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写了《回乡偶书》,千百年来人们可能会错了诗意

——1——

脍炙人口的名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我们上小学二年级时都学过的一首唐诗。这首诗千古传唱 ,妇孺皆知。

孩童时读它,只觉得朗朗上口,但未必了解其中深意。

转眼已是中年,再读这首诗时,难免对大诗人贺知章的人生经历,和他写此诗的背景,产生一些兴趣。

结合本诗的白话文注释,并看了一些关于作者的生平履历文章,大意是说:

诗人三十七岁中进士,到85岁返乡,离家近50年。在回到家乡时,村口的孩童都不认识他,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客人。

在爬梳了一些史料后,突然产生两个疑问:

1、诗人贺知章真的只是离开家乡50年吗?

2、笑着问贺知章的,真的是村口的儿童吗?

带着疑问,我们来做作一番解读。

——2——

诗人离开家乡多少年?

根据史料记载,显庆四年(659年),贺知章出生。证圣元年(695年),37岁中进士。

“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句中,一般都认为贺知章离开家乡,去长安的时间是武则天证圣元年(695 年)考取进士的那一年 , 回乡的时间一般也定于天宝三载(744 年)。

由此推断诗人离开家乡近50年。但是,这似乎不正确。

“少小”究竟是多少岁呢?

1、“少”,《辞海》解释为年轻人、年轻 。

2、孙过庭(唐代书法家)《书谱》:“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曹丕《与吴质书》 :“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成语有“少长咸集”、“老少咸宜”,这“少”都作“年轻”讲 。

3、《战国策·赵策》:“十五岁矣 ,虽少,愿不及填沟壑而托之。”

古人所谓“少”,包括青年时期。凡未满三十岁都叫“少”。”“小”比“少”更为年轻 ,一般指幼童、孩童、儿童 。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这里的“小”,是指小孩。少小连用 ,重在“小”,特指很年轻。

“少小”和“少壮”是很有区别的,“少壮”一词重在“壮”。

白居易《琵琶行·序》中:

本长安倡女 , ……年长色衰, 委身为贾人妇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徙于江湖间 。

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她“少小”时的欢乐事,那时仅十三四岁。

唐代诗人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说的他少年时就立下了戍边之志 。

由以上史料素材所记载的“少小”来看,用词极为讲究的大诗人贺知章,为何在37岁离乡进京,不写“少壮离家”,而写“少小离家”呢?

由此可以推测,贺知章应该是在年少时就已离开家乡了,十几岁或者20几岁的年龄。与他37岁离乡时间相隔甚远。

贺知章还写过一首诗《晓发》,相关资料也是说,诗人37岁进京赶考前写的一首留恋家乡的诗。全诗如下:

《晓发》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最后一句“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重点表达贺知章对故乡的留恋,对亲友的深情。当贺知章回头远望故乡,见亲友们都已离去,怀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如果此诗是进京赶考时所作,按照古代的科举制,要么高中登科,留京或者调任地方。

要么考试不中,返回家乡继续读书,待来年再考。

那么问题来了,贺知章离开家乡进京赶考,他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高中登科。如果考不中的话,从离家到回家,最多也就半年左右吧。

而贺知章为何却把此诗写的像生死离别一样,他怎知此一别,将长久离开家乡?

 由此可见,《晓发》一诗,也不应该是他37岁进京赶考时所作。

《太平广记》说 :

贺知章 ,性放旷, 善谈笑, 当时贤达咸倾慕,陆象先即知章姑子也,知章特相亲善。

《新唐书·列传·隐逸》记载:

贺知章的伯父贺纪、贺恺在唐高宗时,一个为太子洗马的官职 ,一个为率更令的官职,均从官阶五品。

由此可知,贺知章为了长大后能博取功名,在十几岁或者二十几岁时,去长安读书,投靠他的这两家亲戚。

少年离家的贺知章,此一行前途未卜。或者他早已励志,不在京城读书读出个名堂,不考取功名,就绝不回乡。

可见,《晓发》一诗,应是写于他少年离乡时。自此,再未回到家乡。

也由此可见,贺知章写《回乡偶书》时,他离开家乡的时间也不应是50年,至少应在60年以上。

——3——

诗人归乡时遇到的是“儿童”吗?

诗中“儿童相见不相识”,“儿童”,历来都注为“小孩子”。

我们再爬梳一下史料,并结合85岁高龄的贺知章回乡时的场景,来辩证一下。

《旧唐书·贺知章传》记载:

天宝三载,贺上书请为道士,上许之,拜其子典设郎曾为会稽郡司马。贺至乡无几寿终,年八十六。

贺知章是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到天宝三年,在外游宦了近五十年。贺知章在85岁高龄时,向唐玄宗提出请辞,并得到恩准。

唐玄宗准许贺知章以道士身份告老还乡,钦赐其家乡的住宅名为"千秋观",并特赐家乡的“鉴湖”为放生池。

为了便于家人照顾这位老年人的生活,唐玄宗还提升他的儿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

而更大的荣耀是“帝赐诗,皇太子、百官践送”,玄宗于长乐坡为贺知章摆酒宴。

如此说来,贺知章回乡时,送别场景是极为风光的。曾做过太子老师的贺知章,在归乡途中,也应该得到沿路州县百官的迎来送往。

其远在家乡的乡亲,也应该提前被告知:曾经在京城做过大官的一位老人回来了。

贺知章到了村口,衣锦还乡的贺知章应该是受到乡亲的热烈迎接。见面之后,难免一阵寒暄客套。

 这个时候,怎么会轮到小孩子和他搭话。

再说,小孩子早就应该知道他是一位在京城做过大官的老爷爷了。

 那么,在《回乡偶书》一诗中,何以出现“儿童笑问何处来”?

我们做两种推测。

无论贺知章是受到相邻热烈欢迎归乡的,还是他骑着毛驴悄悄回乡的,长安离他的家乡路途遥远,那时的交通很不方便,一路车舟劳顿,路上走了一个多月。

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早已被颠八的快散了架了吧。他应该是尽快回到自己的老屋,受到子女的照顾,悉心调养身体。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已回乡多日的老人贺知章,身体也调养的差不多了,精气神也恢复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去拜访一下儿时的朋友。

而他叩开乡邻的大门时,要么被告知,他要找的儿时玩伴早已故去了。

即使还有几个高龄健在的,毕竟6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风华少年不再,彼此都已认不出对方了,才会出现“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作为一个诗人和游子, 面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把这种巨大的人生变故和内心悲伤,戏谑地说成:“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如此作诗,也符合“知章晚节尤放诞,遨嬉里巷, 自号四明狂客”的本性。

所以,老迈归乡的贺知章,他诗句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儿童”应该是指他儿时的玩伴,现实中的“老者”。

然而,即使具有“放诞”,“遨嬉”性格的贺知章,面对“人世沧桑今已老,思乡情深忆垂髫”的巨大时空转变,面对儿时玩伴大多已不再的现实,他是极为感慨的。

所以,感世伤怀的贺知章,写下了第二首《回乡偶书》。全诗如下: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人贺知章说:

他离开家乡时实在是太长时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啊,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当初离开时一模一样。 

面对激荡的人生变故,已自知来日无多的耄耋老人贺知章,写下此诗时,应该是极度悲伤的。

再开朗的人,面对生死,没有几个不难过的。

——4——

再读《回乡偶书》,中年方懂贺知章

大概是在天宝三年(744年)的5月,一代大诗人贺知章与世长辞。终年85岁,虚岁86。

贺知章的生前好友,诗仙李白在他辞世后写诗纪念他: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馀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诗文以“文词俊美”而“名扬上京”,列于“吴中四士”,又为人旷达和雅,清淡风流。

他的“饮中八仙、为子乞名、金龟换酒、宝珠市饼”等轶事典故也为后人津津乐道。

在他仅存的19首诗中,《回乡偶书》最为脍炙人口,倾倒了千百年来无数的人旅人游子。

老实说,这不是写给儿童的诗,也是儿童无法体会其意境,和悲伤之情的诗。

只有漂泊了数十年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千百年来,人们都会错了《回乡偶书》中“少小”和“儿童”的本意。

或许,人到中年,方才懂得,诗人是用来读的,而他写的诗,却是用来品的

只有“读和品”,方能领悟到诗人所表达的本意。

正应了一句话:中年再读贺知章,方知《回乡偶书》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83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98评论 1 2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56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59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3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1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23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74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21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22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1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14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75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53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