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44-一见钟情-第9周总结

2017.9.29日 星期五 天气晴

9月29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44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一见钟情”

浪漫爱情,在遗传进化的角度看来,仅仅是人作为一种生物为了选择伴侣并繁衍后代一种本能行为,并且它的发生可以是即刻地、快速地、甚至是无意识地——这是遗传学家描述一见钟情的方式。

根据美国一项对5000名21-70岁的男女进行的单身狗年度调查)显示,59%的男性和49%的女性表示他们相信一见钟情,并有41%的男性和29%的女性表示他们曾经体验过一见钟情。

那么,“人海茫茫中第一眼看见Ta,我就坚信自己已经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这样的电影桥段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吗?如果发生了,它是可靠的么?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有哪些规则么?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的最基本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而这种奖赏可以是直接的,比如相处时愉快的感受;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例如,物质、地位、情感等满足我们的安全、归属及信任等的需求。

如果你希望有人对你一见钟情,可以看看以下这些吸引力法则,并也许能尝试在其中一些方面做得更好:

1. 看脸

美好的事物常常能带给人愉快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最直接的相互吸引,大多来源于外在,并且这的确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对于外表好看的人总有一种“外貌吸引力刻板印象”。

不论是在职场、朋友、Pao友、还是婚姻中。 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为此心理学家们做了相关实验。

他们给被试看一组陌生面孔的照片,并要求被试对照片中的人的性格与发展前景进行评价。他们发现:人们认为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值得信赖,更善于社会交往,以及更有可能为他人考虑。

同时,研究者们还发现,“看脸”并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先天形成的。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婴儿对姣好面容的偏好和成年个体并无太大差异。研究者们挑选了一组不同女性的面部照片,请成年个体对该组照片进行1-5的评分。

之后,他们将相似亮度和对比度的照片两两分组,并将照片以组的形式展现给出生不久的新生儿。他们发现新生儿注视那些外貌俊美(依据成年人的评分断定)的照片的时间要长。他们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人类不断进化获得的“人脸刻板印象”所导致。

2. 相似的人让我们觉得更有吸引力

我们会被与自己相似的人吸引,不论是人格特征、价值观、经历还是背景、兴趣和品位,或者其他任何方面,我们都更偏爱与我们有很多共同点的人。

不管有没有意识到,人们还是倾向于认为,相似的人更不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也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实现相互理解和交流。

此外,我们会喜欢那些与“理想的自我”相像的人,也就是说,我们会觉得,那些拥有我们期望得到却并不具备的品质的人很有吸引力。

然而,有些时候我们那些最有吸引力的特质也可能成为关系告吹的罪魁祸首,这就是所谓的“致命的吸引”。一些那些我们认为的开始吸引人的特点可能逐渐变成缺点令人讨厌,比如一开始,认为对方和自己一样自主强大,但久而久之却愈发觉得那是一种嚣张跋扈。

3. 我们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我们会尽可能地追求最有可能得到回报的对象。人与人之间吸引力的核心是“奖赏”(reward)和“正向互动”(positive interaction)。

心理学家们借用了经济学的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是否值得拥有)= 伴侣的长相吸引力 x 自己被接受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我们会衡量喜欢的人的相貌和对方接受自己的程度,由此来判断对方对我们的吸引力。对方长相很有吸引力,但是感觉自己完全没有被接受的可能,那么期望值也不会很高。“被接受的可能性”是与个体的“安全感”有关的。我们判断自己的喜欢是否会得到回应,并不一定是客观的,很多时候更是受到我们自己的认知偏见的影响。一些对自己的评估过低的人,往往对伴侣的期待低于自己实际值得的爱人,就是这个原因。

4. 情绪双因素理论

情绪双因素理论,又称为吊桥效应,。该理论认为,当感受到某种情绪时,人们总是先感受到自己的生理唤起,然后即刻在当下环境中寻找线索,对这种生理唤起进行解释。

也就是说,如果你和约会对象一起做一些刺激性的事情,你就因为要给这种刺激感找原因,而不自觉地找到对象身上去——觉得是Ta让你脸红心跳。

后来,心理学家Donald G. Dutton和Arthur P. Aron通过“吊桥”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吊桥效应。实验发现,当人们在高处心跳加速的时候遇到了可能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人,那么我们对对方的吸引力评价会比平时要高——恐高导致的心跳加速,被大脑错误地归因成了是对方的吸引力导致的。

5. 物理上离得近的人更有吸引力

我们喜欢空间距离上离我们更近的人。心理学家们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学生宿舍内开展了一项关于“友情的形成”的研究。

他们发现大学生对和自己宿舍楼住得近的同学好感度会更高。

其中,相隔1间寝室的人当中,有41%的人认为对方是自己亲密的朋友,而随着相隔寝室的增多,这一比例也逐渐下降。也就是说,空间距离影响了个体之间关系的形成。这可能与我们能更方便地与邻近的人发现共同爱好、“相互奖赏”有关。

6. 我们更可能喜欢熟识的人

有一个关于单词的实验,实验者向被试展示了一系列单词,单词是一种被试不认识的语言,实验者把不同的单词以不同的次数向被试展示,然后让被试按照好感程度给单词排序。结果显示,被试者看到次数多、更加熟悉的单词,好感程度会更高。

这个实验的效应在人和人之间也会发生。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常联系的人。重复的接触他人,甚至仅仅是图像,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好感度。与一个人相处的时间越长,我们越有可能喜欢上他。

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在反复接触和相处之前,我们对这个人的态度是积极或至少是中立的,这样的“日久生情”才有可能发生。如果一开始我们对这个人就有成见,反复的见面会让负面感情也得到加强,我们会更加讨厌这个人。

综上,要增加对方眼里你的吸引力,你可以搬到离Ta更近的地方,带Ta做一些刺激的事情,经常在Ta跟前混个眼熟,明确地表现出你喜欢Ta,当然归根结底你懂的,还是要看脸。

一见钟情是真爱么?

1. 一见钟情和自恋有关

一见钟情的感觉有时是不可靠的。在前文我们提到,相似的人更具吸引力。与之相对的,个体存在“吸引力相似感”,即人们遇到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时,就会假想这个人与自己是相似的。

容易一见钟情的人常常会认为那些最能吸引自己的人,通常是与自己最相似的人,即当对方有某一点非常吸引我们时,我们倾向于认为Ta与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更相似,但这个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

心理学家们认为,这往往与个体的自恋有关,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对方当做是自己某些“未实现的理想自我”的替代品,潜意识认为得到了对方就是得到了理想中的自己。这也是一见钟情的人常常会感到“ta就是理想型”的原因。

当人们将自我投射于这个客体(object)时,我们倾向于努力不断认知到彼此的相似性,来保持认知上的和谐一致。这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吸引力就会更加强烈,然而这种认知却可能是片面和扭曲的。

是我们假想中的“对方就是自己”带来了这种吸引力。随着接触的加深,一个人就可能会感受到,原来对方不是自己。一见钟情的魔法就会消失。

2. 一见钟情的爱是否深刻?

评估一段感情的深刻是否,通常有“情感强度”与“现实基础”两个维度。“情感强度”指的是在某一时刻所感受到的浪漫情感的强烈程度;而“现实基础”则指的是伴侣之间长期相处所经历的共同事件,包括双方对于彼此需求的满足。可以看出,后者需要双方花费时间相处、共同创造。

因此,有人认为一见钟情缺乏共同经历的现实基础而往往无法深刻持久。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比起那些没有一见钟情的体验的伴侣,一见钟情为双方所提供的情感强度,往往能够让他们更愿意花时间相处,也为之后的“现实基础”做好铺垫。换言之,一见钟情是有可能成为一段深刻感情的开端的。

以一见钟情开始的感情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优势1:激情带来的积极相处模式

如前文所说的那样,一见钟情会带给人们更高的情感强度。一见钟情充满激情,往往可以让我们对对方有更多的美好想象和正向期待。而这种对于伴侣和关系的积极想象,能够促进双方的沟通以积极的方式进行,例如以“我需要你…”而不是“你为什么不…”表达自己的需要,有利于化解冲突,增进感情。

优势2:主动寻找相似性

在爱情中,双方的相似性往往与一段感情能否持久有很大关系。前文中提到,一见钟情的人倾向于相信“具吸引力的人与自己更相似”,也就是说,他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仍然会不断试图寻找双方的相似性以化解冲突,即便这些相似性并不一定真实而准确。而这种努力也有可能利于感情的长久发展。

劣势:想象的困境

然而不论是激情还是寻找相似性,一见钟情的确很大程度上建立于人们对对方的主观期待和想象当中。你感受到的种种命中注定的巧合,其实只是大脑有意识的挑选了信息暴露给你。这也很有可能会使我们陷入想象的困境中。当对方的事实行为与我们的期待/想象不一致时,我们会有一种“Ta竟然会是这样的”的不一致感。

对于一见钟情的伴侣而言,包容与化解冲突的能力是决定关系能否成功的关键。这种包容力也是一种非整合能力的表现,与人格的成熟度有关。

愿你能与另一半始于一见钟情,长于日久生情。

今日电影推荐:《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

1995年美国上映 豆瓣评分8.7

2004年柏林电影节上映 豆瓣评分8.7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2004年美国上映 豆瓣评分8.4 金凯瑞+凯特·文斯莱特





9月29日读书心得

《孩子王》

艺术性方面:

相比较而言,阿城的“三王”中,被评说最多的是《棋王》,其次是《树王》,较少被人谈论的是《孩子王》。

最主要的原因是,《棋王》和《树王》更符合“小说”的原貌,即它们故事性强,几乎接近英雄传奇,可以讲述。而《孩子王》则不然,它的故事性非常弱,难以讲述,人物又极其“普通”,不具“典型”性。

但是阿城自己却说:“《孩子王》是笔者自认为成熟期的一个短篇。”那么它的成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是人物更寻常,细节更日常,语言更家常。

简言之,个中有人,有物也有文。

一、个中有人,呼之欲出“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能有趣,很不容易。”《棋王》和《树王》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普通人”的故事,王一生和肖疙瘩其实都很不“普通”。倒是《孩子王》中绰号为“老杆儿”的“我”才地地道道的是个“普通人”。

王一生和肖疙瘩都可称为“异人”,是与周遭环境终究有些不协调的“怪人”,他们是“普通人”闲谈的“话题”。“老杆儿”却一点也不“异”,也不“怪”,他在成为“孩子王”之前,已经和所有的人都打成一片了,已经是个做农活的“熟手”,不仅如此,他的待人接物也已经完全“农民”了,这从《孩子王》的开头他被支书召见时的一幕,就可知晓,他的所为所思,甚至比“农民”还“农民”——至少,在我们的想像中,农民就应该是这样的。

但“普通”并不意味着“浅陋”“狭隘”和“无知”,更不意味着“苟且”和“平庸”。学校教育给他们留下的印痕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但社会教会了他们一整套进退自如的处世之“道”。

但他又确实是有思想和追求的人——这是无论什么环境中都有的角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气派,在这个只读了一年高中的插队知青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展示。

小说还轻描淡写蜻蜓点水般地穿插刻画了女知青“来娣”的角色,更立体地展示了“老杆儿”的立体层面,内敛而别有风情。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老黑、王七桶、王福,都是用老杆儿的眼睛和感受来描摹的,呼之欲出。“老杆儿”的寻常,一如我们的邻人,也如我们自己。

“老杆儿”说哑巴王七桶:“似乎他只是一个机器部件。出了故障,自然便有这个部件的用途。”其实,在那个时代,恐怕人人都是“革命的螺丝钉”。他说王七桶,其实也是自况:他自己也是“机器部件”,也是在机器“出了故障”时才显示“用途”——他能有“教书”的经历就是如此。

但“老杆儿”有思想,他对教育的种种思考,即便是在当下,也依然让行内人觉得有分量,依然觉得还是教育的瓶颈——这些写得叫行外人不厌烦,叫行内人点头。但是如果说阿城谈的就是“教书”的事,就太小觑了他,他说的决不局限于教育,从其中对“文化”的见解——“文字盲”“文化盲”来看,这是非有大阅历、大学问者所不能道,而且他说的一点也不“深沉”。

二、个中有物,耐人寻味《孩子王》中深得中国传统小说“草灰蛇线”之技法,许多初读时以为可有可无的设置,随着叙述的展开,无一不得到回应。而初读时以为很有深意的玩意,后来却又无迹可寻。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新华字典”和“烟”。字典。

甚至,《孩子王》可以将题目改为《字典的故事》,在叙述过程中,中心道具词典——经来娣、王福、王七桶的连锁连接,恰恰自然就有一种温热溢出来,暖热了作者原来想要追求的冷调子:陈林桌上有一本新华字典;王七桶干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活都不累,但一听到连县城都没字典卖,竟累了;“我”从没想过做老师却做了老师但没有字典,偏偏想做音乐老师而根本就不可能的来娣却有字典;来娣送“我”的字典成了“我”教学的“圣物”;王七桶的儿子王福为了得到字典和“我”打赌;王福决心抄字典;“我”做不成孩子王后,将字典送给了王福。整个小说可以说,就是以“字典”为线索来结构全篇的。在礼乐崩坏的文革时代,“字典”更具象征意味,是礼失求诸野的指向,也传达着一代城市插队知青和民间蚕妇村氓对知识的渴求。

烟。“老杆儿”从小说的一开端就是以一个资深的吸烟者的形象出现的,支书扔给他一根烟,他一抽就知道烟牌。如果撇开现代社会的健康角度来谈,烟是非常有趣的物品,很多文人,像朱自清、汪曾祺都很有趣地谈过它。烟,对人的意义是很难说明白的,即便是在饮食都难以为继的情形下,很多人都依然难舍此“好”。

在《孩子王》中,除了“字典”,“烟”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道具,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展开,都化成了小说中的不被人察觉的物件。支书召见“我”,扔给我一根“金沙江”,他自己则抽水烟,应该算是一种“礼贤下士”的姿态。别人发烟都不会给王七桶,“我”给他烟,是一份“同情”,“我”甚至想送一盒烟给这个勤劳的哑巴,只在表示“我”的人道和优越感。王七桶拆开“我”送他的烟,取出一根,又将烟还给“我”,感激“领情”中,也维持着“人”的矜持——大家都不把他当“人”看,而称呼他为“稀屎”,其实他也是“人”。“我”和老黑之间的烟,这是“友情”。而最后,吴干事在处置好了“我”之后才给“我”烟,“我”说:“不会”,则是一种尊严——“我”何尝需要你的安慰?支书的“金沙江”,“我”给王七桶烟、老黑的烟,吴干事的烟,无不微妙地展示着人物的情感和世故。

阿城成长于电影世家,他对电影场景中的道具有完全不同于契诃夫式的理解,他未必要使每一样道具都能发挥它的呼应的功能,但对刻画人物却绝非是可有可无的。还有让小说始终笼罩在诗意氛围中的“太阳”,也真正构成了小说抒情的“意象”。

三、个中有文,俯仰生姿。单靠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决构不成小说的魅力。子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阿城的“三王”之所以散发着夺目的光芒,最主要的原因当算是其语言的风采,且看《孩子王》的第一段:一九七六年,我在生产队已经干了七年。砍坝,烧荒,挖穴,挑苗,锄带,翻地,种谷,喂猪,脱坯,割草,都已会做,只是身体弱,样样不能做到人先。自己心下却还坦然,觉得毕竟是自食其力。这一段文字,质朴平实如同口语,识字的人都能读通。但就是这么一段文字,细细品味则可以读出其独特的内容性、文化性、暗示性和流动性。文字叙说了“我”是怎样度过七年的农村生活的:“砍坝,烧荒,挖穴,挑苗,锄带,翻地,种谷,喂猪,脱坯,割草”,这种活路,不要说普通读者,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也不一定知道究竟是怎样的情形——所谓的“生产队”,看似是含混而抽象的农村泛指,其实地域性很强。但一般的阅读不至于去刻意追究其究竟,因为是“小说”。“都已会做”,是“我”七年的农村生活的“收获”,没有用省略号,更没有用“等等”,其意在表明:收获不菲!没有一丝埋怨和指责。而“只是身体弱,样样不能做到人先”一句,无疑暗示着,倘若身体不弱,一定会做到“样样都领人先”——“我”对那样艰辛繁重的农村的生活,不是逃避,不是应付和将就,而是有样学样,如果可能还要胜人一筹——不露声色的文字始终遮掩不住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只是”一语,轻微转折,略带遗憾,但又是一种开悟,“我”明了自身的局限,而且,这份局限根本就突破不了,于是“自己心下坦然,觉得毕竟自食其力”,而“人先”“坦然”“自食其力”其实并不是白话口语,是很“文”的书面“文言”,不经意地体现了“我”的文化教养,用在这里一点也不突兀涨眼,因为,小说,是看的,不是“说”的。恰如阿城充满智慧的自白:“你找到了限制,也就找到了自由。”《孩子王》的第一段就如此这般给出了种种限制,但同样也开始了限制下的自由展开,整个故事都没逸出这最初的文字风貌。仔细品读《孩子王》,能让人领略到一个涉世很深,浸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者和观察者,以审美的视角,以小说的笔调描摹出的1976年的中国农村日常生活的样貌,意味深长。

思想性方面:

十年的背景并不是这个故事的重点,因为,很实在的,故事中“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并不特殊,十年动荡会有这种情况,到了现在,也不是没有,只是程度上和一些细节的差别罢了。

问题是什么?——三个方面,校园教育,社会教育和人的自我教育。

校园教育:孩子需要学的,不是口号,而是人话。

王福第一次交上的作业:

“我家没有表,我起来了,我穿起衣服,

我洗脸,我去伙房打饭,我吃了饭,洗了碗,

我拿了书包,我没有表,我走了多久,

山有雾,我到学校,我坐下,上课。”

我不觉笑起来,说:“好。”迈到前边,将纸放在桌上。这个简单的表扬给了平时写惯了“红旗飘扬,战鼓震天”的孩子极大的鼓励。

最后一次,又是王福先交上来。我拿在手中慢慢地看,不由吃了一惊。上面写道: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中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来养活一家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一位语文教师的感受:

就今天来看,这样的观点一点也不过时。我不知道语文课要把那么多的时间用来给每段文字写大意,反问句、近反义词、多音字、组词、造句、ABB式、动词、形容词搭配,缩句、扩句、修改病句等等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到初中螺旋递进,逐级深入干什么?难道学生全部搞清楚了考试100分了,语文就学好了?

感觉我们学语文和学英语都是这样痛苦的淹没在句式语法结构中,完全磨灭了对语言类学习的兴趣。学语言,只要有语言环境,先说清楚,再写清楚,就可以基本掌握了。汉字常用的就三千多个字,当你读《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文学作品时你还会去关注里面的近反义词和每段段意吗?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沉迷其中,和主人公同喜同悲。应当侧重培养孩子的鉴赏力和感受力。

身为语文老师,当我们每天、每节课带着学生去分析文章结构和语法,这样的长此以往只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考出好成绩。这样的语文课有意义吗?教了六年、九年、12年的孩子连话都说不清、事情都写不清,只知道文章结构的排比句、夸张、空话、套话,让每个人、每一个人从学习开始就是说一套做一套。按照书本上课、每天同样的认字、组词、听写、背诵,关键不是学习有问题,而是相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没有新鲜感。再加上无休止的各类练习,剥夺了孩子大量的阅读时间。 语文素养会伴随影响我们的一生。借用一位学者的话来说学语文的意义:“要学好语文,就要珍惜每一个生活细节,用有体察的眼睛去看世间的一切。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

社会教育:警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三重监狱

政治方面:58——78年  关键词:根红苗正 成分 类别 批判 上纲上线

经济方面:78——08年  关键词:致富 发财 物质的自激

文化方面:08年——至今 关键词:迷茫 焦虑 困惑 意义褪色

人应当在各种变动不居的时代浪潮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人生定力。

这份人生定力=贯穿一生的精神追求+客观冷静的判断理性+永不忘记的常识初心

人的自我教育:独立思考的能力——人要终身教育自己,才能不断解放自己

原文:我告诉你们,识了字,还是文盲,非得读懂了文章,明白那里面的许多意思,才不是文盲。“不识字”,大约是文字盲,读不懂,大约是文化盲。

三王其实都在谈一个问题:匮乏。《棋王》精神追求匮乏 《树王》基本理性匮乏 《孩子王》基本常识匮乏

不要只听一家之言,不要受困于当下脑子里各种既有的,也许来自某个特定力量灌输给你的观念和判断,多用好作品刷新自己的认知与思想,确立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常识。这也是我们领读营的目的和初心。





第九周总结:

本周清晨小音频汇总:

1.角色扮演

童年时的角色扮演(社会化与社会自我教育)——成年后的角色扮演(丰富体验度帮助决策、模拟状况提升应对能力) ——《不得不面对的事情让你感到痛苦,就把它当做一段历练或体验》——影片:《盗钥匙的方法》

2.紧绷感

《为啥明明没咋忙,一天还是这么类》——原因(看不见的能量损耗、企业文化的非人性化、高敏感度、极端化的时间管理)——危害(身体、心理)——放松的误区——方法(能量管理、间隙小睡、风景海报、社交放松、身体部位排查法)——影片:《丈夫得了抑郁症》《南极料理人》

3.慢性焦虑

持续性杞人忧天,影响当下心态与行动力——特征(灾难化的想法、高焦虑敏感度、反刍思考)——诱发因素(父母教育不当、长期压力无处释放)——危害(习惯性回避、情绪管理能力下降)——方法(平缓呼吸练习、区分问题类型、给自己留一个专门的忧虑时间段)——影片:《菊次郎的夏天》

4.讨好者现象

“老好人”——特征:(缺乏健康的个人边界、极不擅长做决定、不会求助、没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活着)——原因:(求全喜欢的认知执念、行为上的习惯养成、关于灾难化后果的情感忧虑)——影响:(看不清真实的自己、关系反而更脆弱、耗尽自我世界)——方法——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

5.一见钟情

吸引力法则:(看脸但并非单纯生物意义上的脸、相似性且包含着与理想中自我的相似、被接受的可能性喜欢喜欢我的人、情绪双因素理论或吊桥效应、物理距离近和曝光效应)——一见钟情的机制(人的自恋设定、情感强度的保障,现实基础的起点)——优势劣势(激情带来的积极相处模式、主动寻找相似性、想象的困境要看开)——影片《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本周走来的师父:钟阿城

第一天9月25日:

走近阿城:30岁前的阿城、成为作家的阿城、生活强人的阿城、会聊天的阿城、“好色”亲近世俗、有烟火气的阿城、在圈子里被封神的阿城

用字的俭省、迷人的语调和节奏与气氛。

以《会餐》《炊烟》《成长》《洁癖》为例。

第二天9月26日:

如何做到用字俭省:行为大于心理和情绪、语境表意代替单句表意、砍掉形容词副词,砍到不影响传达本意。

故事中的隐晦思想性,不求全篇传达一统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启发。

以莫言获奖感言、世说新语、聊斋志异·骂鸭《厕所》《豆腐》《大风》《扫盲》为例。

第三天:9月27日《棋王》

艺术性:对传统笔记体小说的传承、第一人称的使用(一石三鸟:记述对照和潜线)

思想性:到家之精神追求:王一生的名字、气质、原则、作为、吃道棋道与人道合一

第四天9月29日:《树王》

艺术性: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与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的结合。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结合——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思想性:蒙昧的良知VS内外的愚痴——现实主义悲剧的延伸——树王》里潜在的是蒙昧的良知,不是科学的,是原始的,但它面对的不是科学,而是愚蠢,这就是双方都走向失败。愚蠢没有良知,所以良知即使是蒙昧的,对于中国,也是有价值的。

第五天9月30日:《孩子王》

艺术性:个中有人、个中有物、个中有文。

思想性:校园教育:孩子需要学的,不是口号,而是人话。

社会教育:警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三重监狱

人的自我教育:独立思考的能力——人要终身教育自己,才能不断解放自己

原文:我告诉你们,识了字,还是文盲,非得读懂了文章,明白那里面的许多意思,才不是文盲。“不识字”,大约是文字盲,读不懂,大约是文化盲。

三王其实都在谈一个问题:匮乏。《棋王》精神追求匮乏 《树王》基本理性匮乏 《孩子王》基本常识匮乏

不要只听一家之言,不要受困于当下脑子里各种既有的,也许来自某个特定力量灌输给你的观念和判断,多用好作品刷新自己的认知与思想,确立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常识。这也是我们领读营的目的和初心。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44天,今日小理论是:一见钟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290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99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021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34评论 0 2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1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51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02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05评论 0 19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86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76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00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60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5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85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9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