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港湾——敦刻尔克大撤退始末(一)

(实在受不了微信公号的辣鸡排版,逐渐搬家咯)

1.前言

9月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就将在国内上映了,由于国产电影保护月的原因足足推迟了两个月。同样是二战题材电影,让人难免拿出来和上半年的《血战钢锯岭》比较。我个人其实对“钢锯岭”不太感冒,因为其中对战斗的刻画处理得太粗糙,并没把它当作重头戏来演绎。至于《敦刻尔克》我觉得期待值还是很高的,诺兰对于大场景的描绘能力一向不会让人失望。

说回敦刻尔克,我想除了生活圈中个别国际旅行大佬去过实地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只是从初高中历史书上得知这个地名。教材上对这一事件其实也就是一笔带过,最多我们只会得知1940年德国绕过马奇诺防线“闪击”法国,英法联军大败,并从敦刻尔克撤退而已。至于强大的英法联军为何战败,撤退地点为何是敦刻尔克,撤退具体是个什么状况,教科书不会有功夫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前军事迷,也算是提前傍个热点吧,我就试着来讲讲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来龙去脉。一是可以练练自己的笔头,二是训练下逻辑组织能力,有益无害。

图1:敦刻尔克地理位置

2.上兵伐谋

2.1 前世种下的因果——施里芬计划

如果要谈法国战役,不得不回溯一下一战中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因为它既是一战德国进攻法国的指导性战略,也是二战前英法联军预判德军战略的标本。所谓施里芬计划是官拜德军参谋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元帅提出的战略计划。1891年施里芬以备忘录形式提出最初构想,直到1905年正式成型。1906年施里芬卸任时,将这份计划交给了继任者小毛奇。

图2: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图3:施里芬计划(红线为进攻路线)

施里芬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在东线俄国完成军事动员前,计划集中全力以6-8周时间击溃法军主力。鉴于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在德法边境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施里芬计划采用单侧包抄的思路,将攻击的重心放在了右翼比利时方向,计划先以优势兵力横扫比利时,进而沿英吉利海峡一侧快速突破法国纵深,完成对巴黎的包抄,一举歼灭法军主力。

然而一战爆发后,继任者小毛奇个性过于谨慎,以至对东线俄军的威胁首鼠两端,不仅减少了西线德军的总兵力,而且还削减了西线右翼的兵力。几年前施里芬临终时仍一再叮嘱:“仗是一定要打的,只要确保右翼强大就行。”没想到一语成谶,小毛奇对右翼兵力的削减最终导致德军在马恩河区域被法军抓住机会打了次漂亮的反击。由此德军准备在西线迅速击溃法军的目标成为泡影,彻底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施里芬计划也就此破产。

图4:小毛奇的修改版施里芬计划。由于整个西线的兵力削减,右翼部队的数量无法支撑对巴黎的大纵深包围,只能面向巴黎突进。而在德军快攻至巴黎城下时由于通讯不畅,德军行军路线突然出现偏转,将自己的侧翼暴露在法军面前。法军抓住这一时机展开反击并一举击溃德军,史称“马恩河会战”。

2.2 刻舟求剑——D计划-布雷达变体

英法面对德军的威胁,自然也得搞出一套应对之法,D计划应运而生。联军认为法德边境的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所以德军必然还是沿袭施里芬计划的路径先扫平比利时、荷兰再进入法国。据此,D计划主张当德军进攻荷兰、比利时时,联军迅速北进,在从荷兰布雷达至比利时那慕尔的代尔河(Dyle River)一线设防,阻挡德军攻势。从地图上看有点联军的防线有点像以右翼的色当为转轴,顺时针压向德军。其后,在多方协调下,D计划进行了部分修改,计划增调吉罗将军的第7集团军进入荷兰,将荷兰也纳入整条防御体系,这就是D计划-布雷达变体。

图5:D计划-布雷达变体示意图(注:图中对部队建制的标注有错误)

陆军统帅莫里斯·甘末林上将对D计划非常满意,因为它以逸待劳,而且看起来非常稳妥。但是东北战区司令乔治上将再三劝说不要将实力较强的第7集团军调至荷兰,而应该将它作为战略预备队,因为甘末林与乔治之间多有嫌隙,甘末林对此是充耳不闻。英国人也多次提醒到面对阿登森林的迪南至色当方向守备力量应该加强,甘末林也没有听进去。后来的战况证明对这两点的忽视是致命的。

图6:莫里斯·甘末林上将。一战中立有功勋,再加上此人长袖善舞,所以在法军中一路扶摇直上,最终坐上了陆军统帅的位置。甘末林貌似享有很高声望,但思想相当保守甚至古板,他的一连串失误最终将法军带上了末路。

D计划-布雷达变体是法军消极保守思想的产物,它机械地判断德军一定会故伎重施地按照施里芬计划进攻。然而德军真的是这么准备的吗?

2.3 一剑封喉——黄色方案-曼施坦因计划

尽管对手迂腐不堪,可是德军的战略制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波兰战役结束后,希特勒就着手考虑进攻法国的计划。但德国陆军的军头们对此非常抵触,例如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都反对立即进攻法国。虽然希特勒获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但是他的将军们始终对于在西线进行军事冒险疑虑重重。在多方妥协下,黄色方案诞生了。

图7:黄色方案示意图(修改版)

粗略一看黄色方案其实只是施里芬计划的又一个变种,甚至胃口还不及后者:它同样把主攻方向放在比利时方向,但它并不追求对巴黎的合围,只求在北方击溃法军主力。值得注意的是它同时要求在阿登地区对法国进行攻击,不过只是配合作战。希特勒对参谋部提出的黄色方案并不满意,方案也经过多次修改。希特勒自认战略天才并热衷冒险,他对这样没有新意的方案兴趣索然,但陆军高层态度消极也让元首无可奈何。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此时德军中一位耀眼将星冉冉升起,他就是后来一直升任帝国元帅的曼施坦因。(这么褒扬是政治不正确的,但暂且只从军事方面来评价。。。)黄色方案提出伊始,时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的曼施坦因就非常不满,他说:“照我看来,陆军总部的战略意图,就其本质而言,完全是模仿1914年的施里芬计划。我感觉这是一种耻辱。我们这一代人居然不能做出一件较好的计划来,还要去照抄老文章,尽管这是出自施里芬那样的名家的手笔。”他还曾对身边的参谋说:“更何况我们已经用过一次了,我们的敌人对于这个计划已经有了充分的警觉。”

他数次提交备忘录指出:黄色方案不能有效歼灭法军主力,反而有可能使得自己深陷法国战场。应该把攻击中心从比利时移到马奇诺防线和法军设防地域的结合部,尤其应该以阿登山区为突破口,用大量装甲部队出其不意攻入法国并快速向西攻至英吉利海峡,彻底合围北方所有法军。曼施坦因计划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胆之处在于,利用装甲部队突破阿登山区。众所周知,最适合装甲部队施展的应该是平原地区,而阿登山区是荒无人烟的森林地带,连基本道路都没有。如果德军不能快速通过阿登山区,比利时方面的进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整个进攻行动等于功亏一篑。也难怪甘末林和乔治将军即使受到多次提醒也丝毫不认为德军主力会进攻阿登。

图8: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的计划虽然得到A集团军群指挥隆德施泰特的赏识,但陆军总部和总参谋部的高层对这样高风险的计划嗤之以鼻,甚至由于曼施坦因一再提出意见,最终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将军和参谋总长哈尔德将曼施坦因撵回国内任新成立的38军军长。谁知就在此时发生了震惊德军上下的“梅克林事件”——一架德国军机因天气原因迫降与比利时梅克林地区,而机上正好乘坐着一名第7空降师少校,更要命的是他身上携带着黄色方案文件。虽然飞机迫降后,文件大部分被销毁,但是还是有部分落在了比利时人手上,德军的进攻计划面临全盘泄露。曼施坦因借着回国就任的机会面见了希特勒,并获得与希特勒共进晚餐的机会,用餐后在希特勒的书房,曼施坦因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计划。希特勒原本就对黄色方案不信任,再加上梅克林事件,看到一份如此有诱惑力的方案摆在面前,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在希特勒大力推进下,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不得不接纳了曼施坦因计划,进行了若干修改和完善后,1940年2月24日,德国陆军司令部下达了进攻西欧的作战命令,行动代号“镰刀切割”。

图9:3份计划的简化示意图。1-施里芬计划,2-D计划,3-曼施坦因计划。从简化的图示上来看,英法联军的D计划简直正中曼施坦因的下怀,一场悲剧即将不可避免地上演。

3.厉兵秣马

3.1 兵力部署

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至瑞士的东北边境上展开3个集团军群,共103个师。第1集团军群(1st Army Group)辖法军第7、第1、第9,第2集团军和戈特将军率领的英国远征军(BEF),共51个师,由比约特将军指挥。主要任务是北进增援荷兰、比利时,是联军的精锐。第2集团军群(2nd Army Group)辖法军第2、第3、第4集团军,共25个师,由普雷特拉将军指挥,任务是坚守马奇诺防线大部。第3集团军群(3rd Army Group)辖法军第6、第8集团军,共18个师,由贝松将军指挥,任务是坚守马奇诺防线南端。战略预备队为9个师,另有第10集团军驻防法国与意大利边境。战线后方另有22个师为预备队,分别有乔治将军和甘末林亲自掌握。联军在整条东北战线上集中了134个师,同时拥有坦克3100辆,飞机2372架,大炮14500余门。

德军:沿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边境依次共编成B、A、C三个集团军群。右翼为B集团军群(Army Group B),辖28个师,主要任务是进攻荷兰、比利时,吸引英法联军主力北上,由冯·包克将军指挥。中路为A集团军群(Army Group A),辖64个师,任务是突击阿登山区,冲向英吉利海峡,合围北方所有联军,由隆德施泰特将军指挥。左翼C集团军群(Army Group C),辖17个师,任务是佯攻马奇诺防线牵制守军北上增援,由勒布将军指挥。德军共有141个师,2445辆坦克,3700架飞机,7378门火炮。

两军人数均在300万左右,坦克、飞机、火炮互有胜负,总体来讲势均力敌。

图10:两军部署图。绿色部位正是法国战役的焦点,阿登山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防守这一区域的隶属于法国第1集团军群的科普拉第9集团军,是法军中战斗力最差的部队之一,它的9个师当中,2个是半机械化骑兵师,1个要塞守备师,4个二线师,只有2个是常备正规师!

3.2 武器装备

联军:

图11:法国索玛S-35坦克。当时最好的中型坦克之一,各项配置均衡,法军装备400余辆。
图12:法国夏尔B1重型坦克。装甲厚重,拥有两门火炮。
图13:英国玛蒂尔达Ⅱ步兵坦克。装甲防护能力极强。

德军:

图14:3号中型坦克。机动性好,但火力较弱。
图15: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二战中赫赫有名的机种,能够以近乎90度角俯冲攻击目标,能给地面工事乃至于装甲车辆毁灭性打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斯图卡轰炸机机头部装有一个特殊的音哨,在俯冲攻击时会产生巨大哨音,给敌军带来巨大心理震撼。
图16:88毫米高射炮。二战中最广为人知的火炮之一。起初是作为高射炮研发装备的,但是战斗过程中德军发现它具有强大的反坦克能力,遂成为主力反坦克炮。88炮具有击毁二战前中期任何盟军坦克的能力,俄军、美军曾都饱尝它的苦头。在法国战役中甚至出现个别法军坦克部队官兵面对88炮伏击直接弃车而逃的情况,其恐怖实力可见一斑。

本期介绍的是法国战役前的一些背景资料,欲知英法联军如何败走敦刻尔克,敬请期待下期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015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62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72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86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6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10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71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82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97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51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5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85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5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9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4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50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