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1926-1927)》读书摘要/游宗骁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本书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一样,系梁启超先生二十多年史学研究的总结,其中所讲许多治史经验,至今仍具有指引历史研究门径、启迪后学的价值。全书分总论与分论两部分。总论包括《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长》及《五种专史概论》。梁启超说:研究“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他还阐明了史家应具备的“四长”,即史德、史学、史识和史才。在分论中,作者详尽地论述了有关“人的专史”、“文物的专史”等专史的撰写方法。 本次出版,附录作者另外两篇讲专史的文章,即《历史统计学》、《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供读者参考。

           ——豆瓣推荐语


引言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导读

总论——理论的说明

分论——专史的研究

·总论

史之目的

史家之四长

五种专史概论

·专史

人的专史即旧史的传记体、年谱体,专以一个人为主。

事的专史——即旧史的纪事本末体,专以重大事情为主。

文物的专史即旧史的书志体,专以文物典章社会状况为主。

地方的专史即旧史之方志体;因中国幅员太广,各地发展之经过多所悬殊,旧史专以帝都所在为中心,实不能提挈全部文化之真相,所以应该分为若干区域,以观其各时代发达之迹。其边地如滇、黔、西域、关东……等,尤当特别研究。⑤断代的专史即旧史的断代史体,专以一个时代为主,但不必以一姓兴亡画分。 


总论·第一章·史之目的

1. 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历史所以要常常去研究,历史所以值得研究,就是因为要不断的予以新意义及新价值以供吾人活动的资鉴。

-吾人将许多死的事实组织好,予以意义及价值,使之活动,活动的结果,就是供给现代人应用。再把这个目的分段细细解释,必定要先有真事实,才能说到意义,有意义才能说到价值,有意义及价值才可说到活动。

2. 求得真事实

含有特别性的事实的处理方法:(钩沉法-正误法

·钩沉法-已经沉没了的实事,应该重新寻出。此类事实,愈古愈多。

·正误法-有许多事实,从前人记错了,我们不特不可盲从,而且应当改正。此类事实,古代史固然不少,近代史尤其多。

含有普通性的事实的处理方法:(新注意-搜集排比法-联络法)

·新注意-我们研究历史,要将注意力集中,要另具只眼,把历史上平常人所不注意的事情,作为发端,追根研究下去,可以引出许多新事实,寻得许多新意义。

-有许多向来史家不大注意的材料,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它。

-有许多普通现象,普通事务,极有研究的价值的。

-有许多小事情,前人不注意,看不出他的重要,若是予以一种新解释,立刻便重要起来。往往因为眼前问题引出很远的问题,因为小的范围扩张到大的范围。

·搜集排比法-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历史家的责任,就在会搜集,会排比。

·联络法-许多历史上的事情,顺看平看似无意义,亦没有甚么结果,但是细细的把长时间的历史通盘联络起来,就有意义,有结果了。

-搜集排比法可以适用于同时的材料,联络法可以适用于先后的材料。

-晚明士大夫排满与辛亥革命

3. 予以新意义

·或者从前的活动,本来很有意义,后人没有觅察出来,须得把它从新复活。

-“发潜阐幽”

·从前的活动,被后人看错了,须得把它从新改正。

4.予以新价值

·把过去的事实,从新的估价。

·价值有两种:

一时的价值——过时而价顿减;

---有许多事实,在现在毫无价值,在当时价值很大。

---周朝八百多年的天下,全靠这种制度维持。吾人不能因为封建制度在今日没有用处,连他过去的价值,亦完全抹杀。历史上此类事实很多,要用公平眼光从当时环境看出他的价值来。

永久的价值——时间愈久,价值愈见加增。

---有许多事实,在当时价值甚微,在后代价值极为显著。

---晚明士大夫之抗满清,在当时确是一种消极的无效果的抵制法,于满清之统治中国丝毫无损;但在辛亥革命时,才知道从前的排满是有价值的;而且在永久的民族活动上,从前的排满也是极有价值。

·研究历史的人,两种都得注意,不可有所忽视。

·历史家的责任,贵在把种种事实摆出来,从新估定一番。总括起来说:就是从前有价值,现在无价值的,不要把它轻轻抹杀了;从前无价值,现在有价值的,不要把它轻轻放过了。

5.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社会活动方面:社会是继续有机体,个人是此有机体的一个细胞。吾人不论如何活动,对于全盘历史,整个社会,总受相当束缚。看历史要看他的变迁,这种变迁就是社会活动。又分二目:

转变的活动

因为经过一番活动,由这种社会变成他种社会,或者由一种活动生出他种活动,无论变久变暂,变好变坏,最少有一大部分可以备现代参考。通常说一治一乱,我们要问如何社会会治,如何社会会乱;并且看各部分各方面的活动,如像君主专制之下,君主宰相的活动,以及人民的活动,如何结果,如何转变:这样看出来的成败得失,可以供吾人一部分的参考。

增益的活动 

政治的治乱,不过一时的冲动;全部文化才是人类活动的成绩。人类活动好像一条很长的路,全部文化好像一个很高的山。吾人要知道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责任,须得常常设法走上九百级的高山上添上一把土。因是之故,第一要知道文化遗产之多少。若不知而创作,那是白费气力。第二要知道添土的方法。我是中国一分子,中国是世界一分子,旁人添一把土,我亦添一把土,全部文化自然增高了。

·个人活动方面:严格说起来,中国过去的历史,差不多以历史为个人活动的模范,此种特色,不可看轻。看历史要看他的影响,首当其冲者就是个活动。亦可分为二目:

外的方面

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其本来目的就是拿给个人作模范的。自从朱子以后,读此书的人都说他“最能益人神智”。就是告诉人对于种种事情如何应付的方法,此即历史家真实本领所在。光书有好几处记载史事,不看下面,想不出应付的方法,再看下面,居然应付得很好。这种地方,益人神智不少。

内的方面 

我们看一个伟人的传记,看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往往有许多在很小的地方,所以自己对于小事末节,也当特别注意。但不单要看他的成功,还要看他的失败,如何会好,如何会坏,两面看到,择善而从。读史,外的益处,固然很多,内的益处,亦复不少。

6. 读史的方式

·鸟瞰式

·解剖式


总论·第二章·史家之四长

1. 中国古代史家三长/四长

·刘知几:史才、史学、史识。

·章学诚:四长:史才、史学、史识,添上一个史德、

·史学家要想作一部好史,应具备上述三长或四长。同学诸君方在读书时代,只是预备学问,说不上著作之林;但我们学历史,其目的就在想将来有所贡献;此刻虽不是著作家,但不可不有当著作家的志向。并且,著作家的标准亦很难说,即如太史公用毕生精力作了一部《史记》,后人不满意的地方尚多,其余诸书更不用说了。此刻我们虽不敢自称著作家,但是著作家的训练工作则不可少。所以史家四长之说,就不得不细细用一番功夫去研究,看要如何才能够达到这种目的。

2. 几种长处的排列

·刘知几:以才为先,学次之,识又次之

·章学诚:又添德于才学识之后。

·梁启超:先史德,次史学,又次史识,最后才说到史才。

3. 史德

·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篇》

-章学诚以为作史的人,心术应该端正。

-《魏书》,大众认为秽史,就是因魏收心术不端的原故。

-《左氏春秋》,刘歆批评他“是非不谬于圣人”,就是心术端正的原故。

-简单说起来,实斋所谓史德,乃是对于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

·我以为史家第一件道德,莫过于忠实。

-“对于所叙述的史迹,纯采客观的态度,不丝毫参以自己意见”

-凡人都不免有他的主观——这种主观,蟠踞意识中甚深,不知不觉便发动起来。虽打主意力求忠实,但是心之所趋,笔之所动,很容易把信仰丧失了。完美的史德,真不容易养成。最常犯的毛病,有下列数种,应当时时注意,极力铲除。

夸大

一个人做一部著作——无论所作的是传记,是纪事本末,是方志,或是国史,总有他自己的特别关系。即如替一个人作特别传记,必定对于这个人很信仰,时常想要如何才做得很好。

-孔子与颜子在泰山顶上同看吴国城门中的一个人,颜子看得模糊,孔子看得极其清楚。诸如此类,其意思纵使本来不坏,但是绝非事实,只能作为一种神话看待。

-子贡所谓“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地方志,自己是那一省人,因为要发挥爱乡心,往往把那一省说得很好。

-讲中国史,听见外国人鄙视中国,心里就老大不愿意,总想设法把中国的优点表彰出来,一个比一个说得更好,结果只养成全国民的不忠实之夸大性。

-夸大心,人人都有;说好说坏,各人不同。史家尤其难免。自问没有,最好;万一有了,应当设法去掉它。

附会 

自己有一种思想,或引古人以为重,或引过去事实以为重,皆是附会。这种方法,很带宣传意味,全不是事实性质。古今史家,皆不能免。

-舜之孝道;杞梁哭夫之情爱;

-愈到近代,附会愈多。

-关于政治方面,如提倡共和政体,就附会到尧舜禅让,说他们的“询于四岳”,就是天下为公,因说我们古代也有共和政治,民主精神。

-关于社会方面,如提倡共产制度,就附会周初井田,是以八家为井,井九百亩,每家百亩,公田百亩,因说我们古代也讲土地国有,平均劳逸。这种附会,意思本非不善,可惜手段错了。即如尧舜禅让,有没有这回事,尚是问题;勉强牵合到民主政治上去,结果两败俱伤。从事实本身说,失却历史的忠实性;从宣传效力说,容易使听的人误解。曹丕篡汉时,把那鬼混的禅让礼行完之后,他对人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假使青年学子误解了尧舜“询于四岳”,以为就是真正共和,也学曹丕一样说,“共和之事,吾知之矣”,那可不糟透了吗?

-总之,我们若信仰一主义,用任何手段去宣传都可以,但最不可借史事做宣传工具。非惟无益,而又害之。

武断 

武断的毛病,人人都知道不应该,可是人人都容易犯。因为历史事实,散亡很多,无论在古代,在近代,都是一样。对于一件事的说明,到了材料不够时,不得不用推想。偶然得到片辞孤证,便很高兴,勉强凑合起来,作为事实。因为材料困难,所以未加审择,专凭主观判断,随便了之,其结果就流为武断了。

-固然,要作一部历史,绝对不下断案是不行的。——断案非论断,乃历史真相。例如尧、舜禅让,究竟有没有这回事,固极难定;但不能不搜集各方面的意见,择善而从,下一个“盖然”的断案。

-但是不要太爱下断案了。有许多人爱下判断,下得太容易,最易陷于武断:资料和自己脾胃合的,便采用;不合的,复删除;甚至因为资料不足,从事伪造;晚明人犯此毛病最多。如王弇州(王世贞)、杨升庵(杨慎)等皆是。

·忠实的史家对于过去事实,十之八九应取存疑的态度。即现代事实,亦大部分应当特别审慎。

-何况古人,何况古代事实呢?所以历史事实,因为种种关系,绝对确实性很难求得的时候,便应采取怀疑态度,或将多方面的异同详略罗列出来。

-《资治通鉴》,同时就作考异,或并列各说,或推重一家。这是很好的方法。

·史家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甚么,照出来就是甚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把自己主观意见铲除净尽,把自己性格养成像镜子和天平一样。但这些话,说来虽易,做到真难。我自己会说,自己亦办不到。我的著作,很希望诸君亦用鉴空衡平的态度来批评。

4. 史学

·凡做史学的人,必先有一种觉悟,曰:贵专精不贵杂博

-(明)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

-无论有多大的天才学问和精力,想要把全史包办,绝无其事。

-《论语·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们做学问,切勿以为“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想要无所不知,必定一无所知。真是一无所知,那才可耻哟。别的学问如此,史学亦然。

·读书一事,古人所讲,专精同涉猎,两不可少。

-单有常识,没有专长,不能深入显出。

-单有专长,常识不足,不能触类旁通。

-有一专长,又有充分常识,最佳。

-大概一人功力,以十之七八,做专精的功夫,选定局部研究,练习搜罗材料,判断真伪,抉择取舍;以十之二三,做涉猎的功夫,随便听讲,随便读书,随意谈话:如此做去,极其有益。

·专精下苦功的方法:

①勤于抄录

②练习注意——“不会读书,书面是平的;会读书,字句都浮起来了。”

③逐类搜求——因一种资料,追寻一种资料,跟踪搜索下去。

5. 史识

·史识是讲历史家的观察力——“读书得间”

·观察的程序

①由全部到局部

无论研究任何专史,都要看他放在中国全部占何等位置,放在人类全部占何等位置。

②由局部到全部

观察因为一个人的活动,如何前进,如何退化,可以使社会改观。一个人一群人特殊的动作,可以令全局受其影响,发生变化。单用由全部到局部的眼光,只能看回头的现象,循环的现象,不能看出自由意志的动作。对于一个人或一群人,看其动机所在,仔细观察,估量他对于全局的影响,非用由局部到全部的观察看不出来。

来源去脉都要考察清楚。来源由时势及环境造成,影响到局部的活动;去脉由一个人或一群人造成,影响到全局的活动。历史好像一条长练,环环相接,继续不断,坏了一环,便不能活动了。所以对于事实与事实的关系,要用细密锐敏的眼光去观察它。

·养成正确精密的观察力,还有两件应当注意的事情。

不要为因袭传统的思想所蔽

因为历史是回头看的;前人所发表的一种意见,有很大的权威,压迫我们。

不要为自己的成见所蔽

戴震:“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己。”

“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

·要把自己的意见与前人的主张,平等的看待,超然的批评。某甲某乙不足,应当补充;某丙某丁错了,应当修改:真做学问贵能如此。不为因袭传统所蔽,不为自己成见所蔽,才能得到敏妙的观察,才能完成卓越的史识。

6.史才

·有了史德,忠实的去寻找资料;有了史学,研究起来不大费力;有了史识,观察极其锐敏:但是仍然做不出精美的历史来。要做出的历史让人看了明了,读了感动,非有特别技术不可。此种技术,就是文章的构造

·组织——结构——把许多材料整理包括起来

剪裁

许多事实,不经剪裁,史料始终是史料,不能成为历史。

②排列

(一)将前人记载,联络熔铸,套入自己的话里。

(二)用纲目体,最为省事。

(三)多想方法,把正文变为图表。对于作图表的技术,要格外训练。

·文采——字句词章

①简洁

②飞动

·如何可以养成史才?——“多读,少作,多改”

多读:读前人文章,看他如何作法。遇有好的资料可以自己试作,与他比较;精妙处不妨高声朗诵:读文章有时非摇头摆尾,领悟不来。

少作:作时谨慎,真是用心去作,有一篇算一篇,无须多贪作;笔记则不厌其多,天天作都好;作文章时,几个月作一次,亦不算少;

多改:要谨慎,要郑重,要多改,要翻来覆去的看;从组织起,到文采止,有不满意处,就改;或剪裁,或补充;同一种资料,须用种种方法去作;每作一篇之后,摆在面前细看:常看旁人的,常改自己的;一篇文不妨改多少回,十年之后还可再改。

·这种工夫很笨。然天下至巧之事,一定从至笨来。古人文章做得好,也曾经过几许甘苦。从前有许多笨工作,现在仍继续不断的有许多笨工作,凡事都是如此。


总论·第三章·五种专史概论

1. 人的专史

·正史就是以人为主的历史。

·专以人为主的历史,用最新的史学眼光去观察他,自然缺点甚多,几乎变成专门表彰一个人的工具。许多人以为中国史的最大缺点,就在此处。因为偏于个人的历史,精神多注重彰善惩恶,差不多变成为修身教科书,失了历史性质了。

·每一时代中须寻出代表的人物,把种种有关的事变都归纳到他身上。一方面看时势及环境如何影响到他的行为,一方面看他的行为又如何使时势及环境变化。在政治上有大影响的人如此,在学术界开新发明的人亦然。先于各种学术中求出代表的人物,然后以人为中心,把这个学问的过去、未来及当时工作都归纳到本人身上。

·可以拿着历史主眼。历史不外若干伟大人物集合而成。以人作标准,可以把所有的要点看得清清楚楚。

·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格。知道过去能造历史的人物,素养如何,可以随他学去,使志气日益提高。所谓“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2. 事的专史

·历史的事实,若泛泛看去,觉得很散漫,一件件的摆着,没有甚么关系,但眼光锐敏的历史家,把历史过去的事实看成为史迹的集团,彼此便互相联络了。

·研究历史的人,应当挑出一极大之事,作为集团,把旁的事实,都归纳到里面,再看他们的关系影响。研究一个集团,就专心把这个集团弄明白了。能得若干人分头作去,把所有事的集团都弄清楚,那末全部历史的主要脉络就可一目了然了。

3. 文物的专史

·《史记》八书:《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

·《汉书》:志

·杜佑《通典》

·马端临《文献通考》

·我主张一部分一部分的研究;先分一个大纲,如经济、文艺、学术、民族、宗教……等,一二十条;再于每条之下,分为若干类,如经济之分为财政、租税,文艺之分为文学、美术,学术之分为经、史,民族之分为原始、迁徙、同化,宗教之分为道、佛等。择其最熟悉、最相近者,一个时候作一类,或者一个人作一类。久而久之,集少成多,全部文物不难完全畅晓了。

4.地方的专史

·方志——《华阳国志》

·治中国史,分地研究,极为重要。因为版图太大,各地的发展,前后相差悬殊。前人作史,专以中央政府为中心,只有几个分裂时代以各国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但中心地亦不过几个。

·普通说中国如何如何,不过政治中心的状况,不是全国一致的状况。所以有作分地的专史之必要。广博点分,可以分为几大区;每区之中,看他发达的次第。精细点分,可以分省分县分都市;每县每市,看他进展的情形。破下工夫,仔细研究,各人把乡土的历史风俗事故人情考察明白。用力甚小,而成效极大。

5. 断代的专史

·旧时的断代,以一姓兴亡作标准,殊不合宜。

·历史含继续性,本不可分。为研究便利起见,挑出几样重大的变迁,作为根据,勉强分期,尚还可以。若不根据重大变迁,而根据一姓兴亡,那便毫无意义了。皇帝尽管常换,而社会变迁甚微,虽属几代,仍当合为一个时期。皇帝尽管不换,而社会变迁极烈,虽属一代,仍当分为几个时期。

·历史是不可分的,分期是勉强的。一方面不当太呆板,以一姓兴亡作根据,像从前一样;换一方面,又不当太笼统,粗枝大叶的,分上古-中古-近世三个时期。

·比较妥当一点的,还是划春秋为一个时期,战国为一个时期,两汉为一个时期(或分或合均可),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一个时期,隋、唐为一个时期,宋、辽、金、元、明为一个时期,清分为两个时期。这种分法,全以社会变迁作标准。

·在一个时期当中,可以看出思想、学术、政治、经济改换的大势,比较容易下手,材料亦易搜集。不管时期的长短,横的方面,各种事实要把它弄清楚。时代的专史,为全通史的模型。


分论一·人的专史

第一章 人的专史总说

1. 列传

专传以一部书记载一个人的事迹;列传以一部书记载许多人的事迹。专传一篇即是全书;列传一篇不过全书中很小的一部分。

2. 年谱

列传叙述一生事迹,可以不依发生的前后,但顺着行文之便,或著者注重之点,提上按下,排列自由;年谱叙述一生事迹,完全依照发生前后,一年一年的写下去,不可有丝毫的改动。章实斋说:“年谱者,一人之史也。”

3. 专传

列传分列在一部史中;专传独立成为专书。

做专传又与做年谱不同。年谱很呆板:一人的事迹全以发生的先后为叙,不能提前抑后;许多批评的议论,亦难插入;一件事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更不能尽量纳在年谱中。若做专传,不必依年代的先后,可全以轻重为标准,改换异常自由;内容所包,亦比年谱丰富;无论直接间接,无论议论叙事,都可网罗无剩。我们可以说,人的专史以专传为最重要。

4. 合传

·两人以上,平等叙列。

如《管晏列传》、《屈贾列传》,无所谓轻重,亦无所谓主从。

·一人为主,旁人附录。

如《孟荀列传》,标题为孟子、荀卿,而内容所讲的有三驺子、田骈、慎到、环渊、接子、墨子、淳于髡、公孙龙、剧子、李悝、尸子、长卢、吁子等一二十人,各人详略不同。此种专以一二人较伟大的人物为主,此外都是附录。

·许多人平列,无主无从。

如《仲尼弟子列传》,七十余人,差不多都有叙述。如《儒林列传》,西汉传经的人,亦差不多都有叙述。

5. 人表

人表的体裁,始创于《汉书·古今人表》;他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即上上,中上,下上,上中,中中,下中,上下,中下,下下;所分的人并不是汉人,乃汉以前的人,与全书体例不合。这九等的分法,无甚标准,好像学校中考试的成绩表一样无聊。后来史家非难的很多。


第二章 人的专史的对相

第三章 做传的方法

第四章 合传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谱及其做法

第六章 专传的做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458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454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171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62评论 0 2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40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61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06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09评论 0 20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79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00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85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09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72评论 3 23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0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04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08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