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之我见》

今天与友人说起了王阳明,我也来了兴致,便整理以下文章,略有点长,感兴趣可以看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二十岁时(一说弘治五年,即王守仁二十一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被贬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用授兵部武选司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次年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历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卿。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鸿胪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

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

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在对王守仁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准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同年,原配夫人诸氏去世,王守仁续娶张氏,并于次年喜得一子。[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广西平叛前夜,

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世宗都答应。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议,并命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佥事吴天挺及参将张经、都指挥谢佩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叛军。此后仍然总督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达地点。

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进驻南宁,故以为王守仁以散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弛缓。至此,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穴。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王阳明用一生的经验总结出一句话:“心”左右一切。做好事来源于内心,做坏事也来源于内心。心中所想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一颗平静而宽容的心能够令人体会到生活的快乐,而一颗躁动而沉重的心则令人陷入黑暗之中找不到方向。只有以修心为先,才能更通透地知晓世间的道理,才能更真切地把握为人处世之道。然而,对于身处纷繁世界中的大多数人而言,即便知道理应如此,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甚至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琢磨。

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

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人们之所以会不厌其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皆因内心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王阳明

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王阳明有神通,这并不是一个秘密。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他31岁时,为养病回到浙江余姚老家,开辟阳明书院草堂,静坐修习道家导引术,一月后竟然得了天眼通。当时有四个朋友来访,人还很远王阳明就派童子去迎接,让朋友大为惊异。后来问起能够预知的理由,王阳明笑答:“只是心清。”后来很多人来找王阳明请教吉凶祸福,王阳明也大多能说中,大家都以为他这是得道了,王阳明却说:“此簸弄精神,非正觉也。”之后便放弃了摆弄这些神异。

王阳明也遇到过很多神通之人、经历过很多神通之事。比如他十七岁结婚当天,出走至道观铁柱宫,遇到一个近百岁的老道士无为道人,王阳明的导引术就是跟这老道学的。后来告别时,老道对他说二十年后两人还会在海上相见。二十年后王阳明37岁,因得罪权宦刘瑾被贬贵州龙场驿,在去往龙场的路上摆脱刺客追杀后,逃至山中的一个野庙中,再次遇见了无为道人。虽然重逢处不是海上,王阳明在得到老道指引后,写出的却正是他那首最脍炙人口的《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些神通虽然令人惊奇,对我的触动却不算很大,因为在佛教和道教中并不少见,也只是个人能力方面的。让我深受震动的,是王阳明的另一种惊人神通。

正德五年(1510年),王阳明任吉安府庐陵县知县,县内发生大火,烧毁一千多户人家,王阳明对天祈祷,而后风向改变,镇住了大火。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阳明平定漳州匪寇,驻军于福建汀州府上杭,恰遇当地百姓饱受旱灾之苦,于是王阳明为民祈雨,大雨连降三日。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当时王阳明手上无兵,打算先走水路去吉安府制定战略部署,不巧正是强劲逆风,王阳明心急如焚,于是在船头焚香对天祈祷,逆风很快变成了顺风。

如果只是一次灵验,或许还可以用巧合解释。一而再再而三的灵验,恐怕就不能完全以巧合解释了。何况历史上类似的灵验事件,还有很多。这种神通之所以更加让我震动,是因为在个人之外,更是涉及了对天地之力的把握和运用,体现在王阳明这种曾出入佛道数十年而又大入世的人身上就更值得注意。再结合王阳明的其他神通,就更加让人相信这其中有着神秘的道理,这背后有着莫测的力量。

当我们考察所有类型的神通和神秘灵验事件,也都能感受到这神秘道理和莫测力量的存在,无论是佛教的他心通、宿命通等各类神通,还是占卜、风水、八字等各种术数。那么这道理和力量,究竟是什么?

早在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阳明就曾应浙江绍兴府太守之邀,为在旱灾中苦苦挣扎的当地百姓写下祈雨祭文。他当时在给太守的邀请回复信件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这句话呼应着《中庸》中的另一句话:“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前知就是先知。

“至诚”二字,正是机关所在。

何为诚?对这个字,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比如人们常说的做人要有诚心,做事要有诚意、讲诚信,自己要诚实,对人要真诚等等。古人所说的诚,也是这个含义,只是我们这个诚还浮在表层,古圣的诚则直透深层。诚的内涵,其实至为深邃。

造成这深浅的原因,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清”二字。古时的诱惑干扰少,人也普遍更质朴,更别说还有很多人在实打实地做修养工夫。再反观今日的人心浮躁和欲望滚滚,终日奔波追逐而不肯停息,“清”是什么意思,就用不着解释了。这大概就是古时奇人异士众多,而今时几乎绝迹的原因。总之,心清才能心诚,心有多清就有多诚。心有多诚就有多大的力量,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清之后,《周易》云:“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地。”心因至为沉静而相通天道,进而通于天地变化。这背后是一种高度的感应力,对于诚,心清如同本体,感应则是起用的法则。最浅显的例子,就是你对一个人有多少真诚,对方是能感应到的,作不了假,有真诚才有感应,有多少真诚就有多少感应。人都是如此,何况对天地,有感天动地的诚心,才有感应天地的能力。

这种感应天地的层次,类似于今天前沿科学所说的高维。三维时空只是高维时空的降维展开,因为这种展开才有空间和时间,时空只不过是一种假相。这就像一张二维的纸展开在三维里,从一个角到它的对角既有距离,跨越也需要时间,沿对角卷曲折起,这距离和时间便不存在了。高维,正是低维的折叠卷曲,维度越高则越接近究竟真实,维度越低便越如虚如幻。

在这样的层次,有了这样的感应,像王阳明那样的预知,以及至亲之人的心灵感应之类,就是再自然平常不过的了,因为十世古今已归于当下,无边刹境都凝在心头。反过来看便是,你没有那些神通和能力,就是因为你的诚不够。神通能力的大小,是完全与诚的程度成正比的,比如占卜准不准,首先要看你有多心诚。

所以太多人把诚看得太简单了。一切所谓的德,本质上都是道。诚,也是如此。

再说那莫测的力量。

王阳明祈天那样的能力,又是怎么回事?要知道,这种能力跟绝大多数神通有着根本的不同。多数神通只是顺应于天道,即使是看似主动的占卜和风水,也只是以天道为指引,脱不去一种被动性。王阳明的祈天则是改变了天道原有的运行轨迹,其中有着很强的主动性动机。

要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引出两个概念:“暗能量”与“诚力”。

物理学中就有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说法,不仅在宇宙中的比重远远大于看得见的物质,作用和主宰性也要远远更大,只是很难观测,目前只是存在于为了解释宇宙加速膨胀和失落物质问题的科学猜想中。这个猜想是可信的,因为如此才合乎阴阳之道。

物理如此,心理也是如此,我们的潜意识就是我们的暗能量所在之处,其作用和主宰性同样远远大于显意识,这谁都有体会。所以西方潜意识心理学大师荣格,才对易经占卜原理和作为密宗传统修持能量中心的曼荼罗高度痴迷。有个词叫“暗潮汹涌”,世间的一切事情,底下也都是暗能量在涌动,最终也受这暗能量的支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意。

暗物质也是物质,暗能量也是能量,并没什么神秘,只是难度量、不可测而已。这就好像海,海平面或许是明媚平静的,可以一眼望去;海面下则越往深处越是无尽的黑暗和秘藏,深邃莫测。我们每个人和我们的生存,也是这样明暗的两层,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却都只是在最上面那层扑腾。

至诚所沟通的能量层次,正是暗能量这一层。人在这一层拥有的能力,就是诚力。这诚力静,就是多数神通那样的顺应之用。这诚力动,则就是王阳明祈天那样的改造之用。至诚之时,人的暗能量与天地宇宙的暗能量相通一体,自然就既可以静处其中,也可以动于其内。所谓动,就是主动和调动,主动的是你之至诚,调动的是天地之力。有几分诚,便得几分诚力。

这动的一面,就是道教所说的“愿力”。道家高度重视发心和发愿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修行的前提和基础,立为道教之根、如来之种,甚至说这可以得到道长的加持、得道长接引而往生净土,道理就在这里。鬼神有没有,我们暂且不说,但无论如何,他们也是这种高阶和深层能量的象征。西方的吸引力法则,说人的心念如何会招致相应的事物和境遇,本质上也是愿力的体现,因为这心念就是有所向而行的。

王阳明以至诚祈天的灵验,就是来自这里,是以愿力调动天地间的暗能量,来使事情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就算我们对祈天这种事情存疑,也要承认这种暗能量层次的诚力调动,是真实不虚的。

那么应该怎么做?

诚是如此重要,要做到却是极不容易的。诚的基础是心清,众生则往往心浊。诚的反面是虚伪,众生却皆在欺人和自欺。修诚,等同于修心和修道。

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王阳明都将“诚意”作为《大学》的主旨和为学的头脑,直到提出“致良知”。这却不是一种舍弃和替换,而只是一种发展和深化。当王阳明最终将目光锁定致良知的时候,其实是说良知是诚意的本体,致良知就是抵达诚意的路。诚意需要心清,致良知则需要省察克治心中的私意,殊途而同归。

王阳明说致良知是简易直截的,只需跟随良知的判断。诚意同样是简易直截的,是否诚于本心,是否诚意待人接物,只是你愿不愿意的事。

如果肯,就是通往至诚、拥有诚力的起点。

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

王阳明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王阳明已经是平定藩王之乱的大功臣,却依然遭受其他官员的攻击。当年进士考试由礼部负责出题,策问题中涉及心学,出题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责王阳明,可见王阳明的处境之艰难。

尽管如此,王阳明在压抑自我、反省己过之后,坚信自己的学说正确、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这让我们看到,心学的一大真谛,内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而是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是一种骨气和硬气。这其中,既有当下人心危机的根源,也有对治的药方,心病还须心药医。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心包含宇宙的一切信息: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人心无所不包,原本就是像天那样深不可测。只是这样高远和深邃的心,却常常被私欲所填充,所以失去了本来的高远、深邃,不能够无所不包,不能够海纳万物。

万事万物万理,都包藏在人的心里。圣人内心光明,能够映照万物。普通人的心,因为私欲和妄念的遮蔽,昏暗、浑浊,失却了那份光明。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历经坎坷,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

他的成长经历,也为我们指出了人类心灵的无限可能性,甚至包括身体健康和改变命运。

修好自己这颗心

可以百病不侵

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

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

王阳明说:“经常保持快乐、乐观的心情,即为功夫。”

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两个得相同疾病的人,一个人性格开朗,另一个人性格忧郁。

那个性格开朗,能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个性格忧郁、遇事悲观的人好得快。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即使碰到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心态积极,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满乐观的意念,大脑处于这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激素。

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哀声叹气,处于一种苦闷怨怒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所以如果能修养自己的心,不论什么事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促使身心处于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

王阳明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一篇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

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

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要知道,在遥远的路途中,餐风宿露,攀越崖壁,行走于高山野岭之顶,经常是饥渴劳累,筋骨疲惫不堪,而又有瘴厉之气时时侵扰着身体,如果这时又有忧郁哀愁积于内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而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已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毒之气的侵害,但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悲悲切切、忧郁哀愁的。

正因为王阳明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份愉悦、快乐的心情,被贬谪到龙场那个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正证明了拥有好心情的重要性。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经历,与王阳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他被元军俘虏后,经受了三年非人的关押生活,始终刚毅不屈,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在《正气歌》中,文天祥说:

我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即使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面也像夜晚一样黑暗。

连牛马也一起关在这里,我吃的也是像给鸡、鸟所吃的粗劣不堪的食物。

一到下雨或有霜露的时节,牢房里就四处漏水,地上被冲出道道沟沟坎坎。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寒来暑往,说也奇怪,我居然什么病也没有生。

这其中哪有什么技巧,只不过是我身怀浩然正气,各种病邪怎能侵袭我的身心呢。

可见,心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巨大,有时甚至关乎生死。

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和掌握自己的心境。

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内心普遍受到各种压力的侵扰,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调整。

修好自己这颗心

可以扭转命运

王阳明针对练习书法曾说:“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

这种方法他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大秘密:你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形成的心理图像,会将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虽然无数坎坷,历经磨难,但令人惊奇的是,每当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总有贵人出现,机遇也总在那看似无望的时候到来。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无意中运用了这个方法。

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

在这种状态里,呈现在他心中的心理图像,必然是积极向上的,既有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也有对事业的热切期待。

精神如此专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将美好而光明的东西吸引过来。

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

这时,他心中对自己的期待,就会有意无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极的层面上。

比如借了别人一笔钱,他往往会这样想:“生活真艰难,我什么时候才能挣到这笔钱好尽快还给人家呢?”

心里总有一种忧虑、焦急的想法,这样脑海里浮现出的必然是生活艰难、钱很难挣到的心理图像。

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这些负面想法上,自然就把与之相应的东西吸引过来。

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 “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发挥主导作用。

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达到成功。

修好自己这颗心

需要高度自律

王阳明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白天做功夫觉得烦扰,就静坐;如果懒得看书,就去看书;这是对症下药。

他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在于做到克己自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

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

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

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

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也许有人不赞同做事要强迫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而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做事,以为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

因为据研究,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但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情愿和心情愉悦的事?

除非是好逸恶劳,娱乐享受。

越有用的事情做起来越不舒服。

所以要考虑人性的弱点,对此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主张:咬牙做去!

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就会变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

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可以说,世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切的伟人和成功的人,都是对自己够狠的人。

人都有习气,蒙蔽了自己的心,习气和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

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

这就是王阳明为我们指出的路。

所以,凡事多强迫自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为和成功。

修好自己这颗心

需要减压心灵

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读书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牵累了。

这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内耗。

这内耗则来自内心对得失的计较。

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会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会思虑做得好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这就是计较,内耗也就开始了。

焦虑也是如此产生的。

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而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高效状态。表面上他很努力,其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投入,效率很低,当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和效果。

怎么应对?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容易察觉并去掉。

比如读书的时候,知道有强记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求快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争强斗胜的心不对,就去掉它……

如此一来,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标与追求,这样心灵就能从眼前的事情中脱身出来,立于更深、站在更高去看待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计较了。

这样就能做许多事而不为其所累。

这是怎样一种心灵境界呢?

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

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心灵只有如此,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悠游自如,从容不迫,应变无穷。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种“心如明镜”的状态,才能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点。

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则说:欲速则不达。

尽管我们想快,但心理急躁,就会失去冷静、从容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感到艰难和痛苦,就会以更糟的心情来对待生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其实我们的心灵本来有着惊人的能力和智慧,在没有外物干扰、宁静平和的状态下,能以更高的效率、更正确的方式来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状态呢?答案就是一个字:闲。

白岩松说:“发呆,喝茶,看四季变化,都被认为是无用的事,都不做。那有用的事如何提升呢?大家有创意的时间吗?一有空就掏出手机,时间立刻被填补,手机拿走了人们的无聊,也拿走了伴随着无聊的伟大创意。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喝茶发呆时想出来的,相反忙碌的时候没有想出来。”

闲有两种,一种是人闲心也闲,给自己一些时间,从繁忙中脱身出来;一种是人忙心不忙,这是需要靠人的闲去养,和在觉察克制中去修的。

无论哪种,其实对我们做事都更有利。

这也是庄子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不要像一个美国社会学家所说的:中国人活得太累了,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成功和拼搏……

我很奇怪,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疲惫不堪,身体也越来越差,却成绩甚微,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

若能把心中之贼破掉,学业、家业、事业就会改观,人生问题就能釜底抽薪地解决掉。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有时间读书吧,肚子空空,一切皆是妄语。

《传习录》上记载

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

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

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

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说

“晓得”是第一义,

“记得”是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

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

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王阳明心学的读书法则就是,不苛求你记住,也不苛求你全部理解,圣贤所要求的是让你通过读书而使自己心体光明。

读书的目的是培养自家心体。

先看看吧友人,日后再探讨。

妃子笑于珠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290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99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021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34评论 0 2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1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51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02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05评论 0 19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86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76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00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60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5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85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9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