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传

        --PIXIU小品文


      孙思邈(541-682),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道士、药物学家、大医精诚的制定人。他的一生历经了南北朝、隋、唐三个朝代,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他写的两部医药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从唐代起作为医学教材沿用了近400年,日本也将它作为官方指定的教材。

      孙思邈是继东汉张仲景之后500多年来,我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他的24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和儿科单独设科、明确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唐太宗李世民封他为“药王”,宋徽宗赵佶追封他为“妙应真人”,清朝的顺治皇帝奉他为“神医”。他和扁鹊、华佗并称为“中国三大神医”,又与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为“中国三大名医”。

      他还是一位集儒释道为一身,兼括中国易学养生、道家内丹养生、中医药养生学的集大成者,活了142岁高龄,是历史上最长寿的医生。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均曾召他入宫为官,都被婉言谢绝了。他一生不慕官场,淡泊名利,行医四方,属于一个达到了天人合一之境(道教养生最高境界)的医生。

        (一)天资聪颖

      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孙家塬)人,相传他是屈原的后代。屈原曾做过楚国的三闾大夫,他死后,楚国成为秦国的领地。屈原的三个儿子自然入了秦,生活在今天的陕西省,一个生活在蒲城,仍是本姓;另一个儿子生活在韩城,改姓房;第三个生活在耀州,改姓孙,孙思邈就是这一支族的后裔。

      祖父孙融,在北周时当过太子洗马(太子东宫的秘书长),后来因为朝政动荡而退隐回家。孙思邈的父亲孙孝冰也因此而“寥廓其心”,一心避世,不再出来当官。

      孙思邈从小聪颖好学,7岁日诵千文,过目不忘。据《唐书·隐逸传》记载,有一次洛州刺史独孤信见到小孙思邈后,大惊其才,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这是一个圣童啊,可惜他的才器过于宏大,在我的府衙上难以施展。

      独孤信是谁?他是西魏时期的八大柱国将军之一,北周时进封卫国公,隋朝建立后追赠赵国公。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岳父,鲜卑族,生有七个貌美如花的女儿。其中有三个分别在西魏、隋朝、唐朝当了皇后,也就是说,他的三个女婿都是皇帝。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yù)的皇后。四女嫁给了唐国公李昞,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七女更是才华横溢,当了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又生了隋炀帝杨广。孙思邈年少时,能得到这样一位大人物的赞誉,可见他十分出众。

      可惜,孙思邈从小体弱多病,“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他儿时得过一场大病,怕风怕冷,总是不好。为了看病,孙父背着儿子走遍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到处求医。最后,家资耗尽,把本来富裕的家庭也拖跨了。孙思邈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触动,发誓将来一定要当个好郎中,不再遭受病痛折磨。

      有一年,家乡一带发生了瘟疫,乡邻们在疫情中纷纷倒下,许多人丧身。有一个游方郎中给了孙家一包药,这时邻居家有个小孩也病倒了。孙母便把一碗汤药分为两半,没想到同时治好了两个孩子的病。这种神奇的效果,加上久病成医的经历,让孙思邈看到了传统中医的力量和重要性。他不再犹豫,决定马上学医,以拯救百姓。这一年,孙思邈18岁。

      孙思邈从此开始大量研读历代医学典籍,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等。他白天进山采药,夜间又开始钻研扁鹊(春秋战国时的神医)、仓公(淳于意,西汉名医)、华佗(建安三神医之一)、张仲景(医圣)、王叔和(晋代医学家)等先辈的医学成果。“至于弱冠,颇觉有悟”,到20岁时,他对医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参悟和造诣,开始给乡邻们治病。只要有人请他,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他立刻赶去。

      为了学艺,孙思邈还隐姓埋名,到县城一家药铺里当过徒弟。一次,有个员外带着女儿前来就诊,说女儿肚子阵阵发疼。坐堂师傅认为,“小姐肚子里有虫在作怪,开一剂打虫药就好了”。孙思邈接过药方一看,觉得药量开少了,虫打不下来。师傅一听,怒道:“我行医几十年,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多,你一个毛小伙子懂什么,快去抓药要紧!”

      小姐服药后,肚子当时就不疼了,坐堂师傅也沾沾自喜。不料,小姐正准备回家,肚子又疼起来,比刚来时疼得更厉害了。员外大怒,坐堂师傅有些不知所措了。他忽然想起了孙思邈的提醒,私下问了原因,孙思邈说:“从小姐的病情来看,她肚里的虫量较大,但先生开的药仅能将虫毒晕,不能毒死。过一会儿虫醒过来,便要报复,这就是小姐肚子疼得比之前厉害的原因。”

      师傅一听,心服口服,便按徒弟的意见重新配了一剂药,结果虫被完全排出,小姐的肚子也不疼了。后来,坐堂师傅才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孙思邈。

      孙思邈是一个极有天赋又勤奋博学的人。除了医学,他对儒学、道学、佛学也是广泛涉略,无所不读。“青衿之岁,高尚兹典”,到青年时代,他已经嗜好于高深的古代典籍,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讲起佛学、天文、历法、占卜等技艺也是高人一等,学问非常渊博。当时“京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京城等外地人也来找他治病。

      有一次,孙思邈行医路过一个村子,见一个送葬队伍经过时,从棺材底部掉下几滴鲜血,断断续续的。他连忙追上去,一打听,原来是一位少妇因难产刚刚去世。他俯身嗅闻了血迹,大呼:“且慢,不要埋人!她没死,打开棺材便知”。

      死者的亲人怀着疑问照办了。待打开棺材一看,只见里面躺着一个年轻少妇,面色蜡黄。孙思邈摸过脉后,找准穴位,几针扎了下去,然后又给她灌了一些汤药。片刻,少妇全身开始抽动,慢慢苏醒过来,一名男婴顺利生下。

      在场的人都惊诧不已,说:“苍天有眼,一针救了大人和小孩两条性命,真是神仙下凡啊!”孙思邈谦虚地说了他的判断:“人要是死了,血会凝固的。棺材底下滴着鲜血,怎么能说人死了呢?她没有死去啊,只是由于难产而窒息了。”

      孙思邈已经远去,人们还跪在地上谢恩。这就是孙思邈“一针治两命”的故事。从此,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二、隋时不仕

      公元579年,北周静帝宇文赟(yūn)22岁病逝,儿子宇文阐7岁继承父位,成为北周宣帝。杨坚当了辅政大臣,开始掌控朝政。2年后(581年),他干脆逼9岁的小皇帝让位给自己,篡夺帝位,改国号为隋,自称隋文帝。从此,混乱割据的南北朝结束,历史的进程翻到了隋代。

      杨坚执掌北周朝政时,听说了孙思邈的医术,曾下诏请他入宫做国子博士(国家最高学府国子学的老师)。孙思邈见国事多端,装病不应,一心在太白山里隐居行医。他对亲近的人说:“50年之后,就会有圣人出现。到那个时候,我才会出来帮助他作一些济世救人的事情。”这1年,孙思邈年近40岁。

      孙思邈不是一个独守乡野的医生,经常离开家乡,四处拜师,尤其喜欢与那些名道、高僧交游,讨幽索微,博极医源,虚心探究医学奥秘。他的足迹踏遍了秦岭、巴山、峨嵋山、太行山、王屋山、终南山等名山大川,经常跋涉于陕西、四川、河南、山西、甘肃等偏僻之地,一边诊疗采药,一边考察学艺,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也有许多新的发现与创新。

      有一次,孙思邈带着徒弟来到四川的青城山,采药累了,便在青松林内歇脚。忽见涧谷边有一只大雌鹤,头顶朱丹冠,身披雪绒氅,正带着几只小鹤嬉戏。孙思邈正看得出神,猛听小鹤惊叫起来,只见那只大鹤头颈低垂,双脚颤抖,不断地哀鸣着。他当即明白,鹤妈妈患了急病。

        第二天清晨,师徒二人又来到青松林,见病鹤还在呻吟。有几只白鹤徐徐飞来,从嘴里扔下几片叶子。徒弟拾起一看,像红萝卜的叶子,便丢在了地上。孙思邈却如获至宝,让徒弟捡起来,保存好。

        隔日,他们又来到青松林,已经听不到病鹤呻吟了。只见那些白鹤在低空弛回着,这次从它们嘴里掉下来的是一朵朵的小白花,孙思邈又命徒弟捡起来,保存好。

        几天后,雌鹤完全康复,又带着小鹤嬉戏如常了。孙思邈发现白鹤喜欢去一个古洞里,从它们嘴里掉下来的白花和红叶就来自山洞。他本能地猜到,鹤病的治愈与这种草药有关,于是采了许多,下山给人治病,果然十分灵验。

      最后,孙思邈确认这种白花红叶的植物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功效,兴奋地吟道:“青城山天下,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咱们把这种药叫川芎吧!”

      这就是孙思邈善于观察自然,极富灵性和探索精神,发现新药,并为“川芎”命名的故事。

      其实,孙思邈18岁刚学医的时候,就十分喜欢药物学研究,亲自尝草辨药,跑遍了山山岭岭,沟沟壑壑。他还在家乡辟了药园,亲自种植药材,从下种、施肥、收采、炮制到贮藏等,无不精心操作,而且都有详细的记录和观察对比数据。

      孙思邈认为,一个好医生必须精通药、方、针、炙,四者综合治疗,才能称得上是好医生。他一辈子都在深研针炙学,接下来让我们看看“阿是穴"的发现过程。

      在巴蜀一带,有一个老猎人腿疼多年,多方求医无果。几经周折,他慕名而来,终于找到了来四川行医的孙思邈。孙思邈给他治了十多天,针药双用,疗效却不理想。孙思邈想:“我下的针灸穴位均在十二经内,难道在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穴位可以治病?”

      他在猎人的腿上一边按压,一边观察,一边询问:“疼吗?是这里吗?”猎人说:“不是。”孙思邈再问:“这里,这里怎么样?”猎人均没什么特别的反应。

      突然,猎人疼的大叫起来:“啊,是,别按了!啊,是,是这里!”孙思邈大喜,马上按住这个痛点,行针下去。不一会儿,老猎人便慢慢入睡了……最后,多年难治的老病痊愈了。从此,孙思邈把这一类有痛点的穴位,统一取名叫“阿是穴”,一直沿用至今。

      阿是穴,又叫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是针灸学中非常重要的“腧穴”。什么是腧穴呢?是指人体的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时,在肌肉的腠理和骨节交会处存在特定的孔隙,这些孔隙就是针灸治病的最佳刺激点和反应点。

      腧穴可以在全身任何地方出现,一般都随病而定,大多位于病变的附近。当疾病发生时,人体的某一部位会因气血阻滞,造成局部性、临时性的气血聚集,从而出现“阿是”疼痛现象。当疾病解除时,气血的临时聚集也随之解除,“阿是”现象就消失了。它的取穴方法是以痛为腧(有痛便是穴),医生根据病人按压时的酸、麻、重、胀、痛等感觉和皮肤的变化,予以临时认定。“阿是穴”没有固定的位置,主治功用也不十分明确(以病情论阿是,不以阿是论病情),但往往能产生奇效,所以被后世广泛应用。

      后来,孙思邈还总结出人的全身有649个穴位,其中有300个对穴(身体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穴位,名称相同,位置相对),49个单穴(位于身体的正后中线)。孙思邈的医术越来越专业精湛,他的名气也传遍了四方。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灭隋,打下了大唐基业。8年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逐步进入“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岁月。如果说南北朝、隋代,因政局多变,孙思邈不愿出山为官,还神秘地对人说:“过此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生民。”那么,如今国家转入大唐盛世,他还要隐居乡间,不再出山吗?

        三、 太宗垂青

      李世民继位后,长孙皇后怀孕已10多个月,不仅没有分娩,还添了其它的病。太医一拨一拨的过来,可皇后的病一直没有好转。大臣徐茂功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民医孙思邈。

      太宗派人星夜奔赴华原县,急将孙思邈召进宫。李世民见到了传说中的孙思邈,看到他根本不像一个耄耋(mào dié)垂年的山中老翁,视听不衰,形貌气盛,如同少年一般。太宗暗惊:“有道之人确实应当尊敬呀!看到他,就会明白像羡门、广成子这些成仙得道的人,怎么会是虚假的呢?”

      孙思邈想给皇后把脉,但男女授受不亲,不能碰皇后的“凤体”,怎么办?

      他马上叫来皇后身边的采女,细问了病情,又看了太医的病历与处方。之后,取出一条红线,让采女系在皇后的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里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另一端,开始“悬丝诊脉”。

      “啊,原来是胎位不正!”孙思邈一边暗想,一边让采女把皇后扶近竹帘,然后选定穴位,一针猛扎下去,皇后疼得浑身颤抖。不一会儿,婴儿就呱呱坠地了。

      太宗大喜,想给孙思邈封官,但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的志向不是在朝为官,而是行医四方,救治天下百姓。

      太宗听了,更加敬重孙思邈,特赐“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黄金千两、绸缎百尺,但孙思邈把黄金和绸缎都退了回去。

      后来,太宗还亲临五台山拜访孙思邈。为嘉奖其德行,封他为“药王”,并赐颂曰:“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直到现在,药王山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赐真人颂碑等古迹。

      孙思邈在朝堂上受宠受赐一事,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他就是大将军尉迟敬德,后面还演绎出“敬德追袍”的故事。

      孙思邈离宫后,尉迟敬德很不服气。他认为,“我南征北战这么多年,拼着命帮唐王夺来这万里江山,都没有封王。而一个小小的郎中孙思邈,进宫出宫只几天时间,凭什么得了这么大的便宜?难道我连一介山野小民都不如了,必须将王袍王冠夺回来。”

      话说孙思邈在金鸾殿上受赏时,从敬德的神色中,已经猜到他多半要追来闹事。所以,孙思邈一出长安城,便卸去王冠,脱去王袍,换上了日常的粗布衣衫。

      不一会儿,尉迟敬德果然手执钢鞭,怒发追来。他望见了孙思邈的穿戴,勒住了马。“怪了!我明明看见他头戴冲天冠,身穿赭黄袍,下殿而去,怎么现在成了山野医生的打扮。他肯定猜到了我的行动,我还是勒马回朝吧!”

      孙思邈迎了上来,拍了拍敬德的铠甲,问:“国公,您全身披挂,这又是要到哪里去征剿呀?”

      敬德一怔,有点不好意思,抓紧说:“我前来追赶先生,是想讨要一些灵丹妙药。”

      孙思邈又问:“国公身强力壮,并未患病,要灵丹妙药干什么呢?”

      “孙先生乃神医,我听说您配有一种金丹,能预防各种疾病,我就是专门为这个来的。”

      孙思邈取出“八卦如意丹”,交给了敬德,叮嘱说:“这是18丸灵丹,能强筋壮骨,预防疾病,人畜皆可服用。你要妥善保管,可在适当时机服下。”

      后来,敬德又一次出征,自己服了10丸,把剩下的8丸给了他的战马。之后,果然人强马壮,没患过病,又为大唐立下不少战功,受到太宗的褒奖。

      从此,敬德对孙思邈敬佩不已,后悔自己当初不该小心眼。孙思邈去世后,敬德为了报答孙思邈的赠药之恩,主动前去站班。这就是后人在药王孙思邈的塑像旁边,往往要立有敬德塑像的原因。

王屋山

   还有一次,李世民带兵打仗,兵败溃逃,连人带马陷进了淤泥河里。因惊吓过度,回宫就病倒了,每天精神恍惚,食欲不振,噩梦不断。太医用了各种药物镇惊安神,都没有效果。有大臣出了一个主意,布告天下,征召名医,说有能治愈皇上疾病者,愿做官的封以高官,不愿做官的则赏以重金。告示贴出,一连数日,无一人敢来应召。

   一天傍晚,孙思邈出现在宫门外。他让人备了一个大淤泥团,高达一丈,摆在了桌子上。然后,给皇帝请了安,说:“圣上,您只需天天目不转睛地看这淤泥团,到九九八十一天,泥团消失了,您的病也就好了”。

        唐太宗天天站着看、坐着看、躺着看,盼望着泥团减小。好不容易捱到了第八十一天,发现药团一点也没缩小。

        太宗恼了,要治孙思邈的欺君之罪,孙思邈不慌不忙地说:“我来是给圣上治病的,泥团固然没有消减,可您的病是不是减轻了呢?”

        太宗这才想起来,自从聚精会神地看那个泥团以来,病情果然在一天天减轻,现在连一点症状也没有了。饮食甘甜,心境平和,不再害怕和做噩梦了。他连忙问:“药王,这是什么治法?”

      孙思邈答:“圣上被陷淤泥河,连惊带吓,神气失散,整天都在回忆那种场面,导致心病。我让你天天看泥团,让你盼着它减小,其实是想把你的神思引导开来,如此数月,病哪有不好的道理?陛下,泥团是不会被看小的啊,那不过是为了让您收神而设的幌子。”

      唐太宗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再赞:“药王果真名不虚传啊!”

      他还妙手回春,治愈了李世民的弟弟汉王李元昌的水肿病。

      到652年(高宗永徽三年),孙思邈已经112岁高龄,积累了90多年的医学经验。他感到古代的医方非常散乱浩繁,不好检索,为什么不系统整理总结一下唐代以前医方,出一本治病防病的急救典籍呢?于是,他一方面“博采群经,勤求古训,册繁载重”,一方面广泛搜集民间方药,撰成了《备急千金要方》30卷。

      该书有三大特点:第一、是一部划时代的综合性临床医著,内容极为丰富,全书共30卷,计232门,收集药方5300例。第二、首创“复方”先例。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发展为“一病多方”,有时是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加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又分成了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这是孙思邈在医药史上的重大建树和突破。第三、大唐盛世是一个国家开放、民族大融合、对外交往频繁的时代。《千金要方》既总结了大量民方,也收集了许多少数民族常用的单方和验方;既保存了历代医家的成果,还吸收了国外(比如婆罗门、高丽等国)的医学经验,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弟子们将书带到了长安城,都城医师争相传抄。太医署也得到了这本书,呈到了皇帝的案上。这时候的皇帝已经不是李世民了,而是继位2年的唐高宗李治,即武则天的丈夫。

      李治登基后,也会恩宠孙思邈,诏他入宫吗?会的,因为李治后来患上了风眩病。

        四、陪侍高宗

      在讲述孙思邈受到李治恩宠的故事前,让我们先说说孙思邈为国家做的一件大事。

      657年(显庆2年),高宗李治下诏让医学家苏敬等人牵头,会同全国最顶尖的一批名医编订《唐新本草》。由此,孙思邈又被召至宫中。这一年,他已经117岁高龄。

      为什么要编修《唐新本草》?因为在此之前,医家使用的治病指南一直是晋代陶弘景编著的《本草经集注》。这本书经历了100多年后,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有必要修正缪误,增加新的内容,对原先的一些论述也需要修改完善,于是唐朝政府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这就是孙思邈他们的任务。

      这本书编撰神速,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唐新本草》的巨大成就:(1)系统总结了1000多年来的药物学知识,全书共分55卷9大类,载药高达844种(一说850种)。比如《神农本草经》是我国较早的药物文献,收载药物365种。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收载药物730种,而《新修本草》所载药物已达844种,新载入的114种药物大都是孙思邈在实践中应用所得。他还提出了“道地药”的概念,唐朝初年,国家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政区域,称为道。编写《新修本草》时,朝廷要求全国各道上报本地产的优质中药材,于是出现了“道地药材”一词,并沿用至今。如关内道的雍州出的柏子仁和茯苓、淮南道的扬州出的白芷、岭南道的广州出的决明子等,均是道地药材的代表。除内地药物之外,还有不少品种来自边远地区,甚至是外国进口的药物。(2)图文并貌,直观实用。该书的药图超过了正文,在我国历史上仅此一部。(3)《唐新本草》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它比纽伦堡政府于1542年颁布的《纽伦堡药典》(欧洲最早的药典)早了833年。(4)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本书一面世,就成了唐代医学生的必修教材,之后流传了近400年,直到宋代的《开宝本草》问世后,才逐渐被代替。它还传到了朝鲜、日本,成了日本官方指定的医学教材。

      编书的第二年(658年),高宗想授予孙思邈谏议大夫之职(正五品待遇),孙思邈固辞不授,因为他仍不愿当官。最后他碍于情面,推荐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进了太医院,为皇家服务。

      怎么才能把孙思邈留在长安呢?后来,高宗借编书之由,又亲授他承务郎之职,享受从八品散官待遇。这个职位是做什么的呢?没有什么具体的任务,仅是指导宫廷御医如何诊病和用药。说白了,高宗皇帝就是不想让孙思邈离开。

      就这样,孙思邈因高超的医术被留在了朝廷。660年,李治32岁患上风眩病,令孙思邈随御左右,为他专门治病。

      674年(上元元年),孙思邈以年高有病为借口,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良马,又把京城光德坊一处闲置不用的官舍赐给了孙思邈居住,它就是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府第。这样算来,他在京城呆了足足17年之久。

      孙思邈在长安期间,有不少名士前来请教,主动拜他为师。比如孟诜[shēn](世界食疗学的鼻祖)、宋令文(东台详正学士,宋之问的父亲)、卢照邻(唐初四杰之一)、甄权和甄言兄弟(针灸学名医)、谢季卿(太医)、韦慈藏(药性学家)等,经常前来向他讨教学问。有一次,大理寺卿赵某患风湿性膝关节炎,入朝无法跪地,孙思邈施以针灸,一月后病患全消。

      接下来,让我们重点说说孙思邈和卢照邻亦医亦患、亦师亦友、如影随行的关系。卢照邻自从结识孙思邈后,就一直追随在他的身边。孙思邈去世没几年,卢照邻就投水而亡了。为什么?因为他患了一种不治之症-风疾。

      卢照邻,号幽忧子,20岁进入邓王李元裕(当朝皇帝李治的叔叔)府中,任典签(做文书工作)。邓王很赏识和器重他,经常对属下说:“他就是我的司马相如”。30岁时,卢照邻到四川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当了县尉。36岁回到长安,写下流芳后世的歌行体《长安古意》。因为其中有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惹恼了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入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诗里的“梁家”原本是指东汉外戚梁冀,武三思也是外戚专权,而他又恰恰被封为梁王,所以武三思认为卢照邻的诗是在讽刺权贵、影射他们武家。

      在友人的帮助下,卢照邻出狱,但迎接他的却是另外一场灾难。不久,他发现自己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风疾(中医泛指由外感风邪所引起的风痹、半身不遂等病),不得不四处求医。卢照邻就是在37岁这一年,拜孙思邈为师,并结为忘年交的。两人常常阔谈医道、经史、天文等知识,卢照邻把他看成活着的扁鹊。

      当卢照邻询问自己的病情时,孙思邈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用自然现象类比人体疾病,深入浅出地讲了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思路。他说:“我曾经给600多人治过风疾,治好了10%。贞观年间,我把一位病重之人带进太白山,按时给他喂药,亲自料理他。100天后,他重新长出了眉毛和胡子。所以说不要担心,风疾也是因人而异的,不是无法医治。”

      就这样,在孙思邈的精心呵护下,卢照邻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甚至有所好转,这让他信心大增。从此,孙思邈走到哪里,卢照邻就跟到哪里。孙思邈住在长安光德坊时,卢照邻也居于此。

      有一次,高宗李治到九成宫(今陕西宝鸡)避暑,召孙思邈伴驾。卢照邻一个人住在孙宅里养病,呆了3个月。有一天,他看见庭中有一颗病梨树,花实憔悴、枝叶零丁,马上联想到了自己的病,触景生情写下了《病梨树赋》。

      在这篇赋中,他对孙思邈作了高度评价:“道合今古,学有数术,推步甲子,度量乾坤,飞炼石之奇,洗肠胃之妙。……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

    当时,孙思邈已经百岁以上高龄,依旧是耳不聋,眼不花,神形甚茂。卢照邻看到自己年仅37岁就患上“幽忧之疾”,整天病殃殃的,这和院子里的病梨树又有什么不同?于是,禁不住仰天质问:“那些高木佳卉,长在同样的土壤里,接受的也是同样的天地之气,为什么它们会有高有矮,有的荣有的枯,还有的病了,区别会这么大呢?难道这是天命。”

      此刻,刻卢照邻还盼望着什么时候能够重回官场,殊不知朝政已经悄然发生变化。675年(上元2年),李治的风眩病加重,目不能视,无法上朝亲政。武则天开始全权处理国家政务,这就为后来武则天架空高宗皇帝,出现“二圣临朝”的局面提供了机会,直到她最后亲自坐上女皇宝座。

      后来,孙思邈离开了长安,隐居在太白山里,卢照邻也放弃仕途,辞去官职,搬到了太白山。秋冬之季,孙思邈又被召到京城,为皇帝治病,眼看天冷了,还没有回来。

      没有孙思邈照顾,卢照邻的病情突然加重。他只好向道士求助,服了一位道士炼制的玄明膏(仙丹),结果病情不仅没有起色,反而添了新病,一手一足失灵(有后人怀疑因为吃了含有大量重金属的丹药而中毒)。后来,卢照邻的父亲病逝,他回家安葬老人,守孝三年结束后,就一直追随在了药王身边,再也不敢离开。

        五、退隐五台

      晚年,孙思邈隐居在家乡的五台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厚,他对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学问无不精通,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据《旧唐书》记载,有一次,东台侍郎孙处约带着5个儿子孙健、孙儆、孙俊、孙佑、孙佺来拜见孙思邈。药王说,老大孙俊会先发财,孙佑的事业成功会晚些,孙佺在几个兄弟中会名气最大,但其不幸在于带兵。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像孙思邈预言的一样。

      还有一次,卢齐卿(太子詹事,东宫内臣)幼年时,见到了孙思邈。药王说:“你50年后将为官,我的孙子会成为你的部下”。后来,卢齐卿果然当了徐州刺史,而孙思邈的孙子孙溥当了萧县(徐州属县)的县丞。孙思邈和卢齐卿说这些话时,孙溥还没有出生呢。

      这就是孙思邈融百家知识于胸中,集天机、人道与玄算于一身的奇特表现。其实,孙思邈经过上百年的知识积累和治病实践,他的医术更是上到了炉火纯清、信手拈来的境地。

      接下来,让我们看几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效果却极其惊人的例子,还有孙思邈撰写另一部旷世奇作《千金翼方》的故事。

      1、葱叶导尿

      在太白山区,有人得了一种怪病,几天尿不出来,疼痛难忍。孙思邈仔细打量着病人,用手摸了摸病人高高隆起的腹部,断定他的尿道闭塞了。服药或扎针,根本无济于事。

      这时候,恰巧有两个小孩拿着一根葱叶,扑达扑达地吹着玩。孙思邈马上受到启发,取来一根细葱管,洗净切尖,然后小心翼翼地插入了病人的尿道。然后,他像小孩一样鼓足两腮,用劲儿一吹,病人的尿道瞬间被冲开,尿液从葱管里缓缓流了出来,病也马上好了。

      2、锯末也能治病吗?

      一对中年夫妇抱着小孩来看病。小孩呕吐不止,手捂肚子喊叫着。孙思邈认为是受寒而得。他配了药方后,看到旁边有一堆锯末,忽然有所醒悟:“檀香木可理气止痛,其锯末也有同样效果啊!”

      于是,他又抓了一把锯末,加了点生姜作为药引子,让中年夫妇回家煎药。二人半信半疑地回到家,照孙思邈说的方法煎药。孩子喝了后,果然呕停痛止,病很快就好了。夫妇俩逢人就说:“孙思邈真是神医,锯末也能治病!”

      3、用蚂蟥吸血治病

      一天,有个小伙子的眼睛眼肿得像一个桃子,被人搀扶到了孙思邈面前。孙思邈一看患处已经发青,充满瘀血。他认为应先排血,后用药,但眼部无法用针挑,怎么办?

      他跑到后院,在水池边捞了几条虫回来。等病人躺好后,他将虫子放在了病人的眼部瘀血处,人们一看是几条蚂蟥,吓坏了。蚂蟥不会把病弄的更严重吗?眨眼之间,只见蚂蟥蜷曲几下,便叮破了红肿的瘀血,吸吮起来。不一会儿,蚂蟥的身子越来越粗,病人的瘀血就要吸完了。孙思邈把蚂蟥拿掉,用清水洗净患处,再给敷上些药膏,叫病人休息。

      一个时辰后,小伙子完全轻松了。他感谢道:“您真是神仙啊!这种治疗方法,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从后,孙思邈用蚂蟥吸血肿的方法盛传天下,他的名声也更大了。

      4、世界上第一个夜盲症的发现者和治疗者。

      在山区里,有老百姓患了夜盲症,白天视力正常,一到晚上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孙思邈经过调查后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主要是因缺乏营养导致的。他想到了“肝开窍于目”的原理,又想到五台山地区有许多的飞禽、野羊和野猪,便让病人捕获这些动物,吃下它们的肝脏。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动物肝脏能治疗夜盲症,这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一个重要发现。

      在长期的实践中,孙思邈还找到了治疗治疗甲状腺肿大病、痢疾、绦虫病等的特效药方。比如山区百姓由于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病(俗称粗脖子),孙思邈认为这种病是由山里面的水质不洁净引起的,不仅选用含碘量较高的海藻、昆布等药物进行治疗,更提出了应用羊、鹿的甲状腺来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这就是他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勇于创新,医术出神入化的表现。

      4、《千金翼方》问世

      公元682年,孙思邈完成了另一部旷世奇作《千金翼方》,以补充早期巨著《备急千金要方》的不足。这一年,他已经141岁高龄。

      我们知道,他在112岁时完成了第一部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30年后又著成《千金翼方》,二者都是30卷,合称为《千金方》。

      为什么要用“千金”命名呢?因为孙思邈认为“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人的生命比千金还要贵重,开一个药方就能救人,一个人最高的品德也莫过于此。这正是“人命至重”的道家医学观。

      《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有什么区别?前者是对《备急千金要方》的补充和续编,取名“翼方”,含有两部书“相辅相济,比翼双飞”的意思。

      为什么书名要加上“备急”二字?困为孙思邈觉得古代的医方十分散乱浩繁,查找起来很不方便。他希望自己整理出来的医方十分有效实用,便于老百姓随时查阅,用于日常急救。当时的医生喜欢用贵药和难求的药,以此证明自己广闻博识。孙思邈很看不起这样的人,他提倡要就地取材,尽量用便宜药代替贵药。比如书里说的草根和树皮,不用加工,原封不动便可用于治病 。他认为,遍地皆有的苦参、青葙子、葶苈子、青蒿等类药,除热解毒效果最好,远远超过那些贵重药。 这都是孙思邈的大胆探索与创新。

      《千金翼方》收录了唐代以前没有记载的药物达810多种,有一些是外来药物,对其中200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都作了专门的记述。他还提出了道地药、食疗法、养生学等概念,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比如治疗脚气病的方法,比欧州人早了1000多年。

      5、用“食疗法”巧治脚气病

      在长安城,有几个富翁得了一种怪病,脚胫水肿,浑身酸痛,体倦乏力,让好多医生束手无策。人们请孙思邈诊治,也不见转机。

      有一天,严太守也患了此病。孙思邈就住进了严府,仔细观察了十几天,发现严府的家童也患有同样的病,只是比太守稍轻些。孙思邈又到厨房调查,厨师说:“太守不喜欢大鱼大肉,但他特别讲究精食,总是让我们把米面反复加工,精碾细磨好了,当作主食”。

      随后,孙思邈又去拜访了其他几位富翁,马上悟出了其中的玄妙,他们都有喜食精粮的习惯,这就是病因。为此,孙思邈立即向严太守建议说:“您每天的主食需要改改了,要改成粗粮和糙米。另外,要定期服用细谷糠、麦麸皮煎的水,病就会慢慢变好。”半月后,这种疑难病果然神奇的消失了。消息一传出,长安内外一片震惊!

      现代医学认为,脚气病是维生素B1缺乏症,所以补充维生素B1和长期进食糙米,可预防此病。而早在上千年前,孙思邈就发现了这一科学原理。在《千金要方》中,他专门介绍了用赤小豆、乌豆、大豆等治疗脚气病;用谷皮(褚树皮)煮粥吃,预防脚气病的方法。 

      在《千金翼方》里,孙思邈还专门列出了谷米、肉、鸟兽、果实、蔬菜等食物的治病作用。这些重大的发现,对推动“食疗法”和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也是一个突破。

      药补不如食补,我们在前面说的孟冼,作了孙思邈的徒弟之后,不仅发展和创新了孙思邈的食疗理论,而且结合实践,写下世界上第一部食疗专著《食疗本草》,而他本人也获得了世界食疗学鼻祖的美誉。这就是孙思邈的影响力。

      6、屠苏药酒的故事

      有一次,孙思邈在常州一带行医,遇到了瘟疫。他日夜奔忙,救助病人,半月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过了不久,瘟疫又从小孩到大人流行起来。为此,孙思邈专门研制出一种治病的药酒,以大黄、肉桂等配伍,取名为“屠苏药酒”。人们喝了之后,瘟疫再也没有复发。

      孙思邈为了普及防疫知识,防止配方被人们神秘化,他又找来一大张黄绢,把屠苏酒的处方和炮制方法张榜公布在柱子上,让人们广泛传抄。后来,年末饮屠苏酒,成为一个江南各地的一个习俗,还传到了日本。

        六、陡然而逝

      682年(唐永淳元年),一天早晨,孙思邈沐浴更衣后,端然而坐,对子孙说:“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炼,将升无何之乡,臣于金阙,不能应召往来。”一会儿便气绝而去,享年142岁仙逝。

      孙思邈去世一个多月后,“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他的容貌没有改变,尸体入棺时,轻的像只有衣服一样,人们都感到十分奇怪。

      临终前,他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陪葬品,不要宰杀牲畜来祭奠”。然而,人们并没有按他的意愿来,而是隆隆重重地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他被葬在了河南具茨山的南坡,即今天的河南禹州龙门村。

      后来,人们把孙思邈晚年隐居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建祠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都要举行庙会,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千金方使万人活,箫鼓年年拜药王”,也成了孙思邈家乡千百年来的习俗。

        孙思邈死后第2年(683年),高宗李治56岁病逝,遗诏曰:“皇太子(李显)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武则天)处理决断。”

        4年后,卢照龄因为失去了可以依靠的神医,病好的希望破灭。有一天,他不堪忍受风疾病痛折磨,自投颍水而亡,死时年仅52岁。

        400多年后,宋徽宗追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故后世又称他为“孙真人”。又400多年后,明世宗封他为“先臣”。又100年后,清朝的顺治帝奉他为“神医”。

        此后,“药王、孙祖、神医、孙真人”成了孙思邈的专属名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接下来,让我们介绍一些传说故事,借以回答一些问题。

        1、孙思邈的坐骑为什么是老虎,“虎撑”又是什么?

      有一回,孙思邈上山采药,遇到一只猛虎拦路吼叫。原来老虎的喉咙里卡了一只金钗,向神医寻求帮助。孙思邈找来一只铁环,撑起虎口,伸手入虎口,取出了金钗。可是病好后,老虎爬在了地上不走。孙思邈的徒弟说:“如果你是想帮仙人驮山上釆来的药物,就点三下头”。老虎真的点了三下头。药物袋子在虎背上放好后,老虎还是不起来。孙思邈的徒弟又说:“如果你想让师傅也坐上去,请点三下头”。老虎又点了三下头。

      从后,这只老虎就成了孙思邈的坐骑,常伴左右,任他驱使,山里的动物也不敢靠近并伤害神医。孙思邈去世后,“虎绕寺哀啸三日,不知去向”。后来,孙思邈为老虎治病时使用的铁环,也成了赤脚郎中的身份象征,戴在身上,外出行医时会上发出响声,名曰“虎撑”。现在,药王山上还有一块地方叫“老虎坪”。在孙思邈塑像旁边,总要塑一只老虎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2、什么是典故“虎守杏林”?

      孙思邈和弟子们在陇西仁寿山上结庐治病,对穷人免费。为了消除患者的欠债心理,孙思邈说:“病好后,你们在医馆附近种三棵杏树,就算报答了”。就这样,3年下来,仁寿山的东麓杏林蔚然。杏熟后,孙思邈就用杏子换来谷米,救助当地的穷人。相传,老虎作了孙思邈的坐骑后,白日伴行,晚上守护,于是就有了“虎守杏林”的故事。

        3、“抓药、掌柜的”是怎么来的?

        孙思邈经常外出采药,或翻山穿谷,或登悬崖攀绝壁。为了便于分类放置采挖的药材,他让夫人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了许多的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以便回家整理。

        后来,他发现不同的药材一兜一兜地堆放着,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他让木匠做了一个大药柜,柜子由一个一个的格子组成,格子里放着小抽屉,小抽屉里隔出三四个方格,方格里装着不同的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药名,还编成了顺口溜。 

        取药时,药工拉开小抽屉,想抓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这种过硬本领就是靠成年累月、熟能生巧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这就是“抓药”的由来。掌管药柜的人,称为“掌柜的”,代指老板或店主人,后来它被赋予了“一家之主、别人的丈夫、当家的”之意。

      4、李八庄的由来

      有一天,孙思邈路过济源西35里处一个村庄,路旁有一个铁匠铺。一个哑巴拦住了他,比比划划说了一大堆话,孙思邈也没有听明白。他误以为哑巴要治病,就掏出银针,在哑巴的脑后、舌下扎了几针,结果18年的哑巴竟然会开口说话了。哑巴姓李,排行老八,所以这个村子就被改成了“李八庄”。

      5、活用龙宫药方

      传说有一次,孙思邈外出行医时,见一个牧童在杀小蛇,蛇已经受伤出血。孙思邈恳求牧童不要杀,还脱下自己的衣服送给了牧童,然后又用药物把蛇封裹起来,放回到草丛。

        一个多月后,孙思邈遇见一位白衣少年。少年下马感谢说:“小生前一阵子承蒙道者救了一命,今日特来感谢!”说着,就把孙思邈扶到了另一匹马上。两马驰行如飞,很快到了一处幽地。那里花木繁盛、阳光明媚、门庭灿然显赫。原来,孙思邈救的小蛇是龙王的儿子,那里就是龙宫的所在“泾阳水府”。

        为了感谢孙思邈的救命之恩,龙王想把许多珍珠宝物送给孙思邈,都被拒绝了。龙王便叫儿子取出“龙宫三十药方”赠给孙思邈,说:“孙仙人,既然您不爱金钱,就接受这些真方吧,您可以用它们来济世救人”。

        后来,在撰写《千金方》时,孙思邈便把龙宫药方分散放在了书里。后世的方剂学家研究发现,《千金方》里面的一些方剂很怪,与正常方剂完全不同,简直无法用医理做分析。有的配伍方法很奇绝,超出了常规,有的用药十分繁杂,乙方中竟然会寒热温凉、气血功补兼备,根本无法用已有的中医理论去衡量和理解。

        其实,这些奇方可能正是孙思邈对龙宫药方的体悟、仿制与活用。与其说,这是传奇故事,不如说孙思邈的医术高到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层次。

        5、神来之方。

      孙思邈去世几百年后,他开出的药方还会好使吗?

      据史载,1606年(明朝万历34年),京兆华原有一个人名叫李蔚,他的二儿子李惟得了一种皮肤病。心左肘患疮,皮肤肿胀,外形如剖开的石榴,颜色鲜红,大如碗口。多方求医,不知何病。

      李蔚忧心忡忡地来到药王山,跪拜在孙思邈像前烧香,求得一签:“采药遇仙不知名,逢师一决见其成。凡胎浊骨尽抽去,摆手白云顶上行。”他读了许多遍,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李蔚刚到家,好友李先生马上找他说:“昨天,我读孙思邈的《千金宝要》,在《头面手足瘰疮漏第十六》章中看到有疮科的描写,就想到了您家二公子的怪症。我觉得,令郎的病应当是反花疮,又名翻花疮。我们可以试试孙思邈在700多年前开出的药方。”

      李蔚马上明白了签上说的“逢师一决见其成”的含义,这不就是说我和仙人见了一面,回家后就会有结果吗?

      他马上翻阅《千金宝要》,书中果然载有:“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取牛蒡根,热捣,和腊月猪脂封上瘥止。”

      李蔚马上按药方给二儿子配药治疗。一天后,肿止痛消,疮口收敛了一大半,几天后竟然痊愈了。为此,李蔚又特意去了一趟药王山,把这件事的始末刻在木板上,以昭告后世。

      6年后,李蔚的大儿子患了重病,李蔚又去药王山求签,结果同样灵验。他把这些故事刻在了石头上,以长存千古,歌颂孙思邈恩泽后人的德行。

      “反花疮”是一种皮肤病,属疑难杂症。据明代《外科枢要》记载,用栀子清肝散加藜芦膏、补中益气汤加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散加藜芦膏等方剂,疗效甚好。而孙思邈仅用了2种极平常的东西:牛蒡子根和猪脂,就治好了此症。可谓方法简当,药到病除。

        其实,用药普通,不求稀贵,效果奇绝,救人于急,正是孙思邈一生追求的治病用药原则。一位妇女患了半身不遂,卧床三年,孙思邈配了一种药酒,她吃后就恢复了健康。这种出神入化的医术,是不是说明他已经达到了“大象无形、点石成金”的境地呢?

      七、千古奇人

      孙思邈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针灸学家,他还是医徳家、道学家、练丹家、养生学家,精通佛学、道学、儒学、史学、占卜术数等,是一个罕见的奇才。他有24项成果开创中国医药学史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

      1、孙思邈的身份

    (1)医学家。孙思邈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在预防医学方面,他总结出的防治药方比欧洲早了整整1000年。除了《千金方》外,他还著有 《千金髓方》《千金月令》《医家要钞》等众多医书。

      (2)药物学家。孙思邈很珍山农的经验,遍访民方,《千金方》共收有药方6500个,采集到800多种草药,都明晰地记录了出处,都可追根溯源,所以他被誉为“药王”。

      (3)针灸学家。孙思邈指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也就是说,好的医生必须是针、灸、方、药四者贯通,偏费任何一方都是不完美的。四者相辅相助,善于综合治疗,才算是一个得心应手的良医。

      (4)练丹家。古人炼丹,大多是为了成仙。孙思邈却把炼丹作为一种制药的手段,利用丹剂的速效特点来救急扶危。比如他炼制的“太一神精丹”,就是专治传染性极强的“客杵霍乱”和“瘟症”的。这是世界上最早从砒剂中提炼成治疗疟疾的有效方剂,比英国人要早了1000多年。

      孙思邈在四川隐居时,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巧用“伏火法”合在一起,防止它们爆炸,成功炼出了“太一神清丹”。这个配方就是中国早期的火药配方,记载在《丹经内伏硫黄法》中。后来,这种方法经阿拉伯西传,为火药的成功制造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5)医徳家。在《千金要方》中,孙思邈专门写了“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两篇文章,详细论述了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医疗态度和医学品德。德和技双优,才是成为大医的根本。他还提出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的观点。他认为,医生的唯一天职是解除病人痛苦,不能借机索要财物,应该无欲无求。在他的眼睛里,病人没有高贵低贱、贫富老幼、亲近疏远之分,一律平等相待。孙思邈不仅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提出了“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而且他本人也是身体力行、不慕名利、德艺双馨的百世师范,被西方医学界称为“医学论之父”。

      (6)通史学。孙思邈见多识广,知识极为渊博,特别是对南北朝后期和隋朝的历史,更是通晓备至。贞观年间,大臣魏徵、令狐德棻、姚思廉、孙处约等人,受诏编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魏征等人担心会有遗漏,屡屡上门请教孙思邈。他均以口传授,把南北朝的情况从总体到细节,说得清清楚楚,如同亲眼见过一样。

      (7)养生学家。孙思邈把道家的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结合起来,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服丹,提倡吐故纳新,动静结合,并辅以食治和劳动,提出了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著有《千金养生论》《养性延命集》《养生杂录》《养生铭退居志》《五脏旁通道养图》等。

      (8)道学家。孙思邈还是一名博古通今的道士,时人称赞他犹如落下闳(西汉天文学家)、安期生(道教神仙)一般。他注重吸取儒佛精华,充实道教,主张三教合融,晚年写了约90余种道学著作。比如《丹经》《摄生论》《摄生真录》《福寿论》《枕中素书》《保生铭》《存神炼气铭》《名堂经图》《会三教论》《五水算经》《神枕方》《禁经》等,还有《老子注》《庄子注》。可惜,这些书大多轶亡。

      为了教化后人,孙思邈还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世间所有的福寿,都是因为他做了很多善事而累积下来的果报;世间所有的灾祸,都是因为有人不断行恶事,从而耗尽了自己一生的善因缘,最终招来最不好的结果。

      孙思邈之所以被人们“神化”,是和他具有高超的医术、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通达的性情分不开的。

      2、24项成果开创中国医药学史的先河

      (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医”就是指那些超乎寻常的、伟大而让人尊敬的医者。这样的医者最核心的是要一颗无私的正心,有普救天下的慈善恻隐心。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先天的本能才会得到加强,就会创造出神医的奇迹。

        他还提出了“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犹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如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有圆活机变,不得拘泥的能力;“行方”就是不贪名、不夺利,心中坦荡。这些观点,与其说是行医的总则,不如说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3)第一个倡导单独建立妇科、儿科的人,著有《妇人方》《少小婴孺方》。

      (4)第一个麻风病专家。他曾治疗麻风病人600余人,成功率达10%,为世罕见。

      (5)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6)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针灸图》。 孙思邈在《甄权针灸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绘制了三幅大型彩色《针灸经络俞穴挂图》,三幅图分别将人体正、背、侧面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用不同颜色绘出,开创了彩色针灸绘图的先河。

      (7)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在孙思邈之前,美容是上流社会的专利,美容方剂也是保密的,平民百姓对此遥不可及。然而,孙思邈将很多秘而不传的美容养颜之法写进了自己的书里。这种前卫大胆的做法,绝对称得上是开创美容新风的第一人。 《千金方》中记载了很多美容养颜的秘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堪称女人的美丽秘籍。如果您感兴趣,可以查一下。

      (8)第一个创立“阿是穴”,该穴最先记载于《千金方》中。

      (9)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0)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概念,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向外拓宽,这是孙思邈的重大建树与贡献。

      (11)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2)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3)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4)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的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5)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把野生药物变家种,开了野生药入园的先河,培养成人工种植。

      (16)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7)首用胎盘粉治病。

      (18)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A。

      (19)第一个治疗脚气病,比欧洲人早1000年。

      (20)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1000年。

      (21)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不治己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的宝贵思想之一,而孙思邈更是直接提出“防重于治”的思路,讲求预防为先、辨证施治,提出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正是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活了百岁之上高龄。

    (22)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病。

      (23)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百姓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24)第一个发明导尿术。创造性地运用葱叶进行导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导尿法的人。

      总之,孙思邈还是一位极具创造性的医家,他善于化裁前人的验方,而且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新的医术和良方,被人们沿用至今。

      3、玄奥的禁咒之术

      什么是禁咒?咒语和人体的真气结合在一起,可以制止鬼神或者外气对人的影响,所以称为“禁咒”,属于道术。它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在于咒语是什么内容,而在于掌握并使用咒语的人(法师)。这就是禁咒术的神奇之处。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的结尾,专门安排了2章非常特殊的内容,名叫《禁经》,有2.4万多字。我们听听他在《禁经)的序言中是怎么说的?

        “是以医方千卷,未尽其性,故有汤药焉,有针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导引焉,斯之五法,皆救急之术也。……且此书也,人间皆有,而其文零叠,不成卷轴,纵令有者,不过三章两章,既不精专,探其至赜,终为难备。斯之一法,体是神秘,详其辞采,不近人情,故不可得推而晓也。但按法施行,功效出于意表,不有所辑,将恐零落。今编为两卷,凡二十二篇,名曰《禁经》。”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治病的医方有成千上万卷,却不能把病因和治法穷尽。我觉得,汤药、针灸、禁咒(祝由)、符印(护身符)和导引,这五种方法都是救急的良法。过去,关于禁咒术的记录很零乱,不精深也不专业系统。禁咒术让人感到很神秘,详细解释起来又不合常理与人情,所以不应该硬去深究它,或者说非要弄明白。以我一生的实践来看,按这些方法去施行,往往会产生奇妙的效果。若不把这些辑成册,零落散失了,就太可惜了。所以,我编写了2卷,共22篇,名曰《禁经》。”

      孙思邈囿于一业,固步自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吗?不,他的思想非常开放灵活,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只要有利于治病救人,就要积极接纳,不拒抗。孙思邈是普通人吗?不是。他在《千金要方》开篇的《大医习业》中,首先提出一个观点:精通五行数术、把握道家阴阳是成就大医理想的必备基础。这就是孙思邈留给后世的扑朔迷离的魅力。

      当然,他对违背自然,不利于人类健康的东西是极力反对的,甚至是愤怒的。

        孙思邈在即将离世时,曾反复叮嘱弟子们,有一个药方必须要毁掉。实际上,此前他曾不知向皇帝建议过多少次了。这个药方就是著名的“五石散”。

        什么是五石散?说法不一,通常是指由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黄、赤石脂这五种石头组成,并掺杂一些中草药。服用后,身体会发热,能抵抗寒症。它最早是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发明的,为了治愈困扰贫苦百姓的疟疾、伤寒、湿疹等病。这个药方的副作用是,服用后会,人会非常的亢奋,能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不幻境,甚至还上瘾。在魏晋时期,五石散经人改造,辅以其他药物后,大受追捧,一时引为贵族纵情享乐的工具。

        那么,谁是第一服用这个五石散的人呢?曹操的养子何晏,人称“傅粉何郎”。

      史载,何晏“美姿仪,面至白”,他貌美肤白,白到了让许多女子都很羡慕与青睐。其中,就包括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公主硬是做了何晏的妻子。魏明帝认为,何晏的肤色是因为抹了很多的粉,不是天然的,所以他就想了一个计策。有一天烈日炎炎,明帝赐给何晏一碗热汤,心里窃喜:“等这家伙喝了汤,冒大汗,脸上的粉一脱落,就露陷了。等着看好戏吧!”然而,何晏在喝了汤,擦了汗后,脸色变得更加白净娇好了,仿佛一个白净的少年。

        何晏服用五石散,是为了治病吗?不是,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除了白净,我的体力也变好了”。在何晏的推崇下,偷偷食用五石散,瞬间成了贵族阶层的一股潮流和社会风尚。魏晋名士,个个风流倜傥,醉酒放歌,崇尚老庄,蔑视礼教,啸咏山林,擅长清谈,这就是“魏晋风流”的内涵。

        其实,五石散是一种毒品,相当于“嗑药”。这种风潮从魏晋时代一直流传到了唐朝,前后历时500-600年而未断。由于药性燥烈,服食者不得不披头散发、宽衣解带,或冷水淋浴,或户外疾走,称为“散发、行散”。“行散”就是“散步”一词的起源。

        一个可怕的结果是,食用五石散的人,最后都因慢性中毒而早早离开了人世。著名的地图学家裴秀、学者皇甫谧、晋哀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等,皆因服散而残疾。何晏呢?身体消瘦不说,后来连精神也开始飘忽不定了,整天像一个幽魂游荡在人间。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孙思邈非常惊恐,决定一心禁之。他和弟子们除了宣传五石散的害处,收集民间的五石散药方,呼吁世人见方即毁,绝不遗祸人间。为了让别人自愿拿出方子,他还承诺以他新配的改良新方进行替换。后来,五石散的药方终于在唐代失传了,后世再没有出现像魏晋社会大范围吸食五石散的现象。这是孙思邈的又一大历史贡献。

        八、益寿美颜秘决

      最后,让我们赠送孙思邈的养生、益寿、美颜秘笈几例,供参考。

      1、养生四则:(1)心态保持平衡,淡薄功名利禄。(2)饮食要有节制,不要过饥过饱。(3)注意气血流通,不要懒惰不动。(4)生活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

      2、养生十三法(耳聪目明法):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

      3、《千金方》中美容养颜的食疗方-嫩肤饮:薏苡仁500g,研粉,装瓶待用。每日餐前30-60分钟,取20g薏苡仁粉,加水200mL,煎煮约30分钟,加适量蜂蜜。连续服用3-6个月,皮肤会变得细腻娇嫩,颜如白玉。 提示:薏苡仁性微寒、偏凉,脾胃虚寒者、孕妇及阴虚体质的人,不可久食。

      4、延年益寿的食疗方-枸杞煎。材料:鲜枸杞500克(九月十日最好)、米酒3000克。做法:(1)枸杞清净、打碎。(2)将枸杞和米酒入锅,用小火熬30分钟左右,搅拌,防止粘锅。将子实暴晒至干,捣为末,再与汁一起在微火上熬成膏状。(3)枸杞膏加适量蜂蜜,置于玻璃容器里,冷藏保存。(4)每天早晚1-2勺,以酒送服,或者制成丸药,每次服五十丸。一次做2周的量即可,做多了易变质。功效:枸杞有滋补肝肾,延缓衰老的作用;米酒可活血化瘀、美容养颜。枸杞煎加上蜂蜜,是一款滋阴活血、补肾明目的食疗方,有久服轻身不老之功效。






备注:

      1、孙思邈的生卒年存在多种说法,我们取生于541年,682年卒,述其一生。其他说法如下:

      (1)贾得道的《中国医学史略》:孙思邈在北周宣帝时因王室多故而隐居太白山,因此他可能生于北周武成二年以前,享年120岁以上。

      (2)马伯英等的观点:孙思邈自云“我是与开皇皇帝同年出生的”,由此可以推论他活了141岁。

      (3)黄竹斋:孙思邈可能是与独孤信赞称的“神童”同时代,因此他的生年应在梁天监十四年,享年168岁。

      (4)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享年140岁左右。

      (5)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到,孙思邈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682年),享年101岁。

      2、参考资料:

      (1)《孙思邈生平考古》-手道堂

      (2)《孙思邈-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石继航。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835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98评论 1 2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569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59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3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10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23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74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21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22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1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8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14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75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53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