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讲(上部)》(原文1—14章归类)

写在前面的话先不说,直接上目录和正文。


上部

一、共勉篇

(一)共勉

(二)学习

(三)交友

二、言行篇

(一)言

(二)行

三、政篇

四、进退篇


共勉篇

《论语》是可以学来用的,用以提升自身修养,用以提高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

“勉”是勉励的“勉”,“共勉”就是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来学习《论语》,一起来实践《论语》。

《论语》里哪些话可以拿来“共勉”?如下: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以及我教导出来的弟子,父母在跟前要孝敬父母,父母不在跟前要尊重兄长,做到谨言谨行、诚实守信,博爱众人而亲近有德行的人。先践行道德,然后学习礼乐。

1.16 【不患】【患】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担心、忧虑。

不担心别人不知道、不了解自己,对别人不知道、不了解自己持无所谓态度。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去强求。但是自己要主动去了解别人,想了解对方是态度,能了解对方是本事。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老说,他不怕人家不了解他。他这么说,如果是自己给自己打气,还可以理解,但总是念念叨叨,就让人有点怀疑。

一个人如果真的不在乎名,就不必老挂在嘴边。挂在嘴边,说明还是放不下。

从内心世界看,孔子对生前身后名,还是非常看重的。人们不了解他,让他备感孤独。

4.14 【不患】【患】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位”和“立”是同源字,“位”是“所‘立’之处”。这个“立”就是“三十而立”的立,你有了立身的本领,你才会有处世的位置。

孔子相信,自求多福,天助自助之人,越努力越幸运。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禄位,担心的是如何获得(和禄位相应的)本领。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首先得有值得别人知道的价值。”

7.3 【患】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学之不讲,应该也是指学习。“学+问”是学,“学+习”是学,“学+讲”应该也是学,都是学的不同方式而已。

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学了的东西只要能讲出来,才是真的掌握了。

闻义不能徙,是听说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在旁观望。义,就是应该做的事。徙,就是趋、赴。

“不善”不一定是错,而是说不够完善的地方。见贤思齐,看到别人有比自己更好的方面,要想着赶上,而不能懒于进取。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视”“观”“察”意思相近,都可作“观察”“考察”“察看”讲。“所以”是所言所行所做所为,“所由”是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经由,“所安”是这样说这样做的目的、居心。

廋,sou,1声,是“藏匿”的意思。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考察背后的原因和他的个人经历,推测他这样做的目的,这个人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呢?还有什么可隐藏的呢?坏人在我面前无所遁形,好人在我面前闪闪发光。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卖油郎独占花魁》里,卖油郎说:“若得这等美人搂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

孔子不喜欢美人,喜欢“道”,他说:“早晨起来我要是能悟通了道,就是晚上死了也甘心。”

4.17 【贤】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别人做得比自己好,就要想着向对方学习;见到别人做得不对,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缺点和不足?

4.25 【德】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跟你志向相同的人。”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gu,1声,酒器。

孔子说:“觚制作得没个觚的样子,那还是觚吗?还能称作觚吗?”

5.26【志】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侍,是指孔子坐,弟子站。

盍,he,2声,何不?

车是车,马是马,衣是衣,裘是裘,轻裘也是裘,是质量更好的裘。敝,穿破。

子路好朋友,大方,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车、马、衣、裘全拿出来跟朋友共享,用坏了也无所谓。

伐善,自己夸自己(的优点);施劳,自己吹自己(的功劳)。

颜渊更在意自己的修养,希望能做到不自夸,不吹嘘。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意思是他希望年老的人能得到赡养,朋友之间能相互信守誓约,年轻人能得到关怀,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6.19 【正直】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罔,不直,同“枉”,表示弯曲之义。

孔子说:“人应该靠正直立身,正直的人,不会混得太差。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并且有一些还混得不错。不要羡慕那些混得不错的不正直的人,他们混得不错只是靠侥幸得来的。”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弗,不;畔,通“叛”。弗畔:不至于出现离经叛道的情况。矣夫:语助词,相当于“了啊!”

文,是人文学术,即能力。礼,是行为规范,即道德。

君子饱读诗书、博学于文,获得了一定的能力,同时把自己的行为纳于礼的规范,即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也就能够做到(自己的言行)不离经叛道了啊!

学习可以广博地学,无止境,无边界,但是学习之后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而“礼”正是辨析和判断的最高标准。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道”是让你立志去追求的,“德”是你处世的根据,“仁”是你为人的依凭,在诸多“艺”的领域都应达到游刃有余的水平。

“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本领或技能。

孔子培养学生,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不失启发作用。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君子,要从《诗》开始学习,继而学《礼》,最后学《乐》。《诗》、《礼》、《乐》,彼此相关,层层递升。

兴,开始。立,端正。成,成就、完善。

当时,礼仪场合,有引诗、歌诗、赋诗之风,不学诗,就没法在这种场合讲话。礼,侧重仪容和举止,一举一动,要合乎君子风度。古代宫廷,很多仪式都有音乐伴奏,用以烘托气氛,令人改容易色。

诗有乐谱,本来是用来唱的。只念不唱叫诵,配乐而唱叫歌。君子习礼,要先从背歌词开始。参加仪式,要善于非现成化的随机应用。诗歌诗歌,要落实于歌。礼乐礼乐,要落实于乐。歌词以外,还要有器乐伴奏,配乐而唱,甚至手舞足蹈。

孔子酷爱音乐,他认为,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改变人性的,莫过于音乐,故以乐教为最高层次。

7.12 【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富,是禄,是工资。求,指符合道义可以去追求的方法。

孔子说:“如果钱给到位,哪怕是当一个执鞭的小官(在王、侯或有爵位的人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我也愿意。”有官就有位,有位就能干事。孔子想进国家机关,并不挑剔岗位高低。如果不能呢?我还是干我喜欢干的事情吧。

7.16【贫】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就是吃粗粮,跟孔子主张的“食不厌精”相对。饮水,就是喝凉水。热水叫“汤”,凉水叫“水”。曲肱 [gōng]而枕之,肱是上臂,指弯着胳膊,把头枕在上面。用胳膊代替枕头,凑合着睡觉。这章讲的是安贫,贫的几个具体表现分别是:吃、喝、住。

程子曰:“非乐疏食饮水也,虽疏食饮水,不能改其乐也。”

君子爱富,亦向贵,取之要有道。如果是不义之财,或者要通过不义的手段获得的贵,那些对我来说都是浮云。

7.22 【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学无常师,善于向各种人学习。

每个人都有优点,每个人也都有缺点。每个人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不如自己的地方。三个人一起走,哪怕是两个人一起走,另一个人,也可以当自己的老师。发现他身上优秀的品质,向他学习;警惕他身上不好的品质,做反面教材。

“一正一反,一从一改”,不正是老师经常用的教育方式吗?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贤者是我师,不贤者亦是。

7.36【奢】【俭】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孙,通“逊”,谦让,恭顺的意思。不逊,就是蹬鼻子上脸,得寸进尺,老天第一,老子第二。固,就是短见(太务实、比较现实)、小气。

奢失中,俭也失中,俱不好。但是相比两方面不好,宁可小气,也不要猖狂。小气还能自守,猖狂就容易忘形,忘形就可能招灾惹祸。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周公”指周公旦。使:假若。观:欣赏、称道。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与美德,如果有骄奢和吝啬的毛病,优点再多,也看不上眼。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临河而叹,具体是哪条河,大河还是小河,不必细究。

光阴似流水,它日夜不停息。

孔子大概也是想向流水学习,学习它这种“不舍昼夜”的精神。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篑,就是担土的筐。往,坚持下去,一往无前。

孔子说:“打个比方,想堆个土山,就差一筐子土,停下来了,这个山也算没堆成。即使在平地上,虽然才刚刚倒了一筐土,但只要坚持不停止,这个山也能堆成。”

进退由己,不成是因为自己,做成也是因为自己。

9.26 【志】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言其多。

匹夫:平民百姓。

三军阵中,主帅也可能被擒被杀。一个普通人,只要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你们尽可以杀了我,但是绝不能使我屈服。

人的生命很脆弱,但是人的心理可以很坚强;人的地位可能很卑微,但是人的精神可以很高贵。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荀子》里也有类似的话: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两个节气是“小寒”和“大寒”。岁寒,就是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彫(也有的文本作“雕”),同“凋”,落叶的意思。

松柏到底落不落叶呢?钱穆说:“松柏亦非不凋,但其凋在后,旧叶未谢,新叶已萌,虽凋若不凋。”但孔子是文人,他不是科学家,他也没有“格物”的兴趣,他的意思无非是,你看,到了最冷的时候,别的树叶子早就掉光了,这时候才能看出松柏的品性。有对比,才有高下。

14.10 【贫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穷关不好过,一文钱能难倒英雄汉。家里穷,手里没钱,处处受气、受欺、受限,没有怨言需要大胸怀。

而有钱人家,如果大人,或者掌家者,能有这个意识,刻意去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还是相对容易的。

当然,难、易都是相对而言的。穷人里,有有怨的,有无怨的,比例大小而已。富人里,有骄的,也有不骄的,比例大小而已。

14.33 【德】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骥,千里马,善跑的马。人们夸一匹马是好马,夸的就是它能跑,一是跑得快,二是持久。

马有什么“德”可称?训练有素,配合人意,听人话就是马的德?一匹听人话的马,跑不快那也称不上好马。

如果把“德”解释为“得”,作“结果”的意思,是不是可以这样解释:千里马不是考察你起跑快不快,而是综合考察你的速度和耐力,看谁能最先跑到终点。

但是这样解释是要强调以成败论英雄吗?貌似也不对。

1.1【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持之以恒地学习,而又能按时复习(做练习是复习的一种方式)。学有所获,日有所进,有什么事情能比这更令人喜悦呢?

2.11 【学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就是温习学过的知识,也就是复习、回顾,大概是“学而时习之”的“习”。

老师讲课我们要记笔记。如果单纯是记笔记,记住了老师讲的话,哪怕是一字不落,你也只能做一个复读机,当不了老师的。要想当老师,得有自己的东西,得在老师讲的基础上有新的想法,有自己的创造加进去。

传道授业解惑者,是老师。但是孔子在这里讲的应该更接近于“宗师”,要想开宗立派,得树立起自己的旗帜,有自己的独门武功。

2.15 【学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殆:疑惑。殆:通“怠”,指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句话讲学习和思考一样都不能少。

2.16 【学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不讲“怪力乱神”,所以这句话就很明白了,研究和治学要走正道,搞歪门邪道是有害的,是不得善终的。

6.20 【学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有好奇心,就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一直进取,一直收集新知识,所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博学的人”如果不知进取,总有被“好学的人”追上并超过的时候。

“好之者”如果把学习当作任务,把获取知识当作学习的目的,就难免会觉得既苦且累,不免生出惰性。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乐趣,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学习才能长久。

8.17 【学习】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不及:赶不上。学习,总会患得患失,瞻前顾后。

学海无涯,有那么多的知识,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新东西,就唯恐书到用时方恨少。

但是,如果学了不及时复习和巩固,又怕把学到的东西给忘了。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顾得了前就顾不了后,总得在这之间找一个平衡才好。

9.30 【学习】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一种解释可以是:可在一起共学的人就是同学,但是同学未必就是志同道合者。志同道合者未必都能走到最后,意志不坚定者中途都变节了。即使坚持到最后的人,境界也不都一样。有的是本本主义者,有的是凡是主义者,不知变通,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另一种解释可以是:知识是分层次的,对不同的人应该教授不同的知识。与,给予的意思。知识可以分为“共学”“适道”“立”“权”四个层次。“共学”就是公共基础类的知识;“适道”就是专业课,追求“道”的课;“立”就是“立德”“立言”“立功”的“立”,是“三十而立”的“立”,指建立自己的道德或学说体系,研究生的层次;“权”就是权衡、变动,博士的层次。所“立”的是原则,但是原则并不是不能变通的,所谓内方外圆、内圣外王是也。

14.24 【学习】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了端正自己的品德、充实自己的学问而学是源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追求,纯粹的学习,纯粹的爱好。

为人,或是为了谋生、进阶,或是为了炫耀,就是把学习复杂化了。

孔子的古之是指上古,三代时候。孔子的今之是指他生活的春秋。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1.1【交友】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有人想着自己,有人愿意来和自己交流,有什么事情能比这更令人快乐呢?

12.23 【交友】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道,通“导”,开导的意思。

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主张:对朋友要“忠”,诚心为他着想,好言相劝,善意地引导,如果他不听那就算了。适可而止,不要自讨没趣。

13.21 【交友】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行”就中庸之行,知进退,懂分寸。

“狂”是行为偏激过分、锐意进取,左派。

“狷”,juan,4声。洁身自好,畏手畏脚,很多事不敢去做,右派。

孔子说,如果不能和中庸之士结交,退而求其次,也得找那种狂者和狷者交往。狂是过,狷是不及,过犹不及,都不是良选。但是这两种人也有优点,狂者积极进取,狷者坚守原则。


言行篇

言是说出来的行,行是做出来的言。

听其言,还要看其行。听其言,不如看其行。

我们既要听孔子说了什么,又要学孔子是怎么做的。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ne,4声,说话谨慎。敏,敏捷、灵敏。

“讷于言”是指言语迟钝,不善表达。慎言、慎写,低调、谦逊。

“敏于行”是指手脚勤快,反应迅速。勤快、多思,停顿、重缓。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朽不不可雕也”,腐朽的木头不能用来雕刻。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用垃圾垒的墙没法涂墙皮。

粪是一切秽物的统称,包括灰土、粪便和各种废弃物。

杇,wu,1声,指用杇涂抹墙皮。杇也叫泥镘,即抹子。

“于予与何诛”,意思是“我该怎么骂你好呢?”

“予”指宰予,“诛”指责备。

“于予与改是”,我对宰予的看法要彻底改变了。

听人说什么就信什么,那是天真; 听人说什么,然后还要看他怎么干,这叫成熟。

11.21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论,言语。笃,诚实可信。与,赞许。

对言语笃实的人应该赞许,但是还要进一步判断,看他是真君子还是表面上装得老实?


2.1言

1.3【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的人是擅长拍马逢迎的人,是善于见风使舵的人,他们逐利而为,不讲“义”和“仁”,是典型的伪君子作派。

2.22 【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大车”,古指牛车。“小车”,古指马车。牛车和马车的车辕,其辕端都有用以栓系车衡的活销,牛车的这个活销叫“輗”,ni,2声;马车的这个活销叫“軏”,yue,4声。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信用,说话不算,不知道他怎么能在社会上行得通。如果牛车和马车缺少了拴系衡木的活销,车子怎么能走呢!”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躬,身,代表自己。逮,及、达到。

孔子讲:“古人慎言,不轻易许诺,说了却做不到会感到耻辱。”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约定。

承上文,古之君子慎言重诺,唯恐说了自己却做不到。可是一旦做出了承诺那就必须做到,失约的事很少见。

5.5【佞】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说:“仲弓有仁德,但是不太会说话。”孔子反问:“干吗非得会说话,靠伶牙俐齿(而不是靠诚心实干)和人打交道常会遭人憎恶。冉雍是不是有仁德暂且不说,但是干吗非得能言善辩呢?”

佞,就是会说话,能言善辩,有口才。不佞就是讷,“讷”和“仁”不但不矛盾,还很接近。口给,就是伶牙俐齿。

6.21【语】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按照智商把人分为三等:上智、中人和下愚。上智的人,是那些看看就能会的人,他们本身就具有智慧,并且能够自我学习,发现新的智慧。中人,是那些教教才能会的人,你可以把智慧教给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跟随你。下愚的人呢,是那些怎么教也不会的人,你还是趁早放弃他们算了,你跟他们讲不明白道理,你们之间交流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你为他们费了半天劲等于对牛弹琴,你跟他们生气、着急也完全没有意义。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知,是知识。孔子自问自答:“我有很多知识吗?不是的,我其实很无知。”我在什么情况下“很无知”呢?请听孔子接着往下说。

鄙夫,就是乡巴佬、土包子、傻瓜。空空,就是无知,什么都不懂。

孔子说:“有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乡巴佬,他向我求教。我有什么能教他的?我上敲敲下打打,告诉他我肚子里确实没东西。”

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法,指礼制、规则。法语之言,是指符合礼法的规劝。能不听从吗?听了还得改,改是最重要的。

巽(xùn):1.八卦之一,代表风。2.古又同“逊”,谦逊恭顺。巽与之言,就是恭顺赞许的话。听了这样的话,谁能不高兴呢?

绎(yì):抽出、理出头绪、思索推究。别光顾着高兴,你得听出对方话里的真假。表达的人是真心诚意的还是虚情假意?表达的内容有几分真又有几分假?假的不要当真,这样才是最可贵的。

末,同“蔑”,是完全没有的意思。孔子说对喜欢听好听话儿,盲目高兴而不加以分析推敲的人,对只知道顺从,满口应承,行行行,中中中,却口是心非不知改正的人是完全没有办法了。

13.15 【政】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几:近。莫:没有人。

鲁定公问孔子:“有没有什么金科玉律,‘一言’就可以让一个国家兴旺?”孔子说:“话不能这么说。如果非要找这么一句话,就是大家说的‘当国君难,当臣子也不易’。如果都能体谅国君的难处,这不就相当于‘一言可以兴邦’吗?”

鲁定公又问:“有没有‘一言’可以让一个国家毁灭?”孔子还是回答:“话不能这样讲。如果非要找这么一句话,那就是大家说的‘我当国君没有其他的乐趣,唯一的乐趣就是没人敢违抗我’。如果他的命令是对的,没人敢违抗,不也很好吗?但如果他的命令是错的,也没人敢违抗,这不就几乎等于‘一言而可以丧邦’吗?”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言:善言,有价值的言论,言之有物、有理、有种、有趣。

有道德的人,他自身就是善的教材,就是别人学习的榜样。有道德的人所信奉的,他所坚守的,他所传扬的,必定是有内容的。但是讲经布道、夸夸其谈的人很多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不到行动中去。

“勇”是“仁”的题中之义,但是号称勇敢的人却不一定都能达到仁的标准。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怍,zuo,4声,羞愧。说大话,不脸红,大言不惭。孔子认为这样的人是很难把事情办好的。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光说不做,或者说的多做的少,孔子认为是可耻的。


2.2 行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居,是退朝以后,在家休息。

杨氏曰:“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广雅·释训》只笼统地说“申申”“夭夭”是“容也”,即形体表现出来的样子。

具体是什么样子,我觉得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就是伸伸胳膊,扭扭腰,捶捶背,非常放松、自然的样子。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参加丧礼,在丧者家吃饭,从不吃饱。留在丧者家吃饭是礼,意思意思就行了。大吃海喝,就是不通人情了。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当天如果参加过丧礼,就不再唱歌。

听这意思是说孔子还有唱歌的爱好,没事儿时愿意吼两嗓子?不仅会唱,还会奏乐,挺有情调。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慎,谨慎的意思。弟子记载夫子特别谨慎的三件事。

齐,同“斋”,指斋戒。祭祀之前,一定要斋戒。祭祀和生命延续有关,是古之大事。

战,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疾,疾病。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必须谨慎对待,不可不察。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言”就是“夏言”,“夏言”就是当时的普通话。

夏是三代之首,在古代是文明的标志。古人都很清楚,夏夷之别主要是文野之别。

这段话是说,孔子用“普通话”引诵《诗》、《书》,主持礼仪。

相机有“美颜”,帮人说好话是“美言”,那雅言呢?是不是跟大白话相对,能落到书面上的诗一样的语言?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从来不对“怪事、力事、乱事、神事”加以评说。

怪,就是反常;力,就是暴力,以力压人;乱,就是悖理乱常;神,就是鬼神之事。

这些事儿,孔子没有研究透,所以不能讲。自己求证过的,认为是对的,才可以讲。这些事儿,即使你讲了,也会有人不信。如果别人不信,你有什么办法?信者自去信,不信者由其不信。

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教育学生,主要有四个方面:文是指文献,书籍等;行是指品德,也可能是指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方面;忠是指尽心尽力,尽己之为忠;信是指诚实,以实之谓信。

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偶尔也钓鱼。他钓鱼可能是为了陶冶情操,也可能是为了求心静,反正应该不是为了吃鱼,起码吃鱼不是第一位的。当然也不是为了拿去卖,所以他拿鱼钩钓,而不用大网抄(纲)。不赶尽杀绝。

弋,yi,4声,是用系有长绳的箭头射,射出去,还能把箭头和猎物一起找回来。说明不是为了打着玩,不是为了白开心。

宿,是归宿的鸟。孔子不射宿,不是因为没有挑战性,而是因为不忍心。孔子不是佛教徒,他并不反对杀生,但是不滥杀。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喜欢唱歌,发现别人唱得比自己好,一定要请别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唱。

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古人生病,如果医药针石无效,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靠祈祷,求助于神灵。何止是古人呀,现代人不也有?说是心诚则灵,还不如说是死马当活马医,万一有效呢?孔子得了病,子路很着急,要给老师祈祷。孔子问:“真的有神灵吗?”子路说:“有啊。《诔》书上都讲了:‘把您的事迹向天神和地祇做一番祷告’。”孔子说:“我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但病还是不见轻,可见没用)。”

诔,通“讄”,lěi。“诔”是累举死者生前的事迹,以定其谥号。“讄”,是为活人累叙功德,求福免灾。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罕”当“少”讲,就是孔子说这方面的话比较少。

有人统计过,孔子不仅对“利”说得少,对“命”说得也少,只是对“仁”说得比较多,所以“与”字在这里应该当“赞同”讲。

孔子不是不讲利,只是反对见利忘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说的“命”是天命,带有神秘感。天命难言,所以他也少有提及。提到,也多半是以敬畏的口气或感叹的口气。

“仁”是孔子最推崇的道德,所以讲得比较多。

9.3 【礼】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纯:黑色的丝。泰:骄纵。

孔子于礼,既灵活又有原则。

纯冕代麻冕,是“俭”,所以孔子可以接受。“冕”是礼帽,有麻冕和纯冕。麻冕是用麻布织成的礼帽,纯冕是用丝绸织成的礼帽。丝绸比麻布贵,是材料贵,但麻冕工艺复杂,反而奢。孔子以前,流行麻冕。孔子时,大家嫌麻冕细密难成,改用纯冕。麻冕奢,纯冕俭,孔子说他跟随大家,认同流行。

“拜”是跪拜。先拱手,俯首至手,叫拜手;后双手伏地,磕头于地,叫稽【qǐ】首。“拜下”是孔子以前的老礼。臣拜见君要先在堂下拜,君召呼你上堂,你再上堂,上堂以后再拜。“拜上”是孔子当时的新礼,不在堂下拜,直接在堂上拜。省略拜下这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简”,但是孔子不接受。

拜上代拜下,孔子认为是“泰”,缺少敬意。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是孔子的四戒。不凭空做毫无根据的想象;说话、做事不要太绝对;不要固执;不要自以为是。

意,是凭空猜测,毫无根据。

必,是绝对,不留余地,不知变通。

固,是固执,死心眼,钻牛角尖。

我,是一切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自以为是。

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齐衰,zi cui,均为1声。古代丧服,用熟麻布做成,下边缝齐,故名。

冕是帽子,衣是上衣,裳是下衣,均属于礼服。

瞽,gu,3声,瞎子。瞎子分两种,睁眼瞎,有眼无珠叫盲;闭眼瞎叫瞽。

少,是年轻。作,是起立,由跪坐姿改为立姿,表示敬意。趋,低头弯腰,小步快走。

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去参加祭礼的人、盲人(残疾人),见到这些人,即使比自己年轻,他也庄重地站起来以示尊重;不得不从他们面前经过,一定要快走几步。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庭,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闇闇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古代居民组织有国、野之分,国又有乡、遂之分。《周礼》讲“乡”,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党”是这类居民组织的统称。

恂恂,xun xun,都是2声,唯唯诺诺,不善言辞的样子。孔子跟父老乡亲、街坊邻居在一起时总是一副笨嘴拙舌的样子。

便便,bian bian,都是4声,和“恂恂”相反,能言善辩、言辞流畅。宗庙是祭祀祖宗的地方,朝庭是国君听治的地方,孔子在宗庙里和朝庭上,能言善辩,能说会道,长袖善舞,舌战群臣。会讲,能讲,但也不能滔滔不绝,口无遮拦,没个把门的,就显得你能,而要谨慎,要注意分寸。

在周代的分封等级制中,大夫是诸侯之下的一个等级。其中大夫又有不同的等级,卿是最高一级,即上大夫,其余即是下大夫。

朝,指上朝。

侃侃,说话理直气壮、轻松愉快的意思。双方地位差不多,或者我的地位还稍高些,没有压力嘛,说话自然可以放得开些。

闇闇,yin yin 都是2声,恭顺而理智,和气中透着严肃。官当得越大,心机就越深,大家都端着,偶尔开个玩笑,也是皮笑肉不笑。

踧踖,cu,4声,ji,2声,集中精力、打起精神、如履薄冰的样子。伴君如伴虎,他的一言可以让你兴,一言也可以让你亡,所以一点儿也不能随便,更不能开什么玩笑。

“与与”,威仪中适之貌。在国君面前,虽然紧张,但也要适度,过犹不及。

10.8 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吃饭的时候不讲话,赶紧吃完。不是有饭后茶吗,喝茶就是留给你说话的时间。

睡觉要赶紧睡,别躺下了又聊天,聊开了头可能就睡不着了。睡不着,第二天就起不来,即使勉强起来,头脑也昏昏沉沉的,进而影响一整天的工作。

“语”跟“言”应该还不一样,“语”侧重于单方面讲、训人、评论。“言”则指交谈、聊天。

10.10 席不正,不坐。

席:古时没有桌椅,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现在“出席”“坐席”的说法都是从这儿来的。

坐的席位一定要摆正,坐席正了坐姿才能正,坐姿正了心才能正,心正了气才能正。

10.13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问,是“访问”之义。问人,指出使某国、访问某国的使者。

派人出使去他国,出发前要再拜送别。再拜是拜两拜的意思。

10.14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达,了解。

康子,指季康子。季康子送药给孔子,孔子拜而接受。

古人受馈食物,当着馈者面,或者当着使者面,要打开尝尝,表示不虚所馈。

但是赐药不同,不能马上尝。所以孔子说:“我的身体怎么样还需要斟酌,药性如何我也不了解,所以现在不敢马上尝。”

10.15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jiù,马棚,泛指牲口棚。

孔子退朝后听说牲口棚着火了,赶紧问:“伤着人了没有?”问完了人,应该接着再问:“伤着了马了没有?”不可能不问马的。圣人仁民爱物,甭说马该问,就是马厩的烧毁程度也该问问。

所以“不问马”的“不”应该是对“伤人乎”的回答,通“否”。

10.18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国君召见,不可怠慢,不能等着把马备好再上车走,而得一边备马一边就往外冲。

10.19 入太庙,每事问。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太庙:古代开国之君太祖之庙。这里的太庙指的是鲁国的祖庙,即曲阜的周公庙。

鄹,zou,1声,地名。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鄹邑的邑大夫。

当时孔子已有知礼的名声,但是晋谒太庙,还是每事请教于他人,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到底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深知礼仪?孔子听说了,说这正是礼的精神实质呀。就是说我知道这事情按礼制、按原则应该怎么做,但是也要同别人商量,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具体问题也得具体分析,而不能独断专行,不能僵化固执,这正是礼的要求。

10.20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古文中“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友”是指友人。

殡,停灵待殡,泛指丧葬之事。

朋友死,无人敛葬,自己应该站出来,说:“我来办。”

10.21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车马,从价值上而言,比祭肉要贵。

祭肉是人家祭祀用过的肉,沾着仙气,代表着福泽,不是真正的自己人不给,这一点是车马比不了的。

朋友的馈赠,如果是祭肉,要拜;如果不是祭肉,即使是车马之重礼,也不用拜。

10.22 寝不尸,居不容。

尸,挺尸,仰面朝天,死人的样子。孔子说这种睡姿不可取。睡觉最好侧卧。

 居:家居。容:作动词,意为讲究容仪。有的版本写作“客”。

平日自己在家可以随便一点,不必刻意要求非得严肃(有客人时需要严肃)。

范氏曰:“居不容,非惰也。但不若奉祭祀、见宾客而已,‘申申’‘夭夭’是也。”

10.24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升车就是登车。登车一定要正对着车箱,手挽登车用的带子(绥)。

车中就是坐车。车在行进中,一定要目视前方,不要左右顾盼(内顾),不要大声说话(疾言),不要指指点点(亲指),既是注意安全,也是注重仪态。

14.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陈成子,即陈常,名恒,是齐国贵族。简公,齐国国君。

三子:即当时鲁国的当权者孟孙、叔孙、季孙。

陈成子弑杀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鲁哀公,希望鲁国能派兵讨伐。鲁哀公让孔子告诉三桓执政者。

孔子当时已经去职闲居(从大夫之后),他说我当然知道要告诉他们。于是去告诉他们,转述鲁君的话。但是他们拒绝了孔子的请求。

孔子摇头叹息,说我只是一个离职的大夫,我当然不敢不告诉那些执政者,但是他们哪里会听我的呀!

《春秋》之法:弑君之贼,人人得而讨之。


从政施政篇

不能狭义地理解“政”。

不是只有当了国家领导人才能谈“政”,

也不是只有进入国家机关才能谈“政”。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凡是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级别,凡是有级别的地方就可以施“政”。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导也,领导、治理的意思。

乘:sheng,4声。古代用四匹马拉一辆兵车为一乘。

领导一个大国,必须做到:敬业,诚信,节约,爱才,懂时善使(指派老百姓干活儿要掌握好时节,不能耽误了他们的本业)。

2.1 【以德治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从政”是当官,“为政”是施政。“为政”的主语不一定是君主,也可以是各级官员。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他希望当政者都是道德模范,以身作则,为全民树立榜样。

以德治国,为政者就像北极星,位于天的北极,其它的星星(下级官吏以及老百姓)都环绕、拱围着它,以他为榜样。

2.3 【以德治国】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就是以法治国,就是按驯养牛马那样来管理社会,听话的给草吃,不吃话的拿鞭子抽。这样的结果是老百姓心存侥幸,能躲就躲,能逃就逃,把不守规矩当自由,没有羞耻心。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以德治国。“德”是自律,“礼”是他律。“有耻且格”,“有耻”就是有羞耻感,廉耻心;“格”是严格遵守规定,和“免”相反。

2.18【干禄】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干禄”,是谋求官职,挣俸禄。

殆:疑惑,危险,这里是“疑惑”的意思。

阙,古代用作“缺”字,此处为搁置,就是说有怀疑、不确定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阙疑”是存疑,“阙殆”是存惑,意思差不多。“尤”是过失。“悔”是后悔。

“其余”就是“疑”“惑”以外的,自己应该知道和可以去做的。

子张向孔子求教官场之道,孔子劝他多听多看,慎言慎行,阙疑阙殆,不要好奇心太浓,不要去刨根问底,不要凡事非较个黑白,难得糊涂,差不多就行了。

2.19 【民服】哀公问曰:“何以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举,“选拔”的意思。错,通“措”,放置。诸,“之于”的意思。直,正直公平。枉,不正直。

领导问怎么才能让民众顺服?孔子说让正直的人(直)在上,不正直的人(枉)在下,民众就会顺服。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孔子怎么才能让老百姓敬上、忠上、为上卖力?

孔子说,领导人要自重,要有领导人庄重的样子,老百姓才会敬重你。领导人要带头行“孝慈”之道,老百姓自然会以“孝慈”之道对你,也就是忠诚于你;领导人要提拔有品德、有能力的人,同时教化那些没有能力的人,老百姓就会见好学好,相互勉力上进。

3.18 【谄】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事:侍奉、服务。事君尽礼:以礼仪之约敬事君王。

臣事君,要忠心,要贴心,要尽心,想其所想,想在他的前面,做到超出他的预期,甚至献出生命去维护他,这都是“礼”的要求,是做臣子的本分,但是在别人看来反而会认为是在拍马屁。

3.19 【礼】【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使:驱使、任用。以:按照。

鲁定公咨询君臣相处之道,孔子对答:君主对臣子提要求不能想怎么提就怎么提,要求的内容和提要求的方式都应该遵守“礼”的要求;臣子侍奉君主首要的标准就是忠诚,不问你能力有多大,忠诚于君主才能为君主所用。

6.14 【得人】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偃之室”就是子游的住处。

子游在武城这个地方当长官。 孔子问他:“你在这个地方发现人才了吗?”回答说:“发现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这个人从不抄小路。不是因为公事,也从不来我家套近乎。”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鲁是周公之后,齐是太公之后,都是西周的分封。鲁是周的同姓,齐是周的姻姓。齐比鲁国力强盛,但是不如鲁保存旧典、旧法、旧道德多。鲁比齐更近于周道。

孔子改制,是以西周为理想。他认为,齐往好的变,可以达到鲁的水平;鲁往好的变,可以达到道的水平。

道是周道,即周的立国原则。

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鲁、卫两国都是姬姓国。鲁国是周公旦之后,卫国是卫康叔之后。周公旦和卫康叔是兄弟,他们二人有着相似的治国理政主张。是时,两国国力和国情也大体相当,所以孔子有此一说:“真是亲哥俩!”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由之”本意是指顺道而行,这里则是指按统治者的意愿办事,叫干什么干什么。跟着指令走,不必知道为什么。

孔子认为,老百姓是“中人以下”的糊涂蛋,只能听喝,即听贵族统治者的摆布,而不用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话很难听,但很坦白,而且在古代是公认的常识。

8.10 【乱】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好勇疾贫”,主要是讲穷人不安其贫,积怨太深。“好勇”是暴力倾向,“疾贫”是怨恨自己太穷。苦大仇深,诉诸暴力,当然会出乱子。

“人而不仁”,主要是讲富人不仁,不拿穷人当人。穷人仇富,眼馋,很正常,但怨恨过深,就会出乱子。

8.14 【位】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在:担任、从事。谋:参与、谋划。

“谋政”的前提是要有位子。只要我坐到了那个位子,说我行我就行不行也行。位子就等于能力,位子高就等于能力高,不服?不服你来坐?!这是“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如果不谋就是不作为,在其位如果不谋就怕过期作废。

反之,没有位子,就不要操那个心了。操着操着就怕自己进入状态,对领导指手划脚,领导做得这这那那你都看不上。那好,要不你来当这个领导?招人烦,招人忌。自己也烦,心难平,何苦来着。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己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向老师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孔子讲了三个方面: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思想建设。

子贡是个懂行的,他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想让老师就重要性上把这三个方面排个序。

孔子给出的顺序是思想建设最重要,其次是经济建设,再次是国防建设。

军事力量强大,但是经济垮掉了,所以北方某个大国就解体了。

经济力量强大,如果思想乱了,人民对政府不信任了,那么政府离垮台也就不远了。比如西方某个大国,是不是也快了?

孔子讲人没有不死的,或老死,或病死,或饿死,或战死,你想让人民为你而死,你就必须要有一个站得住、说得过去的理由,必须让他们信服你,愿意跟着你,愿意追随你。否则,死的人死了,活的人散了,你就成光杆司令了。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没有信誉立不住脚。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如果人民没有信仰,老百姓不信任你,没有凝聚力,上下异心,一盘散沙,也是立不住脚的。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不是孔子的发明,而是引用前人的话。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治国的要领。孔子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君臣、父子各尽其责,各行其道。孔子这个回答算是投其所好,所以得到齐景公大赞,说:“非常好!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有好吃的,也未必能轮到我先吃呀!”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向老师请教为政之道。

孔子教给他两点:在其位勤其政,不知疲倦,不能懒政;做事要尽忠职守,忠君忠责。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他:“‘政’就是‘正’的意思。为政者自己首先要正派,行得端做得正。领导带头正派,下面的人谁敢不正派?”

上梁不正下梁歪,下面的人往往是有样学样。好的难学,坏的学得快着呢。大的贪大头儿,小的贪小头儿。大的自己都在贪,他会管束不让小的贪?不贪的人他还不敢用呢!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中国古代律法,“盗”和“贼”是不同的。盗是指财产侵犯罪,贼则多是人身伤害罪。

季康子忧虑盗窃案频发,问计于孔子。

孔子对他说:“你要带头不贪图财物,如果你能以贪欲为耻,下面的人也会以贪欲为耻,那么,你就是奖励让他们去盗,也没人会去。”

这一段承上启下,意思是连贯的。上一段“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一段“子之不欲,而民之不欲矣”。下一段“子欲善而民善矣,已欲正而民正矣”。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就,靠近的意思。偃,倒下,比喻被折服、被感化。季康子对为政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把坏人都杀了,多表彰好人,怎么样?”季康子认为的“好人”和“坏人”是以什么为标准判定的?大概率是会以他的喜好和利益。那些盗窃的人是一定要杀之而后快的吧?而他不正是盗窃的最大倡导者和践行者吗?所谓窃国者诸侯。

孔子对此嗤之以鼻:“维持统治干吗非得靠严刑峻法呢?您带头向善,老百姓就跟着向善了。君子的品德就像风一样,百姓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一吹,草就倒了,关键还是风要起好的榜样和带头作用。”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请教行政治理方面的要领,孔子给出了四个字“先之劳之”。

“益”是增加,“请益”就是请老师再多说点,进一步解释。所以老师又给了他两个字“无倦”。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有司:就是“有关部门”,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仲弓给季氏当管家,也拿行政治理方面的事问计于孔子。孔子说了三条:给下属官员做表率,宽以待人,提拔优秀的人才。

前两条好理解,仲弓追问第三条怎么做?孔子分开来讲:你所了解、熟悉的,要举荐;你不了解、不熟悉的,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别人否定了的,你还要亲自考察一番。

你所知道的总是有限的,但只要你确认过的,都可以举。你不知道,孔子又分成了两类:一是没有定论,既没有肯定的评语,又没有否定的评语;二是有定论,有人说不好的话。这两人都需要你亲自了解、把关。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名:名称、名分。阙:通“缺”,存疑。苟:马虎、勉强。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君主等着您去帮他治理国家,你就任以后打算先从哪儿着手呀?”孔子说:“当然是先得正名分呀!”

子路快人快语,心里怎么想的,嘴里就怎么说:“您真是这么想的吗?那也太迂腐了吧?干吗非得正名分,弄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呢?”

老师要不怎么是你的老师,你不理解老师很正常,你可以放低姿态请老师给你细细讲解呀,但你公然质疑老师不就是找骂吗?!

孔子大怒,指着子路就骂:“你真是太放肆、太无礼了!君子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大概会采取保留态度,而不是乱下评论。”

下面的话是孔子的施政纲领,强调礼乐刑罚必以正名为前提。

如果名分不正,那么就不能以理服人;如果不能以理服人,事情就不能办成功;如果事情办不成功,礼乐教化就不可能顺利推行;如果礼乐不能推行,那么刑罚就可能出现偏差;如果刑罚做不到公正,老百姓们就会不知所措。

如果没有名分,你算老几?我凭什么听你的指挥?!说,谁不会说,只有名人说出来的话才可以称之为名言。只有皇帝说出来的话才可以称之为金口玉言。

言不顺,就是不能有效沟通。如果不能有效沟通,政令不出办公室,那么事情肯定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温暖解决不了,谁来听你谈什么礼乐教化。

礼乐就是古时候的规矩,做人做事原则性的条条框框。如果礼乐意识得不到推广,不能让大家都了解,刑罚全凭长官断夺,那么就不是法治,不是礼治,而是人治。而人治难免夹带人情,同一件事,官长A说对,官长B却说错,没有统一的标准,民众就蒙了。

所以君子要想发号施令,必须先有合适的名分;要想政策得以推行,号令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来不得半点马虎,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都要符合既定的规则。我对我所说的话负责,我所说的话都是有根有据,不是随便张口胡说的。

言之可行,是说言的内容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言之有物,不说废话、虚话、空话。

名之可言,是说名正,有可言之名。你的名赋予了你言的权力,可以去说这些话,可以去颁布这些命令。你是一把手,说了算。

不是虚名,不是空位,不是“齐天大圣”,而是有实实在在职权的名,可以发号施令。

你子路,作为一个学生,不理解我的意思很正常,但你竟然敢质疑我,大放阙词,岂是君子所为?!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圃:pǔ,指园丁。襁:背负婴儿用的宽带。情:诚实。

樊迟要跟孔子学种庄稼和瓜果蔬菜,他这是找错了人。孔子很不高兴,你是在故意揭我的短吗?所以他就说“我不如老农,不如老圃”。等樊迟走了,孔子马上骂他为“小人,胸无大志!”

孔子认为,只要当领导的喜欢“礼”“义”“信”,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就能吸引四方之民携妻抱子来投奔,哪用得着亲自下地耕种。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认为,诵《诗》是为了从政,如果做不到通达,不会灵活运用,在外交场合不能独立应对,死记硬背,即使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又有什么用呢?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政者,正也。

身是指自己,自己品行端正,先之劳之,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帅正,孰敢不正?反之,自己立身不正,靠法令制度,靠严刑峻法,却也未必能管得住人。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仆,驾车的意思。庶,众多的意思。

孔子去卫国,冉有给他驾车。一路上,孔子看见卫国人口众多,感叹道:“人口这么多啊!”

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那再进一步该干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有。”

冉有说:“富有了以后,再进一步该干什么呢?”孔子说:“教化他们。”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身,是指自己。人,是指他人。苟,如果的意思。

如果能够做到品行端正,那么从政又有什么难的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嘛。

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又怎么能纠正别人呢?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几:近。莫:没有人。

鲁定公问孔子:“有没有什么金科玉律,‘一言’就可以让一个国家兴旺?”孔子说:“话不能这么说。如果非要找这么一句话,就是大家说的‘当国君难,当臣子也不易’。如果都能体谅国君的难处,这不就相当于‘一言可以兴邦’吗?”

人心都是相互的,学会将心比心,方得人心。得人心者,国未有不兴。这句话其实说的就是换位思考,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往往都是有大智慧、大格局的人。理解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懂得换位思考的人,都有根植于内心的善良。理解多了,苛责就会少一点;体谅多一点,矛盾就会少一点。

鲁定公又问:“有没有‘一言’可以让一个国家毁灭?”孔子还是回答:“话不能这样讲。如果非要找这么一句话,那就是大家说的‘我当国君没有其他的乐趣,唯一的乐趣就是没人敢违抗我’。如果他的命令是对的,没人敢违抗,不也很好吗?但如果他的命令是错的,也没人敢违抗,这不就几乎等于‘一言而可以丧邦’吗?”

呵,所以不要老想着当一把手可以“说了算”,说得对还好,说得不对,执行下去是要犯错误的。当了一把手,更多的应该想自己的责任,自己肩上的担子,举轻若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叶公询问治国之道。孔子说:“让国内的人愉快,让国外的人慕名投奔。”

换作一个学校,那就是让自己学校的老师工作愉快、有幸福感、有获得感、有尊严,让外校的老师羡慕,想方设法要调过来。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学有成绩,管理有人情,绩效多多发。

13.1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莒[jǔ]父:鲁国的邑名,在今山东莒县。

鲁国除了称家臣之长为宰,邑长也叫宰。

子夏担任莒父的长官,向老师询问应该如何施政。

孔子告诉他:“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倒办不成;眼睛只盯着蝇头小利,往往会因小失大。”

见小利,而弃大义。弃大义,则大事不成。

做事情站位要高,谋划要远,稳步推进,善始善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善人,孔子对统治者道德素质划分的一个层次。

即戎,参军作战。

当时,训练军队很费时间,为使参训的人达到实战要求,孔子说要用七年。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以,用。

不教民,指没有受过训练的老百姓。

孔子对军事训练很重视,他认为驱赶未经训练的老百姓上战场,等于是白白让他们送死。

如果不教民众战事,平时不对他们进行动员和训练,强调仁化,提倡和平,一旦发生战事,他国来侵,那就相当于是放弃抵抗了呗?

新聘任的教师,不经培训,不传授经验,就直接把他们推上讲台,让他们担任班主任,这是对新教师的不负责,也是对学生和学校的不负责。

14.8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命:国家的政令。

这一段是讲郑国如何起草政令:

裨谌,bi,4声,chen,2声,郑国大夫,长于计划。他负责文件的起草。《左传》: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世叔,即游吉,字子太叔(即“子大叔”),世叔是字的另一种叫法。春秋时期郑国正卿,郑定公八年(前522年)接替子产担任郑国的执政,郑献公八年(前506年)去世。他负责初稿的审阅和加工。

行人子羽,即公孙挥,子羽是他的字。行人,指负责外交,是他的官职。他负责二稿的再审阅和再加工,特别是辞令的修饰。

东里子产,即公孙侨。他住在东里(在今郑州),属于郑国七大贵族之一的国氏。文件最后要交到他的手里,由他做最后的审阅和加工。子产是郑国最有名的执政大臣。

孔子称赞的是,郑国发布命令,一定要由他们四个共同起草,裨谌了解基层,先写草稿,然后交世叔组织讨论,再交子羽修饰,最后由子产定稿。四人各有所长,配合得很好。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是性情中人,临难不苟,宁肯死节。他觉得管仲、召忽共同辅佐公子纠,争位失败后,召忽自杀殉节,是好样的,管仲苟活投敌,是耻辱,他恐怕称不上“仁”吧?

但孔子不同意,他认为齐桓公之所以能九合诸侯,不是以兵车之力,而是赖管仲之力。天下因管仲而安,所以他完全当得起这个“仁”字。

14.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犯:犯颜谏诤。

子路问如何敬事君主。孔子叫他不要说假话欺君,而是要犯颜直谏忠君。

也就是说,臣对君,可以直指他的错误,这是被允许的,但是不能欺骗他,不能把他当傻子一样糊弄。

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上层人,为政者,崇尚和遵守礼仪,老百姓就会尊敬他们,就会听从他们的命令。


进退篇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南宫适,字子容,也是孔门弟子。南宫是复姓,“南容”是以字称,生卒年不详。谥敬叔。孟懿子之兄。

孔子评价南容,“国家在正常状态,他会被起用;国家在非正常状态,他也能避免被伤害。”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桴,fu,2声,用竹或木编制的小筏子。从,跟随。

儒家讲积极入世,孔子身体力行,周游列国推销自己,但是他的主张(道)行不通,所以常常发牢骚。

孔子说:“我的主张没人采用呀,真想坐着小木筏泛游海外。能够誓死跟从我的,肯定是子路吧?”孔子“乘桴浮于海”,是由科学到神学,是由儒而仙,还是想去海那边的国家再碰碰运气?不得而知。

子路听老师这么说非常高兴,也不知道他是觉得老师跟自己近所以高兴,还是听说能去大海上冒险所以高兴。

孔子就是发发牢骚,牢骚哪能当真?但是子路没想那么多,他当真了,想跟着老师勇闯四海,所以总是提起这事,问什么时候出发。

最后把孔子逼急了,只能说:“你比我勇敢(我只是说说,但是你真敢去做)。但是,造船的材料不好找呀。”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卫国世卿,名俞,谥武。

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处于正常状态的时候他就精明干练,国家处于非正常状态下他就糊里糊涂。不是糊涂人,但是能装糊涂,这是韬晦之计。孔子说,宁武子的聪明还有人能学得到,但是他的装糊涂则很难学呀。

懂得审时度势,该精明时精明,该糊涂时糊涂,这是极聪明、极富智慧的人。其精明也不是谁想学就能学到的。

孔子生逢乱世,明知不可为而为。他说这句话也是慨叹自己,学不来宁武子的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演变成成语,意思已经变成了“傻得不得了”。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周游列国,始终没有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是绝望了,也是想开了,想回家了,也做好了弃政从教的打算。

陈是指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孔子曾仕陈湣公。

狂:狂傲。简:志向远大。裁:节制、约束。

孔子说:“该回家了,该回家了!我家乡(党)那些年轻人(小子)眼光都很高,志向又远大,还有文采,真不知道怎么指导他们。”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而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笃信好学”就是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守死善道”就是用生命守卫“善道”。“善”是对“道”的形容,最好的“道”。

“危邦不入”就是不去有危险的邦国;“乱邦不居”就是说如果自己的国家已经乱了,那就躲藏起来,而不再抛头露脸。“居”是居庙堂之高的“居”。

“见”通“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说“天下走正道,在正常的轨道上发展,那么我就出来做事,兼济天下;天下不走正道,偏离了正常轨道,那我还是归隐林泉吧,独善己身。”

古时候重农抑商,商人是很没地位的,所以“富且贵”指的是做官。孔子是不反对做官的,关键是什么情况下该出来做官。邦有道,就应该出来做官,不出来是可耻的;邦无道,就应该躲在家里,出来为虎作伥是可耻的。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失意于中原诸夏、礼仪之邦,曾往南到过陈国和蔡国,甚至考虑去更远的“九夷”之地。

“九夷”是与戎、狄、蛮并列的野蛮民族居住的落后地区。商周时期,通常指今山东地区的东夷和淮水流域的淮夷。

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有人说:“那里太落后了,怎么办呢?”孔子说:“我是君子,我去了那里,那里就不落后了。”孔子不一定能带去技术,不一定能改善那里的物质条件,但是他能带去文化和礼仪,能改变那里的人的精神面貌。

10.25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色”一般指人的脸色,“翔”是指鸟在飞翔。这句的意思是说“山梁雌雉”见人脸色不善,就飞走了,但飞了一圈,发现并没有捕捉他们的意图,就又落了下来。

也有人认为“色”是“鸟”的笔误,似乎更能讲得通。野鸡们看见有人过来,来者善不善它们不管,脸色它们也不会分辨,见着有人来就先飞起来这是本能反应。后来发现没什么危险,就又落了下来。

“山梁”可以是指山涧的木桥,也可以指山脊。“时哉时哉”是说孔子感叹野鸡识时务,发觉可能有危险就起飞,没危险就再落下。

“共”,一种解释是同“供”,供设之义,就是设网捕捉的意思;一种解释是同“拱”,拱执之意。孔子学而不厌,为人师表,没时间,也不可能带着子路上山捉野味。所以这里应是“拱执”之意。老师夸这些野鸡了,子路受教,就对它们拱手以示感谢。子路好整这种怪招。

“三嗅而作”是说雌雉多次嗅气,它们不看脸色,它们只通过气味来进判断。来的这两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危险,但也不是来给喂食的,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最后还是拍拍翅膀飞走了。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宪”原宪,字子思。“原思”也是指他,是以字称。其人清静守节,贫而乐道。孔子相鲁,曾为其邑宰。孔子卒后,他隐居卫国。

原宪问了两个问题,一问耻,一问仁。

问耻,孔子的回答是,国家行正道,出来做官拿俸禄,没问题;国家走邪路歪路,你也出来做官拿俸禄,助纣为虐,这是可耻的。

问仁,原宪问克服了“克、伐、怨、欲”四大毛病就可以叫仁了吗?孔子说能做到这种地步确实难能可贵,但还不能叫仁。

克是好胜,伐是自夸,怨是牢骚,欲是贪心,克服这四大毛病不容易,难,但还够不上仁。仁要主动去为善,而不仅仅是不为非。

仁人必须做到这一点,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能称为仁。

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危:直、正。孙:通“逊”。

孔子是很务实的,他对乱世的态度是不合作,不同流合污,但也绝不会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孔子认为,政治清明的时候可以仗义执言(主持正义,说公道话。不是“直言”),打抱不平;政治昏溃的时候,没有公平、正义可言的时候,就要少说话,小心谨慎,不要因言获罪。但是行还是要以一贯之的,必须正派,该出手时还必须出手。看见了不管良心上会不安。

这一段可以联系本章第一段一起理解:邦有道,谷。领着工资,所以该建言献策则义不容辞,不能当缩头乌龟。邦无道,不谷,我不拿你的钱,我就可以不说话。但是,领不领工资,都要做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能做有违良心的事情。

14.37 子曰:“贤者辟(避)世,其次辟(避)地,其次辟(避)色,其次辟(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辟,同“避”,规避,逃避。

孔子主张,天下无道,要懂得“四避”。

避世,世是时代、时间,这个谁也躲不过,生在什么时代就是什么时代,没办法选择和逃避。但可以隐世,我隐居山林或书斋,你们看不见我,我得自由自在。

避地。是避危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最好躲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

避色,是避不好的脸色。给我好脸色,我就在这儿待着也无所谓;不给我好脸色,老子还不侍候你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避言,是避恶言。避色和避言其实说的是避人,避那些三观不合的人。

作:为。

作者七人,是说如此做的人有七个: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怪人虽然尽跟孔子抬杠,但是孔子知道他们不是坏人,所以不怨也不恼。

怪人们主动边缘化,主动疏离主流社会。他们对孔子都是冷嘲热讽,但是孔子对他们却敬佩得很。孔子知道,他所处的时代,这些怪人才是清者,他们所看不起的对立面才是浊者。

孔子想跟他们谈话,但都被拒绝了。因为孔子奔走呼号的劝说对象,在怪人们看来都是十足的坏蛋,费那个劲干啥?何苦来哉!

孔子站在清浊之间,举目无友,彷徨无措。爱清,却不肯厝身于清;恨浊,又不能忘情于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015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62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72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86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6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10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71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82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97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51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5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85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5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9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4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50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为政篇第二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 24 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
    嘎酒窝阅读 8,629评论 0 1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8,471评论 28 53
  • 人工智能是什么?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吗?以后人工智能技术真的能达到电影里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吗...
    ZLLZ阅读 3,733评论 0 5
  • 首先介绍下自己的背景: 我11年左右入市到现在,也差不多有4年时间,看过一些关于股票投资的书籍,对于巴菲特等股神的...
    瞎投资阅读 5,588评论 3 8
  • ![Flask](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W...
    极客学院Wiki阅读 7,187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