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家长的普遍焦虑怎么破? 育儿理想状态怎么建?

怀孕还没多久,不到四岁半的女儿就开始问:“妈妈,小宝宝出生了以后,你最喜欢我还是Ta?你觉得谁最可爱?”。同样的问题也被拿去问了爸爸,奶奶,爷爷......家里的每个成员。
瞧,二胎家庭的压力,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来了。于是当我看到一对二胎父母写的《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这本书的时候,立即觉得需要入手好好学习一下!
等认真看完这本书每一个章节的时候,不仅看到了适合二胎家庭的建议,更多的是作者对养育孩子“道”的阐述,也看到了中国城市家长普遍面临的育儿“焦虑”和“理想”。

中国城市家长的普遍焦虑
中国目前所有城市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存在普遍的“焦虑”现象。
最典型的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的孩子都在报XX班了,我们不报的话会不会落后?”“孩子不爱学习,成绩不好,作为家长我应该怎么帮助他?”“如果进不了重点小学/中学/大学,孩子的未来怎么办?”“以后要不要送孩子留学?”“孩子以后要留学,从2-3岁起就应该让孩子学习英语,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阶段,孩子就会吃力了!”......

以上大多数焦虑是围绕孩子的学习的,也有为孩子的行为习惯苦恼的:
“这孩子做什么都磨蹭!”“我儿子怎么老是不听我的话,还调皮捣蛋?”“我女儿什么都要我替她操心,真是愁死我了!”......

但是,很少有家长会谈论这样的育儿“理想”,或者有家长有这样的“理想”时却仍然不知如何实现: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个快乐,自主,独立的孩子;Ta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学习上自主自觉;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热爱的事情可以自发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勤于练习以至优秀;不用大人唠叨和啰嗦,不用大人跟在屁股后面叮嘱; 不磨蹭,不无理取闹,.......

这样的“理想”孩子,我们经常在欧美的电影里可以看到,而真实世界中,也有很多的人成长为了这样的人。
这个“理想”也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认可和渴望,但是为什么我们虽然心怀理想,日常讨论和关注最多的还是中国式家长的“焦虑”呢?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中国变化的太快。
现在孩子所处的生长环境,学习环境,已经跟我们这一代父母小的时候,大不相同。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要求给孩子以素质教育,乃至全球化的教育等等。这些和二三十年前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进行的应试教育完全不同,我们从上一辈那里无法借鉴到经验,育儿完全靠“自我摸索”!

第二,家长无法判断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可以由孩子自主
新生儿无论吃喝拉撒,都需要成人照顾。《人类简史》里说是人类的婴儿都是早产儿,的确是这样!
由于孩子从小什么都不会,全部依赖大人照顾,大人也逐渐对照顾孩子形成了惯性。试想,1岁多才开始会走的孩子,是不是已经用1年多的时间让身边照顾的大人形成了巨大的”惯性“?
我们都知道孩子长大后,独立能力会逐渐增强,都在期待孩子长大。但是却忽略了”能力“是从日常练习中获得的,不是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后就自然会的。比如说用筷子吃饭,总要练习才会。
作为家长,我们往往对孩子什么时候该开始练习一项技能判断不清,比如是10个月就开始让孩子自己拿勺试着吃,还是1岁再开始?是2岁开始让孩子自己穿衣服,还是3岁开始?
另一个典型的方面就是对孩子的提醒。是每次过马路的时候都应该拉着他的手,告诉他要小心,还是在4岁的时候相信他可以自己安全的过马路?或者是5岁,亦或6岁?是不是每次孩子上一个台阶都要在旁边说一句"注意别摔着”,即使那个台阶只有5公分,对孩子来说已经不再是危险。
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也造成了我们的判断不准确,而判断不准确的结果就导致我们错过了培养孩子独立的时机。

第三,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与让孩子“自主”相悖。
最近很受欢迎的一本《巨婴国》提到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分不清彼此的边界,家长喜欢包办孩子的事物,最终孩子长大了仍然是“婴儿,只不过是"巨婴"。
我们就是在这种传统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孩子,现在成为父母,想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常常需要完全颠覆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不仅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还要辨别这种影响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每个细节都要考虑是否“做对了”!
这个挑战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尤其是当孩子的行为举止让我们失去耐心的时候,往往会发自本能的用我们曾经习惯的方式,比如唠叨,比如打骂,比如直接帮孩子做来达到当时的目的,就违背了我们希望给孩子建立的培养孩子的“理想”愿景和规则。
更难以避免的是,在中国,大部分家庭仍然由老人帮忙带孩子或者接送孩子。那么,想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力量就更加的难了吧!

但是,无论现实有多么的困难,可以看到,仍然有很多的中国父母在积极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育儿理念,积极地在用各种努力培养自信,自主,自强的孩子。
北大父母高志宏和徐智明的这本《育儿基本》用带两个孩子的实例讲述了他们在培养孩子道路上的心得,其中的某些很值得借鉴!

首先,书中开始讲得不是如何培养孩子,而是对待孩子的态度--不把养娃当投资,亲子关系不是所有关系,亲子关系不是控制权!
这个大概是最颠覆中国家庭为“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观念的地方了。
中国过去一直说养儿防老,孩子要绝对尊敬和服从父母,要听话,要乖。而现在居然让我们改变思想承认孩子是独立个体,我们养育他不是为了获得年老时的回报,也不是控制孩子?!
虽然很多家长已经开始接受这个说法,但是在行动上却还是处处管理孩子,插手琐事,不能给孩子自己决定自己一些事请的自由。好在,书上给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来执行。

其次,书中强调的是“父母要不断成长”。
尤其“不是孩子叛逆,是你成长太慢”这一句的确有发人深省的意味。
我们一直都在想怎么教孩子长大,学习,却没想过我们父母其实更需要学习如何育儿,如何学习新的技能,与时俱进。其实相对孩子来说,父母们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更丰富的社会经验,更强的思维能力,以及通过自己的行为来理解,引导,改变孩子的能力。这个提法真的是“醍醐灌顶”!也值得父母们改变思路,去积极实践!

第三,父母要给予孩子“充足的陪伴”。
中国家庭还有个普遍现象,就是父亲的缺失。
作为一名母亲,真心羡慕本书的作者里的爸爸从小就积极主动得参与了孩子的成长和陪伴。即使主要是夫妻两人带孩子,也没有感到手忙脚乱,孩子也得以健康的成长。这一章里给出了一些如何鼓励爸爸参与的方法。
但是,我想,这些具体的方法建立的前提在于父亲应该意识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和良好亲子关系所带来的乐趣。还有就是对家庭幸福的重视程度。
很奇怪,中国传统很重视“家”文化,但是却鲜于提倡家庭的“幸福感”。当然,也有可能是原生家庭没有教会现在的父母如何在家庭中表达爱(观点源于罗辑思维解读的《巨婴国》。所以,作为一个明智的父亲,应该看到这个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更多得参与孩子的教育,主动追求家庭的幸福!

第四,书中强调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和孩子建立自主规则”。
如果一个父母能够意识到第一点,那么把孩子当成一个自主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也就会自然得多。就好像和同事的交往,基于尊重和平等,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麻烦。每个人各司其职,在需要的时候协力合作。
我认为西方为什么孩子很小具有自己的见地,主张,甚至是政治观点,是因为家庭和社会都把孩子当成一个具备思考能力的“人”来对待有关的,而不是当作只需要被告知行为准则的“孩童”。

第五,书中介绍了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自主生活”,“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的。
这三章里有大量作者家庭的亲身实例,可以成为解决大部分家长头疼的问题的很好借鉴。当然书中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家庭,需要按需所取。

梳理完这本书,再回到开始所提的“中国城市家长的普遍焦虑和理想状态”这个主题。我认为中国城市家庭的焦虑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兴趣班
    如何给孩子报兴趣班是第一个困扰家长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素质教育重视的就是孩子各方面的兴趣,爱好,特长,社会实践等,而各种证书的加分也鼓励了家庭对兴趣班的投入。
    虽然近年来升学逐渐取消了诸如奥数等的加分政策,但是特长生仍然是存在的。比如今年北京市小升初,就取消了以往的推优,主要采取派位制,但是特长生的招收仍然是可以不受学区限制的。
    有些家长给孩子从两三岁就开始报各种兴趣班,生怕孩子在各方面落后。这样是不是好呢?
    如果是为了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和擅长的地方,是可以的。但是之后,就要考虑收了。也就是专注于孩子擅长的1-2个兴趣重点培养,而不是”面面俱到“。因为这样只会让孩子分散精力,在每个兴趣上都不能得到充足时间的发展和沉淀。“憨爸在美国”里的憨爸就分享了自己在给孩子报班上的“失败经历”以及后来的醒悟。
    另一方面来说,给孩子报了兴趣班之后,就可以保证孩子比别的孩子优秀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在孩子喜欢和擅长的事情上获得支持和鼓励,从而越做越好,培养能力,增加自信和快乐成长应该是兴趣班的主要作用,但是把兴趣班仅仅作为功利的一种手段,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吧?
    书中的作者几乎没有给孩子报过课外班,学校里的兴趣班是孩子自己选择和自己决定,去冬夏令营也是自己决定。大孩子自己报的乐器班坚持了好几年,考了9级。这也是引发我们参考的一个好例子。

2.帮助学习
大部分家长在孩子上学之后,就怨声载道:要每天辅导孩子功课,要检查作业,要给孩子的作业签字,要不断的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写作业。
而书中作者提到的对待孩子的学习,可能让很多的家长大跌眼镜:从来不问孩子的作业,不管孩子开始做作业的时间,晚上只给孩子做完的作业签字,不问有没有做完,也不检查做得怎么样!不帮孩子整理书包,不帮孩子背书包。只在孩子有困难自己思考后又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才提供不遗余力地帮忙。两个孩子没有发生过写作业遭老师批评的情况,成绩也都还不错!
这个让我想起我自己小时候的状态,作业的确是从来不用父母操心,自己写完交上去,考试错了自己改完错。感觉这个才应该是孩子对待作业的态度,而不知从几何时,城市里现在孩子的作业变成了大多数家长的“作业"了呢?
听到有家长说现在作业题目难度都比较大,孩子自己不一定能做出来。我想说,现在孩子从小接触的各种知识和刺激也比我们那时多多了,营养也好很多,智力发展也比我们早多了。如果国家教材规定了老师在课堂上教相应的难度,孩子只要认真听讲,为什么会学不会呢?是不是孩子在课堂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比如说认真和关注?是不是应该帮助孩子解决如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问题,而不是每天督促作业这样治标不治本的方式?

专注力的重要性也是我感受到的我们中国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我们小的时候,家里房子小,作为孩子,很少有自己单独的房间,做什么事情都和别人一起。即使有单独房间,父母和家人也是随时出入的,检查有没有在学习,有没有偷看课外书,有没有不务正业......很难培养对一件事情长期的关注度。
很不幸,现在的孩子虽然环境允许了,有自己的房间,但是仍然会被打扰,无法专心地自己完成手上的事。比如我们会认为按时吃饭很重要,不管孩子是否在兴致勃勃地拼插一个乐高模型,在画一幅画,都需要放下手中的事情来吃饭,而国外家长能够可能就会允许孩子在他想吃饭的时候自己去吃饭--当然家长不会负责在就餐时间外的时间帮孩子热饭或者重新做饭,孩子需要自己搞定因为不按照时间就餐产生的麻烦。但是这往往才能让孩子评判到底是按时吃饭重要,还是坚持自己的快乐并承担相应的麻烦重要,并在下次类似事件发生的时候做出合理的选择。
我们还时不时得问孩子,要不要喝水,要不是上厕所,要不要吃水果来使孩子分心;甚至有的家长会认为:怎么一件事做了那么长时间,是不是累了?该换换了?孩子还没累的时候,家长先替他做了决定。
实际上,我也是刚才描述的家长之一,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我越来越开始刻意注意不去破坏孩子在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的耐心和毅力。让他沉浸在专注的事情上,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他对这件事情的深入程度,发现新的境界!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事习惯,对自己负责的习惯。

3.上好学校
为了给孩子上个好学校,是不是买学区房,在哪里买学区房,是很多父母的纠结,尤其是在北京这样房价超级昂贵的城市,学区房逐渐成为很多家庭心目中的痛!最近两年房价的疯涨更加雪上加霜。今年北京小升初取消推优等政策,好像更是把学区房的必要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实话说,我很质疑北京市目前推行的”让教育更加公平”而制订的“学区派位”政策是否真得能让“教育资源更公平”?至少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还看不出来。如果教育资源的差异仍然较大且很明显,那”学区派位”也只能加速对“学区房”资源的争夺,扩大因经济能力而造成的不平衡,甚至出现教育的社会分层--参见《罗辑思维》里“即将到来的社会阶层”。眼看着学区房一天一个价,家长们更加得焦虑了......
最近几天网上很火的话题“既然清华北大的都买不起房子了,那还买学区房干嘛?”。仔细想想,学区房的直接作用其实就是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将来进入好的大学,比如清华北大。但是有了清华北大的学历和背景却又买不起北京的房子,无法在北京安家落户!那我们煞费苦心得让孩子上“学区房”以进入好的大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还有人说学区房的作用是为了获得圈子。互联网时代,传统圈子(同学圈,单位圈)的作用仍然象我们之前了解的那么大吗?身边的“朋友圈”,工作里的“工作圈”是不是才是更影响我们生活的圈子?另外,圈子的选择权和生活方式一样,不是更应该由孩子自己去争取和选择吗?
最后,我想说如果有条件给孩子买学区房的话,那么可以买。如果没有条件,与其花几百万去砸一个所谓的“平台”和“圈子”,不如真正把钱用在孩子的视野开拓上和他自己的社交经验拓展上!比如一年去两次国外旅行,鼓励孩子参加增长知识和技能的游学活动,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哪怕要去国外比赛,也可以爽快的随时买一张飞机票让孩子去!这些实践和真实得感知与体验才是我认为我们能够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支持。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不是由父母给予的,而是要靠自己争取。比如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国家统一招生是相对公平的平台),让孩子自我成长!

第六,自主情感
这本书的最后“自主情感”的部分,给出了关于二胎家庭,如何对待两个孩子,以及两个孩子如何建立深厚感情的亲身经验,很值得借鉴。
当我在读作者分享的育儿笔记的时候,为兄弟俩可爱的事迹笑出了声。女儿就好奇得问我在笑什么。我趁机给她读了两个孩子的故事,告诉她未来等她有了弟弟/妹妹也会发生好玩的事情,他们会成为相亲相爱的两个宝贝。
感谢这个章节,完成了我最初对这本书的诉求。
整本书,也引发了我对孩子教育的更多思考,值得推荐给所有和我一样心存焦虑和迫切希望给予孩子良好教育的家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290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99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021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34评论 0 2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1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51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02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05评论 0 19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86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76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00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60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5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85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9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亲子日记第1天 4月24日,星期一,小雨 今天开始写亲子日记,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去,每天至少一...
    月儿贝贝阅读 7,326评论 2 22
  •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特意摘录下来。 第一部分第1节:序言 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 序言 与养育女孩相比,养育...
    吼少说阅读 9,936评论 1 69
  • 四象限法则是时间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应有重点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这样可...
    追沐阅读 487评论 0 0
  • 【目标】2017年轻松喜悦的获得10万的财富 【动机】 我很开心我正在运用金刚智慧这套百分之百行之有效的全新的体系...
    david_hu阅读 136评论 0 0
  • 昨晚加班加点就为了今天早上能让客户更清晰地知道订购量,我深刻的感受到我在为我的梦想奋斗,不仅仅是一张单的销售额,我...
    仰望阅读 259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