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郑州线下研讨会2023年4月7--9号目录:

1.圣人之道

2.心即理也

3.格物致知

4.知行合一

5.吾性自足

6.励志勤学

1.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传习录》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认灵昭明觉者也。--《传习录》

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传习录》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传习录》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传习录》

此学不明,不知此处耽搁了几多英雄汉!--《传习录》

2.心即理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uo)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灵昭明觉:就是觉察,心之本体的妙用!良知者恒照者也。王阳明良知就是觉,就是觉,觉照,觉察)

~王阳明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传习录》

问:“致良知工夫,恐于古今事变有遗?”先生曰:“不知古今事变从 何处出?若从良知流出,致知焉尽之矣。”--《传习录》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习录》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传习录》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传习录》

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传习录》

是故君子之学也,于酬酢变化、语默动静之间,而求尽其条理节目焉,非他也,求尽吾心之天理焉耳矣;于升降周旋、隆杀厚薄之间,而求尽其条理节目焉,非他也,求尽吾心之天理焉耳矣。--《传习录》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学者,学循此良知而已。--《传习录》

3.格物致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心一而已,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传习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传习录》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传习录》

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物无善恶,在心如此,在物亦然。善恶全不在物,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传习录》

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曰:“请问如何?”曰:“只是致知。--《传习录》

曰:“如何致?”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传习录》

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传习录》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传习录》

九川卧病虔州。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对曰:“功夫甚难。”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传习录》

先生曰:“舜不遇瞽瞍,则处瞽瞍之物无由格;不遇象,则处象之物无由格。周公不遇流言忧惧,则流言忧惧之物无由格。故凡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正吾圣门致知格物之学,正不宜轻易放过,失此好光阴也。知此则夷狄患难,将无入不自得矣。--《传习录》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传习录》

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传习录》

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传习录》

“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传习录》

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传习录》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传习录》

4.知行合一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

子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

某尝说知是行得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查明觉,便是冥行;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元来只是一个工夫。吾契但着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便自知得。今却知从言语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糊涂,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传习录》

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

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

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

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着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着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传习录》

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传习录》

知犹水也。人心之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吾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传习录》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传习录》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传习录》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孟子》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道德经》

5.吾性自足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经》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夫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如果我心不动,以顺万物之自然,只是触机神应,就能够发挥良知妙用。--《传习录》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传习录》

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寓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传习录》

德洪昔在师门,或问“用兵有术否?”夫子曰:“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传习录》

吾自用兵以来,致知格物之功愈觉精透。致知在于格物,正是对境应感,实用力处。平时执持怠缓,无甚查考,及其军旅酬酢,呼吸存亡,宗社安危,所系全体精神,只从一念入微处,自照自察,一些著不得防检,一毫容不得放纵,勿欺勿忘,触机神应,乃是良知妙用,以顺万物之自然,而我无与焉。--《传习录》

夫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世人利害不过一家得丧尔已,毁誉不过一身荣辱尔已。今之利害毁誉两端乃是灭三族,助逆谋反,系天下安危。--《传习录》

只如人疑我与宁王同谋,机少不密,若有一毫激作之心,此身已成虀粉,何待今日;动少不慎,若有一毫假借之心,万事已成瓦裂,何有今日。此等苦心,只好自知。譬如真金之遇烈焰,愈锻炼愈发光辉。此处致得,方是真知。此处格得,方是真物,非见解意识所能及也。--《传习录》

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

真圣门正法眼藏。

往日尚疑未尽,

今自多事以来,

只此良知,

无不具足。

譬之操舟得舵,

平澜浅濑,

无不如意,

虽遇颠风逆浪,

舵柄在手,

可免没溺之患矣。

--《传习录》

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

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

以为圣人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

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

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竭力,

从册子上钻研,

名物上考索,

行迹上比拟。

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

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传习录》

问:“许鲁斋言学者以治生为首务,先生以为误人,何也?岂士之贫可坐守不经营耶?”

先生曰:“但言学者治生上尽有工夫则可。若以治生为首务,使学者汲汲营利,断不可也。

--《传习录》

且天下首务,

孰有急于讲学耶?

虽治生亦是讲学中事。

但不可以之为首务,

徒启营利之心。

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

虽终日做买卖,

不害其为圣为贤。

何妨于学?

学何贰于治生?

--《传习录》

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

--《传习录》

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

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

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是故致良知之外无学以。

---《传习录》

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功,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传习录》

6.励志勤学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

如舜而已矣。

--《孟子》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则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传习录》

圣人之心如明镜,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若驳蚀未去。其间固自有一点明处,尘埃之落,固亦见得,才拂便去。至于堆积于驳蚀之上,终弗之能见也。此学利困勉之所由异,幸勿以为难而疑之也。

--《传习录》

凡人情好易而恶难,其间亦自有私意气习缠弊,在识破后,自然不见其难矣。

古之人至有出万死而乐为之者,亦见得耳。

向时未见得里面意思,此功夫自无可讲处,今已见此一层,却恐好易恶难,使流入禅室去也。

--《传习录》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

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传习录》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薄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

--《传习录》

如问一词讼,

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

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

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

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

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

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

这许多意思皆私,

只尔自知,

须精细省察克治,

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

枉人是非,

这便是格物致知。

簿书讼狱之间,

无非实学。

若离了事物为学,

却是着空。

--《传习录》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

纵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

--《传习录》

且如读书时,

良知知的强记之心不足,即克去之;

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

是个纯乎天理之心。

任他读书,

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

何累之有?

--《传习录》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传习录》

孔子无不知而作,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是圣学真血脉路。--《传习录》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郑州线下研讨会2023年4月7--9号目录:

1.圣人之道

2.心即理也

3.格物致知

4.知行合一

5.吾性自足

6.励志勤学


1.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不要操心你的人生,但要操心你的良知。--《传习录》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认灵昭明觉者也。--《传习录》


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传习录》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传习录》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传习录》


此学不明,不知此处耽搁了几多英雄汉!--《传习录》


2.心即理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uo)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灵昭明觉:就是觉察,心之本体的妙用!良知者恒照者也。王阳明良知就是觉,就是觉,觉照,觉察)


~王阳明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传习录》


问:“致良知工夫,恐于古今事变有遗?”先生曰:“不知古今事变从 何处出?若从良知流出,致知焉尽之矣。”--《传习录》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习录》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传习录》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传习录》


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传习录》


是故君子之学也,于酬酢变化、语默动静之间,而求尽其条理节目焉,非他也,求尽吾心之天理焉耳矣;于升降周旋、隆杀厚薄之间,而求尽其条理节目焉,非他也,求尽吾心之天理焉耳矣。--《传习录》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学者,学循此良知而已。--《传习录》


3.格物致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心一而已,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传习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传习录》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传习录》


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物无善恶,在心如此,在物亦然。善恶全不在物,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传习录》


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曰:“请问如何?”曰:“只是致知。--《传习录》


曰:“如何致?”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传习录》


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传习录》


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传习录》


九川卧病虔州。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对曰:“功夫甚难。”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传习录》


先生曰:“舜不遇瞽瞍,则处瞽瞍之物无由格;不遇象,则处象之物无由格。周公不遇流言忧惧,则流言忧惧之物无由格。故凡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正吾圣门致知格物之学,正不宜轻易放过,失此好光阴也。知此则夷狄患难,将无入不自得矣。--《传习录》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传习录》


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传习录》


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传习录》



“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传习录》


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传习录》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传习录》



4.知行合一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


子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


某尝说知是行得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查明觉,便是冥行;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元来只是一个工夫。吾契但着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便自知得。今却知从言语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糊涂,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传习录》


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

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

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

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着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着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传习录》


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传习录》


知犹水也。人心之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吾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传习录》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传习录》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传习录》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孟子》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道德经》


5.吾性自足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经》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夫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如果我心不动,以顺万物之自然,只是触机神应,就能够发挥良知妙用。--《传习录》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传习录》


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寓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传习录》



德洪昔在师门,或问“用兵有术否?”夫子曰:“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传习录》


吾自用兵以来,致知格物之功愈觉精透。致知在于格物,正是对境应感,实用力处。平时执持怠缓,无甚查考,及其军旅酬酢,呼吸存亡,宗社安危,所系全体精神,只从一念入微处,自照自察,一些著不得防检,一毫容不得放纵,勿欺勿忘,触机神应,乃是良知妙用,以顺万物之自然,而我无与焉。--《传习录》


夫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世人利害不过一家得丧尔已,毁誉不过一身荣辱尔已。今之利害毁誉两端乃是灭三族,助逆谋反,系天下安危。--《传习录》


只如人疑我与宁王同谋,机少不密,若有一毫激作之心,此身已成虀粉,何待今日;动少不慎,若有一毫假借之心,万事已成瓦裂,何有今日。此等苦心,只好自知。譬如真金之遇烈焰,愈锻炼愈发光辉。此处致得,方是真知。此处格得,方是真物,非见解意识所能及也。--《传习录》


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

真圣门正法眼藏。

往日尚疑未尽,

今自多事以来,

只此良知,

无不具足。

譬之操舟得舵,

平澜浅濑,

无不如意,

虽遇颠风逆浪,

舵柄在手,

可免没溺之患矣。

--《传习录》


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

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

以为圣人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

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

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竭力,

从册子上钻研,

名物上考索,

行迹上比拟。

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

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传习录》



问:“许鲁斋言学者以治生为首务,先生以为误人,何也?岂士之贫可坐守不经营耶?”


先生曰:“但言学者治生上尽有工夫则可。若以治生为首务,使学者汲汲营利,断不可也。

--《传习录》


且天下首务,

孰有急于讲学耶?

虽治生亦是讲学中事。

但不可以之为首务,

徒启营利之心。

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

虽终日做买卖,

不害其为圣为贤。

何妨于学?

学何贰于治生?

--《传习录》



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

--《传习录》


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

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

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是故致良知之外无学以。

---《传习录》



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功,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传习录》



6.励志勤学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

如舜而已矣。

--《孟子》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则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传习录》



圣人之心如明镜,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若驳蚀未去。其间固自有一点明处,尘埃之落,固亦见得,才拂便去。至于堆积于驳蚀之上,终弗之能见也。此学利困勉之所由异,幸勿以为难而疑之也。

--《传习录》


凡人情好易而恶难,其间亦自有私意气习缠弊,在识破后,自然不见其难矣。

古之人至有出万死而乐为之者,亦见得耳。

向时未见得里面意思,此功夫自无可讲处,今已见此一层,却恐好易恶难,使流入禅室去也。


--《传习录》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

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传习录》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薄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


--《传习录》


如问一词讼,

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

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

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

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

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

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

这许多意思皆私,

只尔自知,

须精细省察克治,

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

枉人是非,

这便是格物致知。


簿书讼狱之间,

无非实学。

若离了事物为学,

却是着空。


--《传习录》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

纵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


--《传习录》


且如读书时,

良知知的强记之心不足,即克去之;

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

是个纯乎天理之心。


任他读书,

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

何累之有?


--《传习录》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传习录》


孔子无不知而作,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是圣学真血脉路。--《传习录》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458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454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171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62评论 0 2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40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61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06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09评论 0 20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79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00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85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09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72评论 3 23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0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04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08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