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拓展阅读

今天解读的书是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尼所著的《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你的内心世界,为你找到经常很纠结的原因,以及你内心常常发生激烈冲突的根源。

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因为我的内心就经常很纠结,有时候会有很多冲突,让我很是困惑。看了这本书,它就像是一面神奇的镜子,照射出我的真实内心世界,让我清晰地看到问题所在,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所以我也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书中,卡伦·霍尼不仅准确刻画了人在现代社会文化中产生的各种内心冲突,还分析了众多人格类型,以及人们为解决冲突所做的几种尝试。不管是哪个阶层、年龄和职业的人,都可以在她的分析中,发现内心隐藏着的孤独、失望、不安全感、讨厌自己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办法。她乐观地相信,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有能力解决内心的冲突和问题,并发展出独立完整的人格。

卡伦·霍尼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她是社会心理学第一批的倡导者,主张以文化决定论取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她一生著作颇丰,《我们内心的冲突》和《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她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你在生活中是否会经常遇到选择难题?比如,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选择什么样的伴侣?站在十字路口的你,是不是常常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

或者,你时不时感到烦躁不安,想要逃离人群,一个人独处?或者表面对领导对他人唯命是从,内心却恨不得揍他们一顿?或者你总想获得更大的权力,为此筋疲力尽,却没有一丝快乐?……或许,此刻,你的内心有无数困惑,甚至会被头脑中突然冲出来的想法吓一大跳?

如果你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如果你常常感到很纠结,如果你的内心时常会爆发激烈的冲突,那么,本书就是你的知音,或许读完之后,它能让你消除一直以来的困惑和疑虑,重新找回快乐和自信。

第二章

内心的冲突代表什么

本节我们首先来看一下:

内心的冲突是怎么产生的?

人内心的冲突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类冲突的种类、范围、强度主要由我们的社会文明所决定。

现在,我们的文明正处于迅速变化的过渡阶段,此时,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和极为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并存,个人需要做出的选择也多种多样,难以决定。

因为经常要进行选择,所以也就有了冲突。一般人,没有意识到这些冲突,也不拿出什么具体办法来解决这些冲突,他们一般顺其自然,任事情自然发展,常常做了妥协,卷入矛盾也不知道。

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呢?

这需要有一定的前提,首先就是: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愿望是什么,或者更为重要的是明白我们的感情内容是什么。比如:我们是真正渴望当律师、医生,还是因为这些职业在我们眼中显得体面、有利可图。我们是真的喜欢某人,还是因为我们应该喜欢他就自以为喜欢他了!

大多数人觉得这类问题简单却不好回答,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求是什么。

其次,由于冲突常与信念、道德观等有牵连。所以,只有我们具备了一套价值观,才谈得上认识那些冲突。

再次,即使我们认识到了冲突,也必须愿意而且能够摒弃矛盾两方面中的一面,才能做出选择。但极少有人能做到断然取舍,因为我们的感情和信念是混淆不清的。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多数人并没有强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不能有所舍弃。

最后,要做出一项决策,决策人必须愿意并有能力对决策负责。这当然包含做出错误决策的危险,但决策者愿意承担后果而不会怪罪其他人。决策者会有这种想法:“这是我的选择,我自己的事。”他首先必须具有内在的力量和独立性,我们现在多数人都达不到这一要求。

任何人都存在相互对立的内心冲突,只是根据内心冲突的激烈程度,可以分成两类。

一种就是普通人,普通人必须做出的选择是两种行为模式之间的选择。任选一种都在情理之中,都是在统一完整的人格指导下做出的选择。

另一种则是神经症患者,他们内心的冲突会异常剧烈。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普通人内心冲突的夹角只有90度,或者更小;而对神经症患者来说,这个角度可能是180度或者更大。

还有一点就是普通人和神经症患者在意识的程度上有差别。正常范围内的冲突是完全可以意识到的,而神经症冲突,总是无意识的。一个普通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冲突,但只要得到一点帮助,他就能认识到冲突的存在。但神经症患者的主要冲突,往往被牢牢地压抑着,要克服巨大的阻力才能将它们解放出来。

那什么是神经症呢?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主要是由人的内心冲突所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症状。

神经症患者内心的冲突各种各样,那么,是否有一个最核心的冲突,主导了他的外在表现以及人格呢?通过研究,卡伦的确找到了:

基本的冲突。

我们可以从儿童身上,去挖掘一下基本冲突的本质,即:

孩子内心对外界的几种感受。

首先,外界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容易让小孩产生不安全感,就如同他处在一个潜在的充满敌意的世界里,孤立无助。

外界环境的不利因素有很多,比如:直接或间接的严厉管束,冷漠、错误的培养方式;对孩子个人要求的不尊重,缺少指点,对孩子轻蔑,过多赞扬或毫无赞扬,父母之间不和迫使孩子站在某一方反对另一方,给孩子委以重任或任其无所事事,过度溺爱和保护,对孩子不公正、歧视、言行不一等。

其次,在孩子的感觉中,世界潜伏着虚伪。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确实是虚伪的,其余的可能是他在父母的行为中感到矛盾时产生的反应。

最后,因为这些虚伪感,小孩就会产生不安全的状况,他感到困扰。于是开始自己摸索生活的道路,寻找应付带有威慑性的世界的方法。尽管他势单力孤,充满疑惧,他还是无意识地形成了自己的策略以及在对付环境中发挥各种作用的力量。

在这么做的时候,他不仅发展了相应的策略,也发展了持久的性格倾向,这些倾向变成了他人格的一部分。卡伦把这些性格倾向称为:神经症趋势。

通常情况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他所感知的外在世界,调整他内心的这几种感受,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模式,也可说是三种心态。

一,当小孩感到软弱无力,孤立无助时,他愿意正视自己的感受,即使他会自我疏远、心存疑惧,但他还是想争取他人的温情或依附他人,即亲近人。如果他家里的人发生争执,他就站在最强有力的一边,通过与强的一方保持一致,获得一种归属感、支撑感。

二,当小孩感受到周围的敌意时,他愿意正视自己的感受,所以,开始盲目地怀疑他人的感情和意图,并以自己所能想到的方式进行反抗,即对抗人。他要成为强者,击败别人,不但是为了自卫,也是为了报复。

三,当小孩觉得自己与别人的共同点太少,别人不理解他时,若他正视这种感受,就会既不想归属,也不想反抗,而是保持与他人的距离,即回避他人。他会树起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以大自然、玩具、书和梦组成的世界。

每个人都会有这三种心态,正常情况下,这三种态度不会相互排斥:一个人应该是既能屈从于人,也能够气势凌人,还能够规避他人的。三者可以相互补充,和谐统一。

但是,对于神经症患者而言,这三种态度总会有一种占主导,从而主宰着他的实际行为。而且,患者无法协调这三种态度:他要么屈从,要么对抗,要么回避。因为他不能灵活应对外界,所以,他不会顾及自己当时的行为在那个场合是否合适。

如果让他换一个别的方式行动,不同于那个主导的态度,他就会惊慌失措。当三种态度都在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来的时候,由于它们本就相互矛盾,所以患者就会陷入强烈的冲突里无法脱身。

由此,卡伦得出的观点是:产生于相互矛盾的态度的冲突,构成了神经症的核心,因而被称为基本的冲突。

第三章

解决冲突所做的努力

在孩童时期,人就会发展出各种不同的行为特征,而当他陷入冲突时,就会成为神经症患者。为了解决各种冲突,维持表面完整的人格,他会做出各种尝试,从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他自己愿意接受的表面人格特征。

在每一种这样的类型中,我们都会发现对他人的基本心态才引出了或至少有助于引出某些需要、品质、敏感、压抑、焦虑,以及一种特定的价值。下面我们就具体说说:

都有哪些神经症人格?

第一种是屈从型人格,这是患者做出的亲近人的尝试。

这种人对温情和赞赏有明显的要求,尤其需要一位“伙伴”,比如,朋友、情人、伴侣等。这个“伙伴”能够完成患者对生活的一切希望,能帮助患者决定善与恶。

但是,他的这些需要是强迫性的、盲目的,受挫后便产生焦虑或变得颓丧。这些需要所产生的作用,几乎不依赖于患者个人对他们的真实情感。

由于这些需要的盲目性,屈从型人格的人总爱强调他与别人趣味相投、气质相近,而无视他与别人的不同。

患者对安全感的要求太迫切,所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他需要别人喜欢他、需要他、想他、爱他;他需要感到别人接受他、欢迎他、赞赏他、他也需要有人帮助他、保护他、关心并指导他。

在他的这种努力中,便产生了某种品质和特征,从而铸成了他的性格。他能敏锐地感受到他人所需,会努力做到无愧于别人对他的期望,但也因此无法看到自己的真实感情。他变得“无私”“富于自我牺牲”“无所求”,只有一点是他不断要求的,那就是别人对他的温情。

其实,这些品质并不像他本人以为的那么宝贵,尤其是他并未让自己的感情或判断介入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是盲目给予,同时又不由自主要求得到同样的回报,如果没得到回报就深感不安。

伴随着这些属性并与它们重叠交叉的是另一种特性,表现为回避别人的不满,逃避争吵,躲避竞争。他总是使自己从属于别人,站在次要的位置上,把显赫的地位让给他人。不管自己是否有过失,他处处谴责自己,自我检讨、致歉。这些态度不知不觉会逐渐变成明显的压抑感。他不敢坚持己见,对人不敢批评指责,不敢发号施令,不敢突出自己。

这类患者还会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多渺小可怜”的感觉。他还会认为别人理所当然比他优秀。他会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对他的看法来评价自己。因此,别人的任何拒斥对他都是灾难性的打击,他会失魂落魄,并以最大努力来挽回拒斥者的看法。

所有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一套特殊的价值观。它们涉及善、同情、爱、慷慨、无私、谦卑。而对于自私、野心、粗心、放荡、权势等,他是深恶痛绝的,虽然他同时也暗暗赞赏这些属性,因为它们代表“力量”。这套价值观会形成一整套思维、感觉、行为方式,即一种生活形态。

患者表面对人非常关切,实际上他对别人缺少兴趣。他更多的是藐视、无意识利用、控制、支配他人,凶狠地想胜过他人或成功报复他人。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到威胁,维持表面完整的人格,这些攻击性冲动都被压抑下去了。被压抑的敌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以不同程度爆发出来,表现为不时的恼怒和情绪恶化。

其次,是攻击型人格,这是患者做出的对抗人的尝试。

这类人认为“恶”是理所当然的。在他看来,生活就是一场大搏斗。攻击型患者的需要带有强迫性,这些需要是由他的焦虑引起的。他的需要源自他的一种感受:人生是一个搏斗场,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伴随着这些需要的是想超凡卓越、事事成功,几重光环加身或获得某种形式的显赫。为这类目的而进行的奋斗在一定程度上指向权力,尤其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里,成功和威望只会增强权力。这些奋斗也使患者主观上获得了一种力量的感觉。

强烈地想要利用他人,靠小聪明压倒他人,让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这些需要都是攻击型人格的组成部分。患者对待任何局面或关系时都秉承:“我能从中得到什么”的思想。

他给人的外在印象是倔强、坚毅。他把自己的和别人的所有的感情,,都看成多愁善感。对他来说,爱情无足轻重。他绝不承认自己有畏惧,总是竭尽全力将这种情绪严加控制。

他会不惜一切地好斗,不惜死命相争以证明自己正确。他感觉只能赢不能输,因为他输不起。他还会武断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需要这种主观的自我肯定,也会非常渴求名望,因为也能带给他自我肯定。

他对工作孜孜不倦、苦心经营,然而这种对工作的专心致志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只是假象,因为对他而言,工作只是他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

他给人感觉相当压抑。他能公然地说出愿望、发号施令、大发雷霆、自我防卫。但他自我压抑也相当厉害。他特定的压抑并不会立即使我们觉得那是压抑,这些压抑包含在感情领域,涉及他交友、恋爱、表达情感。他甚至认为无私心的快乐是浪费时间。

最后是孤立型人格,这是患者做出的回避人的尝试。

这种人格有两种表现特征,一种是当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紧张,孤独主要是为了避免这种紧张时,想独自一人的愿望才是神经症表现。另一种是对自我的疏远,比如,感情麻木愚钝。对自己所爱所恨所欲所想都不知。

孤立型人格的人都能够带着一种客观的兴趣来观察自己,就像人们观看一件艺术品一样。他们对自己都持“旁观态度”,这与他们对生活的总体态度一样。因此,他们常常是自己内心冲突的优秀观察者。

他们的外在表现是: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保持感情的距离。他们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做出决定,不以任何方式在感情上与他人发生关联,无论是爱情、争斗、合作,还是竞争。当外部世界擅自侵入他划定的圈子里时,他便焦虑不安,这就是他的需要的强迫性表现。

自我孤立型有三种特征明显的内心需要,

第一种是自强自立。他们仍然可以感到真正的快乐,但如果这种快乐离不开别人,他宁愿放弃。他可以有兴致偶尔和几个朋友一起度过傍晚,但总的来说,他不喜欢与人往来的社交生活。同样,他回避竞争、出名、成功,还常限制自己的吃喝等生活习惯,使自己不必花费太大精力就能挣够必须支付的费用。

第二种是保护个人隐私。自强自立与保护隐私都是患者想拥有绝对独立的表现。他把这种独立看作是有积极意义的事。对独立的需要也是强迫性的、盲目的,表现是:患者对任何稍微类似强迫、影响、义务等东西都过度敏感,比如领带、腰带、鞋袜都可能被感觉为压力。患者尽可能逃避长期的义务:要他签一个合同、一张契约,只要超过一年期限,便畏手畏脚,万般艰难;要他决定婚姻大事,更是困难重重,犹疑不决。

第三种是优越感。他对优越地位的要求,有某些特定的性质。由于他畏惧竞争,所以,他实际上并不想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超凡卓越。相反,他感到自己高贵的品质应该被别人一看便知,他潜在的优点别人应该感受到,而不必有意表现。他的优越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他自认为的“独一无二”感,这直接产生于他对“与众不同”的追求。

孤立型人格的人,还表现出压抑一切感情的总倾向,甚至否认感情的存在。任何有可能使孤立者产生依赖性的欲望、兴趣或快乐,都被他看成对自己的背叛,因而加以压制。感情越是被克制,病人就越有可能强调理性的重要。任何亲密持久的关系都必然威胁他的自我孤立,因而可以产生很坏的后果。

自我孤立的患者面对困难局势时,既做不到委屈妥协,也做不到奋起抗争;既不能俯首合作,也不能颐指气使;既不能爱也不能恨,只有一种应付危险的办法——逃跑和躲藏。他们把孤独离群作为一种全面的自我防御手段,他死死地依赖这种手段,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它。

神经症自我孤立的最重要的功用,是使主要冲突发挥不了作用,它是患者用以对付冲突最极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自我孤立者试图通过回避而达到解决冲突的目的。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解决,只要继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价值观,他就绝不可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或自由。

第四章

为了修补受损的自尊

前面,我们说到了神经症患者为了维持表面人格的完整,解决内心冲突,会做出三种主要尝试:亲近人、攻击人、回避人。这几种尝试对应了神经症的三种人格:屈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孤立型人格。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另外一种尝试:

创造理想化意象。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创造一种患者自以为是的意象,或者说彼时彼刻他觉得自己应该是那种形象。

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们这种心中的形象总是与实际相差很多。从本质上说,理想化意象是一种无意识现象。尽管患者的自我夸张在一个外行的观察者看来也是清晰可见的,但患者却不知道他正在把自己理想化。

他也不知道在这种意象中包含了多少奇怪的特点。他也许会隐约感觉到,他在对自己做出很高的要求,但由于他把这种对完美的追求错当成真实的理想本身,所以也就不管它是否确实了,只是为之而自豪。

患者的这种创造是怎样影响他对自己的态度呢?这因人而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兴趣的焦点。

那理想化意象和真正的理想有什么区别呢?

整体来看,理想化意象有一种静止的性质。它不是他必须不断努力才能接近的目标,而是一个他顶礼膜拜的观念。而真正的理想有能动性,刺激人去接近它。并且,真正的理想是促进成长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宝贵的力量,而理想化意象则对成长构成障碍。真正的理想把人引向谦虚,理想化意象则把人引向高傲。

理想化意象主要有以下四个功能:

第一,理想化意象取代了基于现实的自信和自豪。患者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能力持续地被削弱,还因为他对别人的依赖,无论这种依赖采取何种形式。盲目的抗拒,盲目地企图超越群众,盲目地远远回避与他人的接触——这些都是依赖的不同表现形式。

另外,由于他把大量的感情力量都压抑了下去,所以,他让这些感情力量陷入了瘫痪。所有这些因素使他几乎不可能发展成自己的目标。由于患者失去了根基,而基本冲突又造成了他自身的分裂,所以他只能将自己的作用和力量的感觉加以膨胀放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理想化形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确信自己具有无穷的威力。

第二,神经症患者在真空中并不感到软弱,但惧怕这个处处有敌人的世界。他觉得别人随时会欺骗他、贬低他、奴役他,所以,必须时刻提防,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由于在心底深处,他感到虚弱、卑贱,所以,必须找出点东西使自己感到比别人优秀。

这样一种需求,主要包含了想要胜过别人的因素。我们文明制度的竞争性不仅在总的方面有利于神经症的滋生,还恰恰助长了这种对优势的追求。

由于患者的理想是自相矛盾的,所以这些理想没有约束力,而它们模糊不定的特性使患者得不到任何指导。所以,如果不是他对自己创造的理想有所追求,还赋予他的生活一点意义的话,他就会感到生活漫无目的。

第三,防御功能,就是否认冲突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那种意象绝对静止不变。病人不能退让分毫,因为退让就是承认了自己的某一缺点,就会使他与自己的冲突发生对峙,从而威胁到他一手建立的“人为的和谐”。

第四,能体现患者的一种艺术性创造,使对立物显得协调一致,至少在患者本人眼中不再是冲突。

理想化意象是一种解决基本冲突的尝试,它有巨大的主观价值,可以用作障眼术,可以把分裂的人格归集在一起。虽然它只存在于患者心目中,却能对他与别人的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理想化意象可以被称为一种虚构的、幻想的自我。

无论这种理想化意象有多少异想天开的成分,神经症患者本人都觉得它是真实的。他越是执着于构思这一形象,他就越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形象。同时,他真正的自我会相应的被涂抹掉。这些作用全都旨在抹煞真实的人格而突出理想化的自我。

虽然理想化的意象的创造是为了除掉基本冲突,但同时,它又在人格中造成新的裂隙,其危险性更胜过以前。

除了创造理想化意象,神经症患者为了解决冲突,还会做出一种:

外化作用的尝试。

什么是外化作用呢?这是一种倾向,即患者将内在的过程,感受成好像是发生在自身之外,于是便认为是这些外在因素导致了自己的麻烦。外化倾向的目的是回避真实的自我。

外化倾向完全抛弃了自我。患者可以在他的理想化意向中求得逃避基本冲突的庇护所。但是,当真实的自我与理想化自我的差别太大、精神的张力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便再也不能从自我这里找到依靠。于是,唯一能做到的便是逃离自我,把每一事物都看成发自外部。

不仅如此,他会把自己的坏脾气或好心情,失败或成功都归咎于外在因素。他把挫折看成命中注定,把成功看成天成,连心情好坏都是天气的缘故。

外化倾向还会导致对他人和外在条件的过度依赖。不同于对温情的病态渴求所造成的依赖性,而是会将生活无论好坏都取决于他人,从而一心想改变他人、改造他人、惩罚他人、影响他人或保护自己不受他人干涉。

外化作用的另一个不可避免的产物是患者痛苦地意识到一种空虚和浅薄。他不是感受到感情的空虚而是会体验到胃肠的空虚,于是迫使自己多吃来驱除那种空虚的感觉。

下面我们来看看

外化倾向的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自我鄙夷。它的外化倾向表现出来就是藐视他人,或感到被他人藐视,通常二者并存。

有时,维持那种自己就是理想化意象的幻觉对患者很重要。否则,患者就会因为自己没有能力达到理想而感到颓废失望,对自己恼怒。

第二,自我恼怒。通常有三种外化形式:

一,对他人的具体过失感到恼怒,实际上是因为患者恨自己有过那种过失。

二,患者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不管感到恐惧或随时担心连自己也不能容忍的过失会激怒他人。

三,是把注意力专注于身体的不适。患者不知道这是在对自己发怒,便只感到相当严重的肌体紧张状态,表现为肠胃失调、头疼、倦怠等。然而,只要他有意识地感受到这种自我恼怒,所有症状便立即消失。

第三,不喜欢束缚。患者对外部世界中任何类似于束缚的东西都极度敏感。

第四,对童年时期经历的片面强调。比如,患者如果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就会不加考虑把问题的根源归咎到童年时代。他会说他对束缚敏感,因为他的母亲很专横。他不停地追溯童年经历,就是为了使自己相信,他遭受的挫折是身不由己。

外化作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消灭的积极过程。它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病人疏离了自我,而这样的疏离正是神经症固有的现象。由于自我被消灭了,结果内心冲突也被逐出意识。

外化作用使患者更多地责难他人、报复他人、畏惧他人。最后,以外在冲突取代了内心冲突。这是因为外化作用大大加剧了最早引起神经症的冲突,即人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创造理想化意象和外化行为都是试图修补受损的自尊。

第五章

虚假的完美

我们都知道,一个谎言往往会导致更多的谎言,其实虚假也是如此,一个虚假也往往需要更多的虚假去支撑。这样发展下去,直到一个人被缠在蛛网般的虚假中不能脱身。神经症患者企图解决基本冲突时就处于这样的局面。

神经症患者会情不自禁地把一个假解决加在另一个假解决之上,一个一个重叠起来。他创造了一个胜利的、人格统一的理想化自我,但同时也制造了一条新的裂隙。他试图把自我从内心战场中排斥掉,以达到弥合那条裂隙的目的,结果又陷入到更难堪的处境之中。

于是患者无意识中用一些辅助手段来达到虚假和谐的局面。下面我们来看看患者为了对付内心的冲突是怎样运用这些手段的。

第一种手段:盲点作用。

神经症患者的实际行为与他的自我理想之间差别很大,他不仅看不到这点,甚至会对在他面前出现的矛盾木然无知。

比如,一个把自己想成是善良和直率化身的男子,从一个姑娘那里索取钱财,又花在另一个姑娘身上,他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对。

在这个例子中,视而不见的盲点作用就是将潜藏的冲突排斥在知觉之外。我们对事物视而不见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有多大的欲望去这样做。也可以说,这种人为的盲点很简单地表明我们不愿意承认这种冲突。

第二种手段:分隔作用。

患者会对感情完全麻木,过一种只顾局部不管整体的隔离性生活。患者由于冲突而丧失了统一感时,就会过这样的泾渭分明的生活,比如,什么是给朋友的、什么是给家人的,什么是对公的、什么是对私的,患者都划分得一清二楚。

第三种手段:合理化作用。

这实际上是一种创造人为和谐的尝试。合理化作用主要用于自我辩护或把自己的动机及行为说成大家都能接受的那种观念。在患者围绕着基本冲突建立起的防御工事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这种合理化作用在进行。患者有可能把冲突的各种因素变小或变形,使它们掩饰冲突。

第四种手段:自我控制。

为了掩饰冲突,患者也可能用自我控制的手段。他进行自我控制时,不允许自己被任何事物所左右,无论是热情、性欲、自怜,还是愤怒。他试图压制一切自发性,这种特色最明显地表现在那些冲突较为外露的患者身上。

通常有助于湮没冲突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清楚地表现出一种主导的态度,其余与此相冲突的态度都屈居次要。

第二种是充分保持自我孤立,使冲突无法产生作用。

压制自发性的患者,合理化和自我控制都不会用。他还保持着不分裂的假象,全凭的是理想化自我意象。显然,如果没有用某种基本努力去帮助他建立内心的统一,靠着制造盲点的理想化意象是远远不够的。当这种形象是互相矛盾的因素的大杂烩时,它尤其显得无能为力。那时,就需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意志力将冲突的趋势刹住。由于最带破坏性的趋势是由愤怒引起的暴力,所以他就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去控制愤怒。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愤怒被压抑后,积聚起足以发生爆炸性的力量,又需要施加更大的自我控制,将它压下去。

第五种手段:自以为是。

武断的自以为是能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既能消灭内心的疑虑,又可消灭外在的影响。疑心重重与犹豫不定都是伴随着冲突而存在的副产物。

当我们对自己坚信不疑时,是不容易受外部因素摆布的。但假如我们随时都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走哪条路,那么,外部因素就很容易变成决定我们选择的力量,即使是暂时的力量。犹豫不定不光指一种行为过程,也包括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权利和价值。

一个人越是把生活看成一场无情的争斗,越会将怀疑看成一种危险的弱点。一个人越自我孤立,坚守独立,外在的影响越容易成为恼怒的诱因。

第六种手段:捉摸不定。

患者有使问题变得模糊的惊人本领。要他们对某一事件持一个确定的看法,常常是不可能的,即使他们真的想态度鲜明,听者到最后还是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种紊乱也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一会儿恶毒凶狠,一会儿富于同情,一会儿过分周到细微,一会儿极端粗心冷漠……在做了对不起人的事后。他们会后悔不已,力图弥补,然后又会复发。

第七种手段:犬儒主义。

这也是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防御手段,即对道德价值的否认和嘲弄。

以上所述都是围绕着基本冲突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这一整套防御机制体系会成为保护性结构,在每种神经症中,都可以见到多套防御体系的结合,只是作用程度各有不同。

第六章

是什么阻碍我们成为真正的自我

上一节我们说到了神经症患者为了解决内心的冲突,会做许多尝试,比如创造理想化意象、外化作用、应用一些辅助手段制造虚假和谐。但从本质上说,这些并没能真正解决他们内心的冲突。有时,甚至会在患者无意识中让冲突加剧。本节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深入研究神经症患者就会发现,他们心中有一种无意识的阻力,阻碍着冲突的解决。这种阻力实际上是患者的恐惧。

那么,这种令神经症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

假设一个有历史污点的人,利用谎言和伪装进入社会并立住了脚跟,他自然会随时害怕自己的过去被揭露出来。后来,他的境况更好了,由于珍视新的生活,他便有了新的恐惧——害怕失去这种幸福,对目前体面身份的自豪感使他与自己肮脏的过去疏远了。目的是为了把过去的生活完全抹去。同时,他人格上发生的变化也开始把他卷入到新的冲突中。

神经症患者也是如此。无论他们做了什么努力,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只是发生了变形,某些方面有所削弱,而另一些方面又增强了。然而,由于这种过程中固有的恶性循环,冲突只是变得更加严重。

使冲突尖锐化的原因是,患者采用的新的防御手段只不过进一步损害了他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冲突正是发源于这种关系的。

患者的保护性手段尽管是严格的,却是极端脆弱,本身还导致了新的恐惧。

恐惧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害怕平衡被打破。这种恐惧最具体的表现是对神经失常的恐惧。

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惧还决定于一种被压抑的冲动——想做一切疯狂的事情,特别想破坏,而这样想的时候又根本没有负罪感。

这种恐惧对病人最大的挑战体现为对理想化意象的突然威胁,或一种剧烈增强的紧张,使过度自控不能维持。比如,一位女性本来是相信自己脾气平和、富于勇气的,但当她在一种巨大的麻烦下感到软弱无助、心惊肉跳并爆发出愤怒的时候,她便会产生这种恐惧。

第二种,是害怕暴露,其根源在于病人为了维护和发展保护性结构而不惜采用虚伪做法。患者想在自己和他人面前都显得与自己真实的形象有所不同——更加和谐统一、更加通情达理、更强有力或冷酷无情。

第三种,是患者受到别人喜欢或看重时,还是保持着警惕,他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这样想:“他们现在喜欢我,但如果他们真正了解我,他们就不会这样了” 。

每一种新的恐惧都需要一套新的防御机制。病人会用相互对立的方法清除被揭穿的恐惧,而所有这些办法都取决于病人的性格机构。一方面,病人表现出一种倾向——回避任何类似考验的场合,假如无法回避,便尽量谨言慎行,自我节制,给自己戴上一副别人看不透的面具。另一方面,患者又有一种无意识的意图——让自己变得无懈可击,无须再怕什么揭露。

产生恐惧的真正原因是害怕自身有任何改变。患者以两种极端的态度来对待这种改变:他们或者干脆甩手不管,想着以后在某个时候会奇迹般自动发生改变;或者急于求成,对自身问题还毫无理解,就迫不及待地想改变。这种恐惧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恐惧,即怕失去理想化意象,害怕自己变得更糟糕,比如,变成自我鄙夷的模样,变成芸芸众生一样的形象等。

所有这些恐惧的根源在于冲突还没解决。我们要想获得人格完整,就要面对这些恐惧。

所有未解决的冲突都会对我们的精力、人格完整、人生幸福产生影响。带着内心的冲突生活也意味着生命力的巨大浪费,甚至会造成人格衰竭。这不仅是由冲突本身造成的,还由试图解决冲突的各种错误办法造成。

当一个人在根本上处于分裂状态时,他是不能将精力集中于任何事物上的,他总是企图同时达到相互矛盾的两个或三个目的。这就意味着他不是分散了精力就是挫败了自己的努力。

未解决的冲突对我们造成的伤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伤害,耗费精力。

精力浪费主要发源于三种大的紊乱失调,这三种失调都是有冲突存在的症状。

第一种,遇事犹豫不决。

第二种,普遍性的办事无效率。

第三种,普遍性倦怠。

第二个伤害,道德观念分裂。

带着未解决的冲突生活,不仅会使精力分散,也会让人的道德观念分裂。这里说的是道德的准则以及影响我们与他人关系、影响自身发展的所有感觉、态度和行为。因为道德观念分裂,也将导致道德整体性损失。

一般而言,破坏了道德完整,便减少了真诚,从而增强了自我的中心趋势。内心有分裂的人不可能完全真诚。

自我中心论是一个道德问题,因为他要别人屈服于他的需要。患者不是把别人看成自有其权利的同等人,而是看成一种可以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他讨好或喜欢别人,是为了缓和自己的焦虑;他有意给别人留下印象,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尊严;他责怪别人,是因为他不能把责任承担下来;他必须挫败别人,因为他需要成功。

第三个伤害,无意识的假象。

冲突未得到解决的神经症患者还会产生无意识的假象。这种假象包含了以下几点:

一是爱的假象。一种表现是一个人的寄生性期待,这种人觉得自己太软弱、太空虚,不能一个人生活。另一种表现是一种欲望,想从对方那里捞取好处。

二是善的假象。患者表面上“无私”、“有爱”,实际上他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倾向,并塑造了自己的理想化形象。这种假象是屈从型患者的特点。

三是兴趣与知识的假象。这种假象最明显地表现是那些与自己的感情疏离,认为只用理智便可引导生活之船的人。

四是诚实公正的假象。患者看到别人假装爱国、慷慨、虔诚等,会觉得自己特别真诚。实际上,他有着强烈地挫败他人的愿望,他的坦率可以是讥讽和羞辱他人。他公正的外表下,掩盖着为了利己而利用他人的动机。这种假象常见于攻击型的人。

五是痛苦的假象。这种假象会使人把自己的不幸小题大做,加以夸张。

第四个伤害,形成无意识的自大感。

患者容易将自己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的品质,看成是自己完全具有的品质,并在此基础上无意识地对他人发号施令。

自大情绪最确定的标志是在自责以及随之而来的道歉认错与不满他人的批评或冷落而产生的内心恼怒之间出现明显的矛盾。

第五个伤害,立场不明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可靠性。

神经症患者很少根据一个人、一种观点或一个事业的客观优点来决定自己的立场,而是会根据自己感情上的需要来决定。由于他的感情需要相互矛盾,所以,他很容易改变立场。

许多患者的思想很容易被外在因素所左右,比如,在无意识中随时被人收买,并不是被钱,而是被温情、威望、名气、权力或“自由”所收买。

他们常常无法说出自己对别人的感受或看法。有一点失望,受一点轻视就会使他和朋友断绝关系;遇上一点困难,他的热情就会马上消失,甚至垂头丧气。

一般说来,神经症患者尤其不愿意对自己的行动的后果承担责任,他对显而易见的后果视而不见。他执着地相信,自己可以对付那些冲突。也会无意识地避免显而易见的摇摆不定,办法是:不第一个表态或持观望态度,以便随时有余地倒向某一边。

为了避免看到自己的问题和痛苦来源于内心冲突,患者可能将三种办法一起使用。比如,依靠外化作用,将一切事物:从食物、气候,到健康、父母、妻子或命运,都看成是某一祸事的起因。他还可能以自我为中心,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在某个时间、某个场合得到生活一切好处。他还可能拒不承认因果关系,事件的结果在他看来是孤立的事件,与自己无关,也与自己的麻烦无关。

第七章

正视内心的恶魔

上一节,我们提到了冲突没有解决会产生很多后果,会对我们造成伤害,甚至会让人格衰竭。本节,我们继续来探讨冲突没解决造成的后果。

冲突没解决的后果,主要表现为绝望和虐待狂的倾向。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绝望。

绝望是冲突造成的最终产物,其根源在于患者放弃了保持身心统一,不被分裂的希望。患者还有另一种追求,即努力成为理想的那种形象。

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意外,对于神经症患者会变得非同小可。任何微小的失败都可能让他陷入抑郁。只要还有希望,人显然能忍受巨大的苦难。但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存在冲突,所以,不可避免会产生一种无望的痛苦,这痛苦深藏于他们心中。

表面上,患者照样在进行想象和计划,以为那样能把事情变得好一点。比如,男性患者会想:只要他结婚了,住房宽敞一点,一切就好办了。女患者会想,她要是个男人,再年轻或者老一点,一切就会好的。

但是这些希望,经常将他们内心的矛盾外化,所以注定要让自己失望。神经症患者指望外在改变能产生一个更好的世界,但不可避免地使自己和自己的神经症原封不动地随着外在因素进入新的场合。

患者总是沉迷于对未来的猜想和预见之中,老是在卜卦算命预测未来。这也是一种无望感的证明。虽然表面上这像是对生活的焦虑,但其实,患者的观念总是带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最后,使患者感到无望的还有另一个原因:患者在为人处世中,重心不是落在自身,而是落在外在因素上。

然后,我们来看看虐待狂倾向。

失去希望的患者会变得有破坏性,同时,又会通过代偿性生活求得补偿,这就是虐待狂趋势。

虐待狂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对受害者整个人格进行任意的塑造或改造。

在最好的情况下,这种行为也可以有建设性作用,比如父母教子,教师对学生等。

第二,玩弄对方的感情,就像玩弄一个器具。

比如,一个男性可以敏感地感受到和观察到姑娘对他的反应,并知道如何激起和遏制姑娘对他的兴趣。但他的敏感只是为了虐待性游戏的需要,他根本不关心这样做对姑娘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第三,自私地利用伙伴。

利用行为本身不一定是虐待表现,有可能只是想捞取好处而对他人加以利用。但是,如果有这种体验:感觉到自己占了上风的那种胜利的快感,就可能是虐待表现。

第四,挫败他人,粉碎别人的快乐,使别人扫兴和失望。

这是一种虽然无意识,但却非常主动活跃的冲动。患者会以某种方式挫败或瓦解他人的快乐。比如,如果对方想见他,他便极不情愿,拒绝见面或者让对方感到不快;任何积极肯定的事,他或者不做,或者不想做。

第五,处处想轻视和侮辱他人。

这样的人特别热衷于找别人的毛病,发现别人的弱点就会津津乐道地指出这些弱点。他从直觉上就能知道别人的敏感处和弱点,并倾向于运用直觉无情地贬斥或苛责别人。

虐待狂倾向是如何产生的呢?

只有感到自己的生活无用又无意义的人,才会发生明显的虐待狂倾向。虐待狂身上表现出的挫败和破坏他人情致的这种倾向,通常深藏于无意识中。

有虐待狂倾向的人会这样:因为感到自己被别人排斥在外,注定倒霉,于是便倒行逆施,盲目地将报复性恼怒发泄到别人身上。他通过使别人不幸试图缓解自己的痛苦。当他在情感上利用别人时,会为自己提供一种代偿性感情生活,这大大减弱了对自己贫乏空虚的感受。

他们的追求也同样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激情与兴奋的饥渴。虐待狂患者的感情是空虚的,他们需要那些猛烈尖锐的刺激才感到自己是个活人。

还有就是通过虐待别人,他能获得力量感和自豪感。在无意识中,他感觉自己是万能的,并且这种感觉会得到加强。

一个虐待狂倾向的人,意味着他在生活中富于攻击性和破坏性,而且是通过他人得到实现的。

在理解了虐待狂倾向患者后,我们看到,在表面非人性的行为后,有一个受着痛苦的人、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人。生活击败了他,而他寻求着代偿。

第八章

神经症冲突的解决

前面我们介绍了有关神经症的方方面面,它的本质、表现、危害,以及患者为了解决冲突所做的努力。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

神经症的本质就是三种态度之间的基本冲突,这三种态度是: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患者一方面害怕人格分裂,一方面又需要维持统一体的功能,所以便不顾一切地试图解决矛盾。尽管他这样也能人为造成一种平衡,但同时又制造了新的冲突,所以就有需要继续寻找进一步的补救措施来抹掉这些新冲突。

这种逃避分裂、追求统一的努力,每走一步只会使患者变得更加敌视他人,更加一筹莫展,更加心有畏惧,更加疏远自己和疏远他人,结果冲突越来越严重。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神经症的这些冲突呢?

要解决这些冲突,只有改变人格中那些造成冲突的状态。我们要改造自己,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感情和需求,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在真实感情和信念的基础上与他人相处。

每一种神经症,实际上都是性格障碍。因此了解自己围绕着基本冲突建立起来的保护性防御工事,对于治疗神经症很有用。具体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检查自己为了解决冲突所做的无意识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我们人格的影响。主要包括:态度、理想化意象、外化作用等。

第二,对冲突本身进行处理。我们不仅要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还要认识到这些冲突是怎么发生作用的。

详细一些说就是要知道自己相互矛盾的倾向以及产物,还要看到这两者在具体事件中是怎样相互干扰的。

比如,我们要认识到把类似于自私与慷慨、攻击与关怀、支配与牺牲这样相互矛盾的冲突结合到一起,试图达到妥协是不可能的。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理想化意象、外化行为等手段是怎样掩盖了冲突,暂时缓解冲突的破坏性力量的。我们越是清楚地理解神经症的各种作用因素,就越有可能做出改变。

当我们觉察到了自己的问题,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或者进行精神分析咨询的时候,便踏上了寻找真实自我之路。这条路并不平坦,荆棘丛生,我们也许会经历更多的内心挣扎,会有被揭穿的痛苦和恐惧,会对医生产生敌意,会变得焦虑不安……能够在体验冲突时意识到冲突,尽管很痛苦,但却是宝贵的经验。我们越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解决办法,就越能获得更多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才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

同时,大家都必须意识到:心理医生并没有能力使我们变成一个毫无瑕疵的人。他只能帮助我们变得自由,从而能自己去争取实现那些理想。这意味着心理医生的治疗,其实是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分析法并不是解决内心冲突的唯一方法。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治疗者,如果我们拥有了从自己的经验中吸取教训的能力,能在各种问题中看到自己的作用,理解自己的责任并将这些认识运用于生活,那么我们就变得强大了。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爱是这样一种关系,它本身就是目的。我们相互理解,向对方表现和敞开我们的心扉。没有虚饰的假象,感情真诚,把自己的整个心融入生活与工作之中,既不藐视他人的信念与观点,也不盲从,努力保持人格的整体性和内心的独立。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格能够改变,因此所有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

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积极寻求真实的自我。努力成为一个内心独立,人格完整的人。这就是解决冲突的最高目标。虽然很难,但就像卡伦·霍尼说的,“人是不断发展的,在生活中,人格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所有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断努力,找到那个真诚美好的自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2,710评论 4 3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8,839评论 2 30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12,295评论 0 25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776评论 0 22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3,198评论 3 29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1,074评论 1 22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2,200评论 2 32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86评论 0 21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733评论 1 25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877评论 2 2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348评论 1 26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675评论 3 2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393评论 3 24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209评论 0 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996评论 0 20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6,212评论 2 28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6,003评论 2 28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