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立秋庄稼熟,早凉午似蒸。农夫收割忙,棉桃似灯笼。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立秋至,凉风起,一叶梧桐应时落地,一声“秋来了”,惊动了世间万物。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即便暑气未消,秋,都会如约而至,像无形的手将“秋”碑“立”于天地。就等着蛩声渐起,寒蝉低唱;坐着看云卷云舒,天高气爽。有诗云: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立秋至,凉风起,让苦夏已久的人们长舒了一口气。立秋的热断了根,已是强弩之末。诗人齐己在酷夏中抬起头:“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立秋,分秒之间,凉爽之气充塞天地。风吹一片叶,在天地间写了一个大大的秋。清晨醒来,于微寒之际往窗外的植物一瞅,叶子上挂满晶莹的露珠;树上寒蝉振动双翅,声声嘶哑叫着秋凉。立秋,也是一年中最富有诗情的时刻。酷暑已尽,人人喜凉;未及深秋,不必生悲;绿意将褪未褪,草木将黄未黄,伴着明亮而不毒辣的阳光,品尝最宜人的自然。

我国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豆雨初晴浣溽埃,报凉梧叶堕阶苔。一声新雁南楼外,早送西风信息来。立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偏北风的频率迅速增多,夏秋之际,北风刮来,凉爽宜人。白居易有诗说: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披襟有余凉,拂簟无纤尘。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虽说我们现在球天后一般都是西北风,但在局域小气候下,风动幡动。在古代,凉风为八风之一。《说文风十三篇下部首》: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此起于震。八风应节而至,即四立二至二分,风向变。按照风生于震,为四十五日一变风向,立秋,凉风至。

二候白露降。气温的下降水汽凝结,便成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立秋时节,白露初降,到了白露节气,“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秋江清,秋月白。登高双眼空,独步乾坤窄。只手未曾举,黄菊已盈握。”这是一首禅诗。古人将物象归为五行,秋为金,金为白,与秋有关的物候常以白属。素、霜与白相近之意也常出现。

三候寒蝉鸣。“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寒蝉为秋后之蝉。立秋之后还能听到寒蝉凄恻,但到了白露,基本上就听不到蝉鸣,即使偶尔有,也都衰弱无力,像是将死之人的哀告。在古典诗词中,寒蝉成为秋后的独特意象,烘托一种凄凉氛围。魏晋名家陆机写诗曰:“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而郎士元更是赋予了寒蝉一种特殊意象,归乡。“穆陵关上秋云起,安陆城边远行子。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这时节,草木渐黄,秋意更浓,凉风习习,寒蝉啾啾,夏蝉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秋蝉的高声鸣叫,可已经是强弩之末,即是鸣唱,声音也十分悲凉。那槐花的馥郁馨香早已不复存在,偶尔飘来的田间稻香给了人们些许安慰。宋朝刘翰在《立秋》中写:“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小乌鸦的鸣叫不已,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突然之间起风了,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帛团扇在旁,睡眼惺忪下,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瑟,可是醒来去找一无所获,只见满院落满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月光中,秋已经如此之近了。诗人眼中的秋是如此凄美,但天气变化往往更加反常,节气的立秋,只是预示着秋天将要开始,但热气的消散,气温的降低,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才可见效。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那是不可能同时进入秋季的。立秋首先带来的是天气变化,谚语有曰“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通常人们通过两种方法来判断当年立秋的早晚,一种是以农历日期来判断,立秋在农历六月为早,七月为晚。另一种已经在当今科学计算下,已经不甚合理,主要还是第一种。这作为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有很大的作用。

立秋时节,我国东北地区是一片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风吹麦浪,引人遐想。而在全中国的田野里,那就一副浑然天成的油画,色彩斑斓,红彤彤的高粱像一片高高悬挂的红灯笼,金灿灿的谷子在微风中摇晃着脑袋,棉桃宛若飘满雪花的冬日,空气弥漫着各种果香,人们在此时是最开心的时刻,辛勤劳作一年的丰硕成果终于可以收割了。因此,秋季大忙从此时也就开始了,整日在家忙着织布绣花的大闺女们,此时也要抛下手中的活,去田野里帮忙割,打,收,藏。

在甲骨文里,秋字是象形文字,形状像蟋蟀,意思是秋虫鸣叫,禾谷成熟。青蛙叫,大雨到,蟋蟀叫,立秋到。立秋一过,天气转凉,正是一年中不冷不热的时节,而此时正值秋收,粮食充足,马匹也养的膘肥体壮,更重要的是,收割播种都将结束,即将进入农闲阶段。于是,在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文武百官到城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招兵买马,操练军士,以防患于未然。这场面辛弃疾用他精细的笔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场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战鼓之声震寰宇,赢得生前身后名。皇帝此时祈祷国富民强,文治武略,蒸蒸日上。

北国的秋最好,银杏渐黄,黄栌满树叶片的红,天空真正的万里无云,大草原上的纵马驰骋,玉米地里温言细语,山谷间的随意漫步,顺手拾起一片掉落的叶子,秋后邂逅的第一片树叶,当做书签可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可不仅仅只是萧瑟之景,南国的秋来得缓慢,需要细心体会:二十四桥的明月夜,让人身心清凉;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最好不期而遇;各处的残荷,雨声里意境尤佳。

同样,观景的同时,人们对吃也是意犹未尽。他们用特有的饮食来迎接即将到来的物资最为富庶丰盈的季节,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补充点营养,为减肥增加动力,补偿夏日的损失。而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人们会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蒸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古人们评判身体健康的标准那是非常简单的,赵飞燕,林黛玉那样的,吃的不好吧,瘦了必须要补,胖了没事,健康,再吃,当你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胃口出奇的好,这就是养生。这一时节最令人嘴馋的莫过于红烧肉了,口感肥而不腻,软濡香甜,是老小咸宜的食物,而做法也不是很难。将肉切成麻将大小的方块,放到锅里煮5分钟后将肉取出,用凉水冲净盛盘待用。将锅洗净置小火上,锅里放少许底油,随后在油里加20克白砂糖,并用勺子快速搅拌。待糖化开变红冒泡,再放50克水,搅匀后把汁盛入碗中待用。锅里放油100克,待油烧至8成热,倒入肉块。同时放大葱50克,生姜片30克,与肉块搅拌翻炒。一分钟后,将汁分次滴入锅中染色。当肉块变成金黄,再加水没过肉块。随后加适量精盐与红糖,红糖不宜过多,有点甜味即可。最后再放5粒八角,一段桂皮,用小火煮。当肉块变软,一盘香喷喷的红烧肉便大功告成了。红烧肉是热菜菜谱之一,以五花肉为制作主料,红烧肉的烹饪技巧以砂锅为主,口味属于甜味。充分体现了本,菜“浓油赤酱”的特点。有的人喜欢吃瘦肉因为瘦肉有嚼劲,有的人喜欢吃肥肉因为肥肉香,有的人觉得瘦肉偏硬,难以嚼烂,有的人觉得肥肉腻,难以下咽,可惟独红烧肉这道菜,肉是五花三层,经过制作之后,香甜松软,入口即化,滋味妙不可言。

杜牧在诗《秋夕》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立秋时节,昼夜温差大,白天酷热,夜凉如水,适逢七夕,人们在夜色中乘凉,看天上的牛郎织女星相遇空气中没有了白天的燥热,温良夜色下,弥漫着温馨浪漫的气氛,这是这个时节最为温情的时刻。织女是七月之星,在男耕女织的那个年代,想要去追寻一段属于自己的爱情,那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只能寄托于神话,表达自己的美好夙愿,而这个节日,也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七夕的爱情文化蕴藏是民俗文化中的瑰宝,这种爱情文化,是华夏独有,是先民对于爱情的感悟和体验,是华夏文化特有的情怀。将中国人天长地久的爱情发挥的如此唯美,如此浪漫。相比之下,红玫瑰与巧克力美则美已,外来传入,却无灵魂可言,便觉其俗矣。年年的七夕,年年的相聚,把千年的浪漫撒向人间,将永恒的甜蜜涂满天宇。天地合一,鸟兽同乐,还是大地、山川、河流为你们歌唱为你们祝福。中国的情人节,升得那么高,走得那么远,爱得那么痴迷,敢问天下,有哪一个人种的爱情能像中国人这样具有绝世的诗情与画意?在浩如烟海的民间传说故事中,要以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传说最切近人们的生活,最富有魅力,最牵动人心了。它从三千年前一对银河两岸星座的闪闪微光,发展到一对夫妻悲欢离合的神话,并经世代补充完善,成为最美丽的传说,以致幅射到生产民俗、伦理道德和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教导我们懂得为什么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立秋后降温往往是由于下雨,一场秋雨一场寒。俗语道:立了秋,把扇丢。从传统养生的观点来看,秋三月是草木渐渐枯萎的季节,人们应当早卧早起,适应天地变化。《黄帝内经》也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闻鸡起舞是最符合秋天作息的,立秋时节,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但此时,衣服不宜穿太多,以免影响身体机能,对气候变化缺少抵抗力,适应能力下降,会导致病变发生。秋风秋雨愁煞人,寒窗独坐心如捣。秋季草木凋谢,万木凋零,随处可见的萧瑟凄凉景象加上绵绵秋雨的阴冷天气,很容易让人触景生情,心生悲凉忧郁之感。《楚辞·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唐代杜甫在《登高》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字下加心即是愁,从古至今,秋天一直担负着抒发愁思的场景,秋风,秋雨,枯藤,老树,昏鸦,梧桐,寒蝉等意象,让人莫名生出一种悲凉。但是,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悲伤情绪还是应该加以遏制的,秋高气爽,心情舒畅,走到户外,生活不仅仅有小虾米,还有诗和远方,用欣赏的眼光来看风景,用花草来调理心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养生的良方。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015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62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72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86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6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10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71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82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97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51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5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85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5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9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4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50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立秋 (二十四节气之一) 概述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
    皇氏三墳阅读 867评论 0 5
  • 貌美如你 细琢如我
    囍鱼阅读 91评论 0 0
  • 我时常感叹生命奇妙与因缘际会,并不是说我多矫情,而是生活本该如此。by小琦 每每到了夏日,我便总能想起泰戈尔的“生...
    江小琦阅读 932评论 0 1
  • 我们的青春在这里一起度过 ------记载被岁月偷走的这六年 这里,曾经人影绰绰,熟悉的每一位年轻人,他们从开始为...
    高学海阅读 313评论 0 0
  • 大四很闲,挑了一周逃课回家,回家也没什么事,就闲着。白天翻出高中时候的破睡衣在屋里晃荡,傍晚瘫在沙发上,一只眼睛看...
    依然桃子阅读 43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