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4每日美文阅读和英语学习(第406天)

英语学习


People fell in love with Elizabeth Taylor in 1944, when she acted in the movie National Velvet—the story of Velvet Brown, a young girl who won first place in a famous horse race.

At first, the producers of the movie told Elizabeth Taylor that she was too short to play the part of Velvet.

However, they waited for four months until three inches added to her height.

Elizabeth Taylor's acting in National Velvet is still considered to be the best and National Velvet became Elizabeth Taylor's first success.

Elizabeth Taylor was born in London in 1932. Her parents, both Americans, had moved to London for business.

When World War II started, the Taylors moved to California, where Elizabeth Taylor started acting in movies.

After her success as a child star, Elizabeth Taylor had no trouble moving into adult roles and won the Academy Award twice for Best Actress for her performance in Butterfield 8 (1960) and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lf? (1966).

1944年,人们爱上了伊丽莎白·泰勒,当时她在电影《国家天鹅绒》中扮演了一个在著名赛马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年轻女孩“天鹅绒布朗”的故事。

起初,这部电影的制片人告诉伊丽莎白·泰勒,她太矮了,演不了天鹅绒这个角色。

然而,他们等了四个月,直到她的身高增加了三英寸。

伊丽莎白泰勒在国家天鹅绒的表演仍然被认为是最好的,国家天鹅绒成为伊丽莎白泰勒的第一个成功。

伊丽莎白·泰勒1932年出生在伦敦。她的父母都是美国人,都搬到伦敦出差了。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泰勒一家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伊丽莎白·泰勒在那里开始了电影表演。

在她成功地成为童星之后,伊丽莎白·泰勒毫不费力地进入了成人角色,并凭借在《巴特菲尔德8》(1960)和《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中的表演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966).

Elizabeth Taylor is a legend of our time.

Like Velvet Brown in National Velvet, Elizabeth Taylor was very lucky, and she was hard-working, beautiful, famous and rich.

When Elizabeth Taylor got older, she seldom acted in movies. Instead, she spent most of her time on her business, and she often helped others.

Several years ago, she raised more than $40 million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伊丽莎白·泰勒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人物。

就像《国家天鹅绒》中的天鹅绒布朗一样,伊丽莎白·泰勒非常幸运,她勤劳、美丽、出名、富有。

当伊丽莎白·泰勒长大后,她很少在电影中表演。相反,她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自己的事业上,而且她经常帮助别人。

几年前,她为研究和教育筹集了4000多万美元。


美文阅读笔记

㈠在经营画面位置时,我常常感到绘画中物体的重量另有标准,与实际世间所谓的轻重迥异。

在一切物体中,动物最重。动物中人最重,犬马等次之。故画的一端有高山丛林或大厦,另一端描一个行人,即可保住画面的均衡。

次重的是人造物。人造物中能移动的最重,如车、船等;固定的次之,如房屋、桥梁等。故在山野的风景画中,房屋、车、船等常居画面的主位。

最轻的是天然物。天然物中树木最重,山水次之,云烟又次之。故树木与山可为画中的主体,而以水及云烟为主体的画极少。

云烟、山水、树木等分量最轻,位于画面边上不成问题。房屋、车、船等就不宜太近画边。人物倘描在画的边上,这一边分量很重,全画面就失却均衡了。

把握轻重,方能和谐。

㈡立秋的一场雨后,天气骤然转凉,瑟瑟秋风霎那间席卷了小城。同好友放学时突遇秋雨,黑夜的笼罩如猛兽般呼啸而来。踟蹰在冰冷路面“饥寒交迫”的我们,抓起书包便冲进了附近的一家面馆。点份招牌手擀面,一边和操着浓重家乡口音的女店主相谈甚欢,一边盯紧了她手上利落的活计,鼻尖似乎触到面团的香气,甜丝丝中带有些许豆面发酵的酸味。这让我想起故乡,那光亮圆滑的面团足以让人心生一番绵绵的滋味。


我的童年记忆是以乡村为背景,在飘扬的手擀面香气中展开的。外祖母做得一手好面食,她的手擀面食材自然本真,口感劲道紧实,制作时自然少不了我这个“忠实粉丝”。一盆面,一碗水,轻沾些许水淋在面上,加以搅拌,反复进行,待揉成面团后,再盖上布醒面。外祖母常说“软面包子硬面条”,和面是手擀面的关键,面只有和得硬,才有嚼劲。醒好的面团光滑如婴儿的肌肤,它卧在宽大的面板上,再在擀面杖下变成一张大而圆的面皮。随后外祖母将面皮折扇子般层层垛叠起来,只听得“笃笃笃”“哒哒哒”,菜刀折射出明晃晃的银光,外祖母一双手如蝴蝶蹁跹,动作干脆利落,起落间演奏出一首富有节奏感的田园进行曲。最后她从中抄起面条,舞丝绸般在空中一抖,一根根面条便被整齐地码在面板上。我站在一旁,猛吸一口气,仿佛已经嗅到出锅后那踏实而满足的味道。


冬夜吃面的画面最令人难忘。一家人手捧一大碗面围坐在炉火边,把头狠埋进碗里便“吸溜吸溜”地狼吞虎咽起来。鼻子抢先闻个痛快,随后面条顺着喉咙滑下,再咕咚咕咚几口灌下热汤,吃得那叫一个畅快淋漓,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吃饱喝足后拍拍鼓胀的肚皮,再胡乱擤把鼻涕,浑身就一个字——“爽”!


每每这时,外祖母总深情地注视着我们,嘴角牵起欣慰的笑。为了让我们吃得尽兴,她手下的面也变着花样:用现挤的羊奶和面,平滑如丝的面团使人垂涎三尺;将芹菜包在纱布中捣碎,取汁液和面,浅绿色的芹菜面条奏响悠扬的田园牧歌;当然还有最经典的豆面面条,发酵时的酸味在入锅后奇迹般化作浓郁的豆香……


后来我升入中学,渐渐远离了故乡,身边继承这番风味的是母亲。她擀的是白面,出锅后盖上厚厚几大片牛肉,再撒些葱花。每当我“哧溜哧溜”暴风吸入时,我眷恋的故乡以及故乡人的音容笑貌都会如画般在我眼前铺陈开来。


夜晚,月光与灯光织成轻纱,簌簌落在厨房内埋头擀面的母亲身上。望向她的背影,我想这正是一种传承。不论我走到哪里,总有一个人,愿意在每个落日熔金的黄昏或是朝霞漫天的清晨为我捧一碗饱蘸热忱与爱的手擀面,这一定是一种幸运与幸福。


岁月滋长,我尝过了各式各样的手擀面,每当我阖目轻嗅时,空气中总洋溢着最令人踏实的心安。每一碗面,都让我记住一个人、感恩一段经历。


我很喜欢“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这句话,因为其间饱含了无限的温柔。我始终相信,藏在食物中的记忆和爱永远不会被风吹散,哪怕朝如青丝暮成雪,哪怕岁月的灯火都已沉睡。

㈢有一种活儿叫“勤劳的偷懒”,几乎每个人都干过。


有以下几项任务,让你排班做:阅读无乐趣的科普文章、打扫卫生、刷房子、写报告或论文,只有一天的时间,每件事都需要一天的工,你选择做哪样?


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打扫卫生或刷房子。把写论文或读你不能理解的科普文章,放在首选的,肯定是奇葩。


其实,这就是勤劳的偷懒。你宁可身体疲劳,不愿大脑疲劳;你宁愿让旁人看见你出工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和力气,学点真知识。


我的电视剧广告植入里,有些品牌的营销部,常干“勤劳的偷懒”的活儿。某做日用品的公司要求整部戏里出现300秒的演员刷牙镜头。其实是最笨的广告方式,既好统计工作量跟领导交差,又好按单位计量算钱。殊不知电视剧里最贵的广告,永远不是那些时长的广告,而是那些天衣无缝地将产品融入戏中的广告。这样的广告,只出一个镜头,就会被观众记住,这是对编剧的最高要求。他们冲着我的品牌花这么多钱,竟然对我无要求。


我认识到这一点,是在中欧学习的那两年。第一年是必修课,我咬牙,把一些如果不是学校要求一生都不会学的科目给啃下来。其间的痛苦和艰难,的确虐我非人。实际情况是,只要有人拿枪逼你,汽车你都抬得起。我把几门专业财务给攻克下来,成绩还不赖;我把复杂的宏观经济学给攻克下来,还按老师的推荐,读了很多原典;我把以数学模型为主的管理数量方法,硬着头皮,了解一个大概,还能自己画决策树。这些超乎能力之外的学业,逼着我,我也能通过打开小宇宙,成为半个门外汉。


好处是什么?


我会在制订公司新政策的时候,把“帕累托改进”(经济学术语,指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拿出来翻翻,看是不是有人受益无人受损。我在投资股票的时候,已经了解什么是“沉没成本”(指以往发生的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终于把从2007年捂到今天,不舍得抛的股票,挥刀断臂了。原本一个完全没有数学头脑的中年妇女,经过扒皮抽筋的学习之后,真能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二年选修课,我又开始犯“勤劳的偷懒”的毛病。


人手里一旦有了一点自主权,一定拣容易的事干。时间也花了,钱也花了,效果没达到。我如果对自己够狠,应该去学国际金融、投资并购、人力资源,都对我未来的工作有帮助。如果有一天不写作,我还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我选择了国学、心理学等,对我依旧有帮助,明显不必费太多力气就能学好的科目。这些科目相关的书籍,我本来就有兴趣,没人逼迫,我也会去读。


说到底,人的惰性是天性。肯去做违背天性的事,因为你想完善自我。我见过很多天资很高的人,最终“泯然众人矣”,也见过很多小时“未必佳”的人,通过自我,修炼“大时了了”。


差别就取决于,你每天是否在勤劳地偷懒。聪明不是人人都有,努力却没有天资的区别。

㈢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奶奶床头柜第二层抽屉里的一堆针线下,发现了她的日记本。


这是一个从菜市场地摊上买来的劣质横格本。看起来,它既是日记本,也是摘抄本。


从正面翻起,是奶奶平时从电视节目、药店里的免费杂志和我留在家里的书上抄来的,一切她觉得写得好的东西。既有《秋冬最养人的五种水果》这样的养生保健信息,也有《年纪越大越快乐》这样的“老年励志”短文,还有《孝顺儿子十劝妈》这样教人处理婆媳关系的实用文章。


但如果将本子从后往前翻,就会发现另一个世界,里面藏着一个我从未了解过的奶奶。


奶奶名叫瑞华,今年72岁,文化程度是小学毕业。几年前的某一天,奶奶突然跟我说,她要写一本自传。“奶奶的人生有什么值得写一本自传的?”这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


和不少由家中老人带大的孩子一样,奶奶贯穿了我迄今为止的所有记忆,可以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但从小到大,在我的世界里,“奶奶”是瑞华永恒的代号。我对“奶奶”之外的她一点儿也不好奇,有时候甚至想不起她的名字。


但是在这个日记本里,她是那样的鲜活。


日记本里夹着许多封永远也不会寄出去的信。一些信是写给她的独子,也就是我爸的。她在这些信中劝慰我爸别因为生意上的事忧心,责怪他一直不戒烟。信里偶尔会出现爸爸的小名:“团团儿,记得你小时候咱们娘儿俩每天生活得有说有笑的,现在看你每天眉头紧皱,我真无奈!”


更多的信则是写给我的。她在我20岁生日那天给我写信,祝我生日快乐。她写道“人生最多就是5个20年”,然后就像怕来不及一般,一口气写完了她对我人生剩下4个20年的不同祝福。信的末尾,她写下对我的最终祝福:“20年前的今天我欣喜,20年后的今天我欣慰。最后希望你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看到这篇生日祝福时的我,早已过了20岁。我努力回想却怎么也想不起,20岁生日那天,我有没有给奶奶打电话。奶奶从不会主动给我打电话,她生怕打扰到我。而20岁的我,很有可能因为沉浸在生日聚会的欢乐中,连一个亲口对我说“生日快乐”的机会都没有给奶奶。


也许在那天,她期待了很久,一直在等我的来电。她坐在她的小房间里,看着天色黯淡下去,最后决定将心里酝酿许久的祝福,全部写下来。


我意识到:奶奶的精神世界已无人问津,她只能将情感全部藏进这日记本里。


日记本里更多的字句,是奶奶写给自己的。


她写下看完新闻的感想:“今年是怎么了,有的人跳楼,有的人出车祸,一个一个的(地)就这样消失在了人间。”她写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文章名字叫《我的家乡数最美》:“美在每年大水后冲来许多大小石头。到了九月九成群结队的九香虫飞来藏在石缝里。熟悉的我们去搬开石头获得宝贝,回家做出来可以和海参、燕窝比美。”


她写的句子有时很朴实:“家乡美得让两岸的姑娘拌嘴。能力欠缺的小伙也能娶上媳妇,至今没有一个光棍。”有时又文绉绉起来:“我的故乡(有)说不尽的美,有我的青春流淌过。二十几年前无奈地离开了你,让我至今依然后悔。”


奶奶写清明节去上坟时的心情:“逝去的亲人是永远的留念,一切都还像昨天一样在我脑海里浮现。”她写自己终于舍得放下母亲逝世带来的痛:“由(尤)其是我母亲,直到去年我才想通了,我都要进坟墓了,又何苦这样继续折磨自己呢!”她写到自己越来越难以入睡,仿佛能感觉到生命在流逝:“尝试入睡的时间比入睡的时间长,睡着了立刻就醒了,不知道身在何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她写自己被家暴和争吵填满的婚姻:“我一生都活在婚姻的残核(骸)里。”


我盯着那个写错的“骸”字,脑海中闪过许多我“选择性删除”了的片段。在我幼年时的某个傍晚,奶奶被爷爷粗暴地赶出家门,她只好牵着我的手在附近兜圈,直到夜色渐浓,冷风吹得我脸颊冰凉。奶奶只好硬着头皮敲门,低声哀求爷爷至少让我进屋。


让我看得最痛心的,是她在生日那天给自己写的信:“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记得,这世上来过一个姑娘,美丽聪慧、勤劳大方,可惜嫁错了人,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奶奶的日记本很奇妙,从前往后翻,能看见老太太瑞华;从后往前翻,能看见小姑娘瑞华。当我偷看完奶奶的日记,感觉就像一本打开许久的书终于“啪”的一声被合上了——奶奶不再仅仅是奶奶,而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可是无论我如何竭力去想象,也想象不出少女时代的奶奶,想象不出作为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年轻妈妈的瑞华曾如何活在这个世上。


我所知道的那些零星的线索,比如奶奶年轻时是小镇上远近闻名的裁缝,比谁都拼;比如奶奶几乎是一个人把爸爸带大的,半夜孩子熟睡后她便抓紧时间做衣裳……由这些线索拼凑起来的奶奶,一直是坚忍、要强甚至固执、倔强的。奶奶从未在我面前掉过眼泪,我却从这些满是错别字的书写中,看到了伤痕累累的她。


我已不敢再想,那些坐在坟前的黄昏,那些看完电视新闻后的早晨,那些没人记得的生日,那些觉得“生命在逝去”的深夜,奶奶唯一可依靠的,竟只有这本劣质发黄的日记本。


有一次回家,我发现奶奶的床边立着一张塑封好的照片,照片上的年轻女人穿着旗袍站在花园中。而这个身材曼妙的姑娘却有着一张满是皱纹、眼睛浑浊的老太太的脸。原来,奶奶花了50块钱,在菜市场的某个路边摊上,让人用电脑软件把她的头像拼接到了穿旗袍的姑娘身上。拙劣的拼接技术,让做出的人像看起来既恐怖又可笑,我却盯着这张照片,心酸不已。


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人再过问奶奶的欲望和情感,甚至没有人会觉得她是个女人。奶奶72岁了,眉毛掉没了,头也快秃了,乳房垂到了肚子上,整个人又矮又胖。但她还是和所有女人一样,想要拍一张美美的照片,摆在自己的床头。于是平时买双鞋也只舍得花30元的奶奶,为了一张这样的照片,花了50元。


奶奶的一生有什么值得写入自传的?我回想着这个问题,很快意识到,在未来,我也会面临这个问题——我自己的一生又有什么值得写一本自传的?很可能我的答案是:没有。


当我这样想时,我对奶奶肃然起敬,她做到了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


也许会有那么一天,奶奶的日记永不再更新,而我也会和奶奶一样,在无人问津的生日那天,写下“这辈子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做女孩子的时候”这样的句子。


只希望到那时,我还记得那句写在信尾,来自奶奶的祝福:“最后希望你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㈣立秋前一天北京下冰雹,雹子砸下来,像鸡蛋大。


  夜里睡觉开着窗户,风凉,盖被子,脚露着还有些冷。电闪雷鸣,来势凶猛的雨,牵出我心里隐隐的不安,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果不其然,睡醒翻手机,习惯性地看一眼老皇历:乙未年,甲申月,丙辰日,宜嫁娶,忌出行,立秋。我躺在床上,心头明显一沉:


  完了,一夜春风一叶暖,一场秋雨一阵寒。这么突然。立秋了,家后头的大排档,过几天就要歇业了,意味着他家的凉拌藜蒿,也吃不了几顿了。感觉就像:要被心爱的男朋友甩了,几乎想哭。


  花毛双拼蒜黄瓜,木耳皮冻老虎菜,都是最普遍的夏季撸串好朋友系列,但凡有烤摊,不论规模,一定都有这些标配凉拌菜。在北京撸串撸了很多年,说起夏季夜宵的好去处,真的蛮多。从规模巨大的天通苑龙德广场到五花八门的簋街,从卧虎藏龙的工体路边摊到人满为患的望京小腰,从挂羊头卖狗肉的东北菜小馆子到炒豆胡同深处的日本居酒屋,我撸了个遍。


  凌晨三点跟朋友喝完酒,站在二环边饥肠辘辘,问:这个点儿再去哪撸点儿啊?马上有人应答:走走走,慈云寺桥往东三百米,全北京最正宗的羊肉串,你绝对没吃过。


  几乎所有热爱撸串的人,心中都守着一家“绝对好吃又正宗的串店”,当旁人对此产生质疑,说“你这家真不如我说的那家”的时候,极像侵略。当你尝过一串味道全新的烤鸡翅,自己也忍不住觉得“真的比我说的那家正宗”的时候,就是背叛。


  撸串配鲜啤,主食疙瘩汤,后者才是考验一家串店功力的必杀菜品,也是大多数“撸串饭局”的点睛之笔。


  我曾经在一家小有名气的店喝过一碗没放西红柿的疙瘩汤,从此以后便将那家店永远地划进了黑名单。没有西红柿,岂不是对疙瘩汤最大的侮辱?我喝在嘴里,仿佛也被伤了自尊。


  肉串上桌,趁穿着肉的铁签子烫嘴,赶紧撸一串。平心而论,哎呀,肥而不腻,鲜香嫩弹。不枉此行。我在心里默默记下店名:这是一家可以再来的店。


  说起撸串,就不能离开东北。关于东北,我听了很多传说。最有名的当数“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听说东北人从早撸到晚,一天能撸好几场,牛鬼蛇神倾巢而出,盘踞在街头巷尾的各家串店,撸串,喝酒,划拳,不知疲倦。江湖儿女,大家心照不宣,没喝多以前,绝不会多瞅对方一眼。


  我自诩北京撸串界女王,走过路过,一定不能错过这样的热闹。我们在路边随便拣了一家人不多的店坐下,老板娘便热情地迎上来:老妹儿啊,整点儿啥?入乡随俗,是最基本的礼貌,于是答:啥好整啥。


  老板娘乐了:那咋的,搁我这儿没有不好的。边说还边翻着白眼。


  老妹儿,酒先喝着。老板娘抄好菜单,起开啤酒,华丽转身,对着后厨大声喊:大腰子再来俩!声音浑厚,振聋发聩。确实狂野。


  要说撸串撸的是感觉,确实非东北莫属。但要说撸品质,华北和东北就别争了,一定要去大西北撸一次。


  前一阵,我和朋友跨越半个中国去了趟新疆,在那拉提大草原上撸到了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羊肉串,一口下去,眼泪喷涌而出,相见恨晚。


  肉质鲜美,无须佐料粉饰,一点盐,一点孜然,完爆全国其他各地。


  山好水好草原好,羊儿躺着也能吃饱,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小羊们吃饱了随便晒晒太阳跑一跑,其肉自然美味。而这样优质的食材,根本不需要冷链配送。有朋自远方来,热情的哈萨克族小伙子,傍晚骑着马去后山上套一只小羊,现宰现切现烤。真正的百米之内,产地直达。


  穿羊肉的铁签子半米长,每块肉分量都很足,在炭火上吱吱冒油,肉筋上那一块肥肉,晶莹剔透。香气四溢,闻着都要醉了。


  烤肉串的小伙子笑起来牙齿雪白,他端来肉串随我们一同坐下。酒过三巡,他不经意地抱起冬不拉,那天生的好嗓音,信手拈来便是曲调。


  厨娘闻声,掀起帘子从后厨出来,放下一大盘热腾腾的拉条子,踩着节拍,曼妙舞姿,说跳就跳起来。同行的朋友精通非洲鼓,也挽起袖子,鼓点像雨滴般从空中落下来。


  隔壁桌的陌生人,像熟识多年的老朋友,也帮你打起默契的节拍。


  山美水美,人美景美,歌美肉美心情美。我坐在一旁,大口喝着号称能夺命的乌苏啤酒,撸了一串又一串。实在太饱了,就从包里掏出大山楂丸,嚼上两颗消消食,继续撸。


  朋友汗颜:你这是用生命在撸串啊,吃饱了就别硬撑了啊!


  不不不,我歇会儿还要再撸两串。因为我知道,离开新疆,这样的羊肉怕是很难撸到了。谁说撸串正不正宗不重要的啊,在新疆撸一次你就知道了,羊肉串正不正宗,实在非常重要。


  在我要撸第八串的时候,同行的男孩子看不下去,制止了我。


  乌苏啤酒果然名不虚传,两瓶啤酒没喝完,已经有些晕。我起身往外走,吹吹草原的夜风醒醒酒。


  新疆的傍晚很长,晚上十点多,天还没有完全黑透。大朵白色的云挂在草原的山坡上,繁星洒在墨绿色的夜空中,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


  天空和羊肉,美如梦境,看不腻也吃不腻,真想统统打包。


  但转念想想,再美味的食物,天天吃,顿顿吃,恐怕也不好吃了吧。反倒是难得吃一回,才会如此难以忘怀。


  撸串如此,生活亦是如此。临行前,双手抱拳,同满桌的羊肉挥泪告别,跟朋友用力拥抱,在耳边轻轻地说:保重身体,后会有期。


  这些年,经常告别,说了很多再见,但有很多个再见,最后都不了了之,但时间怎么这么快呀,还没怎么撸呢,怎么突然就立秋了?


  抓紧时间给朋友发消息,一开始文艺又卖萌:趁着北京夏天的余温,我们去撩人的夜色里撸个串串好不好,昂昂?


  转念觉得,马上三十岁,年纪也不小了呢,于是删掉重来,扔过去四个字:晚上撸啊。朋友说:好,那簋街吧,有串有麻小。


  城市这么大,朋友我们多久没见啦?晚上去撸串吧,这就是我们久别重逢的理由。立秋了也不怕,我们秋天贴秋膘,入冬涮火锅,春天上树掐椿苗。我们围着饭桌,拉钩说好,明年夏天,不撸不散,肥瘦相间的大腰子,依然还是要带血八分熟。

㈣1

  最近,屠呦呦团队青蒿素的新进展上了热搜,他们延长了青蒿素的用药时间,而这一进展,能解决“青蒿素抗药性”这一世界级难题,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红斑狼疮被称为不死癌症,因为无法治愈,所以得了就是绝症。对于那些患病的人来说,这种病意味着死亡。我们知道的迈克尔·杰克逊、Lady Gaga的姑姑,都是因为这种病去世的。

  2012年,中国红斑狼疮的患病人数达到90万,而且这个数据在不断增长,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病率居世界第二。对于红斑狼疮,最大的认知便是:目前无法根治。

  屠呦呦的新进展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仅仅在中国,屠呦呦这一发明有可能拯救上百万人的生命,而如果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个数字会呈几何倍数增长。

  人们惊叹于屠呦呦的厉害与伟大!但是,早在这之前,屠呦呦便已经用自己的研究,惊艳世界。

2

  1930年12月,一个女孩诞生于屠家,父亲屠濂规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芩”(语出《诗经》,“芩”泛指“蒿类植物”)中的“呦呦”二字,为女儿取名屠呦呦。

  屠呦呦是屠濂规第四个孩子,也是第一个女儿,备受长辈疼爱。不过,谁也没有想到,屠呦呦出身于书香门第,最终却走上了医学科研之路。

  2015年,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同时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9年,英国BBC发起了一项全民票选,屠呦呦和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图灵并列“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

  BBC纪录短片《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这样说道:当我们提及杰出的科学人物时,毫无疑问,屠呦呦一定会出现在这个名单中。

  为什么?

  如果要用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一个人的伟大程度,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她研制的药物,拯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包括世界上的贫困人群,以及上百万的儿童。而这,都是因为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

  疟疾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最大的杀手之一,仅非洲每年就有100多万人死于疟疾。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场成千上万的士兵在被携带疟疾的蚊虫叮咬后丧命,因疟疾死亡的士兵数量,多到无法估量。面对越南的求助,中国成立了研究组,当时身在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接下了研究对抗疟疾药物的重任。她靠着一双脚,走访疟疾药方,靠着一双手,一字一句,生生整理出640万字的药方集,当时有2000多个关于疟疾的药方,需要一一实验排查,巨大的工作量,耗费了她的全部精力。为了新药的研制,她不得已将孩子们送去寄养。研制的过程异常艰难,一次次实验,研究了200多种中草药,但依然颗粒无收。

  当时身边的人都劝她放弃,毕竟许多发达的国家都对疟疾束手无策,更何况我们。但是,屠呦呦不死心,她把目光转向了厚厚的古代医书典籍。翻阅浩如烟海的典籍,她发现了古书中一条关于治愈疟疾导致发热的药方,这给了她灵感,改用低沸点溶剂来提取有效物,后来发现这种有效物对于疟疾的抑制程度达到100%。

  但是,当他们欣喜地进行临床试验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经历千辛万苦发现的有效物,却根本无法判断能不能适用人类,研究一度陷入停滞。虽然明知有生命危险,但是屠呦呦还是决定以身试药,后来,试验成功了。这背后是191次实验。

  一次次改良、实验,再改良,无限循环更新,终于在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列入基本药物名录。

  在屠呦呦发现和成功提取青蒿素之前,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而屠呦呦的发现,直接让这个数字整整下降了50%。BBC这样说道:很少有人像她这样,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去直面不可知的危险,仅仅因为治愈别人的一丝希望。

  即便取得了世界级成就,我们也很少在一些场合看到她的身影。

  2015年诺奖公布去领奖时,根据事先的约定,各路媒体记者专程赶到第三航站楼为她送行,结果,一行众人在航站楼左等右等,却始终不见屠老身影。后来才得知,屠呦呦早已悄悄办完登机手续,走普通登机通道登机起飞了。

  2017年,屠呦呦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当闪光灯都准备好的时候,等到的只有满脸抱歉的负责人:“实在抱歉,屠呦呦先生因为身体欠佳不能到场,由她的几位同事接受大家采访。”

  是的,她又一头扎进实验室。

  张载的《横渠四句》中有这样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屠呦呦,担得起这四句话。

  放眼望去,世界上像屠呦呦这样的人,少之又少。而我们何其有幸,能拥有这样一群人。

3

  今天屠呦呦团队的新进展,不仅仅是一项研究成果,也不是为了获得奖项去做的努力,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是他们的生命和希望。

  曾经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屠呦呦?

  被赞最多的回答是这样的: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们疯狂追逐着名与利,大多数人都希望孩子能一夜成名,没有人想成为科学家,大多数人的人生规划,是成为明星,要不就是网红,除了这些,似乎无从选择。

  而屠呦呦的存在,这些默默无闻、籍籍无名却真正改变这个时代、担起民族脊梁、扛起国家未来的人,也许给了我们关于人生的另一种答案。

(火箭熊摘自微信公众号“大声嚷嚷啦啦啦”)

——《意林》杂志2019年8月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458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454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171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62评论 0 2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40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61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06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09评论 0 20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79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00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85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09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72评论 3 23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0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04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08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