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的变迁-我的经历与感受

我对住宅有感受的时候很早,应该是三四岁记事的年龄就开始了。那时全家寄住在大队小学的老房子里,同时寄住的还有女校长一家。

这所学校是解放前的寺庙改建而成,听说之前寺庙的塑像还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能够回忆来到这里烧香拜佛的情形。但是到我记事的时候,寺庙的事情只是人们的回忆了,能够看到的就是一所农村的大队小学而已。

以前大家都很穷,单从寺庙的建筑也能看出来。寺庙很小,能够勉强改造成一所大队小学。主体改造成办公室,两边改造成教室和住房。我们和校长两家人就住在寺庙改建的住房里。

这种住房结构在城镇里十分普遍,就是简易的木板房。房屋的结构是木材框架,房顶是青瓦,覆盖在木椽子上;墙壁是竹篾条,竹篾条外边石灰粉刷,里面是泥土秸秆。

限于那时的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不可能有什么像样的厨卫设备。厨房还是跟周边的农村一样,土砖砌成的柴火灶。柴火灶的上方都有一根木梁,挂着陶器的烧壶。烧壶就在火塘的正上方,做饭时就顺便烧开了壶水。冬天的腊肉就挂在木梁上,被烟火熏得黢黑。室内的卫生间是不可能有的,只有传统的马桶。农村的条件就更差了,只有粪桶当作马桶使用。因为是学校,所以还有公共厕所,不过敞开的尿槽和蹲坑臭烘烘的,粪坑里的屎尿堆积在那里看得清清楚楚,让人作呕。尤其是夏天到处飞来飞去的苍蝇和粪坑里密密麻麻爬来爬去的蛆,更是难以忍受。

即便是这样条件的住房,比起周边农民的住房,已经好了不少。至少有几个明显不过的优势,一是外观显得整齐规整,不像农民的土坯茅草房墙壁和房顶显得凹凸不平,破败不堪;二是较少出现下雨天漏水的情形,茅草房漏雨则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三是维护也相对简单,不会像农民的住房每隔几年就要翻新房顶,更换茅草或秸秆。

可是即使这样的住房,我们也被赶了出去。具体什么原因不清楚,但是大致的情形还依稀记得。大约上世纪七六年,一群社员在大队干部的带领下,拆除了我家。没有办法,父亲只好向生产队求救。结果安排了一块宅基地,修建新的住房。

现在回忆起来,应该是跟七六年的社会形势有关。

当初母亲不顾父亲的家庭出生,毅然跟父亲结合,有没有想到过这样的结果。正规的师范学校毕业,没有分配工作打回农村,挂靠父亲所在学校的大队落户农村,好不容易寄住在大队小学,四个小孩都在这里出生,没想到后来却被赶了出去。虽然不知道母亲内心的真实感受,但是从后来父母的矛盾也可以看出来,多少还是有后悔的成分。对比昔日的师范同学,感叹自己的年少无知,让自己和家庭遭受这样的痛苦。

没有办法,父母只好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在生产队分配的宅基地修建住房。新建的住房是典型的土坯茅草房,条件还远远赶不上当初的大队小学的宿舍。但是无论如何,毕竟有了自己的住房,再也不用担心寄住集体宿舍随时赶走的恐惧了。

我们修建的房屋是主屋加厢房的格局。主屋南北走向,正面是东方。两侧的厢房则是东西向。主屋的正中是会客的堂屋,不过主要的用途却是存储主粮。两侧分别是联通的主卧房和灶房。北侧的灶房除了柴火灶,还有水缸,碗柜,餐桌。南侧的主卧房只有一扇门跟堂屋联通,灶房则有三道门,分别连接堂屋,厢房和进出。堂屋除了内部的两扇门跟卧房和灶房连接,还有一道进出的正门。

北侧的厢房有两间,分别是跟灶房连接的次卧房和独立的杂物间。这个杂物间有一道门,主要存贮粮食,夏天也可以铺上凉席睡觉。南侧的厢房则是联通的一排开放房间,分别是靠近住房的杂物间和东侧的猪圈。这个杂物间主要堆放柴火和猪草。猪圈记得有两个,喂养着不同生长期的猪仔。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只喂养阉割后的猪仔或架子猪,没有喂养过种母猪,更没有喂养过种公猪。

两侧厢房之中是一个小小的院坝,这个小小的院坝就是我们小时候玩耍的地方。无论是同学邻居还是亲戚,只要来了小朋友,我们就会在这个小小的院坝玩耍,抓子,跳坊,不亦乐乎。

传统的川西农村,都喜欢在周边栽种竹子,一般最常见的就是慈竹。竹子除了景观美化和遮荫纳凉之外,还是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就像茅草房的屋顶用竹子固定茅草,家里用的蒸笼,桌子,椅子,凳子,凉席,生产用的钉耙,箩筐,扁担,晒垫。离开了竹子,几乎是寸步难行。

那时的农村虽说是公社集体化时期,可是农民的衣食住行用都是自行解决,只不过来源几乎只有生产队的分配,最多加点自留地和家畜家禽的额外收成。我们家也不例外,不过比起一般的农村家庭还是要好不少。我们家是半边户,父亲是正式的公办教师,母亲是农村户口的民办教师,多少有点工资。所以家里的现金收入在农村还算不错的。即使这样,修建一个中等规模的土坯茅草房,还是几乎花光了父母的积蓄。

那时候还处于典型的公社集体化时期,大家都很贫穷,收入上没有太大的差距。住房上的表现就是新建的住房几乎是清一色的土坯茅草房,只不过土坯墙有夯土和泥砖这两种情况。我们家是夯土,大部分家庭是泥砖,泥砖主要是模具制成。夯土和模具制作的泥砖都是使用粘性泥土和切割成短节的秸秆混合调匀,以增加强度。但是也有碾子压实农田,然后用专用工具切割而成的泥砖。这种方法因为对熟地的肥性损坏很大,一般很少出现。

土坯茅草房的茅草,大部分都是小麦的秸秆,少量的是稻草的秸秆,使用茅草的比例很小。我们当时已经很少见到使用野生的茅草。我们家就是使用的小麦秸秆。土坯墙上顺着外墙的方向放置好细木杆作为房梁,然后把竹条横竖整齐固定在房梁上,最后茅草按照排水的方向放在竹条上固定好。

由于限于当时的条件,农村住房的采光很差。房顶一般只留下一两个小口放置玻璃来透光,大部分房间甚至没有窗户。最多卧室留下一个很小的窗户。我们家的主卧房甚至没有窗户,次卧房也是仅仅有一个小小的开口。而这就是当时绝大部分农村住房的情况。

我们地处潮湿的四川盆地,尤其是夏天高温多雨,秸秆很容易积水坏掉,所以漏雨十分常见,需要不断地维护。每隔几年就要翻修房顶,全部更换茅草。由于茅草屋顶被竹杆固定在一起,强度低重量轻,还曾发生过被大风掀翻房顶的事件。

后来随着条件的改善,土坯茅草房的屋顶有人用玻纤瓦和水泥波纹瓦取代过。我们家后来西面屋顶因为遮荫秸秆容易坏掉,就使用过水泥波纹瓦取代茅草屋顶。

我们家的这块宅基地,靠近三个生产队的边缘地带,分别是我们的八队,同一个蔡家沟下游的七队,以及平坝的三队。三队有点山地,正好靠近我家的宅基地。

这块宅基地位于浅山的山脊边,上面是相对平整的山脊旱地,下面则是蔡家沟沟底平整的梯田,中间是不过十来米高缓坡的自留地。宅基地原先也是一块旱地,不过十分贫瘠,土层很薄,下面是比较松软的沉积岩。但是就是这层松软的沉积岩,在我们房屋修建完毕,又花了好大的功夫,而且还在七队邻居张家三兄弟的帮助下,尤其是老二的帮助下,才最终平整掉将近一米的岩层,让室内的地面基本平整,可以放置家具物品,勉强住人。后来我们家的水缸,柴火灶,张家老二也帮了大忙。现在还可以记起当初不少的情景。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乡村邻里关系真是亲近和谐,出于真心不计报酬的帮助别人。可惜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再也回不到这样的邻里关系了。

修建住房记忆特别深刻的还有好几件事。除了平整掉地面的沉积岩,还有就是修建前挖掉地表的土层时挖出了不少蛇。我们位于山区,蛇的分布十分普遍,虽然大部分是无毒蛇,但是也有不少的毒蛇,所以大家都十分当心。房屋刚修建好的时候,晚上还能听见蛇爬行的声音,尤其是在屋顶的木梁和竹竿上爬行的沙沙声,让人十分害怕。不过后来年纪稍大,居然敢主动追赶攻击蛇,一点也不害怕。

那时每年的燕子都会来筑窝繁衍。因为燕子是益鸟,很受农民的欢迎,几乎所有的农民都会在堂屋的大门上方留下一个洞,方便燕子进出。燕子一般就把鸟巢筑在堂屋的屋顶,也有不少筑窝在外墙的房顶,一家里往往会有好几窝燕子。每当天气转暖,燕子就会归来。看见一对燕子父母繁殖出一窝小鸟,勤劳的燕子父母不断地叼着害虫回来喂养小鸟,小鸟们叽叽喳喳的声音让人感到亲近自然。随后长大的小鸟也出去扑食害虫,让小小的堂屋充满了勃勃生机。当天气转凉,燕子们全家离去,心中还有一种依依不舍的难受。燕子黑色的羽毛,剪刀模样的尾巴,成群结队地在空中飞翔追逐,成为儿时不可磨灭的记忆。

那时的农村基本上就是土坯茅草房的天下,砖瓦房一般只有公社,街道,厂矿才有。我们大队小学是解放前的寺庙改建,寺庙的建筑也是木板瓦房和土坯瓦房,一直到了八零年前后才改建成砖瓦房。改建的过程还有不少的记忆,其中一对师徒和泥砌砖的情形还能记起。当时我大约十岁左右,心想如果长大能够像这位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一样,跟随师父学习这样一门砌砖和泥的手艺多好啊。没想到这样的情形后来就是中国农民工的典型代表。另外就是相中了拆迁教室的一个桃子形状的装饰木活,请求工地上同队的蔡木匠帮忙,锯下来留给我。可惜暑假过去了,跑到蔡木匠那儿询问却没有结果,还让我伤心了好一阵子。

土坯瓦房改造前,这些土坯墙有很多的蜜蜂洞。每到冬天,我们就喜欢用衣服扇掉蜜蜂,捡起掉在地上的蜜蜂用手一捏,吃掉蜜蜂屁股挤出的蜂糖。因为直接用嘴和舌头舔食,不少人还被死去的蜜蜂蛰过,不过毕竟是蜜蜂,毒性不是很大,只是当时比较难受。这些老房子向阳的土坯墙不少都有蜜蜂洞,但是后来却再也没看到这些现象了,更不会有扇掉蜜蜂吃蜂糖的事情了。那时真心是太穷了,小孩子很少吃甜食,食糖就更少了。所以我们这些小屁孩连这些土坯墙里过冬的蜜蜂都不放过,真有点小作孽的味道啊!

我不知道我们家具体那年寄住在大队小学,但是强制离开的一九七六年却记得很清楚。不过从大姐出生时间六四年可以知道,我们家至少寄住在大队小学十三十四年,也算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为那时人口的流动性极差,尤其是农村人口。当父母离开自己结婚来就寄住的大队小学,内心有什么感受,我无从知道。但是从时代背景和人之常情可以揣摩还是十分怀念和伤感。

从大队小学到生产队的自建住房,这一住就是十五年,直到一九九一年离开。即使离开老家很多年,我还经常梦见自己的老房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在生产队的老房子,让我有特别的太阳东升的感受和记忆,而在其他地方居住几乎没有东西南北的方向感。我想这种特别的感受也许是早上的太阳总是照耀在我家的院子和堂屋里的缘故吧。

我在这个土坯茅草房居住的这么多年,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小学的时候大家住在同样的房子里,还没有贫富悬殊的感受。但是中学开始,由于城镇和单位的同学家至少都是瓦房甚至楼房,自己都不好意思提起自家的土坯茅草房。初中还稍微好点,毕竟只是普通的城镇子弟,居住的条件一般,不过就是小学赶场经常看到的砖木瓦房,多少还能在心理上接受,只是不愿提及自家的住房而已。但是高中时代,居住在城镇的同学,尤其是官宦子弟和厂矿子弟,不少居住在厨卫独立的公寓楼里,甚至还有我们想都没想到过的淋浴热水器和抽水马桶。那时石油单位的同学谈起他们家的这些居住条件,让我羡慕和自卑得不行。上了大学,大学同学中家里条件还有更好的,甚至安装了电话。要知道我们整个乡也就一部电话,还是手摇式外接电话。所以提到自己的居住条件,不好欺骗别人,只好含混过去。

农村的土坯茅草房有两个特别大的毛病,一是害怕火灾,整个房顶一着火立刻火烧连营,很快烧个精光。二是怕漏雨,土坯墙根本经不起雨淋水泡,很容易坍塌。小学时农村火灾留下特别的记忆就有两起。一个是七七年隔壁山沟的两个生产队的连成片的住房被人为纵火,烧了个精光。一个是公社街道进口有一家人的住房着火,只留下光秃秃的土坯墙的情形。生产队集体的房子,因为保管不善下雨坍塌的十分普遍。即使住家的土坯茅草房如果维护不到位,也很容易出现屋顶墙壁坍塌的情况。

后来母亲按照政策转为公办教师,是民办教师整体转公办教师政策最早的受惠者之一。那时我们县已经出现农村户籍学生数量萎缩的现象,像我们村从我们那时的每班五十人左右,到后来三个村都凑不齐五十人的规模。除了计划生育造成新生儿数量较少外,还有就是不少小孩跟随打工的父母寄住在外地上学。像临近的华阳人口就增加了一二十倍,我们父母的同事就有不少搬迁到华阳。

为了应付这个问题,后来干脆取消村小,统一集中到镇小学读书。小孩上学既可以搭乘校车,也可以住校,前提是可以简单的生活自理。我的父亲因为体力不足的原因,提前办理了病退,母亲则继续任教。因为母亲已经转为公办教师,再加上学校在不断的集中,为了便于管理,父母于是搬迁到了乡小学居住教书。

那一年是一九九一年,我得到父母的通知,于是回家赶往乡小学。这个学校自打我小学一二年级就来过很多次,实在是太熟悉了。学校建在离312国道成仁路的附近,背后是都江堰下游的人工渠跃进河。我们在这所小学一下子居住了五年,直到九六年大姐在华阳买房后才离开。所以工作后的第一年我回家也是返回新秦乡小学。

新秦乡小学的外貌跟我小学时几乎没什么两样,所有的建筑都是一层楼的砖瓦房。这种砖瓦房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为了保证强度只是在墙壁结合处承力的地方修建了四方形的立柱。因为建筑时间较早,也没有厨卫设施。大家都是使用蜂窝煤做饭,搪瓷马桶过夜。照例还是一个公共厕所,大家早上就在这里倾倒和清洗马桶。

那时候还没有住房改革,所有的教师都是居住在学校的公房。房屋很小,一般是联通的两间,一间住人,一间客房。如果家里有了小孩,则会再分配隔壁的同样一套。我们最开始分配的是靠近跃进河的住房,因为跃进河在坡上,可能渗水的原因,房间比较阴暗潮湿。后来搬迁到临近的房间,不再与跃进河相连,阴暗潮湿的问题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由于学校是一所孤零零的建筑,自来水是把井水抽到水塔解决。此外,学校还有水井,有时候洗衣做饭还是自己打井水解决。

从父母结婚到1996年父母搬迁,父母一直住在自己的住房。但是96年父母搬迁到大姐在华阳购买的住房,父母就失去了自己的住房,虽然华阳的这套住房父母也有相当比例的出资,但是毕竟房产证上是大姐的名字。

从1976年前寄住在新民大队小学的公房,到后来搬迁到在新民八队修建的私人民房,再到1991年再次搬迁寄住在新秦小学的公房,最后1996年退出公房搬迁到华阳购买的私房,对于我而言一晃就是26年,而对于父母而言更是34年,期间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这套住房虽然从法律上讲算是大姐的住房,但是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父母认为因为出资的原因这套住房也是自己的住房。

我们搬迁到了这套临近老家不过二三十里的隔壁大镇华阳,整个居住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是住房的厨卫设施,小区的物业管理,还有周边的交通商业等配套设施。回想起来,其实亲戚和邻居,甚至整个社会也在发生着同样的故事。

小时候跟随父母开会赶场走亲戚,见识了农村与城镇住房的巨大差别,这也是自己后来自卑的原因之一。当时虽说城乡都很贫穷落后,但是即使如此城乡差别之大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和接受程度。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居住环境和工作场所,更体现在社会权利和社会保障方面。小时候还不太懂社会地位的差异,但是单单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就让我们对城镇羡慕不已。后来慢慢地知道了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的差距,更是对自己的农村出生自卑不已。

我们那时候的农村住宅连个像样的砖木瓦房都没有,几乎是清一色的土坯茅草房。夯土泥砖的墙壁,麦秆谷草的房顶,最怕雨天和着火。茅草容易积水腐烂,容易漏雨。每隔几年就要更换,否则漏雨很容易造成墙壁坍塌。一旦发生火灾,很快就连成一片,烧个精光。因为屋顶是茅草覆盖在竹条上,很不牢固,大风天甚至有被掀翻刮走的危险。

但是城镇的住房条件就有很大的改善。一般而言,城镇的住房都是砖木瓦房,对于农村很害怕的强风暴雨都能承受,也没有随时翻新茅草屋顶的麻烦。但是就是在城镇,也可以看出二元结构的差异。体制内的单位,譬如政府学校医院工厂以砖瓦平房为主,甚至个别的还有厨卫独立的砖混公寓楼。但是普通的街道居民则是大部分住在祖传或者分配的木板瓦房里,少量的居住在分配的公房。这种老公房有点像学校的教学楼,一般三五层,每层楼公用一个走廊,几家公用一个厕所,蜂窝煤就摆在每家门前的走廊里,房间则是直通的两到三间。有时我们也叫筒子楼。

我们家居住在那套私人的土坯茅草房的那段时间里,整个城乡的住房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是纯粹的商品房和住宅小区还没有大规模出现。

农村的土坯茅草房逐渐被砖瓦房砖混房甚至二层多层小洋楼取代。农民有钱后最大的愿望就是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修建一个砖瓦房就是最好的结果。刚开始预制板和钢筋混凝土还没有怎么使用,但是后来就开始大面积的使用甚至成为修建住房的标配。预制板房顶的砖混平房开始出现普及,随后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甚至多层楼房也逐步出现。直到今天,一层的砖瓦房和砖混房,以及两层的楼房在农村还是主配。

城镇最开始以砖瓦房和木板瓦房为主的住房,逐渐转变到多层的砖混房,单位新修建的多半是公寓楼,每家的厨卫独立;街道新修建的则是筒子楼为主,走廊和厕所通用。不过无论是公寓楼还是筒子楼,柱子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则是预制板结构。

那时限于技术条件,一般都是红砖青瓦,水泥地面,石灰墙面。最好的也不过水磨石地面,马赛克外墙,水泥内墙而已。单位修建的楼层四五六层的都有,街道修建的楼层则是三四五层居多。这些住房在偏远城镇尤其是三线企业还普遍存在,即使在大城市也不少见。

从我本人的经历和阅历,就可以看出这种背景和变化。我们住在土坯茅草房的这大约十五年时间,基本上就是我的小学,中学,大学时代。小时候经常走访的亲戚舅舅和表叔,都居住在农村,自然就是典型的土坯茅草房。不过还是有明显的差异。舅舅家在彭山的一个小平坝边上,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而表叔家则是靠近我们的邻村,典型的川西浅丘地形,只有家门口一个开放的小院坝,跟我们家的情况近似。大孃居住在我们镇上,与另外两家合住在一个四合院里,有好几间私房。四合院里积排水的天井迄今还有印象,天井里有一口水井,一个鱼缸,鱼缸里的金鱼游来游去的情形还依稀记得。九零年前后因为政府规划,又都改建成了砖混楼房。二孃则居住在市区。刚开始一家四口蜗居在一个四合院的单间里,单间改造了一个阁楼,供两个表姐居住。我还记得小学二三年级进城时二孃二姑父叫表姐她们去找同学解决住宿,把阁楼腾出供我们父子俩睡觉。大约初中时期二孃单位分配住房,是一个六十平米的小公寓,但是四个房间和独立厨卫确实极大改善了住房条件。那时父亲进城享受到这套住房的便利后,回家给我们谈起赞不绝口,让我羡慕了好长一段时间。初中的情形不太记得,但是高中跟大姐一起去二孃家看到她们的住房,还是让我记忆犹新。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因为返校回家都要暂住在二孃家里一段时间,以至于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里。

小学的同学跟我们一样都是居住在土坯茅草房里,但是建筑的质量,住房的新旧,维护的好坏,还是让各家的住房有很大的区别。同班同学张建大约三年级时搬了新家,就在小学附近,我去过他家好多次,整洁干净的房间和院坝还是让人倍感舒服。后来上了初中,镇上的两位男生同学胡小虎和漆丹俊家里都曾见过,典型的木板瓦房,跟大孃家的情况差不多。农村的同学罗国良和罗健家里都去过,跟我们的情形相似。上了高中,整个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的秦翼家里就是二层砖混楼房,而赵世彬家里好像就是砖瓦平房。但是镇上的情况就不相同了。班主任家里后来搬迁到学校新建的公寓楼,石油二大队的同学更早地住上了公寓楼。公寓楼里不仅有厨卫设施,而且卫生间还有冲水马桶和淋浴设施。到了大学,同学中一半以上来自城市,不少同学家里都住上了单位新建的公寓楼,杨冰,李宏伟,陈军就是典型。这些同学家里甚至安装了电话,假期里相互通话让我们羡慕不已,相比而言我们家达到这样的条件整整晚了五六年时间。

所以自从高中时期,我就明显地感觉到不同社会地位的同学在住房上的巨大差异。寒酸的土坯茅草房让我无脸跟城镇子弟谈起自己的住房状况,到了大学更是刻意回避这类问题。可是回避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强化了内心的自卑。住房上的自卑直到全家搬迁到小学公房的砖瓦房,才让自己有了稍微的脸面谈起自己的居住条件,这已经是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了。

考上高中后,就开始了住校阶段,一直到大学和研究生毕业。高中阶段宿舍曾经搬迁过三次,大学和研究生各搬迁过一次。在住校期间,与同学老师的往来,以及看到的街道小区,目睹了住宅的变化和升级。

我们刚上高中时,整个新生都住在一个大房间内,记得好像是中学的礼堂。有一次下大雨,水漫了进来,床下的鞋子脸盆等用品被淹,大家赶紧纷纷行动,收拾各自的物品。这场大雨这么多年都还留下印记,也许跟整个礼堂的几百号同学一起行动和喊叫的庞大场面有关。

很快我们就搬迁到了新学校,宿舍也变成十来人的小房间。宿舍是一层楼的砖瓦房,紧挨着学校食堂,生活倒很方便。教师宿舍就在旁边,也是一层楼的砖瓦房,每户人家是直通的两间房,厨卫设施十分简陋。没想到第二学期又让我们搬迁到了学校侧门旁新修的两间简易平房,一个班一个大宿舍,还不如第一学期的小宿舍条件。

第二学期教学楼已经修好,于是学校将部分教室改作宿舍,让人立刻联想到刚入学的大礼堂宿舍。两个班的同学住在一间大教室里,让人感觉好不热闹。

高中期间因为不少同学来自城镇和厂矿,其中不乏家庭条件很好的同学。因为农村出身,家庭条件逊色不少,自卑的心理让我不愿意跟这些同学交往。不过跟出身农村的同学就没有这些障碍,其中秦翼和赵世彬家里就去过多次。秦翼家跟我们一样是半边户,家里新修建的二层砖混楼房是当时相当不错的农村住宅。赵世彬家好像是砖瓦平房,而且是四合院,住起来也相当不错。大约三年级学校修建了教工住宅楼,班主任家里我还去过几次。这时候的教工住宅楼的条件跟市区二孃家里的相当,厨卫独立,水电气供应,生活十分方便。

上了大学,刚入校时分配在宿舍楼的一楼,上下铺,一个房间十来人,人还不算太多。但是军训回来后重新调整宿舍,我和同班共八人分配到顶楼的一个宿舍,一直到大学毕业。不过运气还算不错,学校的宿舍采取公寓制管理,床上用品由学校提供,并且还有定期的清洗更换服务。此外如果愿意,个人衣物的清洗也可让服务人员解决,只是需要额外的费用。

一入校就安排了军训,军训回来后跟同组同学来到一位学校子弟的家里,看到同学的住房和家里的摆设还不错。除了面积比二孃家稍大外,家里也有不少的家电。此外看到这儿的住宅楼的砂子居然是黄色,颠覆了我的认知。在我的印象中所有的建筑用河砂都是黑色,看到这一现象后才知道黄砂比黑砂更为普遍,这时候才忽然联想起老家山石粉碎成细末的原因,这些山石多半就是黄色和红色。

还有一次返校时碰见了一位在大学所在的城市上班的老乡,由于气味相投,于是留下联系方式继续交往。回校后不久,我就带着一位老乡好友姚本学一同前往。老乡是军人,已经在本地落户结婚。我们来到老乡家,看到老乡虽然住在一层楼的砖瓦平房里,房间也是直通的三间,但是厨卫独立,家电齐全,让我们两位同学好生羡慕。老乡的儿子还在读初中,十分单纯,看见我们的好奇,询问我们的住房家电情况,一时让我们无语应答。要知道我们俩人都是农村出身,那有这样的条件。

研究生的头两年就住在学校的研究生宿舍楼,每间三人,都是独自的床铺,再也没有上下铺的麻烦。宿舍楼还住着不少年轻教师,甚至刚结婚的夫妇。那时候城市的住宅都很紧张,商品房还没有普及,无论是体制内的单位还是街道的居民,主要还是靠分配的公房解决住宅问题。没想到第三年专门修建的研究生宿舍楼又变成了上下铺,只是每间房住了四人,比起本科还是有不少的改进。

我曾经去过自己的导师家里,十分狭小拥挤。导师一边感叹住宅的简陋,一边谈论学校的规划,希望尽早搬进新建的住宅。此外有次出差跟着导师去了北京南站的平房区,看见这些几乎近似木板房的棚户区,感叹首都北京也有这样差的居住条件,后来才知道这样的住宅在大城市也是常态。导师反而羡慕这些铁路职工靠着倒卖车票挣了大钱,并且指着狭窄街道停靠的轿车,感叹这些人得挣多少钱才能买得起这些车子。

那时北京的变化日新月异,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高层住宅的出现,这在其他城市几乎看不到的现象。每次看到这些矗立在街头的高层住宅,心中就涌起一阵羡慕的情绪,以至于产生留在北京住上这样的住宅该有多好啊!这些高层住宅中有一种柱状结构,就是有点像佛塔一样呈中心对称,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后来回到老家帮助大姐选房时就推荐了这种结构的住宅。其实这种结构的住宅并不好,一梯多户和伞状分布导致通风不畅,阳光不足,所以后来很少修建这样的住宅。

本来还希望攻读清华的博士,然后追求梦中的情人。可是研究生二年级暑假的一场疾病中断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只好寻找工作,最终在大姐的帮助下回到老家的航空公司上班。

就在毕业离校的前几天,我们课题组喷雾设备的供应商DANTECK的一位年轻雇员问我去哪里工作,听说是航空公司,顿时心生羡慕,特别问到单位什么时间可以分房。我当时大约听说过公司的情况,于是就随口说到大约五年吧。没想到这位年纪相当的年轻人十分羡慕,当场对我表达了祝贺。

我那时也没有多想,只是一下子想起在校园曾经听到旁边的两位北京女孩谈起单位分房的事情。听得出相互之间攀比的意味,也看得出俩人的得意表情。单位分配这么好的住房,一下子让我心生羡慕。没想到今天这位年轻人也像我那时一样,对我产生羡慕之情。

回到老家干起了民航机务,虽说野外倒班,但是那时正处于民航的黄金时期,收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三五倍,不仅没有幸苦劳累的感觉,反而觉得高人一等。由于是倒班,生活没有规律,晚班需要住在机场,职工宿舍让人又有学生时代的感觉。新招的同事中有不少的外地人,这些人纷纷在城区租房,让我感觉有点奇怪。明明单位有职工宿舍,为什么还去市区租房呢?后来自己离开航空公司,终于明白背后的浅显道理。年轻人的热情冲动社交恋爱怎么可能在远离城市的偏僻机场解决呢!

刚到公司时还随父母住在乡小学的公房里,但是大姐已经决定在华阳买房。于是一家商量,大姐拿了大头,加上父母的积蓄和我一年的存款,一起筹齐了房子全款。那时还没有银行贷款的说法,都是全款买房,只是资金的来源多种多样。当初的商品房刚刚出现,选择不多。我们主要看了两个地方,一个是汽车站大市场的内部,房价很低,只有三四百一个平房,但是处在车站市场的内部,环境很差,最后还是决定放弃。另一个地方是一个独立的小区,一家本地的小型开发商修建。当我进去参观时,看见一幢一梯四户的放射状塔楼结构时,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因为北京的高层电梯公寓中的这种住房,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大姐也在我的推荐下购买了其中的一套住房。九十平米的小三房,感觉还不错。由于四套住房围绕中心散开,光线不好,通风也不行,远远赶不上通透的板式住宅。能够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已经让人高兴坏了,哪里还会注意到这样的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住房开发还存在相当的混乱和机会。首先是土地还没有政府独家供应,只要拿到批文,村组单位政府供地都有可能,所以出现了相当的混乱甚至压榨农民市民利益的事情。开发也是各显神通,个人公司政府都有,也是只要拿到土地的开发批文即可。我就知道有一个私人开发商,每年开发一两亩地的住宅,我还曾经带着同事去看过他开发的住宅。公司也都是各种背景的中小公司,还没有什么大型的开发商。靠着银行贷款和业主房款的资金,做着四两拨千斤的大业务。

我那时就知道邻居的高中同学有在中和镇做房地产开发业务,不久自己的高中同学也进军房地产开发。至于房地产和基建的包工头更多,平时交往的人群中就见过不少,其中一位肖老板还有着相当密切的交往。

可是那时自己有一个特别的看法,认为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承包,是一个有一嘴吃一嘴的不靠谱行当,不是一个正经的行业和工作,甚至有点看不起和可怜这些公司和员工。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看法是多么的幼稚和愚蠢。

华阳镇的住宅单价在五六百保持了好几年的时间,县城东升镇的单价在七八百保持了好长的时间。考虑到当时社会平均工资两三百至多三四百的实情,一般居民想要买一套住房纯粹是痴人做梦。小时的邻居在民航一零三上班,就曾有过自己五六百的工资何时才能买起单价上千的住房。那时自己的工资达到了一两千甚至三四千,但是居然没有半点心思买下自己住房,也难怪迄今人过半百还在为独套住房还贷的惨痛事实。

就在大姐买房的时候,我们公司也开发了自己的住房。当时没有采取传统的分房模式,而是员工自愿认购的形式。可是那时自己才刚刚工作一年,拿不出买房需要的最低付款一万元,只好作罢,没想到父母还责怪我工资这么高没有存下什么钱,并且拿我跟幺爸比较。但是第一年工资还没有上涨,也就八九百左右,全年不过一万左右。但是年龄相当的同事中不少人就主动买了房,奇怪的是很多没有住房已经结婚生育的同事却没有买房。后来才了解到这些同事不愿意买单位的住房,嫌没有隐私,小区环境也不够好。单位的住房大概八百左右,社会上的小区商品房一两千,那时真想不通他们难道就因为个人隐私和小区环境多花这么多钱。现在终于明白个人隐私和小区环境的重要性,尤其是被单位管理烦了的时候。

两千年我好不容易有了点积蓄,可是这次分房却按照员工的积分排序。由于自己工龄短,不是双职工,结果没有资格。很奇怪的是第一次不需要排序没有多少人参与,第二次资格选拔几乎所有的员工都加入了排序,难道这就是从众效应和追涨杀跌的市场效应。

第一次买房我因为没有多大兴趣,也没有去参观同事的住房。但是第二次我却积极地参观同事的住房,甚至别人装修期间也乐此不疲。也许因为自己刚刚结婚,对于住房的需求刺激了我购买住房的兴趣。

虽然第一次买房我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大姐却鼓励我及时买房,还特别带我去双流的教师公寓参观打听。正好我的高中同学曾经承包过教师公寓的修建,并且就住在自家的一套教师公寓内。我当时也很纳闷很多教师没有资格购买教师公寓,但是我的同学仅仅作为承包商就有一套自助的教师公寓。双流的教师公寓泡了汤,大姐又想法在华阳的教师公寓争取资格。可是华阳的教师公寓雷声大雨点小,一两年内始终没有苗头,也只好放弃。

我在民航上班的时候,就曾听说投资住房的事情。公司机务副总同学的女儿即我们科室的女同事就专门说过买房的事情,科长也说过买房的事情。他们俩人都谈到交付首付,靠房租养房的事情。可是那时自己也就是听听,一点也没有这方面的意思。没想到别人已经在实践,靠着首付的杠杆和房租的续费,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财富。那时候的房租比很高,只要选择和计划得当,完全可以实现仅仅首付就可以买下房子的好事。

后来跟老婆谈恋爱,我们很喜欢沿着府河散步,一边闲聊一边欣赏河边开发的住宅小区。离我家很近的地方有一块河景别墅区,两层楼的别墅大约两三百、三四百的面积都有,单价也不过一千左右,总价二三十万。看着这些河边别墅,觉得花这么多钱很不值,不就是好一点的农民住房吗?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才知道这些别墅的升值潜力有多大,但是那是已经好多年以后的事情。

就在华阳镇,房地产的开发除了个人企业政府开发的商品房外,很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也忙着开发单位住房。不仅有本地的单位住宅,也有外地的单位住宅。我的邻居就经常带着老婆回到岳父母的单位住宅,这家法院的单位住宅离我家很近,我们那时没少相互走动。高中同学的石油单位就在我们家附近两三百米的十字路口斜对面开发了一个很大的住宅小区,他们家就在这里分配了自己的第一套住房。为了给退休职工养老,四川的甘孜阿坝,甚至新疆和西藏的石油电力单位都在华阳镇修建了单位宿舍。

虽然我没有分配到单位宿舍,但是老婆却在结婚前分配到了单位宿舍,就在岳父母家的街对面,以前老婆一家也曾在这里住过好久。房子虽小,而且自有的厕所还在走道的室外门口,但是毕竟厨卫齐全,客厅餐厅卧室具备,而且还处在闹市区,让我也感到十分满意。同事还曾开玩笑只要价格合适,愿意租赁我们的住房。为了赶在结婚前拿到住房,我还很不礼貌地打电话催促还没有搬走的老婆同事,现在想想真不应该。

由于熟人的介绍,2000年后半年我离开西南航,加入到一家民航部附件的创业公司。可是由于对大股东独掌大权的不满,半年后就到了同行业的另外一家私人单位。老板跟我还是一个单位的同事,之前还曾听说过老板的故事。可是三年下来,自己突出的成绩并没有换来应有的报酬,于是决定独自创业。可是几乎不到半年就以破产告终,给了我一个沉痛的教训。

就在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起色的同时,房地产行业发生了如火如荼的变化。可是自己的中心完全放在创业经商,忽略了所有其他的机会。对于房地产的如日中天的蓬勃发展视而不见,白白错失了众多的机会。

2002年老婆分配的住宅拆迁,可以采取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分配住房的实物补偿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我也希望如此。于是自己前往安置小区参观,正好维修厂同科室退休转聘到我现在公司的同事,有亲戚分配了这儿的住房。于是仔细观察了住房的布局结构和建筑质量,顺便还参观了其他的住房。对于小区还算比较满意,尤其是我们对等分配的小三房看来十分实用。可是等我回来告诉老婆,这位长期居住在市中心的老婆大人一听说小区在二环外的成仁路边,拒绝了我的请求,认为这么偏的地方实在不值,甚至对货币补偿的额外五千元沾沾自喜。可是多年后的惨痛事实太过深刻,当初分配的那点钱来买个厨房厕所都很困难。而后来的拆迁补偿的价格甚至是我们当时的十倍。

我当时有点心有不甘,于是不断地在周边寻找合适的二手房,终于在市政协的家属区看中了一套七八十平米的住宅。虽说五楼靠街,但是小区还算规范,街道属于社区性质,比较安静。没想到等我们过几天去付款的时候,已经被别人给买下了。因为这套住房老婆和岳父都看过,比较满意,等到一起去中介了解到这个情况,我们都很惋惜。可惜在丧失这个机会后,自己没有继续寻找,白白错失买房的时机。

我在刚入伙熟人介绍的创业公司时,大家在一起谈论起了住房的事情。熟人对于创业老板的大房子赞不绝口,又谈起川航新建的高层电梯航空花园。没想到几年后老婆的二姐夫也在这里买了一套,看过之后觉得还算不错,无论是住房的建筑质量和房间布局,还是小区的环境设施,以及周边的社区配套。

说起高层住宅,我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当初在北京读书,就对北京不断出现的高层电梯小区十分羡慕。刚结婚的那段时间去老婆的二姐家走访,看到他们分配的高层电梯公寓心生羡慕。老婆的二姐夫十分得意,说这是全成都乃至全四川的第一批单位分配的高层住宅。后来我跟老婆散步,看见附近的监狱管理局也修建了高层公寓,这是我们知道的第二家单位分配的高层住宅。

但是让我更加心动的是坐单位班车时路过的天府广场旁边的皇城公寓。这是一个大型的高层公寓商业小区,多栋高层住宅整齐排列,十分壮观。那时我还在机场上班,每月两三千的工资在社会上已经是鹤立鸡群,凤毛麟角,但是这儿每平四千起步的单价依然无法承担,一般收入更是无法想象。当时与车间技术室主任谈起,感叹工薪阶层想买起这样的住房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后来跳槽去了同单位员工开创的公司,这位老板就曾提到职工买房的事情。我在这儿上班的三年时间,印象深刻的有三位员工买房的事情。尤其其中一位买的是法院的拍卖房,价格很低,当时这位同事有些担心无法交易过户。

但是原来的科室退休同事甘庆坚和司机陈晖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甘庆坚因为儿子结婚和自己换房的原因,就在公司的周围不断考察参观。正好这儿就是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地区。印象中这儿的房价当时大概也就一两千左右。陈晖的妹妹在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置信实业上班,陈晖经常提到房地产员工炒楼花的事情,就是在房子销售前内部认购,等到正式开盘后转手,每套至少吃到一两万的差价。可是自己在听了之后无动于衷,甚至连打听一下消息的想法都没有。

2000年以后开始出现大型的开发商,甚至跨地区的大型开发商。除了刚才提到的置信实业,当时记得还有外地过来的中海集团。据了解这些开发商很多都是凭借社会关系发展而来,在土地贷款资质方面都有过硬的背景。不过当时市场混乱,中小企业为主,大家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时老板的老师四川经干院的卢教授就不太看好房地产,认为政策性太强,容易受到调控。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只说对了表象,确实政策性太强容易受到调控。但是房地产的发展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特别是成为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后,就一骑绝尘,房价飙升,最终拖累私人消费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

等我离开原单位同事开创的公司自己独立创业时,又莽撞盲打地跟房地产沾了个边。先是推销光触媒环保时,房屋装修的环保处理就是最重要的目标市场。后来经营困难无法延续时,又搞起了室内装修的开荒保洁业务。

在这段时间我们看到房地产开发的巨大发展。许多大型的商品房住宅小区鳞次栉比,规模宏大。房地产价格也在缓慢增长,商品房住宅也开始出现分化,出现了不少高档小区。因为跟装修公司打交道的原因,了解到即使装修行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九八年九九年那些时候,装修还是供方市场,人们装修还不好找人,主要靠朋友介绍,装修人员几乎以游击队个体户为主。没想到短短的几年时间,由于住房的供应以开发商为主,商品房小区的住户业主互补认识,原来托朋友介绍的方式行不通,代之以公司化的经营模式。市场开发以驻场为主,直接在小区推销业务。装修则引进了项目管理制,装修公司只管分配业务给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负责临时招募各类专业人员。我们当初接触比较多的新空间装饰公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可是即便如此,直到今天依然还有极少的装修个体户,我在老家的初中同学生意还做得很大,现在的一位同事的老爸就是一位全能的装修人员,承接朋友介绍的装修业务。

与此同时,建材家具市场也开始了专业化经营。当初一炮打响的博美建材就是一家专业的家装建材公司。除了建材,还有装修公司驻场,共同培育蓬勃发展的室内装修市场。而八一家具和太平洋家私则是两家排名一二的大型连锁家具卖场。

如果说在成都还对买房没有什么注意的话,那么在上海买房逐渐成为自己的焦点和心痛。

生意失败,没有办法只好再找工作。当时投递了三家公司,分别是上海航新,珠海摩天宇和成都宜家。因为上海航新最先联系和提供机会,所以辞别妻儿来到上海寻求发展。当时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才缺乏,就业和创业的机会都相对较多。没想到刚来上海,成都宜家和珠海摩天宇都先后来电要求面试,宜家因为请假回家遇到了困难,摩天宇因为一起报到的同事正好来自于摩天宇,所以最终留在了上海航新。

最初的一周住在公司周边的农民旅馆,当时正好是最热的八月下旬,旅馆又没有空调,风扇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晚上睡觉奇热无比。周末一到,赶紧跟来自摩天宇的同事一起来到川沙寻找住房。

我们很快在东都农工商的旁边合租了一个老公房。通道式走廊摆放着各家的炊具,还好厕所在住房内部,跟当初老婆分配的正好相反。房子租好后,我与同事开始在川沙逛街,了解当地的住房情况。

川沙本来是一个县城,后来因为组建浦东新区,降级为新区下的一个城镇。不过毕竟是县城,加上浦东的开发,规模也不小。我们在主要街道闲逛,看到川沙的住房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第一种就是棚户区和平民窟,应该是私人搭建的简易平房。这些地区的住房密度很大,分布混乱,房子矮小,街道狭窄。第二种就是旧社会留下的老住宅,砖瓦房和木板房都有,一般是平房和二层小楼房,连成一片,街道狭窄,建筑拥挤。几乎所有的都直接临街,后来很多住房改造为商住两用。第三种是明显高出一大截的老公房,这是由政府出资修建的街道居民住宅,大部分建设于七八十年代。有的形成封闭的小区,很多直接临街。第四种就是早期的商品房小区,大小不一,倒是住宅的质量布局都差不多,几乎都是六层的砖混住宅。第五种就是后来的主流高层住宅,已经有了车库和景观的设计。第六种就是别墅区,几乎都有独立的车库。

出于好奇,我们俩人问了一下新建的住宅销售价格,最高的大约四五千一平。当时成都市区的价格大概也是这个价格,华阳的只有一两千。听到这样的价格,我俩感叹高昂的房价,一年的收入也就十多二十个平房。没想到后来价格的暴涨,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和承受力。

很快公司安排我去广州接受管理培训,于是跟公司总部的人有了不少的接触。当时一位GAMECO辞职的同事正好买了一套别墅,大家在交谈中专门提到了这件事。谈及住房,我进一步了解到广州航新的老同事很多都在公司附近的一个高档小区买了电梯住房。而管理层的四位股东则在同一个豪华小区买了住房。广州不少小区十分大盘,需要开车进出,否则步行进出时间太长,根本就不现实。

很快零五年的第一次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也怪我们的认知太有限,居然就相信房地产调控最终会实现目标,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和闹剧。

零五年后我和同事退掉了原来的住房,还是找到原来的中介重新租房。这次我跟来自重庆的老乡合租,房东是一对来自安徽的夫妇。这对小夫妻虽然只是在上海打着小工做着小生意,但是居然干起了炒房的勾当,这就是我们当初的幼稚想法。因为第一次房地产调控,价格有所回调,这对夫妻极力鼓动我和老乡买下。当时公司的老总和同事也在劝说我们。尤其是老总说房地产价格总体上处于上升时期,即使离开卖掉也会有一笔不小的升值回报。

相对于我们的见识短浅,无动于衷,倪亚明则积极购房置业。老倪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资金都投在了买房上。先是在杨浦区买了一套三居室的电梯公寓,随后又在川沙买了多套小户型的住宅。这些投资后来因为升值收益颇丰。

2005年公司管理层带队组织骨干管理人员去法航工业公司培训,有幸了解了当时巴黎的工资和房价水平。据说工资1000欧起步,2000欧大概是平均数或中位数左右。我们所在的巴黎郊区城镇,一般的公寓价格8万左右,临街的独栋小洋房20万欧左右。当时正好有一位留学生担任我们的翻译,曾经说过在巴黎只要有个正式的工作,哪怕是餐饮店的服务员,也可以相对舒适的生活。另外还提到在巴黎的中国女性,滥交和卖淫十分普遍。

大约过了一年,这位老弟回国,老倪和我还应邀一起聚餐。这位老弟回国后除了积极寻找工作外,特别提到买房的事情。也是上海人的精明,在工作还没有眉目尚无收入的情况下,就提前买了房子。我当时也纳闷,生存都有问题,怎么有心思背负巨债买房?因为自己就首先想到的职业稳定后才可能考虑住房的问题。

很快2007年来到,房地产和股市都迎来了暴涨。因为之前的2006年股市就已经因为2005年的股权改革有了一轮巨大的涨幅,所以大家都积极入市,我也没有例外。尤其在2007年前去广州总部开会,同事谈到2006年基金和股票的收获极大地刺激了我。春节回家恢复了股市的交易资格,然后亲自操盘,准备大干一番,彻底扭回之前的困境,获取丰厚的回报。但是股市政策的变化和剧烈的波动,以及随后的单边下行,我几乎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也只得到了一个平仓的结局,一句话就是几乎两年的白努力。

但是另一个暴涨的房市却被我完美错过。本来已经签下协议,35万购买一个65平米的小二房的公寓,仅仅因为上家看见看涨的市场擅自提价1万彻底惹怒了我。我要求对方原价出售,否则赔偿一万的定金。事情因派出所的所谓协调不了了之,买房的事情也搁置脑后。我为自己的冲动和无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种代价随着房价的上涨而上涨,只是当初丝毫没有感觉。如果当初买了这套住房,那么现在除了正在还款的住房已经付清,至少还有一套二居室的住宅也已经还完贷款。

我在房产中介也得到了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从业人员的迷惑和彷徨,变相地加深了我的错误。我和重庆老乡看房的时候,中介开车接送我们。就在车上中介表达了房价暴涨的担忧,害怕市场不可延续影响自己今后的生意。另一次是买房涨价的那家中介,一个职员也跟我表达了同样的想法。我之所以记住后面这位中介,是因为一次看见他在临街小商店内大声辱骂自己的老婆。那位老婆十分丰满漂亮,夏天的单薄衣着甚至让人有犯罪的冲动。不知道这位有点猥琐瘦削的男人,怎么就如此轻松地控制了自己的漂亮老婆。

当时公司上下都处在房市股市暴涨的狂热之中,可是绝大部分都选错了道路。那年我正好联系到春秋航空的研究生同学,于是在沪的三位研究生同学见了面。聚餐上这位本地的研究生同学专门谈到了自己购置多套房的置业经验,另一位同学也分享了自己在上海买房的经历,可是自己沉湎于当时股市上涨的虚幻之中,居然回答房价的上涨很快就会被股市的回报覆盖。结果市场完全相反,我没有从同学的选择中得到启示,反而在错误的投资道路上越走越远。

同样从我们公司的反映也可以端倪。大部分都积极投入在股市里,但是少部分买房的人最终证明了选择的正确。周邦彬这位老乡把自己所有的资金都用去了买房,而且这位老乡还有老家的一套住房正在还款。李宏宇这位老板的侄女也是很快就在南汇买了房。其他买房的还有好几个,叶培在南汇,杨军、潘业民在机场镇。后面几轮的房价暴涨充分说明了选择的重要性。可是炒股的同事几乎都已亏损甚至巨亏出局。我现在还能记得乔建新炒股的清单遗忘在打印机上,被人看见几乎都是巨亏的状态。想起来也好笑,我们几人一起购买的券商报告还是乔建新的推荐,他自己看来也被这些买方报告带进了深沟。

谁会想到2005年的房地产调控居然两年后以这样的暴涨方式出现,巨大的反差也没有让我进行反思背后的原因,反而沉湎于股市的上涨虚幻中。这件事充分说明了自己观念和思维中的欠缺,独立思维逻辑思考都十分欠缺,虽说有传统的学校应试教育的问题,可是自己没有总结和反思才是更大的根本。没有了解一个完整周期的股市和房市,没有探讨事情表象之下的逻辑背景,单方面的根据社会流行的观点和个人的想象和美好愿望出发,注定一个悲惨的结局。事出蹊跷必有妖,我甚至看不出事出蹊跷,不断地踩雷入坑就是难以避免的结局。

当时公司新来了一位海归人士,上海本地人王景琤。有次谈到股市的上涨,我大谈特谈了一番所谓的道理,且例举美国作为旁证。我的讲话听起来好像也很有道理,可是结局为什们完全相反呢?我想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不了解中国股市的本质特点,二是传统的举例类比根本就不是逻辑证明,三是受应试教育的命题作文影响采取收集材料证明观点。而与另外同事谈到房价上涨缺乏后劲更是缺乏常识,完全以个人的愿望和想象出发。当时认为国家发行货币的总量,老百姓有限的收入,住房的过剩供应和购房的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都阻碍了房价的进一步上涨。为什么事实一再打脸?道理现在才基本明白,首先是自己的观念知识本身就是错误的,货币的一再超发,购房杠杠的不断扩大,通货膨胀下房产几乎成了老百姓唯一的保值增值手段,住房的刚性需求,安居才能乐业、结婚要有婚房的传统价值观,而且这还不包括企业公司的房产抵押贷款,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上下游产业带动以及背后的GDP和就业。这些常识是以血的教训作为代价,未免也太高昂点了吧!

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房市和股市深受拖累。本来这是一个下手买房的好时机,可是自己哪有这样的觉悟!何况自己的工作和职务出现变动,正在想法跳槽走出困境。就像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所说的那样,大家都陷入传统思维意识的框架,所有的正统和反叛都走不出桎梏。我也是把焦点放在工作和创业上,看不到面前的一大推发财的机会,白白错过上千万的机会。

2009年春节跳槽到上海沪特,准备借道回乡去海特投资的四川太古任职。就在春节回家的时候,看见双流机场高速路两旁铺天盖地的房价打折销售的广告,还对老婆讲买房根本就不是事情。春节期间又展开了新单位工作的丰富联想,可是对自己切身利益的买房事情却早已忘记。之前航新公司已经有很多同事跳槽到这里,所以来到沪特一点也不陌生。就在这儿听见了跟买房的两件事情,至今仍印象深刻。一是一位上海同事2005年在白玉兰小区买了一套电梯住宅,被同事嗤笑。结果房价的上涨很很打脸这些昔日嗤笑的同事。二是同为航新跳槽的老同事盛全金讲到一位上海房地产投资人误判房地产市场,2008年清盘手中的房产,等待房价下跌再次入市,没想到2009年初迎来的确实房地产市场的剧烈反弹和上涨。

2009年房地产市场的报复性上涨。由于进出口市场和消费市场的萎缩,社会上根本消化不了那么多的新增资金,所以很多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再加上早已具备的利益相关体如炒房族中介政府银行,带动房价的剧烈上涨。可是我看见这些报道居然一口咬定是新闻媒体的炒作和开发商的噱头,希望影响市场拜托困境。为什么不分析新闻报到的真实性,为什么不现场考察买房的盛况,为什么到了这时候还依赖自己的单纯想法分析?如果走不出自己思维的怪圈,注定被社会教育的恶果。

但是沪特的老总张斌就完全不一样,他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作分析。有一次谈到川沙的房价,张总说川沙的房价据传要全面突破一万的单价,甚至两万的大关。我当时以经济下行收入受限为由认为根本不可能。可是事实远远突破我们的想象,迄今川沙四五万单价的二手房,远远超出当时预测的新房一两万的单价。

由于沪特的待遇根本就不是当初的承诺,借道海特前往四川太古更是遥不可期,心中充满了愁闷和彷徨。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个时候,上海普惠和中国商飞的招聘人员先后联系,最后都获得了就职的机会。可是由于普惠在前,薪资明显的优势让我放弃了商飞,现在看来又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当初商飞总部虽然没有应聘上,但是推荐的制造中心给出解决家属就业就应该好好考虑。更为愚蠢的是设计所的二次招聘也没有前往,也是薪资的问题。后来科室的同事进入设计所,才知道商飞还有分配住房的福利。唉!为什么一而再的错失大好良机呢?恐怕还是自己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的结果。后来我经常讲自己战术成功,战略失败,跳槽的涨薪哪里比得过职位的上升和股权的兑现。

得到上海普惠的OFFER后,我就在跟老婆的电话中表达了自己人到中年,不愿再跳槽奔波的意愿。虽然后来有借道普惠在外企再上台阶的想法,以及工作不顺盲目寻找机会的情况,但是最终还是按照当初的想法做好干一辈子的打算。今天甚至推荐儿子来到我们公司毕业就职。

刚到青浦的时候,就开始注意住房的事情。2009年下半年刚来的时候二手房还只有八九千,但是翻过年2010年很快就涨到了上万。当时老家华阳的二手房不过四五千,而市中心岳父所在的街道也不过八九千而已。由于价格差异太大,青浦还是老家也举棋不定,但是老婆说住房用来居住,还是青浦的更好,终于下定决心买在青浦。这个决定后来才知道是多门的英明,如果买下老家的住房,要想更换现在的住房根本就不可能,甚至买下章浜的那套都很难还清其中的差价。暑假老婆回家,我正好不断看房。当时看重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后来买下的章浜新村的一套,还有就是新城盛景的住房。价格和面积都相差不大,但是考虑到新房的装修以及等待期间的房租,再加上二手房房主的让利和催促,很快就决定购买章浜的这套接近九十的一套二住房。

在上海青浦买房确实是一大英明之举,但是在具体决断上也吃了大亏。就因为贪图蝇头小利,放弃新城盛景的新房。后来地铁的开通,与章浜的差价几乎达到上百万。如果买了新城盛景的住房,总价甚至超过现在的住房。

第一次买房时老丈人正好来探亲,饶有兴趣地跟我们参观新买的住房。可是儿子却表现得漠不关心,完全跟我们的期待相反。以前在川沙时老婆就曾说实在不行租房也无所谓,我心里听了总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老婆出生大城市的干部家庭,认识我之前也算顺风顺水,何曾吃过人生的苦头。没想到自己拖累老婆,过着这样窘迫的生活,充满愧疚和煎熬。离开老家来到异地打工,已经对不起双方的父母,背负着原罪。如今甚至连家庭的基本生存条件都不能满足,难道上天还要惩罚我,再背负对不起妻儿家庭的原罪吗?虽说儿子尚小还不清楚没有住房和户籍的意义,但是儿子长大清楚之后,我作为父亲和家长如何面对?所以我到了四十岁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套住房,虽然面积很小,只是勉强交了首付,内心也倍感安慰。再也不用担心房东的原因随时更换住所,即使跳槽妻儿也可以居住在自家不用跟我到处搬迁。

虽然只是这样一个二居室的住房,老婆也非常高兴。因为原来的装修和家具尚可,当然还有资金匮乏的原因,我们只是做了墙面翻新和买了电视。即使如此,老婆买了不少墙画,贴在墙壁上,让老房子也显得十分整洁漂亮。搬进去不久,老婆邀请她的表妹表姐过来参观。虽然跟老婆的表妹表姐差距甚大,但是我们毕竟有了自己的住房。

如果说来到上海,川沙那段时间的房价还觉得可以接受,那么青浦之后的房价简直就超出自己的想象。房市,逐渐取代股市,成为自己关注的对象。

刚来到川沙的2004年下半年,最好的商品房小区也不过四五千,自己的工资一年可以买个二十平以上。2005年房价调控的时候,我还在笑话那些炒房客,坐等房价的回调。没想到两年后,2007年房价暴涨,新房的价格普遍七八千,直逼自己的心理底线,看来一年的收入不过十五平。周邦彬买的新房价格就是七千多,周鹏的二手房也接近五千。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略有回落,我还记得回家时在双流机场看到的打折广告,有的甚至单价只有三四千。当时还对老婆讲买房从来都不是问题。不仅房价回落,房租也回落,房东还主动降价。2009年因为四万亿救市,房价迅速上升,自己一时没有反映过来还以为是开发商和媒体的双簧。那时永达城市公寓上市,单价一万一,简直震碎了我的心理。可是来到青浦,发现二手房已经八九千。2010年等到自己买房,无论二手房还是新房均价已经一万一左右,可是2008最低的时候同事买的新房还不到七千。2012年到2013年,房价又出现了一轮报复性上涨,即使二手房的单价也在一万五以上。新房的价格甚至还要略高,同事在青浦镇西面购买的电梯公寓单价在一万六七。

由于二三线城市普遍的新房过剩,政府拆迁取消实物分房,采取货币分房,推动了库存房的销售和价格。从2015年底青浦的价格一路飙升,到了2016年二手房的价格直接冲过两万五,新房甚至突破四万的单价。想到2013年前后同事在龙湖紫都城2万2的单价已经令人咂舌,如今到了2016年却连二手房的价格都不如。我当时就曾说单凭自己的努力,公司员工青浦买房已经成为历史。就是这样,2020年底又开始了一轮上涨,幅度大约在二三成,我们新换的住房2018下半年大约二万六七,加上税费和利息大约三万,如今已经到了三万五的单价。而新房的价格更是直逼五六万,真是可怕。

老家华阳的情况跟青浦类似,从一两千到四五千的过程已经记不清楚,稍有印象的大约零七零八年的样子二手房的单价就是四五千、五六千左右,几乎横盘了十年。虽然期间上海的房价已经有了2008-2009 ,2012-2013,2015-2016年三轮上涨。但是从2017年开始房价暴涨,2018年一步到位,单价直接达到一万五左右,实在太可怕。老丈人所在的市中心盐市口附件的房价,直接从不到一万上涨到两万有余,粉碎了多少人的住房梦。

由于上海的房价上涨的幅度太大,频度太快,招致政府的强力调控。首先是贷款政策的调整,随后又增加了购房资格。我记得2013年前没有贷款的限制,更没有购房资格。但是2013年开始外地人要求三年社保,2015年更是提高到五年社保加上结婚要求。本地人虽然没有社保和结婚要求,但是一家限制两套住房。结果这个政策催生了假离婚现象。因为假离婚的普遍和恶劣的社会影响,2020年规定离婚五年以上买房限制取消。我的同事正好赶上新政前办理假离婚躲过了新政的影响。2020年底的房价上涨,政府重新调整了政策,买房人资格审查,新房则一房一价。所有新房采取资格入市摇签中号的原则。

由于房价的暴涨和对应的调控政策,对刚需的买房一族伤害甚深。我在2020年新机型实习期间,跟很多年轻人聊过他们首次购房的经历。无论成败,大家的共识就是买房要趁早。一个市区的员工在刚毕业工作的时候看中了住家附近的一套新房,可是就在犹豫中碰到15年底16年初的房价暴涨,错失了购房的良机。也许是跟老婆一样因为从小住在市区,也没有考虑郊区的住房,结果到现在连郊区的住房也无力购买。同一个车间的外地同事,准备买婚房结婚,结果遇到调控新政,白白又等了两年。两年前看中的房子根本无力购买,只好跑到偏远的乡镇购买一套面积缩水不少的住房,这还是夫妻俩又多了两年积蓄的情况下。

由于房价的暴涨以及区段的巨大差价,也有少量的同事参与炒房和差价换房。一个陕西的同事炒房挣了大钱,一个市区的同事看见房价暴涨的启动,提前卖掉市区的住房,换成郊区的住房,不仅吃了区段的差价,更是吃了涨价前后的差价,获利丰厚。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和基建就成为拉动GDP的主要动力,尤其是房地产更是地方财政的重要甚至主要来源。与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和建设对应的,就是火爆的楼市和上窜的房价。

但是我所在的青浦镇早期却没有多少新建小区,甚至在2010年暑假我选房的时候只有新城盛景的多层住房。不过两三年之后,首先在城区西边修建了大量的高层住宅小区,紧接着城区东边修建的规模更大。尤其是城东还修建了不少承接市区的安置房。后来不少的同事先后在城西和城东买房。城西刚开始的2012和2013年,房价大约一万五起步,但是紧随的城东却是以两万二起步。当时听到这个价格我们都感到吃惊,没想到三四年后连老破旧的二手房都远远超出这个价格。

由于房价的上涨和买房资格的限制,许多人没法在青浦城区买房,于是就赶往上海周边。紧靠嘉定的昆山花桥就成为首选,这里交通便利,价格适中。进入市区有地铁,上班有班车,十分方便。价格好像只有紧邻的上海一半多,而且升值几乎与上海同步,是房产保值增值的优选。但是还有不少同事因为实力有限,或者其他原因,纷纷在老家买房。不过最近三五年又出现了相反的趋势,不少同事卖掉老家的住房,在上海买房。

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些同事的眼光。他们在地段尚未成熟时及时入手,三五年后成熟社区的建设完工,价格的飙升让人几乎产生了羡慕嫉妒恨的感受。我们两位老同事在青浦徐泾和长宁龙华就是例证。

在国家城乡拆迁的货币安置政策下,上海深圳等一二线城市率先在2016年完成新一轮房价暴涨,2017年紧跟着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房价暴涨,很多同事都感叹即使三四线城市的老家县城房价都一万左右。由于害怕下一轮房价上涨会丧失买房的能力,纷纷使出全力,纷纷入手。我们公司不少买了住房的同事,甚至还有大笔负债,也纷纷加入换房的行列,最早换房的甚至赶在房价暴涨前的2015年中。不过大部分还是后知后觉,在2018年出现换房的小高峰。

我是受到同事的鼓动才最终下定决心。其实早在2015年就有同事劝说,但是自己想到贷款还没有还清,就没有细想。没想到这一放弃累计成本估计百万之巨。2018年房价上涨之后,我也担心再涨自己也没有换房的能力,加上父母的资助已经还清尾款,以及希望将来卖掉更换两套小面积的住房,解决儿子婚房的问题,于是与老婆商量置换住房。

由于存在居转户的问题,害怕街道变化重新申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之前同事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只敢在夏阳街道选择。当时我看中了大豪公寓的一套五层住宅,但是老婆嫌弃楼层太高上下太累,于是只好放弃。最终选择了这套底层带小花园的住宅。

很早以前散步的时候,看见河对岸新建的住宅小区,老婆说到买这样一套新房有点超出我们的经济能力,但是希望有机会买一个带小花园的底层,即使年纪大了没有上下楼梯的麻烦,还有一小块绿地可以观赏和种植花草。我当时就默默地记住了这段话,没想到换房的时候还真碰到了这样的住宅。我们于是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购置这套住房。

当时好几位同事都忙着换房,其中一位山东小伙跟我距离很近,乘坐同一辆班车,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班车上讨论这件事情。当时正好还有儿子的高考,居转户的准备,感觉身心疲惫,晚上睡眠都受到了影响。一问同事,没想到这对小夫妻就是一件房屋置换,就有同样的感受。

不过因为应对身心疲惫的事情,我决定练习正念禅修,居然真的治好了我的心病,连带以前的大脑思维多动症也一起消失,真的是功效神奇!后来我把这套书推荐给亲戚朋友。

我们夫妻俩在完成买房的手续后,乘着兴致,决定看看城区的主要住宅小区。晚上和周末都没有放过,连续扫荡式的参观,几乎走完了城区主要的商品房小区。

青浦城区私人修建的成片住宅,跟川沙的棚户区平房区基本类似,建筑密集,房屋矮小,设施落后,街道狭窄无法通车,虽然有过厨卫的改造,但是公共设施的缺乏,还是不太适合居住,尤其是车位和消防的缺失。不过还好,只有极少的几个片区,规模也不是很大,政府正在陆续地拆迁改造。

但是川沙不少的老公房这儿却没有。我也感到纳闷,按说上世纪青浦比川沙要落后,这儿的街道居民解困房没钱修建?问题是解放前的木板房和砖瓦房也很少见。个人估计可能是以前的青浦城区太小,后来的城区改造又拖到了商品房建设。

不过政府解困街道居民的老公房没有看见,但是体制内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修建的多层住房却不少。这些八九十时代修建的住宅,最后都以住房改革的名义转化为职工的私人住宅。山东小伙的前房东就十分得意地回忆道自己九十年代分配住房的光荣时光。像这样厨卫独立,客卧分开,物业配套的住宅,当时几乎大部分人们只能羡慕,没有资格!我也纳闷青浦这样的住宅小区有好几个,围绕着城中心。每个小区分成好几期,规模宏大,难不成青浦有这么多的体制内人员?或许青浦的解困房就是这样的建筑,不像川沙的老公房通道走廊和露天厨房这么简陋。这些住宅,即使今天依然是城中心的主体。

九十年代中后期和二十一世纪早期的住宅就是商品房的天下。这些商品房跟单位公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多是砖混多层,也有少量的别墅小区。极个别的为单纯的电梯高层,但是规模比较小。小区的公共设施和物业管理也一样。但是新建的商品房住宅小区还是有明显的变化,一是大户型普遍,二是个别小区修建了别墅区,三是少量小区尝试性地在临街修建了电梯高层。这些多层砖混楼的商品房小区是城区的主体。

城中心的单位公房,城区的商品房,城区周边则有不少的安置房。二十一世纪初及更早的安置房,跟单位公房和商品房一样,以砖混多层为主。不过较晚的小区在小区外层修建了高层建筑,当时应该是比较气派的高大上住宅。

这些早期砖混多层的住宅小区,一起构成了城区的主体,虽然也有少量的高层公寓和个别的高层小区。这些砖混多层,楼板多半是预制板,极少的框架结构。估计本世纪头十年的中晚期,预制板被淘汰,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建筑技术的提高,还有城市规划和土地价格的原因,随后的住宅小区几乎是清一色的电梯高层,地下车库和景观设计也都成了标配。不管是商品房小区,还是安置房小区,都是如此。

青浦的电梯公寓小区,最早出现西面,大约2012、2013的样子。东面的稍晚一两年,但是规模更大。城区南面,也就是淀浦河南面略晚也开始修建电梯公寓小区。很多电梯小区也修建了大量的别墅,作为高档住宅。不过这些小区已经没有多层公寓。除了开发商的商品房外,还有政府拆迁的安置房。按照政策,安置房满5年就可以转换为商品房交易,因为成本的原因价格比商品房少很多,很受市场的欢迎。我们同事中也有不少购置电梯安置房。

最早的砖混多层是没有装修的说法,一般水泥地面和石灰墙面,直接入住。后来出现了装修的说法,最开始使用瓷砖木地板石材装饰地面墙面,整体衣柜橱柜也随后出现。商品房也开始大多是毛坯房,必须装修才能入住。再后来精装房大行其道,尤其是电梯公寓的出现。不过很多人不喜欢开发商的样式与材料,装修推到重来。

青浦的城区按照时间和位置大致可以分为中心区,主城区,外围区。中心区和主城区都是砖混多层为主的住宅小区,面积较小,虽然车位匮乏和缺乏景观设计,但是生活方便。外围区的小区较大,无论是早期砖混多层的商品房和安置房,还是后期的电梯高层的商品房和安置房,周边配套不足,生活不便。

我在房子上吃亏不少,当初拆迁没有说服老婆实物补偿,后来也没有下定决心补贴老婆买房。来到上海,2007年川沙买房就因为房东涨价无脑放弃,坐失良机,损失两三百万之巨。2010年买房怕多花钱放弃新城盛景的新房,损失百万。2015年本来准备华阳买房被老婆二姐劝说随意放弃,损失几乎再上百万。还好2010年决定在上海青浦买房,2018年决定赶紧换房,保住了基本盘,虽说现在还有不少的银行贷款。

但是跟我们的亲戚比较,没想到居然是房产最失败的那位。大姐一有钱就赶紧买房,如今有三套住宅,一套商住房,一套产权商铺。二姐一家虽说拆迁吃亏让出一套,但是侄子换房购置一套大别墅上了一个台阶,何况侄子老婆那边多套房产,甚至为他们的儿子读书买了学区房。老婆大姐也是两套住房,如今又跟女儿采购了婚房。老婆二姐更是两套电梯公寓,一套郊区别墅,以及一套临街铺面。老婆的表姐妹更是更上一层楼。表姐先是在2007年浦东中心地段买了一套八十平米的二手房,2015年又赶在房价飙升前买了一套一百三十平米的新房,这两套住房的价格总价估计一千五百万左右。老婆的表妹就更厉害了,原先单位分配在五角场附近的教师公寓估计五百万以上,好像是2013年购置的一百八十平的独梯独户高档住宅,至少在一千五百万以上。姐妹俩在房地产的投资稳扎稳打,收益颇丰。他们也一直劝说我们投资房产,及时换房,可是自己没有当回事,所以自己目前的状况也不足为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117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28评论 1 2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839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07评论 0 20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84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29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80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93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13评论 1 24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75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66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92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52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4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62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7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