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十六)

论语心得(十六)

文:Recycler

19/105,11385字

季氏篇第十六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钱穆白话试译:

季氏将兴兵伐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向颛臾用兵了。”先生说:“求呀!这怕是你的过失吧!那颛臾,从前先王封它为东蒙山之主,而且在鲁国封域之内,这是鲁国的社稷之臣呀,为何要伐它呢?”冉有说:“我们那先生要伐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呀。”先生说:“求呀!从前周任说过,先量你的能力来就你的职位,若力不胜任,便该辞去。就如一相瞽者,倘瞽者临危不抱持,颠跌不搀扶,还用这相者做什么呢?况且你的话实在错了。老虎野牛从槛中逸出,龟和玉在匿里毁了,这是谁的过失呀!”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完固,而又离费甚近,若目前不取,将留为后代子孙之忧。”先生说:“求呀!君子正是疾恨那些不肯实说自己要那样做而偏要另造一套说法的。我听人说过,一个国和一个家,不要愁贫乏,只愁财富不均。不要愁民户寡少,只愁其不相安。财富均了,便没有所谓贫。大家能和睦,便没有所谓寡。大家能安,也就没有倾覆之祸了。正因这样,所以如有远方人不服,只修自己文德招来他。来了,便设法安顿他。现在你们两人,帮助季氏,远方人不服,你们无法招来,一国民心弄到分崩离析,你们不能好好把守,却谋在国内动干戈,吾怕季孙氏所应忧虑的并不在颛臾,正在我们国君的门屏之内呀!”

我思:

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对于个人能力,我认可这点,有的放矢,不至于让自己陷于为难之际。而集体工作中,个别人能力有限,利用集体优势,隐藏其中。本来是靠能力而谋的职务,却用旁门左道获得。出钱的算不算能力?利用权力算不算能力?我想这是一种局限性的能力,只适用于个别集体,并不是通用的。一个人自由,就体现在个人能力可以足够应对各个团体。一个人不自由,只有利用自己有限的手段应对有限的团体。这种人在其他环境无法存活。所以他们特别维护这个团体。维护的人一直坚决,否定的人模棱两可。于是能一直延续下去。二、在其位谋其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造伤害。与能力者在一起,会不自觉的学习起优秀品质,与偷奸耍滑者在一起,虽然暂时获得一点点利益,但是对于个人将来的成长却是不利的。当出现问题时,各自保命没人搭理自己,只有自己强大,才能少生麻烦,就需要多与能力者相处,三、欲之而必为之辞。一件行为的起因有很多种,但实际真实的起因只有一个,但是当起因不是很光彩的时候,人们就会用另一个冠冕堂皇的起因来掩饰,人人如此。四、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平均和安定才是人们所向往的,但是一点如此,人的欲望就不满足,就可以出现贫寡。当出现贫寡的时候更向往这句话的环境。人不知足,到了困境才怀念最初的状态。五、使国内安定就不要轻易发动战争,要用文教德化周边的暴力因子,使之安定。说的容易,教化费心费神,费时间。有时候不如战争来的快捷高效。牺牲几条人命,快速达到统治者的想法。或是先下手为强,牺牲几人,总比后牺牲几人要强一些。人没前后眼,无法知道结果如何。我想一是要有强大的军事展示,不能让对方认为好欺负,可以先下手。二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不能独存,要积极主动的改善周边人或国家的激进情绪,慢一点,但是不能放弃。知道改善一个人或国家的整体素质。更甚至,很远的国家也要考虑到。地球并不大,任何一个激进的国家的暴力行为,都可以引起本地区人员伤亡。这就看一个国家的定位是什么?是全球的道德君子,主动改变全世界的恶念,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或是自顾自己,偶尔的战乱牺牲几条人命。从价值上说,前者的投入资本更多。好人不好做,投入多回报慢见效慢,但是长期稳定。我也相信,一个地球,当智慧足够长远,足够重视生命,就会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维护世界和平上,富裕的国家,带动贫穷的国家,善意的国家改善恶意的国家,最终天下大同。这将是我所猜想的未来趋势。

(二)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天下有道之时,一切礼乐征伐都从天子那边出来。天下无道,礼乐征伐就从诸侯手里出来了。从诸侯手里出来,大概最多十世,很少能不失掉的。从大夫手里出来,五世便很少不失的了。到家臣来掌握国家的命令,三世便很少不失的了。天下有道之时,政权不会在大夫们手里。天下有道之时,庶人也不议论政治了。”

我思:

一、一件事,越高地位的上位者越是在乎,这件事就影响深远。这可以理解为偶像明星的作用,偶像明星越是大牌,其影响就越是深远。一个市级歌手,也就影响一个地区的人。这从中反应了一个问题,一个领导者注重什么将会引起民众的追捧。因此一个上位者越是要传播正能量。不能因为一时个人的不好的习惯而传播给民众。二、传播的时效问题,上位者对民众的影响力,随时间而减弱。相差的等级越是巨大,人们越是有种崇拜感,越是注重。这是建立的上下关系崇拜的基础上。当人人平等,不分上下。除了法律的强制性,一些基本的道德,没有上位者的传播,民众这层就会越来越淡薄。都是平等关系,也不会在乎别人的好坏,都在做自己。智慧未开,人性不一,喜欢各种事物,在道德礼仪这一方面,相对于上下关系的传道,会弱一点。只有当人人智慧达到一定阶段,认识到道德重要性,才会在平等社会,自觉的维护道德。三、所谓的政权在大夫手里,我理解的是上位者不关心国家大事,到大夫这层才忧国忧民。在一个有道之时,自上而下的维护一个国家。并不会荒废。四、天下有道,只有官员才关心国家大事,百姓只负责享受上位者领导有方的国家福利,不用担心政治影响自己的生活。只有上位者不为百姓着想,在政策上不倾向于百姓,才会在民间议论政事。“莫谈国事”这竟然成了我们的理想,因为不用谈,政事自然为百姓服务。这样的社会很难达到。因为要将政事满足不同的人,这点就很难实现。不谈政事的理想社会,也许只有等到人类积攒的智慧足够多,自觉的做好各自岗位工作。理解上位者决策的并不一定能让人人满意,也许就不能让自己满意,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理解和接受。这种普遍的思想境界,很难达到,但是不是不能达到。需要教育增加力度。

(三)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爵禄之权自公家失去,已五世了。政事下及大夫手里,也四世了。因此三桓的子孙到目前也衰微了。”

我思:

为什么会落到大夫手里?天子诸侯呢?是上位者疏于管理,还是下位者巧取豪夺。这是历史问题。

(四)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类,有损的朋友亦有三类。和正直的人为友,和守信的人为友,和多闻有广博知识的人为友,便有益了。和惯于装饰外貌的人为友,和工于媚悦面善态柔之人为友,和能巧言口辩之人为友,便有损了。”

他说:

结交正直的朋友,可相与忠告责善,笃守正道;结交诚信的朋友,则肝胆相照,可托重任;结交博学多闻的朋友,可以辅仁游艺,研习学问。和上述三种人交朋友,接受其熏习陶冶,如入芝兰之室,久之,不觉潜移默化,也成为君子贤士。和使人受损的朋友,时间久了,种种浮薄不实的习气也会濡染自己的身心,甚至积非成是,而有败德丧身只虞呢!

我思:

与人交友,也是在教导自己。自己要成为别人的朋友,要坚持这些品质,并且也不能养成那些坏品质。这些品质说起来简单,但是面对现实世界,正直和守信抵不过私心和欲望,只有多闻博学才是人人都可以努力达到的。一个人只通过外貌、善媚、巧辩,不是通过真实品性和道德选择朋友。现在看来通过外貌判断人,只是得到暂时的优秀,而不是内心深层的智慧。喜欢谄媚的人,内心卑微想依附于强势,大部分是没有本事的人。但是现在想来,谄媚也是一种推销自己的办法,主要看对方是什么品质的人,

(五)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对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对人有损的快乐亦有三种。喜欢把自己节制于礼乐中,喜欢称道别人善处,喜欢多交贤友,这就有益了。喜欢骄纵放肆的快乐,喜欢怠逸游荡,喜欢晏安淫溺的快乐,这就有损了。”

他说:

人的爱好,有损有益,不能不注意。礼贵中节,乐贵和谐,接触久了,自然能发而皆中节;乐道人之善,则人乐于向善;乐多贤友,则有现有相互砥砺,每天都有进益。相反地,骄傲是人与人之间最难跨越的高墙;而佚游、宴乐是感观之乐,接触久了,就会蔽锢心灵,不知道人类的道德善性为何物了。

我思:

一、在道德之下,在礼仪之下感受快乐,不越矩。比起那些天性自由、喜欢超越道德的人,快乐的选择边界要窄一点。这就需要一句古话,苦中作乐。在平凡中找到快乐是一种能力,知足于已有的快乐也是能力。人之所以不能在现有的环境获得快乐,主要还是喜新厌旧,和道德之外可以获得更大的快乐。我想还是需要知足,更需要善于发现,即使是礼仪之下,细微之处也会发现快乐。二、称道别人的善处,自身的善处,有很多人是为了让别人看到的,只有少数人是为了自己才变好的。前者无论是自己的优点还是做好事,都是希望别人看到,肯定自己的行为,也算是获得一种满足感,这也是快乐源泉。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多少有点不稳定,遇到不善于言谈的人,就无法获得这份快乐,得不到快乐,也就消极对待事物。不为恶也不为善,这样最省心省精力。长此以往,就不愿意做好事。因此,不论对方做好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都不应吝啬自己的鼓励。当明白这点,即使自己有情绪,也会强大精神鼓舞对方,对于情商的人来说,对善事的鼓舞就是对这社会的帮助,自己的情绪只是小事。鼓舞别人,就是传播一种正能量。别人得到鼓舞而快乐,自己因别人的快乐而快乐。从别人身上感受到快乐这也是能力,有些人不具备,只会因别人的悲伤而快乐,或是因为对方的快乐而悲伤。我想这是一种同情心的满足,别人需要快乐,我们给予对方快乐,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快乐。这也是仁的要求。仁,就是有能力帮助弱势能力者。我们可以给予别人鼓励,这是能力。别人需要鼓励,这是弱势。这就是上对下的帮助,这也是学仁的快乐之本。三、多交贤友,如何快乐?在贤的这一层面,我们是弱者,通过向贤者学习,我们获得了能力,今天自己优于昨天的自己,自己的成长,便是快乐。当与贤者能力差不多的时候,还会快乐吗?与贤者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一起辩论,这是其他人无法在知识层能满足的。如果超过贤者还会快乐吗?能一起探讨一个问题,虽然知识有限,能达到共同进步,也是一种善举。当人达到一定境界,就会认为环境的重要性,这是对细微事物的关注,这是追求完美的必由之路。虽然说成大事不拘小节,要想做到极致,做到尽可能万无一失,就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细节。帮助周围弱小,就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的一个基础。周围的人都进步,才能共同进步,让自己超过昨天的自己。四、骄纵快乐。放纵自己取得快乐,积极过了头就是放纵,放纵的同时,也失去了礼仪。如果快乐是建立在失去自身品质的基础上,这种快乐不要也罢。五、安逸快乐。消极过了头就是安逸,不主动不积极,守着这已有的成果。坐吃山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的快乐,不是建立在过多的激进,也不是过分的消极,而是建立在不疾不徐的努力进取中。六、宴饮取乐。吃饭喝酒也能获得快乐,这是满足人的口舌之欲。人有个惰性,吃了好的,就对之前的事物不在感兴趣,念念不忘美食美酒,无心吃饭,饭是人之本。没有食欲,就吃不下饭,身体就会因此出现状况。真正能不分食物好坏只为温饱的,寥寥可数。因为食物带来的快乐,还是随缘就好,不用刻意去寻找美食之乐。快乐,何时何地都可以获得。关键是自己的心态如何考虑问题。扩宽自己的思路,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问题,选择让自己快乐那个理由,正如阿Q精神,知道很多种茴的写法,这就是他的快乐之本,在一个很简陋的地方,也能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我们不能像阿Q那样傲慢的近乎痴傻。我们依然可以在帮助人和获得成长这两方面考虑问题。这就需要自己拥有一颗追求上进的心,一颗同情别人共同进步之心。当拥有两颗心,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也会得到快乐。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快乐之源。

(六)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侍奉君子,易犯三种的过失。言语未及他,他便发言了,是轻躁。言语及到他,他不发言,是他心有隐匿。不看对方颜色便轻自发言,是如瞽者般无目。”

他说:

本章的君子是指有德行的从政者,这种君子考虑事情必然是德业兼顾,因此和这种君子讲话,要特别谨慎。时候还没有到就强者讲话,这就叫做躁,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言多错误就多,这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祸害了。该讲话的时候不讲话,这就叫做隐。隐,表面上是指有话不说,给人城府太深、不够坦然的感觉;退一步讲,该讲的话不讲,该有的权益往往也会跟着丧失了。至于不看颜色就抢着讲话,其不易得体,甚至于说错话,那是当然的。

我思:

话不能随便说的,关键是察言观色。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我们说出一句话,我们会觉得对方该怎么回答?不痛不痒的回答那问题是废话,如果是难以启齿的回答,那问题就是蠢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只能是发现对方优点的问题。别人高兴回答也乐意回答,分享自己成功是快乐的。一个人不愿理分享成功也不愿意倾诉悲伤,就只能是这人太自闭了。慢慢开导,找一些不温不火的话,打开对方的心扉。至少也要察言观色,这是处世之道。

(七)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当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宁定,当戒在好色上。壮年时,血气正刚强,当戒在好斗上。年老了,血气已衰,当戒在好贪求得上。”

他说:

人生从生到死,依照生理、心理的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幼、少、壮、老四个时期。幼时,心智未开,一切都赖父母照顾。但是不如少年后,每一阶段都有难题。少时,由于生理上开始发育,于是产生了男女情欲,但是这时心理的成熟不足,假如纵其情欲,会影响身体的发育成长,甚至留下病根,所以孔子告诫我们戒之在色。到了壮年之时,生理的发育已经成熟,生命力最为旺盛,体力也最为充沛,支配欲最强,由于好胜,容易顺气血气,好勇斗狠,动辄恶言相向,拳脚相加,甚或刀枪相见,这样岂不成为暴力世界?所以这段期间,要用理性来约束自己,孔子告诫我们要戒之在斗。到了年老时,体力衰弱了,对于未来产生了恐惧,但对于以往也产生了依恋,对于既得的权势名位,不肯轻易放弃,居高位者,不知退让,职权柄者,不肯交替,知道衰老昏聩,依旧如此,这是人类的通病,所以孔子告诫我们戒之在得。孔子这段话,是生活哲学的体验,可以证明孔子是个敏锐的生活观察家,更是真是的功夫实践者。血气属于天性,放纵它,只能论为一般动物,然而,人为万物之灵,懂得用理性去调和天性,各阶段戒的功夫就是调和的功夫,也是修身养性的功夫。

我思:

这三戒有意义吗?年少血气未定,也就不应有专注的事,应该多接触打好基础。壮年时,血气方刚,精力专注,应把进取心放在事业家庭上。年老了,该得到的都得到,接受面对现实。我对年老的描述一点疑问,人不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吗?人的激情和能量不能因为年老而衰退,能不能继续进取还是自己说了算。

(八)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有三项敬畏。一敬畏天命。一敬畏在高位的人。一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畏了。对大人只求亲狎。对圣人言则多加戏侮。”

我思:

敬畏天地,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敬畏高位的人?是指职位高还是指道德高。儒学宣扬的是上下的等级制度,这里可以理解。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如是没有等级制度,可以吗?我想最早的等级制度,是一个群体,是由群众推选出来的,或者是智商高,或者是道德高。选出来的人是为了带领群众获得更高利益或是公正的处理内在事务,人民选择了优秀者,优秀者带领人民。人民可以废除这个人。但是随着军队的出现,出现了绝对的权利。人们不在轻易废除这个上位者。为了生存只能听从上位者的指令。百姓一旦没有了这层畏惧敢,就容易群起而攻之,对于部分受苦的百姓是好的。对于其他无碍的百姓确是灾难。需要不需要敬畏圣人呢?尧舜禹伏羲孔子,这些人的话,都是经历过时间的历练。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这样有必要吗?对于别人的话我们总是半信半疑,对于指引个人方向的意见,我们总是听从贤者的意见。对于整个组织的发展意见,对我们个人没有特别的益处,也是会分析判断。我们是否需要敬畏之心呢?人活着,多少都要找到一件让自己敬畏的东西或人。有敬畏就有虚心,有虚心就有尊重。就可以由此推及其他。人一旦什么也不敬畏,也就没有了尊重和礼仪。我想还是需要敬畏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引申到其他。人对物和神的敬畏只是让人有时低调而已。关键还是找个敬畏的人,可以是偶像可以是父母可以是上级。学会敬畏,懂得尊重。

(九)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生来就知道的,那是最上等。学了才知道的,那是次一等。经历困境后才知要学的,又次了一等。若经了困,仍不学,那就只算是下等了。”

他说:

孔子依据天赋的高下,以及学习的勤惰,把世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是第一等人。学而知之者,是次一等的人。困而学之者,是又次一等的人。还有困而不学的,那是最下等的人。“天赋”属于先天的智力,“学习”属于后天的努力。凡一事一物,都有它的道理,有人天资聪敏,对种种事物一看便知其道理,好像天生就知道似的,这是最聪明的上等人。其次是对种种事物,不能一见便知,但能主动学习,探求道理,然后明白事理,这是第二等人。再其次遇到了困难不通时候,才去学习,一样能明白事物的道理,这是第三等人。最差的是遇到困难不通,仍不肯去学习,沦为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孔子曾说:“唯上知(音zh])与下愚不移。”《中庸》也曾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所以先天的智愚,虽无法改变,但知识能力却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弥补,俗语说:“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人分成四等,主要用意是在勉人努力向学。

我思:

一、生来,即是人之初。人之初,人知道什么呢?不懂好坏,只懂索取求生。求生的本能,不用学,先天就有,只是后天转化不同的求生手段。二、学习得到和经历过得到,哪一个更牢固,我想是后者,实践才是学习的目标。三、我想,这里的等级,是按照学习的难以程度分的,最易学习,也就是与生俱来,也就是这里说的最上等的。这种轻易得到的知识对我们来说,只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只有高难度的知识才会难得。孔子的这个排行没意义。学习难易和智商有关,同样的智商只有难的知识才会学不会。

(一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有九样的思。当其视,思欲明。当其听,思欲聪。其色思欲温。其貌思欲恭。有言思必忠。临事思必敬。遇疑思如何问。忿心起,宜思患难在前。见有可得,宜思义之当否。”

我思:

看清看仔细事物,听仔细对方的话,温和,恭敬,忠诚,谨慎,疑问要询问,生气要克制,考虑所得的道义。这句话,我觉得很受用,可以体会很多。一,对待事物,要仔细看清楚,这点很重要。有些人看到表现就认为知道了前因后果,出现了很多问题后,才发现是自己没看仔细没听清楚,没有自己仔细分辨。细细想来,真相是什么?就算我们仔细分辨,看到的也就是九成的结果,还有一成的前因,永远无法知道。我们看仔细,听仔细,让认知接近于真相,但不能轻易下判断。二、脸色温和,态度恭敬,是对别人的态度。温和以为之没有隔阂没有架子,指对下位者,官职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人。恭敬是对上位者,年龄和官职高于自己。这里是典型的上下关系的态度,这里也存在一种矛盾,下位者对我恭敬,我对其温和。我对上位者恭敬,其对我温和。这是个很友善平和的关系。如果其中一层的态度变了。我们该怎么办?下对上温和,即不分上下,就失去礼。上对下恭敬,失去了上位者的地位,上下无地位关系,即失去了礼。温和和尊敬是同时存在的,谁前谁后不得而知。我认为,尊敬为先,温和为后。屡次尊敬而对方并没有温和对待,证明对方是个不懂礼的人。偶尔也可以先温和,后尊敬,屡次不尊敬,失礼。对于失礼的人,如何对待?我认为只能认可其品德不高。做不成大事。结论有些片面。三、说话忠诚,办事敬慎。是个人的行动,前几句接受信息后的行为。说话要诚实,办事要谨慎。四、疑问要询问,问问题真的是个学问。对不同人需要不同的态度。甚至还需要破费。总之,真诚的提问,虚心的提问,做学问的人不会吝啬知识。只有那些视手艺为财路的人才会保守。只能通过利益换得。我们能做的就是虚心真诚的提问,拿出自己的态度。结果能不能得到回答,就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了。不要为了得到某些信息,而出卖自己的底线。底线一旦突破就再也回不去了。五、生气时,要克制。做一个聪明人,无所谓勇敢和懦弱。要看清对方的情况。装勇敢,装怂都是策略。我们的策略,让自己的利益损失最少。六、获利是否符合道义。这是重点,是我们行事的准则。每个人道义定义不同,有些人认为小打小闹是可以接受的。有些人认为说实话量力而行是底线。坚守自己的底线,一旦超过,就习惯。自己所认可的道义对别人来说,是邪恶的道义。不作恶说的简单,做起来很难。抵住诱惑,成全自我,保全自我的道德界限。

(一一)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看见有善的,自己像来不及般。看见有不善的,像把手探入热汤般。’我看见这样的人了,也听见这样的话了。‘能退而隐居以求全我志,能进而行义以求达我道。’我听见了那话,没有看见过那人呀!

我思:

追求善,唯恐不及,不善,嫌弃厌恶。这种人有说有做的,证明不是特别难,只要有心。至于隐居,是可以达到的,只要舍去个人名利。唯有道最难实现。需要自己的努力 需要周边人的配合。一个人选择一条路,贯穿于人生,就是我们的信仰。如果选择一条自己就可以满足的道。那么很幸运,很容易实现,很容易快乐。例如,读书,运动。一个人可以完成事。如果选择一条需要大众配合的道路。很难控制别人,很难快乐。有多大的意义呢?那种选择成就更大的?像孔子一样的选择的道,十分艰难,意义深远。社会需要这种人,这是圣人,做大事,为全体人民做好事,为子孙后代谋福利。更多的是普通人,做好自己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无论哪种选择,困难多多,只要心里能承受,乐此不疲。做好自己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一二)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齐景公有马四千匹,到他死之日,人民对他没有可称的。伯夷、叔齐饿居首阳山下,但人民直到今天还是称述他两人。(《诗经》上说:“为人称述,并不在富呀,富亦只是有以不同于人而已。”)就是说的像这样吧?”

我思:

按照孔子的理念,人活着的时候,是为了获得好名声,让后人怀念。而不是留下一笔财富。难倒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记住我们的名字吗?记住了又怎么样?记不住又怎么样?他是个好人,得到对方评价,然后学习他,如此一代代相传。这是孔子的想法。人活着是为了面子是为了名声。这个可能吗?我们只是赞许某些人的行为,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却是不想与之相同。这就是我们真实状况。人类的自私,总是希望别人学习道德,让别人高尚,而自己依然我行我素,追求利益。这样才是个人最理想的生活。

(一三)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钱穆白话试译:

陈亢问伯鱼道:“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训呜?”伯鱼对道:“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曾学过诗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诗,便不懂如何讲话。’我退后便学诗。又一次,我父亲又独立在堂上,我又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学过礼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礼,便不懂如何立身。’我退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这两番教训。”陈亢退下大喜,说:“我这次问一事,听得了三事。其一是该学诗,其二是该学礼,其三便是君子不对自己儿子有私厚。”

他说:

孔门《六经》之中,《乐经》姑且不论,其他五经中,和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诗》和《礼》。人活在世间,离不开言和行,《诗》教人如何言,《礼》教人如何行。《诗》中有很多优美的修辞,温厚的情感,让人听了心灵感动,所以学《诗》可以使人言语委婉动人,性情温柔敦厚,这就达到言的要求了。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都是教人进退应对,揖让周旋的,所以学《礼》可以使人进退适当,应对合宜,这就达到行的要求了。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并不是说不学《诗》就不能讲话,而是讲得不漂亮、不得体。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也不是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身,而是立得不适切、不得体。学习《诗》和《礼》,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一些缓冲,多一些祥和。现代社会受到商业文化的污染,有些人言语粗暴,行事蛮横,所以容易产生利害冲突,造成社会不安。陈亢问伯鱼,从伯鱼的回答之中知道君子对自己的子女并没有特别的私心。这种“君子远其子”的不偏私行为,正展现出圣人对人一视同仁的伟大胸襟。孔子之所以被尊为“万世师表”,为后代教师者的典范,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我思:

诗经多次提起,古代的诗经与现在诗经一样吗?是否还有曲谱?学诗经能给人带来什么?我假象也许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类似于当今对艺术的鉴赏。至于礼仪,东西方的礼仪有没有区别?我想有点区别,东方注重对人的尊重,比的是看谁更尊重对方。西方注重自己的言行的高大上,比的是看谁更有礼貌。其实结果是一样的,达到一种和谐互助的氛围。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严是松,是圈养还是放养。都有好处。在古时候,圈养好一点,因为社会动荡,在家会安全一点。 至于现在,我认为社会相对安定,圈养只会限制其行为和思考。在监管下放养,是可以尽最大力量开发自己的。

(一四)

邦君之妻,君称之日“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之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钱穆白话试译:

国君之妻,国君称她为“夫人”。她对国君自称“小童”。国人称她“君夫人”。在异国人之前称她为“寡小君”。异国人对国人称她亦呼“君夫人”。

我思:

这是为国君之妻规范称呼,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称呼。为什么本国人与异国人的称呼不一样?这些称呼是谁定的?今天看来,没有内外之分,依然还有上下之分。只要上下关系称呼不错,也就可以。在亲属方面,称呼不容有错。而在职场上面,看似严格其实不严。只有在本该庄重却是轻浮的陌生人之间,称呼越来越乱。不分大小,人人平等。这并不是一个好事。

~~~~~~~~太长不看~~~~~~~~~

简版: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117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28评论 1 2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839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07评论 0 20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84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29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80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93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13评论 1 24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75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66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92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52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4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62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7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论语心得(七) 文:recycler 10/96,15783字 述而篇第七 (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
    Recycler阅读 766评论 0 1
  • “孤独是全世界,是所有人,是一切历史,是你终将学会的相处方式。” 张嘉佳在给《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做后序时这样说。...
    陈恕之阅读 12,131评论 51 190
  • 安:还记得第一次和女孩做爱的情形吗。 他:记得 安:印象最深的是 他:她眼中的泪水,流到我的手指上,很温暖。 安:...
    沉与阅读 206评论 0 0
  • 叮当猫是新同事。当时我们在公司的微信群里相识,然后彼此加了微信。我傻傻地以为是叮当猫妹妹,于是就又是鲜花,又是拥抱...
    爱阅沈阳阅读 28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