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5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
阿德勒想要帮我们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
阿德勒却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正如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勇气》,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
这种勇气,也是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
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简单的。
唯有在我们发现自己价值的时候,才具备了让自己真正自主和自由的勇气。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
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
摘掉墨镜之后看到的世界也许会太过耀眼,而使你禁不住闭上眼睛。或许你又会想念墨镜。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够摘掉墨镜吗?你能正视这个世界吗?你有这种“勇气”吗?

第 一 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 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
请你注意这一点:
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
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 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假如某个人的过去曾遇到过父母离婚的变故,这就如同18度的井水,是一种 客观的事情吧?
另一方面,对这件事情的冷暖感知是“现在”的主观感觉。无论过去发生了 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哲人:正是如此。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
假若人是可以改变的存在。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你想“变成别人”吗?
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Y一样的人。
哲人:即使你再想变成Y,也不可能成为Y,你不是Y。你是“你”就可以了!
但是,这并不是说你要一直这样下去。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 ”,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 着“被给予了什么”。

第 二 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 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首先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哲人: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哲人如是说: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哲人:是的。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哲人:首先,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 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哲人: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 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 料理”之类的自卑感。
哲人: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 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哲人:是的。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
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 进的勇气。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
哲人: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 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哲人:关于自卑感,阿德勒指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也就是说,自 卑感虽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没人能够一直忍受这种状态。
哲人:阿德勒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 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婴儿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 ,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哲人:例如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可以是班组领导,也可以是知名人士,其实 就是在通过此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权势张扬、具有优越情结的特点。
这些情况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 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
哲人:不过,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哲人:一提到“追求优越性”,容易被认为是尽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过排挤他人以取得晋升之类的追求,往往给人一种踩着别人往上升的印象。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
请想象一下 这种情形:虽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 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哲人: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哲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哲人: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哲人:是从胜负竞争中全身而退。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哲人:请记住。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哲人:请从你自己的角度来具体考虑一下。假设你对周围的人都抱有“竞争”意识。但是,竞争就会有胜者和败者。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必然会意识到胜负,会产生“A 君上了名牌大学,B君进了那家大企业,C君找了一位那么漂亮的女朋友,而自己却是这 样”之类的想法。
哲人: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
哲人: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哲人:实际上,别人真的会那么关注你吗?会24小时监视着你,虎视眈眈地寻找 攻击你的机会吗?并非如此。
有一位年轻的朋友,据说他少年时代总是长时间对着镜子整理头发。
于是祖母对他说:“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那之后,他便活得轻松了一些。
哲人:“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 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 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 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
哲人: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
哲人: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哲人:我们有语言,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要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哲人: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哲人:眼镜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哲人:人际关系是一个怎么考虑都不为过的重要问题。“你所缺乏的是获得幸福的勇气”。
哲人: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哲人:请从孩提时代开始考虑人生这个词。孩提时代,我们在父母的守护下生活, 即使不怎么劳动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很快就到了“自立”之时,不能继续依赖父母而必须争取精神性的自立,即使在社会意义上也要自立,必须从事某些工作(不是指在企业上班之类狭义上的工作)。 此外,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关系。当然,也会与某人结成恋爱关系甚至还有可能发展到结婚,又会产生夫妻关系,有了孩子还会出现
亲子关系。 阿德勒把其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 类,统称为“人生课题”。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
哲人: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必须要有所改变。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哲人:这一点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所谓的恋爱关系,而另一个就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在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中,爱之课题是最难的课题。
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因此,阿德 勒心理学把作为个人的“自立”和在社会中的“和谐”作为重大目标。如何才能实 现这些目标呢?
阿德勒说:“在这里必须要克服‘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 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哲人:恋爱关系或夫妻关系还可以选择“分手”。即使常年一起生活的夫妻,如果难以继续维持关系的话,也可以选择分手。但是,亲子关系原则上就不可以如此。假如恋爱是用红色丝线系起来的关系的话,那亲子关系就是用坚固的锁链联结起来的关系。而且,自己手里只有一把小小的剪刀。亲子关系难就难在这里。
哲人:现阶段能说的就是不能够逃避。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 须勇敢去面对。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要首先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哲人: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
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厌,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
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
哲人: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
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正因为如 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敌人”。

哲人: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哲人: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环境所决定的,你还有可能转嫁责任。
但是,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 三 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 去
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获得自由?真正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哲人: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这一点必须事先强调一下。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哲人:你,我都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哲人: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 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
哲人:这不是虚无主义,正相反。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哲人: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而且,请你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 足你的期待而活”。
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你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 然的事情。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哲人: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
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哲人: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例如成绩不好、无 法上好学校等。
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哲人:当然,辅导顾问要竭尽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
某个国家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哲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哲人: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
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当然,我也会担心甚至会想要去干涉。但是,“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 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哲人: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哲人:分离就是这么回事。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
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
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请你想想前面那位老婆婆说的“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那句话。她的话一语道破 了课题分离的核心。看到你的脸的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哲人:请你从别的角度考虑一下。假设有人正苦恼于公司的人际关系。有一个毫不讲理的上司一遇到事情就大发雷霆。无论你怎么努力,他都不给予认可,甚至都不好好听你说话。
哲人:那么,假如你会进行课题分离又会如何呢?也就是说,无论上司怎么蛮不讲 理地乱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题。毫不讲理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应该处理的课题,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如果你能够这样去理解,事情就会截然不同了。
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 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哲人: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之卡由他人掌握着。正因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能够理解课题分离就会发现, 其实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会是全新的发现。
哲人:我改变了,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作为结果,对方会怎样我不知道,也无法左右,这也是课题分离。当然,随着我的变化,不是通过我的变化,对方也会发生改变。也许很多情况下对方不得不改变,但那不是目的,而且也可能不会发生。总之,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哲人: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 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让我选的 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第 四 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答案。
哲人: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 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第 五 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应首先好好理解“我”,接下来考虑一对一的关系,也就是“我和你”的 人际关系,然后再慢慢扩展到大的共同体。
一个人在房间里的时候,你也一定能够放声歌唱、随着音乐起舞或者是高谈阔论。
哲人: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哲人:首先从“自我接纳”开始说明。第一夜,曾经介绍了阿德勒“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句话。
哲人: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哲人: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 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 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 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哲人: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哲人: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 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
哲人: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 ,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

哲人: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劳动并不 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 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哲人: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当然,赚钱也是一个重大要素。正如你之前查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被 铸造的自由”一样。但是,有些富豪已经拥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额财产,但他们中的多 数人至今依然继续忙碌工作着。为什么要工作呢?是因为无底的欲望吗?不是。这是为了 他者贡献继而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获得巨额财富之后便致力于参加慈善活动的富 豪们,也为了能够体会自我价值、确认“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哲人:为了方便起见,前面我一直按照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种顺序来进行说明。
但是,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 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 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行为方面的目标:
① 自立。
② 与社会和谐共处。

③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

① “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① 所说的“自立”与“我有能力的意识”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
② ②所说的“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则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
人际关系不顺利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哲人:按照“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还是按照“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这正是一个有关“获得幸福的勇气”的问题。
哲人: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对于这种现实,阿德勒准备了极其 简单的回答,“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 价值。
哲人: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
是否真正作出了贡献,从原理上根本无从了解。也就是说,进行他者贡献时候的我们即 使作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 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 ”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哲人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幸福就是“贡献 感”。

甘于平凡的勇气
哲人: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
所以,在“特别优秀” 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
哲人:自我接纳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 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哲人:把人生当作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 成了一条“线”。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间便已经开始的线,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 顶点,最终迎来“死”这一终点。但是,这种把人生理解为故事的想法与弗洛伊德式的原因 论紧密相关,而且会把人生的大半时光当作“在路上”。
哲人: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哲人: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人生规划就有可能。但是,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用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
哲人:人生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不了解这一点的大人们总是想要强迫年轻人过“线”一样的人生。在他们看来,上好大 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

舞动人生
哲人: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 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在跳着小提琴之舞的人中可能有人成了专业小提琴手,在跳着司法考试之舞的人中也许有人成为律师,或许还有人跳着写作之舞成了作家。当然,也有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结 果。但是,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
哲人:我们可以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明。一般性的运动,我们把这叫作移动, 有起点和终点。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最好是尽可能地高效而快速。如果能够搭乘特快列车的话,那就没有必要乘坐各站都停的普通列车。
哲人: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哲人:所以阿德勒在说了“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之后还说:“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阿德勒所说的“人生的意义是由你自己赋予自己的”,就正是这个意思。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哲人:就像旅人要依靠北极星旅行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引导之星”。
这一巨大理想就是:只要不迷失这个指针就可以,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获得幸福。
哲人: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青年: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贡献这颗星就一定能够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
哲人:而且,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哲人:现实性的人生就是这样。我自己无论怎样回顾之前的人生也无法解释自己为 什么会走到“此时此刻”。
正是跳好每一个刹那的结果。对你而言的人生意义在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
哲人: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哲人:这就类似于常年近视的人初次戴上眼镜时的冲击。原本模糊的世界轮廓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就连颜色也鲜艳了许多。而且,不是视野的一部分变得清晰,而是能够看到的一切世界都变得清晰起来。
哲人:阿德勒说:“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 。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219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63评论 1 2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933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20评论 0 20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00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40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96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97评论 0 19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27评论 1 24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81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72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99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54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9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72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8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