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的大师,一生够传奇

一、背景

酸寒尉

        这 是大画家任伯年为吴昌硕画的像,上扣无顶戴红缨帽,身着葵黄色官袍,他刚刚交差归来,袍服未脱,拱着双袖,还没来得及擦汗,这一副寒酸相被任伯年看到了,于是就有了这副传世之作。吴昌硕自己也觉着好笑,日后常用酸寒尉自喻。

         吴昌硕1844年生于浙江安吉鄣吴村,1927年在上海去世,享年84岁。这个潜行仕途半个多世纪的“酸寒尉”,仕途上从未有过任何风光,倒是因中国现代绘画艺术长卷开笔而结束了一个时代。

松梅图

吴昌硕也画梅花,但他将梅花画的像酒盅那样大,有人因此讥笑他,画家不以为耻,反而将画笔伸的更广了。

牡丹
沈香亭牡丹图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艳丽的牡丹。人们在他的瓜果蔬菜中看到了千年中国绘画史上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新的情感。

        清代文字狱大兴,史家指出这一种文网严密,思想统治的时代,学者的财力只能避免与世纪政治发生接触。于是学术艺术好古,崇古成风。金文彝鼎,秦砖汉瓦成为人们。梁启超称这是“以复古为解放”。金石入印,入书,入画,一时成为清代书画纂刻艺术的时代特种。

二、吴昌硕生平

        吴昌硕自幼好石,14岁就开始治印,“与印不一日离”。事实上吴昌硕首先是以印著称。吴昌硕儿时家境清寒,石章从村前的小溪里捡,或在方砖瓦片上练,刻刀是用废铁破钉磨成的,唯有时间是富裕的。但刻印过久,疲倦不堪。一次刀划破了无名指,上扣很深,乡间缺医少药,结果烂了很久,手指少了一节。后来他为自己取号“苦铁”。吴昌硕从刻石治印始,一生以石自娱。吴昌硕十五六岁,和邻村的章氏订婚。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章氏被送到了吴家,但还没来得及成婚,老家鄣吴就已成战场。17岁的吴昌硕跟着父亲逃难,家中留下逃不走的缠足女眷,章氏主动留下照顾婆母。

        吴昌硕和父亲逃亡了5年,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留下了困扰他一生的肝病和足疾。一次吴昌硕避难于山洞,一连几天没有吃的,周围除了石头什么都没有,幸得当地乡民周济才大难不死。为感念这段恩情,他又为自己取号“苍石”。

       “亡者四千人,剩二十五”,是无场所描写太平军被平定后,面目全非的故里。此时吴家九口人,只剩下和他逃难的父亲,其余7人均死于战乱之中。故乡已是十室九空的伤心地,吴昌硕走了。他在县城的边上开了一片地,以为生计。“故乡虽未远,易地亦忧伤”。吴昌硕在这个被他称作“芜园”的半亩园中苦读十年。平日里自己种瓜种菜,还植了30株梅花。他开始画画,开笔画的就是梅花。每户有寒苦之香,他以梅花纪念未成婚的夫人。

        “苦铁道人梅知己”,此后,吴昌硕一生以古雅清冷的梅花和朴拙粗粝的石头为标志性意象,也以“苍石”叫了一生。 晚年,吴昌硕治印一方“明月前身”,将章氏背影刻作印章的边款,只用在他画的梅花上。

       1865年,清军平定太平天国,吴家是耕读传家,博取功名是光宗耀祖的事业。22岁的吴昌硕在父亲与学官的催促下,考上了。民国以后,他仍不忘旧事,刻闲章一方“同治童生咸丰秀才”。

      1868年,带着吴昌硕逃难的父亲病逝,一家九口人仅剩他一人。这一年吴昌硕25岁。他开始出游,一肩行李,一箱破书。吴昌硕寻师访友,这便是他一生中著名的“游学”“游宦”“卖艺”“为客”的生涯。既为养家糊口,也为已萌发的艺术情怀,更为博取仕途上的功名。

        吴昌硕常说自己“平生恨未多读书”。在杭州他拜师俞樾,奠定了书画印的文学底子。在湖州他又为古书和金石收藏夹陆心源做助手。在游学的岁月里,他结交了一批学识卓越的师友。他也以艺会友。逃过难,讨过饭的吴昌硕,一生有很多三教九流的朋友。一天他遇见一位古董商,吴昌硕却对当时社会地位并不高的商人表现出稍有的尊重,书写了“道在瓦甓”四字相赠。结果这位古董商将他因为知己。古董商感念吴昌硕,以一直珍贵的古缶作为回赠,后来就是这位古董商,把吴昌硕带到了他事业的福地——上海。

        吴昌硕把书斋叫“缶庐”,书画中最常用的号是“老缶”,他本人则被称为“缶翁”。千百年来呗文人名士垄断的传统艺术领域,吴昌硕却有着兼容并蓄不守绳墨的襟怀。

      吴昌硕做官不达,却在政治地位日渐衰落的古城与达官名流平等论艺。使他能历览传世的彝器和书画真迹。

        吴昌硕毕生临池挥毫,精研碑版。儿时家贫,就蘸清水在青石板上临写。43岁那年。与好友同游苏州虎丘,得赠石鼓文精拓本。石鼓文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因刻于10座花岗岩上,岩石形似鼓,得名“石鼓文”。吴昌硕如获至宝,此后半生每日临石鼓不辍且“临气不临形”。吴昌硕“强抱石鼓”超前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终在60岁时脱去窠臼,超越了清代帖学,碑学的樊篱。

        吴昌硕40岁时,拜海上名家任伯年为师,任伯年请他画几笔试试,少有画作的吴昌硕画了,寥寥数笔却让任伯年看到了金石味,于是感叹你已经超过我了。但吴昌硕45岁还向任伯年请教绘画技法。任伯年对吴昌硕说:"你的书法功底深厚,你不妨用篆书的笔法画花卉,用草书的笔法画枝干,”变化贯通,不难其奥诀也“。

       书画同源,中国的书画艺术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线条的艺术,但他以书入画“直从书法演画法',自然与同时代画家有所不同。吴昌硕在艺术的长廊一步步前行,走向殿堂的深处,终于赢得了艺术史上”诗书画印“四绝的美名。

        辛亥革命后,68岁的吴昌硕也告别了居住30年之久的苏州,迁居上海。但吴昌硕的转型是艰难的,虽然一生行走仕途,也只在幕僚候补闲职等官位上周旋。可毕竟在前朝生活了一辈子,于是便有了吴昌硕到上海后这样的亮相。身穿道袍,头挽小鬂,一副不新不旧的模样,古怪而耐人寻味。其实穿道袍僧衣是朝代更替时读书人惯常的伎俩。自甲午从军出山海,吴昌硕亲历了大清朝政的战败,战场上的炮火还让他成了聋子,接着戊戌维新的失败加深了他的焦虑,当八国联军入侵后,慈禧也开始变法自救,吴昌硕竟有了一种平静,因为他已看清王朝终将覆灭。然而当遮天真的来临时,内心依然的纠葛,还是化成了一身皇冠道服。但有意思的是1912年,民国元年,他开始用吴昌硕这个名字。吴昌硕原名吴俊,也叫吴俊卿。也就是说闻名于世的吴昌硕是69岁后叫响的。

         吴昌硕为书斋取名”去驻随缘室“,这个名字表明一个旧时代的读书人在新时代的心境,但也因为在此之前,他去驻上海的因缘已长达40年。吴昌硕第一次走出故乡是29岁,时间是1872年。或许是仕途的功名才是正道,那时的吴昌硕仅仅是来看看这个完全不同于苏杭的新商都,会一会个性风格不同的画家。但吴昌硕以书画自立的理想,一直与投身仕途的坎坎坷坷纠结在一起,前后磨砺了他30年之久。

       1877年,44岁的吴昌硕又遇上宦海沉浮,一家人的生计发生困难,他从苏州迁居上海,希望能像任伯年,蒲华一样以画谋生,他很有一番希望的写道“苦铁之苦终回甘”。但他的书画在上海并不好卖,生活也没有等到如期望的那样转机。初冬,“夜漏三下,妻儿俱睡熟”,老屋一灯荧然,光淡欲灭,这位曾经的酸寒尉赋诗自嘲,“灯火照见黄花姿,闭户吟出寒酸诗”。生活的困顿不能让他忘却济世的抱负,海内谷不熟,谁绘流民图,天山如见怜,雨栗三辅区。吴大澂有诗评价他“苦铁画梅成铁干,苦铁作篆皆铁划,人为苦铁不经意,苦铁苦心贯金石”。

        在上海的低矮屋檐下蜷缩一年,吴昌硕16岁的长子不幸早逝了,不久小女儿又来到人间,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打点行装,再回苏州。酸寒是吴昌硕一生为官的常态。1884年,为他画《酸寒尉》的任伯年又为他画像取名《饥看天图》。吴昌硕画上题诗——造物本爱我,堕地为丈夫,昂昂七尺躯,炯炯双青矑。胡为二十载,日被饥来驱,频岁涉江海,面目风尘枯。吴昌硕以己之饥体人之饥,感念百姓水深火热的疾苦。报国无门,又因长期辛苦写字,作画,刻印,吴昌硕的手臂出了毛病,1902年后,他很少篆刻了,加上耳聋病足,60岁时已是多病多愁之身,无奈中吴昌硕自定了一份润格,成为他正式以画谋生的人生转折点。这一年他61岁。

        或许在沧海横流的时世中,吴昌硕想当一块补天的苍石而不可得,他只能当一个画家。但和仕途的灰暗相比,他的艺术则越来越显得刚健自强。这时也正是中国画生存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只满足皇家需求的宫廷绘画早已退出同治地位,而代表画坛正统的“四王”文人画,背负的历史积淀太重,陷入笔墨程式化的僵局。在野的扬州画派,则因笔墨草率开始走下坡路。中国的文化精神品格,呼唤着新的绘画呈现。

         但是这时的吴昌硕已是“无势力心,无机械心,形迹俩忘,超然尘垢之外”。自17岁遭寇难,人亡家 破,一生磨砺,仍自强不息。他酸寒一生,但他的书画从来不酸寒,再艰难困顿,艺术之道总是充满刚正之气,大约在65岁,吴昌硕的画自成面目,他创造了中国画新的审美意境,古拙中透出力度,透出美感,透出趣味,被誉为古雅美。他的画一反旧文人士大夫纤弱空灵的画风,饱满向上,一派磅礴气象。

富贵多子寿
老少年轴

        吴昌硕在纸笔刀石间负起了更长久的担当,他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近现代史上,浓墨重彩地写下文化自强的精神品格。但以画谋生,毕竟不同于“勤皇命,食君禄”。吴昌硕的笔下,开始流泄出平民大众的生活情趣。早年些只是些文人间的唱和赏玩的交流,但到了上海,市民阶层的壮大,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剧烈变迁,心的审美需求呼吁中国画坛出现变革,已俞70多岁的吴昌硕,恰恰是这种变革的倡导者。

       1914年,吴昌硕办篆印书画展,这是中国传统书画最早的个展。晚年他已誉满画坛,却写了这样的对联:“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大红大绿从来都是文人画的忌讳,海上大画家蒲华就多次告诫吴昌硕要多用水墨,少用颜色,因为“色不可俗”,是文人画标榜高雅的一贯主张。但吴昌硕衰年变法,对艺术的精进,执着坚毅。

       到上海后,他用西洋红花花卉,他不守古法,变水墨为五彩,变重墨为重彩,竟在雅俗之间分寸把握极为老到。

富贵多子寿
牡丹水仙轴

他颇为得意,对弟子说,可惜蒲华老死了,不然可以给他一些“颜色”看看。

        吴昌硕的荷花古拙腴润,吴昌硕的梅花冷艳浑穆。他画《荷香果熟时》一张绿盈盈的芭蕉叶上,点缀着几棵黄澄澄的琵琶,清露欲滴。他画《秋光图》几只黄色的大葫芦夺目鲜艳,水木淋漓的葫芦叶间,流淌着浑厚有力的神采。画中的花卉藤草,是活的生命的气韵,他说“老缶画气不画形”。

枇杷图

        来到上海的第二年,1913年,吴昌硕搬进了新居,他的第一本画册问世了,他新定了一份润格,提高了自己卖画的价格,卖画的生涯渐入佳境。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免受人间作孽钱。早年唐伯虎的理想,到了吴昌硕的万年才真正的实现了。但吴昌硕最重要的贡献,是身处动荡的年代,却彰显了中国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他一生的探索和强健,在年近古稀时闪烁出巨大的光芒。

        海派有海上画派而来,但自吴昌硕以后,海派被注入了新的含义——既有深厚的传统,又富有变通的精神。吴昌硕成了真正的画坛领袖。他一生自称老缶,人尊称缶翁。这个老缶被推举为上海书画协会会长,包容了各种风格,相互交融。

       1913年,西泠印社成立,以“汇流穷源,无门户之派见”,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吴昌硕被公推我为第一任社长。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已是世界非物质遗产。今天,西泠印社到处可以读到吴昌硕的手泽和遗存。

        在吴昌硕的生前身后,上海曾经有过“家家缶翁,户户昌硕”的画坛奇景,但吴昌硕自己说:“一个人欲自立成家,至少得辛苦半世”,吴昌硕实际上辛苦了一世。

        上个世纪90年代,也就是吴昌硕去世60年后,以为年轻的画家画了这样一幅画《我 轻轻地敲门》,画中的四个人一次是吴昌硕蒲华虚谷任伯年,作者像早已作古的海上画家表达了虔诚和敬仰。

三、吴昌硕的人物成就

3.2篆刻

        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吴昌硕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影响,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体积感极强。刀融于笔,篆刻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上取鼎彝,下挹秦汉,以“出锋钝角”的刻刀,将钱松、吴攘之切、冲两种刀法相结合治印。

        吴昌硕在继承前人冲刀法和切刀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融诸家之长,在大量的篆刻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将冲刀和切刀两种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冲切结合的刀法。这种刀法灵活多变,或冲中带切,或切中带冲,甚至切中带削……这种多变的刀法,把冲刀的猛利、挺劲、爽快与切刀的含蓄、浑朴融为一体,将书意和刀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他的篆刻刀法雄浑朴茂中寓秀逸的个性化特点凸现了出来。

         残缺刀法是吴昌硕篆刻创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我们知道,秦汉古印大多因年深日久,水土的浸蚀,自然的风化,印面及文字线条失去了原先的平整和光洁,变得残缺不全。恰恰是这些残缺给我们以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等特殊的审美效果,这是自然的造化使然。吴昌硕善于巧夺天工,在传统的冲、切刀法的基础上,辅之以敲、击、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并创造性地将篆刻艺术中刀石效果产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残缺美的审美新境界。

主要篆刻作品:《寿山老坑巧色雕狮钮》《作了天下事》《读遍千古书》《好学为福》《黑青田》《一月安东令》《湖州安吉县》《泰山残石楼》《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暴书》《千寻竹斋》《千寻竹斋》3刻《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安吉吴俊章》《雷浚》《鲜鲜霜中菊》《归仁里民》。

3.2绘画

1、内容

        绘画的题材以花卉为主,亦偶作山水。前期得到任颐指点,后又参用赵之谦画法,并博采徐渭、八大、石涛和扬州八怪诸家之长,兼用篆、隶、狂草笔意入画,色酣墨饱,雄健古拙,亦创新貌。其作品重整体,尚气势,认为“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富有金石气。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

       吴昌硕自言:“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对角斜势。用色上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浓艳。

      吴昌硕因以“草篆书”入画,状物不求写实,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 “大 写意”笔墨形式。

       他酷爱梅花,以写大篆和草书笔法为之,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又喜作兰花,喜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成,刚劲有力。画竹竿以淡墨轻抹,叶以浓墨点出,疏密相间,富有变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为“双清”或“三友”。菊花也是他经常入画的题材,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与菊花情状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黄色,亦或作墨菊和红菊。墨菊以焦墨画出,菊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

        晚年较多画牡丹,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含有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生气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

        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画,极富生活气息。推崇周闲果蔬风格,作品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对于近世花鸟画影响深远。

主要绘画作品:《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五月枇杷图》《杏花图》《花卉十二屏风》《梅花》《花卉四屏》《牡丹》《兰石图》《松石图》《花卉》2幅《紫藤图》《杂画册(之—、二)》《依样》《天香露图》《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图》《牡丹图》《牡丹水仙图》《大富贵》《佛像图》《富贵神仙图》《红梅图》2幅《蔷薇芦桔图》《秋艳图》《三千年结实》《人物》《三千年结实之桃》《神仙福寿》《石梅》《石竹图》《松梅图》《岁寒交图》《桃实图》《瓜果》《灯下观书》《姑苏丝画图》等。

2、特点

①金石气息:吴昌硕绘画艺术的第一大特色是有金石气息。所谓金石气息,指的就是钟鼎上所铸的金文与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人们常说谁谁的画作有金石气息,其实这种评论标准都是从吴昌硕的绘画风格出现以后才有的。比如,人们在谈到徐青藤、八大山人时,就从来没有听说过评价他们的画作有金石气息。

②笔力雄浑:吴昌硕绘画艺术的第二大特色是笔力雄浑。所谓笔力雄浑,指的就是其画作中的笔触朴拙、苍茫、老辣,极具浑圆、雄强的力量感。人们常说吴昌硕绘画的气息很厚、很重,按照书画圈儿里人的说法就是“笔头子”很大。所谓“笔头子”很大,并不是说他用的毛笔很大,而指他笔下的气息非常浑厚,一笔下去,浑金璞玉,力透纸背,又意蕴丰富、气象万千。

百财图

③设色浓丽:吴昌硕绘画艺术的第三大特色是设色浓丽。过去人们总是说中国画不能搞那么多颜色,用太多颜色容易俗气。不过,张俊东却指出,吴昌硕绘画的用墨就特别浓,设色也特别大胆,特别鲜艳和浓丽。比如,吴昌硕画过很多牡丹,很多都是大红大紫的,但是却不会让人觉得俗气,而且非常有文人的那种风骨。所以张俊东认为,中国画设色的关键不在多少,而在谁来用以及怎么去用。

花开富贵

④富于变化

吴昌硕绘画艺术的第四大特色是笔法和墨法富于变化。这里边又体现在几个方面。张俊东举例介绍说,比如吴昌硕在画菊花时,可以将一朵菊花无论是正面的,侧面的,静态的,动态的,都能画得非常丰富。

3.3书法

        吴昌硕的楷书,始学颜鲁公,隶习汉代石刻,篆学石鼓文 。行书学黄庭坚、王铎。吴昌硕书法作品,以篆书、行草为主,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变长,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具有篆书痕迹,将篆、隶溶为一体,形成独特面貌。吴昌硕的隶书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中年以后,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反复钻研,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风格独特。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西泠印社记》是吴昌硕71岁时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而书写的碑文,辞章与书法俱佳,是吴昌硕人书俱老时期小篆艺术风范的杰作。

3.4诗文

        吴昌硕善作诗文,苦吟数十年,未尝间断。其诗文,奇崛古朴,用典较多,不甚通俗。但有些绝句纯用白描手法,活泼自然,接近口语,具有明丽俊逸的特点,风格上与民歌很相近。有些绝句则活泼自然,接近口语,时含有讽刺意味,抒发生活实感。所作题画诗寄托深远,颇有浪漫主义气息;评论前人书画,尤多独到见地。早年所作五古,有一部分含有讽刺意味,揭露了当时黑暗社会某些不平现象。他的散文作品写得不多,大都是序跋、考证和题画小品之类,写的都很朴质淳厚,平易近人。题画小品中尤多精心之作。发抒生活实感,鞭挞丑恶现象,颇能以少胜多;读时依稀与作者一灯相对,娓娓而谈,意味非常深长。

四、吴昌硕作品赏析




点击赏析更多吴昌硕作品

点击购买吴昌硕作品真迹影印本复制品

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18868945654(春晖宣纸艺术品)赏析更多馆藏复制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716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58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431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27评论 0 20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11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92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15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64评论 0 20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12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16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0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4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98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6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9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48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1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书法生涯] 吴昌硕的楷书,开始学习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
    章鱼哥丶阅读 2,438评论 0 2
  • 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
    观佳艺术阅读 1,166评论 0 5
  • 夕阳忽落西,池月渐上迟。 山中习静波,柳下弄娥眉。 孟夏夜风暖,岁晚菜花稀。 月下听琴弦,不乐复何以。
    平山冷燕_725a阅读 293评论 1 7
  • 每天的生活就像是一杯温开水,不烫也不凉,没有大风也没有大浪,当然也没有大财,不过我很满足,因为这就是我的追...
    我很单纯阅读 271评论 1 2
  • 话说,有个著名的木桶效应,大意是: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
    蜂窝煤阅读 82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