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考:如何处理几何难题?(1)

先来看原题

如图,在△ABC中,AB=AC,点D为△ABC外一点,连接BDCD,∠ADB=∠DBC= 120°,取AB中点E,连接DE,若CD=10,求线段DE的长。

不知道其他人怎样,我看到这道题的第一印象是莫名其妙,几个看上去不怎么相关的条件凑到一起,求一个看起来不怎么相关的线段长度。

对于缺乏经验的学生来说,或许从起点开始就一头雾水,没有任何思路。但若有了一定的做题经验,加上平时的总结与反思,大概率能猜到线段DEDC之间的关系——像这样只给一个线段长度,求另外一个线段长度,基本上不会是加减关系,而是倍数关系,再结合图像,很容易“看出”DEDC的一半,即DC = 5。如果是填空题,在没有思路,不会严格证明的情况下,这样“猜”一下无可厚非。

但如何证明呢?难度真的很大。

类似这样难度的题,或许不适合在课堂上统一讲,但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感觉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些不一样的内容——不只是识别几何模型,然后选择相应的方法去证明——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真正的几何核心素养的思路。

将问题再进一步延伸,就是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数学中的难题到底应该怎么教(对初中而言,比较典型的,就是几何证明、二次函数等大题了)?

(1)承认题目的难度,从效率的角度选择性放弃——不在课堂上统一讲,对可能接受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单独讨论。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开小灶,而是承认学生客观的差异性。

(2)对难题做适当的处理,也就是有意帮助学生搭一些台阶,将题目改编为一定开放性的题目,力争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很明显,第二种方法更好一点,但难度也会大一些,具体的分析留到结尾处详细讨论,继续看这道题。

第一、分析图形是如何形成的

之所以思考这个,是因为如果能分析出原题的图是如何形成的,就能找到一般规律,自然会便于找到思路。

(1)题意中△ABC为等腰三角形,那就随意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如下图1所示;

(2)由∠DBC = 120°,我们可以确定射线BD,但无法确定D点具体位置,如下图2;

(3)如果任意确定一点D,会出现图3的情况,即∠D的另一边不过A点,可见此时D点的位置由等腰三角形顶点A与条件120°共同决定

(4)经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如果等腰△ABC确定了,那么满足要求的图形也确定了,线段DCDE也确定了,那么它们之间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


原图的形成过程

第二,改变等腰△ABC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如果等腰△ABC发生变化,线段DC、DE还会不会存在关系呢?同样用图表示,具体如下:

(1)图4为上图中的原图,用来作对比;

(2)保持底边上的高不变,增大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大小,得到了图5;

(3)保持底边上的高不变,减小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大小,得到了图6;

(4)继续减小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大小,出现了∠D无法与顶点A相连的情况,如图7所示。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出在120°的条件上,那当底角小于多少度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即等腰三角形底角的极限度数是多少?简单分析可以知道,当∠2+∠3>180°时,∠D的另一边将无法过A点。因为∠3=120°,所以此时∠2>60°。又因为∠1+∠2=120°,所以此时∠1小于60°。也就是说,当等腰△ABC的底角小于60°时,将不会存在满足要求的图形(推导过程有些省略)。

形成原图的等腰三角形有要求

经过上述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当等腰△ABC发生变化,线段DCDE也随之变化,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会不会保持不变呢?既然我们一定有了猜想,那么问题就应该变为:当等腰△ABC发生变化,线段DCDE也随之变化,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真的会保持不变吗

退一步,无论之前有没有想法,分析到这里,都应该有了这样的初步判断:原图并非一成不变,线段DC也会随之改变,那么DC=10这个条件,就没有那么关键了,一定是DC与DE之前存在某种联系,而且是倍数关系。若能适当分析、总结,以后再碰到这种只给一个线段长度+其他条件,求另一个线段长度,那么多半就是这种情况了,也就是做题经验。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利用一些“做题小聪明”了:我们可以画出一种特殊情况——极限情况之一,即∠1=60°,如果是这种情况,原图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8为极限情况之一

对比图5与图6,我们会发现,随着∠ABC度数的减小,线段BD的长度也逐渐减小,当∠ABC=60°时,要想满足题中要求,则BD两点重合,此时E则为AB边的中点。具体如图8所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等腰△ABC将会变为等边三角形,而E点位于AB边的中点,显然DE=1/2CD=5。

多说一句,这种极限情况,学生能不能由图5、图6自然地联想到?或许需要一定的动态想象能力,而这个能力,多半还是要借助具体的题目培养

相比最开始的盲猜,此时前进了一大步,如果这是道填空题,用这种取巧的办法(取特殊值)就可以解决,而且可以确定结果的正确性。

要严格证明的话,该怎么办呢?

第三、再看原图

通过前面的讨论,不知道学生能否感受到:这道题中的结论,其实就是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中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重新换一种方式还原原图是如何被构造的,具体如下图。

换个角度重新审视本题

(1)图9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字母编号的奇怪是为了与原题相同;

(2)任意画一条与AN平行的直线,分别交AFFN于点DB——也不是完全任意,交点B需要在底边的左半部分,如图10所示;

(3)连接AB,并以AB为腰,作等腰△ABC(操作过程省略),如图11所示;

(4)连接DC,取AB的中点E,连接DE,完毕,如图12所示。

至于学生能不能轻易感受到,还真不好说。不过,这种动态想象能力,还是挺重要的,就多扯一点吧。

以下真的是在扯,而且是乱扯——————————

对于一个几何题而言,有些条件是固定不变的,但有些条件没固定,是可以变化的。在看图做题时,受视觉限制,一些学生会人为添加一些并不存在的条件,原因嘛,问起来就是看着像。几何直观,应该是好事,给我们提供思路和方向,但毕竟属于猜想,不能当作确定的条件,可有些学生就仿佛先入为主般,认定了这个“条件”,如果不对,就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此时,视觉几何直观,反而变成了障碍。

有没有好办法处理这个矛盾呢?那就是在审题时,注意哪些条件能变,哪些条件不能变,对于不固定,可以适当变动的条件,最好变一变,看看那些猜想还成立不成立。

还记得我的初中,那时我对几何中的结论特别感兴趣,觉得特别神奇,有时候即便是严格证明了,还是会适当改变一下那些不固定的条件,验证一下结论是不是还成立。这当然不是怀疑结论的正确性,就是单纯的感到好奇。一开始是在纸上画,后来就在脑子里想,把图想象成一个动图,看其中的结论还是不是这样。

时间长了以后,额外的好处会慢慢显露出来,我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好。并且对于图像类的题目,我不容易先入为主,思维定势,会快速从已知条件开始,在大脑中重新生成一遍,思考着变一变会怎么样。结果就是对那些决定性的条件把握非常好,也就是到底是什么条件限制,导致了最后的结果

当习惯成自然以后,这渐渐让我意识到一个更加普遍的道理:一些事情的结果(结论)与自己所看到的表象(条件)之间并非那么严格的因果关系,比如这个条件可能是多余的,还可能只是一种特殊情况,背后说不定还隐藏着更为本质的原因或更本质的一般规律。

如果再扯远点,扯到生活中,对于同一件事,不一样的人会看到不一样的前因后果,原因何在呢?人们总说看待问题要看本质,那到底什么才是本质?又如何才能看到本质呢?有没有一般的思考方式呢?还有就是犯了错要反思,到底反思什么呢?反思的方向到底对还是不对?……或许,首先意识到表象与结果之间并非自然而然的因果关系,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一定是先有这个意识,不要想当然;其次才是具体的分析方法,哪怕最初没有方法,但只要意识到要反思,学习时间久了以后,自然就会琢磨出一定的分析方法了。

就比如说,我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到底与做几何题时爱瞎想相关性多大呢?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思维真的很复杂,根本就不是线性的,自然也没办法说清楚。只是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方式,或许可以有助于培养这种意识及思考方式,而这,才是我扯这么远的原因:如何帮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意识(or能力?)?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想没想过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都是在学习些什么?如何学这些东西?这三个问题,哪个最重要?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学习具体的知识已经不再是最重要了,相比之下,学习各种能力,才是在变化越来越快,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人工智能时代的首选。那么,这些能力到底是些什么能力?这些能力到底该如何培养呢?每当想到这个问题,我都要先问问自己,你知道未来需要什么样的能力长啥样子吗?你自己具备这些能力吗?你又该怎么教给学生这些能力?

课堂之上,我经常跟学生讲,这个世界没有一门叫做能力的课,学习、考试、达标,然后就具备了这项能力,这是不可能的。真的能力首先需要具体的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一门课,可以是一项活动,或者其他形式的具体内容。但无论如何,载体都是外在的,由外向内,由知识消化成能力,必须由自己经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后得到。一言以蔽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不可能代替。老师,在其中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

之所以扯这么远,其实是为了思考如何对待难题这个问题——什么样的题算“难”?难题有没有,有多大意义?要不要引入,引入到什么程度?既然是结合一道具体的题目分析,还是先把题讨论完吧。

第四、严格证明

有了等边三角形的这个大背景,剩下的证明就会容易一些,但即便如此,还需要强调2点:

(1)做证明题,尤其是较难的几何证明题,还是需要带着猜想去尝试的。如果没有猜想怎么办?那就是无头苍蝇乱撞了,运气好能撞到,运气好就会无功而返。

就本题而言,正如之前所说,这种只给一条线段长度+其他条件,求另一条线段的长度的题目,图形多半不是固定的,而是存在一般规律。这样的话,待求线段与已知线段基本上都是倍数关系。

那有没有例外情况呢?有,关键就在于已知条件是否把图形限定在一个确定的图形中,如果发现在条件的限定下,图形是确定的,即存在一般规律,而是一种特殊情况,那就不能直接猜想待求线段与已知线段的关系了。这一类题目还是挺常见的,有机会了也详细死磕一道。

(2)看见中点延长一倍,还是一种比较基础的思路,即倍长中线,有事没事延长画一画,说不定会有奇效。这也是非常常见的所谓分析方法——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套路。我个人不是很满意,总觉得机械,有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也只能这样子,路就这么几条。如果学生能够有心,应该可以感受到,在做几何辅助线时“对称”的方便,这里的对称可以是轴对称,也可以是中心对称。无论哪种对称,都会得到很多有用的推论。倍长中线,其实就是构造中心对称,构造之后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就全部都可以用到了(各种平行、相等、全等)。既然做辅助线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条件,那在没有确定思路的前提下,按照对称思想做,似乎也就更顺理一些了,尤其是遇到中点、角平分线、垂线、二倍角等。

考虑到倍长中线与平行四边形联系紧密,不要太早的涉及,放在学完平行四边形之后引入,效果估计会好一些,换个角度,提升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的理解。

在这个题里,我们会猜DC=2DE,正好题里E又是中点,看似凑巧,其实都是有意为之。

证明:延长线段ADCB,相交于点F,以AF为边,∠F为内角,补完等边△AFN,延长DEANM,连接CM。

(有了前面的分析,为什么要补完等边△AFN,,就容易理解了。如果没有前面的探索怎么办?在后面,还会继续分luo析suo。另外,线段CM没有必要连,我自己在做题时,顺手连上了,不过,后面在拓展结论的时候会有用)

∵ ∠DBC +∠N = 180°

DBAN

∴ ∠AME =∠BDE

又∵AE =BE,∠AEM =∠BED

∴ △AEM≌△BED

DE=EMAM =DB 

(因为是带着猜想证明,而DM=2DE,到此,思路转换成求证DM=DC,开始寻找全等三角形,最终锁定△ADM,△CDF。首先两个60°角非常明显,剩下两个边也可以)

DBAN

∴∠DBF=∠N=60°,

∴△DFB是等边三角形

∴AM=DB=DF

∵对称,易得CN=FB=FD,

又∵△AFN是等边三角形

FC=FN-CN=AF-FD=AD

∴△ADM≌△CDF

∴ DM=DC

∴ DE = 1/2DM = 1/2DC=5

吐槽一下,详细的过程,真的好复杂。但在证明过程中,应该可以比较容易地联想到△AMD≌△FDC≌△NCM。其实,△DCM也是等边三角形!那么∠CDE=60°,连接CE,则CE三线合一!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证明方法

第五、证明方法2

这种证明方法,是在没有探索一般规律的情况下的思考方式。

(1)看到中线,无脑延长一倍,构造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当然我们前面分析过,依据对称思想做辅助线,可作为没有思路下的一种普遍做法。这种做法下,会得到更多的有用推论,碰上死耗子的概率要大很多——再当然,几何证明题有意为之的意图一直都很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倍长中线以后,并不能得到∠DAM=60°,即并不一定马上想到M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一条边上。可以得到的是,四边形ADBM是平行四边形,AM∥DB,此时可知道∠DAM=60°,还有的推论包括DM=2DE,AD=BM,AD∥BM,∠DBM=CBM=60°。

(2)此时,依据对称原则继续做辅助线,反正没思路,就随便画呗(当然,找些稍微简单一点的题目,让学生意识到这点,打好基础,还是很有必要的)。把等边三角形AFN画出来,得到下图。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几何题做辅助线经验,其实是可以把出题人的意图“补”出来的。

如果思维够灵活,在图15中,还可以继续得到其他推论:三角形DBF是等边三角形,AM=DB=DF=FB,因为对称,所以FB=CN,这几个线段都串起来了,并且三角形BMN也是等边三角形。

(3)此时此刻,如果有DE=1/2DC的猜想,就可以尝试构造全等三角形了。其实,这个思路应该一直伴随着做辅助线,不然真的解释不了为什么要这样,要那样。对思维较一般的学生来说,岂不是就如天书一样,然后反问一句:你是怎么想到要这样做的

猜想+上面的推论,△ADM≌△CDF是很容易凑够条件的。

第六、证明方法3

提前说明,3种证明方法并非截然不同,而是在推导某一个条件时,采取的方法略有不同。这种方法的区别在于:没有补出完整的等边三角形,而是选择其他方法,推导AD=FC,从而凑够△ADM≌△CDF的条件。

具体过程,不再详细分析,看下图。

这种方法,是我在网上搜答案时看到的,不确定是不是标准答案,反正看到之后,我表示很神奇。

第七、再看极限情况

前面提到了一种极限情况,就是等腰△ABC的底角∠B=60°,那另一个极限就是∠B=90°。此时等腰△ABC成为一条线段,也就是三线合一的那条。具体如下图所示:

这样思考有没有意义呢?是不是闲得慌?我觉得不是。从做题的角度看,把问题解决就意味着结束,但学习不等于做题,这点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到底在学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其内可大有学问。

总结

(1)洋洋洒洒,扯了这么几千字,可不是闲得慌,而是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难题的意义何在?展开来说就是——有没有意义?有多大意义?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要不要引入?怎么引入?引入到什么程度?

(2)如果考纲的难度就放在那里,学生避无可避,终归要面对,那就不说那么多了,硬着头皮也要上。可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花费那么多时间,真的很不划算,如果能够搂草打兔子,把更重要的能力以某种合适的方式引入,无疑会好很多。

(3)如果难题超过了考纲难要求,或者对学生个体而言难度过大,那就要谨慎引入,看情况决定,不宜过多。一个可行的办法是,给学生搭适当的台阶,引导启发学生自行探索。至于具体形式,可以是挑战作业,或者组织小组学习。

(4)“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能力”到底指什么?数学的核心素养;探究式学习;探索研究的一般思路、方法、能力等等,经常挂在嘴边,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一点,切不可想当然。

(5)目前的我,还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或许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但我相信,只要有这个意识,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有所突破。作为老师,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不断思考,充实自己。

(6)就几何难题而言,我不满足于识别模型,然后按照固定的套路去解题。我希望,向前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总结,给学生足够的成长空间。再向前一步,我希望通过适当改编题目或问法,以更好的帮助到学生。

(7)回到这道题,从一开始分析是否存在一般规律,能不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能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与能力?在这样具体的一步步分析中,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猜想与推导能力?总之,这一切,是否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并在思考中有所收获与成长?

(8)如果真的太难,能不能适当改编?或者选择一道难度合适的题目?

(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015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62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72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86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6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10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71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82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97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51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5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85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5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9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4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50评论 2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