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天才,不过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努力罢了


终于看到一本愿意跟天才撕逼的书了,它的名字叫《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书名看起来就很有撕逼感。天才不都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天才不是天生就什么都会吗?跟一万小时这么苦逼的数字扯上关系,还怎么让人心生仰视感?

说真的,天才一直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恶梦。

在国内,大部分父母似乎都中了隔壁“别人家孩子”的魔咒,最擅长用对比法打击自家孩子的信心。

等长大一点,接触的信息多起来,我们竟然发现这世界上还有比“别人家孩子”还要可怕的事情。

比如说,有人4岁就能背三百首唐诗,有人6岁就能解高级函数,有人8岁就能拉柴可夫斯基,有人10岁就拿下了国际钢琴大奖……

这些自带神话光环的同龄人,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这世界的恶意。并且一直到现在还耿耿于怀,深恨为什么那个牛逼闪闪的人不是自己。

现在好了。这本书终于让我们解脱了。

它用一个又一个例子揭露了一个真相:这世上没有天才,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为什么要10000小时?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这个来自天才的天才之说,其实早就给了我们最科学的暗示,但我们好像一直仅把它当成一句普通的名人名言,在需要的时候把它放进一堆句子里作点缀。

我们一直认为,天才是上天赐予的才能,是命运的恩赐与象征。但通过科学的“解剖”,天才的表现与大脑中的一种物质有关。

它叫髓鞘质。它的诞生与反复练习有关。

人类的大脑一直被称为迷之宇宙,但更形象的说法是,大脑里就是一堆线路--数亿条叫做神经元的回路,这是人类动作、思维和技能等的真正的控制中心。当你运动、阅读、唱歌时,大脑就发出一个信号,通过神经线路传导到肌肉,然后才产生行动。

肌肉和骨骼如同这些线路控制的木偶。懒散笨拙的线路表现出懒散笨拙的动作,协调干练的线路表现出协调干练的动作。

当某一条回路启动的频率越高,那么我们与此有关的技能就会得到强化。这是因为,要想使我们在某方面的表现特别突出和精准,回路发出的信号必须以合适的速度传输,在正确的时刻到达,而决定这一要素的正是髓鞘质。

在反复使用这条回路的时候,髓鞘质会大量产生,而髓鞘质越多,技能表现越是高超。它像绝缘胶布一样包裹着神经纤维,以防止电流脉冲外泄。髓鞘质越厚,神经回路的稳定和高效越能得到保障。

这个跟才能有关的物质,让世界上那些天才人物看上去与生俱来的才能有了新的解释。年轻的莫扎特听一次就能抄下整首乐曲,因他在六岁生日之前,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写下《简爱》、《呼啸山庄》、《阿格尼丝·格雷》等世界名著的勃朗特三姐妹,小时候就一起创作过大量的微型小书。

但为什么要10000小时呢?为什么人们学习复杂技能需要如此长的时间?

10000小时法则,是由瑞典人埃里克森提出来的。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他发现了一个共通的规律:任何领域的任何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专心致志练习。

按照这个说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只是必须每天花3小时练习,并且连续坚持10年。

10年10000小时法则的提出,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意味着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同一套基本生理机制获得。

如果把大脑的构造比作科幻电影里的城市,神经元结构光芒四射、灯光摇曳,脉冲电流呼啸而过,那么髓鞘质就好比铺设简单的基础设施。神经系统要想传递出闪电速度,髓鞘质得耗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把窄窄的基础设施变成高速公路。

髓鞘质是个充满原则的家伙。

首先,它很死板,只对重复行动买帐。也就是说,你只有反复启动神经线路,让真真实实的电流脉冲传过神经纤维,它才会一层一层包裹好神经纤维,保障这条线路的高效畅达。

其次,它没有自己的喜好。它不管这条线路是用来干什么,是挥洒高尔夫球杆也好,是拉起琴弦也好,是拍打篮球也好,它都一视同仁,遵照同样的成长和保护规则,哪条回路开启了,它就包裹上绝缘体。

最后,它还很固执。一旦技能回路包裹上了绝缘体,你就无法去除这层绝缘体。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打破。如果要改变旧习惯,你就只能开启一条新的回路,重复新动作养成新习惯。

了解了髓鞘质这个特性,我们就能清晰地理解技能形成的模型。因此,投入有效练习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就能越快掌握技能。

天才模型的三大要素

明白了任何领域的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专心致志的练习,那么很多事情就可以提前规划了。

比如说,在体育竞技场,女运动员的体力巅峰在17岁,那么她们在7岁就要开始练习;男运动员的体力巅峰来得较晚,9岁开始练习也是可以的。

但是否就可以认为,只要花时间反复练习,髓鞘质就一定能够帮助我们蜕变成别人眼里的天才?

嗯……这个问题嘛,还真的是你想多了。天才哪有那么容易当啊,天才的成功,仍然遵循着推动世界运转的一些普遍规律。

概而言之,10000小时的天才之旅,有三个关键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自然是精深练习,也就是有方法的反复练习。

精深练习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概念,它颠覆了我们对天才的定义。在我们的认知里,即使天才是反复练习的结果,那也需要建立在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才能的基础上。但精深练习却昭示了一种可能:不管材质如何,任何人都可以被锤炼成一把绝世好剑。

精深练习就是借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反复练习,由此必须引出另外一个概念:人才温床。

小国巴西盛产足球巨星,他们高超的球技在世界各地的足球场上所向披靡。所有这些球星几乎都有着相同的训练经历:在简陋的训练场地玩室内五人制足球游戏。

这就如同美国青少年自发迷恋街头篮球赛,中国孩子从小就喜欢打乒乓球一样,一项国民性运动的盛行,形成了培养这类运动天才的人才温床。

所以你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大家都有某一方面的爱好,那么这类人才就会不断涌现,最终形成一种垄断优势。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那些在站在世界冠军巅峰的人,也许还不是其同龄伙伴中做得最好的一个。

这种人才温床虽然条件简陋,但提供巨大的孕育养分,蕴藏着一些奇特的训练方法和技巧,通过长时间的精深训练(如巴西的年青球员们每周练习20小时),不断开启神经回路并裹上绝缘体,足以成为天才的孵化器。

成为天才的第二个要素是激情。

10000个小时的精深练习不是想炒就炒的一碟小菜,它需要精力、激情和投入。换而言之,坚持枯燥乏味的练习,需要强大的动力燃料--激情。

但激情是如何被点燃的呢?如果你去问那些身处人才温床中刻苦练习的人,他们多半会认为这个问题有点莫名其妙,因为他们觉得沉浸在练习中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

我们都知道答案没有这么简单,就像天才没有表面看上去的那样简单一样。从相当多的案例来看,激情的诞生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我就是想成为那样的人”的刺激、艰苦环境的刺激、失去亲人的不安全感带来的刺激……谁也搞不清楚怎么回事,某个信号就会触发出巨大的能量。

大部分时候,未来的成就感与安全感是两个原始的激情信号,但也有其它的因素能带来冲刺成功的动力。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位老师决定在小学教授古典音乐,但用来练习的小提琴数量比较少,只能用抽签的形式选择一部分孩子练习。这些孩子被抽中前并没有展示出什么音乐天赋,但是取得的进步令人惊叹。随后,第二个、第三个由抽签组成的小组仍然取得了成功。这些孩子不仅受邀在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和林肯中心表演,还参加了电视节目的演出,这段经历也被拍成了好莱坞电影。

这些孩子的成功引起了其它学校的跟风模仿,其中有两个学校恰好形成了对比。一家学校本来就是艺术学校,教学条件非常好,为每位想学琴的学生都购买了一把小提琴。另一家学校的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对艺术的偏爱,学校也只能提供有限的小提琴数量,于是也采取了抽签的形式选拔学习对象。

一年之后,教学条件好的艺术学校终止了这个项目,而教学条件不好的学校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本身并没有站在同样的起点,但好学校的学生受到的激励只是相当于轻轻推了一把,而条件不好的学校的学生却在被选中的一刹那触发了某种机能,机会的稀缺性和被选中的荣誉感成了点燃激情的原始信号。

第三个要素是伯乐。

天才需要伟大的教师。伯乐如同启明星或指南针。如果失去启明星或指南针的引导,天才也可能会迷失方向。

称职的伯乐就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能够感知学生所缺乏的东西,精准地找出学生能力的最佳位置,发出正确的指导信号,帮助学生达到真正的目标,并且带领他反复经历这个过程。

伯乐都遵守着一套既定的流程:讲解、示范、模仿、纠正,然后重复。但要想成为一个创造天才的伯乐,还必须具备四大优势:

一是丰富的知识矩阵。首先必须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超级神经回路,具备技术上的知识、策略、经验,能够看到学生的潜力并且推动着他们到达那里。

二是敏锐的洞察力。伯乐的眼睛如同最灵敏的摄像机,能够发现学员的每一处细微变化,观察学生对训练的反应,检查自己给出的信息是否得到了正确的理解与吸收。

三是简明而切中要害的指示。在传递信息时,伯乐总会使用一系列简单明了的句子,迅速命中学生的技能回路,并且引向正确的方向。

四是独特气质与魅力。伯乐拥有夸张的个性与激情四射的表演欲望,这就可以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沟通通道,让学生没有障碍地接受他们的指点,朝着他们指出的方向努力。并且能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好的伯乐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把学员推入精深练习区,最大限度地促进髓鞘质生长,最终能让学生可以找到正确的途径,自己解决问题。

因此,在成为天才的三个条件中,伯乐起到一个串联的作用:指出精深练习的正确方法,并且知道如何唤醒持久的激情动力。

因为他们深知,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改正无数次错误后的必然。

《一万小时小时天才理论》构建了一个打造天才模型,揭露出了隐藏在天才背后的秘密。它让我们知道,天才们的成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信手拈来,背后却依然要付出非同一般的代价。天才,不过是努力的代名词罢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026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655评论 1 2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726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204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58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31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44评论 2 3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98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38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33评论 2 24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2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44评论 3 2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37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0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88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72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6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