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下)

 《母亲:教育孩子成功之密码》

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下)

 ——破译苏东坡母亲教子密码

苏东坡的母亲孝恭勤俭、知书达理,她教儿子读书,勉励儿子做一个像范滂那样有气节的人。

  七、“学做范滂”:苏东坡母亲培养孩子高尚的气节

苏东坡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20岁时已经是博通经史,写起文章来,下笔数千言,毫不费力。

1057年考中进士,做过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学士,成为宰相王安石的部下。 做官方面就是很坎坷的。 我们知道,苏东坡“仕途坎坷”,在官途上,苏轼被贬了四次。 其中是原因就象朝云说的“不合时宜”,主要是因其一身正气,不阿权贵。

这些与苏东坡母亲的教育有关。 苏东坡母亲平时对两个儿子的思想品德的教育,程氏更为严格,常常用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事迹来教育他们。并说:“你们将来如果能正直地做人,即使为直道而死,我做母亲的就没有任何遗憾了。” 中在司马光的《程氏墓志铭》和苏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中,都记载着程氏教苏轼兄弟读《范滂传》时的一段感人至深的事迹。

 同时,林语堂在他著的《苏东坡传》说的非常详细:“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晋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这段期间内,家中发生一件事,宋史苏东坡的传记与苏辙为他母亲写的长篇碑文里,都有记载。

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是经常有的。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落,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询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第25页 )

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第26页)

这实在是一句有震撼力的回答!  母子二人在简单的一问一答中,让少年苏东坡内心涌起一阵热浪,学到了什么“光明磊落、爱憎分明”,这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苏东坡的母亲从小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是多么的精心。 事实上,苏东坡兄弟俩也没有辜负母亲的培育,后来果然在政坛和文坛上都有很大的作为。

他们一生正直为官,为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 苏东坡在《宋史·苏轼传》中提到过,官职曾是“吏部尚书(未上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 弟弟曾经官职,为“门下侍郎、尚书右丞”等,其实,“门下侍郎”就是副宰相,比哥哥的官职还高。 特别是苏东坡,他直言敢谏,得罪了许多权要人物,“乌台诗案”几乎冤死狱中。幸亏这时苏轼的母亲早已去世,否则又要演一场范滂母子在狱中相见的悲剧了。

事实上,苏东坡这一辈子活得是光明磊落,爱憎分明,不会说空洞的官话,不会讨好朋友,也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潇洒自如,眼睛里不揉沙子。

苏东坡坚持“人应当有不同意权”,坚持“广开言路”,坚持文人的独立思考,他也坚持废除那些迫害百姓的新政。

苏东坡只知道坚持他所认为正确的,并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然而对于这些,他是丝毫不在乎的。

苏东坡爱憎分明的性格,与小时候母亲培养他高尚的气节教育有关。

 是苏东坡的母亲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正直、勇敢的种子。

就这样,苏东坡兄弟俩在母亲的教育下,小小年纪就博通经史。

时间到了1057年,“二子同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

可当他们兄弟俩高中进士时,程氏却于同年4月8日孤独离世。

当时,苏东坡兄弟俩因刚中进士第不在身边,苏洵也在京师,留下了一大遗憾。

 八、结束语 苏东坡的父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在文章结束之后,我让我的老师修改一下,事实上,我的老师,也就是我的儿子,修改之后,儿子给我提一个问题是——“苏东坡的父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说到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就一定要先说说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就俩人,韩愈和柳宗元。

宋代六个,老苏家就占了三个: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然后还有王安石、曾巩和欧阳修。

想一想,兄弟俩于北宋嘉佑二年,就是1057年,同榜进士及第;这真是很难啊,刚刚20岁的哥哥与18岁弟弟,就一块中了进士,从古到今基本上没有。

 乖乖的,苏洵他的两个儿子,咋这么牛逼?

是如何教育呢?

下面我们看一看苏东坡的父亲是如何成为国家干部?

1.苏东坡的父亲是如何成为国家干部?

 我们知道,苏东坡的家有的是钱,在苏东坡还没出生的时候,二伯父苏焕就中了进士,做了官,让整个苏家在眉山名声大振。 那个时候,只有有钱的人家才有条件让后代子孙读书考功名。 不过苏东坡出生以后,父亲苏洵却没怎么在子女教育上耗费精力。苏洵倒也重视教育,可惜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让自己考进士上,考了几十年进士,到死都没能考中。

苏东坡的父亲为什么是“操童子业久不售”的“差生”?

 一是,“苏洵个性强烈,不服管教,必又痛恨那个时代的正式教育方式。”(《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23页)

二是,其中的原因,与苏东坡的爷爷的教育关系,毕竟苏洵是最小的儿子,他父亲对儿子还是一点溺爱,我们可以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大约他得了长子之后,自己才态度严肃起来,追悔韶光虚掷,痛自鞭策。他看到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内兄,还有两个姐丈,都已科考成功,行将为官做吏,因而觉得含羞带愧,脸上无光。此等情事,即便平庸之才,都会受到刺激,对一个天赋智力如此之高的人,当时的情形一定使他无法忍受,今日由他的文集中所表现的才智看,我们对此是不难了解的。在苏洵给他妻子(苏东坡的母亲)的祭文里,他表示妻子曾激励他努力向学,因为那位程家小姐是曾经受过充分的良好教育的。祖父对他儿子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什么,在他眼里,他这个儿子,无论从哪方面看,只是一个倔强古怪的孩子,虽有天才却是游手好闲不肯正用。有朋友问他,为什么他儿子不用心读书而他也不肯管教,他很平静的回答说:‘这个我不发愁。’他的话暗示出来他那才气焕发而不肯务正的儿子总有一天会自知犯错,会痛改前非,他是坚信而不移的。”(《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23页)

 虽然苏老泉痛改前非,可是,一生中屡屡科举失意,也没有任何功名,但是,苏老泉家里的两个儿子特别争气,双双中进士以后,他这样的“操童子业久不售”的“差生”,才有机会遇到了“伯乐”欧阳修,老苏才有了发挥才干的机会,而成为了一代名流,不过,当时的社会也有破格提拔人才的机制,于是,老苏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干部。

正如林语堂著《苏东坡传》写的那样“万幸的是,父亲被任命为校书郎,并未经考试,正合他的本意,后来又授以新职,为本朝皇帝写传记。这本来就是作家的事,他自然乐于接受。但是后来出现了问题,就是那些皇帝都是当今天子的先人,他们的传记须忠实到什么程度呢?苏洵决定采取史家的严格写法,史家不应当文过饰非,即使为自己的先人立传,亦当如此。”(《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56页)

所以,苏东坡的父亲成为国家干部,完全是看在他两个儿子的份上。

古人云,“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可是人家苏老泉却悄悄相反,前二十年,就可是看子敬父啦。

人们常常说,母以子为贵,可是,苏东坡的父亲,是父以子为贵,如此厉害的两个儿子,难道说父亲苏洵没有一点教育孩子的方法吗?

2.苏东坡的父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据媒体报道,“现存文献中有苏东坡纪念苏洵的许多文章,没有一个字提到苏洵如何教育后代,估计是太痴迷科考了,没有时间亲自教导,也没有工夫给儿子聘请私塾教师。

事实上,苏东坡的童年教育是在一座道观里完成的,他的开蒙老师居然是个道士,名叫张易简,同时教导苏东坡以及其他一百多个孩子读书写字。”(东坡浑身光芒 只可惜是个科学盲 2017年10月23日 《北京青年报》)

 事实上,关于苏东坡的父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真是不多。 为什么? 原因是苏东坡少壮时与父亲的关系的不合。

(1)苏东坡少壮时与父亲的关系:不合

苏东坡少壮时与父亲的关系非常的不合,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正好有一句话印证出两父子之间的关系。

关于“苏东坡少壮时与父亲的关系”,张振玉翻译的是《苏东坡传》是这样写的:“当年苏东坡少壮时曾和他父亲意见不合,终致交恶。”(《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213页)

 同时,宋碧云翻译的是“东坡年轻时曾和他父亲水火不容”林语堂著 宋碧云译 远景出版社 2014年 186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少壮时与父亲的关系不是很好,可能是缺乏沟通交流,这与苏洵的性格有关。

(2)苏东坡父亲的性格:古怪

对于其父苏洵的性格,张振玉翻译的《苏东坡传》是这样写的:“苏洵秉赋颖异,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与人易于相处的人。”(《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22页)

 对于其父苏洵的性格,宋碧云翻译的《苏东坡传》是这样写的:“苏洵智慧很高,脾气刚烈,思想独立,个性又古怪,不好似一个好相处的人”。(《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宋碧云译 远景出版社 2014年 19页)。

对于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与宋碧云翻译基本上意思是一样的。

 1936年,林语堂在美国准备着手开始写一部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后来他用英文完成了《苏东坡传》,英文名字为《The Gay Genius》,直译可以理解为“快乐的天才”,其本意就是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中文版则是在英文基础上翻译而来,每一个人的翻译都不一样,但是意思基本上一样,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

 下面,我们在回过头来,看一看苏东坡的父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虽然“现存文献中有苏东坡纪念苏洵的许多文章,没有一个字提到苏洵如何教育后代”,不过,我在阅读苏东坡与他父亲有关的书方面,还是找到一些关于苏东坡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主要表现在“欲擒故纵”暗示教育。

(3)苏东坡父亲的“欲擒故纵”的暗示教育

苏老泉家里的两个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非常听话的乖乖孩子,而是不喜欢读书,淘气顽皮。

正如《苏东坡传》中所写“东坡和堂兄妺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第27页)

为此,苏老师是非常的担忧,害怕弟兄俩走自己的老路子,他也用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办法,然而这样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不理想。

 尽管如此,苏老师并未采用“冷暴力、热暴力”进行强制性的教育方式。

而是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想想自已的过去,孩子的现在,他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从孩子的好奇心入手——“投其所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顺性而育”、“因人施教”、“因人施学”、“因势利导”。

他是如何积极引导不思学习的儿子呢? 采取“欲擒故纵”暗示之术,为积极引导,诱其入门而设其圈套。

每当孩子玩耍打闹时,苏老师就躲在他们能看得见,又不能看见的一个角落里“偷偷”看书,一幅神神秘秘的样子。 当兄弟俩发现之后围过来观看时,他又将所读之书神秘“藏”起来。

 兄弟俩发现了老爹的这个“怪异现象”,以为他瞒着他们“偷看”什么好书,真自私,想一个人独吞,没门,于是兄弟俩好奇之心调动起来,便趁父亲不在家之际,悄无声息地寻找老爹所藏之书,发现以后,兄弟二人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越读越想读,渐渐地,弟兄俩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

 偶尔苏老师还故意来个声东击西,发现之后不让孩子们看,这样以来更加激发二人读书的兴趣,有时生怕老爹看到之后不让读,反而一人看着、读着,一人边听边站岗放哨。

就这样兄弟俩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便调动起来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学习书法的故事。

据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他们是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均为朝庭命官。

只有最小的儿子王献之与他合称为书法“二王”。

其他几个儿子,基本上没有继承他的书法基因,为什么?主要是直接让孩子学习书法,孩子们有点反感,后来,王羲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练习书法以前,与小儿子玩游戏,可是,每当自己练习书法的时候,就让他出去玩,告诉孩子,爸爸要写书法游戏啦,你不要在这里啦,小儿子好奇,老爸,这么好玩的游戏,一个人独玩,我真不够意思,要偷看他是怎么玩的?我也要玩呀。

于是,小儿子就悄悄搬一个凳子,趴在门口的上面的空隙处,往屋里看父亲如何玩书法游戏——小把戏的?

当看到爸爸笔走龙蛇、出神入化,非常喜欢,于是,一边看,一边在门上模仿父亲写。 天长日久,小儿子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正是王羲之要的效果,便开始教他。

可是,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再像对前6个孩子那样那样竭尽全力、直截了当,而采用启发点拨的方式,很多道理让小儿子自己“去观察、去琢磨、去思考、去感悟”。

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

就这样,一不留神,小儿子王献之与父亲并称“二王”而齐名天下。

其实,王羲之让儿子王献之学习书法,用的是吊胃口的“欲擒故纵”的“暗示教育”,越是不让学,孩子就越想学。

事实上,苏东坡父亲采用也是王羲之的吊胃口的“欲擒故纵”的“暗示教育”。

这种不让的你怎么怎么的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禁果效应。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就越想知道。比如学校禁止学生上网,有些学生偏偏要上网。学校禁止学生看不健康的书籍、电影,学生就是要看。

苏东坡父亲的这种与玩的小把戏,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就是根据孩子的天性好奇心、逆反心,把强迫孩子读书(要孩子读书)变成一种寻宝(找书、孩子要读书)游戏,引导孩子主动学习。

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此时苏老师就是利用孩子的好奇之心,让两兄弟战胜了心中的贪玩之魔,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任。

(4)苏东坡父亲的“夸奖欣赏”教育

当两兄弟文章写的好时,不但夸奖、表扬,而且还要宣传,怎么宣传法?

是不是拿着儿子写文章在大街上到处吹牛?

错怪了!

且看,当苏老师感觉到大儿子的《却鼠刀铭》和小儿子的《缸砚赋》写得好,苏老师为调动兄弟俩的写作积极性,思前想后,大胆决定,就让他俩个用上等的纸誊写出来,并且精心装裱一番,然后挂在墙壁上。

 让家中所有的人或是家中的客人都能够看到,这样的效果,是非常神奇的,不仅激发孩子读书写作的兴趣,而且还大大地提升儿子高考的必胜的自信心。

这些,其实,也是苏东坡父亲用的一种间接暗示来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孩子感觉到真的文章写的了不起,以后说不定还真的能够成为教科书,让别人学习呢。

 你看,在那个时代,苏老师这法子有没有创造性?

 用现在的来说,这就是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并向朋友推广,以发扬光大,以造就更多的文学家、科学家乃至于诺贝尔奖,解放“差生”指日可待。


 (5)苏东坡父亲的让孩子“博览群书”的教育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那个时候的国家教委,虽说没有现在新课标什么的,但是也有指定的教学大纲和专业教材《四书》和《五经》,一般将诸子百家排除在外。

 而苏老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但与那个时代的家长不同,更与现在的家长不同,而是将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样样都读、都学。

在苏老师的影响下,两个儿子开始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

 当东坡在读到《老子》后才箅是真正找到了知音,于是呼,感叹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此后《庄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东坡的一生。

 实践岀真知,东坡和他的弟弟并没有因为看这些教学大纲没有的闲书、杂书而影响高考成绩,大儿子反倒成了高考状元。

 现在想想这苏老师真够胆大的,说他是一个苏大胆当之无愧。

 年青时,虽说愤青,但他这一生也是非常热热衷政治的,只是命运不济,高考的大门因心病而无法进入,自古无场外的举人,也就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为了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意识,时常把朝廷高官的文章拿岀来当课外教材。

 有一次苏老师觉得欧阳修的《谢宜诏赴学士院仍谢赐对衣金带及马表》写岀了心中的所需。

 文章的内容让苏老师得起了红眼病,让大儿子看后,仿写一篇读给自已听,治治自已的红眼病,大有过把瘾就死美感,这样死也冥目了。

听话的大儿子,深感老爹患有“朝闻道,夕可死”心病,于是很快完成老爹交给任务,买了医爹心病之良药:他的“谢表”中有“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一句话,听得苏老师满脸喜气,心花怒放,赞不绝口。

直夸道“儿子呀,希望这句话,日后你真的能够用得上,老爹死就冥目了”。 苏老师在儿子心中播下这样的种子,他能不开花吗?

 东坡果不负老爹之期望,不到20岁就中状元、中进士,一生中不但多次进入学士院,也常收到“对衣”、“白马”这样的赏赐。 真正实现儿时的梦想。 苏老泉教育孩子的读书成功之处,在于他掌握了教育之道核心密码:欲擒故纵的暗示教育。

 其实,欲擒故纵的暗示教育读书方法,是让孩子如何读书最好的方法。

 实际上,苏东坡的兄弟俩的成功,与母亲的教育关系非常大,我们在上面已经谈到,后期,兄弟俩的教育,苏东坡父亲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修正自己暴躁的性格,与兄弟俩有好沟通交流,改变了彼此的关系,兄弟俩才慢慢接受他这个脾气暴躁的父亲。

 其实,父母教育孩子,就是首先父母先教育自己,改变与孩子的关系,教育就是关系,与孩子关系好了,父母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孩子身上实施。

苏东坡兄弟俩在文学上伟大的成就,固然有个人天赋的因素,同时,与苏东坡母亲的对于孩子的循循善诱教育,以及助夫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孩子的父亲苏洵身上的投入的感情,牺牲的青春,并且对丈夫说:“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把一个不爱学习的丈夫培养成为“发愤读书,大器晚成”,丈夫的这种转变与她的善诱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为的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让兄弟俩由“以母为师”,转变成“以父为师”,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家庭,和睦的家风。

所以,苏东坡“孝慈仁爱”家风的形成,完全是苏东坡母亲一个人的功劳。

由此可见,一个“孝慈仁爱”家风的形成,离不开女性家庭成员发挥积极作用。

正如司马光在为程夫人撰写的墓志铭中说的那样:“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没有程夫人,三苏父子是不可能有这样大的成就的。


所以,欲治其国,先齐其家;天下兴衰,本于闺门。



 苏东坡母亲教子智慧:表现在哪里?(下)

 (注 文章 为 田园泥土香母亲教育学《母亲:教育孩子成功之密码》中的部分 章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117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28评论 1 2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839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07评论 0 20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84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29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80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93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13评论 1 24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75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66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92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52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4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62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7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