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本文参考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以时间顺序,对中国最有影响的儒家、道家、墨家、佛学等各阶段主要代表人及思想进行汇总。

      先秦哲学产生背景:周朝没落,大小诸侯各自称王,混战不止。有学之士开始流入民间,官、师分离(周朝之前只有官家才能著书、教学),私塾兴起,学派林立,最终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但是都依托于中国当时是封建国家,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生产力决定了生活与思想,因此所有学术思想都围绕人在社会安身立命进行展开的。

    各家学派都源于官、师分离后产生,周朝之前只有皇族及官员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后来各门学术原来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他们或者本人就是皇家人员,或者是服事皇帝统治者室家而有世袭职位的专家流落到民间,开始产生了各种“家”。于是有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他们名为"儒"。也有战争武艺专家,他们是"侠",即武士。有说话艺术专家,他们被称为"辩者"。有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的专家,他们被称为"方士"。还有可以充当封建统治者私人顾问的实际政治家,他们被称为"法术之士"。最后,还有些人,很有学问和天才,但是深受当时政治动乱之苦,就退出人类社会,躲进自然天地,他们被称为"隐者"。

   而各家来源,引用后汉古文经学创始人刘歆评说: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儒家

一、 儒家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研究日常生活与处世的哲学,积极入世,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1.孔子(公元前 551年-公元前 479年)。核心思想:一是行仁义、忠恕之道。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二是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通俗点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什么社会关系就负什么责任。恪守本分,以正名。也就是礼的精髓。“正名”对后世影响极大,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无论哪个学派都绕不开的话题,甚至皇位更替、国战都是如此。三是天命。名言"无所为而为",通俗说法就是“尽人事,听天命“知其不可而为之”,《魔道祖师》的云梦江氏的家训就来自这。孔子认为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只要努力尽到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我想如果这样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

2.孟子(公元前371一前289年)。核心思想: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本身无所谓善恶,但是由其本性发展不受外界的影响最终发展的是“善”的一面而不是“恶”,用现在的话讲有点像进化论。孟子认为:善是人的天性,恶是动物本能,人区别于动物,所以自然发展是朝人的“善”发展,而不会倒退。二是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有人伦以及建立在人伦之上的道德原则,国家和社会起源于人伦。同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把恻隐之心推广到国家上,他就是施仁政,行王道,也就是“内圣外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这也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三是孟子宇宙观:宇宙在实质上是道德的宇宙,人的道德原则也就是宇宙的形上学原则,而人性就是这些原则的例证。一言概括为“万物皆备于我”。用现在的话来说“天人合一”。而要达成就得养“浩然气"。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可以叫做"知道"。道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道。另一方面,孟子叫做"集义",就是经常做一个"天民"在宇宙中应当做的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家孔孟之道在于仁义,足见孟子对后世的影响。PS:《将夜》轲浩然的浩然气就是出自这,孟子姓孟名轲。四是人的四端,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因此“仁、义、礼、智”是人的四端,生而有之,也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思想的成熟及伟大之处,对儒家思想影响极深。

3.荀子(公元前298一前238年之间)一是性恶论。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因此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而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所以需要人为地用礼义法度来制约人之恶性。二是隆礼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级而治是荀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主张,其中,“隆礼”最为突出。荀子认为人之性恶需要用礼义法度来加以制约。礼即是礼节、礼仪,还有调节的功能,当人要满足欲望,需有礼予以调节,礼使人的情感雅化,净化人性之恶。因此儒家崇尚礼制,以礼法治国,社会分工有严格的等级礼制,不可逾越,“隆礼重法”被称为“帝王术”沿用二千多年,足见影响。荀子还延伸孔子的“名”,认为一切名都是人造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三是天常人用。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认为,世界万物是有规律的,但是人可能通过掌握天命而掌控发展,你看是否象极了现在我们说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天再怎么有“常”,人也能使用它。所以荀子的观点比起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也”更进了一步。

二、继承与影响:孔子以后儒分八家,谁最像孔子的继承人?其实都是几千年没定论。但我个人认为孟子更像,荀子毕竟生的晚受其他学派影响更深。孔子强调“礼”的重要性,孟子在这一基础上继承了他的学说。“礼”不单纯是一种制度,而是有内在含义的。它更强调的是用“礼”这种方式来唤醒人们心中的情感。但荀子就演变成了治理、约束人的外在规矩,更像法。从天命上看,孟子的天人合一,比荀子天常人用更贴近于孔子的“尽人事,听天命”。

儒家对后世的影响,孔子是创始人,自不用言说。孟子有点像理想主义,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提升对后世积极的影响巨大。但是荀子作为现实主义是集大成者吸收了儒、道、法等思想为国家治理提供依据,后续朝代更替,无论何家何派占主导地位,“隆礼重法”从未改变。其门生韩非子、李斯最后成为法家大成者也就不足为奇。法家的理论基础也是人性恶,必须以法制之。法家以“势、法、术”为宗旨,就是以法律代替君王行使权威管人、用人的方法。但是法家成也秦国,败也秦国,还有纵横家这两家都因秦国灭亡成为了替罪羊,从历史舞台退出,但法治因为政治实用性及汉朝尊儒(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被沿用。甚至可以说各朝统治者是"儒表法里",但是在实际上,不论儒家学说、法家学说,各有其应用的适当范围。儒家学说的专用范围是社会组织,精神的和道德的文明,以及学术界。法家学说的专用范围则限于实际政治的理论和技术。

儒道墨三家人生观区别可以用孟子的话概括,孟子以"距杨墨"为己任,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主要体现在爱人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而道家强调自身。儒家认为,仁爱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而道家更爱将自己与天地相融。


                                                                  道家

一、道家强调人的内部自然发展的哲学,所以也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消极出世,代表人物是老子、列子、庄子。

1.老子(春秋末期,生卒年不详)。核心思想:一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万物之所以生者。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不能像万物那样"为"。可是万物都生出来了。所以道无为而无不为。道,让万物做它自己能做的事。也就是道法自然。"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认为:人应该过顺德而行的生活,顺其自然,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这里超越了善恶之说,所以与儒家有根本的冲突。老子认为每个事物都从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而德就是朴的极致,所以提倡返朴归真,也叫返璞归真。二是“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天下大乱,不是因为有许多事情还没有做,而是因为已经做的事情太多了。圣王首先要消除乱天下的一切根源,然后,他就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如老子名言:“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治”就是”黄老之学"的核心思想,秦统六合以后,由于秦法、赋役严苛,百姓苦不堪言,验证了老子物极必反,导致秦灭亡,汉初期需要修养生息所以开始“无为而治”,但人性恶,一旦经济生产恢复了,无为而治就有人动歪心思不听管了,因此汉武帝独尊儒术以集权。所以说学派思想盛行都是由社会环境及政权需求而产生的。三是道无名。老子认为有名,都限于"形象之内"、即限于实际世界,无名者都一定超乎形象。道家的"道"就是这种"无名"的概念。老子的主要观念道常无名,也就是道常在却不可言论,不可具体形象化,形而上的东西。不可言但是道常在。道生万物,虽然万物都永远可变,在变,可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身不变,这个就是道。而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就要走向反面,这是道的运动规律,道以其柔弱去发挥作用"。为了避免物极必反,所以无为而治,互相印证。

2.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号“冲虚真人”庄子称能御风而行,(如果事实那真是修仙的祖师爷啊,不过庄子的文字都大开大合,比如鲲鹏、逍遥游)。核心思想一是虚即道:表示冲虚自然,不执不为之义。它既是宇宙生成的起源,即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据,又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根本准则。列子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消解种种执著,上达于虚无之境,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这一以“贵虚”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体包括以道为本、齐物为一、体道求真、无心之境、安命处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二是传承了老子"反者道之动"“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说得通俗一点,不过是强调人们当不执无为、体悟自然之道生活而已,也就是贵虚。这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理想原则。无心之境:列子认为无心之境即是冲虚自然之境,人达于此境,他的生命意义就发生了根本转变,虽有限而具有无限的意义。他身处尘世中,却无往而不顺通。因此,无心之境所显现的是一个完全自由自在的心灵。不过列子一直隐士清修,被后世称达到“和光同尘”的境界,所以声名不为人知。三是齐物为一:以列子得观念,事物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因此,执于物我、内外之分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只要齐物为一,即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力命论:列子既不突出“天”之“命”,也不突出“人”之“力”,“知命之行,知事之变,才全也。所安者自然,所体者自解”从而引申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是不是很熟悉?猜测儒家荀子得“天常人用”就是从中吸取得养分,所以荀子是集大成者。主要也是当代人得主题思想哦,深入人心啊!

3.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核心思想。一是相对幸福。庄子《逍遥游》故事所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庄子认为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再也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界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他可以说是已经得到了绝对幸福。就是现在说得"以理化情"。有个典故,庄子妻死,其鼓盆而歌就是列证。这也是庄子逍遥游得核心思想。但庄子得游世思想常带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与寻求个人内心安宁的传统的自我保护。二是庄子和老子都主张不治之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者道之动"。他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他的论证是,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名言:“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宥,就是听其自然,不加干涉。这是庄子得主要处事观点。"无用之用"庄子用取消问题的办法,来解决先秦道家固有的问题。例如,哲学既不能使人长生不死,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穷。可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从这可以看出,庄子的朴素辩证法,特别是在万物齐一得思想体现。甚至超越当时主流观点提出"不知之知"。三是“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空间、人的心灵氛围的角度去投视“道”。他在老子的道亦气和有与无的关系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又继承了列子的思想。他亦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相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道”的特点,具有绝对性、创造性、永存性、普遍性、无为性。庄子提出"不知之知",认为圣人应该通过有知然后弃知达到不知,从而与宇宙合一,而不是像婴儿的无知,有本质区别。类似《倚天屠龙记》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的套路。

二、继承与影响: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最主流的两个学派。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读杜甫和李白的诗,可以从中看出儒家和道家的不同。这两位伟大的诗人,生活在同一时期,在他们的诗里同时表现出中国思想的这两个主要传统。老子的思想传承,有的继承了他批判和超越的精神,形成了老庄学派;有的继承了他贵生重生的思想,形成了杨朱学派;有的继承了他经世致用的理念,形成了黄老学派。其中黄老学派契合了治国安邦的时代潮流,受到了诸侯们的青睐,逐渐成为了当时道家思想的主流。

  孟子的"距杨墨”,这里的杨氏就是杨朱,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贵柔而杨朱贵己,乃自成一家,史称“道家杨朱学派”,但是其全真保性很得老子真意。其核心思想“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也就是“不拔一毛以利天下”的意思(一毛不拔这个成语的由来),不被庄子接受,后世多斥杨朱之说“自私”、“颓废”、“堕落”,且杨朱无著作传世,因此后世无传承。但当时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说明在当时其影响,亦说明了墨家的影响,同时其“重生、全真保性”对道家影响极深。

    庄子在《庄子·天下》第一次提出内圣外王的概念,儒家哲学的代名词,人们一般称儒家思想实际上即“内圣外王”之道,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所在,所以后来哲学都是相通的。说庄子就必须提到他的好友惠施,名家的创始人,天天跟庄子一起辩论所以思想相互影响,都是开先河的辩论家。《惠施十事》其相对论、合同异的思想影响最深。"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暗合庄子的万物齐一。至于名家另一位大成者公孙龙则与惠施观点完全相反,其“离坚白”将事物独立化,最著名的论点“白马非马”被人熟知。名家当时称为“诡辩”与人无用所以没落了。名家是逻辑学、认识论与辩证法的践行者,跟阴阳家的“五德始终”也就是探索自然科学的宇宙产生论是最符合现代哲学概念的学派,可惜时代限制了。


                                                                墨家

一、墨家,孔子之后,下一个主要的哲学家是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是军事行动的团体。代表人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79一前381年)。核心思想:一是兼爱: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墨子出于游侠,兼爱正是游侠职业道德的逻辑的延伸。这种道德,就是,在他们的团体内"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无论亲疏,一视同仁,都爱之”后面延申到对世上所有人。墨子也提仁义,但是跟儒家不同,墨子认为仁、义是指兼爱,仁人、义人,就是实行这种兼爱的人。二是非攻。游侠的另一精神是非攻:既反对侵略战争、保护弱小,但是正义的讨伐并不反对。根据历史改变的电影《墨攻》就是最好的列证。墨子还发展了侠的职业道德,那是非常强调团体内的服从和纪律的,即国家理论,国家之所以产生是为了制止人们由各行其是而产生的混乱。因此必须有一个国君顺应天意而产生,国君怎么产生的,选举产生的,选天下贤者立为天子,通过天帝的意志设立的了。然后这个概念引入是为了天志、明鬼铺路,类似宗教集权,便于军事化管理。三是"天志","明鬼"。是为了政治功利性行为,为是管理军事团体而创造的信仰。意思就是天帝存在,天帝爱人,天帝的意志是一切人要彼此相爱。天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除了天帝,还有许多小一些的鬼神,他们也同天帝一样,奖赏那些实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交相"别"的人。但是这些是无本之源,跟兼爱、非攻一样不适应当时现状,所以无法成为主流学派被沿袭,也算是其消失的根本原因。

二、继承与影响: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代表人就是墨子;墨子死后墨家分化,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说白了就是用逻辑方式,树立墨家的观点,反驳名家、道家的辩论,后期墨家逻辑学可以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媲美,在中国逻辑史和世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后期墨家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比如机关术天下无双、创造很多实用工具。但是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爱思想不利于封建主集权,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


                                                                阴阳家

一、阴阳家是研究宇宙产生的原因及规律,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代表人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核心思想:一是大九州说.先秦之前人以为世界只有生活的陆地范围,中国四周有海环绕,称中国四周的海为“四海”。海是天的尽头,所以有“天涯海角”“四海之内”之说。但邹子的大九州论,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九大州之一,每个大九州又分小九州,沿袭了九州之说又提出更广义的九州。而打破九州中央理论的是阴阳家的大洋学说,这一海洋理论,批评了陆地体系的小九州,重构了海洋体系的大九州。自然容易引起人们对海外世界的遐想。是地理科学的一大进步。中国人的“远洋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即是由另一位齐国术士开创,他就是忽悠秦始皇派船队东渡扶桑海中求仙的徐福。二是五行论、五德始终。阴阳家认为,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他们还认为,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是一致的。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士,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木盛于春。这就是宇宙构成的规律,朝代的顺序,也是和五行的自然顺序一致的。以土德王的黄帝,为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以木德王的夏朝,为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以金德王的商朝,为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以火德王的周朝,将为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以水德王的朝代,又将为以土德王的朝代所克。如此完成了这个循环。所以皇帝的正式头衔仍然是"奉天承运皇帝"。所谓"承运",就是承五德转移之运。三是.阴阳论。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也是宇宙产生的原理。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这种思想,在中国人的宇宙起源论里直至近代依然盛行。 后来,阴阳就与《易经》融合,所谓"八卦",每卦由三条连线或断线组成,二卦组合起来,得六十四卦。各卦中的连线是阳的符号,断线是阴的符号。乾卦、坤卦分别纯粹由连线、断线组成,所以各是阳、阴的典范。乾坤结合而生其余六卦,这种过程,也就是阴阳结合而生天下万物这种过程的象征。阴阳结合而生万物,与男女结合而生生物,是相似的。由此可知。阳是男道,阴是女道。

二、继承与影响:阴阳家的理论被秦始皇采纳后,为他的称帝及其统治服务,才会有徐福出海。后来汉家董仲舒吸收了阴阳家思想“王者受命于天”为集权统治提供了依据,因被吸收融合了所以阴阳家没存在的必要了,就此消亡,其他学派也是此原因逐渐消失,但思想还是一直得以传承,为封建集权使用,特别是"天人感应"论。有两种学说进一步解释了这种感应的原因。一种是目的论的。它认为君主方面的恶行,使"天"发怒。这种怒造成异常的自然现象,代表着"天"给君主的警告。另一种是机械论的。它认为君主的恶行自动造成自然界的混乱,因而机械地产生异常现象。全宇宙是一个机械结构。它的一部分出了毛病,其他部分也必然机械地受到影响。这种学说代表了阴阳家的科学精神,而前一种学说则反映了阴阳家的术数根源。

        还有法家跟名家前面也简单的介绍了就不多说,然后其他如农家、医家、兵家、杂家等等好多学派因为很多都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跟儒道墨阴阳家的影响没法比,也可以说一个是哲学理论派,一个实用派。而这里要讲解的是中国哲学就不再提了。

      以上为先秦。 后来秦朝一统六合,百家争鸣不再,文化思想根据政治需要求以一家为主导,各种哲学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特别是汉朝继承了秦朝统一文化的思想,开始独尊儒家。汉代儒家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形成的思想体系为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后面朝代更替学派融合一个朝代基本一般独尊一个思想,因此可以按朝代顺序划分。



                                                                秦汉

秦朝是法家,但因严法厉,赋税重,秦国统一后朝代过短,因此未出现儒道大家,但从统一思想文字尺度等对后世贡献巨大,而到了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代表人董仲舒。核心思想:

1.大一统。从秦始皇统一开始为了统一思想,就尝试以法治国,但民感酷暴,因此汉朝初期先找到温和的道家,无为而治恢复的社会经济,因此道家黄老之学盛行,出现了文景盛世。但随着经济发展,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应社会,因此汉武帝找到中庸的儒家,儒家的礼制、仁从内在道德、外在制度上都便于约束人的行为,便于集权管理。因此被极力推行,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措施是所有官员选拔考试必须以儒家经典(经学、六艺)为基础,也就以后科举的雏形,从此儒家成为唯一官学,也奠定了孔子国学之父的地位,甚至封圣。孟子的理想学派跟荀子的现实学派分别形成了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从此古、今学派之争拉开序幕,古文学派研究先秦及经学进行注解为中国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现实学派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依据。到了清朝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大兴文字狱,经世再无致用,开始流行考据学。

2.天人感应。董仲舒吸收了阴阳学派的思想,天地阴阳、五行学说在这里充分解释,并形成了天人感应学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因此、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最具影响力的是他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加强了皇帝的权威和神圣性,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皇帝必须注视天的喜怒表现,而人是天的人间表现,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汉朝的皇帝,以及以后各朝皇帝也或多或少地是一样,就是用这一点检验他自己和他的政策,一旦出现灾异使之不安的时候,就试图改正。

3.以德治国。董仲舒吸取秦灭亡教训,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时的弊政,进行“更化“。他的“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礼义仁德来限制对人民剥削,维持和巩固汉王朝统治阶级专政。他认为,严刑峻法,给统治阶级带不来稳定的统治秩序,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并上疏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秉承上天的意思进行办事,因此,应该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此政策一直沿用。

4.三纲五常。董仲舒在继续发扬儒学的正名及四端越说,提出三纲五常,被后世所熟知。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三纲之外,还有五常:仁,义,礼,智,信。三纲是社会的伦理,五常是个人的德性,这五种德性与五行相合。

传承与影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以儒家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其最著名的是“天人三策“。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也给后世学派方向及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基调。



        三国魏晋南北朝

    三国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

1."玄学"是一个新名词。"玄"是黑色,又有微妙、神秘等意思。《老子》第一章 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玄学"这个名称表明它是道家的继续,也称为“新道家”,但是佛学也属两晋谈玄的内容。这里的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还用他们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维系儒家的“礼法”、“名教”、“人道”等思想。对于先秦道家天、人的观念,有为、无为的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社会形势变化了,新的制度和道德就自生了。郭象认为任它们自己发展,就是顺着天和自然,就是无为,反对它们,固执过时的旧制度和旧道德,就是人和人为,就是有为。

2.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目的论。 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祖述老庄”,调和儒道。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梦觉、本迹、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道家所具备重视的思想,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同时玄学又融合了名家的思想,新道家研究了惠施、公孙龙,将他们的玄学与他们所谓的名理结合起来,叫做"辩名析理",这就是新道家的主理派得思想。PS;上面已经说过从庄子跟惠施开始名家跟道家思想已经相互影响,所以这里名家被道家学派吸收不足为奇。

3.新道家、主情派。由于对社会失望,一些人积极出世,关注自我感受,对于超乎形象者有所感觉,即有超越感。这种超越感是风流品格的本质的东西。具有这种超越感,并以道家学说养心即具有玄心的人,必然对于快乐具有妙赏能力,要求更高雅的快乐,不要求纯肉感的快乐。在西方,浪漫主义往往有性的成分在里面。中国的"风流"一词也有这种含义,尤其是在后来的用法上。可是,晋代新道家的人对于性的态度,似乎纯粹是审美的,不是肉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

4.佛学的传入。因为世人对这个朝代的悲观,人们疾苦,而佛就是教人脱离苦海的方法,因此给佛学传入发展提供了土壤。佛学的形而上与道家很多思想相一致,有坊间传闻佛学是老子西出函谷关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有一种文化自信,只要文化相同就是同类,不以种族地域为界限。因此佛学在中国经过斗争后与道家思想的融合变成了中国的佛学得以发展。

传承与影响:每逢乱世,文化就会异常活跃,初秋战国、民国时期,各种思想如雨后春笋,相互碰撞融合。而三国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这是一个在政治、社会方面的黑暗世纪,悲观主义极为流行。有些方面它很像欧洲的中世纪,时间也有一段是同时。这时候,在欧洲,基督教成为统治力量;在中国,新的宗教佛教迅速发展。可是若是说,这是文化低落的世纪,那就完全错了,——有些人就是这样说的。恰恰相反,如果我们取文化一词的狭义,那就可以说,在这个世纪,在几个方面,我们达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绘画,书法,诗歌和哲学在这个时期都是极好的。因朝代更替,汉朝势危导致国家分裂,汉朝思想已经失去人心,导致这里对于两汉文化开始了摒弃或者说修正,探索新的出路,也是这导致了文化的复兴,但此阶段哲学文化兴趣跟春秋战国不一样,这期间主要是对先秦文化进行注解、发展认识、具体化为主。


                                                            隋唐五代

隋朝道教、佛教兴起,到了唐朝儒家重回官学,儒释道全面兴起。

1.隋唐五代哲学是中国儒、道、佛三家并行发展,他们认识到佛教、道教和儒家伦理纲常都是对巩固封建统治有利的,所以推行“三教”并用的政策。佛教宗派哲学开始空前发达,走上政策舞台。隋朝的王通首先提出儒、释、道三教归一的理论,以儒学为主,调和释、道二教。这时佛教宗派哲学在雄厚的寺院经济的物质基础上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到了武帝也是唐后期,国家的实际经济利益受到寺院经济的威胁时,可见佛教影响之大,当时寺庙土地不用纳税,僧人靠农民供养,形成了当时社会上的一大问题,从而逐渐威胁到了唐朝中央统治,于是开始了灭佛行动,佛教受到了严重打击,不过唐武宗去世后,佛教又开始兴起。隋唐五代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中,是上承魏晋玄学,下开宋明理学的重要环节。

2.佛教的基本理论。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后形成中国佛教(除藏教外),有八大宗,如禅宗、净土宗两大中国佛教宗派,然后经过发展,中国寺庙基本都是禅宗跟净土宗双修从此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随着唐朝全面发展,宋朝基本合为一体。但无论哪个宗派佛教核心思想是一样:都是教人脱离苦海不进轮回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说白了就是“苦、集、灭、道”四真谛,具体点就是:一“因果”,前世的因造今世的果,今世的业又在下世报,人生极苦,所以每一世都需要修行,这就是宗教,给人一外在超越、超乎形象的信仰,二是讲有、无,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所有固有性、恒常性,比如人:新陈代谢,此刻与上一刻不可能一模一样,那就可以说“无恒常的我”简称“无我”,对事就是“无常”,既然无常、无我,又何来的贪嗔痴恨爱恶欲?佛教都是这样教人面对痛苦,信仰未来的。是否感觉很啊Q?而修行具体措施佛家讲究修菩提心,也就是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只有修菩提心才能结善缘消除业果。

3.禅宗:禅宗的第一义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作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有为,可能适得其反,可以理解为生活劳作就是修行,是不是跟道家很像?禅宗第二义顿悟,也就是立地成佛,禅宗有一句常用的话;"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叫无得之得,跟道家的不知为知有的相似。但是作为宗教不可能不修行,禅宗用的是静默,也就是打坐悟禅,观省自身,才能顿悟。禅宗不立文字全靠悟,所以禅宗是为有悟性的人准备,而普通人悟性不够怎么办?那就净土宗。净土宗核心讲究循序渐进,按照教义修行就行。每天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自有佛法加持,引导到西方净土。所以现在看到的寺庙要么打坐要么念佛。但藏教未与中国融合,还是比较原始的印度教义,也可以称为密宗。所以修行条件更多,比如苦修、仪式等。

传承与影响:唐朝的儒教、道教一直延续先人的脚步进一步探索,虽然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没有出那种影响具体的大师,因此算是承上启下。但是佛教确以黑马的形式空前发展,同时从东汉开始道教借鉴佛教的组织形式,以道家跟阴阳家为基础也开始兴起、壮大(道家跟佛家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这之前中国只有哲学流派没有宗教组织。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中外交通发达,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地理学、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成就,推动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因此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大师批判佛学形而上,但是对其没有实质的冲击。唐朝是以强大的实力、自信包容了一切思想流派的共存。为宋朝的思想融合及发展奠定了基础。唐朝还有个重要的贡献是古文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经过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共称为“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使文学更易懂,表达思想更贴近百姓,不用限定于骈文,因此极大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宋元明清

宋元明清是儒道释全面融合,形成了理学。特别是宋朝出现了很多大师。其核心思想分两个条路线。

1.理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又称道学(理学的创始的目的是为了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去论证“圣人之道”和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所以他们为了达到将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的目的,也开始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统一于“道”。所以也称道学)也叫新儒学,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许多前贤大儒在评价宋明理学时经常说“儒表佛里”、“阳儒阴释”,因为尽管宋明理学所说的是儒家思想,所使用的是儒家术语,但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所以佛儒道融合。 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 “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一称心学,以陆九渊、陈献章、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宋朝一直在致力于宇宙与人的统一,从周敦颐试图用太极图解说,邵雍试图用阴阳八卦解释、张载用理、气就解释宇宙发生论,然后二程最后形成理学的雏形。PS:这五位儒学大师互为师朋,相互认识,甚至住一起,所以相互影响,最终推动了理学的形成,被传佳话。说明师傅、朋友的重要性啊。同时二程两兄弟一个是心学一个是理学的创始人,两人思想很不同,但都是广义的理学。

2.程朱理学(二程跟朱熹):朱熹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把“一理和万理”看作“理一分殊”的关系(就是说天地间有一个理,而这个理又能在万事万物之中得以体现,即每个事物中存在自己的一个理)。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就是说事物都有相对应或对立的一面。这些对应、对立的方面是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性即理”。朱熹认为“理”是天的本源,赋予人跟物上面就称为“性”所以说性就是理。这个理存在人心就是性,表现于外就是情,所有心统一了性跟情,所以有“性情”之说,心虽然包含性,但不能说心就是性,更不能说心就是理。朱嘉坚持“性即理”说,而陆九渊、王守仁则主张心即理说。性即理与心即理是朱陆之争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成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水岭。

3.陆王心学:心学从陆九渊发展“心即理”到王守仁(王阳明)集大成,所以称为“陆王心学”,请注意朱熹是宋朝,所以程朱理学一直是主流,王明阳是明朝人,明朝心学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当然从广义上将,心学也是理学一种,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所以一直延续叫宋明理学。“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的概念,心有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用现代的话朱熹跟王阳明的根本就是观点,就是现在哲学辩证的基本观点: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源?是物质决定了思维,还是思维决定了物质。王阳明另一个理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既然心就是宇宙,那做人做事就得从认识自己的心开始,除恶就善,也就是致良知,然后再根据良知行事,将自己的心与行为统一起来,这才是我们的准则,才能成为圣人。同时朱熹与王阳明的思想区别,可以从《大学》里面“格物致知”这句话的理解出发。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规律也就是理从而使自己认识事务的规律。而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处理事务去除的杂念,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所以间接体现了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

传承与影响: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教、道教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是不是突然发现,这里没有说过元朝跟清朝,原因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元朝是蒙古,清朝是满族,在那时候都是外族,虽然采用的是中国的文化治国,但为了统一思想,巩固政权,基本以镇压思想为主。特别是清朝的文字狱,让大家文不敢言,从而没有大的发展,但是清朝的考据学就此发展,因为清朝学者只敢埋头对古人书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等。这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去伪求真的态度,影响很大,特别是现在对学术研究基本都是用考据学的方法进行的。


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到现在,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经过西方思想的冲击。现在最主要的体现在中西之争上。中国一直研究的内圣外王之道,如何修身养性,也就是内在超越。而西方的哲学一直离不开宗教,围绕宗教信仰与科学真理展开的,也就是外在超越。面对全球化经济、文化的冲击,现在国学界普遍流传一种悲观思想“现代中国出不了国学大师”。在快节奏、经济决定一切的时候,沉下心修身、研究国学还是很有难度的,只能希望我辈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569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499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271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87评论 0 20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74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7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11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36评论 0 20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97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07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93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1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74评论 3 23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5评论 0 19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26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27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