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62-高效学习

2017.11.1日 星期三 天气晴

11月1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62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高效学习”。

许多读者在后台留言中抱怨:“自己离开学校以后,学习能力就下降很多。过去学语言或是软件技能感觉很轻松,但是现在变得很吃力。也许真的是因为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段’了吧。”

人们往往有类似的想法,认为只有孩子才适合学习,成年之后,人们就逐渐丧失了学习能力。但研究教育的专家Ulrich Boser指出,这是一种误解,成年人依然可以高效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之所以成年人会觉得学习变得力不从心,是因为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在学习生涯中,人们普遍对学习“学习的方法”不感兴趣,并使用非常低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反复阅读材料。而成年之后,人们不得不将许多时间分配给学习以外的事,导致觉得花费很多日子还是学不会一项技能。

为了帮助大家更快速、有效地学习。今天,我们为大家导读Boser在新书《学得更好(Learn Better)》。澄清一些关于学习的迷思、了解高效学习的步骤,并且介绍一些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过程

1. 学习≠记忆

学习是指我们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价值观或是偏好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能够转变对事物的认识,加深对它的理解;或是改善我们对这个事物的行为和反应,比如,通过了解火是危险的,我们学会回避它。

许多人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但实际上,记忆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不仅仅包含记忆,它包含了一整套系统化地理解事物的过程,比如理清事物的内在结构、理解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等等。

有些人会产生“学习=记忆”的误解,是因为人们会细节化地看待一些知识,认为学习就是记住一个一个分散的知识点。他们可能在拿到学习材料后,会立刻开始翻看材料,试图记住每个细节;或是盲目地拿着荧光笔划“重点”,但实际上只是机械性地、随机地划一些句子,而不清楚到底什么内容才需要重点学习。

而实际上,知识点之间存在关联,学习的过程包括发现和构建这些关联。因此比起盲目地记忆和查看细节,一种更好的做法是,在拿到学习材料时先弄清楚所学内容的脉络,像是先看一下它的目录、章节标题、小结等等,帮助我们更有重点、更条理化地学习。

2. 高效学习包含四个步骤

Boser认为,如果人们要高效地学习,应当在学习过程中遵循一系列步骤:a. 寻找动机、b. 设立目标、c. 反复练习与自我检查以及d. 形成关联。

a. 寻找动机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需要找到自己学习的动机,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个?”学习的动机可以是功利的,比如“为了考证涨薪”;也可以是非功利的,像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为了个人兴趣”。 具体是哪种动机不重要,关键是,在学习一个事物之前,如果人们能意识到学习会给自己带来的价值,他们就更有动力去学习它。研究也证实,如果人们越是能意识到自己所学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有关,他们会学得更认真。

b. 设立目标

在确定了学习能给我们带来价值后,我们下一步是将原本长远、模糊的学习目的(动机),拆解成更实操的目标。这些目标最好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的是“托福高分”,那么,一个可测量、可操作的目标是“每周完成X篇阅读、Y篇听力,写Z篇作文”;而不是一句笼统的“我要改善听力和写作”。

c. 反复练习与自我检查

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反复练习来一步步达到学习目标。Boser指出,在练习的过程中,自我检查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有时对自己学习成果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充分掌握了新学的知识,但实际上我们可能有所疏漏。这时,通过自我检查,我们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在检查的过程中,我们也再次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自我检查的方法包括:“给自己出自测题”、“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一遍学到的概念”等等。

d. 形成关联

Boser认为,只是学会了一个新的技能或概念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将它们纳入人们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和以前学习的内容形成关联。比如,当你学会了“痴迷型”的概念后,你需要把它们和你所知道的亲密关系、原生家庭等等的信息联系起来,才能更清楚:“你为什么成为“痴迷型”的人,而它又怎样影响了你的亲密关系”。不然,仅仅知道“我是痴迷型”这个概念,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你如何更好地生活。

此外,形成知识体系后,人们也能更长久地记住新学的知识。因为你一旦理解了新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关联,即使你忘记了它,你也可以通过想起其他知识,进一步推导、或是沿着线索想起学来的新知识。

哪些人学得更好?

1. 用积极眼光看待自己的人会学得更好

如果我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能力,我们能学得更好。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学得更好,那么这个人会在学习过程中更投入,也就更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此外,如果我们能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学习,对学习结果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那么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也会更倾向于坚持下去,更不容易放弃。

2. 不含偏见、思维开放的人能学习更多的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学习效率。比如研究发现,人们对一个事物的喜好,会影响到人们学习与事物相关的内容。举个例子,如果你讨厌一个国家,在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时,你会更容易忘记这门语言,也就更难学会它。这可能是因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它时常会让你产生负面联想(想起自己不喜欢的国家),最后为了回避这种不适感,你可能有意无意地回避去记起这门语言。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更开放,更少地抱有对事物的偏见,能普遍用接受的态度面对各种事物的话,Ta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少受到个人好恶的妨碍。

3. 接受“自己会犯错”的人,能更好地学习

面对错误的心态,会影响到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之前提到,学习中的自我检查是很重要的,它能帮助我们及时地查漏补缺、调整学习方法。而一些人觉得很难进行自我检查,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么做的好处,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我会犯错”的事实,于是选择了拖延面对。而如果一个人不敢去面对自己的错误,Ta往往也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很可能会反复地犯错。

4. 睡得足够的人能学得更好

研究发现,睡眠充足的人,学习的效果会更好。这可能是因为充足的睡眠能让人更有精力、更专注于学习。另一方面,心理学家发现,在睡眠过程中,人的大脑并没有休息:许多记忆会在海马区和大脑皮层之间传输——海马区中存储着我们的短期记忆,也就是我们新接触的信息;而大脑皮层则记录着我们的长期记忆,也就是我们过去形成的、长期保留的知识体系——而通过睡眠,大脑会将新学来的知识和旧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将新学来的信息整合进知识体系中。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醒来后,会觉得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变得更深入了。

5. 具备元认知能力的人能学得更好

在书中,Boser强调了“元认知”能力的作用。元认知指的是“对思考的思考”,具备元认知能力的人,能够不断地在思考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思路,从而不断地获得更好的思考方式。而好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新知识。

元认知分为两种:规划型元认知和自我监督型元认知。规划型元认知指的是对“思考新知识的方法”的规划与思考。比如在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前,我们先问自己“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是不是需要去了解背景知识?”、“除了看书之外,我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了解它?”这样避免在之后的学习中,因为前期了解不够或是因为方法不当,而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去学习。

而自我监督型元认知指的是对“已经获得的知识”的思考方式的检验。比如在学会一个概念后,反思一下:“我当时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如果换个角度或者换个前提来思考,我的结论还成不成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检验思考方式是否存在错误或遗漏,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

元认知能力也是可以习得的。Boser建议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尝试使用两种元认知,培养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他指出:越是一个领域的新手,越是需要使用元认知;因为越早地学会高效的思维方式,就越能快速地掌握新的技能和概念。

除了培养元能力之外,还有许多途径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书中罗列的学习方法。

哪些方法能让我们学得更好?

Boser指出,许多高效的学习方法本身并不复杂,但如果你想要真的提升学习成果,你需要坚持使用它们、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

1. 找到所学内容对我们的价值

之前我们提到,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所学的内容,能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好处,我们会更有动力去学习它们。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打算学一种统计软件,我们可以问自己:“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有哪些地方可能会需要用到统计软件?”越是能详细地描述出我们应用学习成果的场景,我们越是能认可学习的价值。

2. 善于利用同伴压力

善于利用同伴压力也能督促我们好好学习。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告诉朋友们,他们会在之后更努力地学习,也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在他人面前,人们会希望表现出自己有信守诺言的能力和品质。所以,如果下次你希望通过一门考试,却担心自己懒惰的话,你可以将“我要通过xx考试”发布到微信朋友圈,让朋友们都看见。

此外,如果你想在一门课上取得好分数,你可以让朋友和自己选同一门课。研究发现,跟好友选同一门课有助于提升成绩。这也许是因为,人们不希望好友认为自己“无能”,于是会努力在朋友面前表现良好。

3.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查

认知心理学家Art Graesser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人们能多问自己“为什么(why)”与“怎么样(how)”,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会有更深入、精确的理解。比如,当你读到“低自尊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时,你可以问问自己“低自尊怎么影响我和他人交往”,经过思考后,你会给出一些解答。比起仅仅一句“影响亲密关系”的陈述,这些解答的内容显得更加丰富。

此外,你还可以试着“自我测试(self-quizzing)”。比如在学习了某种概念后,过一段时间,问问自己“我真的理解了这个概念吗?”接着,让自己试着把概念重新阐释一遍,重新对照一下书上的概念与例子,检查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它。

4. 试着给他人解释你学到的内容

在学习了新知识后,你可以找一个过去对它们一无所知的朋友,试着向Ta解释你所学的内容。心理学家发现,通过教导他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过去所学的知识。这是因为,在教导他人时,我们相当于自己理解和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并且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了它们。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向别人讲清楚所学的内容,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5. 不断将新学到的内容融合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新学信息和原有知识的关联

对于新学到的信息,只是单纯的记住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它和我们过去学到的内容联系起来,纳入到我们原有的只是体系中。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我们能应用的“库存”。想要真正掌握新知识,必须寻找到新学的内容与过去知识之间的关联。你可以通过联想,或者分析新内容和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它们组织起来,从而真正让新学到的外来的内容也变成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今日电影推荐:《风雨哈佛路》2003年美国上映 豆瓣评分8.1





11月1日读书心得

《万卡》or《凡卡》

《凡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886年。

文章按写信的过程记叙。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到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通过写信向慈祥的爷爷倾诉自己在鞋铺当学徒遭受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惨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生活,并回忆了与爷爷在一起生活情景。这篇小说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俄国,圣诞节的前夜,小凡卡趁着老板夫妇和师傅们外出祷告的时候偷偷给爷爷写信。故事中的凡卡没有父母,唯一的亲人便是年迈的爷爷。由于生活的贫困小凡卡被爷爷送到城里的一个鞋匠家里当学徒。小凡卡在鞋匠家扮演着很多角色,他要干很多的话,各种类型的活;晚上帮着老板看孩子,白天帮老板家打杂,时不时地还要被伙计们呼来喊去。总之凡卡在这里受尽了折磨,折磨到凡卡写信请求爷爷将他带走,脱离苦海。

凡卡在信中讲述了自己所遭受的种种虐待,不时提起乡下幸福美好的生活。提心吊胆地将信写完,凡卡带着美好的心情进入梦乡。但遗憾的是,凡卡在最后没有写清楚收件人的地址,爷爷根本不可能收到信。而他自己还不知道这一点,心中只有美好的憧憬,在睡梦中还看到了爷爷和厨娘。

创作时代背景:

《凡卡》是契诃夫于1886年写的。当时沙皇统治的社会十分黑暗,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

作品赏析: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通过一个9岁童工向爷爷倾诉自己在鞋匠那儿做学徒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君主制度下俄国劳动人民生活的凄凉。选择这一角度,来表达一个社会主题,这本身就构建了这篇名著的一个大艺术、大技巧。然而,读者往往被凡卡的纯真和悲情所感染,以至于难以顾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艺术。但是,只要静下心来,便会发现,凡是名篇,其思想感情与写作艺术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人就《凡卡》一文的写作艺术处理作如下论述:

一、凡卡给爷爷的信的内容统一连贯,感情不断升温

凡卡开笔先写祝爷爷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然后交代爷爷是他唯一的亲人;接下是他对和蔼的爷爷的形象回顾;再写自己在鞋匠家的悲惨遭遇;然后写自己离开鞋匠家的渴望,回到爷爷身边一定会过得很好;又讲到自己所住村镇不远的莫斯科这个大城市,一切都显得繁荣与富有,但与自己无缘;然后又转入回忆,回忆起与爷爷到冰冻了的山林里砍圣诞树的“幸福”生活;然后是他向爷爷发出“快来吧,亲爱的爷爷”的呼唤和对昔日同伴们的想念。因而,凡卡给爷爷的信,有对在鞋匠家当学徒的非人生活的控诉,有对爷爷的深切想念之情,有对昔日与爷爷共同生活的怀念,又有向爷爷发出再行团聚的呼唤。契诃夫一边交代凡卡写信的内容,一边又交代凡卡的思想活动。所以,从外表上看,凡卡的信写得断断续续,实际上他头脑中的思想活动十分连贯,从而形成了倾诉和盼望的有机统一,并使凡卡的这种感情逐渐升温,最终发出“亲爱的爷爷,来吧”的呼唤声。

二、信的语言既纯真又内蕴丰富

凡卡在信中写道:“我还看见有些铺子卖各种枪,跟我们老板的枪一样,我想一杆枪要卖100个卢布吧。肉店里有山鹬啊,鹧鸪啊,野兔啊……可是那些东西哪儿打来的,店里的伙计不肯说。”

契诃夫善于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以儿童的口吻来叙述事物。从这一段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凡卡对拥有一杆猎枪的渴望和对肉店里野味的欲望,并且也可以感受到他与爷爷重聚的盼望。

凡卡在信中又写道:“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你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

在世态冷彻的黑暗社会中,一个孤儿需要有亲人的温暖;凡卡纯真的心在那种环境中显得几近孤僻了,但是,他这是向世上唯一的亲人透露了他的真挚。

三、切莫忽视《凡卡》中的几处细节描写

《凡卡》一文的开头,作家交代的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礼堂做礼拜去时,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笔,摩平了一张揉皱了的白纸的细节,意在使读者明白凡卡给爷爷写信的打算由来已久,试图脱离做鞋匠学徒悲惨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

在凡卡写第一个字以前,作家对凡卡“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的细节交代,意在点出当时凡卡给爷爷写信时的胆怯心情:他怕被老板一家发现,那么自己跳出这一魔窝的希望便会化为泡影;而那幅昏暗的神像没有福佑于凡卡,乃是鞋匠阿里亚希涅压榨他的学徒凡卡的权力的象征,所以凡卡对它厌恶而生畏,因而对它“斜着眼看了一下”。

凡卡在信的开头这样写道:“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我在给您写信。”感情真挚而语调庄严,不拘格式而直倾肺腑。完全符合童年凡卡的口吻和心理。作家由交代凡卡看到黑糊糊的玻璃窗上映出蜡烛的模糊影子的细节,到溶化为下文爷爷的笑眯眯眨着眼睛的形象;由写信过渡到凡卡对爷爷的想象这一过程,形成了一条巧妙的过渡桥梁。

随着凡卡对爷爷写信过程的推进,凡卡思念爷爷的感情愈发强烈。作家对凡卡的动作、神态的细节交代又各有区别:写信前,他叹了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写;在写信中途,他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当写到至悲处,他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再继续写;当他写完信后,对信封上的写法作难时,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写。虽然这些细节交代得十分简单,却能清晰地表现凡卡写信时的心路历程。

在凡卡对爷爷的回忆过程中,老母狗卡希旦卡出现一次,公狗泥鳅出现两次。这种细节的应用,不但使凡卡的回忆镜头显得活跃起来,并且把凡卡对爷爷的思念之情由人及物,从而触及“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物都不如”的文章主题。

总之,契诃夫是善于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心理的高手。众多细节的运用是《凡卡》一文的又一特点。他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而且像枚枚绿叶,把文章主题深刻而隐蔽地蕴含在其中。

四、《凡卡》和《项链》的结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另一位短篇小说巨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来。当玛蒂尔德以耗尽青春的代价还清买项链的债务时,莫泊桑在文章末尾给人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佛里思节夫人的“我那一串只是假的呀”的一声大喊中戛然而止,从而产生令读者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当时法国社会中小人物的希望和痛苦,追求和遭遇,感慨社会的不平和人性的弱点,感慨命运对小人物的残酷这一主题。而《凡卡》的结尾呢,当凡卡满意地写完给爷爷信后,在信封上没有注明到达地址并没有贴上邮票的情况下,他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把信塞到第一个邮筒里,带给他的结局是这封信的无法邮寄,因而与爷爷团聚的希望将随之化为泡影,从而深化了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对当时俄国社会中小人物“生活没有指望,连狗都不如”的主题。所不同的是:《项链》的结尾是以歌当哭,《凡卡》的结尾是以哭当歌。

对于作品主题的另一种解读:

就《凡卡》这篇小说本身来看,契诃夫并没有把凡卡在城市社会里遭受的不幸,一直延伸到乡下,他似乎并没有像许多解读者认为的那样,要从凡卡生活的不幸中,得出社会普遍黑暗的结论来。他只是写出了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孩子在城市学徒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借此反映出的普遍状况,也只是城市社会的黑暗。而在这种不幸和黑暗中,这个农村穷孩子凡卡又是努力以他关于乡村生活的诗意回忆和想象,抵抗着这种不幸和黑暗,并抱着对重回乡下的美好希望,安然入睡。

我们当然可以说因他这封信的无法投递而使他的这次希望必然落空,也加深了我们对他命运的同情。但是,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这种生活的诗意想象,哪怕这样的想象带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依然打动着我们的心。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样描写的意义?说这种美好是对凡卡当下生活悲惨的反衬,是为了加深读者对他的同情,当然可以。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诗意想象的心灵本身,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同样显得珍贵。理解了这一点,那么不单是对信封上凡卡写下的“乡下”两字需要重新理解,就是对其写信过程以及其结果的意义,也同样需要重新理解。

凡卡开始写信时的惶惶不安,他的不断叹气,与他写完信后的那种愉悦,形成了一种对比。一般认为,凡卡把信写完寄出,让他对摆脱这种悲惨的生活产生了希望,所以心情变得愉悦起来,这当然正确。但在这一意义的背后,似乎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凡卡写信本身,是在和他爷爷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在诉苦的同时,也有对富有人情的乡下生活的重温。在一个圣诞礼拜的氛围中,凡卡独自一人面向窗口的发呆,成了一次如同与上帝交流似的与爷爷的交心以及对乡下温情的重新享受。所以,在这写信的整个过程中,他为没有被人打搅而感到满意。这种满意的心理,就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他能够顺利写完这封信,而是这一过程本身,保持了他向爷爷诉苦、与爷爷交心的持续性和私密性,让他能更好地沉浸在精神生活的世界里。这样,凡卡把信塞到邮筒后,入睡中所梦到的,不是爷爷收到信后前来他的住处接他,而是正在念他的信,旁边还有一条绰号叫泥鳅的狗走来走去,那样一种充满安详的氛围,就变成了对他心灵世界的一种分享,与梦的甜蜜是协调的。至于要他的爷爷采取拯救行动,虽然也是凡卡所期盼的,但似乎是另一层意义,也不是作者通过凡卡的这一梦境所要力图表现的。与此同时,鞋店老板和伙计们去教堂过他们的精神生活,并不能掩盖他们在日常生活世界里,在对待凡卡态度上,体现出自身精神的虚弱和人性的沦丧。这与凡卡的心灵世界,也形成了对比。

在契诃夫的笔下,黑暗世界常常被表现为物质的匮乏与人性的沦丧,而就后者来说,无可救药的虚荣心(如《农民》中的男主人公尼古拉,贫病交加逃难到乡下老家,还要偶尔穿一下燕尾服来自我满足);人与人的冷漠(如小说《苦恼》中马车夫,不得不把他的丧子之痛向一匹马来倾诉);精神世界的枯萎(如小说《姚尼奇》的主人公,用晚上数钱来安慰自己的情感);心灵对诗意生活想象力的丧失(如《新娘》中的男主人公安德烈在布置新房时的低俗趣味),诸如此类,与饥寒一样,都让人难以忍受。当作家把那种精神力量与诗意通过小说展现出来时,立足于自然的乡下美景与儿童诗意心灵的交相映照,在契诃夫小说中似乎是经常出现的。生活于城市而从儿童的回忆想象中一瞥乡下的《凡卡》固然是这样,直接把乡下的草原作为描写的对象、借助于穿越草原的一个儿童叶果尔(也是9岁)的视角来加以充分展示的《草原》更是如此。但是,契诃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把这种理解模式化、表达凝固化。就在他写着充满诗意的《草原》这篇小说的同一时间段里,他也写了小说《困》,写了一位不得不从乡下走向城市,靠做小保姆维持生计的小女孩瓦尔卡。连着几夜看管孩子而难以入眠,终于使极度困倦的她误把哭闹的婴儿想象成了妨碍她睡眠的真正敌人,在她掐死婴儿后,居然放心入睡了。尽管瓦尔卡也梦到了乡下,但梦里的情景,却是她亲人病亡的惨相,是一条在逃难中泥泞不堪的道路。在《困》这篇小说中,儿童的诗意天真导致的可怕后果,与作为心灵家园的美好乡下不复存在,似乎互为关联。

正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有可能泯灭人性、泯灭人的心灵中的诗意和情感,于是,坚持人的诗性心灵,坚持让心灵中的火花闪耀出来,就是对人的力量的一种真正考验。契诃夫小说的丰富和深刻,不仅在于写出了黑暗世界对人性光辉的吞噬,同时也写出了人的心灵世界对这种黑暗的努力抗争或者坚决拒斥。哪怕坚持这种抗争和拒斥在那样的世界里相当艰难,也不会导致所有人的绝望和放弃。看不到他小说中的后一点,或者有意遮蔽小说中已经体现出来的这一点,其实是对契诃夫本人虽身处黑暗但心中仍怀有美好梦想的遮蔽。如同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所写的,当小女孩冻死在街头手握一束燃尽的火柴时,许多人会想到这可怜的女孩是用火柴来为自己取暖,但是他们不知道也不会理解,在火光的跳动中,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她曾经与她亲人一起拥有过怎样一种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瞬间。

《醋栗》

《醋栗》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个庸人为了追求个人幸福而丧失所有优秀品质的故事。

醋栗又硬又酸,却被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捧为宝贝,成为了他所向往的丰福生活的标志,它其实代表的就是尼古拉·伊万内奇穷其人生所想拥有的平庸的个人幸福。

内容简介:

作者塑造了一个沉浸于个人幸福的庸人形象。他人生的全部理想就是为了买下一座庄国,然后在里面度过下半生。为了这个平庸的幸福,他抛弃了他的善良,变得冷酷无情。作家在作品中批判了这种狭陋的思想。呼吁人们去奋斗。

创作时代背景:

《醋栗》创作于1898年,正值俄国民主解放运动繁盛时期,社会正有待人们满怀热情去开拓新的局面,而作家在《醋栗》中描写的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却显然是个反面的消极分子,他的所有目标的只是个人的幸福,并且为获取这份狭隘的幸福,他丧失了大部分的良好品质。作家在作品中通过主人公的哥哥伊万·伊万内奇的叙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的生活图景,这幅图景的主线就是批判自我狭隘的个人幸福。

作品赏析:

作品下隐藏的,作者的幸福观

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契诃夫的作品以尖锐和讽刺的笔法揭示了19世纪末期俄罗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丑恶。虽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简短精悍的短篇小说,但是这些缩微的文字却给了几代人心灵的震撼。《醋栗》就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篇,契诃夫通过这样一篇小说,批判了当时俄罗斯乡绅阶层的狭隘价值观,重塑了为了博大事业而奋斗终身的高尚幸福观。以下就是笔者对其幸福观的深度挖掘。

一、批判的对象

契诃夫在后期创作阶段,作品的主人公角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尤其是从剧本《伊凡诺夫》开始,他的创作重点都放在了那些缺乏中心思想和坚定性格的“厌倦”人物身上。《醋栗》正是这样一部短篇小说,它所择取的历史背景是俄国民主解放运动最为繁盛的19世纪90年代末期,那正是一个需要大批满怀热情和勇气的青年一代去改造的时代,而契诃夫却在这个激情的时代中悉心地发现了如《醋栗》中的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这样一群不合群的消极分子。这类人总体的性格特征就是缺乏高尚的人生目标,个人幸福观狭隘,只为自己庸俗的世俗理想而苟延残喘地活着。契诃夫在作品中利用一种特殊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由主人公的哥哥伊万·伊万内奇的视角进行叙述,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看似平淡而又寓意深刻的乡村生活图景,其中着重批判了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自私狭隘的个人幸福观。

二、作者幸福观的揭示

初看这篇小说,我们总会不经意地疑惑这篇小说的题目,以《醋栗》为题,象征意义到底是什么?读过作品之后,一切恍然大悟,醋栗象征的正是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为之一生追求的那种狭隘的幸福生活。被伊万·伊万内奇描述成“又硬又酸”的醋栗,竟然成了弟弟尼古拉·伊万内奇的口中珍馐,成为了他人生追求的一种标志,是极具讽刺意义的。主人公这种平庸的幸福观同契诃夫眼中的幸福观到底有多远的距离呢?以下将通过对作品的详细阐释,来逐步揭示契诃夫本人的幸福观。

1.作家对尼古拉幸福观的批判

在整篇文章中,我们发现充斥着大量契诃夫式的哲理性批判对话,这实际上是契诃夫小说创作中的一个很普遍的特点。他往往借助于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来宣扬自己的一种思想,抗争小说中批判的那一面。在《醋栗》中,契诃夫也一样将自己的思想赋予在伊万·伊万内奇身上,也就是说伊万的价值观思想实际上正是契诃夫思想的影子。而文章之所以能显示出一种最为严厉的批判态度,正是源于这种作者与故事人物换位的帮助。而且作者所扮演的又是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最为亲近的哥哥形象,所以更加强了小说的讽刺性和批判效果。

故事的整体结构就是通过对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改变前后生活状态的对比,着重捕捉尼古拉改变前后思想和性格的变化,突出揭示造成这些变化的深刻思想根源。这些对比式的情节安排鲜明地将主人公的伪善嘴脸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为了得到狭隘而又“厌倦式”的个人幸福,耗尽了多年的精力和财力,终于换得了一座梦寐以求的乡间庄园,做起了庸俗专横的小地主。根据文中伊万·伊万内奇的介绍,尼古拉曾经是一个“善良温和”的人,但是与生俱来的小农思想严重地扭曲了他的人生追求。在城里工作的他无时无刻都在挂念着儿时乡间的生活,工作对于他来讲只是一件为了储蓄而必须完成的任务,他心中的唯一理想就是回到乡间买下一座小小的田庄,做自己的小地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念头不断地强烈起来,最终使他的性格发生了扭曲。之后为了能够尽快地攒够买庄园的钱,他委身娶了一个又老又丑的寡妇,但实际上他“对她一点感情也谈不上,只因为她有几个臭钱罢了”。

到此,我们或许会认为他如果实现了做地主的愿望,也许还会变回以前那个温和善良的人。但是,情节却朝着反方向发展了。婚后的他变本加厉地吝啬、恶毒。老是让他的妻子吃不饱,还把妻子账户下的所有财产记在自己的名下,致使妻子不到三年就郁郁而终,从此,他彻头彻尾地变成了一个伪善、冷酷、庸俗的农村地主,而他本人却从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任何事。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一个原本温和善良的小职员变成了一个吝啬冷酷的地主呢?作者从叙述故事的开始就有了一段揭示,作者在开始叙述尼古拉的理想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叙述:“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不是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这个广阔天地里,人才能展现出他自由精神的全部性能和特征。”可见,作者将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的人性堕落归根于他那庸俗的幸福观和狭隘的社会视野。尼古拉之所以将自己的理想集中在一座庄园上,首先就是源自于他个人长久以来的生活经历,尼古拉自小的生活环境就极其狭窄,除了农村就是单位的办公室,他不像他的医生哥哥一样,有四处游历的经历,封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将他的思想也束缚在了那狭窄的空间中。

2.契诃夫向读者呼吁的幸福观

其实,这部小说所蕴含的哲理意义并不是十分隐晦,作者运用显而易见的哲理性语言便把自己所想表达的思想展现给了读者。就如在作品中,契诃夫多次直白地描述了哥哥伊万·伊万内奇内心的呼喊。在叙述自己弟弟故事的开头,作者就批判了当时俄罗斯社会中存在的那种“三俄尺土地”的思想。契诃夫在这里呼吁人们不要将自己的思想束缚在狭小的生存空间中,而是应该充分地发挥人类的一切潜能来改造社会。此外,在故事结尾阶段的叙述中,契诃夫又一次借用伊万·伊万内奇的声音向读者发出了更为震撼的一次呐喊,他批评了人们安于现状的等待,批判了那种缺乏实际行动的幻想,他呼吁人们不要浪费时间、要珍惜自己还残存的那点生命力量,为人的价值继续努力。正如伊万在结尾阶段的那段恳求的话语,他充分展示了契诃夫本人对高尚幸福观的一种阐释。他指出真正的幸福实际上是一种不断进取,不断帮助别人、帮助社会的过程。

在最后这段哲理性谈话中,作者充分解读了自己的幸福观,以一种自豪的口吻揭示了人类生命价值所在,揭示出真正的幸福观应是一种充满生机、坚定不移的美好信念,它不仅饱含了人类生命的力量,而且引导了人们的实践。正如当时俄罗斯社会一样,如果人们一直沉沦于沙俄封建专制政权的压迫,懒于发动自己的潜能去为自由而奋斗的话,终会使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倒退。可见,作家这种直白而尖锐的内心呼喊是为了激发读者心底对现实的抗争,引导民众走向真正的幸福。

3.麻木的布尔金和阿列兴

在作品中,伊万之所以讲述自己弟弟的故事,就是为了引起听者的共鸣,但是遗憾的是,两位听者布尔金和阿列兴只是将这个故事当成了逗趣的生活片段,并没有通过这个故事联想到自己麻痹的小幸福生活。契诃夫在这里甚至于拿墙上挂着的金边镜框里的将军们和太太们做反衬,揭示这类沉沦于狭隘幸福生活中的人的麻木性。这些没有真正精彩的生活经历和广博视野的人是不会听懂任何关于进取和追求幸福哲理的,或许他们也可以听懂,但他们都有自己特有的理由加以反驳。契诃夫最后只能借用伊万的祈祷向上帝表露自己的无奈,这样悲凉的故事结局再一次凸显了这类庸人们麻木不仁的幸福观。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说三个部分的情节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契诃夫本人对于幸福的解读。对于作家在文中引述的尼古拉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自己的幸福观。通过这部小说,契诃夫批判了那种麻木不仁、狭隘自私的幸福观。正如他借用伊万之口所说:“这时候再也没有比幸福的一家人团团围住桌子喝茶的光景更使我难受的了。”我们普通人眼中的幸福生活在契诃夫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堕落的等待和消磨生命。当然,这类人群并不代表当时俄罗斯社会的大多数,毕竟19世纪末期的俄罗斯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社会进取和追求自由的风潮在广大人民中传播。而契诃夫正是想唤醒那些仍然苟且于狭隘个人幸福中的庄园主阶层,赞扬那些为了民主自由而抗争的民众的高尚幸福观,即为了大众幸福而不断进取、不断抗争,为了自由和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断拼搏。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62天,今日小理论是:高效学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569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499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271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87评论 0 20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74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7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11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36评论 0 20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97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07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93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1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74评论 3 23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5评论 0 19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26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27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