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事(十二):河塘凭鱼跃

农村的鱼塘

高二的时候家里开始养鱼。养鱼也没有正式的鱼塘,开始时就是承包了生产队里的几个洼地,上海话称之为沟头。这个沟头其实是大有来头的,在50年代应该是湖泊,但在文革时期,“以粮为纲”,农村的很多小湖泊被平整高低时变成了洼地,主要是用来种植稻谷用的。一年也只能种植一季,其余时间就是荒地。在大集体年代在这样的洼地里插秧也是最可怕的,因为每一行都很长很长,从田的一头插到另一头,基本上腰都直不起来了。现在实行了联产生产承包,这样的低地就更没人要了,而我家却偏偏分到了这样的田地。

种植稻谷实在太辛苦了,那就改做他用。还能做什么呢?父亲就决定养鱼了。请外面的工人挖鱼塘?要花不少钱,父亲舍不得花钱,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只能我们家里人自己干了。一下子开垦出来是不现实的,父亲就决定围点打援的形式进行挖掘。第一年,在沟头地的四周挖出了宽约1.5米的深沟,绕着这洼地一圈,堆起来的土筑成了几个小土堆,灌上水后就成了小岛了。同时在几个小岛的周围也挖出来绕岛的深沟。这样的话,类似于南方的稻田养鱼一样了,水位有深有浅,适合不同的鱼类生活。而且到了收获季节,水不用像别的河道那样抽的很干,留下深沟的水,用抄网捕捞就可以了,经济实惠,而且鱼的鲜活度可以保证,需要多少鱼我就可以去那个深水道捞就可以了。这不得不佩服父亲的智慧。

第一年放的都是鱼苗,刚放水时鱼也不多,但是当年小龙虾却喜获丰收,更加之水质也不错,小龙虾也卖了不少钱。自己抓小龙虾,也不用多费力气。只要随便弄一根竹竿,绑上棉线,在下面再绑上蟾蜍(癞蛤蟆)的肉,就可以钓小龙虾了。那时小龙虾刚进上海郊区,特别好钓,也不像现在那样需要抄网那样,生怕龙虾离开水面时放钳子。那时龙虾钳住诱饵不放手的,直接放进桶里就可以。一个上午就可以钓一桶,家里吃的话是足够了。每年的冬天只要把那个深沟继续挖掘即可,因为每年都会有淤泥在深沟中淤积,每年的挖的话,等于把整个洼地的挖深了。过了三年以后,洼地基本上就成了鱼塘了。

鱼塘里养殖的基本上以四大家鱼“鲢、鳙、草、青”,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鱼类如,鲫鱼、鲤鱼、鳊鱼。。。开始养鱼没有经验,鱼苗的密度不高,每年的春天到鱼苗站买了相关的鱼苗,在鱼塘里就放了几百尾鱼。到了年底就可以车干水,捕鱼了。因为在年底,对那种冰水刺骨的感觉有着深刻的体会。虽然穿了下水裤,但是为了使手灵活的在水中捕鱼,手上不可能戴手套,裸露在冰水中的。冬天,鱼的活动力气也小多了,抓捕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耐不住时间长啊。时间一长,手在冰水里已经麻木了,整个手几乎都是冻僵的。我记得第一次丰收的鱼和村里的乡办企业挂钩,作为他们的过年发的福利。每人凭单位的票,领取一条胖头鱼。当年的胖头鱼分量都很足,大约都在5斤以上,每个员工都是喜笑颜开的来,开开心心的拿着鱼回家的。那是父亲养鱼收获的第一桶金。

到了第二年,胆子也大了,似乎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开始扩大养殖规模。除了鲢鱼鳙鱼,还多养了草鱼。鱼塘养鱼是需要喂鱼饲料的,否则仅凭鱼塘自身的养分,鱼的尾数不可能多,养鱼的周期也比较长。鲢鱼鳙鱼是靠吃水中的微生物生长,故而要增加水的营养,当时的农村一般把菜籽饼(油菜榨完油以后的渣子)扔入水中,作为喂鱼的饲料。而草鱼在生长期需要喂食一定量的青草。那一年在春季的时候鱼生长的不错,每次喂鱼的时候都能看到鱼群,还有鱼时不时跃出水面抢食。到了夏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养鱼规模扩大了,鱼塘中的鱼的密度较之前一年多了很多,遇到闷热天气,水中供养不足,当时又没有在鱼塘中增加增氧设备。结果可想而知了。很多鱼先是聚集在河面浮头,长大嘴巴拼命的呼吸,父亲看到这种情形,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办,毕竟这样的场面是第一次看到。但是他知道这是由于水中的氧气含量低的缘故。当时鱼塘里有一艘小舢板,是为了平时下网捕鱼用的。这时只能把小船撑出来,同时拼命用竹篙在水里击打水面,希望能多溶解点氧气到河里。如果我在家的话,也会立马跳入鱼塘中,拼命的搅动水面以增加水中含氧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轻度的闷热天气。但如果闷热情况发生在晚上,等第二天早上起来时,就会发现有很多鱼已经浮在水面奄奄一息了。这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濒临死亡的鱼捞出来,否则大量的死鱼会影响其他鱼的生长。死鱼捞出来以后,如果还能动弹的就立马杀了,由老妈把鱼腌上。我记得当年最厉害的一次,老妈连续腌了2大缸。从此我再也不会吃咸鱼了,每当看到咸鱼会不禁想起当时的那个惨状。如果当时没有捞到,等过几天浮起来的话,那基本上都已经是臭了,只能倒到庄家地里当成肥料了。这样的情况每年都会发生,尤其是刚开始几年。后来父亲增加投资,在鱼塘里安装了增氧设备,鱼群体死亡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泛塘)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养鱼除了做好基本养殖之外,安保工作也很重要。当时的农村总会有些小偷小摸占小便宜的人想方设法的想不劳而获。趁鱼塘主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用网捕捞一些。一般用丝网或者是扳罾网,下了网捞一笔就跑。所以在鱼塘上一般都会建有小屋,看鱼塘的人就在那里呆着。同时屋外会有狗或者鹅帮忙看着夜晚鱼塘的动静。一开始我家在鱼塘上来不及建小屋,父亲就在二手农机市场买了一个废气的卡车车头,作为临时小屋,人就呆在那里。冬天还行,关紧窗户,堵上缝隙就可以保暖。但是到了夏天,那车头在炎炎夏日下暴晒,里面简直是蒸笼啊。但父亲就这样熬过来了。第二年建了小屋,情况就有所改善。同时养的十只鹅和一条狗,也是够尽责的。给父亲的看鱼塘出了一份力。

当时父亲把鱼塘分隔了三个,大中小各一个。小鱼塘养鱼苗,大鱼塘是主要的成鱼塘。每年的年底大鱼塘用大拖网(我和父亲一起织就)从南到北拖一遍,这时抓到的都是“浮头货”,就是鲢鱼鳙鱼草鱼。如果想抓到鲫鱼之类的,非要把水车干不可。一般大鱼塘两年车一次,并进行干塘消毒处理。而每年的清明时节,父亲就会用丝网捕捞一定的鲫鱼,拿到集市去卖,按照物以稀为贵原则可知,在此时反而能卖到好价钱。

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了十年,后来由于农村土地的流转重新分配,建设成了“三高”粮田。曾经辛苦多年的地方一下子淹没在一片塑料大棚中。我家的鱼塘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它给我的印象会时刻铭记。鱼塘刚没有的几年,父亲常常会去原来鱼塘的地方驻足停留片刻,回忆着当初全家人在鱼塘忙碌的身影。看着他灰白的头发在夜风中飘着,眼泪就会忍不住流下来。

童年记事(十一):离离原上草     目录       童年记事(十三):遇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569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499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271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87评论 0 20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74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7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11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36评论 0 20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97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07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93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1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74评论 3 23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5评论 0 19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26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27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