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去标签现明净——《临安春雨初霁》解读

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的代表诗作之一,在它刚写成的那几天,就被包括皇帝在内的读者赞赏——毫无疑义,这首诗里最打动人心的警句,便是第二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只是今天对此诗所作的绝大多数鉴赏,往往绕过了这两句。为什么?

一般来说,人们仍然习惯于用“知人论诗”的方法来解释诗歌。譬如在对这首诗的诠释中,先是把陆游固化为一个态度单一的爱国诗人,和朝廷的关系,也简单到只是不断写诗敦促着皇帝和大臣们收复失地。

在这样标签化的陆游像之下,我们再通过查找史料了解到,这首诗的背景是诗人62岁那年被重新启用,任命为严州知州。陆游按惯例去京城觐见皇帝,客居临安时写下了这首诗。《宋史·陆游传》里还有一处细节,皇帝在临别前,对陆游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于是,一边是一腔热血想要收复失地的陆游,一边是给他一片美丽山水可以赋咏自适的皇帝,二者构成了鲜明的矛盾,于是诗人失落、苦闷、悲愤……带着这样的“固定背景”来解读这首诗,自然无法妥善地处理“深苍明朝卖杏花”这样明亮的意象,而只能把解读的重点,放在“客京华”、“闲”、“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这些似乎能够支撑事先确定的解读意义的诗句上。

这就是《宋诗鉴赏辞典》中王镇远先生的解读,很有代表性(链接:王镇远先生解读《临安春雨初霁》)。钱仲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显然没有落入这样的贴标签的解读,可惜钱先生只是提供了几处重要的注释,却没有就此诗的意蕴发表任何意见。

这种解读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如果我们把“知人论诗”的“历史背景”再扩大一些,史料再挖得细致一些,就会发现以上的解读事实上和历史背景颇多矛盾。

譬如,陆游一生痴爱山水,能到严州赴任,至少在他未到任时的想象里,不会是一次苦闷的旅程。而能到严州任职,和他的爱国情怀也并不矛盾,事实上,他从来没有申请过自己去带兵打仗、收复河山。在任何地方,他都可以用他的诗歌来爱国——对整个国家而言,这样的意义远大于让一个年迈的文人去上马杀敌。

譬如,陆游此前曾经请求能够回到家乡附近,找一片风景优美之地“养老”,这次难道不是如愿以偿?

譬如,这次陆游是失官几年后再度复得,而且是升了官——想要复出为官,事实上一直是他真实的心愿。陆游在许多诗里坦白表示,自己需要一份薪水养活自己和家人。

譬如,在临安期间,他和杨万里等人诗酒唱和,甚是开心。

譬如,在陆游的全部诗句里,我们不仅能读到不少爱国诗篇,但同样也能读到数量众多的热爱精致生活的非爱国诗篇——仅用一个爱国标签,是解释不了陆游的全部诗作的。

如我一贯所坚持的那样,我认为要领会诗歌的意义,主要还是得回到诗歌本身。甚至对诗歌传统(和前面的伟大诗歌的关系)的了解,也比掌握一首诗的历史背景更为重要。历史背景是理解一些诗歌的必要资讯,但本身却不足以提供诗之为诗的理解,或者证明。

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诗歌总不是生活本身,也不表现诗人的全部心情,而是诗人用词语、意象、音韵编织出来的一个简洁、凝练、动人的艺术之境,并借此向世界呈现自己的本心、意志。而他所用的词语,往往是一个特定的诗歌传统中的“行话”,他的创造性,就体现在创造新的“行话”,或者用一种微妙的方式,丰富“行话”的意义。

“春雨初霁”是一个自然现象,但被诗人采撷进诗歌里,它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现象——而且在此之前的诗人,已经用无数诗歌赋予了“春雨初霁”以明确的意义方向。一般来说,它不是悲愤的,即使开始有忧郁,最终也将是雨过天晴,变得明朗的。

这是诗歌的第一个意蕴清晰的暗示,但它需要在诗歌的展开过程中,和其它的意象相互诠释,从而获得它明确的意蕴。

这首歌确实是在一种比较低落的心绪中展开的: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但我们都知道中国律诗的四联之间,绝句的四句之间,有“起承转合”传统,所以焉能不猜测这或者是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前的“山穷水复疑无路”呢?

而且即使在这一联的两句诗中,也并不全是黯淡。譬如这里有一个特殊的意象——骑马。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讨论过马与驴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不同象征(链接:《何故作驴鸣(上)》《何故作驴鸣(下)》),一般说来,骑驴往往和失意、流浪相结合,而骑马往往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做官结合在一起。而有意思的是,陆游恰恰更多时候是和骑驴结合在一起的,余秋雨曾经在一篇散文中感慨:“那种扬旗排队的旅游队伍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最好是单身孤旅,但眼下在我们这儿还难于实行:李白的轻舟、陆游的毛驴都雇不到了……”因为陆游的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和他的爱国诗篇同样打动着一代代文人。

如果用知人论诗的方式来强行解读,这里完全可以解读成另外一种模样:谁令我骑马到京城来?那是皇帝亲自召唤啊,升了我的官,还流露出对我的诗作颇为欣赏的态度,这正是对第一句的“世味年来薄似纱”的反转,以示皇恩浩荡啊。但这样是不合法的,毕竟在诗句中陆游用的是“谁令”而不是“皇命”,而这种不知谁左右了我命运的问法,带来的自然是一种“前途未卜”的怅然心情。纵然是“骑马”,是“许诺升官”,但依然留着一些淡淡的惆怅,和对前途的茫然。

骑马或者骑驴,和陆游事实上是怎么来到京城并无关系,按照当时最普遍的情况,陆游更多的可能是乘船从大运河(萧甬运河)渡钱塘江到杭州,然后再坐轿子或者马车。但这是诗句,诗人选择能够表达他想要表达情感的意象,而不必处处拘泥于物质的事实。

诗人把首联中的不安、茫然、忐忑带到了第二联:小楼一夜……

一夜未眠,听着风雨,这自然表明诗人依然处于不安和忐忑之中,但是,毕竟这里诗人最后采用的词语是“春雨”而不是“风雨”,这就意味着诗意在此处可能出现了转折。

聆听风雨的传统中,我们能想起诸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昨夜雨疏风骤……应是绿肥红瘦”等诗句;而聆听春雨的传统中,我们则能想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和“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等诗句。

诗人或许很多次斟酌着、推敲着该使用“风雨”还是“春雨”,因为他的心情本就在二者之间,在“忐”和“忑”之间起伏不定。

但毕竟最后诗人呈现给我们的是“春雨”,是“天意苏群物”的雨,而不是“明日落红应满径”的雨。

雨来自天上,是天的恩赐。

大地的复苏与欣欣向荣,在诗歌中从来不需要费力地罗列万物,而只需要找到最新鲜、最动人、最能够把世人麻木了的感官唤醒的一个意象,譬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草色遥看近却无”,譬如这首诗里的“深巷明朝卖杏花”!

就七个字,万物复苏,整个城市欣欣向荣,更重要的是,诗人的心绪终于从不安中安定下来,从忐忑中明亮起来——这也是“天意苏群物”中特殊的一物,而至少在这首诗里,它成了最先领会上天恩赐的先觉者——在杏花开放之前,他已经道出明天将“春雨初霁”和“杏花盛开”,也就是说,他已经肯定这雨是善意的雨,是恩赐的雨,他原本忐忑的心已经在对雨的聆听中安定下来,确证了天的善意,和春的信息。

于是,在京城的客居生活也就随之安定、安宁: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擅长行草,是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所以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一个书法家在演练他钟爱的艺术时,心情是无聊、空虚和郁闷的。


陆游书法手稿

而此处诗人明显地使用了一个典故:张芝擅长草书,但“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因为草书要考虑布局谋篇,要求更高,所以张芝说自己经常是匆匆不暇草书。而陆游是反其义用典,说自己此刻很悠闲,可以写草书——此处悠闲,主要还是心的悠闲,而不仅仅是身的空闲,从首联刚进京时的忐忑不安,诗歌推进到这时,诗人的心至少是暂时地安顿下来了。

这种心的闲适,更表现在后半联诗里:“晴窗细乳细分茶。”宋朝时的茶艺,和今天颇为不同,远为繁复和讲究。

不同于我们的散茶(叶茶),宋朝人用的是小茶饼——由早春的新芽用煎茶法制。饮用前,先得把茶饼切下磨成粉,做成是末茶(抹茶)。然后用开水冲泡,用茶匙或茶筅打出“细乳”。品尝时,还可以用不同浓度的茶汁,在泡沫上浇出山水花鸟等图案(颇像今天的卡布品诺咖啡上的图案),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戏分茶”。


宋徽宗的著作《大观茶论》里,记录着分茶的相关细节;宋徽宗的名画《文会图》,刘松年的名画《撵茶图》等里,我们可以看到宋人饮茶的现场。无论如何,这是当时文人热衷的雅事、美事。如果没有其它信息佐证,仅仅从把玩茶道和书法上,是不该得出诗人当时苦闷、无聊的解读的。

但诗人表达出的明朗,也确实是低调的,安静的,甚至是有一点点孤寂的。这是静美、静好的时光,是雍容、精致的岁月。此刻诗人的心,不是想起北方的悲愤与热烈,而是静候下一刻来临的从容。

在最后一联中,诗人完成了诗歌程式“起承转合”中的“合”,也就是收拢全诗。而这种收拢往往都是有一定的程式的,回望家乡,就是远行、客旅诗歌最常见的收拢方式。这种对家的必然留恋,并不意味着诗人此刻更愿意回家、辞官、隐居,而更多是为自己在漂泊中设定一个可靠的方向。就像王安石刚刚离开家乡钟山,就在瓜洲渡口吟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但事实上,他的精神是更愿意前行、前奔的——精神向前开拓时,灵魂需要向后,找到一处安顿的家园。

但陆游这首诗的结尾事实上要精致得多。这是诗人在诗中再一处活用典故。

魏晋时诗人陆机在《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其一)》的开头四句中写道:“辞家远行游,悠悠三千里;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而陆游末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完全是陆机这四句诗的反写。

首先,陆游的家离京城很近,所以“犹及清明可到家”。事实上绍兴与杭州本就是隔江相临,哪怕坐船慢行,最多也不过两天就可以到家。

再者,诗歌中的临安城也并无风尘:自然环境里,它正“一夜春雨”、“春雨初霁”,当然没有风尘;在人文环境里,“矮纸”、“晴窗”两句,也不支持“多风尘”的暗喻说法。所以诗人说“莫起”,也就是不必起,因为命运此刻还是厚待的,心境此刻还是从容的——虽然在开端处,它显露出过往岁月带来的疑虑和忐忑。

但是吊诡的是,当诗人说“莫叹”时,我们分明听到了叹息的余音,就像说“莫愁”时,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喜悦,而是一点点忧愁。

而“可到家”的词句,同样提醒我们此刻诗人还在漂泊中、旅途上,是在客居,而不是到家。

就这样,诗句始终把情绪放在忐忑之间,在整体的明朗明净中,在由低到高的心境转换中,始终保留了复杂、分歧,这增加了把握诗歌的难度,并且使得诗意最终不能被明确地释读。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这种复杂、多元和扑朔迷离,才使得它成为一首了不起的杰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847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08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58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42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3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87评论 1 218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5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8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73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42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3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73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1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30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2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37评论 2 26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