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拼父母——读《不平等的童年》有感

在美国工作的两年,发现学校里的学生跟我们当年很不一样。我们小时候对老师都是毕恭毕敬,老师说什么是什么。从没听说过谁跟老师提具体的要求。老师是权威。最初,我以为是文化的差别,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不同。读了《不平等的童年》后才明白,如果在国内的私立学校,估计学生也差不多。这些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在家长的培养下,学会了怎样跟成年人、跟公共机构打交道。不单单是文化差异的问题。

在美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区别主要和经济状况有关。当然,经济状况的差异背后,可能有其他差异,比如受教育程度等。之前工作的学校,学生学费一年四万美元(老师的税后薪水都不一定到这个数字),大部分中产阶级家庭至少有两个孩子,大家就可以想象这些孩子来自怎样的家庭了。

社会学家Annette Lareau在2003年出版了《不平等的童年》,书中的案例来自两个不同的小学,位于市中心的下里士满小学和位于郊区的斯旺小学。作者和几位研究助理跟踪观察了来自这两个小学十二个四五年级的孩子的日常生活。加上背后对88个家庭的调研,写出了这本书。展现了工人阶级家庭、贫困家庭和中产阶级家庭在教养孩子策略上的差异。

如果大家对美国有一点点了解的话,会发现,在现在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是可以从小到大基本不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打交道的。居住的社区、学校、课外活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把他们隔离开来了。这两个学校的选取非常典型,书中有详细的细节介绍学校环境、师资的差异、学生居住的社区的差异等等。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长大,将来有一个好的前途。但是,不同的父母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有不同的理解,进而采取的教养方式也不一样。整本书的精华都在这个表格里了。协作培养,指的是中产阶级父母的教养方式;成就自然成长,指的是工人阶级和贫困阶级的教养方式。


下面我就根据读完这本书和看完作者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后的理解,稍微对上面的表格做一些解释帮助大家理解。当然,我还是推荐大家去读原书。书中有很多例子,帮助大家理解这些观点。

1、关键元素

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会主动评估孩子的天赋、主张和技能,而工人阶级家庭的父母主要是照顾孩子,允许他们自由成长。

前者,我们可以理解为父母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采取很多干预措施,比如送孩子去培训班、辅导孩子的功课、带孩子去旅行、给孩子讲故事,指导孩子的课程选择(未来的专业选择、大学选择)等等。父母会不断尝试去挖掘孩子的各种可能性、各种天赋,再评估观察结果,决定是否要让孩子在具体的技能上投入更多时间。

后者,可以理解为,父母认为把孩子健康养大就是自己的主要责任。从某个角度来说,父母也没有余力去给孩子更多的其他支持。通常孩子都是和邻居、社区里的其他孩子一起玩。也有更多的时间跟其他的亲戚、亲戚家的孩子在一起。

2、日常生活的组织

这本书选取的田野调查对象是十二个十岁的孩子。跟踪观察发现,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家庭,父母都花了极大的努力来安排组织孩子度过一天。除了上学,孩子还有课外的体育活动、兴趣班等等。孩子非常辛苦,家长也忙于接送。特别是到了周末,整个家庭的活动都是围绕孩子的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当一个家庭有多个孩子,这中间可能会有一些时间冲突的时候,家长就不得不舍弃其中的一些活动。

在工人阶级和贫困阶级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们,他们更多的是自由活动,在户外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有不少同龄的孩子,也有些孩子年纪差别比较大。周末常常会和亲戚家的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很少参与一些有组织的活动。有的孩子会被家长安排去参加教会的合唱班,但是父母的初衷不一样,这些父母更多的是希望孩子有点儿事儿做,让他们忙起来,不至于跟不良少年一起学坏了。有的孩子想参加球队训练,但是这些家庭父母可能不能及时接送(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车),最后也没坚持多久,放弃的时候,家长也觉得松了一口气。

3、语言的运用

在中产阶级家庭里,父母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会有意地引导和训练孩子使用语言的能力。比如从小就给孩子读书。还有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是,他们会用问题来回答孩子的问题。也就是,不断引导孩子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直接给答案。孩子在生活大量使用语言来跟父母讨价还价、谈判、甚至发牢骚抱怨等等。父母也是试图以理服人,而不是粗暴地下命令。他们更多地使用语言来关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了孩子很多发展和练习口头表达的能力。在孩子面对公共机构的时候,父母也会提醒孩子,可以怎样去与机构人员协商,可以问哪些问题(比如见医生)。这些能力后面会进一步促进他们词汇、阅读能力的发展。

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中的语言更具有实用性,家长用更少的言辞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多用指令性语言,孩子也很少跟家长讨价还价、或者反抗家长的指令。家长也不会力图用语言说服孩子如何去做一件事。家长坚信自己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食物、衣服、住所,并监督孩子的成长(不学坏)。至于拓展孩子的词汇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不是重点。有一个话题常常在这些家庭中被提起:钱。孩子们会评论在报纸上看到的商品价格,他们很清楚家里的经济状况,买得起什么,买不起什么。

4、家庭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互动

在中产阶级家庭中,家长频繁干预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生活。比如,孩子如果在课外班上课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家长就会及时介入。有的妈妈坚信自己需要确保孩子在这些课外活动中拥有积极正面的、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经历。这些妈妈像守护天使一样,悬浮在孩子的上空,随时准备在公共机构的场景下去干预孩子的生活。孩子在学校的学业状况也会受到密切关注。这些父母的这种做法,使他们赢得了更个人化的服务,也间接让孩子明白,他们也可以这样去跟公共机构互动,争取自己的利益。对于中产阶级家庭来说,根据孩子的天赋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外活动,然后报名、接送等等,都是非常耗时的工作,而大部分家庭中,承担这些工作的都是母亲。

在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中,家长更多地依赖教师、医生等专业人士。他们可能会跟房东据理力争,但是在跟公共机构、专业人士打交道的时候,他们则会默默接受对方的做出的决断。书中有一个例子提到中产阶级父母因为孩子没有进入“天才班”而做出的干预,包括去课外找机构做付费鉴定,证明孩子符合“天才班”的标准。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父母,且不说有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知道可以这么做、有没有经济能力去做,他们甚至不会去想,可能还有回旋的余地。另一个例子是工人阶级家庭里的孩子因为公立学校的拖延,导致不能及时地鉴定孩子的阅读障碍,孩子没法及时接受政府安排的特殊教育老师的帮助,最后就一直被拖着,耽误了孩子的学习。

还有一个例子是中产阶级黑人家庭的母亲发现孩子是班上唯一的黑人,而同年级的另一个班级里则有五个。于是就跟学校抗议。最后学校重新安排,她孩子的班上有了两个黑人学生。对孩子来说,这样的经历也很重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可以去跟公共机构协商、去提要求,进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是下面提到的优越感的来源之一。

5、结果

两种不同的教养方式并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之分。它们分别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优势。社会地位有它的力量,也有它的局限性。但是,两种教育方式体现在孩子身上,结果是中产阶级家庭孩子身上的优越感和工人阶级及贫困家庭孩子身上的局促感。

优越感表现为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认为自己有权去追求个人的兴趣,去积极主动参与和控制公共机构场景中的互动。比如对医生、对老师提出要求。他们在和成年人打交道的场合中更加应对自如。局促感则是指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和公共机构打交道的时候很少有可能去改变同他人的互动来为自己谋利益,他们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有的父母认为老师在处理孩子的纠纷时做得不恰当,甚至毫无道理,也会私底下反抗,鼓励孩子“打回去”。但是这种行为反而会引起学校的不满,导致自己的孩子被停课。

优越感也不一定是好事儿,有的优越感会演变成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对父母无能的抱怨(总有比他们更富有的家庭、比他们父母更有能力的父母存在)、频繁言语冲突,他们认为父母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家里有多个孩子的话,孩子之间的冲突更多。

6、我的一点思考

很多父母从小就是在工人家庭、贫困家庭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最后自己长大养育孩子时,却都不约而同选择了中产阶级的教养方式。我的理解是,这些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或许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小时候想学什么,却没有机会学。长大后,就想着给孩子更多机会。还有可能是他们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渐渐了解了这个社会需要的各种文化技能,比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等,所以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就会更多地考虑这些东西。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内各大城市现在各种培训班遍地开花的景象了,这是为了适应中产阶级家庭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无论处于哪个阶级,所有家长都密切关注孩子的教育。在面对学校的时候,中产阶级家长是苛求的,而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家长则是恭顺的。后者生怕自己犯了错。他们对待孩子的某些方式(比如体罚),是与学校教育的观点相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会担心被学校老师知晓,最后学校和政府机构剥夺他们的监护权。此外,无论是哪个阶级,孩子的学习成绩都有好有坏,中产阶级家庭孩子的成绩如果不好,父母大量介入,亲自辅导孩子功课等等,进而可能会导致与孩子的关系非常紧张。学校的老师希望来自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家长更多段更自信,也希望他们把孩子培养成这样子,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协作培养中去,但是对于这些家长来说,他们很难达成老师的希望。而且他们尽管表面恭敬,并不代表内心就没有不满。

作者在youtube有几个视频。书的第一版是2003年出版的,这些田野调查多发生在1994-10=995年之间。后来作者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2012年在校内做了一场讲座,介绍这本书以及后续研究的情况。这十二个孩子后续发展等等。大部分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上大学,十岁的时候,他们看起来更活泼,更年轻。相比之下,当初中产阶级家的孩子显得比较疲惫,有些bored。但是十几年后,作者发现情况反过来了。工人阶级家的孩子早早踏入社会开始工作,他们跟同龄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比起来,显得更年长一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出生的孩子都提到他们被警察骚扰(被刻意拦下来等等),中产阶级出身的黑人,也有类似遭遇。

最近高考报考季,王同学家有亲戚孩子要报考,请他提供一些报考的指导建议。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日常生活拉开了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距离。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对自己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本来,父母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农村家庭的父母其实并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天赋,孩子对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将来想从事什么行业也没有什么想法。他们对具体的专业读出来以后做什么,也并不了解。很多信息都是道听途书,报专业的时候,更多的是结果导向性,什么好找工作、什么能挣钱就读什么。比如听说读会计好找工作,读金融能挣钱。但是现实社会没有那么简单。作者在讲座中提到,美国的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父母也没有能力指导孩子报考大学。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如果没有被录取,报考的费用是可以退回来的(认为收了费,就代表被录取了)。

虽然,我们普遍认为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最后拉开距离是因为经济的因素,但是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之前看的一部英国纪录片,中文叫《人生七年》。纪录片的拍摄目标是一群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从七岁开始每七年跟踪拍摄一次,最新的系列他们已经五十六岁了。

大致就想到这些,推荐大家去读原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847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08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58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42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3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87评论 1 218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5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8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73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42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3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73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1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30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2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37评论 2 26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