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48)《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文/书山花开

❂原诗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11】

寄居在穷巷草庐之中,甘心辞退了高贵的职官。

正当夏季长风猛吹,林边的居室火光炎炎。

一座住宅烧得片瓦不存,移住树下舟中,泊在门前。

漫长的新秋夜晚,高而远的明月将圆未圆。

补种的果菜开始重新生长,受惊的鸟儿还未归还。

夜半伫立,思绪飞向遥远,仰望长空周绕九天。

幼小时孤独耿介,倏忽间已过去四十年。

形迹任凭大化的演变,心灵则长久的恬淡安闲。

坚贞刚强自是本质的存在,比起来玉石也算不得最坚。

遥想上古东户季子的时代,余粮就储存在田头路边。

鼓腹而游,无思无虑,早起劳作,晚上归来安稳睡眠。

既然不能再逢这样的太平时代,姑且还是灌溉我的菜园。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17】

茅屋盖在僻巷边,远避仕途心甘愿。当夏长风骤然起,林园宅室烈火燃。

房屋焚尽无住处,船内遮荫在门前。初秋傍晚景远阔,高高明月又将圆。

果菜开始重新长,惊飞之鸟尚未还。夜半久立独沉思,一眼遍观四周天。

年少守操即谨严,转眼已逾四十年。生命托付与造化,内心恬淡长安闲。

我性坚贞且刚直,玉石虽坚逊色远。遥想东户季子世,余粮存放在田间。

饱食终日无忧虑,日出而作日入眠。既然我未逢盛世,姑且隐居浇菜园。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53】

草屋座落僻巷之中,远避富贵心甘情愿。岂料盛夏风急火骤,林屋顿时笼罩烈焰;

房屋没有剩下一间,暂住船上栖身门前。那是一个初秋长夜,明月将圆高悬天边。

果菜开始恢复生机,鸟有余悸还没飞还。夜半久立浮想联翩,一眼望尽八荒九天。

自幼胸怀孤高耿直,转眼已过四十多年,生命自然走向衰老,心境始终淡远清闲;

本质生就坚贞刚强,玉石虽硬不如心坚。抬头遥想上古盛世,余粮储放田头地端;

吃饱喝足无忧无虑,早出游乐晚归安眠。既已不连这个时代,姑且安心浇园种田!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10】

这首诗作于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移居园田居的第三年夏季,一场大火将居室焚烧殆尽。诗人全家不得不暂栖船上。新秋,料理始完,诗人命笔成此诗。本诗可作为遇火的纪实诗来看。诗人以隐耕为主线,景中寓情,襟怀婉转明述,使诗臻于完美。长夜观天,表现了极度困迫;遥想东户,实际是抨击时乱;灌园之语,语婉而志坚。对渊明遇火而表现出来的襟怀与品格,历代均作高度的评价。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15】

戊申岁是晋安帝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此时渊明居上京,六月中旬,一场火灾将其居室焚烧殆尽,便只好住在门前的船中。至新秋之时,写下这首诗。房屋焚毁,似乎并没有使诗人感到更多的痛苦,他安居舟中,依旧悠然地生活。真正使他感到痛苦、忧伤的是生不逢时,没能赶上古之太平盛世。因此诗人在表示要保持贞刚品性的同时,也更加强了他隐居躬耕的信心。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57】

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六月中旬陶渊明家宅遇火,房屋尽焚,后迁回南村。此诗当作于当年夏秋之际。

这首诗通过写房舍被火烧尽后的情怀和对自己半生出处经历的反省,表现了诗人不以富贵尊荣为念,而向往古代路不拾遗,人们安闲无事的理想社会,以及生不逢时,甘于隐居躬耕的心愿。

前二句写素志,是全诗的张本。诗人之所以能在家遭大火的情况下,并不惊慌失措,安之若素,恰恰是因为他乎时“甘以辞华轩”所致。对此,清钟秀曾指出:“其于死生祸福之际,平日看得雪亮,临时方能处之泰然;与强自排解,貌为旷达者,不翅有霄壤之隔。”(《陶靖节纪事诗品》卷二)下六句写火灾后的秋天夜景以及诗人的旷达襟怀。中六句写诗人回顾平生,不为情物所牵,坚守一贯的贞刚本性,与首二句相呼应。最后六句写他仰慕东户季子时代,而自己既不能躬逢盛世,只好隐居田园,安命守义。

【杨义选注译评《陶渊明》,p84】

一场大火,烧去了陶渊明的屋子,却没有烧去他对生活的信念。寄居在船上的日子,肯定是艰苦的,但我们却看不到他太多的诉苦语言。“一宅无遗宇,筋舟荫门前”的情景,本该是凄惨的,但紧接着的“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却将我们领入一种颇透着些清新的境界,仿佛反而因此得着了一一次与自然更为接近的机缘。就是“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也是从希望的生出,回看惊慌的时刻。虽然有“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这样的句子,但计他夜不能寐的,却并非眼下的困苦,而是那一种相当深远的人生沧桑感。所谓“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读懂了这两句话,我们也就读懂了陶渊明为什么在苦难面前那么镇定、淡然。诗篇快结束时提到东户季子时代的幸福生活,好像是表现出了一种对苦难的逃避意愿,但那“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的话,又将这种想象化成了一种幽默感。

【张彦《陶诗今说》,p61】

这又是一首精品佳作。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读它时,就曾在王瑶先生的《陶渊明集》一书第31页空白处写下这样一段话:“这又是一首好诗。见出诗人在遭遇大火烧毁家室之灾时,并未见其痛苦不已、悲伤过分之辞。这是很了不起的!相反,却道出他一生为人的品格及其向往古代东户时代太平盛世之理想!毫无消极之意味。”今天读来更觉如是。此其一。这首诗内容丰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意蕴深远。诗人一生之刚强、淡泊俗世之名利,避乱世之归田里、抗命运之任化的精神与品行,岂不让人高山仰止、旷世仅见?!生不逢时,又一个奇才没了!鸣呼哀哉、鸣呼哀哉!历史如河流,中华一向龙虾同在、良莠共存,今亦然也。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52】

戊申岁是晋安帝义熙四年(408),诗人四十四岁。这年六月,他在上京的住宅被火烧毁,一家人只得住在门前水塘的船上。在初秋之夜,诗人回顾起自己贞刚耿直,生不逢时的遭遇,并怀慕上古淳朴之世人们所过的那种幸福生活,反映了他之所以退隐,绝非消极避世,而是出于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失望。

【吴小如等《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p88】

戊申岁即晋安帝义熙四年(公元408),也就是陶渊明归田的第四年。这年六月一场大火烧毁了他家的房子,使他陷入了困窘的境地。这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起头这两句是写他这几年的平静生活。

“草庐”即他归田后营建的“草屋八九间”。“穷巷”,偏僻的村巷。“华轩”,达官乘坐的漂亮的车子,这里代指仕宦生活。居陋巷而绝功名之念,这样的意思在归田后许多诗中屡见陈述。这里用一个“甘”字,见出他这种态度出于自觉自愿,也显见他心情的平静自然。可是,“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播。”天炎风急,丛集在一起的房子顿时烧掉了。着一“顿”字,见出打击的沉重。“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他的住宅没有剩下一间房子,只好将船翻盖在门前,以遮蔽风雨。“舫舟荫门前”一般解释为寄居在船上,似非确。《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与这句结构相同,“荫”也为覆盖的意思。在陆地上以舟作棚,现时还常见着。以上可谓第一段,写“遇火”情况。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曰“新秋”,曰“月将圆”,见出是七月将半的时令,离遇火已近一个月了。“迢迢”,意同遥遥,显出秋夜给人漫长的感觉。“亭亭”,高远的样子,这是作者凝视秋月的印象。这两句既写出了节令的变化,又传出了作者耿耿不寐的心情。这是火灾予他心理的刺激。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遭火熏烤的周围园圃中的果菜又活过来了,但受惊的鸟雀还没有飞回。从“果菜始复生”见出他生计还有指望,而后一种情况又表示创巨的痛深。在这样的秋夜里,他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半夜里他伫立遥想,顾盼之间真是“心事浩茫连广宇”了。以上是第二段,写“遇火”后心情的不平静。

下面第三段,所写是“中宵伫遥念”的内容。作者先是自述平生操行:“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他说,我从小就有正直耿介的性格,一下子就是四十年了(作者此时四十四岁)。“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形体、行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衰老、而变化,可心灵一直是安闲的,没有染上尘俗杂念。“孤介”、“独闲”,都表示他不同于流俗。“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这两句意思说,我具备的贞刚的禀性,玉石也比不上它坚固。这六句是对自己平生的检点,自慰的口吻里又显出自信。他是在遭遇灾变之时作如此回想的,这也表示了他还将这样做,不因眼下困难而动摇。接着他又想起一种理想的生活:“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东户”,指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东户季子,据说那时民风淳朴,道不拾遗,余粮储放在田中也无人偷盗。

“中田”即田中。“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这是说,那时候人们生活无忧无虑,人人都安居乐业。这些“仰想”,表现了作者的向往之情,他当时处于那种艰难境地作这种联想,实在也是很自然的。但是,这毕竟是空想。“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既然已经遇不上这样的时代了,还是灌我的园、耕我的田吧。这表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态度。想起“东户时”,他的情绪不免又波动起来,但他又立即回到眼前的现实,心情又平静下来了。后两句似乎还有这样的意思:丰衣足食不能凭空想,要靠自己的劳动。这就与两年后写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所表达的思想相一致了。

这首诗写作者“遇火”前后的生活情景和心情,很是真切,也很自然。

比如遇火前后作者心情由平静到不平静,是几经波折,多种变化,但都显得入情入理,毫不给人以故作姿态之感。火灾的打击是沉重的,不能不带来情绪的反应,此诗若一味旷达,恐非合乎实际了。诗人的可贵,就是以平素的生活信念来化解灾变的影响,以面对现实的态度坚定躬耕的决心,他终于经受住这次考验了。(汤华泉)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82】

(1)【说明】戊申岁,即晋安帝义熙四年(公元四〇八年),时陶渊明四十四岁。这年六月,陶渊明的住宅遇火。这首诗就作在此年七月。诗人在诗中,描写了遇火及遇火后的生活情况,回顾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同时也憧憬了东户时代的那种路不拾遗、躬耕自足的理想社会,表白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意志

(2)【辑评】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六月中遇火,而此诗乃作于七月上中浣之间,故曰“新秋”“月将圆”也。“惊鸟尚未还”,谓前日遇火时,鸟惊而散,至今尚未还也。“总角抱孤介”六句,是守义之言;“仰想东户时”六句,是安命之言;惟其守义,是以能安命也。末与上篇结句皆于急流中转棹,何等笔力,陶公最熟此云。

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三:他人遇此变,都作牢骚愁苦语,先生不着一笔,末仅仰想东户,意在言外,此真能灵府独闲者。方宗诚《陶诗真诠》:“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得“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之意;“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有不流不倚、不磷不缁之概。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47)《还旧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108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699评论 1 2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812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236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83评论 3 2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39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57评论 2 3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04评论 0 20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47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43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33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86评论 3 25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51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0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89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82评论 2 27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81评论 2 27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