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浒》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

三毛说她读了一千遍《水浒传》,那她应该都能背了。

不可否认,《水浒传》确实是本好看的书。

记得当初在读《老人与海》之前,就已经听说过海明威的这部作品是多么伟大了,但我读完后,也并没有什么觉得感触的地方。他还说什么整部作品凝结了他所有的心血,一个字都不能改动之类的话,以至于我怀疑他是在自夸。

但后来一想,也不是这样。

人家是用英语写的,而我读的是汉语翻译后的译本。单单是语言上就隔着一层障碍了,更别说是文化上了。除去翻译的水平和质量不说,对于文化来讲,不读说明文字,我这个在当代中国长大的人,又不是基督或天主教徒,怎能知道他是仿照耶稣受难来写这个文本的呢?而里面隐含的多重寓意,也就更不能知道了。

而英语与汉语的区别也很大,再加上译者本身的个人领悟与偏好,很难说完全没有偏差。所以要想读出里面的真正内涵,除了了解文化背景之外,还是要读原文。

但我不懂英文,也不了解西方人的文化。这里自然而然就多了一层隔膜。汉语文学我是读得懂的,而且文化层面也能理解。所以我总觉得,文学经典,很难能够越过它的语言与文化圈子,许多文学经典,不但要了解文化背景,还要阅读原文才行。

在汉语读物中,最著名的,就要算四大名著了。仅对于《水浒传》来说,哪个中国人不知道?里面的人物更是耳熟能详。电视剧就已经有好几个版本了,里面的故事也早已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而阅读《水浒传》原著也是很有味道的。

金圣叹云,“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

确实,《水浒传》文字如行云流水一般,洋洋洒洒,一泻千里,气脉不断。举一个两个例子,是不能看出来的,需要直接深入文字本身,一读就让你停不下来。我想三毛说读一千遍,是完全有道理的。

这是《水浒传》的魅力,同样也是汉语的魅力,更是这几千年文化的魅力。怎样翻译能让这美好的文字保持它的魅力?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原文是最美的。

(二)

如此美文作者也一定是文学大家,没错,《水浒传》的作者人所共知,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

据说,名字还是罗贯中起的。“水浒”一词出自《诗经•大雅•绵》,是讲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的故事。

周人最早是居住在豳地的,但北方的少数民族昆夷族总是来侵略骚扰。族人的首领古公亶父一再忍让,还拿金银宝器,皮革犬马去给他们,希望这样他们就不要再来侵扰了。但是这个方法不管用,昆夷族还是照样侵扰他们。

这时有人建议古公亶父说,我们还是跟他们打仗吧,别总是这样给钱财,把他们痛打一顿,让他们知道知道厉害。否则,他们还以为我们害怕了呢。

但古公亶父却说,如果打仗,即使打胜,可我们也同样会有损伤的,我不愿看到战火在自己的家园燃起,更不愿意看到我的族人流血死亡,既然昆夷族想要这片土地,咱们就让给他们。

于是他带领族人,沿着河岸向西,来到岐山脚下。同时生活在豳地的人们,受到古公亶父仁爱之心的感招,很多也都跟随着来了。于是周部族就这样渐渐发展壮大起来,才有了后来的文王和武王,才有了后来周王朝的八百年基业。

《诗经》原句为,“……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

过去的读书人都读《诗经》,没有不知道这几句话的,所以人们一看到“水浒”二字,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古公亶父迁徙周原的故事。也自然想到周朝从此兴旺发达起来,而当时正是元末,政治黑暗,汉人受到压制,这时提及这个典故,站在民族主意立场来说,是希望汉人不再受少数民族压迫,早日起来恢复汉人天下,期盼国家中兴之意。

以上便是名字的来历,下面再来说一说《水浒传》的版本。

《水浒传》的版本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容与堂的一百回本,还有袁无涯的一百二十回本。这两个版本不同之处是,后者从九十回开始,增加了二十回的征讨田虎和王庆的部分,号称《水浒全传》。

另外还有明代刘兴我刊本,共一百一十五回。

再有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是金圣叹的批本,全七十回。

金圣叹为人放荡不羁,但又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生平爱点评删改书籍,他欣赏的一共有“六才子书”,《水浒传》是第五才子书。他认为,书的内容,到“梁山泊英雄排坐次”就应该完了,七十回之后的内容,全是罗贯中“横添狗尾”之作,全部给与删除。书中的很多内容和文字,也都让他亲自删除添改过。如原书中“浪里白跳”改为“浪里白条”等。

这样做的好坏先放在一边,但说他的评语却有极为独到之处,是继李贽之后,又一位把通俗文学的文学价值提升的文艺批评家,众多评语请参看他的《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在这里就不多重复了。

而我却觉得还是不删为好。

但凡事物发展,都要有个发展的规律。好比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是由幼年到少年,到壮年,再到老年,直至死亡,这样才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

作文也是如此。尤其长篇小说,也是要符合发展变化规律。

以百回本为例,到“英雄排坐次”其实是小说人物的“出生”与“成长”阶段。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直到把一百零八人写完,排定名次之后,才只是完成了“成长”部分。

等到后来的征讨辽国,才是这一百零八人的“成熟”时刻。为国立功,完成尽忠报国的使命,这些人的人生与故事都达到了顶峰,而后便急转直下,直到最后的衰败与完结。

这样才算符合规律。什么规律?物极必反的规律。《道德经》中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征讨辽国完,宋江等人已是名遂功成,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最成熟的时刻,只要后来身退,便保全自己,全身而退,留下个完美结局。但事情是没有那么完美的,宋江没有走,而是继续留下来,向着衰亡的一面发展下去,最终落个被毒酒毒死的结果。

就像《老人与海》是按照耶稣受难的西方文化来写作一样,作者也是在遵循着中国文化写作。

所以金圣叹的说法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不太赞同,还是觉得,有了后面的内容才算完美。

不过对于金圣叹的个性来说,他“腰斩”《水浒》也是在情理之中。他那放荡不羁的性格,只到最爽快处才开心,绝不允许出现他认为的“不完美”。这样的性格,难怪在死时也要戏耍一下刽子手。只是可惜了他那没有评完的“六才子书”,那一章章一回回的内容,还在书上静静地等着他呢。没有他的批文,那章回体的内容,似乎也有些无人欣赏的寂寞吧?

(三)

《水浒传》是章回体的小说,当初我认为章回体是先写完后,再加上回目的,后来才知道,大多数都是直接把回目写出来,然后再一章一章地写内容,这样就难多了。最起码都要把所有内容成竹在胸,然后按照回目,一气呵成。这样整部作品才能气脉不断,浑然一体。

纵观《水浒传》,确实也是这样创作的。

金圣叹说,“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可见作者在动手写作前,下了多少功夫。

《水浒传》在成书前,有一些故事,已经以戏曲,平话等等的形式存在于民间了,但都是单个人物的故事,没有一个文艺形式,是把所有人物的故事全部集中在一起的,而施耐庵是在考察收集资料后,把这些人物故事融会贯通,集于一体的最终写定者。

故事从头至尾,文脉不断,内中一口气通灌全篇。节奏把握合理,人物安排有序,又不显突兀,故事娓娓道来,详略得当,作者真不愧为文学大师。

对于手法而言,最让我着迷和感慨的,是武松那一条“哨棒”。

记得小时候,《水浒传》的故事是从大人的口述和电视台的节目中知道到的,成本的《水浒传》故事,还是从收音机的广播中听到的。当时听到武松打虎的情节,讲武松从柴进的庄子出来时,手里提着一条哨棒。一直到打虎前,断断续续总是时常说到他的这条“哨棒”。

我听得正来劲儿,始终认为武松那么英雄,凭手中的哨棒必然一棒把老虎打死!心里就一直期待着武松手起棒落那一刻的到来。

直到说书的讲到老虎出现,武松用尽力气一棒打下来的时候,我的激动心情达到极点!认为这下老虎一定是死了。

可谁知话风一转,情节变了。原来哨棒打在了松树上,由于用力过猛,哨棒折断。这下我的心情也随着哨棒的折断而紧张起来,心里咯噔一下,不由得为武松的命运而担忧,手心也慢慢浸出了汗。最后武松赤手空拳把老虎打死,我的心情才渐渐松弛下来,可浑身感觉比武松打虎还累。这是我的亲身体验,印象尤为深刻。

后来看到金圣叹点评,原来这是一种写作手法,他称为“草蛇灰线法”。至此,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他说,“有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皆动。”

据他统计,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

“草蛇灰线法”人们的解释和理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具体谁的说法更正确更对,我也不能乱加评论。我总觉得,“草蛇灰线”的最终效果,就是我在听广播时的那一阵急转变化的心态,在那时,我的情绪和心境,早就跟着那牵引着我的“哨棒”不断变化,让它引领着在走。

当然,除了这种叙事手法,还有很多其他的,在此也不一一罗列了。用多种的艺术手法,从个个层面上去叙述事情,这是文学大家的风范,想要有成就,不学他们是不行的。

(四)

一部小说,只有叙事,没有人物也是不行的。同样,人物塑造也离不开故事内容,通过内容来树立起出人物性格与形象。

其实《水浒传》的内容大多是杀人放火,吃肉喝酒和兄弟义气。所以经常听人家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年轻人容易被《水浒传》里面的内容误导而犯错误。

说到杀人,在文本中简直是太普通了。

记得小时候有一篇课文,就是《水浒传》节选。回目是“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段文字写的确实精彩,现收录于下:

    且说郑屠开着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
    郑屠正在门前柜身内坐定,看那十来个刀手卖肉。
  鲁达走到门前,叫声“郑屠。”
  郑屠看时,见是鲁提辖,慌忙出柜身来唱喏,道:“提辖恕罪。”便叫副手掇条凳子来。“提辖请坐。”
  鲁达坐下,道:“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面。”  郑屠道:“使得,你们快选懊的切十斤去。”
  鲁提辖道:“不要那等腌厮们动手你自与我切。”
  郑屠道:“说得是,小人自切便了。”
  自去肉案上拣了十斤精肉,细细切做臊子。
  那店小二把手帕包了头,正来郑屠家报说金老之事,却见鲁提辖坐在肉案门边,不敢拢来,只得远远的立住,在房檐下望。
  这郑屠整整自切了半个时辰,用荷叶包了,道:“提辖,教人送去?”
  鲁达道:“送甚么!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
  郑屠道:“却才精的,怕府里要裹馄饨;肥的臊子何用?”
  鲁达睁着眼,道:“相公钧旨分付酒家,谁敢问他?”
  郑屠道:“是合用的东西,小人切便了。”
  又选了十斤实膘的肥肉也细细的切做臊子,把荷叶包了。
  整弄了一早晨,却得饭罢时候。
  那店小二那里敢过来,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
  郑屠道:“着人与提辖拿了,送将府里去?”
  鲁达道:“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郑屠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遗我!”
  鲁达听得,跳起身来,拿着那两包臊子在手,睁着眼,看着郑屠,道:“洒家特地要消遗你!”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的“肉雨。”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
  鲁提辖早拔步在当街上。
  众邻舍并十来个火家,那个敢向前来劝;两边过路的人都立住了脚;和那店小二也惊得呆了。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倒在当街上。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
  鲁达骂道:“直娘贼!惫敢应口!”
  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郑屠当不过,讨饶。
  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便饶你了!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个动掸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
  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
  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街坊邻舍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
  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不可否认,文本相当精彩。白描叙述刻画得入木三分。还有转变视角的写法,更是给人联想翩翩。在叙述的缝隙中,不断插入场面描写,烘托气氛,让读者如临其境。随着情节的发展,鲁提辖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出来了,他强悍勇猛但又机智的性格展现在眼前。

文本确实精彩,但归根到底这是一个血淋淋的杀人场面,很暴力,很血腥。不但有身体上的暴力,还有语言上的暴力。

且看这几句:“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

这就是赤裸裸的语言暴力。他的本意是,第一,我是廉访使,比你一个臭卖肉的屠户高贵,我配叫“镇关西”你不配。第二,你的身份低贱如狗。第三,我是来替人出头的,抱打不平,伸张正义。

这是典型的流氓在街头斗殴时的话,隐含着一种我比你牛,我是老大,我要替旁人出头,揍你这个低贱的人的流氓逻辑。其理由和动机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替人伸张正义的江湖豪气。

年轻人对于这种逻辑似乎有天生的倾向,他们都血气方刚,因此很容易被这种情绪弄得激昂愤慨,以至于做出过激的事情来。他们认为鲁达做的对呀,没错呀,郑屠强迫金翠莲,是个恶霸,就应该打他!

是的,镇关西是个恶霸,但打他就能解决问题吗?这是一种以暴制暴的逻辑。

显然,这种以暴制暴的江湖豪气,是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的。但要想通过正当的法律手段去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在当时来说,是惘然徒劳的。尤其金翠莲又是个没权没势的穷人,就更难通过法律来为自己辩护了。不以暴制暴又有什么办法呢?但是你打死了他,这个国家的法律是一定能够制裁你的。

当官的以权谋私,有钱人勾结贪官,总是有一些人,徘徊在法律之外,不受制裁,下层百姓哪里有活路?他们要维护自己的合法社会地位,乃至于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危,也只能另谋他路。

社会上的黑道势力自然就成了他们所依赖的对象。而且这些黑道势力还很为他们出力,能够仗义相救,不为钱财,不为美色,只为社会上的公道正义。当上面对下面的压榨越演越烈,这种黑道势力也会越来越强大,而且能够得到底层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鲁达其实不算黑道上的人,也就是说,他不是江湖中人。但他却因失手打死人命,想逃避,自然就流亡于江湖。从此开启了他那道“黑社会”的人生之门。

从鲁达的经历来看,其实已经是一个反面教材了,但不管怎样,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不得不说写的精彩。

金圣叹给鲁智深的评语为“阔人”,即阔达之人。这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金圣叹更喜欢武松。他认为武松是“天人”。其他的一百零七人都在武松之下。

不过单以杀人来讲,武松确实要更加“黑社会”一些。鲁智深其实没有杀什么人,他杀郑屠也是一时失手。武松就不同了,从凶猛的动物到人,从会武功的人到不会武功人,从男人到女人,没有不杀的。

替兄报仇,杀嫂杀西门庆就不说了,最激烈、刺激、血腥,乃至于到恐怖程度的,要算血溅鸳鸯楼了。他一路从飞云浦杀来,从官差,到马夫,再到张团练,张督监,蒋门神,丫鬟,小姐,无一幸免。前前后后一夜间共杀了十九个!这还不算完,最后用死者的血,在墙上写下了几乎是全本小说里,唯一的一句文言文,“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文言文的者也句,可见气焰多么嚣张。

最主要的他杀人还不像鲁智深那样,一时冲动,他是极其冷静,又很有目标,而且下手极狠。

他杀的目标不用说,就是暗算他的那几个人。他从飞云浦一眼就看出了这几个人要谋害他,于是他先下手为强,杀了两个官差和蒋门神的两个徒弟,然后极其冷静地回来,来到张督监家的后门,骗开了门,杀了马夫。不动声响地先杀了丫鬟,然后悄悄上楼,接着又一连串的杀了这所宅子里的人,他那杀人的刀都砍卷刃了,可见其凶狠的程度。最后逃跑又井然有序,衬着天还没亮,跳城而走。

这样一个冷静的,下手又准,又狠的冷血杀手,就是金圣叹称为的“天人”。

如果说,鲁智深是一时情绪化冲动杀人的话,那么武松就是理性化,蓄谋好的杀人。

而李逵的杀人,又更是不着边际。他不但要杀敌人,大斧子砍到兴头上,连老百姓甚至是自己人都杀!只要是带气的活人,就要劈上一斧子,就不许活人带一口气儿!但李逵杀人也是有自身的原则的,只要是触犯他的内心原则,他连宋江都要杀。什么原则?那一点纯真无邪的善念。金圣叹评李逵为,“真人”。认真率性之人。容与堂本有怀林和尚的评语,评李逵为“梁山泊第一尊活佛”。

本来李逵是作者为了映衬宋江来写的,想通李逵的率真,反衬宋江的虚伪。而没想到的是,把李逵却塑造的很是成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李逵确实挺可爱,但确实也杀人不眨眼。

那个想要反衬的宋江,是不能不说的。金圣叹对宋江更是毫无好感,一百零八人里,把他排在最末,认为梁山泊好汉,他谁也比不了。他有一段精彩的评语,现录于下:

“或问于圣叹曰:鲁达何如人也?曰:阔人也。宋江何如人也?曰:狭人也。曰:林冲何如人也?曰:毒人也。宋江何如人也?曰:甘人也。曰:杨志何如人也?曰:正人也。宋江何如人也?曰:驳人也。曰:柴进何如人也?曰:良人也。宋江何如人也?歹人也。曰:阮七何如人也?曰:快人也。宋江何如人也?曰:厌人也。曰:李逵何如人也?曰:真人也。宋江何如人也?曰:假人也。曰:吴用何如人也?曰:捷人也。宋江何如人也?曰:呆人也。曰:花荣何如人也?曰:雅人也。宋江何如人也?曰:俗人也。曰:卢俊义何如人也?曰:大人也。宋江何如人也?曰:小人也。曰:石秀何如人也?曰:警人也。宋江何如人也?曰:钝人也。然则《水浒》之一百六人,殆莫不胜于宋江。然而此一百六人也者,固独人人未若武松之绝伦超群。然则武松何如人也?曰: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一人,不亦宜乎!”

这段文字,把宋江说的一文不值,把武松夸为“天人”,这就是金圣叹的看法。

在这一百零八人中,我独爱燕青。

燕青为人,机智聪明,知进退,明事理。他从小在卢俊义家长大,学得各种本事于一身。又用弩箭射死押解卢俊义的两个官差,救了卢俊义的命,对于主人来讲有功。他上东京,不为女色所动容,通过李师师,替宋江见道君皇帝,把梁山泊的真实情况上报皇帝,又讨来御笔亲书的赦免令,在顺利招安的过程中,他是关键人物,对于梁山泊来说,是大功臣。征讨方腊,他协助柴进,顺利打入方腊组织内部,最后宋公明才能智取清溪洞。他泰安州打擂,摔死擎天柱,闯出名号,天下哪人不知浪子燕青?

一百零八人里,他是唯一得到皇帝御笔亲书赦免令的人。虽说三十六天罡排名最后,可他的机智与武功不在那三十五人之下。不说那射弩和独步天下的相扑功夫,也不说吹箫唱曲等各种才艺,单单就是讲说各地方言,又有谁能比?他挑着担子,假扮山东货郎,吆喝一声,分毫不差。如此伶俐之人,不愧为“天巧星”。

最后他不恋富贵,不图名利,依旧挑个担子,拜别卢俊义,悄然离去,完美完成了功成,名遂,身退的人生命题。

如果说,鲁智深是“阔人”;武松是“天人”;林冲是“毒人”;李逵是“真人”;杨志是“正人”;花荣是“雅人”;柴进是“良人”;吴用是“捷人”;石秀是“警人”;阮七是“快人”;卢俊义是“大人”;那么,燕青就是“明人”,明白,明智,明德之人也。

(五)

说到燕青,还有个误会。

一次跟人聊天,讲到《水浒传》,我说我最喜欢燕青。那人问为什么,我说他比较明智,懂得进退的道理。最后他算是全身而退,隐居了。那人说那是因为女人。

我一时糊涂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便问原因。他回答我说,燕青最后不是跟李师师好了吗?

我问这是哪里的情节,我怎么不知道。他说是电视上演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电视剧版本和原著书上不一样。也许是后续书里写的内容,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的内容,我没有读到,亦或者是导演自己添加的内容,被拍进了电视剧里。

但我觉得,这真是“横添狗尾”。原著是什么就什么样,又何必改人家的东西?借助原著,自己发挥或者乱加其他非原著内容,应该算是再创作了,已经不是原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了。完全可以说,书是书,电视剧是电视剧,已经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作品了。

我总觉得电视剧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电视剧没有书好。

电视剧是一种形象化的东西,人物场景让人一看便知,已经在观众大脑里产生了一个主观印象。观众觉得,噢,林冲是这样的,武松那样的,花和尚又是这样。

书就不一样了,书里的这些画面和人物形象,是靠读者大脑来产生的,也就是大脑变成了电视,你的大脑怎么运转,你得到的画面就是怎样的,大脑对书的内容进行了再次创造。

由于每个人的大脑都不同,所以这种再创造每个人也不会相同。这就是为什么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

通过阅读,读者自己再创造,而这整个创造过程,大脑会产生一种很享受,很美的感觉,这就是好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有这个过程产生的文学作品,才算是好的艺术。

电视剧其实是导演自己大脑里的再创造,他用技术,把这个自己大脑里的画面拍摄出来,实际上就已经不是原作者的作品了,只是他的个人作品。但大多数观众是没有能力自己拍摄自己大脑里的东西的,只能被动接受。

如此形象鲜明,画面靓丽的东西,被人看后还会在大脑里再创造吗?形象都在那里了,还创造干什么,直接看就可以了。这样大脑里自然也就不会创造出自己的东西,只是在接受,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再创造时,那种美的感受。

但严格来讲,电视剧也能有美感,它的美感来自于视觉上的刺激,来自于画面,让人看了觉得美。这种美是外来的,而不是由自己内部形成的。少了自己大脑里那一层再创造,少了一种美感,我个人觉得,艺术的水准降低了。我还是坚持认为,要想体验和感觉《水浒传》的美,是一定必须读原著才行。

但电视剧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优势,在你脑子里,有了形象化的内容,你再看书时,总是会出现电视里的人物画面,很难再创造出别的新画面与形象。现在可视化的东西太多,是不是会让人们失去想象力?古人当初没有电视,他们脑中那神采奕奕的人物,新奇瑰丽的风景,万马奔腾的画面是怎么想象出来,再化作文字的呢?对于想象力而言,还是古人比今人更胜一筹。

(六)

古人的高度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似乎永远无法企及,也不可想象。我们那么灿烂的文化千年流淌,很多内容都是千年以前就被定义好的,而不是在千年的发展中才慢慢呈现出来的。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是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说出来的,并且写成文字,保存到现在。这些成了人们做人做事,乃至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行为准则,文学创作更不例外。

梁山泊高挂杏黄旗,上书四个大字,“替天行道”。什么是“替天行道”?“行”什么“道”?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这就是他们的“道”,他们要替“天”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所以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此者谓之“替天行道”也。

显然当时“人道”横行,天下苦其久矣,贫富差距非常悬殊。而且穷人越来越多,没有一个当权者“能有余以奉天下”,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是“有道者”,都是无道的人。

此时,老子的这一哲学命题成了人们的指导思想。希望借助这种哲学思想能够拨乱反正,让天下太平,社会稳定。

但还有一种“忠义”思想在困扰着他们。

人人皆知的道君皇帝已经很无道了,任用奸臣,凭他们胡作非为却不加限制,搞的民不聊生,国将不国。而他却蹴鞠画画,押妓作乐,如此怎能不亡国?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北宋国破家亡,全是咎由自取,自取灭亡,一个国家的衰败便是如此。

金圣叹说的好,一部《水浒传》要写这一百零八人,但不直接上来就写,而是在写这些人之前,先要写高俅发迹,这是为什?因为要是先写这一百零八人造反,这叫“乱自下生”。而开篇先写高俅发迹,逼走好人,这叫“乱自上作”。下边人都是好人,被逼无奈才上梁山,从而突出官逼民反的主题。

到了官逼民反的时候,“忠”又有何用?只不过是限制人的桎梏而已,让你为之贻误终身。同样,“义”又是这些兄弟们之间的一个枷锁,把他们牢牢锁住,不能移步,只凭靠“忠义”是救不了这个社会的。而且当时不只是有内忧,还有外患,所以,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就变成了理所当然。

人们是真心希望,有一个像古公亶父那样的英明领袖,举起大旗,带领这个国家,消除内忧外患,走向富强。

由是而观之,在国家混乱,民不聊生时,总是会有那么一批人,渴望社会的变革,从而改变现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实现国家复兴昌盛。

从这方面看,中国的朝代更迭,大多是从自己国家内部发生变化的。从而生成一个新的国家,新的朝代。而催生这种的变化的外因是,外族的入侵;内因是自己内部的腐败。其产生反抗斗争的思想根源来自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

正是有这种文化,在国将不国时,它像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样,拨乱反正,“清理消毒”着国家的“身体”,让它恢复“正常健康”,像卫士一样保卫着国家的命脉,一乱一治,交替进行,历久弥新,使中华民族,千年不倒,屹立于东方,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569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499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271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87评论 0 20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74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7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11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36评论 0 20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97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07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93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1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74评论 3 23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5评论 0 19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26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27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最近重读了一些中国古典小说,发现这几本从初中开始读过数十遍的小说居然能读出新的东西来,也许是心态的成熟,看待事情也...
    魔鬼的赞歌阅读 8,117评论 15 44
  • 读《水浒》 第35回 此回主要是诱秦明落草。宋江花荣落草清风山,县衙派秦明围剿,宋江设计,花荣实施,六步擒秦明。宋...
    蝴蝶荣阅读 1,997评论 0 1
  • 这种流,于我,始于2007年,止于2009年。意识流的初识,在大二的选修课上。西方文学的《等待戈多》之流,是冲击我...
    几米微阅读 225评论 0 0
  • 又是一年冬至了。我以为我家也过冬至过得很隆重,今晚打电话回去一问才知道根本不过,可想而知,我是多少年没在家过过冬至...
    清和简阅读 241评论 0 0
  • 目录故事梗概上一章:21 再也不见 徐荔友见这一带树木并不茂密,地上肥肥的野草,踏上去十分舒坦,不多久便听到溪水...
    高华栋阅读 465评论 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