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不妨从“第3选择”开始


前两天我在群里看到很多老师在谈:对批判性思维要进行批判,在谈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我认为,批判性思维并不难理解,在《理想国》里那种对话的方式就是批判性思维,也就是对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提问,透过一些现象了解背后的问题,如此而已。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幅照片流传的很广:下雨了,一位年轻的妈妈给旁边的拾荒老人撑着伞,自己的孩子却淋着雨。这幅照片的名字叫:“坑娃妈妈”,我们长期以来受到互联网思维的影响,有时看到一个标题或者照片之后会以为“黑就是黑”,可是当我们认真去审视、去思考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事实”的背后还有事实。

我们总是在批判别人,很少批判自己。批判性思维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要看自己的言词行动是否有个人的主张。有一本书叫《快思慢想》,里面谈了审了呢?就是人的思维有两套系统,一套系统是直觉,一套系统是理性。许多时候,我们往往用直觉代替了理性。前两天我在朋友圈里在转一篇文章,大意是“同学会”无非就是大家互相吹吹牛、拉拉关系,但我们很少去审视是否所有的同学会都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还有,除了同学会,其他的聚会会不会也有类似那样的现象出现?许多时候,我们往往会用个体的现象来代替整体的现象,也就是逻辑学上讲的以偏概全的问题。

思维的培养,说白了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如能这样,我们的结论也许就会审慎一些。在互联网时代,转发、点赞的现象相当普遍。当一个观点出来,有人用点赞的数量和支持的人数来说明一个观点的正确性,反之亦然。可是,事实真的与点赞有关吗?这就需要我们成人来引导孩子辨明是非。在《怎样判别是非逻辑新引》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一种言论之是否为真理,和它是否风行或不风行,其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换句话说,一时一地风行的某种言论,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历史的真实足以显示这一点。某种言论在当时当地之所以风行,有环境、群众的好恶、利害关系、心理习惯等等方面的原因,而这些原因都是在是非真假范围以外的原因。”

相关的,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有些所谓的“名师”“名人”热衷于发表一些追求“十万加”和无数粉丝点赞的文字。有一本书里谈到了“忠实的信徒”,说的是什么呢?“群众运动中中间的追随者,他们狂热地相信自己的信仰主义绝对正确,而其他人的信仰主义则绝对的错误。”这在很多群众运动中相当普遍。今天,一些有着很多粉丝群体的公众人物在网上说的某些言论,会在短时间内被其粉丝关注、转发。若有人提出异议,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其实,这些粉丝与我上面说到的“忠实的信徒”并无二致,对这些粉丝,是无法用理性或道德上的理由来说服这些粉丝的。他们的依附,不是真正出于事业的需要,而是渴望某种感情的释放;他们更喜欢的是“抱团取暖”,以及为了所谓的“共同理想”去行走。

今天,我们要想使我们的下一代能够独立思考,审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时,也要告诉他们尽量去避免“祸从口出”,这就像《黑客与画家》这本书里所说的:“历史的常态似乎就是,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都会对一些荒谬的东西深信不疑。他们的信念还很坚定,只要有人稍微表示一点怀疑,就会惹来大麻烦。”互联网上的很多争执,当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争吵、乃至人格的侮辱都会随之而来。所以,我们有义务引导孩子在面对不同观点时保持清醒的认识,也就是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丁肇中先生就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批判教育学有一个很经典的观点,叫:“现在所言,皆已过时。”我们现在所说的每一句话随着时间迁移,都已经过时了。它强调的是,对任何人的言论,包括自己的,都不要盲目相信。我们今天看的书,上的课,看到的建筑,听过的歌……都时时刻刻在试图改变我们的认识和信念,因此,我们作为成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话说满,要留有余地。我们要时刻思考: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还是主动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会发生前面所说的状况。

很多时候,当我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考虑问题时觉得是对的,但是换做别人的立场看,就不一定。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妻子在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油太多了!”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不用你指手画脚的。”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想让你知道,当我在开车时,你在一边喋喋不休,我是怎样的感觉……”和大家说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许多时候,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会觉得自己没错,但当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是有问题的。

丹·希思在《瞬变:如何让你的世界变好一些》中讲了一个骑大象的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想骑着大象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可是在实践中,大象只按照它自己的路线来行使,而我们忘记了自己手中的缰绳。这里骑象人代表着理性,而大象就代表着我们的情绪,许多时候,我们总被“大象”这个情绪动物牵着走。因此,我们在看待一些问题的时候,要时刻提醒自己:让理性紧跟感性。

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第一就是倾听。在《第三选择》中谈到美国土著中有一个“发言权杖”的习俗,即谁拿到这个权杖,谁就可以发言,否则不能讲话,更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当别人讲话的时候,尤其是孩子讲话的时候,我们要有耐心,中途尽可能不要打断别人。第二,阅读。我们要去理解别人的思维,就要多读一些关于思维的专业书籍,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别人的思维是如何进行的,进而去反思我们日常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尽可能避免极端化的、情绪化的表述。这样,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会得到慢慢的改善。有一本书叫《在没有问题里寻找问题》,我们要去寻找事物和表达中有趣的一面,但实际上,我们要么从正面去考虑问题,要么从负面去考虑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跳出二维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这样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客观、全面一点。

《世说新语》有一个故事,叫《杨氏之子》,我想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 乃呼儿出。 为设果, 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们在和孩子一起读这个故事的时候,除了看到杨氏之子的聪慧,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呢?除了阅读,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件中,甚至那些看起来无比正确的观点,我们都要带着批判性的观点去看。

比如“眼见为实”,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一定是事实吗?其实每个人在潜意识中,都会选择性的表达、选择性地失语。谈到事实,就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用数字说话。那么“数字”就一定可靠吗?早上我看到一条新闻标题:霍普金斯大学1/3的女生嫁给了大学老师。标题里的“1/3”是正确的吗?实际上,原新闻是这样的:霍普金斯大学总共录取了3名女生,其中一名嫁给了老师。也就是说,在原始数据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而它被人为的价值过滤了。

《知识的边界》这本书里在谈事实的时候,出现了三个概念:经典事实、数据事实、互联网事实。经典事实指的是印在书上的事实,因为它们一旦印出来了就不可改变,它们被“固定”住了。而互联网上的事实,通常会有很多不同观点,人们可以借此综合考量,形成结论,因此,互联网事实相比前面经典事实和数据事实更靠谱一些。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要有选择、甄别各种信息的意识,更要将这种意识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让孩子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形成自己的判断,这也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时常要求孩子去包容别人,理解别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我们有没有想到也应该去包容孩子呢?如果我们做不到,就不要提出此类要求。再比如,我们经常讲“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事实上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是否正戴着有色眼镜在看人?

很多时候,当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经常说“对事不对人”,话虽如此,但是我们都知道,只要有事情,事情的背后就一定有人,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几个人,还可能是一群人。谈论事情的时候自然就会牵扯到事情背后的人。因此,与其说“对事不对人”,我更主张“既要对事,也要对人”,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评论某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我们要注意这个人是在什么场景下产生的言语行。

在今天,我们都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平视权威”甚至是“藐视权威”,可我们也要知道,“权威”是无处不在的。假设一家三口决定去旅游,去哪里?父亲有父亲的考量,母亲有母亲的考量,孩子有孩子的考量,最终去哪里,总会有一个人说了算。但不管是谁说了算,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规则,就是要综合考虑经济、时间、环境等因素。我们要知道,不是所有人的知识都是全面的,也不是所有人的考量都是明智的,因为我们某些知识的缺失,所以需要某个领域的权威。如果不读关于权威的书籍,我们自然会认为“藐视权威”是对的。我们今天面对这种主义、那种主义都有着种种的迷失或迷信,其实这一切的背后都是阅读的缺失和经验的匮乏。因此,我建议大家还是要读一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在《权威的性质与功能》里有这样一段话:权威是属于一个人并通过一种命令而得到实施的作用力,该作用力通过对另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看作是实践规则的实践判断而得到实施。也就是说,权威是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否定权威,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看待。书中继续说:“一个未成年人被看作是一个无法支配其自身的人,也就是说,提供正确的指令以便将其贯彻到行动中,即是针对他个人的目的,也需为其提供指令。”

在《康德论教育》中有类似的观点。他说“人只能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当儿童年幼,我们需要给他提供食物时,就要坚决避免刺激性的如酒、香料、盐等,这些主见都需要家长事先拿定。我们看到,权威的本质是作为某种规则,去约束人的某种行为;我们对权威的看待,不要“一言以蔽之”地“藐视”,而是要分场合、背景、条件等。

同样,今天我们在谈自由主义、集体主义的时候,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争执,可是如果我们读了相关的书籍,对这些概念就会有全新的认识。我们对一些观点的认识有失偏颇,其实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有所缺失。

我推荐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第3选择》,我们不妨先看看它里面的观点:尊重差异、看见自己、融合不成就放下、在教导中学习,等等。比如,《第3选择》建议我们不要直接给孩子提供建议。显然,这样会产生几个问题——无论建议有多好——你都会剥夺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也就是与你一起谈论、思考某个问题、理清所有复杂情绪的机会。你让他丧失了主动面对问题以及发挥创意灵活应变的能力。我们和孩子之间不是简单的“教导者”和“被教导者”的关系。当你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不妨自己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所以,今天的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喜欢什么事都“包办”,这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要鼓励孩子说出“我认为真相是什么”,而不是“我爸爸如何说”“我妈妈如何说”“我老师如何说”……在《媒介即按摩》一书中,作者呼吁:“我们需要尊重和保护的是,《皇帝的新装》中那种清清楚楚地看到皇帝没穿衣服并直接了当地说出来的意识。”

我作为一个在基础教育界从事了将近40年的老师,教过初中,教过高中,可是我最羡慕小学老师,因为小孩子还有着表达的欲望。在中学以后,孩子只会听——无论你怎么去点燃他们的激情,他们已经不会再提问题了。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提问的人”。如何提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向事实提问,向智者提问,向自己提问。我们不妨从教会孩子提问入手,来培养学生和孩子的思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16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720评论 1 29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84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245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96评论 3 2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47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77评论 2 3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08评论 0 20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48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57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41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93评论 3 2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53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0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90评论 0 19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99评论 2 27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85评论 2 27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阿鹿先生 01 “对方撤回了一条消息” 微信聊天框里,一行灰底白色的小字。 总能勾起人很多情绪和遐想。 曾有一...
    阿鹿先生阅读 1,399评论 2 27
  • 人到中年,生活要的是内涵,命运的小舟哪怕是再无常,安静下来,有茶不惑,理清生活的头绪,必能再扬起风帆。 人到中年,...
    会子jun阅读 977评论 2 5
  • 最近越发觉得很多话没法说给身边的人听。再不吐露出来可能会抑郁。找了很久发现这个平台可以自己写写说说,没有朋友圈,没...
    WURAGI阅读 194评论 0 0
  • 永无止境的变化是一切人造之物的命运,包括我们自己。我们正在从一个静态的名词世界前往一个流动的的动词世界。 变化是必...
    居山有名阅读 27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