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听本书/大企业读书会】——《国之枭雄:曹操传》

    2019年2月27日【周三】每天听本书

《国之枭雄:曹操传》张磊夫

【音频链接请点击收听】【国之枭雄】

历史上关于曹操的评价,可以说两极分化。传统的史书说曹操是奸贼、奸雄。而最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曹操能力过人,功勋卓著,甚至堪称英雄。那么,曹操究竟是奸雄还是英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曹操呢?

本书作者张磊夫,是英文世界非常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汉学家。汉末三国这一段历史是他的主要研究领域,这本书是他的新作之一,同时也是英文世界最新和最全面的曹操传记。

你将听到:

1.东汉王朝的秩序到底是怎么崩坏的?

2.为什么说曹操是秩序的重建者?

3.在恢复国家秩序的过程中,曹操都做了哪些努力?

4.曹操为什么只能统一北方?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国之枭雄:曹操传》,作者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张磊夫。张磊夫是英文世界非常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汉学家。汉末三国这一段历史是他的主要研究领域,这本书是他的新作之一,同时也是英文世界最新和最全面的曹操传记。

历史上关于曹操的评价,可以说两极分化。传统的史书说曹操是奸贼、奸雄。最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曹操能力过人,功勋卓著,甚至堪称英雄。这本书的中文版,把曹操定位为“枭雄”,但“枭雄”这个词其实不是作者的原意。英文版的书名用了一个词“Warlord”,直译是“军阀”。换句话说,在汉学家张磊夫看来,曹操是那个时代的军阀,只是这个军阀和其他的军阀很不一样。这就得说说,这本书对曹操的一个全新的评价。

张磊夫认为,曹操生于秩序倾颓的汉末乱世,他凭借着高超的谋略,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秩序。从这一点上说,曹操是乱世之中,国家秩序的恢复者和北方中国秩序的重建者。

我们今天的解读会在这个基础上铺陈开,并进行拓展。透过这本书中丰富的史料和平实的叙述,希望带你去看一看,曹操和他所处的时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相互塑造的关系。我们不仅要了解曹操是秩序的重建者,还要了解他究竟是在什么处境下,实现了他的这个恢复国家秩序的使命。

下面我就通过三个部分来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看,东汉王朝的秩序到底是怎么崩坏的?也就是曹操所处的乱世究竟是怎么来的。第二部分,我们再来看看,在恢复国家秩序的过程中,曹操都做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的效果如何?最后,我们再从恢复国家秩序的视角中,带你重新认识曹操统一中国南方的一系列努力。以及这些努力最终是如何碰壁的,他的目标又是如何调整的。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第一部分内容,东汉的秩序究竟是怎么崩坏的?

关于这个问题,《三国演义》一开篇就有一段相当精彩的论述。说的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也就是说,造成天下大乱的直接责任人是汉桓帝和汉灵帝这两个人,因为他们“亲小人,远贤臣”,崇信宦官,而禁锢贤臣。

你看,“皇帝昏庸”“宦官专权”,这是过去对天下大乱原因的习惯性理解。这当然没有错,但这种习惯性的理解,并不能解释当时所有的现象。比如,东汉末年的地方军阀是怎么突然崛起的?大家都知道董卓,他废立皇帝的举动,引起了十几个地方军阀对他联合讨伐,董卓也成了造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最直接的罪魁祸首。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董卓本人,还是讨伐董卓的人,他们本质上都是军阀,手里是有兵权的。

但问题是,依照古代的政治制度,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没有军事调度权。这一权力只能由中央掌控,然后再在特殊时期临时授予。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虎符”,就是临时授予调度权。虎符分成两半,一半在官员或将领手中,一半在中央。只有两个拼起来,才能调度军队。

所以,按理来说无论是董卓,还是讨伐董卓的郡守、州牧们,都是没有兵权的。更不要说如此大规模的调度军队,针对董卓所在的洛阳了。那这些人手里的兵权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整个三国就是一段军阀混战的历史。要理解三国,就要先解释,东汉末年的军阀是怎么崛起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但也很让人想不到,就是“黄巾起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黄巾起义”前后的董卓。在“黄巾起义”之前,董卓就是一个普通的武将,政府可以对他随意调遣,甚至免职。但在“黄巾起义”之后,董卓就迅速崛起为一个军阀,拥有自己的势力,而且已经到了和朝廷的调令公然对抗的地步,甚至私自调动军队。

大家都知道,当时发生了一件事。大将军何进要诛杀宦官,招董卓来洛阳,酿成了后来洛阳被董卓控制的结果。但其实,早在何进征召董卓之前,董卓就已经陈兵在洛阳附近了。这等于是董卓私自调兵,在洛阳附近观望局势,可见朝廷已经对他没有什么控制力了。

董卓只是当时的一个典型而已,这个时候,袁绍、袁术、陶谦这些人也都成为军阀了。不然也不会在讨伐董卓的时候,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诸侯和军队。那么,为什么一个“黄巾起义”,一下子就会让东汉末年出现那么多的军阀呢?这就要稍微从头说起了。

“黄巾起义”的规模非常大,光起义军就有三十多万,间接的参与者更是高达几百万。过去,我们认为“黄巾起义”就是一场由政治腐败导致的农民起义。但这本书认为,除了政治腐败的原因之外,直接引发“黄巾起义”的,是瘟疫,而且不是一场瘟疫,是长达几十年的持续性瘟疫。

要想知道瘟疫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有多大,看人口记录就可以了。在公元160年前后,中国人口总数是5500万。但仅仅100年后,魏、蜀、吴三国人口加起来,居然还不到800万。人口损失超过85%。人口的急速减少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战乱、饥荒和户口隐匿等等。但在这其中,瘟疫的影响是最大的,除了普通老百姓的大量死亡,就连当时很多的名人都死于瘟疫。比如“建安七子”中的徐干、应玚、陈琳、刘桢。

另外,之所以说“瘟疫”是一个社会性事件,是因为它不仅会带来死亡,还会造成恐慌和逃亡。这很好理解,当瘟疫在一个地区造成大规模死亡,而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活着的人就会想办法逃离死亡地带。而这就正好可以被当时宣扬“太平道”的张角所利用。简单来说,张角先用“巫术”安定和整合人心,最后以此来煽动和蛊惑人群。具体的做法是,让身患瘟疫的人进行忏悔,然后喝下符水。过段时间如果此人痊愈,就证明他是真心忏悔。如果依然病发身亡,则说这个人没有真心忏悔,或者罪孽不可原谅。

我们都知道,符水和忏悔并不能真的治疗疾病,痊愈与否其实全凭患者的身体素质,但当时的人并不理解这一层。在他们眼中,张角让原本不可捉摸的瘟疫,变得看上去有迹可循,有理可依。虽然,张角的措施实际上并不能达到平息瘟疫的效果,但在安定人心、抑制恐慌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过,张角的作用不都是正向的。通过忏悔来免除瘟疫之灾,这等于从另一方面告诉人们,瘟疫是上天在惩罚人间,这就演化出了一种“末世论”。

随着瘟疫的连续爆发,“末世”的理念被迅速的传播和广泛的接受。张角的组织也在这期间发展到了百万人的规模。这个时候,张角就想利用“末世论”和百万教众,谋求更大的政治利益了。他想推翻和取代东汉政权。公元184年农历2月,张角正式起兵,他的三十万军队集中在洛阳附近的三个地区,“黄巾起义”正式爆发。起义的过程和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也不是我们理解这段历史的重点。

这场起义虽然没有达到它本身的目的,却直接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东汉政府的军权下放。这是什么意思呢?

“黄巾起义”发生后,三十万起义军在洛阳附近同时发难,而且这还只是主力军。同一时间,几乎全国范围都有不同规模的起义,这种遍地开花的起义活动,让东汉政府措手不及。东汉政府之所以会措手不及,这和当时朝廷废除地方军有很大的关系。

汉代的军队,曾经一度有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区别。中央军负责大型军事,比如征伐和平叛,而地方军主要负责地方治安和紧急军事。但是到了东汉时期,政府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和将军叛乱,就废除了地方军,一切军事活动都由中央军负责。

但问题是,这一次“黄巾起义”的规模和范围都超出了中央军的应对能力。所以,为了平息“黄巾起义”,东汉政府把军权彻底开放,允许各级地方官员,甚至地主豪强都可以自行招募军队,抵抗黄巾军。这等于是说,只要有条件,人人都可以拥有军队。这样就能理解,连刘备这样一个“织席贩履”的人,也可以拥有一支私人武装了。不过,这样一来,虽然“黄巾起义”被快速的平定了,但军权开放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拥有军权的地方势力却越来越不受控制。军阀割据的局面,其实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当然,也不是说天下从此就大乱了。“黄巾起义”是184年被平定的,而真正的天下大乱是从190年开始的。这是因为在此之前,东汉政府还有一定的权威,所有的军阀都不敢明目张胆的割据。因此整个国家在表面上还是统一的。

但董卓做了一件极其伤害政府权威的事情,就是废掉了汉灵帝的长子刘辩,改立次子刘协为帝。这样一来,不仅董卓自己成了众矢之的,被军阀联合讨伐,而且刘协本身的合法性也大打折扣。天下的军阀都以此为借口,公然起兵,然后割据一方,互相兼并。乱世的局面被彻底引爆了。

以上就是我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你看,瘟疫引发起义,起义催生军阀,军阀造成战争和乱世。这就是东汉政权崩溃的完整逻辑,也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曹操,出场的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

现在知道了导致东汉王朝崩溃的原因,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恢复和重建秩序。第二部分我们就来看看,曹操是怎么样重整河山、重建秩序的?

总的来说,曹操在社会、军事和政治三个方面对当时的秩序进行了恢复。下面我们就分别详细说一说这三个方面。

先说社会方面的恢复。前面说到,瘟疫引发了死亡和恐慌,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出现大规模流民。这些流民一度被张角的“太平道”所安置,但在“黄巾起义”被平定之后,流民问题又再次出现。公元192年,30万黄巾起义残余,大肆进攻当时的兖州,就是今天的河北、山东南部以及安徽的北部这一片地区。当然,这三十万人究竟是不是真的“黄巾余孽”,很难说清楚,本质上应该就是打着黄巾旗号的流民。因为这三十万人并不是纯军事化组织,其中大部分人都拖家带口。算上非战斗人员,总数应该超过一百万。

当时,这些人大举进攻兖州。兖州抵挡不住,朝廷只好让曹操来当兖州牧,负责抵抗这一伙“黄巾军”。和他的前任兖州牧不同,曹操没有单纯地对抗,而是剿灭和安抚两手并用。最终降服了这一百多万人,并把其中的精锐战斗力整编成一支6万人的军队,这就是后来的“青州兵”。但问题是,除了这6万人之外,剩下的人如何安置,总不能光养着他们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设计了“屯田制”。

当时兖州的情况是,一方面有一百多万流民需要安置。另一方面又因为瘟疫、饥荒和战乱,当地有很多被废弃的荒地。要知道,恢复农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说有地有人就可以恢复的,还需要生产工具和基础设施。所以,曹操一方面把荒地分配给流民,另一方面又给他们提供耕牛、农具等生产工具。这等于是把这一百多万人都变成佃户,而兖州政府是承包方,最终的出产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这就是“屯田制”。屯田制等于一次性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安置流民,第二是经济开发。这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就在曹操搞屯田制,发展和恢复社会经济的同时。袁绍和袁术的军队只能以桑葚和河蚌为口粮,而那些没有桑葚与河蚌吃的军队就只能靠抢劫来维持军队。所以,屯田制也为后来曹操的军事征服奠定了经济基础。

你看,屯田制既安置了流民,又恢复了经济,这是曹操在社会层面所做的恢复。接下来我们再来说政治方面的恢复。

我们前面说到,导致天下大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央权威的丧失。当时,董卓废立皇帝之后,就激起了关东诸侯的联合讨伐。关东诸侯就是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面对这种情况,董卓干脆放弃洛阳,把汉献帝劫持到长安。而关东诸侯就开始各自为战,互相兼并。国家完全陷入了一种无政府状态。

后来,董卓集团发生内乱,献帝趁机逃出了长安。一路向东,颠沛流离想回到洛阳。这个时候的献帝,完全没有一点君主的样子,最惨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当时的军阀,包括很多汉室宗亲,比如荆州的刘表,都不在意汉献帝的生死。只有曹操,迎接献帝并把他安置在许昌,这个举动客观上保全了东汉中央政府的存在。

至于曹操这个举动究竟是“奉天子以不臣”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本书认为,这一点已经不重要了。当时的事实是,没有曹操,汉献帝很有可能死于非命,天下彻底丧失中央权威。所有的军阀都会毫无顾忌,天下彻底大乱。而相比于曹操,其他大多数军阀,没有野心的,想安安稳稳的独霸一方,把基业传给子孙,比如,刘焉和刘表。而野心大的,就想自己当皇帝,比如袁绍和袁术。曹操虽然后来也在向称帝的方向发展,但此时此刻,他对中央权威的维护,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局势进一步恶化。这就是曹操对当时政治秩序的恢复。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军事。简单来说,就是曹操清除北方的军阀。其中,最主要的是袁术、袁绍、吕布这三个。军阀遍地的结果,一定是战乱频仍。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和经济只能当作支持,主要还得靠纯军事对抗。所以,我们能看到,在这段时期内,曹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战场上。其中还有几次危机,比如吕布趁着曹操攻打徐州的机会,偷袭兖州。“官渡”战场上,面对袁绍的军事压力,曹操差一点放弃等等。最终,曹操用了十几年时间,南征北战,先后平定了袁术、吕布、袁绍和一些小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消弭了战乱。

当然,也不是说,在这一过程中,曹操没有做过负面的事情。在第一次攻打徐州的时候,他就曾经屠过城,杀了十万左右的百姓。这是曹操在“人道主义”方面最大的污点。但另一方面,曹操对当时的秩序进行了政治、社会和军事三个方面的恢复,使当时的北方社会的总体秩序得以恢复。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部分内容。

第三部分

那接下来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作为秩序的恢复者,仅仅完成北方的秩序重建,这是不完整的。完成全境的统一,这一点对曹操而言,诱惑很大。但是,为什么曹操完成不了全天下的统一呢?在统一天下的进程受阻之后,曹操的政治理念又有怎样改变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部分内容。

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时的格局和历史的走向。战争过程大家都很熟悉。公元208年年初,曹操彻底平定了北方的乌桓,之后就准备南下。当年7月,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8月刘表病逝,9月荆州投降。10月,曹操军队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12月周瑜火攻成功,曹操退走。周瑜追到南郡城下和曹仁对峙一年之后,曹仁退走,荆州被瓜分。

如果单看这场战争,它就是一个纯军事领域的胜负。表面上看,曹操如果在战争中获胜,天下就可以重新统一。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赤壁之战的深层原因是南方的综合实力足以抗衡北方。在东汉末年以前,北方一直是经济和政治中心,经济和人口水平都远远高于南方。所以,从社会实力上来说,南方无法同北方抗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当时,东南方的七个诸侯国联合起来还无法对抗北方的西汉政府。

不过,这种情况在东汉末年时发生了改变。从当时的数据记载就可以看出,南方的经济和人口都迅速超过了北方。比如,当时关中地区的人口,从原先的200万锐减到了50万。而南方荆州和扬州的人口都激增了50%以上。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危机,比如瘟疫、战乱和饥荒,都主要在北方发生。因此,北方的很多人口都逃到南方避难。甚至很多名人,都是这个时期从北方迁到南方的。比如,诸葛亮一家就是从徐州迁往荆州的。所以,虽然当时的南方人口和经济在总量上比不上北方,但是北方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了。这就为“南北对峙”局面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对南方的几次进攻都没有成果。例如,211年的濡须之战。曹操和孙权相持几个月,互有胜负,最后只能相约撤军。而217年的汉中之战,更是让曹操经历了“赤壁”以后的最大失败。不仅损兵折将,还丢失了汉中地区。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当时,北方要统一南方,已经没有了优势。曹操想短时间内统一天下,已经不可能了,他必须接受南北对峙的现实。

这本书说,在认清这些现实之后,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了转变。在此之前,他一心希望恢复统一的秩序,但当他意识到,统一南方已经变得不可能以后,这个时候曹操就必须要想另外一件事情了,这就是如何将现有的成果稳定下来。

首先,北方的秩序是曹操一手恢复的。在个人心理上,曹操不可能把这个成果拱手让给汉献帝。其次,此时的汉献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单凭汉献帝的个人能力和权威,已经根本没有办法独自将这个局面维持下去了。所以,在当时的局势下,要巩固北方已有的社会秩序,除了曹操,再没有第二个人了。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在《述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注意,这里说的是“设使国家无有孤”,而不是“设使国家无有献帝”。所以,这本书认为,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开始着手要把“刘氏天下”彻底变成“曹氏天下”了。那么,曹操是怎么一步一步做下去的呢?

“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的事,这个时候曹操仅仅是丞相,身份还是汉朝臣子。而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对自己政治地位的提升明显加快了。到了212年的时候,曹操就获得了“剑履上殿”的待遇,也就是觐见皇帝的时候,可以佩带宝剑,这可是当年开国元老萧何才有的待遇。一年之后,曹操又加封“公爵”,正式成立了魏国。到了216年,他又从公爵升为王爵,并且享受皇帝规格的礼仪和服饰。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是实际上的“无冕之皇”了,距离“称帝”仅有半步之遥。

在曹操为称帝做准备的过程中,他和很多人都产生了矛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荀彧。荀彧是世家大族出身,家族拥有一定的政治资源和人脉。在恢复汉家秩序这一点上,荀彧和曹操可以说是志同道合。为此,荀彧不仅舍袁绍而投奔曹操,而且还为曹操引荐了很多人才,比如钟繇、陈群、郭嘉。同时,在曹操征战的过程中,荀彧也起到了很多关键的作用。比如,在官渡之战中,荀彧镇守许昌,还有,帮助曹操渡过兖州危机等等。可以说荀彧之于曹操,就像萧何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但是,荀彧的理想是帮曹操恢复秩序,而不是帮曹操实现野心。因此,当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变化,称帝的野心暴露之后,二人之间就有了分歧。在曹操要晋封为魏公这件事上,荀彧坚决反对,最后郁郁而终。

在明白这个过程之后,我们才能看懂曹操最著名的那篇文章,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述志令》,意思是讲述自己的志向。这篇文章算得上是曹操的半个自传。在文章里,曹操说,年轻的时候,我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最大的志向就是当一个郡守,能做到保境安民就可以了。后来,志向变大了,想征讨四方,建功立业,做个征西将军。可现在我的地位和权力都超过了征西将军,可以比肩齐桓公、晋文公,甚至周文王了。很多人都希望我放开权力,但这是万万做不到的。因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意思是,你们只看到了我的野心,却没有看到全天下还有很多比我野心更大的人。没有我,天下只会比现在更乱。

所以,这本书就认为,曹操政治理念的改变和他野心的扩大,既是曹操自己政治欲望膨胀的结果,也是他的处境变化的结果。他的这个处境,就是“南北对峙”的局面已经无法改变,以及天下不能在短时间内统一的形势。因此,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的发展的重心是对外征服和扩张。而在赤壁战败以后,曹操开始转向内在的政治发展了。这才有了,一路从魏公到魏王,最后由曹丕称帝的过程。这就是今天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总结

到这里,张磊夫教授的这本书《国之枭雄:曹操传》的主要内容,我已经为你讲述完了。最后我再来总结一下。

今天我们再读曹操,并不仅仅是读他这个人,去分辨他究竟是奸雄、枭雄还是英雄。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被简单的词汇描述清楚,现实中也一样。由于时代久远造成的信息缺失,我们印象中的曹操其实都是抽象化的曹操。而很难了解他所面临的环境、实际和他的抉择。就像之前说的那样,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权威衰弱的时代。而曹操一直在试图对秩序进行恢复。但由于各种原因,他所能做到的就仅仅是恢复北方的秩序而已。而在统一无望的情况下,曹操的政治理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他自己野心的扩大,另一方面又是迫于现实,最终的结果就是曹操以“魏政权”取代了“汉政权”。

因此,从这本书中,我们能感受到,读历史,重要的不是读结果,读知识,而是看清时代给每个人的机会和限制。这种处境和感受是旁人无法真正理解的。我们只能通过一本书、一段记载,或一篇解读的方式,窥见一二。我相信,在听完本期音频之后,你再去读曹操的诗歌和文字,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比如《龟虽寿》里的那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117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28评论 1 2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839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07评论 0 20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84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29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80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93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13评论 1 24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75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66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92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52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4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62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7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