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之乱爆发,他给朝廷提了个建议,结果保住了大半个汉朝

“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刘二牧传》

汉灵帝中平五年三月,太常刘焉以“政治衰缺、王室多故”,所以有了外出避祸之心。

关于“政治衰缺、王室多故”,前文已经解释过了,这是刘焉预测到了宦官之祸,知道京师将有巨变,所以才迫切的想要逃离洛阳。

因此他上书皇帝,希望恢复州牧制度,选派清名重臣担任牧伯,以经略地方。

理由同样也是四个字,地方官“贿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百姓倒悬,四方离乱。

我看网上的自媒体文章,基本上都以为,这些都是刘焉的借口,而刘焉的建议也成了汉末动乱的源头。

详考之下,这样的言论其实并无道理,读书明智,聪明人要有自己的主见,不应该被“标题党”带节奏。

壹·四方兵寇

汉灵帝在历史上的名声很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纵容宦官乱政,曾怯悻的说“张让是我公,赵忠是我母”。

宦官是一帮无根的东西,少不读书,长不知礼,靠逢君媚上得势,脑子里缺乏忠孝节义,更没有社稷兴衰的使命感。

没有根就没有归属感,没有归属感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一心想着捞权、捞钱,把内心的空虚与不安寄托在这些外物上。

从根子上来说,宦官和清流士大夫就是对立的,两者之间的根本矛盾无法调和,这也是东汉宦官之祸的内在原因之一。

汉末之时,清流士大夫为什么如此痛恨宦官,因为东汉的政局,确实就是让宦官给搞坏的。

汉灵帝这个人,其实并不是很差,但是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受环境影响再所难免。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这是陈寿评价刘禅的话,但是用来理解汉灵帝也是恰当的。

汉灵帝作出的很多荒唐行为,都是受到了宦官的影响,但他毕竟生于帝王之家,自小接受了治国齐家的教育,心里面还是装着江山社稷的。

所以汉灵帝自身的荒唐,都是有限制的,比如在西园公开卖官,他只卖“关内侯、虎贲、羽林”,这些个无关大局的官与爵。

后来虽然也卖三公九卿,但毕竟是经过了严格的控制,所售卖的官其实大都是卖给了有能力、有资历的人。

但是汉灵帝有一点是坚决不做的,就是不卖“太守、刺史”这种封疆大吏,因为太守刺史直接牧养生民,其人事任命外系百姓、内涉朝局。

可对于那些想敛财的人来说,太守、刺史恰恰是最有油水的,所以他们就走宦官的门路,因为宦官是不在乎什么社稷兴衰的。

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个共识,奸臣小人都去贿赂宦官,而清流士大夫则不屑为此,长此以往便造成了群蠹于野的局面。

再加上汉末的党禁,清浊之间的两极化就更严重了。我读《后汉书》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桓、灵之时的大臣列传中,清流封疆大臣形成了一个断层,也就是这段时间很少有以担任太守、刺史而列传的清流大臣。

这种现象直到汉灵帝后期才改变,汉灵帝后期涌现出了很多担任太守、刺史的清流名士,比如刘虞、刘焉、刘表、贾琮、黄琬等。

由此我们也就能知道,在清流缺席封疆的数十年间,地方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四方兵寇”,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的。

贰·镇安方夏

刘焉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距离黄巾元首张角三兄弟之死已有五年,虽然覆灭大汉的力量不存在了,但是四方兵寇仍不绝于书。

刘焉描述地方太守、刺史,说他们“割播百姓、以致离叛”,《资治通鉴》说他们“贪如豺虎、暴殄烝民”,这是当时的实情。

虽然黄巾之乱以后,朝廷解除了党禁,有一部分清流大臣得任地方。但是因为宦官把持朝政,贿官之风未加稍减,所以地方局势并没有太大变化。

在当时,黄巾余党扰乱中原,边境地方同样鸡犬不宁。在交州,官逼民反,老百姓攻入州衙,抓住刺史、太守造反,为首者自称“柱天将军”。

在荆州,有所谓的“宗贼”占据州郡;在凉州,有马腾、韩遂割据;在河北,有黑山贼作乱;在益州,有个马相自称天子;在徐州,有个阙宣也自称天子。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你是朝廷三公,你会怎么办?刘焉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最为可行的方略。

因为明眼人都知道,国家弊病的根源在于宦官,但是宦官又不可能猝除,也就是说想要根治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汉灵帝之时,整个王朝就在不断的灭火续命,哪里有战乱就派人去镇压,但是像益州、荆州这种边州却又鞭长莫及。

处理边州的事务,在当时有一个范本:

据《后汉书·贾琮传》记载,灵帝之时,交趾前后几任刺史都是贪官,所以导致百姓官吏叛乱。朝廷为了安定交趾,任命贾琮为刺史。

贾琮到任以后,先了解了动乱的原因,知道大家并不是真的想反叛,而是被贪官逼的没了活路。

所以他先是张榜安抚,劝大家各安其业。然后救济穷困之人,整饬官风吏治,杀了几个为首的作乱者以儆效尤,不到一年的时间交州大治,成为十三州之最。

交州的百姓对贾琮歌功颂德,民间有民谣说:“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反。”

这件事情就发生在刘焉任太常期间,后来刘焉想去交趾做州牧,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交趾经过贾琮的治理十分稳定。

而交趾的民谣其实也告诉我们,老百姓的需求其实很简单,所谓“四方兵寇”,有几个老百姓甘心为寇呢?

所以,选用能臣干吏整饬地方,在当时不失为一条良策。既能保境安民,又能强州郡以胁京辅,为日后除宦官打下基础。

更何况,近在咫尺的例子,贾琮治交州的成功就摆在那里。

叁·致乱之源

当然,刘焉的献策是有私心的,但恢复州牧是否会成为致乱之源呢?

还是那句话,汉灵帝或许是个混蛋 ,但他绝对不是傻子。

刘焉提出这个建议是在中平五年三月,而据《资治通鉴》,朝廷正式颁布命令已经是十一月以后的事情了,可见汉灵帝也经过了深思熟虑。

汉灵帝并不是橡皮图章,他虽然惑于宦官,可最终的权力始终是握在自己手里的。他也不可能对刘焉言听计从,刘焉最初想做交趾牧,也朝廷却并没有批复,可见灵帝心里始终是有一杆秤的。

事实上,州牧虽然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在军事方面会受到朝廷很大的制约。所以只要朝廷不乱,地方就反不了天。

就拿董卓来说,在凉州拥兵自重,朝廷两次想要夺他兵权。第一次征他为少府,第二次任命他为并州牧,可他始终搪塞推辞。

可即便是这样,在朝廷稳定的情况下,他也不敢作乱。

但董卓毕竟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作为前车之鉴,汉灵帝在选用州牧的时候,也吸取了教训。

当然,刘焉在提出建议的时候,本就把这一点考虑进去了,他说“选清名重臣”为州牧。

因为“清名重臣”爱惜羽毛,不会轻易做僭越之事,不像武人那样有野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经略地方多以文治为主,不以兵略为长,朝廷对他们更好控制。

看朝廷选任的第一批州牧,就知道这根本不可能是什么致乱之源。

刘虞为幽州牧,刘焉为益州牧,刘表为荆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前面说的交州刺史贾琮改任冀州牧。

这几个州在当时都是最乱的州,而事实证明,朝廷这次的用人还是很允当的,他们到任之后很快都稳住了阵脚。

到后来董卓入京,山东播乱,这几个州是最稳定富庶的,而且都各自保境安民。

就连最有野心的刘焉,也没有参与到诸侯纷争中去,直到后来大汉名存实亡,才成了割据之实。

肆·清名牧伯

刘焉到任之前,益州是什么情形呢?

史载益州刺史郤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百姓不堪其弊。中平五年六月,也就是刘焉提出置牧伯建议三个月后,益州爆发了一场动乱。

益州人马相、赵祗等打着黄巾旗号,在绵竹县造反,两天的时间就号召了数千“疲役之民”。旬月之间,先后攻破绵竹县、雒县,攻入成都杀死刺史郤俭,叛军达到数万人之众。

马相便在蜀中自称“天子”,又攻掠巴郡,杀郡守赵部,史载“旬月之间,破坏三郡”,后被益州从事贾龙等击破。

对于贾龙这个人,有必要做简单的考究。东汉时期的州从事都是刺史自辟,所以贾龙应该是益州刺史郤俭的私人心腹,除此之外,他还应该是益州本地的豪强。

郤俭在益州“赋敛烦扰”,少不了像贾龙这种豪强支持,也就是说,他同样是益州权力的既得利益者,同样是站在益州百姓对立面的。

刘焉到任益州以后,将治所迁到了绵竹,安抚改编乱民,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又借故杀掉了益州豪强王威、李权等十余人,杀掉了反叛的犍为太守任岐和贾龙,彻底控制了整个益州。

虽然刘焉有很大的私心,但客观的现实却是,他在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的汉末乱世,让益州百姓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

所以董卓之乱以后,南阳、三辅的流民纷纷逃到益州避难,竟有数万家之众。

从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出师表》,也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刘焉的贡献,《隆中对》说益州是“沃野千里”、“国殷民富”,这就是刘焉父子二十年治理的结果。

益州经历了刘备父子的统治后,百姓困顿、民不堪命,《出师表》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你是益州百姓,更愿意拥护刘备还是刘焉?

刘表被任命为荆州牧,单骑入城,重用蒯氏兄弟。智平江南“宗贼”之乱,讨张羡、降张虎,“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使荆州也成了乱世中的一方沃土。

贾琮任冀州牧,初到就体察民情,贪官闻风皆挂印而逃,偌大的冀州只剩下了两个县令在迎接他,一时间“州界翕然”。后来韩馥接任冀州牧,想要把冀州让给袁绍,他手下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等人谏阻时说:“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这就是贾琮治理冀州的结果,而后来袁绍雄踞河北,正是以冀州为根基。其它州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篇幅原因,不再赘述。

所以,刘焉所提置牧伯建议,根本不是什么“致乱之源”。从客观上来说,正是因为州牧的任命,才在乱世保住了大半个汉朝的稳定,使上千万人口免于战火的屠戮。

小结

汉灵帝之时,内外交困,国家面临着双重矛盾。

内部的矛盾是清流和宦官之争,到汉灵帝后期已经白热化,大变在即,京都洛阳将会陷入巨大的漩涡。外部的矛盾是四方兵寇,十三州几无净土。

所以这个时候,智能之士分成了两派,可以暂时称之为救难派和避难派。

救难派又分成灭火派和抽薪派,前者如张温、皇甫嵩带兵平叛,又如贾琮整饬地方;后者如王芬、何进、袁绍等人谋诛宦官。

避难派又分为逃避派与投机派,前者如董扶,知道大乱将起提前躲开;后者如董卓,拥兵自重浑水摸鱼。

而刘焉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是宗室,又是清流,身居显位自然要有谋国之策,置州牧可以当之。但是他又深知朝廷之蔽,知道大乱将起,所以想要外出逃避,就有了求为交趾牧的举动。

但他同时又充满野心,听说“益州有天子气”,又求为益州牧,并在益州集聚力量,成了一个十足的投机派。

可惜天不假年,如果刘焉不死,三国历史殊难预料,刘备想夺益州恐怕也难。

读《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

《三国志精解系列》第4篇

【原创内容】作者:抱一散人 王玄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290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99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021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34评论 0 2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1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51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02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05评论 0 19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86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76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00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60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5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85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9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