象学”的方法,直接去看现象本身,不以“标准化”工具和前提假设来和他人相会,必须尽可能“包围住”自己的世界观,进入他人的经验世界。用罗洛.梅的话来说,就是“训练有素的纯真”态度。存在主义治疗师总是主张治疗师要了解病人的私密世界,而不是把焦点放在病人以什么方式偏离“常模”

5、我不想自诩讲述的是心理病理和心理治疗的唯一理论。我所呈现的是一种心理学观念,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种解释体系——这一体系能够使治疗师从大量临床数据中跳出来,理解并形成心理治疗策略。这是一个具有相当大的解释力的范式,它非常简约(它所依据的基本假设相对较少),也非常容易理解(这些假设是每一个内省的人都可以凭直觉感知到的经验)。此外,它还是一个基于人本主义的范式,符合治疗工作中深刻的人性。当一个人面临自身的存在处境时,就会发现,范式只不过是为了对抗不确定性的痛苦,而自己创造的薄薄屏障罢了

                                                                 第一部 死亡

死亡的概念在心理病理和心理治疗中所具有的作用,基本的假设如下:

1、死亡恐惧在我们的内心体验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它比任何其他事情都更萦绕在心;它在表层之下持续低吟;它是一种在意识边缘上阴暗沉郁、令人不安的存在。

2、儿童在很早的年纪就时时专注于死亡。他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处理泯灭所带来的极大恐怖。

3、为了应对这些恐惧,我们建立起防御以避免对死亡的意识。这些防御以否认为基础,塑造人格结构,如果适应不良会导致临床症状。换句话说,心理病理是以无效模式来逾越死亡的结果。

4、最后,在死亡意识的基础之上可能建立起一种适用广泛而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第二章 生命、死亡与焦虑

两个基本命题,这两个命题都对心理治疗实践有重要意义:

1、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而不是先后发生的。死亡在生命表层之下持续骚动,并对经验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2、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因此也是心理病理的根本源头。

(一)生命与死亡相互依存

1、每件事物都会消逝,我们害怕消逝;可纵使要面对消逝和恐惧,我们还是必须活下去,这是生命最不证自明的真理之一。

2、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对于死亡的毕生思考会使生命更为充实丰富,而不是使其贫瘠枯竭。尽管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

一、面对死亡:个人的改变

我在治疗癌症晚期病人的多年里,为很多人将自己的危机与险境转为改变的机会所感动。他们报告了惊人的转变和内心变化,最恰当的表述就是“个人成长”:

1、重新安排生活的优先级:不再重视没有意义的事情;

2、释放的感觉,能选择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3、活在当下的感觉增强,不再拖延到退休或未来某个时间之后才过想要的生活;

4、欣赏生命中鲜明生动的自然现象,如季节更迭、微风、落叶、最后一个圣诞节等等;

5、比起发生危机之前,与所爱的人有更深入的沟通;

6、比起发生危机之前,对人际间的恐惧更少,更不担心被人拒绝,更敢于冒险。

(二)死亡与焦虑

1、心理病理是焦虑和个体对抗焦虑的防御——神经症性防御与人格结构防御——所造成的合力。

2、虽然治疗工作可以向很多不同的方向开展,但治疗师会继续将焦虑作为灯塔或指南针:他们针对焦虑进行治疗,揭示其根本来源,最终目标是试图根除这些来源。

一、死亡焦虑:定义

1、以下是关于死亡最常见的恐惧,按频率从高到低排列:

1)我的死会造成亲友的悲痛

2)我所有的计划和构想都结束了

3)垂死的过程可能很痛苦

4)我再也不能有任何经历了

5)我再也不能照顾我抚养的人了

6)我担心如果死后有另一个世界,我会遇到什么事情

7)我担心自己死后的身体会怎样

2、三种死亡恐惧类型:这三种恐惧中,前两种是与死亡有关的恐惧,只有第三种恐惧——生命的终结(结束、消亡、毁灭),才是更核心的死亡恐惧。

1)死后的情形 2)临终的情形 3)生命的终结

3、祁克果首先厘清了恐惧和焦虑(忧虑)之间的差别,他认为,恐惧是害怕某种事物,而忧虑则是害怕没有事物——“没有事物并不是指事不关己”,人对于丧失自己活成为无物而感到忧虑(或焦虑)。

二、死亡焦虑:临床表现

1、临床工作者很少遇到赤裸裸的死亡焦虑:死亡焦虑通常已被一般的防御(例如潜抑、置换、合理化)和某些只用于处理死亡焦虑的特殊防御处理过。原始的焦虑总是会转化成某种对个体害处较小的东西;这是整个心理防御系统的功能。

2、独特感是最常见、最有力的否认死亡的防御。对我这个存在主义取向的治疗师而言,这些临床现象——想要永远被爱、被人记得、想要凝结时间、相信个体不会受伤害,以及期望与他人融合——对乔伊斯都具有相同的功能:缓解死亡焦虑。

3、死亡焦虑可以转化为一系列恐怖症,失控时更可以表现为过度换气的惊恐发作

4、这些神经症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尽管它们给病人带来不便和限制,但却能成功地保护病人远离明显而可怕的死亡焦虑

三、死亡焦虑与心理病理学

1、青少年比其他年龄段表现出更高的死亡焦虑

2、潜意识的死亡焦虑,界定出三个层面的恐惧:1)意识水平的(通过对“你是否害怕自己的死亡”这一问题的反应进行评分来测量) 2)幻想(询问“当你想到自己的死亡时,心里会出现什么想法或图像?”通过对指导语呈现正向或负向反应进行编码来测量 3)意识水平下的(通过在语词联想测验和彩色字词干扰测验中,对死亡字词的平均反应来测量)。研究者发现,死亡恐惧在每个层面间存在很大的变异。在意识层面上,大部分人(超过百分之七十)都否认对死亡的恐惧。在幻想层面,百分之二十七否认死亡恐惧,百分之六十二的回答自相矛盾,百分之十一有明显的死亡焦虑现象。在意识下层面,绝大部分人都显示出对死亡有相当大的规避。正常人、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患者之间的主要差异是,精神病患者比其他人显示出更多的总体死亡焦虑。在更高意识水平层面上,年长的被试和更虔诚信仰宗教的被试会以“相当积极的心态”看待死亡,“却在直接上屈服于焦虑“

3、如果死亡恐惧时焦虑的根本来源,那么久必然会在梦境中出现,因为在梦中潜意识的主题常常以相对没有伪装的形式出现

(三)佛洛依德:与死亡无关的焦虑

一、佛洛依德对死亡的回避

1、由于焦虑问题时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而佛洛依德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大胆地改变基本理论,这就难怪他关于焦虑的说法有很多不同版本,时而又相互冲突。在佛洛依德永不停休的筛选中,有两项基本的焦虑起源一直保留下来:丧失母亲(遗弃与分离焦虑)和丧失阴茎(阉割焦虑)

2、虽然佛洛依德经常谈到其他焦虑来源,但他主要强调的还是遗弃和阉割。他认为,这两个心灵中喧闹的顽童会以经常变换的伪装,在清醒的生活中不断折磨我们,并在睡梦中为两个常见的梦魇——从高处堕落与被人追赶——提供燃料。

3、佛洛依德总是像考古学家一样,不断探索更基本的机构,他认为阉割和分离有一个共同特征:丧失——丧失爱,丧失与母亲结合的能力。从时间顺序上看,分离最先发生,事实上在新生的那一刻,分离就已形成模版,但佛洛依德选定阉割作为普遍的、首要的焦虑来源。他认为早期的分离体验时阉割焦虑的前奏,而后者在发展时包含了先前的焦虑经验。

第三章 儿童的死亡概念

(一)死亡概念的发展阶段

一、对死亡的最初意识

1、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泛灵论(与原始人类的泛灵论类似)分为四个阶段:最初,儿童认为无生命的物质也都有生命和意识;到大约七岁初时,儿童认为只有会动的东西才有生命;从八岁到十二岁,儿童认为能自己动的东西才有生命;再往后,儿童的观点逐渐变得与成人一致。

2、儿童害怕虚无的感觉。效能指的是个体在掌控环境时的一种内心快感。“都没了”是小孩最早学会的语汇之一,同时,“都没了”也是儿童期恐惧的常见主题。

二、一旦儿童”知道了“,知道的事情会怎样?

1、她们将儿童分为三组:儿童期(五至八岁)、前青春期或潜伏期(九至十二岁)和青春期(十三至十六岁),结果发现儿童期(和青春期)的儿童比前青春期的儿童对死亡相关词汇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研究者得出结论说,前青春期时一个温和的阶段,是儿童的“黄金时代”,“这个年纪的儿童似乎充分投入日常生活及其乐趣,而不太关心死亡的概念。

三、知道的阶段

1、独特性,我们每个人,从早先的儿童到长大成人,都紧紧抓住一个非理性信念,那就是自己是具有独特性的。

2、我认为死亡被心理动力学理论排除在外的机制很简单,死亡被转译成了”分离“。这是动力学理论对死亡角色的假设。分离是焦虑形成的原始经验:而分离焦虑是最根本焦虑;其他焦虑来源,包括死亡恐惧在内,都是因为等价于分离焦虑而在情绪上具有重要意义。换句话说,死亡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会重新唤起分离焦虑。

3、人无法直视太阳或死亡。

(二)死亡焦虑与心理病理发展

1、发展性事件必然存在某种”理想的“时机或顺序:儿童必须以与内在资源相匹配的速度处理各种问题,”过多、过早”显然都会造成失衡。

第四章 死亡与心理病理现象

1、根据定义,心理病理现象(在任何系统中)都是无效的防御模式,即使防御策略成功地避开了剧烈的焦虑,它也会妨碍成长,使人生受到制约且令人感到不满。

(一)死亡焦虑:一种心理病理范式

一、对抗死亡的两种基本防御

1、信奉独特性和相信终极拯救者(分裂样人格和被动依赖人格),两种信念都可以提高适应能力。然而,当两个信念被过度或过于广泛地使用时,就会超出个体的适应能力。焦虑由此渗透出来,使人们采取极端的方法来保护自己,而心理病理现象的出现,不是防御崩溃状态就是防御失控状态,这两种防御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绝大部分人都有两种防御交织构成性格结构的迹象。

(二)独特性

1、也许这些临床实例开始传达出部分的理解与真正的理解之间的差别,每个人都有的、对死亡的一般觉察与彻底面对“我的死亡”之间的差别。

一、强迫性英雄主义

1、很多自杀者持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死亡观,认为死亡是暂时且可以逆转的

二、工作狂

1、在塑造个人价值观方面,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佛洛伦斯.克拉克洪从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看待“活动”的价值取向分类,他假定有三种类型:“如是”、“成为”、“做”。”如是“取向注重活动甚于目的,它着眼于人格的自然和自发状态。”成为“与”如是“的取向一样,注重一个人是什么甚于他能成就什么,但侧重于”发展“的观念。因此,它鼓励特定类型的活动——指向自身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活动。”做“的取向强调可以由外在标准进行测量的成就。显而易见,当代保守的美国文化,强调”一个人做了什么“和”完成的事情“,这是极端的”做“取向文化。

三、自恋

1、治疗师必须一再向这种病人指出,这种期待在一生中只有一次是恰当的——当一个人是婴儿的时候,他可以要求母亲给予无条件的爱,而不需要回报对方。

四、攻击与控制

1、尽管医生们的死亡恐惧在意识层面比病人群体或普通大众更少,更是在内心深处的却更强烈。

五、独特性的防御:犹豫与焦虑

1、独特性防御还有一种更为严重且内在的局限性。许多敏锐的观察者已经注意到,尽管个人主义者的自我表现和成就或许有时会伴随着极度的愉悦,可是焦虑终究还是会到来。那些”出类拔萃“或”鹤立鸡群“的人,必然会为他的成功付出代价。个体化、将自体与整体分离、作为孤独的生命而前进以及生活、超越同级和父母,这些背后都存在着一些令人恐惧的东西。

2、许多临床工作者描写过”成功神经症“——一种奇怪的情形,当一个人经过长久努力而获得巨大成功时,表现出的并不是兴奋,而是极度的烦躁不安,他们常常感觉自己并未成功。佛洛依德把这种现象称为”被成功所击垮“症候群。兰克将之描述为”生命焦虑“——害怕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面对生命。妈斯洛注意到我们会从最大的可能性(以及最小的可能性)中退缩,他称这种现象为”约拿情节“。因为约拿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无法承受个人的伟大,并且试图逃避自己的命运。

(三)终极拯救者

一、拯救者防御与人格受限

1、我曾看到很多病人在使用这种模式:通过拒绝生活来躲避死亡。

二、拯救者的崩溃

1、席尔瓦诺'阿瑞提在对精神病性抑郁病人的研究中,描述了一个核心主题,即病人患抑郁之前业已存在且为抑郁”打下基础“的生活观念。他的病人生活在一种间接的状态;他们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重要的他人“或者”重要的目标“。为重要目标而活的人,就是围绕着个人独特性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来塑造他或她的生活。为了”重要他人“而活的人,就是试图与提供保护和生活意义的人合而为一。

2、病人似乎必须理解的一件重要事情时,虽然治疗师能够有所帮助,但那是在治疗师所能提供的限度之内的。治疗就像生活一样,不可避免的基调时个人的努力和独自的存在。

3、对这几位女病人来说,联结的力量不是来自关系本身,而是对孤独的恐惧;而在孤独中最可怕的是,没有神奇而有力的人围绕在身边,观察并预见我们的需求,为我们每个人提供抵挡死亡命运的盾牌。

(四)心理病理现象的整合观点

1、大部分的人,会同时通过自己神圣不可侵犯和存在终究拯救者这两种信念来对方死亡焦虑。

2、兰克提出的恐惧的两极非常接近我所描述的两类防御,”生命焦虑“是出于独特性的防御机制:这是人成为独立个体而付出的代价。”死亡焦虑“则是为融合付出的代价:当人放弃自主性,就失去自我并在某种程度上体验到死亡。

3、个体的一生都在试着满足内心的两种需求:一方面是独立自主,另一方面是被保护欲他人融合。同时又需要面对这二者内在的恐惧。

(五)精神分裂症与死亡恐惧

1、首先,那些对个人完整性没有稳固认识、没有完全参与到生活中的人,面对死亡时的焦虑会更为强大。”只有确认诞生的人才能确认死亡……死亡的恐惧是我们身体中未曾活过的生命对临终的恐惧”(这个论点——死亡焦虑会因生活失败而大幅增强——对治疗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精神分裂症病人被死亡焦虑所淹没的第二个理由是,病人在早期的发展中遭遇了巨大的丧失,因为发生的太早,以至于病人无法整合它们。由于自我尚未成熟,病人病态的对丧失做出反应,通常是强化主观上原始的无所不能感,以此来否认丧失(如果一个人就是全部的世界,那就不会失去什么)。由于未能把过去的丧失整合起来,病人也无法整合未来最严重的丧失——失去自己,失去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于是,病人对抗死亡的基本庇护就是全能感,这是所有精神分裂症的关键特性。

3、强烈死亡焦虑的第三个来源,源于精神分裂症病人早年与母亲关系的性质——病人从未摆脱共生融合,只是不断地在心理融合与完全无关这两种状态之间摇摆。共生关系的维持,要求双方都不觉得自己是独立的整体;每一方都需要对方来成就其完整性。于是,病人一直没有发展出全然体验生命所必需的完整感。

4、接受死亡的必然性最能够彻底摧毁个人全能感,因而精神分裂症病人不顾一切地紧抓着他的死亡否认不放。

(六)心理病理现象的存在主义范式:研究证据

1、尽管对死亡的否认是无处不在的,尽管否认死亡的特定模式有很多种,但否认的主要防御机制只有两种:相信个人的独特性和相信有终极拯救者。这两种防御出现于生命早期并且对人格结构有重大影响。坚定不移地相信终极拯救者(并努力达成融合、合并或嵌入)的人,会寻找自身之外的力量;采取依赖、恳求的态度对待别人;压抑攻击性;可能表现出受虐的倾向;失去支配者时,可能会深度抑郁。倾向于独特性和神圣不可侵犯(并力求突出自己、个体化、自主或独立)的人,可能会自恋;通常是强迫性成功者;倾向于直接向外攻击;可能自信到拒绝他人必要且适当的帮助;断然拒绝接受自身的失败或限制;容易表现出自我膨胀,甚至夸大的倾向。

2、临床范式总是出于直觉,通过它们的临床效用证明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与之类似的人格概念已经得到证实并且通过两条完善的探究途径进行详细的研究,这两条途径是:认知方式的实验研究和控制点的人格研究。

一、认知方式

1、两种基本的知觉模式——场依存和场独立,这两者与终极拯救者和独特性的人格结构类似。在“场依存”模式中(类似相信终极拯救者的方式),人的知觉受到场域整体构造的强大支配。在“场独立”模式中(类似相信个人独特性的方式),场域的各个部分被体验为是独立于背景的。许多研究表明,个体倾向于哪种知觉模式是持久并且一致的。

2、身体形象:场依存(“整体型”)的人显示的细节很少,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不切实际,很少表现出性别角色特征;场独立(“组装型”)的人展示出明确的身体比例和性别差异。

3、身份认同:具有场独立认知方式的人会表现出独立的身份认同感:就是说,他们知道自己的需求、感受,并能认识到自己的特质与他人是截然不同的。相反,场依存的人极度依赖外在资源,来界定自己的态度、判断情感以及自己的看法。

4、心理病理现象与认知方式:人的认知方式与心理防御的“选择”及心理病理现象的形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场的依赖——独立是一个连续体,心理病理现象则是发生在连续体的两极,两极的病理现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

1)伴有人格失调的场依存的人,很可能有严重的身份认同问题,通常认为他们的症状提示着依赖、被动、无助的深层问题。多项研究指出,这种病人表现的症状与不能发展出“独立身份认同感”有关,包括醺酒、肥胖、人格缺陷、抑郁症、心身反应(如哮喘)。场依存的精神病人容易产生幻觉——相反,场独立的精神病人更容易产生妄想。

2)场独立的人在心理病理上常表现出对外的攻击性、夸大妄想、欣快感、偏执、以及抑郁的强迫型人格结构。

3)从进入心理治疗的场依存和场独立的人身上,也可以观察到他们之间一些有趣的差异。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移情。作为一个可预测的指标,场依存病人倾向于对治疗师发展出快速且高度正向的移情,比场独立病人更早对治疗师产生好的感觉。场依存病人倾向于与治疗师“融合”,而场独立病人在与治疗师关系的发展中,倾向于非常小心谨慎。场独立病人在初次会谈时,会清晰地陈述自己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想法,而场依存病人则表述得不是很具体。场依存的人会欣然接受治疗师的建议并恳求得到治疗师的支持,在会谈接近结束时会感到焦虑而试图拖延。

4)治疗师的认知风格是心理治疗环境的重要决定因素,场独立的治疗师倾向于要么指导病人,要么以被动的、旁观者的方式了解病人,而场依存的治疗师则偏好与病人有私人的和相互的关系。

5)两者的相似性显而易见:极端的场依存或终极拯救者导向所造成的病理特征都是被动性、依赖性、口欲性、缺乏自主功能、能力不足;极端的场独立或独特性可能导致病态的自我膨胀、偏执症候群、攻击性或强迫性。

二、心理控制点

1、场依存或外在控制点这极的人比场独立或内在控制点的人有更多的心理病理现象。大部分寻求治疗的人是因为拯救者防御的失败(对依赖的渴望、低自尊、自卑、无助、受虐倾向、失去重要他人导致的抑郁、或面临失去重要他人的威胁)而不是因为独特性观念的崩溃。有一个研究哦小组曾报告外控模式与死亡焦虑之间存在正相关。

第五章 死亡与心理治疗

(一)死亡是一种边界处境

1、“边界处境”是指一个事件、一种紧急的体验,迫使人面对自己存在于世的“处境”。“虽然肉体的死亡可以毁灭一个人,但是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他”。

一、面对死亡与个人改变:作用的机制

1、不是悲观地将死亡看成生命痛苦的终结,而是乐观地认识到对死亡的预见能使人的生命观更加丰富。

2、许多癌症病人报告自己当前的生活更为充实。他们不再把生活推迟到未来的某个时刻。他们认识到,一个人能真正生活的只有当下;事实上,人不可能比当下活得更久——当下一致伴随着你。即便是在回顾过往生活的那一刻,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人仍然在体验着、在生活着。永恒的时态是当下,而非未来。

3、斯多葛学派所谓“如果你想学会如何生活,就要深思死亡”。如同桑塔雅纳所言:“死亡提供的黑暗使细致的生命之色更为纯粹。”

二、日常心理治疗中的死亡觉察

1、治疗师可以利用许多结构化的练习来模拟与死亡的相遇。治疗师不需要让病人体验死亡,而仅仅需要去帮助病人认识到死亡是无所不在的,就在身边。

2、焦虑是存在的一部分,没有谁能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创造却不体会焦虑。

3、在每一位病人的治疗中,如果治疗师敏锐地对各种情境加以强调,它们都能增加病人对自身问题的存在主义维度的觉察。最明显的情境就是直截了当地提醒有限性和时光无法倒流。

4、每次会谈后,我都写一份详细的总结,包括对叙述内容和过程的回顾,然后寄给所有成员(这是我在团体治疗中使用了多年的技巧)

5、团体治疗的极大功能,就是它允许情感滴定:在可控的范围内瓤情感缓慢呈现。

(二) 死亡是焦虑的基本来源

1、存在主义的取向的治疗师,虽然希望减轻焦虑的破坏性后果,但却不希望消除焦虑。没有焦虑,就不能活出真正的生活,也无法面对死亡。焦虑即是敌人,也是向导,它可以指出真正的存在之路。治疗师的任务是把焦虑减轻到比较舒适的程度,然后利用这种既存的焦虑来增加病人的觉察力和活力。

一、死亡焦虑的潜抑

1、提供一个治疗师可以极大提高其效力的参考框架。就像大自然拒绝真空一样,我们人类也憎恶不确定性。治疗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增强病人的确定感和掌控感。

2、在谈到死亡恐惧时,格雷戈里‘纪尔布格说:“如果这种恐惧抑制存在于意识之中,我们就无法拥有正常的功能。必须适当地对它进行潜抑,才能保证我们舒适地生活下去。”

3、首先,信念体系位治疗师提供了安全感;诠释对于病人游泳,也是出于相同的原因。太少的确定感,阻碍必要的信任感的形式,其原因已经讨论过;相反,太多的确定感导致僵化,治疗师排斥或歪曲与其体系不相符的资料。此外,回避面对存在主义治疗核心概念的治疗师,也不会帮助病人去面对这个核心概念——不确定性一直存在,所有人都必须学习与之共存。

二、长程治疗中的死亡焦虑

1、移情的历史观点(就是,先前的某种情感转移投注到当前的情感)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只有有限的价值。重要的是即时化,病人的歪曲在此时此地的作用。

(三)心理治疗的问题

一、病人和治疗师的否认

1、佛洛依德在动力性心理治疗实践的早期发现之一,就是治疗师会不断遇到病人对抗治疗的心理力量。(“在临床工作中,我不断要与病人的心理力量相对抗,这种力量阻止病人意识到自己的病态观念”)

(四)生命的满足与死亡的焦虑:治疗的立足点

1、对临床工作者而言,有一个特别有用的公式:死亡焦虑与生活的满足成反比

2、如果能帮助病人体验到生活的满足增强,治疗师就能使过度的焦虑平静下来

(五)死亡脱敏

1、处理焦虑的另一个有用的原则是解剖和分析

一、死亡脱敏:经验证据

1、死亡帮助我们了解焦虑,提供了一个心理动力饿架构,它是解译的基础,也是一种能够激发观点大幅转变的边界经验。我接下来要谈的其它每一项终极关怀各自提供了完整心理治疗体系的不同环节:自由帮助我们理解承担责任,做出改变、决定和行动的承诺;孤独阐明了关系的角色;而无意义则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一种原则,即投身于生活之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387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845评论 1 29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10,091评论 0 24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308评论 0 21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662评论 3 2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95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2,008评论 2 3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43评论 0 20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66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87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81评论 1 26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531评论 3 2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77评论 3 23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26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902评论 0 19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862评论 2 28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734评论 2 27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