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建武十七年,五十多岁的马援因南方交趾徵侧、徵贰两姐妹起兵叛乱,奉诏南征。

当马援还在前线忙于四处搜捕余孽、抚境安民时,收到了一封从家里寄过来的书信。信中说道,他的侄儿马严和马敦在家里经常喜欢讥笑和议论别人,而且还喜欢结交那些游侠,这让马援很是担心。

因为,马援生平对于这种“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的行为,是:“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马援深深知道,两个侄儿此时正值青春期,在交友方面,稍有不慎就会被误入歧途。

回想起自己当初也像侄儿一样,幼年时父母就早早亡故,是几位兄长承担起了养育他的责任。他们曾教他学习《齐诗》。可是他却不愿意拘泥于这些章句之间,所以便早早的离开了兄长去边郡耕作放牧。

马援到现在还记得大哥马况对他的鼓励:“汝大才,当晚成。”

他知道这是大哥在鼓励他,以给他信心,所以,他也常常对朋友流露出他的志向:“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许多年以后,大唐才子王勃也在《滕王阁序》中也写下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千古名句。

可是,千年以后,当我们读这些奋进激昂的诗句时,却感觉处处透露出一股“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凄凉。

对于朋友,马援也时常仗义疏财,不计报酬。

当时,他在边郡耕作放牧几年以后,不仅身边聚集了几百个已经积下了数千头牛、马、羊,稻谷数万斛。但是最后他却将这些财产全部赈给了一帮兄弟朋友,并且说道:“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

他不愿意做一个“守财奴”。

而马援也没有想到,一千多年以后,这个词语竟成为了那些爱钱如命之人的代名词。

此时,又正值王莽末期,四方兵起,马援成为了隗嚣的部下,并且很受器重。

后来,刘秀经过六年的东征西讨,已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东方,与西北陇右的隗嚣、西南巴蜀的公孙述形成了鼎足之势。

当时,刘秀已经称帝,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而公孙述则在蜀国称帝,其益州之地尽归公孙述所有。

出身于陇右大族,闻名于陇西的隗嚣,则左右摇摆,一直还没有想好依附于谁,于是派马援分别去公孙述和刘秀那里去探听虚实。

当马援见过公孙述的所作所为以后,便回来告诉隗嚣道:“公孙述只不过是个井底之蛙,而他却妄自尊大,您不如专意经营东方。”

他早就听闻刘秀才能勇略,胸怀豁达,有高帝刘邦之风,所以他劝说隗嚣不如选择投靠刘秀。

接着,马援又去洛阳拜见光武帝刘秀,当时还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不得不说,马援不仅在相马方面有惊人的才能,在相术方面也有着惊人的智慧。

隗嚣当时虽然表面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归顺了刘秀,并将他的长子隗恂派去洛阳做了人质,可暗地里却又与公孙述相勾结。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当时马援以他的眼光来看,公孙述和隗嚣都不是一个成大事者之人,如果继续跟着隗嚣绝对是死路一条,于是,他选择跟着光武帝刘秀去平定天下,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后来,在攻打隗嚣部队时,由于马援熟悉那里的地形,于是他就创造了一个“聚米为山”的新型兵法大计。

就是命人取些大米来,然后在光武帝面前用米堆成了山谷沟壑似的山川形势,然后再在上面向众人分析敌方阵地的具体情况,以及军队在各道路上如何进退的计划。使得刘秀大喜道:“虏在吾目中矣。”

就这样,在马援的帮助下,隗嚣的主力军基本上已被汉军消灭。

而马援所使用的“聚米为山”,正是现代指挥员研究地形和作战方案以及演练战术使用最早的“沙盘作业”。

这时候,刘秀的皇帝位子终于坐稳了,只剩一些边疆之地时常有小股力量搞一些破坏。

而此时,大多数当初跟随刘秀打天下的开国元勋也都选择交出了兵权,疏远名势,在家整饬家规,教养子孙。比如邓禹,比如贾复……

可是马援却英姿焕发,“老当益壮”,依旧活跃在战场上,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南征交趾。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听说了两个侄儿在家里犯了他的“大忌”。

于是,便在百忙之中立即抽空写了一封家书寄了回去,就是史上有名的《诫兄子严敦书》。

信中他训诫两个侄儿:“背后莫论人长短,闲谈莫道国政非!”

还劝诫:“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他亲切地称呼小辈们“汝曹”,教育他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好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但嘴里不可说。”

后来,这一段话,被著名书法大家颜真卿在去抚州赴任的路上,作为一句警句,将它书写成一幅书法作品《书马伏波语》,送给了白云堂道士谭仙岩。

这一句警语即是:马伏波语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闻而口不可道也。”

马援还在书信中告诫两位侄子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但学习时要有选择性地学习。

同时,马援还从他们身边挑选了龙伯高和杜季良两个熟悉的人物,作为他们学习的“正反面教材”。

马援认为龙伯高为人诚恳厚道、谦虚清廉,说出的话也没什么可以挑剔的,是值得他们学习的。

如果学他的话,至少“刻鹄不成尚类鹜”。

也就是说,画天鹅不像的话,至少还会像只鸭子。

可是杜季良这个人虽然豪侠好义,喜欢主持公道,但是又太喜欢乱交朋友。如果向他学习,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狗”。

意思是,学习杜季良,有可能会堕落为一位轻薄子弟,就会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本来想画只老虎,却画成了一条狗。

所以,马援并不希望他们向杜季良学习。

马援以自己一生的经验,敦敦教诲两位侄儿如何做人,如何择友。

与其说,这封家书是马援对两个侄子苦口婆心的教诲,不如说这是他留给后人最珍贵的政治智慧、修身标准以及为人处世之道。

然而,这封家书在此时,已为马氏后来的灾祸埋下了伏笔。

两军交战,家书肯定是避免不了要经过检查的。所以,这封信的内容理所当然也被许多人知道。

结果,这封信便被杜季良的仇人利用上了。

他们马上向皇帝上书控诉杜季良“为行浮薄,乱群惑众,伏波军万里还书以诫兄子,而梁松、窦固以之交结,扇其轻伪,败乱诸夏”。

这份奏折,不仅控告了杜季良的恶行,还连带上了刘秀的两个女婿梁松和窦固。

气得刘秀当即就将这两位女婿请到宫里去教训,并将马援的这封诫书拿给他俩看,以证明事情的真实性。

吓得梁松松和窦固连忙叩头求饶,直磕到头破血流,才让皇帝消了气。

所谓“游侠”,他们兴于战国,是一群重情重义、勇于救人急难,受人称赞的人。比如专诸、荊轲、聂政等。

但是发展到汉代时期,这时的“游侠”,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变了“味”。

他们虽然依旧好客厚施,豪侠仗义,却也经常欺凌孤弱,恣意妄为。有时候甚至还劫财掠货,独霸一方。

所以,此时的“游侠”在朝廷官员的眼里已经是“无赖之徒”的代名词。这也难怪刘秀会大发雷霆。

清代学者金缨在《接物》中说道:“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马援在信中告诫侄儿们不要妄谈是非。可是,他在信中细数龙伯高和杜季良的优缺点时,又何尝不是在论人长短?

致使梁安和窦固怀恨在心。

经一年多的浴血奋战,马援带领军队全歼徵则、徵贰敌兵,捷报传入京师,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马援又乘胜进击九真,扫除了叛军余党残部,至此交阯叛乱全部肃清。

为此,马援在当地立下铜柱,作为汉朝最南方的边界。

后来,这根铜柱也被人称作“马援铜柱”、“马援柱”、“马柱”。也成为了历代文人骚客在诗赋中经常提起的历史古迹。

马援在得胜归朝之前,还留下了一批将士在古代广西沿海地区与当地的土著民族“同为生聚”。而那些留下来的大批将士也与当地人进行了通婚,他们繁衍后代。

后世历史典籍称这部分人为“马留人”。

马援凯旋回京之日荣耀之极,刘秀不仅赐他兵车招摇过街,并许他朝见时位次九卿。当时,他的好友孟冀也前来迎接他,并向他祝贺。

可能是孟冀心疼他这位老友年岁已快过花甲,不忍心让他在外面奔波劳累。

又或许是这位聪明过人的孟翼,这时候已经听到了什么“风声”,于是好心劝马援功成身退,在家好好享受人生。

但是马援却豪气不减当年,大声说道:“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从此,这一句“马革裹尸”成为了众多英雄的至理名言。

原来,马援得胜回朝之时,早就听说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边,还想向皇帝请求去征战,并立下了“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誓言。

孟冀也只能无比钦佩地为他点赞说道:“谅烈士,当如此矣!”

果然,一个月以后马援又去北边征战匈奴、乌桓,一直到第二年才回来。

马援回来后就生了一场病,梁松前来探望他,并以晚辈之礼拜于他床下,马援却以是梁松长辈为由不做任何回礼。可梁松却认为马援这是目中无人,瞧不起他,于是在心里又添了一丝恨意。

建武二十四年,当武陵蛮(亦称五溪蛮)反叛消息传入京城时,震动了整个朝廷。

《南史.夷貊传下》:“居武陵者有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谓之五溪蛮。”

更糟糕的是,刘秀所派遣的平叛军队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个时候,朝廷急需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来扭转战局。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年已六十二岁的老将马援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请求带兵出征。

可是刘秀担心他年事已高,再也无法承受战场的艰险困境,于是便没有同意。

然而,马援却再次向刘秀请求,掷地有声地说道:“臣尚能披甲上马。”

刘秀只好让他试一试。

要知道,那时候将士们身上的盔甲起码有二三十斤重,此时马援却精神抖擞地穿着一身盔甲,威风凛凛地坐在马背上,洋洋自得地向皇帝展示着自己的雄风,真可谓是“烈士暮年,老当益壮!”

引得皇帝刘秀也忍不住了笑了起来,说道:“矍铄哉是翁也!”夸他是一个有精神的老头。也同意了让他去武陵平叛。

马援离开京城的那一个晚上,与他的好友杜愔告别之时说道:“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这个时候马援仿佛已经感觉到了这次征战的危险。

他不怕战死沙场,因为“马革裹尸”是他毕生的志愿。但他害怕的是一些权贵子弟不会听从他的意见,特别难以调遣,这在战场上将是最致命的大忌。

因为,这一次刘秀配给他的中郎将是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他们全都是京城里的贵族子弟。

当时,马援率部队到达下隽时,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经壶头山,一是经充县。

经壶头山,路近,但山高水险,经充县则路远,道路平坦,但粮运不便。

以耿舒为代表的权贵子弟们建议从充县出发,而以马援的经验则认为打仗当优先考虑粮食,所以不如直进壶头,扼其咽喉。

因他们意见不统一,便上表请皇帝裁决,不过,最终皇帝还是同意了马援的意见。

但是没想到当时天气酷热难当,好多士兵都染上暑疫而死,就连马援自己也身染重病,部队顿时陷入了困境。

马援只得命令士兵靠近武溪河岸的山边凿成窟室,以避炎热的暑气。虽困难重重,但马援却一直壮心不减,常常拖着病体查探敌情。令手下将士大为感动,不禁热泪横流。

有一天,马援的门生爰寄生,在攻敌失利的情况下,吹起了一首哀怨的笛曲,马援听到以后,感慨万千,随口吟了一首诗:“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淫。”

烈士暮年,虽壮心不已,奈何却被毒疫陷于此地,马援忍不住仰天长叹,发此浩歌,真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然而,军队陷入困境之时,耿舒这些贵族子弟,不仅不同马援同仇敌忾,反而写信告诉哥哥耿弇,将一切责任推到了马援身上。

说大家困在壶头都是因为马援用兵像西域的“贾胡”(读gǔ hú,指经商的胡人),到一处就止步不前,所以失利。而且还放马后炮,说:“这些后果早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这口气,仿佛他耿舒就是一个料事如神的小诸葛。

当耿弇收到此信以后,便立即报告给刘秀,而刘秀也在不明白前方的真相下,立即派遣虎贲中郎将梁松去责问马援,并命他代监马援的部队。

没想到梁松到达部队时,马援已病死。于是梁松便新仇旧恨一起算,干脆趁机诬陷马援。

刘秀大怒,命令立即追缴了马援的新息侯印绶。

所谓“墙倒众人推!”

马援一死,那些以前对他不满意的人,当然也包括窦固、杜季良之类,他们都开始出来说马援的坏话了。

就连当初马援从交趾拉回来的“薏苡仁”,也被他们说成马援“搜刮”了一车“珍珠文犀”之物回来,致使皇帝大怒。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薏苡之谤”。

马援最终践行了自己“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豪迈人生誓言,却给亲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悲痛和恐惧。

马援的家人根本不知道皇帝为何如此震怒,更不知道对朝廷如此忠心耿耿的马援究竟身犯何罪。

他们惶惧不安,就连马援的尸体运回来也不敢大张旗鼓地埋到马家祖坟,只能悄悄在城西买了几亩地草草埋葬了事。

还有那些亲朋故友也不敢去马家吊唁,那情景,谁见了都觉得太过凄凉。

可怜马援戎马一生,替东汉王朝立下了如此汗马功劳,只因龙颜一怒,终究是“一腔热血付东流!”

葬完马援以后,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援的妻子儿女们便一起到朝廷请罪,这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梁松和窦固在背后放冷箭。

马援夫人知道事情原委以后,先后六次含泪向皇帝上书,申诉冤情,刘秀这才同意他们好生安葬马援。

后来一直到永平十七年马援夫人去世以后,朝廷才为马援聚土为坟,植树为标记,建筑祠堂。

没想到南征北战的伏波将军,一生战功无数,最后却倒在了这些小人的口舌之下,这个教训不可谓不大。

马严、马敦至此以后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终成当朝名臣,被时人称为“钜下二卿”。

当马严知道窦固也参与了陷害叔父的勾当以后,于是劝马援夫人取消了堂妹与窦家的婚约,并建议将堂妹送进了宫里。

后来,马援的这位小女儿最终成为了汉明帝刘庄的皇后,并被世人称为“汉代皇后之最贤者”。

也许是马援的言传身教吧,这位马皇后从小就博学多才,能够背诵《易经》,喜好读《春秋》、《楚辞》,最喜欢《周礼》和董仲舒的著作。

她还为东汉显宗皇帝刘庄编撰了《显宗起居注》。

这本书是历史上最早专门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著作。

而且,马皇后写史,比班昭补写《汉书》早了大约二十多年,因此她又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女史家。

想起马援,你或许就会想起“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画虎类犬”……等成语。

但是,如果你以后想起“含饴弄孙”和“车水马龙”时,就会知道,这是出自于马援的女儿马皇后的口中。

正是因为马援的家风家训,才使得许多马氏后人谨遵教诲,出了诸如马严、马敦和马皇后等才华横溢的人物。

比如马严的儿子马融,就成为了东汉时期最著名的经学大师。

如今在华南大地、越南多地,还有广西、湖南、广东、海南等省,到处都修建了伏波庙,以此来纪念这位东汉名将马援。

其中以广西横县的伏波庙规模及影响最大,入选“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后来,与马援相隔一千多年的王阳明,五十六岁时,也受朝廷之名前往广西思恩和田州平定叛乱。

在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王阳明,在归乡途中去拜谒了伏波祠。

他突然想起了自己15岁时,梦中曾来过广西的伏波庙,拜谒了供奉在这里的伏波将军马援,而且还在梦中吟出了一首《梦中绝句》诗:

“卷甲归来马伏波,

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

六字题文尚不磨。”

没想到四十年后,他在平定广西叛乱后,也将像马援一样克死他乡,他们的命运是如此相同。

王阳明说这是天意!

他拜谒伏波将军祠以后,写下了“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的诗句。

其实,也可以说,正是马援的“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和“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影响了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才使得我们中国华夏之地英雄辈出!

最后,以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来纪念这位英雄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16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720评论 1 29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84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245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96评论 3 2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47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77评论 2 3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08评论 0 20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48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57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41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93评论 3 2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53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0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90评论 0 19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99评论 2 27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85评论 2 27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