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梁氏分布村落旅游指引(3)

石井街

鸦岗村梁氏,

村落已进入城市化,各村经济发达。梁氏有数个支系迁来,没有一一到访,仅录到访的一个支系。是梁雄公族谱:

“先于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驸马都尉杨镇奉益广二王走婺州时,相率里人十余辈,同徙广州,散居村落,俱藩盛焉。我太祖则翔游南番两县之间,见夫广之北隅村名“集凤”,青山中耸,绿水外环,俗厚民仁,风淳地辟,知为兵燹之所不到,而可托以聚族者也。爰卜居于是乡之碪头坊焉”。

有分支去南海大沥镇。原有宗祠一间,土改时分级农民,现在原宗祠地已建了一幢数层高的洋房。

鸦岗村临珠江而建,水路畅通无阻,直达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各地,建有水路运输码头,和市场,历来市场经济繁荣昌盛。陆路交通方便,广州市在中山八路有开往鸦岗村的公交车,现在开发中。过去,很多水上居民在此地运输谋生,解放后,全部上岸定居,所以,鸦岗村的姓氏很多。而梁氏在鸦岗也有多个支派。

红星行政村梁氏

行政村属下的岑西、岑东、浮山、亭岗四村,是梁氏族人聚居的村落,四村旧名叫岑村,是一个大的村落,依村的座向,岑村之东叫岑东,西即岑西,毗邻为浮山、亭岗,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岑西村自然村梁氏

岑西村梁氏,历史悠久,始祖梁琼公于宋咸淳十年甲戌(1274年)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到今有735多年,宗支繁衍,子孙众多,并分支到从化影田、东莞、南海、高要、三水、清远、顺德、新会、中山、惠州、潮阳等地。世居岑村。

始祖梁琼公,官朝奉大夫。其二世是:长子朝高,回迁东莞两头塘。次子梓高,号平坡。世居岑村。三子文高,迁居南海亭岗中心巷,子孙迁高要、三水、清远、惠州、潮阳等地。四子性高,以梓高之孙伯逸继之。迁居从化影田、顺德、新会、中山,众子孙最多。梁琼公生四子,三子外迁,只有次子梓高世居岑村。

三世,梁惟忠,梓高之子。生四子:长子国材、次子栋材、三子鼎材、四子得材。今岑西村残存的族谱,是长子国材的世系,族谱霉烂,已无法稽考。现根据手抄本的节录,仅能整理不完部分资料,有待于其三房补充。

岑村族子孙,衣冠振奕,

梁惟忠 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癸丑科中进士,恩授京尹大夫。梁惟忠一女适太常兼翰林的刘裒然,亭岗刘家祠是作为粧奁拨地。《广东通志》載: 梁惟忠为南宋广东番禺人, 刘褒然之舅。後仕元, 为京县尹, 有政誉。封京尹大夫。

梁国材 宋咸淳元年(1265年)乙丑科中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徵诏学士。

梁得材 儒林教授。

梁维藩 为奉布政大夫、户部郎中,在明朝,父子大夫梁维藩、梁楠,人称佳话。

梁 楠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中进士,为中宪大夫、知贵州省都匀府。平苗有功,晋升布政司、参议布政同事。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文渊阁大学士太仓黄锡爵为宗祠写有“父子大夫”牌匾,悬挂在祠内,该牌匾悬挂在祠内有400多年,由于解放后某种原因,被锯去一截为他用,现保留抢救出来的残存一截牌匾,只存“大夫”两字,与及“梁维藩、梁楠立”的几个字,悬挂祠中,400多年的文物被毁,诚可惜也。前进右楼阁上储存一块明万历皇帝六年(1578年)玺书御制赐给梁楠的牌匾,经历431年的改朝换代,在我族人的精心爱护下,保全的完好无损。

梁 宸 分支影田村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举人,知衡山县、文林郎。

梁 纯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登贡元,兄弟同魁。任紫金壇山文林郎。

梁 伟 理学名儒。

梁金鼇 清光绪戊子科(1888年)第七十七名举人。

宗祠——京尹梁公祠:宋宝祐元年(1253年)梁惟忠中进士,始建祠。宗祠虽元兵变,祠堂香火派系犹存。清“两藩入粤(指1650年(清·顺治七年)尚可喜、耿精忠攻陷广州,屠城三月,据《番禺县志》记载广州被杀死七十万人),族散人稀,祠远被毁”。“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本乡三房与亭岗三房议復祖祠,毎家义出兼金”。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仲冬二次重修。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仲冬谷旦重建,由碧江苏珥书祠额“京尹梁公祠”。宗祠应属明朝中叶所建,是明朝建筑风格,祠堂门口和两侧墙基,由红砂岩石块所砌、门口簷廊的两条八角红砂岩石柱、柱础,尚存有明代建筑特征——红砂岩石。是珠江三角洲所见的仅有明朝建筑古宗祠。

先祖坟墓:始祖梁琼,葬在东莞县。妣关氏夫人葬在石井马岗。

岑西村梁氏有300多人。岑西村梁氏二世是长子朝高,回归东莞两头塘。分支萧岗村,萧岗后代梁适图,在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回迁始迁地东莞两头塘。十世普奴公分支去从化太平镇影田村,影田村的梁釲在明嘉靖时亲自去东莞等梁实斋后代的地方,联族敦谊,修纂族乘,参阅祠堂书写的名贤,写有晋江派克家、梁储名字,按照世系习惯,只写本系子孙的功名,联系到这两件回归东莞两头塘事情,与及东莞梁氏曾有子孙迁南雄沙水里,应与文璧支系有渊源,因为开基祖梁琼公的先祖记录断层,没有连贯性,但文璧公与梁琼公大约相差100年左右,是五六代人,文璧公衍派迁南雄经商之事,留下后代应是断层的先祖,也是梁琼公的先祖。岑西村应是文璧支系。

广州市北郊的白云湖,建在石井街,岑西村被征用三百亩种经济作物的蔬菜地作为建“白云湖”之用,规划中的白云湖,湖边周围建风景区,作旅游景点。征地后只剩下几十亩菜地,基本上没有农田可耕,族人正在谋求今后的日子出路安排。现农民出租房屋,生产社租赁厂房。岑西村基本上是一个生产社,年收入八百余万,不算很富裕。岑西村京尹梁公祠,是明朝建筑风格。两条红砂岩八角柱和红砂岩石墙基,与越秀山五层楼的红砂岩石一样, 2011年3月24日列为第三批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岑西村京尹梁公祠

关于岑西村、影田、萧岗村源流初探

岑西村梁氏有300多人。岑西村梁氏二世是长子朝高,又回归东莞两头塘。分支去从化太平镇影田的梁釲在明嘉靖时亲自去东莞等梁实斋后代的地方,联族敦谊,修纂族乘。祠堂书写的名贤,写有晋江派克家、梁储名字,按照世系习惯,只写本系子孙的功名。分支去萧岗的后代梁适图,在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回归始迁地东莞两头塘。联系这四件事情,及东莞梁氏曾有子孙迁南雄沙水里,与文璧支系有渊源,因为开基祖梁琼公的先祖记录断层,没有连贯性,但文璧公与梁琼公大约相差100年左右,是五六代人,文璧公衍派迁南雄经商之事,留下后代应是断层的先祖,会有可能是梁琼公的先祖。

岑西村、萧岗村都有子孙回归东莞两头塘,回归文壁公始居地。岑西村、萧岗与两头塘必然有内在的联系,不知他们是文壁支系那个儿子的后代。因为回归两头塘,首先必须取得两头塘梁氏族人认可是亲属,查清那一代人曾从两头塘迁徙去某地,然后接洽安置;或尚有祖宗物业——屋宇、土地等遗留,不是文壁公支派的人,基本拒绝入族定居的。从我们村与始祖居住地蓼江村的关系研究,大珠村是从蓼江分支出去的,已400多年,但大珠村有4位先祖坟墓葬在蓼江村,在蓼江村遗留下的房屋和屋地,解放前大珠村清明每年去拜祭,解放后先祖坟墓被毁,墓地作他用,房屋和屋地也被他人占了盖了房屋。400多年来,大珠村虽然从蓼江分支出去,但仍然保持这种宗亲关系。而岑西村与两头塘相距只有100年左右,留下的物业必然尚在,这就方便回归。从岑西村二世长子朝高回归东莞两头塘,祠堂书写的名贤,写有晋江派克家、梁储名字,按照世系习惯,只写本系子孙的功名,明朝影田材梁釲亲自下东莞等地修族谱,萧岗的后代梁适图在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回归始迁地东莞两头塘的四件事情联系,与及参照大珠村与蓼江仍然保持宗亲关系的情况。岑西村、影田、萧岗村、棠下四村应是文璧支系。是否属实,有待宗亲往两头塘查证,现只作“疑文璧支系”供岑西村梁氏参考。

广州市建白云湖征用岑西村菜地三百亩,岑西村农田基本用完。

白云湖工程全部完成要到2014年-2015年,届时,白云湖建设成为集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打造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广州“西湖”风景区。

现在来白云湖玩,首先,可以休闲放松。湖边具有多处休闲功能区域,既有岭南特色的驿站,也有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桌,市民不妨到湖边来锻炼身体。其次,观赏生态林,湖边投入了大手笔打造绿化景观。有各领导一起种植的、超过百亩的生态林,从东湖的西门进去,逆时针方向往前就能见到。第三,欣赏由26个岛屿组成的“岛链”。由于建设过程中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把地下的淤泥对集成岛,形成了湖面众多星罗棋布的小岛。第四,京广铁路横跨白云湖,在两条京广铁路之间围起的区域,是150亩的人工湿地。园内有接天映日的千亩荷花湖、高30米的"荷花女神"大型雕塑和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雕塑群、重达2吨的吉祥如意钟、青翠摇曳的芦苇丛、时栖时翔的水鸟、水上乐园、公园步行路等景观景点和环湖游船、环湖游览车、水上餐饮船、航模船等设施。这个原生态地方绝对是值得一游。

白云湖西门附近有绿道驿站可租单车,租车费用单人单车节假日比较昂贵,16元/小时,30元/天。非节假日较为便宜。绿道驿站也提供免费直饮水。价钱便宜,骑车游玩一圈绝对是一件美美的享受啊!

公交线路:

石井大道(白云湖公园)站:271快、929、高峰快线49、佛252、佛里04B

环滘总站(白云湖公园):982

环滘村委会总站:265

夏茅总站(白云湖公园):983、984

地铁:8号线白云湖站(在建中)

自驾车:可按照广州市区→广清连接线→增槎路→石丰路→石井大道→白云湖路线抵达,车辆不能进入湖区,需停放在附近的白云湖临时停车场。

岑东村、浮山村自然村梁氏(疑文定支系)

二村的开基祖是始元公,与由岗贝村景元公是亲兄弟。由岗贝村迁徙去的。岑东村有400多人口,一姓一个生产队。原有宗祠,“文革”时被拆毁。

浮山村梁氏有300多人,有宗祠。该村有外姓。

岑西村、岑东村、浮山村、亭岗四个自然村是毗邻的,只是村的方向不相同而已。

亭岗自然村梁氏 (石栏杆)

亭岗村始祖裕公,字承贤号世豪,宋祥兴间(1278—1279年)自南雄保昌县珠玑巷迁于番禺石井破造岭(原名播稻岭),后迁亭岗村,立村至今有700年。也是始迁祖以上断层,没有连贯性,不知属何世系,有族谱,完整记载裕公以下的世系,印刷精美。

“梁氏宗祠” 一间三进,是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新建,座落在村中巷内,有170多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月二十一日毁于火,二十四传孙宝荣、宝森二人捐助巨款重修,历二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二月十二日告成,保持完好。同时进行修谱。祠堂华丽,祠前饰以花岗石栏杆,人称“石栏杆”。2011年3月24日列为第三批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亭岗村也是经济开发地区。

亭岗村梁氏宗祠

红星村宗善、宗贤梁公祠

“石栏杆”东邻不远处。建有一间“宗善、宗贤梁公祠”(俗称孖祠堂、)。

村内村人说,祠堂都是以一个太公命名的,这间祠堂很特别,是以宗善、宗贤公两兄弟命名,很少有的,据说宗善与宗贤的兄弟感情很好,但大家经济不一样,当建祠时,另一个经济差的房人不能承受建房所耗财力,两兄弟是两房人,一房有祠堂一房又无祠堂,反差不好,很难看。为了平衡,照顾另一房,就用两兄弟的名字写在一起,成了两房人都有祠堂。这个故事是否如此,没去找村里人证实。虽然祠内有几个老人在打麻将,不好意思问他们这祠属于那村的梁氏所有,怕打扰他们的娱乐兴趣。珠江三角洲的祠堂很多,看到的孖祠堂仅此一间。

祠堂经重修过,做了老人活动中心,闲暇时,每天都有几个老人在祠内打麻将。

宗善、宗赞梁公祠正面

宗善、宗赞梁公祠于2011年3月24日列为第三批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大朗梁氏

“岗贝村始祖是四兄弟:大元、景元、始元、良元,大元迁黄埔村,景元留岗贝村,始元迁浮山村,良元迁大朗村。”大朗村梁氏开基祖是良元公,由岗贝分支而来。所在的一个生产队全部姓梁,有500余人。建有梁氏宗祠,2011年3月24日列为第三批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马岗梁氏

马岗梁氏不是单一支系,原世居有一支梁氏。另外,又有一支梁氏,据说是由免岗分支而来的。有二、三百人。

凤岗村梁氏(又名黄岗)

蓼江族谱记载,三世祖八宣义后代分支南海凤岗村。有200多人。

谭村梁氏

谭村大部分人姓凌,属于大姓。世居谭村的梁氏,人数不多,属于小姓。康熙时,谭村人劣绅凌贵兴,恃强凌弱,纠集歹徒,抢劫梁天来,火烧梁天来避难的石室,制造轰动广东的七屍八命的大冤案。事后,凌贵兴买通办案的官员,徇私枉法,梁天来只好上京告御状,凌贵兴派人沿途追杀,梁天来在梅关躲过劫难,艰辛到京,得到朝中正直大臣帮助,进状皇帝,朝廷下令严办凶手,将凌贵兴及一干人等正法,梁天来得到伸冤。这一事件,轰动广东民间,清末文学家吴沃尧将整个事情的过程为题材,写了一本小说《九命奇冤》。戏曲界将它改编为《金叶菊》演出,在广东省地区,从清康熙演到解放后初期的二三百年,长盛不衰,妇孺皆知。在谭村的凌氏最讳忌谈凌贵兴制造的七屍八命的大冤案,今天社会要和谐,过去的恩恩怨怨,入乡随俗,不要提问这些事情,以免不快。

作者吴沃尧(1866~1910年) 近代小说家。又名宝震,字小允,号趼人。广东佛山人。笔名有“我佛山人”等,尤以“我佛山人”最为著名。

吴趼人曾祖父吴容光,曾任湖南巡抚,代理两广总督,祖父莘畲,官至工部员外郎,父允吉,曾任浙江候补巡检。

吴趼人幼年丧父,十七八岁至上海谋生,常为报纸撰写小品文,光绪二十九年始,在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杂志上先后发表《九命奇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其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轰动一时,影响深远。《九命奇冤》共有三十六回,演述雍正年间发生于广东的一件大命案。他根据旧小说安和先生所著的《梁天来警富奇书》而加以改作,用较好的布局,动人的描写,曲折的故事,写成了一本动人的作品。

庆丰村梁氏

梁氏有500余人。庆丰村在广清高速收费站的东面,自广清高速建成后,该地的几个村落,高速开发,开辟宽阔的道路,建商场、工厂,昔日的田园成都市,繁荣昌盛,村民生活富裕。

郭塘村梁氏

梁氏有500余人。

天河区

天河区位于广州市老城区的东部,东到玉树尖峰岭、吉山狮山、前进深涌一带,与黄埔区相连;南到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以广州大道为界、、先烈东路、沿广深铁路方向,与越秀区相接;北到筲箕窝,与白云区和萝岗区相接,总面积140平方公里,是建设中的广州市城市中心区。2003年总人口118万人。2003年底,天河区辖有沙河、五山、车陂、员村、石牌、天河南、林和、沙东、兴华、棠下、猎德、天园、冼村、黄村、元岗、珠吉、新塘、龙洞、长兴、凤凰、前进,共21条行政街。2005年4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35号):天河区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杨箕和中山一2个居委会、沙东街道部分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天河区新塘街道的玉树村划归萝岗区管辖。天河区人口密集。常住居民174939户,598109人。外来暂住人口584926人。2003年起,天河区已无农业户口(已无耕地、无农民)。 外来暂住人口基本上聚居于城中村,石牌村、棠下村、车陂村、沙东村、吉山村等,每村暂住人数1—5万人。一般从事建筑,制衣造鞋、餐饮运输行业,多为体力劳动者,

天河区商业发展迅猛,天河商都更趋繁华。天河体育中心一带,集中分布着天河火车东站、地铁天河总站、天河体育中心、天河城商贸大厦、宏城商业广场、天河娱乐广场、广州购书中心、天河城购物中心、中华广场、维多利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及交通枢纽等重要场所,以及一批高级酒店。平均日客流量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次,市面繁华,被称作广州新商都。

天河区高新技术发展迅速,科技产业发达。天河科技园(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9年8月,在天河科技园的基础上,成立广州天河软件园)和软件业突飞猛进。广州科学城建设初具规模。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市东部,横跨天河区和黄埔区交界处广汕公路段,主体在天河区玉树村。于1998年12月奠基,总体规划面积为37平方公里。

天河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珠江新城雄姿初露。珠江新城位于广州大道以东、华南快速干线以西、黄埔大道以南、珠江以北,面积约6.6平方公里,是广州市政府确定的广州市21世纪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规划在2015年全面建成。金融广场、富力科讯大厦、保利大厦、发展中心大厦、双城国际等数十幢高档写字楼,以及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广东博物馆新馆、广州歌剧院、广州新图书馆、珠江双塔等标志性建筑也已落成或正在建设之中。

天河区高校和科研单位云集,教育事业发达。区内有华工大学、华师大学、华农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等全日制普通高校27所,有广东广播电视大学等成人高校38所,有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以及中科院和省、市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57家。 天河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区丰富多采。华南植物园是全国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天河公园被喻为天河区的“区肺”。此外,该区还有气势雄伟的天河体育中心、东站广场,以及富有乡村特色的吉山橄榄公园、前进杨桃公园、黄村东公园、长湴休闲公园和广东树木公园,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动感的都市风貌和浓烈的郊野风情。天河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部的低山丘陵区、占 22%。中部台地区和南部冲积平原区。台地占21.55%;平原(包括冲积平原、宽谷、盆地)占58.77%。

在龙眼洞、渔沙坦、柯木塱、东圃镇珠村、凤凰山矿泉水源,,矿泉水厂。矿泉水成了当地的巨大财富,采之不尽的矿泉水,成了滚滚而来的金钱。

天河区商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天河商都更趋繁华。天河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天河区工商业繁荣昌盛,吸引大量的外来工,可以利用耕种的土地基本上没有。没有田耕,村民洗脚上田。除了经济社分给可观的收入外,村民出租房子,收入水平很富裕。

清同治年间(1862-1874),番禺鹿步司总部设于东圃,东圃成为鹿步司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元年(1912年)仍同。1973年10月至1985年5月建区前,辖区全部属广州市郊区。1984年7月27日,中共广州市委正式发文作出筹建天河区的决定。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发文同意设立天河区,天河区从此定名。南宋时区内大部分村落陆续形成,村民都是从中原南迁而来。

天河区梁氏聚居村落有:吉山、猎德、长湴、元岗、下元岗、车陂、棠东、棠下、凌塘、冼村、林和、玉树村、石牌等村落。各村已城市化。

吉山街

吉山村梁氏

先祖因“胡妃”之难,从南雄珠玑巷南逃至广州,寓居广州太平桥附近,历三世,至远祖中宪大夫梁渊,即文川公。宋度宗四年(1268年)第八名进士,任江西省南昌知府,任未满,宋运更迭,隐身而退。梁渊公传二子,长子鎡、次子锡。鎡公生而湜,而湜公生二子:长子道真、次子道隆。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道真公迁吉山开基。道隆公居珠村,珠村大姓是潘氏,过去村里的大姓的村约规定,凡异姓来村居住,要改大姓的姓氏,否则,离开村里,道隆公后代与珠村的其他小姓,经过协商一致后,改为姓潘,现珠村已无姓梁。

道真公生二子:长子德新、次子应新。德新公留在吉山,守业创新,到今吉山村已有620多年历史。

应新公迁番禺沙湾龙尾村发展,其后代梁应祥公中进士。龙尾村现有男丁80多人。从龙尾村迁出有两支人;一支迁广州背底水(珠江大桥南)附近居住,有男丁近两千人。

另一支迁番禺大石柯村附近居住,男丁有几十人,与吉山有联系,

近年建有祠堂。祠堂剪彩,吉山村兄弟往恭贺。分支往背底水(珠江大桥南)的,吉山村族人未往联宗查实。

琼圃梁公祠

德新公生四子:祖安、祖立、祖平、琼圃,各房建有祠堂,长房祖安公子孙自建一间祠堂曰“敦仁梁公祠”为“怀远堂”;次房祖立公子孙自建一间祠堂曰“泰垣梁公祠”;三房祖平公外迁;以第四房七世孙源灏公所建“琼圃梁公祠”规模最大,建筑最为宏伟。

“琼圃梁公祠”位于吉山中心之上街,座北向南,是一所三重四进,鹅耳飞檐雕梁画栋,楠木巨柱,部分石柱,四壁绘壁画,门首建高台,门外树桅杆夹,颇具規模气派之砖木石结构有600多平方米的大建筑物。祖祠堂号“仁本堂”。祠右耳房天井阶有一眼长流井,汩汩清泉,四季常流不断,为村民所汲用。祠后座,尝作全村学墪,训蒙子孙,为作育英才发祥地。

吉山文人梁乾初《村中纪事》诗钞诗曰:

“飞檐鹅耳顶苍穹,四进祠堂入望中。背枕青山如翥凤,面朝珠水若腾龙。门前丛立桅杆夹,堂上高悬多士封。更有耀枢黄祭祖,状元及第满堂红”。

“琼圃梁公祠”建于明,是明朝古建筑物,近年曾重修过,仅将残废木条不能保留的小部分置换,仍保持原貌与建筑风格。拟向有关部门申请为“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次房祖立公子良顺(悦和公),迁黄埔横沙村定居,在横沙村建有“悦和梁公祠”。吉山村在广深铁路之北,交通方便,历来是物资储存仓库区和经济开发区,地方广阔,持续发展力强。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村落。梁氏人口占全村99%以上,聚居的梁氏人口近三千人。

《天河区村落姓氏》记载:“始祖梁道真。祖先于南宋时期由南雄珠玑巷迁至广州太平桥,明洪武十年(1377年)迁至珠村,三年后再迁至吉山。至今28代。

猎德街

猎德村梁氏

猎德村位于珠江新城南部, 南临珠江。现村址范围;东与誉城苑社区为邻,南与临江大道紧靠,西与利雅湾接壤,北与兴民路及花城大道相连。村址面积470亩,另外还有发展经济用地约350亩。是一条800多年的古村落,猎德涌从村中流过,将村中分为东、西村,一河两岸,两岸是果园、古建筑风格的民居,景色秀美,有“广州周庄”之称。过去,猎德村祖辈以农业耕种为主,民风淳朴,崇尚礼仪文化,先辈从南雄珠玑巷迁来,从宋朝开村,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姓氏有李、梁、林等共81个,4000多居民。李、梁、林是猎德三个大姓,李姓有2000多人,居首位。明朝,梁鸣远由棠溪乡(今棠东村)分支到猎德西村发展。梁姓人口排第二名,有800多人。

猎德“梁氏宗祠”

猎德村内共有三千多户共七千多户藉人口。猎德村地处黄金地带,2007年10月14日整条猎德村被拆,全面改造,用于连接珠江新城,建现代高层楼群,成为广州138条城中村率先开始城市现代化的村。从此800多年的古村落民居,从此“广州的周庄”在广州人民眼前消失。据报纸登载,猎德村拆迁,广州市规划从没讨论过,是天河区政府看中猎德村接天河新城,地皮升值,拆迁房屋,将土地用于建商业大楼和高层住宅之用,有很高的经济利益。主流的呼吁,保留猎德村,保留已经按规划改建的民房,拆握手楼,但这个建议不被采纳。昔日的水乡风貌已不复存,今天的猎德村已变成一片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群,梁氏宗亲已回迁到高楼群居住。

猎德村河西片有李、猎德“梁氏宗祠”梁、林三姓祖祠。三祠全拆,已于2008年异地重建好。新祠位于住宅开发区,因猎德由棠东分去,不属大宗祠,名“梁氏宗祠”。 猎德村的梁氏,据村的梁氏族人说是明朝从棠东迁来的,到今已四五百年历史,繁衍十九、二十代。

猎德村经济较为富裕。它的东邻是珠江公园。

珠江公园坐落在天河区珠江新城东侧,东临马场路,南傍花城大道,西邻猎德路,北接金穗路。是一个集观赏、游憩、科普和休闲于一体的市级公园。

珠江公园占地面积28公顷,是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公园,植物品种有八百多种,绿地覆盖率高达91%以上,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格调幽雅,极具岭南园林特色。园内依据植物生态特点和植物形态,划分为风景林区、萌生植物区、桂花园、木兰园、棕榈园、玫瑰园、百花园、湖滨区等8个主要景区。各景区绿化种植多采用科属群落配置,通过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的巧妙结合,聚散有致,层次分明,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园内有凯旋门、先烈纪念碑、英烈题名碑、抗日亭、将士墓、战士墓、先烈纪念馆等七处烈士纪念建筑物。整座陵园建筑规模宏伟,布局严谨,造型庄重典雅,是一座富有古罗马建筑风格的陵园。陵园主体建筑是一个巴洛克风格的半园柱廊,在柱廊前的中央耸立着一座高约20米的花岗石纪功碑。纪功碑上一个威武的铜铸战士塑像,肩托步枪,背系一顶铜鼓帽。塑像前下面台阶卧伏着2对铜狮,8个铜铸宝鼎排列在拱卫纪功碑的石基上。铜像、铜狮、铜鼎,寓意着“1928”淞沪抗日。

珠江公园位置图

珠江公园风景

结构特点

园内的主体景观集中在一个山坡上,整面山坡繁花似锦,一个巨型的花盆下连接四色鲜花带,似乎是一个花的魔瓶,流出一个花的河流。山坡的最高处半隐半现的一座二层十架楼就是“抱珠楼”。在一进门的地方平地起山,起到“障景”的作用,避免对园内景观一览无遗,园林贵曲不贵直,有这一障,才显得曲径通幽,令人对背后的美景猜想、向往。

荫生园

荫生园里泉水清澈,泉水淙棕,门楣上“醉绿”两字,古朴雅致,是刘逸生先生撰文、由书法家陈景舒先生书写的。荫生园区的绿就像刘先生讲解唐诗宋词的文宽一样令人沉醉。

小径两旁都是樧椤,与前面看到的苏铁等品种都生长在1亿多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如山峰耸立的石头“绿海”,是著名漫画家廖冰兄撰写的。荫生园虽然不大,但因布置巧妙,让人觉得是绿色的海。

桂花园

蟾宫桂影园内有一副对联:“绿云送爽入冰帘,金粟浮香筛日影。”横批为“蟾宫桂影”。上联赞桂花树的绿及桂花香沁人心脾,下联赞桂花的色、香及其姿态之美,横批把桂花与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联系起来,赞叹桂花之美。往里走,迎面是一个窗,就像画框一样,把窗外景色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园林中的框景造园手法。桂花不畏风霜,飘香人间。

椰风水榭

榭是园林中的借景建筑、常临水而建,或突露出岸,或架临水上,供人们休息、眺景之用。水榭与秀水、曲桥、折岸、垂柳、香荷、游鱼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因为椰林正好在这个水榭的南面,一年之中,广州大部分时间都吹南风,来水榭的风必经椰林,因此称为“椰风水榭”。

抱珠楼

“抱珠楼”是全园的最高点。“抱珠楼”三个字是岭南画派黎雄才的杰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抱珠楼上,园内美景尽收眼底。整个珠江公园东北高西南低、以快绿湖为中心,西半侧分别是木兰花、桂园花、棕榈园;南边则遍布鲜花,四季碧绿;快绿湖的西北角,五根水柱冲天而起,恰似济南的趵突泉,令人心旷神怡。山北鲜花丛丛,争奇斗艳端坐楼上,微风吹来、花香阵阵。如果在傍晚,环视珠江新城华灯绽放的灿烂夜景,又是一番景象。水榭观水,楼顶品绿,茶室品茗、珠江公园宛如珠江北岸的一颗明珠,与湖面上的曲桥“初月出云”交相辉映,为广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长兴街

长湴村梁氏

长湴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有近三千人,以梁姓人口居多数,占95%以上。由两个梁氏支系组成,一是始迁祖来自新会江门区的小桥村。始祖太公生了八个儿子,其中一子迁长湴村,称“大梁”,人口较多,有族谱,有一间大宗祠,三间三进,建于明末清初,有四百多年历史。原开马路要拆,后市接受村民意见保留宗祠,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天河区村落姓氏》记载:“一支源于新会梁姓,祖藉浙江省钱塘县。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咸淳九年(1273年)迁广东新会棠下镇小桥村。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梁粤平由伯父资助,携家迁到长湴。

二是由海珠区土华村迁来的梁氏,祖先梁景茂于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由土华迁长湴,始祖兄弟二人,长兄在长湴村定居,弟弟在对面元岗村落藉,此支系人口较少,只有二、三百人,称“小梁”,有一间二进的祠堂。长湴村还有房祠:东日梁公祠、子宁梁公祠、桂庭梁公祠、慕南梁公祠。

在这要说清楚,土华村说分支去长湴村,并不是全村三千人都是土华村后裔,他们的支系只有二、三百人(有说有500余人)。长湴村是广州的城市开发和城中村改造的重点村,政府很重视,现村民全部住进新楼房,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村落,村年收入有6000多万元,村民收入可观。

长湴村清朝时已与海珠区黄埔村结下深厚的兄弟情谊,超越兄弟感情。黄埔村祖坟葬白云山与龙眼洞,除保护其必祖坟不被毁坏外,解放前,黄埔村清明拜祭奠,他们派几十个兄弟,携带武器,保护黄埔村兄弟的安全,几十年来,年年如是,难能可贵。所以,黄埔村与长湴村的亲密关系延续到今。

梁氏宗祠在长湴村村头,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1936年夏,中国共产党派中山大学10多名进步师生在此开设乡村扫盲服务实验区,设立民众夜校。1938年,中共以民众夜校学员为基础,在长湴成立了30多人的“抗日先锋队长湴第一分队”,成为广东第一支农民抗日先锋队。此后,许多地下党员以小学教师身份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据村民介绍,1944年梁明、招新等人宣誓入党,并成立中共长湴支部。梁氏宗祠1994年挂牌成为广州市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但由于年代久远,屋瓦、墙体破损严重。长湴村村委领导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将于近期对这一抗战旧址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重修。

长湴村梁氏宗祠

广州市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

梁氏宗祠屋顶

长湴村现归天河区长兴街管辖。它距沙河5公里,位于广(州)汕(头)公路东侧,西与元岗接壤,北同龙眼洞隔岗相望,东有岑村、新塘、凌塘等远邻,南面毗邻石牌,抗战前与当时设在石牌的国立中山大学仅一丘之隔。由于地处广州近郊,又与中山大学毗邻,故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得风气之先,成为民主革命的重要据点,在民主革命斗争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93年8月,经广州天河区评定并经市、省批准确定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

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12月12日,中大师生为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开展“扫盲”活动。他们利用祠堂,办起有100多农民就读的民众夜校,不仅义务辅导农民识字,还结合当时形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主革命的思想教育,课余又常上门家访谈心,细说革命道理。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我国军民奋起抗战。8月31日,日机6架,首次空袭广州。继而不断狂轰滥炸,广州各大学被迫迁离,中山大学于1937年10月迁往云南澄江(后迁回粤北仁化)。次年1月,中山大学抗日先锋队及青年抗日先锋团,联合广州学生抗敌救亡团体,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组织32个“战时工作队”,中大留校师生莫福生、廖衡、杨瑾英、陈柏如(夏水)、李家珍、刘坚及中大附中的部分“抗先”队员,在中共中大支部领导下,到长湴住下,以民众夜校为阵地,深入群众,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开展救亡运动。长湴村的青年在他们的培育下,觉悟提高,同仇敌忾,满怀激情,组织起广东第一支农民抗先队——“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长湴分队”;推举陈恩(当时是中共广州市委青年部副部长)为队长,长湴村农民梁成益、梁帝添为副队长。队员有农民梁明、招新、梁容基、梁容柱、梁八妹(女)、梁帝真、梁大发、梁金礼、梁友(女)、梁坤照、梁银崧(女)、姚宽等30多人。“长湴抗先队”成立后,长湴村的抗日救亡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抗日标语贴满街巷,老少高唱革命歌,中大学生常在树阴下向农民作抗日演讲,夜校成了话剧排练场。抗先队员们还到邻村宣传演出。

1938年6月,国民党广州当局,无理封闭《新华日报》广州分社及拘押抗日救亡的爱国青年代表,中山大学等校学生掀起反封闭及营救爱国学生出狱的斗争,长湴抗先队派梁万益、梁容举、梁帝添等参加。强烈要求国民党当局应立即解除对《新华日报》广州分社的封闭、释放爱国青年代表。在爱国力量团结奋斗下,斗争终于取得胜利。

坚持敌后斗争

1938年10月21日下午2时侵占广州。国民党弃守广州后,中国共产党派出干部,在广州领导和坚持敌占区的抗日斗争。派到长湴的,先是莫福生,后有杨德元、王其昌、王日新、谢鹤筹、李光信、王永祥、叶明华、李英平、黄自、曾谷、徐幽明等同志。他们以学校为阵地,公开身份是教师,秘密进行活动。在长湴人民大力支持配合下,运用各种社会关系,把一批党的干部,扮作兄弟、亲戚,介绍到邻近乡村当教师,凌塘有徐幽明,林和有王日新、王永祥,冼村有叶明华、王其昌等等,后来还扩展至猎德、棠下、车陂及南岗沙浦。他们都是以教书为掩护,进行抗日活动。

1943年间,上级党组织调莫福生去增城,派杨德元(建国前后曾任东江纵队第四支队政委、广东省副省长)来长湴。长湴梁基,有一枚刻着“邓”字的戒指,虽是白银锻造,但它的纪念价值,却远非黄金可比。1943年5月间,盟军飞机连续轰炸日伪机场和其他军事据点。其时,东江纵队邓子明等四位同志,奉命侦察天河机场。他们白天在长湴梁基家隐蔽(东纵派来的同志,大都是在梁基家食宿),晚上进行侦察活动。不料日军突然进村,声言搜查,梁基便去找村长梁标去“疏通”,通过这位“白皮红心”村长与敌人的一番周旋,终于使日军撤走,侦察员们平安脱险。梁基临危不乱使他们化险为夷,邓子明同志深为感动,特把自己的戒指赠他留念。

1942年底,中共珠江三角洲党委,拟将抗日游击战争引向广州市郊,进而控制广州。长湴的党组织积派梁基、梁容毕、招振强、招新等四出串联,于1943年间,在凌塘、新塘、冼村、东圃等四个村镇,先后动员了梁池、温露、简应、简锡兴、简振友、冼全、冼八、梁泉、梁道等60多人,还有广州的李荣光、袁荣参加了“抗日青年大同盟”,把抗日斗争的活动范围扩大,并为上列村镇培育了骨干。

1944年春,成立组织名为“维持治安青年会”。(后改名为长湴村自卫队),报名参加的有140多人,并推举梁明、招新为负责人,主要成员有梁容基、梁容彬、梁帝真、梁安、梁容柱、梁栋辉、梁锦桃、梁华新、招汉兴、招家熏、梁灿、梁文焕、梁传道、梁传坤、梁标、梁容毕、招振强、招牛仔、梁耀棠等。队员的武器以自购自用为原则,全队有枪40多枝。发展组织,开展抗日活动,把抗日斗争扩展至车陂、棠下和东圃。为了加强与东江纵队的联系,先后在长湴梁基家和新塘简应家建立交通站,为游击队递送情报,运送物资,护送参加东纵的广州青年陈炳、陈树白和长湴的青年上山。

1944年8月,中国共产党长湴村支部光荣诞生。当时主持长湴工作的是谢鹤筹、李光信,首任党支部书记是王日新,第一批入党的有梁明、招新,次年又发展了梁容毕、招振强。从此,长湴党支部,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在东江纵队第四支队支持下,战斗不息,取得重大成绩。

1.把村政权变为“两面政权”。1944年间,土匪谢大傻等人与日伪保安队相互勾结,横行乡里,设卡收税,到处敲诈勒索,无恶不作。仅长湴村,一夜之间,被盗耕牛5头,而村维持会长梁恩,逢迎迁就,致使匪患日益猖獗,长湴失去耕牛29头。党支部就组织村民大会。会上群情激愤,一致同意撤销梁恩的村维持会长职务,推选了梁标(维持治安青年会会员)为村长。对反动势力敲响警钟,促使他们逐渐分化,有些向革命靠拢,为我们提供情报,个别人还要求参加我们的队伍。从此,村政权被改造为“白皮红心”的革命政权。

1945年农历元月18日上午,伪保安队队员梁福基,带领30多名伪兵进入长湴,收“种烟税”,遭到农民拒绝。梁福基竟向日军谎报长湴有共产党游击队。驻扎石牌的日军,闻讯立即派兵数百包围长湴,还出动飞机多架在上空监视。村长梁标立即找到懂得日语的村民梁女,同去石牌找那相熟的日军军官说明情况,要他向负责石牌防务的日军头头疏通。日军头头知上当,喝令撤兵。长湴村民避过了一场浩劫。

长湴村内的如珍茶楼是宣传抗日的据点,其后台老板是东江纵队第四支队短枪队队长周应芬和长湴的梁基。如珍茶楼在“白皮红心”的政权掩护下,成了抗日宣传的重要阵地。

严惩汉奸,砸掉黑窝。

1944年夏,东江纵队四支队短枪队队长周应芬,奉命严惩作恶多端的汉奸陈湛,在长湴党支部派员配合,一举把陈湛等人捉获击毙。

沦陷期间,龙眼洞设有警察所,它为虎作伥,横征暴敛,群众恨之入骨。1945年夏收期间,东江纵队新塘情报站站长宋文波(波仔),奉命砸这黑窝。他同凌塘的梁池先行侦察后,作了精密的部署,由长湴同志利用村民梁焰的旧关系,当晚进入“老更馆”(龙眼洞自卫队),半夜,由梁池悄悄潜至警察所门前,制服了门卫,队员冲入所内,高喊:“举手不杀,优待俘虏!”伪警举手投降,这次突袭,一枪未发,缴获步枪20余枝,弹药一批。

筹款买枪,支援“东纵”。

1945年间,驻沙河的日军翻译郑木,东纵四支队着令简应、梁池要与郑拉上关系,简应对郑说有枪就有钱,动员捐枪出来。郑木盗出一挺轻机枪,卖价要5000斤谷。简应一口允诺,但说买方一下子难付巨款。郑木急于卖掉,便说可先交30%。梁基以15担谷(折款)买下机枪。把枪运到新塘简应家,再由短枪队的五位战士运回部队。(买枪借下的钱,梁基拿出10担谷,梁池拿出了3担谷,梁明捐出一窝猪仔,其余由长湴党支部成员凑够)7月26日,中、英、美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9日苏联百万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日本的崩溃已成定局。那剩下的70%,虽曾追问,后因日本投降,郑木逃跑,便不了了之。

今天的长湴村耕田已无,店铺满街

长湴村与广州近郊其他的村庄没有太大不同,耕田已无,楼屋林立,店铺满街,稍显杂乱之中难掩一派兴盛气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湴村就利用地理上的优势,早早走上了致富之路,村里为村民们兴建了现在的长湴新村,几乎是一家一栋别墅。除少数当地人外,老村里居住的大多为外来打工者。

梁氏宗祠

是长湴村当年抗日活动的主要场所——梁氏宗祠。天河区计划修葺“长湴村抗日根据地——陶贤小学遗址(即梁氏宗祠)”。梁氏宗祠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祠长41米,宽11米,面积450平方米。从1936年开始成为革命基地,1994年,该祠堂挂牌成为“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

根据地旧址和附近新建的楼房反差鲜明。

抗日先锋,还有三个:

招新,86岁,长湴村抗日先锋队主力队员,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梁帝真、梁传坤,85岁,均为 抗日先锋队主力,后来都参加了东江纵队。

他们说,现在的人不能忘了先烈们事迹。

左起招新,86岁,梁帝真(中),85岁。梁传坤(右)、岁,

华南植物园

在长湴村北面,近在咫尺,不可错过游览机会。

华南植物园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同时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占地面积300公顷,引种热带亚热带植物6000种,拥有世界一流的木兰科、姜科植物专类园,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广州市“十佳旅游景点”。全园有保育和展示区(植物迁地保护区),占地4237亩,建有现代化的展览温室群、科普信息中心、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姜园等专类园。

凤梨园

凤梨园由入口区、门厅、花廊、甲乙两个玻璃房及接待室组成.重新组织入口道路布局,突显“曲径通幽”园林特色。调整后的园区根据凤梨科植物特性分为旱生区、附生区、半附生区和观赏区配置植物,体现以凤梨为主的热带园林景观。甲号玻璃房保留了原有知名的神秘果、墨西哥油梨、夷兰香、金莲木、咖啡等热带植物,片植凤梨科植物,营造热带植物成林,如同进入南美热带森林。乙号玻璃房调整了景观格局,遍地砂砾,行人穿梭沙丘曲行而过,以地生、气生、附生凤梨植物配以园林小品替换原有肉质植物,使人宛若置身于沙漠之中。

木兰园

木兰园占地120亩,收集木兰科植物约11属150种,保存有华盖木、观光木、盖裂木、焕刚好好镛木、鹅飞掌楸、合果木、大果木莲等珍稀濒危植物,是目前世界上收集木兰科植物种古古怪怪该类最多的种质保存基地之一,被命名为“世界木兰中心”。玉兰属植物是木兰科落叶乔木或灌木,其树形优美,花大艳丽,高贵典雅,芬芳袭人,有紫、深红、桃红、粉红、黄、奶黄、纯白、乳白等众多花色,深受国内外园林爱好者的青睐,作为珍贵的传统观赏花木,在园林应用中经久不衰。现木兰园里的玉兰、玉灯玉兰、望春玉兰、黄山玉兰、鹤山玉兰、二乔玉兰、红运二乔玉兰、阔瓣二乔玉兰、丹馨二乔玉兰和朱砂二乔玉兰等栽培种都在开花。玉兰的花先于叶开放,满枝桠含苞待放的花蕾,经一夜春风吹拂,花儿一下子就张开花瓣,迎接初春的阳光,成为初春最早开放的花儿。由于各品种的花期有先有后,整个玉兰花观赏期将持续一个月左右。

温室群

占地1000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室,集科研、科普、旅游为一体,展示热带雨林植物、沙漠植物、高山植物和奇花异草。温室设计方案采纳了法国著名的温室设计公

温室馆

“羊城八景”之一龙洞琪林

是华南植物园最具有代表性景点之一,1986年入选为“羊城八景”,它由棕榈园和孑遗园两个半岛及人工湖组成,整个景观自然和谐,最佳观赏点是水榭。棕榈园内棕榈植物四季碧绿,椰风葵林一片热带风情,孑遗园内落羽杉四季分明,春来嫩绿、入夏青葱、秋时棕红、冬来飘落,一片温带景象,宛如一幅会变的风景图。

“龙洞琪林”风景

区内有重要人文景观、广州市重点保护文物――文天祥的老师朱澄的古墓。

周边公交

正门:(植物园站)28 30 39 83 84A 84 494 534 535 564 B12 夜10

(天源路(华南植物园)总站)B12

南门:(华南植物园南门站)218

西门:(岑村站)20 78 B10 B11 高峰快线32

地铁三号线天河客运站下车,转B12、28、30、39、83、84A、84、494、534、535、564路公交车,华南植物园站下车。

元岗村梁氏

始祖兄弟二人,从海珠区土华村迁来的梁氏,长兄在长湴村定居,弟弟在元岗村落藉,有祠堂,人口较少,只有二、三百人(一说有400余人),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村落,

下元岗梁氏

梁子富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从长湴村迁到下元岗,为梁姓始祖,至今200多人。

车陂街

车陂(沙美)梁氏

天河区车陂古村是千年古村,始建唐宋。车陂村南临珠江,北眺崇山。村民聚居面积仅1平方公里,由四约(苏麦约、郝约、苏马约东平、)、东岸(简约、王约、黎约)

1、沙美、(梁黄约)共八个约三部分组成,9个宗祠姓氏。“车陂”的得名来源于车陂北侧有一条官道,每天马车络绎不绝,车陂境内的龙溪筑陂拦水,自流灌溉农田,是为陂,所以取名车陂。

苏约有一个经济社、沙美、(梁黄约)有三个经济社姓梁,有2000人左右,占车陂村总人口一半以上。

沙美村梁氏始祖梁雪松(1381—1473年)

梁氏始祖名桂芳,字合壁,号雪松,生于元朝宁宗元年(1332年)正月初二。 是宋丞相九世孙。雪松公的先祖从中原迁到南雄。雪松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南雄辗转迁到番禺龙溪(今车陂)落户。至今23代。

雪松娶下沙人张氏为妻,生一子一女,子汝文。雪松于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初四日去世,葬于马鞍岗,享年93岁。

五世祖名填,字伯和,号厅齐,耀庄公之长子,生于明朝景泰七年(1456年), 生一子南滨。

伯和文章过人,但不愿进人仕途,不参加任何的科举考试,隐居乡间以执教为业。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魏学院奉旨到广东拆毁庙宇。伯和为保护本村上堂庙宇, 特召集门下弟子暂到上堂庙授课。钦差到本乡时,伯和对钦差魏学院说,这里是书馆,不是庙宇。学院说:“既是书馆必是文章日日拈弄。今出考题一道,即席作文,如文 理不佳即行拆毁,另打三十大板。”伯和听罢,跪在钦差跟前求赐题。学院即出一题 目。伯和接题后,不假思索,即席握笔一挥而就。学院看罢文章,击节赞叹,顿生怜才之心,即予免拆,只拆了下堂寺而去。

乡民因伯和以其智慧和才华保存上堂庙,于是为其立恩主神位一尊,奉享香火。定居繁衍由始祖梁雪松定居龙溪(今车陂)已670年。主要聚居在车陂沙美,部分族人移居省内外,有少数人在港、澳、台及国外定居。

始祖雪松公墓

梁氏宗祠

位于车陂村之南偏西,沙美启明大街58号,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400多年,是后人纪念始祖梁雪松兴建的。砖木结构,主体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前后三进,东西二座鼓楼,宽敞恢宏的“惇裕堂”,有明南京吏、礼、兵部尚书湛若水(1466—1560)书写堂号和大门的楹联“道范仰尼山千乘侯风光史册;勋名昭宋代两传宰辅重人寰”,高度概括了梁氏先祖辉煌的历史。清同治年状元梁耀枢撰写的“状元及第”牌匾,高悬堂上。青砖墙,廊、庑联通,布局严谨,每座房子从柱础到瓦脊,缀满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壁画,琳琅满目,广泛历史题材,博采地方风物,精雕细琢,工艺精致,是一座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色古香古建筑物, 2005年列为“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经历三次重修(建),第一次在清乾隆年间重建,第二次在光绪年间重修。1949年后无偿提供给国家作粮食仓库。1958年曾为公社造纸厂。60年代后为生产队办公地方。第三次重修于2001年,重修后,修古如古,保存古祠原有风貌。为该族老人活动中心。摘于《车陂村志》。

沙尾“梁氏宗祠”

翠台梁公祠,

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秋,青砖砌墙,古朴典雅,前后两进。门额“翠台梁公祠”五个大字,为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凤山湖书院主讲鲍俊所书,大门两边挂着梁氏后裔梁旭明撰写的对联“翠玉蓝田原赵璧;台楼世读圣贤书”,墙壁顶部装饰着民族风格的彩绘、诗画,檐前花板木雕的花鸟草木,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2005年列入天河区文物保护范围。

伯和梁公祠

是为了纪念梁氏五世祖伯和公而建,建于清代,坐北向南。正中是高大的木门,两边矗立麻石柱,青砖砌墙,瓦片盖顶。虽不算豪华,但也气宇轩昂。舍内梁柱木雕深刻,各种历史题材和地方风物的历史人物,花木虫鸟,玲珑浮突,栩栩如生,实为宏伟瑰丽的乡村艺术宝库,很有研究和欣赏价值。2005年列入天河区文物保护范围。

明代吏部尚书湛若水(1466—1560)明增城新塘人,与五世祖伯和是同窗好友,嘉靖年间亲身到村拜会梁伯和,举贤推荐他出仕,伯和不就,湛若水为车陂梁氏做了三件事,一、书写宗祠书堂号“惇裕堂”三字,二、撰祠堂门口联“道范仰尼山千乘侯封光史册;勋名昭宋代两传宰辅重人”。三、为始祖雪松公写墓志,留下宝贵的墨翰古迹。伯和公对功名淡泊,弘扬文化,在村内心设馆授徒,桃李满天下。

伯和梁公祠

仲和梁公祠

是为了纪念沙美梁氏五世祖(伯和弟弟)梁仲和而建。建于清代。被拆后于2004年原址重建。

沙美开基祖是雪松公,据传是梁焘九世孙,属湖北省襄阳世系。开村有700多年历史。车陂梁氏有1500多人。

名贤:

梁伯和

对功名淡泊,弘扬文化,在村内心设馆授徒,桃李满天下.

《天河区村落姓氏》记载,车陂梁氏由三个支派组成:一、沙美梁氏,始祖雪松公;二、苏马约东平梁氏,始祖讳世卿号仲齐,乃宋宰相克家之同系。三、“江头北正”人梁氏,始祖梁子兴。

车陂梁氏聚居于两个地方,其一为大家所熟的沙美梁,其有三大祠堂,梁氏大宗祠,翠台梁公祠,伯和梁公祠,

另一支为大家所陌生的苏梁约东平梁氏,在落于“苏梁约”,其始祖梁仲齐由福建晋江迁广东南雄,二世祖梁广源于明永乐元年间(1403年)至广州,次年迁居车陂,至今23代,400余人。原有的梁公祠,早年残破不勘,近几年才重建,龙船亦于近年才新装。

还有一部分梁姓的祖先为“江头北正”人。南宋时期迁广东南雄珠玑巷,再迁番禺茭塘司(今海珠区赤岗),始祖梁子兴,明洪武年间(1385年)从番禺茭塘司(今海珠区赤岗)迁车陂,至今26代,200余人。

其始祖梁仲齐由福建晋江迁广东南雄,二世祖梁广源于明永乐元年间(1403年)至广州,次年迁居车陂,至今23代,400余人。

早年,广州的城市开发已到了车陂村,车陂村现已成为城中村,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村落。经济社的分配可观,人年均高的达6万多元,低的有3万余元。

端午节车陂的彩龙巡游盛况

车陂村沙美扒龙船盛会

车陂村扒龙船有二百多年历史,是一项集体性强、参予人多、有益健康的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也把扒龙船活动作为联系村乡感情的平台,他们坚信扒龙船活动是历史文化遗产,是群众性“民俗”,端午节扒龙船是水乡风俗,他们将古代的龙船文化沿袭下来。

每年端午节艳阳天,车陂游龙船,五月初一至初五是探亲访友的应景日子,每村按前年约定俗成的的景点前往助兴;初一深涌,初二官山仑头,初三车陂沙美,初四下沙文冲,初五猎德杨箕。届时,举行盛大的车彩龙巡游,附近各村有100多艘彩龙参加,五月初三,亲友相邀,老幼相伴,汇集八方人士,沿着车陂河两岸来观看龙船,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头攒动,热闹非常。上午9时,近至附近邻村,远至增城、南海、番禺,上百条龙船应景闹车陂,一条条装饰艳丽的龙船,时而你追我赶,斗得水飞浪溅;时而慢桨戈游,鞭炮齐鸣,浓烟滚滚,锣鼓喧天,喝彩声汇成一片,此起彼伏,一河两岸成了一派欢乐的海洋。

沙美梁氏非常好客,不但家家户户包粽接待客人,还自筹资金,摆上清茶、香烟、和可口的糕点,热情接待每条前来应景的龙船。一百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在乡村传为佳话,龙船靠岸,人们互相拱手礼,在这种互相尊重、热情友爱的和谐气氛中,平日的干戈斗,自然就消融在这幅设茶盛盏的龙船会中。

沙美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沙美中元节,沙美村有摆中元节的习俗,已流传500年历史。 全村总动员,做足准备,一年前在村里选出几名“巧姐”,请师傅进村专门指导她们做公仔、扎灯笼、绣珠花等。

七月十五日在梁氏宗祠中座,用八仙台堆叠起一个大台面,铺上红布后,将一套套古装人物,一盘盘仿真鲜花和祖传的精品摆在台上,栩栩如生,色彩缤纷,让人欣赏、品评。艺术精品在灯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吸引很多参观者。人们扶老携幼来观赏。连续五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当中有工人、农民、学者专家,他们边看边议论,给予很高评价。参观者大饱眼福,参展者也得到褒奖,双双沉醉在一派欢乐之中。

摆中元节是沙美村民间传统节日。其次,是汉人诅咒蒙古人对汉人统治难以接受,在反抗无力的情况下,想借助神灵,求天惩罚胡人,早日终结元朝统治,因为中元谐音与终结元朝相似,因此,以摆中元节为实,诅咒元朝早日终结。

摆中元节是农村的文化传统,制作的工艺品用料简单,创作多元,既展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又体现他们对过去的生活留恋。作品就地取材,用谷粒、大米、芝麻、花生和各种豆类粘贴而成,很有乡土特色,造型美观,形态逼真,很有创意,看后回味无穷。

精美的工艺品

创作多元化

苏马约东平梁氏。

苏马约东平梁氏属福建晋江世系,始祖讳世卿,乃宋宰相克家之同系,由福建晋江抵南雄,明永乐癸未(1043年)入羊城,甲申(1044年)迁居龙溪(旧车陂村名),有400余人,传至今己24代。原有宗祠被拆毁,近年异地重建二进祠堂,取名“梁氏大厅”。始祖世卿公以上的几代先祖断层,属于熙嘏或熙学那个衍派,无法稽考。人口有400余人。

据白云区岗贝村族人说,他们村始祖四兄弟从韶关迁来,长子大元迁车陂村,景元留岗贝村,始元迁浮山村,良元迁大朗村。解放前车陂村他们回岗贝拜祭先祖,因为小事情,双方产生口角,以后就不来往。因为双方中断联系几十年,分不清是苏马约东平梁氏或江头北正梁氏。

苏马约东平梁氏族人介绍:始祖世卿公有几兄弟,他为长。双方介绍的情况,有些是吻合,有些有差异,“始祖是讳世卿”,是否大元,难以确切,当年知此事的人,早已作古,没有资料遗留。原建有三进的宗祠,五十年代被拆毁,1999年在广源公祠旧址,重建“梁氏大厅”,二进,作为喜庆场所。

苏马约东平梁氏重建的祠堂“梁氏大厅”

棠下街

棠东村梁氏

今天的棠东村,就是解放前的棠下村。解放前的棠下村,村落很大,有钟、潘、梁、李、苏五个姓氏,人口众多。解放后,便于管理,将棠下村九个生产队划出,另建为棠东村。《天河区村落姓氏》载:“南宋时期,梁振兴到南雄珠玑巷大井头避难,后到顺德杏坛,与顺德杏坛镇高赞村始祖是亲兄弟。元朝期间,铁匠梁振兴从杏坛到番禺县鹿步司棠溪乡(今棠东村)谋生定居。由于来得较迟,只能在村边居住,俗称“田边梁”。族谱毁失,至今26代,字派用到最后两字“厚、诚”两字,未续,人口有655人。

原建有三进大祠堂,解放后生产队作为牛舍,首、二进已倒塌,仅剩下残破的三进。1994年全族人捐款重修。内部梁柱有所变动,企柱、金钟架是水坭构件。

大祠堂傍边的房祠“友端公祠”,做了生产队谷仓,内部保持完好,二进的企柱是四根坤甸木。

梁氏宗祠(振兴公)

友端梁公祠(房祠)

棠东村已城市化,无地可耕,属富裕村落。已列入天河区改造“城中村”的实施计划。

分支往今棠下村,清明时拜祖,棠下村兄弟同往。

至明朝,其后人梁鸣远又由棠溪乡(今棠东村)分支到腊德西村发展。

棠东村族人热心公益,《千乘侯祠全书》记有:清康熙三十八年建千乘侯祠,以龙溪、大山房(车陂、寺贝底、凌塘、长湴、棠下)名义,捐白银二十两。房主梁盛公,入主神位七位。

今天,他们与车陂沙美、凌塘、长湴、吉山、塘口、江北、莲塘、马坑岗、黄埔村、土华、黄蜷塘、珠江村、林和、腊德、顺德高赞等村,喜庆互相往来。

棠东村对面是天河公园,是天河的“区肺”,到了棠东村,顺便游览一回。

广州天河公园

公园环境舒适,草坪舒展,山丘起伏,林木苍翠,湖波粼粼,好一派自然清新的郊野风情。气势宏伟的南北大门景色,门前广场横跨宽度达 100 米,建筑风格独特,物色彩配置艳丽,布置紧凑,颇有现代公园气派。最为壮观的南门中轴广场,两侧种植风景林,配置各类棕榈植物,衬托着中央的立体八角花坛,更加洋溢着岭南园林的气息。象征着和平和希望的白鸽广场,群鸽飞翔在蔚蓝的天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园内更有极具岭南特色、

粤晖园

坐落在绿柳环抱、秀色怡人的柳湖湖畔。1999年10月,在举世瞩目的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由广东广州天河公园政府送展,广州市市政园林局承建的“粤晖园”一举夺冠,荣获室外庭园“最佳展出奖”。粤晖园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庭园建筑和园艺精品,向世人展示了作为中国园林三大流派之一的岭南园林艺术风采。为了能让广东人民就近领略粤晖园的风采,永久保存其造园艺术风貌供群众参观浏览,天河区委和天河区政府斥资500万元,与广州市市政园林局联合在广州天河公园复建粤晖园景区,得到了省领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切实搞好粤晖园的复建工作,保证达到优良的建设质量,天河区政府与广州市市政共同组成了复建领导小组,统筹有关建设事宜。

粤秀园

中国岭南园林之精品

精巧秀丽的“粤秀园”建在风光如画、具有“水中琪林”之称的翠湖帝国,使湖色幽美的翠湖成为人们写生、摄影、休闲的好地方。“粤秀园”是广东省在日本兵库县淡路岛举办的“2000淡路花博”的送展项目,该园于2000年2月6日-3月6日在日本兵库县淡路岛建成。

粤秀园的设计岭南水乡庭院为基调,兼备了广东民间建筑的特色,再经艺术升华,体现广东民间建筑的质朴、温馨的风格。本园主景立意为泻月流云、品酒听泉。以小径引路,曲径通幽;溪涧潺潺流水,静中有动;配以乡间小桥,平添起伏;柴门有行草对联云“粤江百里荣村树,华景千门沐晓风”,横匾书“宁谈”,高雅而飘逸。园中植物经过精心挑选,得体的配置,无论分量或色彩都恰到好处,浓处不奢华,淡处不单调,充满乡野小筑的趣味。入口处迎宾石刻“粤秀园”行书。出自省长卢瑞华之手,为整园增色不少。粤秀园获得本次参展的最高奖项。

百花园

占地八万平方米的百花园景区,内含茶花园、杜鹃园、紫薇园等园,以植物造景为主,层次分明,色彩丰富。

邓世昌雕像

位于“天河公园”内,邓世昌衣冠冢前,雕像基座前刻“民族英雄邓世昌”,雕像基座后刻邓生平事迹。

邓世昌衣冠冢

民族英雄邓世昌(一八四九-一八九四)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在抗日本侵略者海战壮烈殉国.邓氏族人葬于广州市沙河天平架石鼓岭邓家山,后因时势变迁,曾被埋没。一九八四年纪念邓世昌殉国九十周年时经沙河镇政府及有关人士支持,寻得邓墓。适逢甲午战争一百周年纪念之际为弘扬爱国精神,市政府决定将邓世昌墓迁回东郊公园,立邓世昌塑像与墓园以崇英烈,邓世昌雕像永留后人敬仰。是各院校,各团体及个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地点。

湖心亭

于1964年建成的湖心亭,是公园的代表景点之一.它自岸边由一条长廊弯曲延伸至大湖中心.公园在1999年对它进行了精心的修葺,今天,修葺一新的湖心亭,一身素洁的纯白,配以精致翠绿的琉璃瓦,远望宛如有位伊人,在水中央,让人情不自禁要打开相机,留下她的倩影.

花鸟椰影

棕榈科植物是广东亚热带景观的典型代表。粤晖园中栽种了一批经过精心处理和特殊养护的棕榈科植物,如大王椰子、布迪椰子、银海枣、金山枣、散尾葵等,并首次在高原昆明战胜风雪安全越冬。它是粤晖园的八景之一。

交通线路 北门:(上社站)

b12、b16、b17、b1、b20、b21)、b25、b27、b2a)、b2、b3a、b3b、b3c、b3、b4a、b4b、b4、b5、b6、b7、b8、花都客运站-东圃客运站(原615)、夜17路、夜17路、夜19路、夜25路、夜34路、夜36路、夜38路、夜41路、夜43路、夜46路、夜47路、夜48路、夜51路、夜9路

南门:(程介村站)137、140、218、243、261、278、4、44、506a、506、517、518、5、541、547、548、550、56、583、882、b11、b15、b22、b7、大学城4线、高峰快线11、高峰快线23、夜13、夜18、夜27、夜35、夜39、夜40、夜52

西门:(天河公园站)194、29、b11、b7、b8、夜36

棠下村梁氏

棠下村梁氏是梁振兴到棠下谋生定居,其后人再从棠东村分支到此。人口一百余人。棠下村也列入天河区改造“城中村”的实施计划。

棠东村祭祖活动、祠堂重修捐款都参加。

新塘街

凌塘村梁氏

传说由车陂分支去的。建有宗祠。人口有几百人。凌塘村属新塘街道所辖。

玉树村马坑围梁氏

《天河区村落姓氏》载:“祖藉福建福州清河宦家乡,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梁大原随兄入粤,至今黄埔区茅岗。后十二世梁东庄再迁移至玉树村马坑围,是为玉树梁姓始祖。至今184人”。此村与黄埔区塘口村是兄弟。

新塘街道管辖新塘、凌塘、沐波、玉树村等四个村落,马坑围属玉树村。银锭塘村梁氏 《天河区村落姓氏》载:“梁姓在清末民初迁到银锭塘村定居,今6户,24人。

冼村街

冼村梁氏

冼村梁氏族谱已经失传,现冼村梁氏族人亦不能详细确认其家族由来。但相传祖先梁信达的父亲原住在番禺赤坎村,有5子,分别以仁 义 礼 智 信为名。后来,父亲随长子梁仁达迁居土华村,梁信达由土华村再迁居到冼村。

根据民国9年(1920年)佚名编撰的《梁氏族谱-初建千乘侯祠碑》,冼村梁氏祖先是梁珠冈,宋朝人,其五子分居在赤坎冼村 土华 黄涌 三限五处。梁珠冈的第四子梁信达迁居冼村。由于梁珠冈是宋朝人,因此其子信达至迟也是宋末元初时迁居冼村的。《千乘侯祠全书》,初建千乘侯祠时,捐款20两,是写冼村赤磡房,房祖是福舍公,清朝人,

2007年,冼村梁氏有100多户人,人口约三、四百人。原建有的梁氏大宗祠在七十年代被拆毁,现只有旧祠地,政府计划在原地重建。2000年族人在大街巷内重建览青梁公祠。

览青梁公祠

林和街

林和村梁氏 林和村毗邻广州火车东站,梁姓是林和村大姓,人口有几百人。林和村是列入城市改造的城中村,全面改造,整村已于2010年被拆除,三年后回迁,现整个村落的居民已迁徙出村,梁氏四处分散,将来回迁也是四处分散居住。世系未查明。

450岁林和村封村开拆 变身豪宅身价飙升三倍。将被打造成天河北罕见高档社区,房价将达3.4万元/平方米。

继猎德之后天河区又一条有450年历史的古村今日正式开拆。三年后,林和村将变身天河北罕见高档社区,届时房价将达3.4万元/平方米,村民们亦可继续做“包租”、 不同的是,租金将至少上涨三倍。

与其毗邻的林和小学7月才开拆,届时该校将并入华阳小学读。

从最新的“旧改”规划鸟瞰效果图中看到,为了方便村民“放租”,回迁房的初步设计将以小户型为主,有45平方米到120平方米四种户型。改造后的林和村将由14栋住宅、一栋办公楼及一栋商业楼及一幼儿园构成。在小区配套方面,林和村在建成后将有大片花园及池塘,花园附近建有一栋二层高托儿所及一栋三层高幼儿园,并有大型地下车库。这预示着,回迁后村民将不用住在逼仄的“握手楼”内。

在村内工作了23年的村委书记梁月泉曾经给他们算了一笔账,回迁后他们的租金收入将至少上涨三倍。

此次林和村改造项目总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米,可建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其中北部将建成回迁区,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在回迁区内,除有6万平方米的写字楼外,其余全为超高层住宅。南面商品住宅总建筑面积约为18.5万平方米,当中包括七栋住宅及一栋公寓,同样也是超高层住宅。这七栋超高层住宅及一栋公寓将 由地产商和林和村共同组建项目公司进行开发,其中,地产商拥有70%的股份。

几百年马头石保护幼童

林和村上年纪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只有池塘东西两边的马头石,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它的原始作用却很人性化:此石是为了拦住小孩,防止村里幼童不慎落水。林和村曾有祠堂600平方米,只是现在已难觅踪影。老人讲,现在的信用社、医务所是何姓氏族的祠堂;幼儿园是过去的余厅、梁厅。

中信广场曾是它的菜地

林和街西起广州大道北段东侧,经东北方向转入禺东西路南侧,至广汕路口瘦狗岭;北沿瘦狗岭山脊到林和干休所东侧、华文学院西侧之间围墙,折向南横过瘦狗岭路、广深铁路,往东沿铁路南侧至猎德涌北段,折向南沿猎德涌至石牌桥北侧再向西沿天河路北侧经省经贸大厦路口转入体育东路,由体育东路东侧转入天河北路南侧,向西沿天河北路接广州大道北起点。总面积3.8平方公里。

现在的林和村以前属沙河镇,现属林和街,它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占地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包括集体物业房屋13幢(图书馆、少年活动中心、幼儿园、公费合作医务室、小公园等)。现在的天河北中信广场、天誉花园、中泰百盛等地以前均是林和村的菜地。现在的瘦狗岭仍属林和村,有护林员在那值班。

由于缺水,林和村在历史上水田与旱地各占一半,以耕作、药材为主,而耕作以水稻、蔬菜为主,其中红心薯、大肉茄较为出名。当时村里由西向东共九条巷子:西华里、兴华里、余庆里、积善里、细巷、大巷、和龙里、兴龙里、福龙里。还有一个 6000平方米的水塘。

村民谣“林和庄拮订,拮来拮去九条巷,村中吾系大,又冇祠堂拜,街前又冇三板石,学人着拖鞋,潮水冇得到,蟛蜞冇一只,蟾蜍螃蟹有无崖,村中冇市头,买卖沙河街,遇着天时旱,死人都冇水买”。

林和村由来

林和村没有河水到达,南面是平原,北面是瘦狗岭。450年前,主要是姓梁、郭、陆、丁、池、何等姓氏,10多户人家。而姓池的人家原是石牌村人,由于耕种离村子远,于是搬到林和村来;姓何的人家从增城何辛田搬来;姓余的人家从新塘搬来,于是形成小村落,只有800多人居住。村子由泥房、老树、勒竹组成,老树、勒竹围着村庄,所以叫“林和庄”,后来慢慢演变,才叫做林和村。

石牌街

石牌村梁氏

石牌村在几百年发展历史中,一直是多姓氏的村庄,其中以池、董、潘姓的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85.4%,其次是陈、冼、及其他姓氏。建国前石牌村的祠堂土地就占全村耕地的四成,包括几十个座祠堂公厅和坊厅(为纪念祖先或为提供小区域氛围内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而建立的厅)。祠堂与厅的区别反映在建筑结构上是不同的,前者规模更大,里边也更讲究,是三进两天井结构,后者是两进一天井结构。所有这些宗族性建筑里,主要包括六大姓氏,即池姓、董姓、潘姓、陈姓、冼姓、梁姓的祠堂与厅,其中,池氏宗族性建筑就有13座,董姓有11座,潘姓有10座,而潘姓先祖祠就有3座。

石牌村梁氏建国前一直与冼村梁氏有紧密的来往,互相探望,亲如兄弟。据冼村梁氏族人介绍,建国前石牌村梁氏住村西,建有祠堂,近二百人左右。建国后逐渐来往少,改革开放后,往石牌村探望,老相识的已不在,且全部迁出旧居住地,不知迁移去那里居住,没法再联系上。

黄埔区

茅冈村塘口梁氏

塘口村坐北向南,村后背靠西华山,面向中山大道,远眺鱼珠及珠江,村东与沙井程村相连,西与天河区珠村相邻。村周边以水田为多,间有基围。村民们向以种植水稻、蔬菜、荔枝、香蕉、番石榴、甘蔗为主,解放前村民于田间管理或农闲时间,利用船艇到广州市去运大粪、濠泥回来作肥料自用或出售以帮补生计。

塘口村民热爱文体活动,无论中、青年及妇女,都非常活跃。村内有粤剧组,足球、兵乓球队,妇女舞蹈组,村民以划龙船和舞醒狮两项活动为至爱。村中有龙船两艘,醒狮两队。村民连续多年组队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且获奖,计有2001年获传统龙舟赛亚军,2002年获传统龙舟赛季军,2005年获传统龙舟赛冠军。醒狮活动亦十分出色,2006年参加广州市首届龙头狮王争霸赛,少年组获第四名,青年组获优胜奖,2008年参加广东省传统狮龙表演,少年组获一等奖,青年组获二等奖。狮队参加的这两届比赛和表演都捧回了奖状、奖杯。

塘口为梁氏住民聚居地,始祖大厦,字高华,始祖大厦公,是梁师尧第七子,原藉福州府清河口宦族。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与次兄大惠旅广州,先配陈氏,六年后续赘茅冈永堡塘口黄琛室女,黄氏生二子:种、和。大厦生于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终于宋孝宗隆兴年(1164年)。二世祖种,任浙江谏议大夫。生子奎正。生于隆兴二年(1164年),终于宋理宗一年(1234年)。三世祖奎正,行十一。生二子:有成、有盛。生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终于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81岁。四世祖有成,娶增城黄氏,帝昺祥兴年间(1279年)居外地凤池洞,创家立业,别藉而居。

四世祖有盛,生四子:以礼、以义、以忠、以信。生于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终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83岁。元武宗二年(1309年)水灾,出粮赈灾,封朝议大夫。 五世祖以礼,广府庠生,授江南江宁府儒学授。娶沙湾李昻英次女,生二子:大用、大智。生于帝昺祥兴元年(1278年),终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83岁。 五世祖以义,迁于江北石下围开基,

五世祖以忠,原居塘口,为塘口梁氏开村祖。塘口梁氏至今已是26传,人口约1260人。(未统计外出之人口)

五世祖以信,游学在外,在增城开基,。

六世祖大用,生子厚德。六世祖大智,生子本立,妾氏生子帝僧。

七世祖厚德,生子钦坚。七世祖本立,生子体仁,生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5年),终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八世祖体仁,生二子:冠、志。生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终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416年)93岁。

九世祖冠,生四子:可礼、谊礼、参礼、仕礼。后未详。九世祖志,生二子:达道、达德。生于建元四年(1402年),终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48岁。

十世祖达道,生二子:举、早。生于宣德八年(1433年),终于成化八年(1472年)40岁。十世祖达德,未详。

十一世祖举,娶徐氏生三子:孟山、仲山、季山,再娶郑氏,庶陈氏生子小山。生于宣德八年(1433年),终于成化八年(1472年)40岁。

十二世祖小山,字元厚号肖峰,是举公第四子。原居茅冈乡,迁居禄马头村。

大厦公为茅冈梁氏始祖。茅冈村有族谱,有三间二进的“梁氏宗祠”,堂号“永保堂”。全村姓梁,有三个生产社,人口1400余人。塘口村属于黄埔区经济开发区范围,耕地被征用,补偿25万一亩,现田地面积已经剩余不多,只有几十亩。属于经济较好的村落。

塘口村分支去的村落:四世祖有成公,帝昺祥兴年间(1279年)分支凤池洞。五世祖以义公,元时分支迁于江北石下围。十二世祖小山公,字元厚号肖峰,是举公第四子。原居茅冈乡,明朝中叶迁居禄马头,为禄马头村梁氏开基祖。

塘口村建有“以忠梁公祠”,号“永保堂”,始建年代待考,始建之祠原是泥筑墙体,深二进,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梁氏传人梁炳伦参加太平军,后太平军失败,梁被视作叛匪遭难,并殃及乡梓祠堂,以忠梁公祠被烧焚毁。清咸丰九年(1859)大修重建,祠堂墙体改为青砖,麻石墙脚,祠深三进,面积约550平方米。至1998年,此祠又重修翻新一次,祠正门两边楹联石刻:“夏阳世泽,千乘家风”。祠右旁有竹溪梁公祠和松隐梁公祠。祖祠前面有宽阔的地堂和荷花池。时人有颂诗一首曰:“茅岗塘口以忠祠,对落琶洲塔一枝。樵子登山寻鹿步,牧童下海摸鱼珠。竹溪道岸抛鳞网,松隐仙岩捉象棋。村前铁路車鸣笛,鸟语蝉声似和诗”。

据考证福州梁氏,最早的记载,始于东晋,“芳之孙遐,仕晋安帝,桓玄篡位(403年),国乱帝遣使授征东大将军,不受,逃于闽,后代为福州人。”403年梁遐入福州定居,从此,福州有梁氏,子孙繁衍于福州。北宋时,梁遐后人梁周翰子孙又从晋江迁福州。大厦生于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与梁遐入福州相距711年,这期间,有没有其他支系迁来,尚不知晓。大厦公与汝嘉年岁相差9年,不是汝嘉后代。而考汝嘉,生于丽水,定居江苏武进,没有后代迁福州。梁遐入福州定居,福州始有梁氏,其后人在福州繁衍发展,向晋江、蒲田等地方扩展,梁氏向沿海地区迁徙,由晋江、蒲田向粤东、珠江三角洲、粤西、广西、海南省等地。大厦公入广州,是符合晋江派迁徙規律,大厦公祖辈与梁遐、梁周翰有内在联系?属晋江世系。也有塘口村族人说他村世系是福建晋江支派,是熙嘏或熙学支派,或克家支脉,说不清楚。

塘口村历史上算不上人才辈出,但亦不乏显名者,除上述之太平军义士梁炳伦外,当代显名者有:

梁 种

南宋时任浙江谏议大夫。

梁有盛

元武宗二年(1309年)水灾,出粮赈灾,封朝议大夫。

梁以礼

广府庠生,授江南江宁府儒学授

梁金培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立过大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戊区营级干部。

梁树麟

番禺县文化局长。

梁炳灼

黄埔港务局处级干部。

梁永就

黄埔区建筑公司经理。

梁碧珊

1973年任黄埔区第一届妇联主席。

江北石下围梁氏

江北村也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有600余年历史。开基祖是茅冈五世祖以义公,原居茅冈乡塘口村,元时分支迁于江北石下围,创业而兴。江北村距广深公路不远,由文冲村入一公里左右,与石化厂比邻,全村姓梁,有三个生产社,人口与塘口村相若,也有一千四余人。有族谱,建有“梁氏宗祠”,三间三进,堂号“福厚堂”。另有一间二进宗祠。是黄埔区开发地区,村里85%土地被征用,是一个富裕的村,年收人均有二万多元。

禄马头村梁氏

禄马头村族谱摘录:“始祖大厦,传十二世祖小山公,字元厚号肖峰。生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终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40岁。小山公从塘口迁于此地,为禄马头村梁氏开基祖。由明清相接而来,箕裘世系,书香典籍。到今有470多年历史,族谱有明朝名人梁朝钟撰《茅冈江北梁氏族谱序》,村内有“肖峰梁公祠”一间,近年重修。

禄马头村“肖峰梁公祠”

茅岗村梁氏

人数约二百余人。

南岗鹿步村梁氏

前属番禺鹿步司,是梁实斋次子梁文璧支系。二世梁文璧生四子:长子该、次子诩、三子谟、四子利见。文璧公三子谟生子泳,为三世。四世祖泳公,居增城石杵岗田头。泳生三子:长子兴君、次子创君、三子茹荤(三人为五世)。五世祖创君生子燕居。六世祖燕居,生二子:长子展祥,迁大东向乡。次子永祥,字积业、别字纯嘏号善长,从增城石杵岗田头迁番禺鹿步司(今鹿步村),善长是实斋公七世孙,迁南岗鹿步村为梁氏开基祖。

鹿步村梁氏有男丁1200多人。建有三进的祠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015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62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72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86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6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10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71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82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97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51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5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85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5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9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4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50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邵武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总谱》 (简称大成谱)世系 (供宗亲研究修正稿) 黄明书 一世,昌意,...
    醉后挥毫笔有神阅读 16,703评论 2 4
  • 陆游诗集(Y1) 丫头岩见周洪道以进士入都日题字 乌巾白紵蹋京尘,瑶树琼林照路人。 西省归来名盖代,两行墨危尚如新...
    汉唐雄风阅读 10,790评论 0 14
  • 明天就是老爸的生日了,他生肖羊,过六十二大寿。 我打定了主意明天要返回老家,为他庆祝生日。 虽然对婆婆老公说的主要...
    昕若初阅读 174评论 0 0
  • 十九大了,我年龄也大了,看着我党茁壮成长,我心甚为欢喜。 以前在镇海中学呆了6年,呆到最后,感觉自己就象是学校的老...
    雪飞老师阅读 1,064评论 1 2
  • 从前,有一个女人,养着一只猪猡,她与丈夫合计,到冬天,猪猡一定长得很壮,可以卖得好价钿,可以添置衣裳,买年货,过年...
    发酵菌书单阅读 23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