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期中国伟大的科学技术!

1.2001-2020年中国伟大的科技力量

如果我们将21世纪的100年分为5个时期:初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21世纪初期定义为2001年-2020年,依次类推,每一个时期都是20年。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

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21世纪伟大的科技力量

21世纪初期的中国,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它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教育中国的青少年努力成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能为祖国做出突出贡献的爱国人才,例如,德才兼备的科研人员、保家卫国的军事人员、悬壶济世的医护人员、爱岗敬业的教育人员……等等。

因为青少年强则中国强,为中国未来的国际化发展培养更多的国之栋梁:科研之星、救命之医、护国之军、育人之师。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2003年10月,中国正式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8年8月8日,全球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正式举行。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成功举行。

2011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8年全年中国运动员在24个运动大项中获得118个世界冠军,共创15项世界纪录。

2019年经济总量突破99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2019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4亿人,持续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总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今年2020年是我们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关键时期,到2020年年底,中国将全面消除极端贫困。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

《这就是中国》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在《这就是中国》的节目中说:“中国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比40年前提高了很多,按照我们现在的贫困标准,到2020年底,中国全面地消除极端贫困的奇迹,将会载入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我们中国是从2001年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到了2011年,中国仅仅用了10年时间,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今年2020年,又过了一个10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一大农业国。

2020年1月10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中国科技界的年度盛事。

以下图文为央视新闻新媒体编辑整理和发布的2000年-2019年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名单。

第一张图为2000年-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下图为2004年-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下图为2009年-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下图为2014年-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从2019年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额度由500万元/人调整为800万元/人,并且将奖金全部授予获奖人个人。

这是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首次调整奖金额度及结构。

黄旭华院士、曾庆存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世界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1958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34岁的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总设计组工作,成为最早参与核潜艇研制的29人之一。

在那个特殊年代,黄旭华与他从事的科研工作都是国家机密。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黄旭华不能够向亲友透露自己实际的工作是做什么的。

从1958-1988年,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一直到2013年,黄旭华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亲友们才得知其中的原因。

黄旭华与青年科学家们

就像深爱的核潜艇事业一样,黄旭华院士希望自己“潜在水下”,他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发工作之中,黄旭华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2017年10月25日,黄旭华荣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8年3月20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获得了“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2019年9月17日,黄旭华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

2020年1月10日,黄旭华院士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95岁的黄旭华

95岁的黄旭华院士从全国道德模范,到“共和国勋章”,再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三项至高无上的荣誉,这是中国对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崇高礼赞。

85岁的曾庆存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荣获2019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还被国际气象学界公认为是“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享誉全球的大气科学家”。

曾庆存院士首创了“半隐式差分法”,成功实现原始方程数值天气预报,这一工作成为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里程碑。

曾庆存原创的天气图

1961年,26岁的曾庆存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并得到了应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在当时就已经超过了60%,这奠定了今天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的动力学框架。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的原创性天气预报的成果被国际著名学者们评价为“气象学理论化极为重要的篇章”、“构筑气象力学必不可少的学术基础”。

2.  21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傲慢地认为,中国在很长时间里只能限于模仿,无法匹敌西方创新能力,但中国已经证明自己是一个极富创新精神的经济体。

2001年5月,中国科学院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款纳米布和纳米陶瓷,使中国纳米技术在民用方面已赶超世界强国。

2007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阎锡蕴发现了纳米酶的工作,并且阎锡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磁纳米粒子具有酶的特性(Nature Nanotechnology,2007)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阎锡蕴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生物学家——阎锡蕴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纳米科技在医学成像、农药检测等领域用途很广。

阎锡蕴曾利用纳米模拟酶发展了肿瘤诊断新技术,该技术简便、快捷,突破了免疫组化法依赖于昂贵抗体的限制。

发现新靶点、发展肿瘤精准治疗新策略;拓展纳米酶在疾病诊断、传染病监测、污水治理等方面应用研究。

2012年,中科院研究员——阎锡蕴关于纳米酶的应用研究(Nature Nanotechnology,2012)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2014年,阎锡蕴发现了纳米酶、肿瘤血管新靶点CD146,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代表作有《纳米材料新特性及生物医学应用》。

2018年3月5日,年仅22岁的曹原在世界顶尖科学期刊——《自然》连续刊登了两篇文章,发表了石墨烯超导的重大发现,成为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表文章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而且两篇Nature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曹原。

中国著名学者——曹原

2014年,就读于中科大少年班的曹原荣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郭沫若奖学金。

2018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的博士生——曹原发现了石墨烯的超导效应: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

中国著名学者——曹原让石墨烯实现了零电阻导电的方法,开创了物理学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一发现轰动了国际学界,解决了困扰国际学术界107年的难题。

2018年12月18日,曹原荣登《自然》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榜首。

在《自然》、《科学》、《细胞》这世界三大顶尖学术期刊能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两篇文章以上的学者,就能够在世界顶尖级的大学获得教授的职位,然而,曹原放弃了美国国籍的申请,回到了中国就职。

中国著名学者——曹原

“90后天才科学家”——曹原回归中国,直接成为中国石墨烯超导领域研究的加速器。

在曹原回国9个月之后,中国的石墨烯商业化成功得以广泛应用,华为公司的石墨烯电池技术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中国也因此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池技术。

2020年5月6日,中国著名学者——曹原再一次地在世界顶尖科学期刊—《Nature》连续发表两篇论文,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进展,彻底轰动了国际学术界,国际著名学者们纷纷将破解了世界百年科学难题的曹原誉为“石墨烯的驾驭者”。

经过21世纪的前20年的奋力前进,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一大农业国,也被全球公认为是以和平方式发展的潜在超级大国。

中国在国防、科技、医疗、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优异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探索,成功且系统地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

袁隆平为中国粮食安全、现代农业科学发展以及全人类的健康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袁隆平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6年,袁隆平指导团队研究人员在《中国科学》(C辑 生命科学)36卷第4期上发表文章,公布通过基因枪将抗真菌病的基因导入到杂交稻中,获得了抗稻瘟病的材料。

袁隆平荣获马哈蒂尔科学奖

2011年,袁隆平荣获了马哈蒂尔科学奖。

2015年,袁隆平荣获了第十四届世界杰出华人奖。

2018年9月8日,袁隆平因系统性地研究出了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而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自21世纪初以来,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建议采用屠呦呦青蒿素综合疗法作为疟疾的一线治疗方法,这在非洲挽救了620万人的生命,使疟疾死亡率降低了66%,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了71%。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正式出版。

2015年10月5日,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屠呦呦被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发展出针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具有革命性作用的疗法”。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屠呦呦是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9年10月22日,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2019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获奖名单,一共有3人获奖,其中1人就是来自我们中国的屠呦呦。

该奖项旨在奖励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杰出生命科学研究,研究主体可以是个人或机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告中说,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屠呦呦,因其在寄生虫疾病方面的研究并发现一种全新疟疾的治疗方法——青蒿素而获得“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赞扬了屠呦呦教授对人类生命的贡献,称“屠呦呦的工作是革命性的”。

此外,第二位获奖者是来自美国的凯托⋅洛朗森教授,他由于在生物材料再生工程的临床应用、干细胞科学等方面的创新工作而荣获“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第三位获奖者是来自爱尔兰的凯文·麦圭根教授,他因为成功研发出太阳能消毒净水技术,帮助非洲和亚洲等地的人们获得了干净的饮用水而荣获“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2019年1月14日,英国BBC“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的评选活动中,屠呦呦、爱因斯坦、艾伦·图灵、居里夫人等四位科学家一同入选,BBC给出屠呦呦入选的三大理由:

1、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

2、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

3、她的成就跨越东西方。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候选人总共有四位:

艾伦·图灵(Alan Turing);

居里夫人(Maria Curie);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屠呦呦(Tu Youyou)。

英国广播公司——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的报道评选结果出炉,由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Alan Turing)获得。

艾伦·图灵被视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而以他名字命名的图灵奖,则被赞誉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

其实,无论英国BBC新闻网最终到底选择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代表,如果能提高全世界的公众对于科学的兴趣和认识,那都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一件事,让大众充分认识到科学的重要和美妙,让更多的年轻学者加入到科研工作之中。

2020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于2000年将每年的5月22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确立,可以提高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的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消除贫困、水土保持和污染控制都有帮助。

受疫情影响,2020年公众科学日全部活动将通过网络云上开展,科学主题确定为“云游中科院,畅想新生活”。

2020年的5月23日至24日是中国科学院第十六届公众科学日,在我们中国,每年的5月份定为“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传播月”。

到时将全面展示中科院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描绘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

中国科学院将协调所属各研究所网络在线开放天文台站、植物园、博物馆、野外台站、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上直播科学实验和科学观测。

自动化所将直播展示无人驾驶、对抗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古脊椎所也将开放中国古动物馆,线上展出重要古生物化石。

VR(虚拟现实)全景方式对部分研究所园区、实验室或大科学装置进行实景漫游;“科技影音厅”将在网络上线百余个科普视频。

3. 中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强力举措

2020年,我们中国过了一个跟以往每年喜庆热闹氛围都大不相同的春节。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军人以及所有防疫工作者在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的道路上砥砺前行,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陈薇院士等医学精英也带领着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研究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

李兰娟院士

2020年1月26日,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率团队赴武汉一线,与北京后方科研基地同时作战,开展疫苗研发攻关。

陈薇院士

2020年3月27日完成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了集中的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陈薇院士团队

2020年4月12日,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了二期临床试验。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公布,这是全球目前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在防控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国组织开展了多种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其中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工作进展显著,目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陈薇介绍,该疫苗以改造过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搭载上新冠病毒的S基因,进入受试者体内,使人体产生对S蛋白的免疫记忆,从而真正达到将病毒“拒之门外”的效果。

世界三大知名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柳叶刀》纷纷以科学之名,在最近的3个多月,连续积极地评价中国抗疫举措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5月1日,《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在接受中国国家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封锁武汉的果断决定,为世界赢得时间,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了应该如何应对疫情的紧急威胁,世界应该感谢中国。

研究冠状病毒38年的美国爱荷华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斯坦利·珀尔曼在接受中国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为止,我已经研究冠状病毒38年了,面对这种最新暴发的病毒仍然有许多知识空白,只有等待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才能解答这些问题。”

根据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数据,在21世纪的前20年内,全球权威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冠状病毒的论文数量波动较大,在SARS疫情以及MERS疫情暴发的两年内,相关论文数量都出现了大幅增长,之后就出现回落。

数据还显示,2002年至2020年之间发表的关于冠状病毒的论文,其中1/3的论文来自美国科学家,1/3来自中国科学家,剩余的1/3论文出自世界其他国家的科研工作者。

4. 中国在2020年高新科技研发的成果

2020年5月5日18时00分,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88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将杨利伟和一面五星红旗送入太空,在太空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神舟五号成功并且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戚发轫一直担任中国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

戚发轫还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

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荣获了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

2020年5月5日,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实现了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成功地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戚发轫院士说:“我已经87岁了,再到前线去工作不现实了。但我觉得现在身体还好,还能做一些事,我觉得自己也想找点事干。”

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
戚发轫说:“星辰大海是无际的,人在里边是很渺小的,但是要靠每一个渺小积成一个伟大的事业。”

“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一个人你能把自己最宝贵的时间、科学研究奉献出来,是因为你爱它,人一生中最大的爱,就是爱国。

2020年5月8日13时49分,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酒泉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

张柏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教授说道:“作为载人登月的飞船,它的防热性能是非常好的;为了能够到达月球的轨道,它的重量要特别轻,从材料到结构都是我们中国自主研制的。”

中国科研工作一直在路上,类似于复旦大学钟扬教授等海外学成归来的中国学者们,他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让中国人民热泪盈眶,这些保持气节和科研底线的科学家是中国真正的脊梁!

2008年,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著名科学家施一公教授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了中国工作,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终身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

2013年12月19日,施一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选择癌症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研究的课题是: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致癌原因一直是全球科学家致力研究的目标之一。

迄今为止,施一公院士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他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已有若干科研成果申请了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

2003年,由于在细胞凋亡和TGF-信号传导等领域的杰出工作,破解了这一类的生命科学之谜,当时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学者。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并且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2016年3月25日,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17年9月9日,施一公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并获得100万美元奖金,以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2018年1月9日,施一公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筹建位于杭州的西湖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

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施一公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但他却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为中国开辟了一条科技创新之路。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施一公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回到中国时,施一公教授给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信中写道:“我希望将来更多的大学生能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使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的本科生有机会到清华大学来、到中国来,因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很多都将会是美国未来各个领域的领导者,我希望美国优秀的科研人才在年轻时能在中国待上一段时间,真正了解中国。”

2013年,施一公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8年12月22日,施一公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海外学成归来报效中国的科研人员都是优中选优的顶尖精英,他们带来的不光是高新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像施一公教授和饶毅教授身上那种具有严谨科研的学者作风,在中国充足的科研资金的保障下,促使中国科技进一步地繁荣发展、科研平台进一步地完善。

21世纪的全世界华人相信能够创造一个“中国梦”:全体华人集体努力建设一个群体幸福的中国,以中国的实践为世界提供新的模式。

中国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颜宁在她37岁的时候,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彻底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领域内50多年以来未解的世界难题,颜宁的科学著作是《尿嘧啶转运蛋白UraA的结构和机制》。

中国科学家颜宁在接受采访时,有一位记者问她:“现在很多人都在说焦虑,你现在过了40岁,会有什么焦虑吗?”

今年42岁的颜宁回答道:“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总是会给自己画地为牢,杞人忧天,但是,当你真的那么忙碌的时候,你哪有功夫去焦虑啊。”

中国科学家——颜宁

中国科学家颜宁先后担任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及科技部重大科学计划项目。

2007年至2017年,颜宁任清华大学教授。

2011年,颜宁获得中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

2012年,颜宁荣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2014年,颜宁担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5年,颜宁荣获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2016年6月,颜宁因观察到了蛋白质在原子层面是如何工作的,并对细胞膜上嵌入蛋白质的结构展开了深入研究,入选了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Science stars of China)。

2016年12月,颜宁基于“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分子机理探索”项目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7年12月,颜宁荣获“影响中国”2017年度科技人物。

2019年9月21日,颜宁获2019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5.  2020年5G时代的提前到来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说:“原本10年一次换代升级,1990年是2G技术,2000年是3G,2010年是4G,2020年是5G,但全世界都等不及了,所以2019年就抢发了,各个国家争相上阵。根据达维多定律,谁先发出来就抢先吃掉50%的市场。”

从1G时代到5G时代

5G的三个核心特点:低时延、高带宽、大容量。

5G与区块链互补,区块链的本质就是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能够解决信任的问题,但是每次都要全量更新记账本,更新效率存在问题,而5G的低时延、高带宽、大容量则恰好弥补了这些技术弱点。

吕廷杰教授

在《圆桌跨越派》的节目中,吴晓波和吕廷杰打消了大家的一部分恐惧:“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的确会造成一定数量的岗位失业,但同时仅建5G基站这一块就将创造出2200万个工作机会。”

5G到底需要多少个基站?理论上一个篮球场这么大的地方就需要一个基站,今年建成10万个基站,普遍应用至少需要300万个。

5G辐射对身体有害吗?抢红包更快了?下载电影一转眼就好了?汽车全部将实现自动驾驶了吗?

吕廷杰教授说:“5G的辐射远远低于微波炉的辐射,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影响,而且中国的辐射标准相当于美国的五十分之一,非常地安全。”

区块链、“云大物移智”、5G技术一并,将与实体经济不断地深度融合,建设中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继续大力地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增长点。

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34.8%。

从去年2019年到今年2020年,美国一直试图切断华为的全球芯片供应链,以各种手段打压中国的华为公司,但是,华为的5G市场订单依然位居全球第一。

反之,在2019年公布“实体清单”之后,美国排名领先的半导体公司每季度收入中位数均下降4%至9%不等。

对于5G带来的变革,中国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特别地说道:“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

《圆桌跨越派》

自动驾驶汽车将成为可能,远程医疗也将广泛应用起来,中国将进入万物互联时代。

人们现在很担心人工智能将完全取代人类,利用数字经济体系高效协作的人类智慧也许是驾驭人工智能的唯一机会,主要有以下6个专业术语来描述:

1.模块化生长:分布式结构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每个人都具备其特别的价值,成为数字经济的一个模块。

每一群拥有类似价值观、爱好、技能的人群都可能形成一个数字化部落,利用某种协议实现协作,追求某一方面的价值,进而实现社群价值,每个协议化的社群构成数字经济的一个模块。

2.失控,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去除外部控制。

这种条件成熟的关键在于:获取信息成本大幅下降,各个经济体市场有效性趋于迅速增加,而交易成本在不断迅速下降。

世界是一个局部“失控”的世界,凯文·凯利所描述的《失控》,本质就是系统在某个边界内构造一个成本极低的环境,使其中的参与者自行达到动态均衡。

而在传统体系当中,必须加入第三方的外界控制,这是组织为了控制内部交易成本而不得不支付的成本。

3.自下而上的控制:一个蜜蜂和一群蜜蜂可以看作两种不同的生物,基于分布式的团队对外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存在。

借助“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账本”的清晰理念,区块链能够被各行各业应用于解决数字经济下数据管理与交易的诚信问题,将助推“数字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而“云大物移智链”技术在金融、物流、能源、交通、公益、教育、版权和保险等行业得以广泛应用。

4.边界最大化:是指一个内部交易成本极低的组织,会逐步吞噬其他的低效组织,不断扩大其边界,进而实现社会整体交易成本的不断下降。

终极目标是,系统内部的交易成本无限趋近于零,越来越低的交易成本将吸引越来越多人进入系统。

5.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也就是动态平衡,历史上,当一个组织达到控制的巅峰,会迅速走向失控边缘。

例如比特币的社区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呈现出离散化发展的特征。

失控一段时间,又恢复到自然秩序,进而再进入到5G盛世。

6.变自生变:世界在变化中演进,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拥抱集群、去中心化的力量。

我们的社会机制,特别是新经济机制,将逐渐屈服于拥抱集群。

例如,卢旺达现在正在为无人机打造专用停机坪,以确保药物能够及时输送至病患。

相比于等待几个月的修路,无人机能为城区外的人快速地提供重要支援。

这是在全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正在发生的一个趋势,无人机即将迎来蓬勃发展的转折点。

这类似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虫洞理论”,如果空间被弯曲的幅度足够的大,那么就像一张纸被折到完全重叠,而虫洞就恰好是这张纸的重合点,这样人类就可以轻易地跨越全球大范围的空间,实现真正的星际旅行。

吕廷杰教授还特别讲到了一个即将会实现的场景:“走在街上看到迎面一个女孩穿的蓝裙子很好看,眼动仪立即会感测到,然后帮你虚拟出你穿上这件裙子的三维效果,然后搜出来在哪里买,接下来通过虹膜进行身份验证,你刚到家,裙子就已经送到了。”

6.  未来深度学习的科技世界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医学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三大高新科学技术。

运用纳米技术在血流中进行巡航探测,可及时发现病毒、细菌的入侵,并予以歼灭,从而消除传染病。

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远程医疗等技术大规模应用,医学模式将进入个性化精准诊治和低成本普惠医疗的新阶段。

智能化成为继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之后的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将向更绿色、更轻便、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深度学习是未来30年所有趋势当中最强大的一个趋势。

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机器翻译等任务上的成功促进了对人工智能(AI)的投资,以及实验性AI的增加。

大量企业将使用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市场的及时反馈,更好地去了解深度学习领域的适用范围,增加在正确领域里对它的关注,加速其价值的实现。

智能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快递无人机、智能穿戴设备等的普及,将持续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提升人的解放程度。

信息化战争、数字化战场、智能化装备、新概念武器将成为国防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广东省在2019年的GDP率先突破10万亿元,自1989年以来连续30年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

中国深圳成为了美国硅谷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华为、腾讯、大疆、中兴等龙头企业,已经跟微软、谷歌、脸书和亚马逊等美国的龙头企业站在同一行列,中国在2018年科学技术专利的申请量占了全世界一半。

21世纪的前20年,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成功地诞生,分别就是: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网购。

中国在21世纪的前20年里面,几乎是每一年的GDP总量都增长6%至8%,而且生活在中国的人们,仿佛也都习惯于中国科技迅速的变革和持续的创新,而且,中国的文化底蕴富有智慧禀赋,始终注重学习和教育。

2020年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一项重大的考古成果:发现了5300年前河南巩义的双槐树遗址,它是中国古代——河洛古国的一处都邑遗址,它正好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双槐树遗址

“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蚕牙雕。

中国最早的家蚕牙雕

家蚕牙雕以及出土的迄今为止最早的丝绸实物,这两者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懂得养蚕缫丝。

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介绍说,河洛镇双槐树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华夏民族文化在这个地区的延续与发展,由夏商周三代到秦汉,一直到唐宋元明清,中华五千年文明没有断,提供了一个最大的根据。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接近百万亿元,2019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预计将超过16%,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达到30%左右,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动力最足的火车头。

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目前在科技创新上仍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但优势正逐渐缩小。

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世界新兴经济体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活化地带。

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知识的创造和发展大大降低了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附,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性首要因素。

在未来,前瞻布局6G、 量子科技、深海深空、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监控天气、预计起落航线、森林环境、人体健康监测等数据将被各类型的高新科技公司所使用。

1:电商,短视频,线上教育,知识付费等线上项目,将会遇到空前的发展机遇。

2: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无人机配送᠋等高科技的行业强势崛起,第三产业即将迎来重大的转变。

3:配送平台和上门服务平台日益增加,例如:蔬菜配送、定制化餐饮配送、家政服务、搬家等上门的服务。

4:线上办公软件,尤其是能够实现个体协同的办公软件,它是未来的趋势,工作不再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

5:办公家具、家用科技设备在数字经济时代得到迅速发展,有更多的人将会在家里办公、远程办公。

6:同城物流、跑腿服务井喷式发展,未来的上班族会变得越来越懒惰、独立。

7:私人医生、私人心理医生以及各种线上咨询服务增多,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心理辅导。

8:VR/AR等科技真人秀体验类的项目,其增强现实的应用场景会随着5G技术的成熟而飞速地发展,虚拟世界也将会一步一步地转变为现实世界。

9:各种深入社区、乡村的项目,将帮助社会进行网络化的管理。

10:医药健康、养生行业继续保持高昂的增长势头,人们挣的钱更多地用于购买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

11 :  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宋延林研究院团队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方绚莱教授等合作,他们利用3D打印技术构造了三维锥形的不对称结构蒸发体系,在高盐度下实现了高效太阳能利用和高速水蒸发。

研究表明:设计的3D锥形结构表面可以束缚梯度厚度的水膜,水膜将会沿着3D结构的侧壁呈现温度梯度,并由于马兰戈尼效应使水流向顶部,从而显著地提高了水蒸发速率和能量利用效率。

阵列化3D结构可实现批量海水淡化,而且具有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其海水淡化收集速率可达1.72kgm-2h-1d,具有实际应用的前景。

12 :  未来的病房将能根据患者当前患病的严重程度、个人生活方式、健康数据等因素,自动更换室内布局、调整灯光和声音,让患者拥有最佳体验。

随着空间技术不断地学习和进化,它们将辅助患者更好地进行治疗,同时也降低了医院的成本。

艺术创作被认为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最后一个堡垒,但在未来,人工智能却可能会成为最新潮的艺术家。

哈佛大学博士——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也解释了知识分子的具体含义:“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信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之不顾的人们和议题,并且对此持有公共关怀和批判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1世纪的今天,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粮食和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大气海洋等生态环境污染、重大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疫情和贫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事关全人类的共同安危,中国、美国、英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携手合作应对各种挑战,这也将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以及共同选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847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08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58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42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3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87评论 1 218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5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8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73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42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3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73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1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30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2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37评论 2 26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大家好,我是柴妹 互联网是个神奇的地方 你的一切问题 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 甚至有种神坛的幻觉 月入百万有千百种方...
    柴狗夫斯基阅读 164评论 0 0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8,471评论 28 53
  • 信任包括信任自己和信任他人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失败、遗憾、错过,源于不自信,不信任他人 觉得自己做不成,别人做不...
    吴氵晃阅读 6,133评论 4 8
  • 怎么对待生活,它也会怎么对你 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美丽的人间。每个人从来到尘寰到升入天堂,整个生命的历程都是一本书,...
    静静在等你阅读 4,925评论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