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那么了解自己的行为?——读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中信版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NO,你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了解自己的行为!”

       读《思考,快与慢》花费了我很长的时间,读的很慢,但并不细致,即使磕磕绊绊的看完了,但是其中有些语句和结论我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甚至心存困惑,即便如此,读完之后,这本书带给我直观的感受就是:我并没有想象中了解自己,保持谦卑,接纳外界的声音,可以避免自己被自己欺骗。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系统,快速思考的系统1和需付出努力,运行更慢的系统2;两个自我,感受当下的经验自我以及记录并作出选择的记忆自我。

       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曰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曰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且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快思考的特点:

   1)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当慢思考支持这些行为时,它们就会成为信仰、态度和意图;

   2)自主且快速运行,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甚至不用付出努力,没有自主控制的感觉;

    3)当发现(搜寻)特殊形式时,能接受慢思考编控来调动注意力;

     4)在接受了一定的训练后,能够做出熟练的回应,产生直觉;

     5)为联想记忆激发出来的各种想法创造连贯形式;

     6)将认知放松感和真理错觉、愉快的感觉以及放松的警惕感联系起来;

     7)区分常态中令人惊奇之事;

     8)推断原因和意图;

     9)忽略歧义,按捺心中的疑问;

     10)夸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环效应);

     11)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真实);

     12)做一些基本估测;

     13)通过常态和原型来表现集合,但不要将两者看成一个整体;

     14)通过测量确定不同程度对应的匹配物(比如音量的大小);

     15)真正去空想,而不是计算(思维的发散性);

     16)有时用简单点的问题替代难题(启发法);

     17)对变化的感知比对形态的感知更敏锐(前进理论);

     18)对可能性做出过高估计;

     19)对数量越来越不敏感(心理物理学);

     20)对损失的反应比获得更强烈(损失厌恶);

     21)严密设计决策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谬误:

     启发法所产生的偏见:

     1)代表性:对结果的先验概率不敏感,对样本大小的不敏感,误解机会(如赌徒谬误),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效度错觉,误解回归性;

     2)可得性:例子的可提取性,搜索集合的有效性,不同任务会引发不同的搜索集合,想象力偏见,相关性错觉;

     3)锚定:不充分的判断,评估连续事件(高估)与非连续事件(低估)的偏差,评估主观概率分布时的锚定;

     其他盲区:

     0)厌恶损失:这一方面导致人们对失败总是难以接受,所以失败的一方常会保持战斗力,即使在知道对方胜利只是时间问题的情况下,输的这一方还是会做无畏的挣扎。另一方面,也导致时刻关注每日的经济波动是种亏本的对策,因为频繁的低额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样频率的低额收益带来的快乐程度更为强烈。

     1)记性不好:人很容易忘记自己正在做什么,更不要说自己做过的事情。同时,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

    2)叙事谬误/后见之明:为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并信以为真,以此来蒙蔽自己。从而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我们队未来的预期。好像当初的每一个决定都至关重要。

     3)关注特例:实际上,相关度和回归度是同一个概念,只要两个数值之间的相关度不高,就会出现回归平均值的情况。

     4)归因谬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错误的原因最重要。

     5)规划谬误:不切实际地接近理想状况的计划和预测,以及自以为可通过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而得到提高。

     6)理论诱导:一旦你接受了某个理论并将其作为一个思考工具,就很难注意到其错误。如果你碰到一个似乎和这个模式不相符的例子,就会认为肯定有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只是不知为什么你没有发现这个解释。你认为这个理论无可指摘,而且很信任认同这个理论的那群专家。

     7)预期原理:通过可能性来判定决策,然而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心理,因为在实际中,人们对结果的重视程度和对结果可能性的重视程度不同。可能性效应会重视不大可能的结果,而几乎肯定的结果相对于确定的结果来说,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

     8)莫比定律:反常规事件会吸引人的注意力,还会使人们认为在相同情况下这些事件也应该是正常的。当你脑海中闪现关于某个事件生动的画面时,这个事件不发生的可能性所带来的影响同样也很生动,因此就被过度权衡。主要注意力和显著性会导致人们过高评估罕见事件的发生概率,也会过高权衡低概率的结果。

     9)眼见即真:我们有限的大脑很难达到逻辑一致性的理想状态,因为我们易受眼见即为事实的影响,不愿动脑筋。

     训练:

     训练自己的决策能力,从点菜开始,利用两种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 代价最小,效果最好。     

     首先,训练自己的快思考能力,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一个可预测的、有规律可循的环境;另外一个是拥有通过长期训练来联系这些规律的机会。不但如此,在这两种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也需要至少一万小时的训练才可以使自己的快思考能力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有所水平。这也说明了,只有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信。

     谬误克服:

     0)厌恶损失:学会商人的思考方式。商人通常都会问自己“与可以得到的其他东西相比,我手里的东西真的是我特别想得到的么?”而穷人只能在不同的损失之间做出选择,这是因为他们对获得和放弃之间的区别很在意。

     1)乐观主义:事前验尸,即考察自己能否承担这次决策失败的风险? 

     2)统计谬误:采用计算方法来确定样本规模,而不是依靠直觉印象做决定(依据统计学观点,我们不应关注当前事件的成因,而应当关注其未来走向)。

     3)锚定效应:有意地“为对方着想”,因为这样能否定产生这些效应的带有偏见的想法。

     4)规划谬误:尽力划分出预测问题的类别,这样才能从分利用所有能够获取的分部信息。

     5)预期原理:要提升预测的准确度,最终的结果应由(简单直接的)公式给出,在低效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例如,婚姻稳定性 = 做爱频率 - 争吵频率)。

     习惯养成:

     1)依靠统计结果来使整体风险降低。

     2)采纳外部意见来进行决策:要时刻注意到,不同的表述使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使他们对该怎么做生成不同的意见。

     3)通过改变参照点来重新架构问题。

     4)降低查看自己投资结果的频率,并在获得广泛思考带来的情感收益的同时节约时间、减轻痛苦。

     5)掌握更为丰富的语言:这对于建设性批评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技能,而为了想清楚未来,我们需要清楚自己过去曾经用来表明信念的语言。

     6)用贝叶斯定理来约束直觉:以相对合理的基础比率对结果的可能性做出判断;质疑我对证据的分析(它们通常都会被夸大)。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揭示了三十多种理性偏差,如启发式联想,包括可得性偏见、锚定效应、直觉判断、光环效应、小数定律、效用层叠、认知放松、典型性偏好、少即是多悖论、因果性解释、均值回归;如过度自信,包括后见之明、有效性错觉、算法判断、专家型直觉、规划谬误、乐观偏见;如前景理论包括风险决策、损失厌恶、禀赋效应、四重模式、罕见事件、框架效应、偏好逆转,还有体验效用、峰终效应等。

1、认知放松:在放松、愉悦的状态下,系统2更不愿意工作,人也因此更容易相信系统1给出的判断。因此清晰美观的字体、简洁明确的描述,甚至是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都有助于让人信服。

2、典型性偏好:人们习惯从事物中发觉和选取典型性样本,不习惯进行汇总和统计。因此,估计一堆线段的平均长度比估计一堆线段的总长度要容易得多。

3、因果性解释:人们习惯于用因果关系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因此故事比统计概率更能说服我们。

4、随机性误解:在一个随机数序列中,8888888和8243296出现的概率是一样,但未经过统计学训练的人很难相信这一点。他们会倾向于用虚假的因果关系去解释他们认为不随机的事件。

5、回归现象:如果学生在日常练习中的成绩是围绕某个平均值波动的,那么一次特别突出的成绩后成绩多半下降,一次特别糟糕的成绩后成绩多半上升。但用因果关系去解释这一现象就会引发错误,比如得到结论说:批评比表扬更容易使人进步。

6、光环效应:我们对事件的判断受到与结论无关而与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物干扰。

7、锚定效应:人们在回答某些问题时会从一个初始值(锚定值)出发,在数值调整到自己认为正确的范围后停止。(比如估算珠峰上水的沸点时,会从100度向下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是不充分的。因此,当你可以给出锚定值时,你就可以影响人们的评估结果。在一个实际例子里,超市以9折促销汤罐头,有一半时间摆了“每人限购12罐”的牌子,这期间买了汤罐头的人平均购买7罐;另一半时间没有这个牌子,平均每人仅购买了3罐。

8、框架效应: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方式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和“手术后3个月内会有10%的病人死亡”,虽然两个表述的意思完全一致,但前者更容易引起受众的积极感受,哪怕受众都是医生(专业人士)。

9、启发式判断:处理自身不了解的问题时,人们倾向于找到一个简单或熟悉的问题,并用该问题的答案替代真正的答案。

10、可得性偏见:评估事件时,我们会给予自己有直观感受的部分更高的权重,即忽略或低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比如,高估自己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程度;高估经常被媒体报道的灾难或疾病的危险程度。

11、自信不可靠:比较可靠的专家知识来自于有规律可循的领域,并应通过长期训练积累而来,比如消防队员、护士,等等。在规律尚未被人类掌握的领域,自信的专家不会比猴子做得更好(作者所举的例子包括股票投资和社会政治)。

12、量化公式可靠:量化公式可以帮助修订主观判断的偏差。比如,有评分表帮助的面试官会比单靠主观判断的面试官做出更准确的面试判断。

13、前景理论:人们规避损失的愿望强于获得收益的愿望,即从损失100元得到的痛苦大于获得100元得到的快乐。从演化角度看,这是因为风险厌恶型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14、前景理论推论:人们倾向于在获得收益时偏爱确定性,在遭受损失时甘冒风险。比如在100%获得900元和90%获得1000元之间选择前者,在100%损失900元和90%损失1000元之间选择后者。

15、禀赋效应:为另外一个重要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 泰勒提出,人们会高估已经获得的物品的价值(因为厌恶损失),除非这个物品的主要属性就是交易(比如钱)。

16、峰终效应:在作者所举的实验中,被试的手被分两次放到冷水中,第一次60秒;第二次60秒+30秒,后面的30秒水逐渐升温,到最后就不那么刺骨了。让被试挑选一种方式再来一次时,多数人选择了90秒的那种!总的来说,人们对某段体验的记忆约等于体验的峰值强度和体验结束时强度的平均值。换言之,比起过程或过程长度,结局更为重要。

最后,重点介绍下前景理论、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三个理论: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卡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

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a)人们面对收益时规避风险,面对损失时偏爱风险。

(b)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损失产生的痛苦远大于等量收益获得的快乐。

(c)人不仅看重财富的绝对量,更看重财富的变化量。即人的幸福是主观感受,幸福程度与参照点或锚相关。

         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的决策模型,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过程,编辑阶段,人们凭借“框架”、“参考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据函数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判断信息。

题3:你会选择哪一个?

A:肯定会得到900美元; B:90%的可能得到1000美元,10%的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大多数人选择A,面对收益时,人们规避风险。

题4:你会选择哪一个?

C:必定损失900美元;D:90%的可能损失1000美元。

大多数人选择D,面对损失时,人们偏爱风险。必然的损失肯定令人反感,使你愿意冒险一试。

题5:不管有你有多少钱,有人额外给你1000美元后,你还可以选择:

A:肯定得到500美元;B:50%概率赢得1000美元。

题6:不管有你有多少钱,有人额外给你2000美元后,你还可以选择:

C:肯定失去500美元;D:50%概率失去1000美元。

按照财富绝对量,理性的选择应该选A和C,这样肯定得到1500美元,比现在更有钱。

但这两种情况评估的参照点(锚点)不同,题5参照点是多出1000美元,题6多出2000美元。相对得到1500美元来说,题5是赢利500美元,题6是亏损500美元,所以,大多数人选A和D。

前景理论经过发展,核心内容包括三个认知特征:

1.人们不仅看到财富绝对量,更看到财富的得失变化量。衡量得失需要参考点。高于参考点就是所得,低于参考点就是损失。

 比如A:同事们年收入6万,而你是7万;B:同事们年收入9万,而你是8万。你选哪个?

大部分人出人意料地选择A,也不愿意选择多1万的B。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参照依赖”。何为“得”,何 为“失”,不过是比较的结果。

2.降低敏感度原则在感觉维度和评估财富变化时都适用。

比如人们一般都觉得900美元和1000美元之间的主观差别,比100美元和200美元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3.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比较和权衡盈亏时,亏比盈的反应大得多,即损失厌恶原则。

比如用抛硬币来打赌:如果正面你输100美元;如果背面你赢150美元。这个赌局吸引人吗?你想参加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失去100美元的恐惧比得到150美元的愿望更强烈。如果想要平衡100美元的可能损失,你希望得到最少收益是多少?对很多人来说,这个答案约是200美元,是损失的2倍。有几个实验测算损失厌恶系数,通常在1.5-2.5之间。

前景理论的两个精髓见解:

得失均可能的情况下,损失厌恶原则会产生极力规避风险的选择。

肯定损失和有可能损失更多的选择中,降低敏感度会引发冒险之举。(必定损失900美元的痛苦,比90%可能损失1000美元的痛苦要强烈)

顽固的“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决策时,会过度偏重最早取得的第一个资讯(称为锚点),即使这个资讯与决策明显无关。

题1:要求受试者估测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成员国中所占席位的比例是多少?

估测前,受试者面前的幸运转盘都会转动一次,上面刻度是0-100。A组受试者面前的转盘只能停在10;B组受试者面前只能停在65。

A组估测值是25%;B组估测值是45%。

这个10和65就是受试者的锚点,一个与问题毫不相关的数值居然影响了受试者的答案。

题2:由两组受试者5秒内计算下列试题:

 A组:1×2×3×4×5×6×7×8 = ?

B组:8×7×6×5×4×3×2×1 = ?

因没有足够时间计算,只能尝试估计答案。

A组的估计是512;B组的估计是2250。

正确答案是40320。最初的数字1和8,分别是A组和B组的锚点,它严重影响你的估算值。

锚定效应揭示人的决策会受到毫不相干的所谓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影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并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锚定是系统1潜意识、无意识、自动发生的,虽然系统2会进行有意识地调整,但往往调整不足而导致决策偏差。

锚定效应是一种极为顽固的认知模式,一种非理性认知偏差。即使你了解锚定效应再多的事实,也不可避免被它影响。

哭笑不得的“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指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表述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决策。

题7:美国正在面对一种异常的疾病,这种疾病可能导致600人死亡。有两种治疗方案:

A方案,可能救治200人;B方案,1/3的概率能救治600人,2/3的概率无人获救。

你会选择哪种方案? 72%的人选择方案A。

题8:美国正在面对一种异常的疾病,这种疾病可能导致600人死亡。有两种治疗方案:

C方案,死亡400人;D方案,1/3的概率没有人死,2/3的概率600人全部死亡。

你会选择哪种方案? 78%的人选择方案D。

你可以看出方案A和C,B和D是一样的结果,但人们在决策时,面对不同的表述,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策。框架效应更像感觉错觉而不是计算错误。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挡。

两种框架下的不同选择都符合前景理论,人们面对正面(救治)时规避风险;面对负面(死亡)时偏好风险。框架效应揭示:人们规避风险或偏好风险,都不是基于事实的。在同样客观的结果中,做出的偏差会随着不同的情况而反转。

再看一种框架模式:

你花100元买了张电影票,到电影院门口时发现票丢了,你还会再买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吗?

如果你到电影院买电影票,发现用来买票的100元现金丢了,你可以用信用卡或支付宝,你会买票吗?

丢了票时,大多数人选择不看电影,不然就是花200元看一场100元的电影,不值。丢了钱时,大多数人选择继续买票看电影。

这个问题涵盖了心理帐户和沉没成本悖论,不同的框架触发不同的心理帐户。比如电影票是存入“娱乐帐户”,丢了电影票,再买票就是损失,损失翻倍超过应有价值,因此选择放弃。而丢掉的钱会计入“一般帐户”,不会影响“娱乐帐户”,因此选择继续买票看电影。

卡尼曼指出,心理帐户是框架效应中的窄框架模式,生活中人们把钱存入不同银行帐户,心理上则是存入不同心理帐户,由心理帐户引发的情绪做出决策。如股票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卖盈持亏现象就是心理帐户作用。

卡尼曼建议人们善用框架效应,采用宽框架模式改善决策。宽框架就是把问题正面和反面4个选项综合考虑后再决策。比如在电影票丢失例子中,因为损失已经沉没,沉没成本应该被忽略。丢了票时,你只要问自己:如果丢了同等价值的钱,还会再买票吗?如果会,那就继续买票吧。宽框架可以导向更理性地决策。

框架效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加油站A,每升汽油6.6元,现金支付可得折扣0.6元;加油站B,每升汽油6元,信用卡支持每升多付0.6元。同样的价格,不同的表述,A加油站更吸引人。

比如医生让病人做手术决定,A医生说,“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是10%”,病人吓得不敢做手术;B医生说,“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病人想都没想说,“医生,你太牛了,我愿意手术”。

比如集团召集下属企业总经理开会,决定:今年亏损,取消年终奖。

A总回公司宣布:今年亏损,年终奖取消。众员工背后皆骂。

B总回公司宣布:今年亏损,年终奖取消,还要裁员。但经过争取集团同意不裁员。众员工庆幸感激。

C总回公司宣布:今年亏损,年终奖取消,并要裁员。众员工皆去老总那里求情。

        未经省查的人生没有价值。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我自己,动物性和社会性交织的一个复杂体,打破了许多理所当然的认识和观念,对行为和情绪,对商业和人生,你的无知和盲目远远大于已知和努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108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699评论 1 2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812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236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83评论 3 2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39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57评论 2 3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04评论 0 20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47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43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33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86评论 3 25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51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0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89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82评论 2 27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81评论 2 27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① 一个月后。 春天。 兰琳左手拖着行李箱下车,立足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四月的阳光和煦的照耀在眼前这片正在盛开的...
    透明的蝶阅读 457评论 8 6
  • 南方的晨雾散去,阳光变得温暖起来,是时候开始穿越整个河南省了。这个地方让人一时不知道如何去描述和表达,他总给人沉沉...
    可悲的马队长阅读 113评论 0 2
  •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直以来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影响着老一辈的人,反观现在,女性地位被抬高了,从我记事开始...
    hlsei阅读 254评论 1 3
  • 《中世纪哲学核心》问题答疑 我们现在回答有关"中世纪哲学核心"一节所提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奥古斯丁说"有多少力量...
    初见四叶草阅读 57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