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吴尧达老师!

——批注阅读吴尧达老师的《追寻童年 向绘本深处漫溯》

                      感动于9月12日清晨

今天早上,我阅读了吴老师的《我想这样写绘本导读》《追寻童年 向绘本深处漫溯》两篇文章。本来假期的早上还有点想赖床,可是吴老师的文字,不仅让我清醒,更让我感到一种内心的觉醒。本来想写下自己阅读的感受打个卡,可是我写不下去了,直接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因为我要批注阅读。对!一万多字的文章,我不想漏掉一个字,我要逐字逐句地再读一遍。

昨天一篇《初探童书的秘密》已经让我充分感受到吴老师如神一般的存在,今天我再次被吴老师的学识、修养、情怀所震撼和征服。

一、吴老师深深的教育情怀

阅读中,我的感受像小舟老师讲课时提到吴老师时频频出现的词汇——震撼。

一篇文章,犹如一连发的重弹,竟有开天辟地之势,为我重新建立了一个“阅读观的新世界”,打开了一片“优质童书、动漫”的净土,虽然是理想,但正因为是理想,才更让人向往。滋养理想的土壤是什么?是现实!我深深感受到吴尧达老师虽然看似和我一样,和千千万万的普通一线教师一样,但是吴老师却有着如范仲淹一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教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我想,这也是吴老师之所以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还如此如饥似渴的学习的不竭动力的根源吧。 

我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了一幅画面:暑期成都共读结束后,我们在宾馆大厅道别,我目送吴老师和王老师、刘老师三人离开。吴老师背着大大的背包的样子一直挥之不去,他步伐矫健,毋宁说是“坚定”地朝地铁口走去。也是那时,我才知吴老师的年龄。老师们都说吴老师看年轻,一定是因为阅读有美容养颜的效果吧。吴老师坚定的步伐似乎不是走向地铁,不是走向回家,更像是走向未来,走向美好,奔赴一场战斗。

二、吴老师解析朱老师“阅读观”

吴老师这样说:“第一次啃读朱永新教授的专著《我的阅读观》,就被他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教育理想不懈追求的激情深深感动:朱老师字里行间浸透了对我中华民族复兴的殷殷期盼。”“朱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阐述了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时期,儿童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同的精神饥饿感,需要阅读不同的作品;一旦错过了关键期,精神上的缺失就可能永远也补不回来了。”

    【吴老师在这里和朱永新老师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因为吴老师对教育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能达到这个高度去思考国家教育现状背后的问题,他一直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不懈追求。关注教育,就是热爱我中华民族的最直接的表现。】

回想我的童年时期,非常遗憾没有赶上好时代,肯定是错过了朱老师所说的关键时期所阅读的那些书籍。但不同的时代所造就的不同环境,也会以其他方式给予弥补和填充。【所以说,没有什么错过。环境对人的影响,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的。】

我的幼儿时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偏僻农村,那时没有学前教育、没有童书,取而代之的也许就是那些乡村童谣了;小学阶段,虽然课外读物稀缺,但小人书(也叫连环画)曾占据了我的半壁江山,勉强弥补了一些精神饥饿感。而真正的阅读还是初中时代,从一部《西游记》开始的。【看来我自己本身是不喜欢读书的。说到小人书,我就想起一年一度的“天兴会”(“天兴”是邻村的村名,“会”是集市),印象比较深刻的书摊,地上铺一块布,上面整齐地摆着一排排小人书,大人逛集市,小孩都聚在这里,有租书看的,也有蹭书看的。我记不起来自己当时看过什么书。小学、初中时期就看《故事会》,比较喜欢看每期后面的连载短篇小说;看家里日历上的习俗、生活小窍门等。再无其它。家里有的就是父亲一摞一摞的账本(父亲曾是村里的财务股长)。

一直到我有了孩子,家里都没有书柜,但我一直喜欢给孩子买书、订阅杂志。装了几箱子。曾经和孩子谈起阅读的事,女儿说读的书挺多,但没有读到经典是一种缺憾,就连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记得18年女儿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她读完了了《三毛全集》和《平凡的人生》。

女儿童年时曾经为了一套价值相当于我工资四分之一的书,抱着书和我在书店捉迷藏。无奈之下我们满足了女儿的心愿。今年暑假打扫家里院子,我还和老公特意找到这套书,仔细一页页地擦拭干净。这套书共十本,只找到九本。我问女儿,没想到她脱口而出,《撒尿的小英雄》捐给幼儿园了。可见女儿对这套书是多么喜爱啊!我很庆幸,当年女儿的坚持。这是兰州大学出版社的作品,现在看来,图画品质依然很高,我想,正是精美的图画吸引了孩子,不知道女儿现在喜欢画画是否与这套书有关。

可我自己的阅读饥饿期竟然就这样一再被耽误。要说弥补,还是“影视作品”帮了一点忙。一位好朋友的爷爷在西安,她每年暑期都会去爷爷家,回来后就给我们讲《射雕英雄传》,我们听的很痴迷。后来有了电视,我们东家西家地蹭。虽然我家有,但我记得妈妈总不喜欢孩子到家里来捣乱。

至于童谣,印象深的就是和小伙伴跳皮筋、玩过家家时念叨的《马兰花》《小老鼠》等。母亲的陪伴和吟唱印象中不记得。还是教女儿时学了好多,还有女儿渐渐长大后和小伙伴玩耍时说唱的《木头人》《老狼老狼几点了》《吃豆豆》,看到吴老师提起童谣如数家珍,一首首童谣更是流淌着浓浓的母爱,甚是羡慕。】

但细细回想,我童年时期不同时段的精神需求却也契合了朱老师诸多的儿童阅读理念,在不知不觉中也养成了一些阅读和反思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吴老师童年时的阅读竟误打误撞地满足了精神的需要。】

正如朱老师所说:童年的秘密与童书的价值远未被发现。

我也想挖掘一点自己童年的秘密,找寻其中的教育价值与大家分享,以期能给自己当下的阅读教育以启迪。


一、乡村童谣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

回想我的童年,第一缕揉进我的心里,伴我精神成长的食粮,却不在书籍里,而是在牙牙学语时,从母亲那里习得的温暖童谣开始的。

(一)听的童谣,“吃”出温情语言(婴儿期0-2岁)

我出生在革命老区四川省旺苍县的一个贫困山区,历经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我依然记得坐在母亲的膝盖上,母亲捉住我的双手,两个食指尖对着,分开,又点在一起,分开……一边重复动作,一边唱着那首我魂牵梦绕的童谣:

逗虫虫,咬手手。蛾儿蛾儿,飞…咯……

逗虫虫,咬手手。蛾儿蛾儿,飞…咯……

轻轻的,有节奏地唱,唱到飞字时,张开双手,做出虫虫飞出的状态,两眼张望天空,“飞咯”两字加重语气,延长的声调中,伴随着清唱的是清脆的笑声。

松居直认为:孩子在上学前用耳朵听过多少语言非常重要。儿童不是读语言,而是“吃”语言。

这首童谣就成了我“吃”进肚里的第一首儿歌,第一个游戏。而其他很多童谣已随风消逝,唯独这首记忆犹新。

稍微大一点,就可以坐在床上和外婆玩这个游戏了。

可以走了,就和小伙伴一起玩这个游戏。

可以跑了,就不再自己玩这个,而是去逗自己的弟弟妹妹玩了。

  【童谣是“吃”进肚子里的,是在母亲的爱和游戏中,伴随着欢笑融入成长的脉络中。这一生,再也不会与生命分离。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在想念母亲的时候,可以含着泪水,甚至泣不成声地吟诵一首属于自己和母亲的童谣,味道一定是苦涩而甜蜜的。一首童谣,一个游戏,在童年时期不仅带来了快乐,还拥有了亲情、友情。我们在课堂上也可以重新让童谣焕发它的魅力!】

(二)唱的童谣,蕴藏道德礼仪(幼儿前期3-4岁)

1.母亲经常教育我们不准吃独食,我也记住了这首童谣:

坐排排,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弟弟回来留一个。

2.当伙伴碰了、摔了,头上起了青包,我们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边揉安慰他:

包儿包儿散散,莫要婆婆看见。

3.当看见有人衣着不整时,小伙伴们就会跟在后面齐声吆喝:

歪戴帽子斜穿衣,长大不是好东西。

4.有伙伴吃得多,就一起调侃:

干筋筋,瘦壳壳,一顿要吃八钵钵。

5.有人嘴馋偷吃时,也要齐声声讨:

花脸巴(脸脏的娃娃)儿,偷油渣儿,婆婆逮到打嘴巴儿。

我非常崇尚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说: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那年月的农村孩子连小学都难普及,更别说有学前教育了。我们的教化除了家庭,就是社会上小伙伴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乡间俚语中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了,现在回过头来细想,这其中所包含的最朴素的礼仪道德还真不少。

【以前觉得童谣直白口语化,不适合引入课堂,听吴老师这样分析,重新定义了童谣。我也该搜集整理我们当地的童谣,筛选出有价值的,让它回到儿童的生活中。或许,我也能找回自己快乐了。丢了好久了,一直努力朝前走,却看不到任何影子。更不愿意回头看,因为在我心中那是一片狼藉。却从没想到在这里,可以去试一试。找回自己、认识自己,生命才有了意义。愿我们也能为孩子的人生留下一段难忘的快乐时光。

学校和社会的区别?教育与生活的区别?学校多了规则、任务、统一、评价;教育有设计的学科知识、是被动地接受,是请听我说,是你必须要做的。忽然发现我们的教育是在“逆行”吗?为什么会走上这样一条路?教育原来的样子也并不怎么美好,老师让死记硬背,但那是课外自由时间较多,父母忙管不上,田间地头疯玩。】

(三)自编童谣,演绎童年智慧(幼儿期5-6岁)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加之弟妹的相继出生,家庭境况更是雪上加霜,一年难得吃上几回肉。这样一首童谣就在小伙伴群中传唱:

红萝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

娃儿想吃肉,老汉儿莫得钱。

不过这也是那时心酸生活的真实写照。

【“心酸”一词,让我感受得了吴老师孩童时的无奈、以及父母的无奈。但是,童谣却不会因贫穷而少了欢乐。】

朱永新教授说: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只有两个东西,就是游戏和阅读。如果没有阅读生活,没有儿时的游戏,儿童的生活将是单调的、死板的、没有生机的。

的确,虽然那时生活艰辛,对于没有学前教育的农村孩子,童谣伴随的游戏却是异常丰富:‘过家家’、‘藏猫猫’、‘老鹰捉鸡’、‘蛇抱蛋’、‘背案板’、‘斗鸡’等游戏,虽然规则简单,照样乐此不疲。

【只看到过家家、藏猫猫、老鹰捉鸡,瞬间记忆就拉回到童年时代,提着篮子和小伙伴割猪草的场景,尤其是“过家家”,演的一本正经的。我又忽然发觉,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少了很多童年的快乐呢?一个游戏就是一个童年,一首童谣就是一段快乐,矛盾、甚至翻了脸,又忍不住地打探对方的心思,由此引发的故事要讲起来似乎是讲不完的……】

三五个排在一起,首先要分组,两个组长为谁是自己的成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童谣“点兵点将”就成了我们最能体现规则的分法:

点兵点将,大兵大将,小兵小将,点到哪个是哪个,一颗米,冲到底,不是他就是你。

依序从左到右一字一人地数,数到最后一个字,这个人就定在这个组了。然后剩下的人再打乱顺序,再来一遍“点兵点将”。

【“点兵点将”最经典,我女儿这个时代的孩子仍在用。不知吴老师那时是跟屁虫型的,还是孩子王呢。】

或者更简单点:

鸡公叫,鸭公叫,各人找到各人要。

一起跳房子、藏猫猫也有童谣伴随:

周扒皮,爱偷鸡,半夜三更来偷鸡,我们正在做游戏,一把抓住周扒皮。

小伙伴们在一起还会经常你一言我一语,来个童谣接龙:

我们两个好,上街买个表,表儿买的多,回来就烧锅,锅儿烧不燃,坐在地下弹,弹了两分钱,上广元,广元买把刀,杀林彪,林彪不淌血,像麻雀,麻雀飞飞,像乌龟,乌龟爬爬,像你几爷子爸爸。 

谁背得又快又准,谁就好似占了上风,得了便宜。虽然有些粗俗,但也包含了那时最朴素的政治情感,在回环婉转中不知不觉背了个滚瓜烂熟。

还有一问一答形式的:麦杆麦杆车车,过河梦见爹爹,爹爹问我几岁,我和羊羔同岁。发酵子,蒸馍馍,一次蒸了十二个。爹一个,妈一个,放牛娃儿回来要馍馍。馍馍喃?猫吃了!猫喃?钻了洞了!洞喃?长了草了!草喃?牛吃了!牛喃?上了山了!山喃?雪榨了!雪喃?化了水了!水喃?调了泥了!泥喃?打了灶了!灶喃?猪拱了!猪喃?杀来吃了肉了!皮喃?绷了鼓了!鼓喃?两个精勾子娃儿打烂了!(精勾子娃儿:没穿裤子的娃儿,光着屁股。)

虽然这些童谣看似押韵,朗朗上口,但其平仄韵律不太讲究,形式也灵活自由,不加雕饰,还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拟人、夸张、比喻、排比、重复、顶真等。这些大胆而丰富的联想构筑出的奇思妙想,正好弥补了我童年阶段成长所需的精神养分。【这便是民间智慧,艺术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粗俗缺少了生活的味道。】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认为: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这也是朱老师在《我的阅读观》中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回想儿时唱诵这些乡村童谣时,的确感受到了自己就是童谣中的我们,恍惚一起买表、上了广元、勇敢地杀了林彪、变成了逃命的麻雀……又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放牛娃儿,一会变成了猫、一会变成了牛、最后还是逃不脱如来的手掌,成了挨打的精勾子娃儿,那种感觉真是神奇有趣。

比如这首:燕子燕,背煤炭,一席背到广元县。没得锅,烧对窝,没得碗,用灯盏,没得筷子拿火剪。

还可以把“燕子燕”随便改成哪个惹我不高兴的娃儿名字,直接填词调侃,以求得心理安慰。

相互传唱改编的颠倒歌也还记得几句:

三十晚上大月亮,贼娃子翻墙偷尿缸,聋子听到忙起床,跛子起来撵一趟,哑巴一路喊出房,跛子赶忙追出去,爪手(手指无法动弹)赶紧来帮忙。

还有一个也比较好笑:

花公鸡尾巴多,周岁娃娃会唱歌,先生我,后生哥,生了爸爸生婆婆。

最爱做的事,就是在墙壁上用炭块涂鸦,比比谁画的又快,背得又溜:

一个丁老头,欠我俩鸡蛋;我说三天还,他要四天还;买了一个大冬瓜,用了三毛三;买个大西瓜,花了7块7;买了几颗扣扣,用了6毛6。

(先写一个“丁”字,在丁字一横的下面,画出两只眼睛。在丁字的上面,画出中文数字三,表示皱纹。在丁字的下面写数字四,表示嘴巴。再把五官圈起来,头就画好了。然后在头部的左右分别画出正反的阿拉伯数字3,表示耳朵。头部的下面,画出圆圆的身体,类似大西瓜。身体两侧,分别画出左右相反的两个阿拉伯数字7,表示胳膊。身体的上面画出一小串的圆圈,表示扣子。然后在身体的下端,画出两个阿拉伯数字6,表示双腿。丁老头的简笔画就完成了。)

【虽然唱的是童谣,我却感受到了吴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从一首首童谣中,我读出了纯粹、简单,更感受到了孩子读童谣时不自觉地情感的投入。统编本语文从三年级开始,强调要读出画面,边读边想像画面。可能最好的境界就是这样。可我们的孩子在想象画面和用语言描述上明显达不到阅读素养的要求。我想,正是因为缺少了生活,思维的源头之水枯竭了。】

从现代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儿童的眼里,语言其实变成了可以看得见的图画,每句话都可以是不同的符号,而这些符号就像神奇的密码,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画。只要掌握了这些共同的密码,小伙伴就会毫不费力地画个丁老头了。这也许算是我童年最初的绘画启蒙吧!

这些粗陋的童谣现在看来,居然也那么节奏明朗、质朴天成,宜朗诵、易记忆,所以通过父辈和儿时的玩伴很快就能口口相传,影响极广,有的甚至能传到很多县市,成了我们那个时代共同的语言密码和精神图腾。 

【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吴老师说的童谣的秘密原来指的是“共同的语言密码”,那是因为大家在童谣中生活,在生活中诵读,形成了共同精神图腾。】

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通常在4岁或5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了,在这段时间必须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和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这个年龄段,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观念通常已经确定和固定下来,并在今后的发展中保持着大致相同的方向。

由此可见,这些童谣对我四五岁时期的世界观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朱永新教授说:现在想来,人的一生是围绕童年开展的。在童年初期,他所看到的东西会对他的思想、价值观、对他的人生产生最根本的影响。

如今看来,这些乡村童谣在我童年物质和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年代,它饱含的善良、积极、乐观、公正、责任、勤俭、理想的品质和美德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我,它融入的机智、幽默、智慧、豁达、谦让、尊重、敬畏的态度和作风也让我受益终生。

【童谣的价值是帮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伴随我童年最美好时光的童谣已退出了历史舞台,难觅踪影。但它们依然如田园牧歌,在我心中散发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历久弥新。

我想,乡村童谣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它们既是我们童年精神生活的需要,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精彩点缀,它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确实值得感兴趣的文化人去挖掘探究。

如果把这些童谣重新加工,去粗取精,变成校本课程中的诗歌、绘本资源,成为传承地方乡土文化的有益的补充和尝试,也未尝不可。

【乡村童谣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我们不应该让它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吴老师为我们指明了研究的路径:重新加工,去粗取精,变成校本课程中的诗歌、绘本资源,成为传承地方乡土文化的有益的补充和尝试。】


二、我与《红领巾》和小人书的不解之缘

朱永新教授说: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往往在童书里面,最美丽的童书蕴含着最美丽的人类精神。如果儿童的阅读兴趣没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形成,以后他就很难对阅读产生热爱。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我的小学阶段和到多数孩子一样,基本没啥阅读生活。父亲虽是一个村小学的老师,但家里除了他师范读的一些教材,几乎就没有什么课外书。妈妈是农村人,家里当时已有5个孩子,我是老大。那年月,贫困一直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一家。

好在父亲是教师,我读书比别的孩子早一年(一般孩子是7岁入学), 当时村小规模比较大,每个年级大约都有40多个学生,还有两年制的初中班。学校陆续订了一些报刊杂志,有《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半月谈》,儿童读物只有一种杂志叫《红领巾》,这也是我接触最早的课外读物了,也是我当时最喜爱的课外书,可惜每月才出一期。新书一到,我第一个抓到手,恨不得一口气看完,不管吃饭走路,甚至上厕所也手不释卷。上课也不时偷偷拿出来瞅几眼,当然也没少挨长辈的怪嗔。最喜欢的栏目我至今依稀记得有童话大王、知心姐姐、巧妙解答、科学探索等。记得有一期科学探索是连环画的形式,标题是《大西洋底的人》,是一个外国的科幻小说改编的,讲述了主角叫麦克的科学家,在探索深海底下的过程中发现了非人类的高科技建筑,通过各种线索,终于与大西洋的外星文明取得了联系,避免了人类的一场灾难的故事。这个故事光怪陆离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分了上中下三期登出,每次看完,就魂牵梦萦地等待下期再续,那种等待的滋味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至今我对科幻故事情有独钟,也许根缘于此吧!

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是在中小学形成的。……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有关键形成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再想养成阅读习惯,就很困难了。

现在想来,幸亏有这本《红领巾》勾出了我精神饥饿的馋虫,我的阅读兴趣就从那时开始了。

没《红领巾》陪伴时,当时的《人们日报》和《四川日报》、《半月谈》也成了饥不择食的翻阅对象,当然政治题材的文章占了绝大部分,偶尔出现的漫画就成了我最喜欢看的内容,有些简单的我甚至还多次照虎画猫,也许这就是我的美术启蒙老师吧!其次是副版的一些小说和抒情散文,虽然读来生涩难懂,但在那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乡村,已是不二的选择了。

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上一同学总是神神秘秘地聚上几个同学,津津有味地讲什么故事,引得一片惊呼。多方打听,才知道他家有一本书,里面有很多青面獠牙的罗刹把人像串萝卜一样穿起来吃的插图,非常恐怖。好奇心驱使我一直惦记这本书,无奈同学说他爸藏在柜子里,不准外借。但这本欲借不能的书勾起了我非常强烈的阅读欲望,为了一睹为快,我将自己心爱的小滚珠(轴承)3盘(我家在矿区,废弃矿车的轴承对大山孩子来说那是稀罕之物)许诺给他,日思夜想了不知多少天,他才斗胆将书偷偷拿出来给我看,说好只看3天,多一天也不行!这时我才如愿以偿一睹书中内容,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叫《聊斋》,8开版面,200来页,虽然是文白夹杂,半矇半解,不到两天也就读完了。罗刹吃人的插图来自《罗刹国》一文。当时也很震惊,世上还有如此奇异之事,狐仙鬼怪也吓得我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让父母都惊奇,一向胆大的我怎么一下子变成这个怂样。后来我才得知这是他爸当年“破四旧”偷偷藏的一本禁书。

【怕得不得了,又忍不住好奇的心,这可能就是孩子。如果是大人,一定会理性的选择不去看。】

朱永新老师有句经典名言: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

我的童年浪漫生活,学龄前当推那一溜一串的粗陋乡村童谣,小学阶段就是收集连环画的爱好了,当时叫小人书。

我的老家在煤矿,一到星期天,就和弟弟妹妹一起到处翻垃圾,因为矿区人多,垃圾里的宝贝很多:废牙膏皮、废铜烂铁、废纸箱……只要能卖钱的,我们都如获至宝地捡来,积得多了,就走上七八里路,背到废品收购站卖了,得个1角2角的就非常满足了,这个钱我们自己可以支配。废品收购站紧邻公社供销社,那是我心向往之的地方,因为那里卖的有小人书,别的孩子买玩具啥的,我却只买它,当时卖货的阿姨是不会让我提前触摸的,哪怕是翻一下,我只能远远地眼巴巴地瞅着封面,想象里面丰富地内容,捏着邹巴巴的几张毛币,盘算着到底该买哪本。记得最清楚的一次:看到一本连环画《吝啬鬼》,当时不认识吝啬二字,看到有两个口,想到以前看过的聊斋,以为是什么鬼怪故事,再看封面画的人,打扮也是很古怪,指定要买,售货阿姨说要贰角八分,是这批小人书中最贵的一本,反复确定是不是要买,我在我弟弟那里借了7分钱,才凑够买下来。兴奋地一翻,哪是什么志怪故事,而是法国莫里哀的一本舞台剧连环画,对当时的我来说,那是相当难看懂的。为此,我还心疼了很久我那二毛八分钱,宁愿再多走5公里到东河印钞公司去,也赌气不再在这里买图书。就这样,我的小书箱里有了多达37本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地雷战》、《鸡毛信》、《闪闪红星》、《大闹天宫》等等,随时和好朋友交换了看,伴我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

【这段经历与我老公挺像,他爸爸妈妈是土产日杂公司的,收回来的废品也是淘宝的好地方。】

小学低段自己识字不多,看连环画主要是看图,对于能破译这些图片的方块字那是极度心向往之,时常瞅父亲晚上空闲时央求给我读一读。非常怀念那时坐着小板凳,趴在父亲的大腿上边听父亲朗读边看图画的时光,那些画中的战地英雄、金戈铁马、神仙鬼怪,在父亲的声音中鲜活起来、连续起来,仿佛一幅幅动画,神奇地在想象与现实中不停地重复。以至于父亲讲过之后,我能原汁原味,绘声绘色地又讲给弟弟妹妹和小伙伴听,连语气也能模仿得惟妙惟肖。这些故事也成了我和一家人共同的语言密码。

所以我感同身受朱永新教授的这种见地:声音与画面的联系,帮助儿童建立了最初的独立认识世界的方式。所以儿童可以借助声音,把文字作为图画来认知、来感受,可以在不认识文字的时候滔滔不绝,甚至一字不差地传达图画书的内涵。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就是这些小人书将我的图画世界和书中的世界建立了联系,也帮我建立了与文字的联系,打开了我通向另一个知识海洋的大门。

当我识字较多时,我也能自由阅读其他书籍了,哪怕没有了图画;当我第一次写话时,就能得到老师的赞赏,这些小人书功不可没。

我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这些小人书,每本还包了书皮。可惜成年后的几次搬家,这些敝帚自珍的小人书,遗失殆尽。

【吴老师又刻画了一位慈父的形象,难怪吴老师温文尔雅。从小写作水平就不一般,这和读童谣、看图话、听故事、讲故事有很大的关系。】


三、历久弥新的经典动画是童书的补充和延伸

虽然童年物质的贫困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除了小人书给我以心灵慰藉,最心向往之的莫过于七八十年代的坝坝电影。

开演前,为了先聚人气,一般在放正片前要加放一部十多分钟的短片,正片至于放映的啥内容,早忘了,印象最深的只有两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和《鱼童》,另两部是单独上映的神话故事《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电影放到哪里,我们几个小伙伴就跟到哪里,哪怕晚上走上几十里山路也在所不惜。

当时我也正好看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这两个故事的连环画,对里面的故事情节也是相当熟悉,但看过动画片之后却颠覆了我的想象空间,以至于再翻看那些连环画时,让我有了更多新奇的梦幻。

那时没有偶像的说法,但自从这两部电影放映之后,只要谁问你最想成为谁,我们绝对是异口同声:孙悟空!对能72变、所向无敌的孙悟空简直是着了魔一样的崇拜。其次才是哪吒这个形象。那时最想得到的东西就是金箍棒,哪怕一根木根,在我们的眼里就是有着神奇魔力的金箍棒!经常幻化在自导自演的角色中不能自拔。

当然惊叹奇幻绚烂的故事情节的同时,我也好奇这么好看的画面是怎么拍出来的?还是教书先生的父亲为我解释了原理:原来是画家一幅幅画出来,再连贯拍出。我当时就想,要是我也能当上画家,画出这么奇幻的作品该多好!儿时的梦想一直影响着我,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画画。

朱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史,每一个职业都有自己理想的阅读史。读什么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会成为什么。 

直到现在,画家的梦想没实现,我倒是成了一名美术教师,也许受那时的理想目标影响吧。

但是在我童年生活中,能让我再次为之倾倒,为之感动的经典动画,却几乎没有出现过。读中学后,也陆续看过一些动画片,却没多大印象了,也许是我已错过了关键期,精神上的缺失很难弥补回来了。

就在去年,带着孩子一起去看了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才隐约找到一点感觉,但却再也找不回儿时的味道了。

【孙悟空成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这便是经典的魅力。我们小时候看《西游记》我的小女儿每天都是靠《哪吒闹海》的片头曲唤醒的。但是,由于自己不懂艺术创作,再加上动画片就是用来代替家长看孩子的,陪着孩子看的时间并不多。现在想来,倒是父女俩经常看《猫和老鼠》《西游记》。

我在想,王琳老师的电影课程应该是看到了故事的教育意义,好的电影题材确实值得引入课堂,作为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但是,仅凭教师自己做这件事,一是时间精力不行,二是对电影储备量完全不够。一线的老师只要肯舍得自己的时间,把研究好的电影课程成功引入课堂或育教学,就已经很不错了。】


四、童年生活也给我的绘本阅读带来了更多启思

(一)阅读革命,应从绘本开始;

朱老师说:儿童只有在早期接触到那些美好的童书,才能真正热爱阅读。对那些不发达地区的幼儿来说,给他们一套数量有限但营养全面的图书,也是保障阅读基本公平与进行教育公益救助的需要。

【“保障阅读基本公平”,这个概念我没有听到过,但最近在周报上看到王宗祥老师谈到为山区孩子捐书的事,我确实很感动。今天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了朱永新老师或者说新教育人的大情怀,帮助所有的儿童都能早早接触童书,因为儿童阅读的关键期不能错过。今年带新班,我的简介中就写着这样一句话:“把最美的童书送给最美的童年。”此刻,我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此刻,我也想说:“愿每一个孩子都不要与美丽的童书擦肩而过。”】

以我的亲身感受也能体悟,当时一本《红领巾》就把我引上了热爱阅读的道路。试想,只有教材的枯燥童年,拿什么去激发阅读的兴趣,拿什么去润泽孩子的心灵?

【教材的枯燥再加上题海战术】

其实在这个方面,前有朱永新教授和专家们推荐的阶梯经典阅读书目,后有顾舟群老师和她的团队“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实验推广的成果引领,看似孩子们的阅读平台万事具备,只欠师生共读这一东风了吧!


但就是这个阅读平台,用起来恐怕也不顺利!

我读完顾舟群老师《改变,从习惯开始》,感动于顾老师勤耕不缀、真情付出的教育情怀同时,也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学校图书馆发现几套好的绘本,可惜每套只有几本或十几本,班上三十几孩子,两人一本都不够,只得作罢;经常亲自到司前街117号文化市场底楼的卧龙书店为孩子自费购书、订书,并推荐家长到此店购买。当然,顾老师为了拓展孩子视野,亲自把关并推荐相关童书,无可厚非;但试着逆向思考一下,作为一个因经典绘本教学而闻名于全国的榜样学校,图书馆的经典童书都捉襟见肘,可以想象,其他学校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吧!

我算了一笔账,以小学为例,购齐基础阅读书目100种,按最低每册40本计算,也不过4000册,平均每册20元,一次置齐8万元,减半也就4万元,相关的系列图书每年添置一些,应该压力不大吧!以现行的教育经费拨款数额来算,稍大点的乡镇中心校应该都能承受得起。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打脸。

首先就是这些经典童书的价质还没被主管领导认同,教师也鲜有涉足;

在很多领导眼里它们不过是些无关紧要的课外书而已,即使作为我们这样的新网师实验基地,还是有一些校长目光短视,明着暗着反对新教育,原因很简单:加强应试教育,提高学生分数远比其他任何形式来得更实惠。我们三千多教师的新网师实验基地县今年仅寥寥十几人加入了新网师学校,更心痛于我县仅有的一个新网师实验学校今年居然新增为零。眼见其他学校的燎原之势,不禁悲从中来。

其次正版优质童书本就价格不菲,加之学校图书采购渠道限制,能买到孩子所需的更是微乎其微。

顾老师也在她的书中感叹到:同是来采购图书的教师,有的单挑价格便宜的购买,只凑数量,谈何质量?

在农村我校也算较大的乡镇,学校也比较重视学生的阅读,图书大约也有3万多册,但我对照幼儿园和小学推荐书目检索这些图书时,发现几乎没有一本能对号入座。眼前的图书大部分还是90年代的,除了近几年部分单位捐赠的一些,更新换代几乎为0。

把学校建在图书馆上,把阅览室搬进班级,让学校图书馆成为开放的精神绿地。这不光是外在形式的转变,更需要的是管理者和实施者观念的转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愿润泽孩子心灵的童书早日走进课堂,为阅读革命点燃星火!

  【这个高度我达不到,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学校图书存量。阶梯阅读书目我也看了、毛虫蝴蝶也知道,但却没有认识到朱老师的《我的阅读观》的真正意义,那就是,这个阅读推广活动必须靠大家都行动起来,美丽的梦想才有可能实现。


而只有真正真心关心孩子阅读的人,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学校也逐渐商业化,利益最重要。今年我们主任向校长提建议,给教室的墙上钉书柜,现在还没落实。没有书柜的教室,我们也要想办法开展阅读,因为没有阅读的教室,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重要的还是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以及对童书的解读和引领。只要想做的事,就会有办法克服的。

把学校建在图书馆上,把阅览室搬进班级,让学校图书馆成为开放的精神绿地。这不光是外在形式的转变,更需要的是管理者和实施者观念的转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愿润泽孩子心灵的童书早日走进课堂,为阅读革命点燃星火!

今天,让我也带着这样的梦想,期望,用自己的力量去践行。】


(二)经典绘本呼唤中国元素,更需你我共同守望;

    回想小时候,我翻阅的图画书几乎都是黑白的,彩印大抵用在封面,而且多以线条为主,有的纤细飘逸,有的粗犷雄浑,比如《山乡巨变》《鸡毛信》、《逼上梁山》《杨门女将》等,那时不知这就是中国线描作品,但感觉他们组成的黑白灰构图让人看了非常舒服,以至于很长时间我都愿意接受这种绘画形式,认为这些图画才是最美的,对那些像版画或影印类表现的图画书并不感兴趣。

  后来学习了绘画才知道,这些连环画是贺友直、刘巨卣、王叔晖、 戴敦邦等老一辈名家的作品。对年幼的我来说,都是一些图片而已,但这些经验却培养了我的艺术眼光,让我走近了中国的艺术,并情有独钟。

朱永新教授在谈到为孩子选择书目时,非常重视书目中中国元素和中国传统价值,因此,在中外图书比例上虽不刻意进行平衡,但会考虑中国原创作品的合适比例。同时他也说到:中国原创童书特别是幼儿绘本,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

再翻看《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中国作品入选的比例的确不超过百分之三十,而运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表现的,就只看到周翔绘制的水墨国画作品《一园青菜成了精》、梁培龙的《乡下动物园》、熊亮的《武松打虎》,其他的要么水粉、水彩或综合技法。

而同时又把传统童谣引入绘本的就只有《一园青菜成了精》。

但这些作品和国外经典作品相比,其价值还难以和他们比肩。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认为:绘本特别重要的方面不是注入书中的知识和信息,而是语言。一本绘本的好坏,取决于绘本中有多少丰富的语言,有多少富有内涵的实在的语言,有多少读者和听者从内心能共鸣的语言。

【这里我不太懂,“语言”是指图画可以释放出来的信息吗?还是丰富的语言、实在的语言。读者和听者从内心能共鸣的语言。这应该是好的绘本必须具备的东西。或者说,就如“小阿力的大学校”“犟龟”。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都能触发自己新的思考。】

绘本是图文合奏的艺术,蕴藏着中国元素的绘本,更易亲切地唤起孩子的共鸣。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丰富文化,就绘画而言,无论人物、花鸟、山水,不光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而且早已能达到“尽精微、至广大 ”的程度。南齐谢赫在他的《画品》中提出的六法论,就已在那时建立了初步的绘画理论框架,他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从南朝到现在一直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成为了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重要原则。

中国传统童谣和儿歌,散发着无比美好的音韵,易记易唱,是中国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让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语言进入绘本,该是多么美好!鲁迅就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也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文化战略安排》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经验启示我们: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想,这可能就是鲁迅先生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一首童谣谈到阅儿童阅读,又将童谣与绘本相结合,通过阅读烙着民族特色印记的绘本,学习中华民族的语言密码,构筑共同的精神文化大厦。】

无法想象,一个中国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在异国风情的图画和故事中,他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多强?当然,不是排斥外来优秀文化,而是我们的共同精神密码应首先是建立在学习中国经典的共同阅读中,有了共同语言,有了共同的思想和价值,我们的民族才能紧紧凝聚在一起。当然,绘本的图画并不是任何一个创作者都能驾驭的,也许它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朱永新教授说:在儿童的眼里,图画是种语言,而世界就是一幅画。所有的一切皆入画中,爸爸的脸、妈妈的脸,爷爷的脸、奶奶的脸,所有人的脸都是形状不同的画。中文的汉字、英文的字母、美丽的洋娃娃、可爱的玩具、所有的符号也都是丰富多彩的画。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从未被世俗污染的童心去感知、去体会、去想象,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同孩子的灵魂碰触火花,才能用他们的认知方式引导其走向高尚,与他们一起共鸣,创作出震撼人心,影响孩子一生的绘本。【吴老师能有这样的理解,就说明心中有一束明亮的光,且从来没有熄灭过。】

就这一点,已将许多创作者拒之门外。绘本概念传入中国不过三四十年,而潜心创作儿童绘本的中国知名画家和作家却少之又少,这大抵是中国优秀绘本不多的原因之一吧。

我想,创作优秀绘本的人可能集中在两类人群中:

一类是一直保存着一颗童心的人,就像绘本《极地特快》的主人公,即使长大了,圣诞老人的银铃声依旧回绕在耳边,“相信”的快乐一直伴随着他们。日本漫画大师手冢治虫就是一个童真未泯的人,他虽是一位医学博士,却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漫画与动画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阿童木》引进央视后,他也趁机到了中国,如愿以偿见到了给他启迪的中国动画大师万籁鸣,并观看了《大闹天宫》。回国后,手冢治虫痴迷孙悟空已深入骨髓,为此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创作《我是孙悟空》,伏案去世时,留下遗言:我已经成为孙悟空了。

另一类应是一直从事儿童教育研究,通过与孩子长期交道,加之后天的学习和研究,能洞晓孩子心灵,并找回“童真”的人,就像儿童文学家曹文轩教授。我读过他的《青铜葵花》和《草房子》,其中主人公青铜哥哥和葵花妹妹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仿佛我就是青铜,我就是葵花,我能听到他们的呼吸,也能和他们自由交流。

【吴老师二者兼备!】

后天习得语言和绘画技巧并不难,难的是保持一颗童心。

我想,我们这些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们很容易成为第二类人,除了推广绘本,点亮孩子的人生,也可以为点亮中国绘本做些事。

我的妻子是幼儿教师,两年前,他们的一个本土绘本研究群体的精神感染了我,我也走进了他们,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绘本,感受到了绘本的魔力。我们也正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收集孩子们的心灵火花,用中国绘画形式展现,虽然团队也尝试制作了一些,但很不成熟,效果很不理想。

一切还得从头开始,幸而邂逅新网师,遇到了《听读绘说》课程,在这里,我们都是绘本的积极推广人,更应有所担当,成为绘本创作人,哪怕从一首童谣、一个故事、一张图片开始。

中国绘本创作,我们还在路上。

【中国绘本创作,我们还在路上。给吴老师加油!】

(三)延伸绘本延伸的形式和内容,让经典动漫成为有益补充。

互联网引燃了信息爆炸,对于传播迅速、视觉冲击强的音画制品,很多成年人都难抵诱惑、沉迷其间,别说心智还不成熟的儿童了!


对于孩子难以抗拒的动漫,我们该如何对待?

朱永新教授认为:电视是为不愿意思考的人服务的。电视在推动世界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灾难。……人们仅依靠肤浅的影像来感受历史文化,是很危险的。

同样忧虑的松居直老先生,在认同由电视画面送出的咨询,在幼儿的经验中占了极大的比重的同时,也给出了解决方法,他说:在这种环境下,最重要的就是从幼儿期开始教孩子“使用工具的方法”。电视不过是一个工具,工具对人虽然重要,但必须依实际的需要,妥善地使用,没有必要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

其实在绘本的多媒体教学中,为了帮助孩子快速理解和欣赏故事,动画手段也经常为之;不可否认这些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功不可没。

如果家长和教师与孩子共读完相关经典绘本后,再选择一些相关的动画内容作一个补充和延伸,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学习力,并与孩子共享观后语言密码,让动画成为孩子的精神副食,我想也能化不利为有利,毕竟堵不如疏。看完之后一定记得让孩子主动关机。

不过,我的确也很忧虑,为一个美术教师,用自己仅有的一点艺术专业眼光,来看待现在充斥荧屏的动画片,如《喜羊羊》《熊出没》,除了2D变3D的技术手段提高外,就再难找到一点儿时经典影片的影子,更别说超越了。如果硬要打分的话,我认为最多刚过及格线。更别说什么《蔬菜宝宝》、《火车侠》等一堆动画扶助政策下出来的奇怪动画片。

这难道能扛起孩子们成长的精神食粮的大旗?难道可以作为绘本有益的补充?答案不言而喻。

他们到底缺什么?也许首先是“匠心”二字吧。

优秀的影视作品,给人们带来的不光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精神上震撼和价值的认同,他也应是现代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今年上学期,我在教学六年级美术欣赏评述课《动画片的今惜》时,出示了大量的中外优秀动画形象,很多学生对皮卡丘、唐老鸭、白雪公主等形象比较熟悉,中国的仅认识孙悟空,但充斥荧屏的动画连续剧角色却是一大把,说个没完。

讲到动画片的发展史,我特意介绍了我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一个细节,李靖抚琴,堪称经典。

长达40秒的李靖抚琴画面,音画同步,双手指法、按压位置完全还原,连神态都做到了还原。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哪吒闹海》的作曲家金复载邀请自己的好友古琴演奏家龚一到美影厂演奏琴曲,然后六位动画家围绕龚一,从不同角度速写其指法,连表情都不放过。经过这样的努力,才有了这样的神还原。在那没有电脑动画软件和3D建模的时代,已惊艳世界。孩子们个个啧啧称奇!


其实,就算指法不吻合,百分之九十九的观众也不会看出来,还会节约大量时间和金钱,但创作的画家们认为,这是艺术,必须用心,这也许就是匠心吧!

我给孩子们附带讲了动画中的中国风:融入了壁画和水墨元素的表演形式,在服装、饰品设计上,配乐中的笙、箫、筝、阮、唢呐、竹笛、琵琶、扬琴等传统打击乐也一丝不苟,甚至在龙宫庆典部分还使用了2000前年曾乙侯编钟的配乐。

我还介绍了美术设计和编辑是参与我国国徽设计的美术家张仃先生。制作这部近60分钟的动画片使用了高达10多万张的连续画稿。

孩子们惊奇之余,纷纷要求一睹为快,在一个悠闲的午后,我如约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孩子们激情高涨,观看得极为认真。借机我还为孩子们推荐了《鹬蚌相争》、《三个和尚》、《宝莲灯》等优秀作品。与语文老师合作,鼓励孩子写读后感。

【做吴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吴老师,已经是阅读点灯人,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这样的学识,不是一般人能修炼成功的。】


再反观现代粗制滥造的动漫,也深有感触。严格来说,他们大部分不过是商业化的产品,甚至和文化沾不上边。

我曾看过一则报道,九十年代宫崎骏希望和中国制片厂合作时,片方问的最多的反倒是计件工资和分配问题,宫崎骏担心一旦艺术商业化,那中国动画片尝试新的手段不同的风格就会丧失,合作的价值难以体现,宫崎骏只得失望而归。


现在,很多粗制滥造的商业化动漫正在蔓延,一百多年前,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忧心的童话故事负面现象,在我国已层出不穷。前几年,因模仿《喜洋洋和灰太狼》情节,江苏的7岁男孩平平与4岁弟弟安安被同伴绑在树上点火烧成重伤。就在前不久,衡阳一个三岁小男孩模仿奥特曼“打怪兽”从阳台摔下,重度昏迷。这类事情网上一搜一大把,触目惊心。

朱永新教授说:当然,我们不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自觉,需要电视人的文化自觉。……电视应该主动承担起这样的对于阅读的“赎罪”。

我们无法拒绝孩子看动画片,而且它毕竟也是宣传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不过这也需要美术工作者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主管部门应引导制作方净化儿童音像市场,拿出工匠精神,大力弘扬中国核心文化价值,为孩子们持续奉献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动画食粮。

这一切,我们应不计成本。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复兴的希望!

作为我们教师,更应像顾舟群老师学习,每周一封信,与家长紧密相连。在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共同抵制低质动漫,有目的地引入动漫相关绘本进课堂、进家庭,特别是中国的神话和历史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三字经故事等,让动漫成为绘本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为孩子们拥有更多民族的共同语言和精神密码奉献一点力量。

【吴老师的责任和担当令人敬佩。“使命”一词我也常常提及,但是,吴老师用自己的一生,来剖析儿童阅读的重要性,指出学校阅读活动开展存在问题的根源,又站在一个教师的角度,把教书育人与国家文化战略联系起来,抨击低劣影视作品对少年儿童心灵的侵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创作中国元素的绘本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结尾更是情不自禁地呼唤所有的教育人一起同行,为了儿童的阅读,为了人类拥有的共同的精神密码而努力。这个行动的出发点,就是教室,就是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孩子。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写到这里,新教育的语言密码脱口而出。】


后记:

今年的教师节,收到女儿的花,我很幸福。

更幸福的是遇见吴老师的三篇文章《初探童书的秘密》《我想这样写绘本导读》《追寻童年 向绘本深处漫溯》。今天,在吴老师的文字中,似乎走过了吴老师走过的人生路,吴老师的阅读史既贫瘠又丰富,与母亲读童谣、玩游戏,听父亲讲故事、淘小人书、用心爱之物与小伙伴交换书籍。吴老师的人生似乎是“花婆婆”的一生,他把自己从父母身上汲取的美好品德以及精神财富又一路播撒出去,无论是小伙伴,还是弟妹、爱人、同事、学生,以及现在遇到的每一个人。知天命的年纪却给人一种勇往无前的精神力量。今天看到童喜喜老师说的一句话,觉得很适合吴老师:“我的人生还没开始!”

祝福吴老师!


2020年2月25日完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569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499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271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87评论 0 20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74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7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11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36评论 0 20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97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07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93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1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74评论 3 23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5评论 0 19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26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27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