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2

美的概念  作者华远

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1年2月

作者华远

首先谈一谈美学的全球化、共同性与文化艺术的差异性、包容性的问题,“差异性”、“包容性”是当代文化要强调的,这是文化艺术类的时空定位的具体信息中介属性决定的。刚好相反,科学性的美学却是要强调其全球化的,这样科学性美的本质论就似乎处在尴尬的境地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科学性美本质论它有理论和实践,抽象的定义与具体的审美对象或美的事物的层次之别,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时空定位的问题,定位到了美学理路的逻辑层面,它已上升到了文化科学的层面。虽说二十世纪西方少数人有去美学和美学狭义艺术化的观念,学界也有去美学的一些学科现象,但近几十年前出现“美学的回归”的征兆,这种回归不是回到原先的传统美学,而是继西方十九世纪开始的美学发散后的一种综合性的美学,是一种愈加趋近真正科学性理性的美学。真正科学性的美学美本质论应该能包蕴和统摄国内外现当代流行的哲学类、文艺类、科学、科技与设计类等美学流派的美的本质观,作为科学性的美学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自然科学层面,一个是人文科学层面,它具有自然科学性和人文科学性两重属性,特别在审美或美学中,不要见到科学性这个概念就联想到西方性,虽说系统的审美学或美学源于西方。真正科学性美学离不开哲学,但不能过于依赖哲学,否则终将成其不了真正的科学性美学。

只有本身就建立在反强制阐释的立场上,其本身就解决了相对性与进化普遍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两难问题,其本身就具备全面、系统、整体与精确可操作性的四维多层多线一元框架的美的本质论才称得上科学性美的本质论。《美本质的最终揭示》(框架图文版)是由《设计的极致》(华远1989年大学毕业论文)和《美的标准》(论文框架光盘版)深化提升而来,它浓缩了作者自大学毕业以来三十年的心血。美的本质是什么、美的标准是什么,是美学史上,甚至是人类文明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千古难题。《美本质的最终揭示》(框架图文版)这本书或本多媒体,以极其严谨的逻辑,从多方位的动态角度,以开放性框架科学原创地解决了美的本质、美的标准是什么这一千古难题。《美本质的最终揭示》(框架图文版)这本书或本多媒体是一个关于美的万花筒,是一个窗口,一个反思人为什么活着,人类社会为什么有爱的思想窗口,一个有着抛砖引玉作用的科研学术价值的窗口,一个能够解决美学史上,甚至人类文明史上千古难题的窗口。如果这本书或本多媒体的观点建立在尊重和发展美学学科和人类文明史的理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 如果它是建立在论证科学,推理过程中逻辑没有问题的基础上,那么被称为美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真正科学性的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这一千古问题,就算最终解决了,美学史上的甚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理论基石也终于被奠实,奠牢了。同电脑一样,人的审美世界有时也应有一个神清气爽、延年益寿、与时俱进的杀毒软件,《美本质的最终揭示》这本书或本多媒体就是一种审美的杀毒软件,特别是在终于走上了追求高质量美好生活的新时代。《美本质的最终揭示》科研本身这三十年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包蕴了忧乐情怀与沉思思辨的过程,美本质的最终揭示这三十年与其说是对作者生活的这个社会进步的沉思,不如说它是对一个波澜壮阔伟大时代的见证。

《美本质的最终揭示》顺便回答了相关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的问题,下面抽取主要,列表如下:

1.千古的美的本质和标准的问题,

2.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问题,

3.美学上的逻辑起点、中心要义、内在动力的问题,

4.中国现当代美学“三大块”分类和五大美学流派的共同源头的问题,

5.哲学式游戏把美学学科本身狭义艺术化和去美学等相关观念的一些问题,

6.人性的尊重、人的异化的消解与广义狭义艺术的相关问题,

7.科学性美学美论“三定”与揭示了自然规律的新旧三论的巧合与默契,说明了什么,证明了什么之类的问题,

8.生态美学、“人为中心”与科学性美学美论的“人类优先参照”的一些问题,

9.科学性美本质论怎样化解相对性与进化普遍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两难问题,

10.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的问题,

11.美的起源和发生等方面的问题,

12.美学中实践性很强的美育的科学性的本质这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或者说回答了美育到底是怎么回事的问题,

13.女性美是类似中国唐朝的审美观丰腴为好还是类似前些年西方模特标准的单瘦为好的问题,

14.黄金分割比例是不是绝对美的比例的问题,

15.美学史上关于罗丹的老妓女裸体雕像作品是美还是丑的问题,

16.世俗生活中所说的爱情婚姻美是怎么回事的问题,

17.美学史上争论不休的“快感”、“痛感”与“美感”关系的问题,

18.自休谟、康德以来的不可知论和美学中自由即自律等相关问题,

19.黑格尔美学中有关艺术终结论是怎么回事之类的问题,

20.近几年来新起的王阳明热是怎么回事的问题,

21.中国现当代争论的认识反映的典型论与感受体验论的矛盾是否能统一的问题,

2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青年代表潘晓提出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对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质疑的相关问题,

23.雅俗怎么样正确辨析的问题,雅俗与时空定位关系的问题,

24.回答了抽象音乐、美术之类有否内容的问题,

25.美学界争论的美的内容和形式的相关问题,

26.现在流行的非遗保护的多样性诉求与科学性美本质论的美的美学标准是否矛盾的问题,

27.美学界美的事物与审美对象这两个概念怎样理解及其它们两者关系的问题,

28.一些美学学者们强调的“为感觉而活着”的观念与社会职业伦理美、与广义艺术的道德法治关系的问题,

29.“暴力”、“性爱”、“变态”、“怪诞”、“恐怖”、“惊悚”之类的艺术在一般情况下有否美感的问题,

30.国内外人格心理学几大派别理论分歧怎样统一的问题,

31.作为风格范式的极简主义是否能统摄审美形式的标准的相关问题,

32.艺术作品是不是一定就是美的作品的问题,

33.美学和艺术界关于艺术的定义和艺术界限的问题,

34.美学界提出的艺术美是不是一定高于自然美的问题,比如说是动物园的真熊猫美还是玩具熊猫更美些,

35.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包括美学在内的根本区别所在的问题,

36.在审美中是个性与特色重要,还是物种的典型性的美更重要的矛盾的问题,

37.美学界争论的“科学美”、“科技美”以及相应的工业设计造型美是否存在的问题,

38.战争美的本质的相关问题,

39.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美本身”这个概念和释道关于“无象(相)之美”两者应该如何理解的问题,

40.科学史家李约瑟提出的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产生在中国的疑难问题

41.北京大学四位老教授的代替宗教说为什么没有结果的问题,

42.文艺理论界、美学界关于形象思维争论到底是怎么回事的问题,

43.中国美学实践主潮与西方美学语言主流能否被统一的问题,

44.审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民族文化建设与时代精神的体现的相关问题

45.近年网络上关于黑格尔所说的中国古代没有哲学的相关争论的问题

46.量子、网络、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提出的相应的身体美学、后人类时代和无人美学批评观等等与美本质有关的问题。

在无意中能顺便的较好地回答了以上之类美学界和文艺界争论不休的一些问题,并不是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三十年前开初之有意,这只能说明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大厦的基石,何为美的本质这个基石问题解决了,其他相关枝节问题地解决也就势如破竹了,作者想这也应该是科研中人类大脑的感性与直觉的快系统先于逻辑推导的慢系统的原因,这种势如破竹也反过来证明了美本质最终揭示的可能性和正确性。

有人不满地反问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你把问题都回答完了,别人靠什么来写文章做报告呢?在此作者不能完全地把握这个反问的意思,但作者就此要说的是,以上段落许多“回答了”,都是为解决千古未解的美的本质这个难题顺便解决的问题,虽说涉及面广,但重心和诉求面是较小较窄的,虽说这些附带解决的问题很重要,但作者没有把这些问题都作为本书的核心观点来论证和阐述,留下了大量的空间给后来者,作者本书的任务自有其中心和重心,这也是科学研究非常正常的现象,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反问作者的朋友是不是也要反问自己的反问呢?再说本书作者回答上面列举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个回答得正确与否的问题,这就要靠本书的逻辑和事实来论证了,这点才是这位朋友要着重注意的事情。当然这个千古未解之谜并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其中的细枝末节和相关的生存问题是挺复杂的,要真正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做长远的计划,这是另一层面的事情了,这也是本书一直没有出书,以至于拖了近三十年直到今天的主要原因。《美学家漫画像》就证明了科学性美学美论在1995年5月之前就已经自成体系了。详情请参看本书、本多媒体作者诗选集同名诗《美学家漫画像》。

据2018年4月10号李石在中国社会科学网上发布的一篇文章《“概念”与“观念”之分—兼评正确的废话》概括以下一段文字。人们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说一些“正确的废话”,然而这些所谓的话语又被大多数人所赞同,所以这其中人们就下意识的避免了对一个问题的争论,这个问题就是人们没有给定对“正确”具体的标准。例如:妈妈常对自己的孩子说:“好孩子是不能打架的”。那么,“好孩子”的定义是什么?妈妈并没有说。那如果是其他的孩子打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一味地礼让,任人欺负,不采取任何对付措施,闷头闷脑,甚至都没有向老师告发的这一行为,这样客观上内外受伤害的就是那些听话的、老实的“好孩子”了。你能说像这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在这里面就涉及了一般人都有的人性的弱点。人们往往为了明哲保身,而不去揭露问题的真相,这往往违背了人们的初衷。而多数情况下正是那些有可能“错误的”话,那些具体的、表达特定看法的阐述增强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从而在交流中达成共识,而只有这样的交流才可能推动我们对某一问题的理性地理解。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华远就此要说的是,对美学中的美的理解也就类比于对“好孩子”这一类似现象的理解。社会上对美本质的认识也有些类似之处。如果不具体、理性、实证、逻辑的理解科学性美本质的话,“美”与“丑”还将继续成为一笔糊涂账。这就为腐败分子和不良人士等留下了许多可利用的漏洞和可钻营的空间。网上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成功,不在于成熟,恰好相反,他要有童心。这句话说得不错,但其中我们要警醒的是,这样的不成熟不是想当然的无规无矩、任性任意,此时此地的不成熟是建立在底线意识上的,就像现在社会一再强调的要有底线意识一样,这个底线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问题,美的本质、美的标准问题就是建设高质量的美好社会的理论基础。艺术学中美的本质、美的标准问题也就是社会学中体制和法制的问题。

在一个学者聚会的休闲茶馆,一个小孩子问他的博士级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如果一滴水从几千米的高空掉下来会打伤街上行走的人吗?”这个小孩的问题引起了这群博士们的讨论,时隔许久,一位服务员见状过来说了一句话:你们难道没有被雨淋过吗?博士们听了之后似乎恍然大悟,但似乎又有一些疑惑,这疑惑的原因在哪里呢?这个原因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认为就是时空定位的问题,一滴水掉在街上行走的人的头上是一滴雨,但这滴雨在空中形成的过程有很长的一段运行时间,这滴雨可能经过了一粒水的凝结成冰又融化成水的循环好几个过程,这就是那个服务员所没有仔细思量的,博士们有博士们的精细考量,服务员的那句话也有其相应的“时空定位”,有人对以上这个故事是这样总结的:知识可以给你带来更多的思考方式,但是经验可以让你更快的解决问题,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对这个总结要说的是:在此不要敏感的扯到人的社会职业地位上来,不论是什么职业,都是相对而言的“服务员”。下面我们接着说,那个“经验”没有解决问题,冰雹落下来有时候扎坏汽车,打伤人,就是这个服务员没有考虑到的情形,虽说在日常生活中,冰雹发生的概率很小,甚至小于万分之一,在此有必要再举一个航天系统人类上月球的例子,不论相关的科学还是技术,如果出了一点点差错,甚至万分之万分之万分之一的差错,整个相应的工程将全部作废。所以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认为经验重要,科学理论也很重要,只是也有时空定位的倾向而已。真正搞科学的话,无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是需要的。特别是搞科学就是万分之一都不能放过,不能一般而言,一般而言是哲学的层面的说法。说回来服务员和博士们的表现,问题出在审美的时空定位的参照上,是定位科学理论还是定位日常生活经验和感受问题。有朋友就以上故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黑格尔曾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你怎样看?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是这样回答的:名人的语录只能做参考,当然黑格尔的这个观点也道明了一些相对性的正确的看法,但问题是你能说中国古代的类似于老子、孟子、庄子、孔子他们的思想不是哲学?在此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又突显在我们面前了,哲学这个东西,有别于科学,因为科学是现代性的一个概念,哲学是自古而来的一个东西,哲学应该说是所有学科的长辈,就像父亲母亲一样,这里所说的学科包括现代人所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古希腊、古罗马那个时候什么天文地理、修辞、逻辑、诗学甚至包括现代人所说的物理、化学之类,那个时候都属于哲学范围,所以黑格尔说的“中国古代没有哲学”的观点和看法,只能说是相对而言的,哲学有自上而下的倾向,科学是自下而上的倾向。相对某个范围和语境而言的,中国古代肯定是有哲学的,只能说,中国的古代哲学相比较于西方的古代哲学有其独有的特征而已。美学到现在为止都属于哲学,但美学要发展要完善,它终将要走向科学,这是大的趋势。

华远科学性美学美本质论从三十年前的美学直觉到近些年中外美学史的回溯与总结,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发现科学性美本质论在无意中融汇包蕴了五大美学史支脉,它们分别为:第一,形而上的审美本体论,第二,现当代心理经验性的审美语言论,第三,历史辩证唯物的物质审美存在论,第四,现代自然科学的审美类比发生论,第五,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生态论。这五大支脉也应该是科学性美学美本质论走向完善的重要的学术史参照和主要的学理基础,华远科学性美本质论中的关键落脚词“信息中介”,通过类似现当代的哲学和美学中的“语言符号”把以上五大支脉连接架构成一个立体的能折射七彩光芒的三棱晶体的框架。回首人类近万年的文明史包括美学史在内,人类从原始荒野走上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信息时代,其根源在于科学和文化,马克思也曾说过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本质和美的事物追求的结晶。如果研究美的事物、美与美感以及其他审美规律的科学是较为专业学术性的美学的说法的话,那么研究美化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科学就是较为通俗的美学的说法了,这种通俗说法中的“物质”就包括了宇宙、自然和人类的身体本身。人文科学就是审美的科学,再简单地说就是“美学”。

《美本质的最终揭示》(框架图文版)分五大部,第一部为前奏,包括目录、作者简介、内容提示与说明和自序;第二部为科学性美论论文框架集,主要是围绕美本质论初步展开的关于科学性美论论文的框架总计136集;第三部为华远审美与美学诗选,涵盖作者自1989年到2017年所作的部分诗选,共119首。诗歌分两部分,一部分倾向于审美,另一部分则用诗词的形式阐释科学性美论,这两者都是围绕美而展开的诗情画意;第四部为艺术品示意图,共198幅,艺术品示意图102幅,结构示意图8幅以及作者美术作品选88幅。本部主要是以古今中外相关的美术作品为例,包括作者本人的部分美术作品,以美术作品和示意图具体形象地阐释和例证科学性美论观;最后一部是尾声和附录,其中附录包括了作者于1997年用中英文在谷歌网站上发布的关于美本质研究项目的相关信息和以《美本质的最终揭示》为核心知识产权创设的“基金会”的筹办草案说明。

现在,我们以这一段来简单介绍一下国内外相关情况,美本质论的相关国外情况:理论上说,美学界争论的许多问题要真正地解决还是要归根到美的本质的问题上来,到今天为止,不论自觉与否,现当代语言分析哲学美学、现象存在解释接受后现代一条线的美学科学主义类包括近期的生活、身体之类的新实用主义美学和生态论的全球美学等美学都是在不同角度层次以不同形式,动态地在围绕、完善从柏拉图发展而来的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和他们的美本质论,可能一直到美学学科基本问题最终科学性地圆满解决为止。包括康德和黑格尔以前的形而上的本体性美学也就是倾向“所指”研究的美学,和康德、黑格尔以后的心理感受的经验性美学也就是倾向“能指”研究的美学在内,它们都是美学学科臻于完善的过程,反对美学主客二分法的观点走向的终将是美学学科的自我毁灭之路,因为“主客合一”一般而言是美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作为科学的美学本身,反对“主客二分”的说法也就是否定事物美审美对象的差异性,研究定位的参照性,作为一门广义艺术的理性的美学,也是一种动态的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把握世界的信息中介,也是一种良性信息的中介。包括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之类的美学和现在的新实用主义美学在内,特别是语言分析美学同后现代之类美学把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美学的根基——“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把美的本质的存在似乎否定了,不论成功与否,不论目的,也应该是他们的成绩。否定传统美学的根基,当然也有他们的理由,不论他们的论证是否充分合法,因为以德国传统美学为代表的西方传统美学的“理念”是个“空”的,是一个人性难于达到的有神论境界,是一个过于纯粹的不全面非科学的哲学,难怪现代一些哲学家和美学家们认为西方传统美学美论是不能证实也难于证伪的命题,这个应该是语言分析美学包括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新实用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之类美学在内的成绩。因为康德、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类似“上帝”的存在,是理想,是完美,是极致,是纯粹......虽说有提升引领的积极价值,但问题是在广大民众的现实的平凡的生活中没有完美,没有绝对的纯粹,没有无弱点的人性,所以说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是大有不足之处的,至少是有许多许多漏洞的,至少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有缺陷的人性,审美对象和美的事物,难道就没有一点点美的存在?有时缺陷之所在也就是更深刻的美之所在。科学性美本质的难于揭示主要还是由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复杂性,除语言、哲学、美学和以前美国门罗的艺术性的美学之类反对对美和艺术本质的科学性的研究和揭示,其他派系并不怎么反对对美和艺术本质等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只是鉴于美和艺术本质问题的难度,加上后现代之类美学破坏性一面的干扰才有所搁置和犹疑。纵观西方艺术和美学的近几十年,艺术界去美学化现象后又出现“美学的回归”的提法,但这种回归不是回到原先的传统美学,而是发散后的综合性的美学,是愈加趋近真正科学性理性的美学。下面来谈一谈国内情况,就美本质论的相关国内情况存在古典传统挖掘流派和海外流派两大类,海外流派主要是介绍、推广和综合外来美学成果,有政府背景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属于海外派大类。站在中国立场上,古典传统挖掘流派综合吸收海外流派的研究成果后,呼吁要建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审美体系,同时也存在呼吁综合全球美学成果,由西方局部型美学转向整体多层多线一元型全球美学和真正的科学性美学的声音。至于美和艺术本质的问题,除了海外流派中少数跟潮者外,国内国外美学界整体来说并不反对美和艺术本质的科学研究和理性把握。

美学来源于哲学,但它终将走向科学,作为科学性的美学就要用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下面来谈一谈美本质是否最终揭示的科学理论的标准问题。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美的本质或美本质论问题解决的参照标准,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专家认为如果定位中国大陆的话,说法应该是这样,就必须有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科学民主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美丽中国思想和观念的贯彻落实;第二,要有具体的应用实践价值,要能切近时代,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到美学应用学科和人类美学实践能起到美本质论原理的指导性作用,其美本质论不仅要符合广义艺术的军事、政治、法治、道德、教育、科研、媒体出版、工商业、宗教等形态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符合和配套于狭义艺术的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建筑园林、工艺美术、影视、互动游戏等形态的发展规律;第三,要更合自然逻辑、社会逻辑,能接受微宏观时空的同构类比和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检验,其揭示出的美本质论的科研形式本身也要更简单,其美本质论科研内涵要更具有普遍的涵盖性,也包括对中外历代和现当代美本质论的兼容性在内。

时空定位良性循环参照下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信息中介即华远科学性的美论,也就是美本质论、美的定义和美的概念,它也就是本书或本多媒体的核心观点。如果本书或本多媒体论证科学合理,那么科学性美本质论也可以说它将是美的定义和美的概念。美的概念和美的本质是三定和六位一体的综合,是“时空定位”“良性循环”“整体性”“简洁性”“信息”“中介”六个关键词的综合,事物美的判断离开了以上六个关键词的限定和参照将无法进行,因为六个关键词的关系是乘法关系,良性循环就类似射击瞄准时看到的十字架外的视野圈,它是事物美的判断中的“定位”、“定性”、“定量”三定中的定性这一关键一环,社会性的良性循环要重视,但问题是自然性的良性循环也不能轻视,因为良性循环超越了人能所感知的社会、自然甚至宇宙,其中就包括了人类自然性的身体本身的良性循环在内。美的本质在论证中一般而言简称为美,美不等于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之类。如果时空定位良性循环参照下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信息中介是华远科学性美本质论的话,那么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即华远科学性美学的本体论,下面就本书的核心观点分十六个小点来初步阐释。

[if !supportLists]1.[endif]关于客体与规律性。“矛盾冲突”、“和谐平淡”等之类不是美的本质深层特性,只能说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一种风格特征,就像过惯了和谐、平淡的静态生活,需要一些相对来说动态的有些矛盾冲突的、带有一些挑战性的旅游、探险之类的生活方式来调节一样。这种变化风格特征的目的是相应时代语境的信息传达,而信息传达的中介最终指向的是定位前提下的良性循环,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是美的本体论。不要忘记了人类创造的“美”这个文字是有意义的,是有目的性的,它的意义和目的是引领人类走向良性可持续之路。相对性与进化普遍性的美学两难境地之类,在有余地和选择空间的良性循环这个必要的方向性参照下被化解了。规律性也可以理解为客观性,美本质的客观性不仅包括了物质存在,也包括了人类生理心理思想感情,意识形态,以及前面提到的主客对立的关系之类在内的规律性,规律可分为自然性的规律和社会性的规律,社会群体的良性循环的诉求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个人的需求能说是主观的,非规律性的?许多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们认为真不一定等于美,就内在而言,美的真理不仅要有一个“时空定位”的前提,还有另一个前提,那就是“良性循环”。因为美的事物就像一个人一样不仅要有“时空定位”这只脚,还有另一只脚叫“良性循环”,真不等于真实,真即规律性。美的本质在美学学术中可简称为美或打了引号的“美本身”。打了引号的柏拉图所指的“美本身”就应该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为华远科学性美学所说的定位前提下的“美本质”,这样有关美的事物和美感的自然美、广义艺术美、狭义艺术美以及美学界所指的哲学美学、文艺美学、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所说的科技和设计美学之类都应该被真正科学性的美本质论抽象地统摄起来了。时空定位对应于实践的倾向,良性循环对应于“质”的把握的倾向,“定量”就对应于辩证法中的“量”的把握了。每个人、每个团体都有良性循环的权利,就像每个人、每个团体归根都是孤独的一样,每个人、每个团体的“恶”的一面,在分工合作、在距离隔离、在爱与艺术包括广义与狭义艺术的网络中,成为了美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归根到底也是落脚点,因为这个“恶”在时空中也被转化成为了“善”。

[if !supportLists]2.[endif]关于主体与引导性。“美”是有意义和目的性的,不论有意还是无意,不论是定位客体还是主体,它的意义和目的是引领人类走向良性循环之道,美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提升、平衡和安抚之类的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良性循环之上。自然美中的情感实质是客观层面的生命的良性循环的主体方面的信息传达,它的表现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之类,它们都是情感客观规律在主体方面的表象,在人类社会这些表象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人性”一样,有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之别,要让我们这个人类社会和我们这个唯一的共同的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哲学、美学包括科学性美学和相应的科学性美的本质的研究之类也要有符合规律性的兼顾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引导性的指向。“美的事物”、“审美对象”、“美的本质”有别于美感, “美的事物”相对应的审美心理活动一般称为美感,美感就是对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的信息中介的感受之类的审美心理活动,人类大脑中审美活动中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不一定只存在于人类大脑之外,它也存在于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以及人类的记忆、观念等等之中。审美活动在人类大脑中要具体分析,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美学所说的美感,还包含了选择性、记忆性、天然性的审美对象或美的事物等。传统美学所理解的主体性的美感方可与电脑类比,如果传统美学单纯的美感是电脑的显示器和音响的话,那么,其他的选择性、记忆性、天然性的审美对象、美的事物、智商、情商等等之类就是电脑的处理器、内存、硬盘之类了,当然,审美的人类大脑活动不止比电脑要复杂多少倍,用这种类比是为了论述的简单化、形象化。审美活动的感受心理之类与下面这些概念有关,它们包括了审美情绪、态度、认知、经验、趣味、价值、体验、判断等等在内。举例来说,其中的审美态度是认识了美相应规律后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与审美对象或美的事物保持一定距离的空间,审美态度也可以理解为四维多层多线一元选择的注意,它是主体心理的多层多线有空间的选择性、目的性、超越性。审美态度具有静观直觉的空间弥散倾向,就类似蓝天白云,风雨春秋的背后是绿色的大地和湛蓝的海洋。关于审美趣味,我们要提到休谟的趣味普遍性美学观,他的趣味观也是时空定位和良性循环参照下的习俗性的审美心理活动,也是提升发展中的审美心理惯性。美感是以互补、切进包括虚化弥散等多层面在内的信息中介来包容、来完善、来提升美相对应的不同层面的审美者的美感的。

[if !supportLists]3.[endif]关于美的源头。自然与人类社会是美的两大源头,自然是第一源头,社会是第二源头,“美”发生于物理化学的时间空间的信息层面中,“美”发展于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生命生态的自然美的循环中,“美”逐渐完善于一个也不少的、广义艺术和狭义艺术的平衡中。红色是人为形式的逻辑理性的广义艺术的象征。它既有解放生产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朝代更替的不怕流血牺牲的暴力革命,也有和平时期社会体制的改革和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和突破的象征;蓝色是超越不了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人类只能利用、不能超越,就像蓝色的湖面和海洋以及广阔无边的天空一样。蓝色是人为形式的有感性非理性的狭义艺术美的象征;绿色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原始的基本底色,人类来源于自然,利用自然规律,终究要回归自然,绿色是人类与社会良性发展的催化剂、润滑液和转化器,就像大自然的绿叶是太阳能的转化器一样,绿色是促进人类与人类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直觉的自然美的象征。红色的革命与突破、蓝色的科学与人为和绿色的直觉与人文是华远科学性美本质论反复提到的人类发展史的三大经脉。

[if !supportLists]4.[endif]关于信息中介。审美的创造性是美的特征,更是“信息中介”的第一要求,“创造性”在科学性美论中体现在“六位”,落脚于“信息中介”上。美本质的最终落脚点是信息,美和美感的发生、发展、完善三阶段中最关键的还是物理化学层面的这个最原始的出发阶段,它是美和美感的出发点也是美和美感的落脚点,信息中介或者说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是华远科学性美学的逻辑起点。时空定位除了有你我他的有生命的立脚点外,还包括不同层面的非生命的类似拟人手法的它的参照在内。比如说,“感动价值的感动”,就美感在一定时空定位变化下的变化,就是美感转变为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自宇宙物理化学层面而来的信息美的发生论能否统摄其他各派别发生论,关键在于信息中介这个概念的综合力、统摄力、概括力、兼容力。虚实、阴阳、矛盾统一之类的辩证法只有在时空定位与方向性以及定量参照下为前提才能称其为美,称其相应信息中介的美。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包括了自然美和艺术美两大类,其中艺术美又分为广义艺术美和狭义艺术美,对广义艺术的审美有认识、反映和理性的倾向,对狭义艺术的审美有感受、体验和感性的倾向。信息与价值是新时代的符号,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归根源于信息,虽说劳动之类的说法也不无道理,问题是劳动的核心指向是信息这一概念。美也可以这样诠释:它是一种信息中介,是一种找到了合适对应关系的信息中介,就如沈从文先生的情书上所说的:“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位置遇到了合适的你一样,这种对应是选择的客观性,美的规律的把握就类似爱情美感的把握一样,不在乎占有,而在于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有距离的陪伴和厮守。微信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红楼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儿呢?有人回答:明知道是一场空,不在乎结局,在生命中单就个体来说,所有的权利、财富和爱情都将是一场空,明白是明白了,但执着归执着,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认为这就是人生的可贵之处,这也是《红楼梦》的最吸引人之所在,参照以上有关《红楼梦》地对人生的理解,定位个人主体的美感就类似剥洋葱一样一层层下去只能是一场空,但定位人类社会客体的美的事物和审美对象,包括个人在内的家庭社会的连续性,也包括可深入大脑中的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在内,同样一层层下去,给人的印象就应该是有希望的、积极地对人生的理解了,就是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之类的参照下的人类可以理性把握的规律性了。

[if !supportLists]5.[endif]关于美的事物、审美对象、美感这类信息中介与意志的关系。能量是可一分为二的,一个是能量,一个是信息,信息是能量构造宇宙万物的排列组合,是多方向、多层面的排列组合,信息实为能量的“管理者”,是能量的一种侧面形态。 人类是宇宙自然的产物,人类除人的身躯更多属自然宇宙以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但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不能脱离所说的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的。精神世界是永远受制于物质世界的。人类的生理、心理、审美等精神世界的运动,实际上也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运动方式,也是一种信息中介存在的方式。同样人类的精神世界生物电的内在活动也是同构于宇宙物质世界的,两者的运动规律是统一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相对宇宙更是渺小的。离开了科学社会性的制衡被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奉为“圣经”的尼采哲学中的意志是悲剧诞生的前兆,虽说有时强调自然性的意志这一点有其合理的方面。但“生存意志”、“生殖意志”、“权力意志”的概念还不够深刻。“意志”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美的事物、审美对象和美感之类的信息中介。

[if !supportLists]6.[endif]关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用动态的四维多层多线来分析真善美,就应该是这样,“真”有认识范畴的倾向,“善”有行为伦理范畴的倾向,“美”有信息范畴的倾向,当然“真善美”这三大范畴是处在动态的时空定位参照下的三大范畴,在一定条件下,这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可相互转化的动态的“真善美”以良性循环为指向。至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动态关系在此不展开,相关内容请参看本书本多媒体的相关小论文。

[if !supportLists]7.[endif]关于美的定量性。事物美的判断的定量标准为整体性与简洁性的矛盾统一,简单地说也就是“简”。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1989年的大学毕业论文的题目就是《设计的极致--“简”》,要注意的是这个打了引号的“简”指使审美判断的定位、定性、定量三定中的定量标准的限定。虽说科技的发展,人类生产效率越来越高,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这是一个总的趋势,但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简”与近几十年来流行的极简主义风格不是一回事,整体性与简洁性的统一有时也可以理解为复杂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和理解为背景环境性与易突出性的统一。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定量参照的“简”不能离开科学性美本质论的时空定位的定位、良性循环的定性等参照而独立存在,否则事物的美难以判断。极简主义的风格是静态的、孤立的、单层的、一种风格范式,它与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事物美判断的定量参照“简”不同,“简”是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动态的事物美判断的定量参照。现在电子产品加密技术中的密码不是相对个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的复杂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吗?简单且易猜想到的密码你能说是好的密码吗?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类比论证。从近现代的画家梵高、蒙克、毕加索、达利、卢西安·弗洛伊德、弗里达到现当代著名服装设计师亚历山大迈昆和现当代的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扎哈·哈迪德等等之类的艺术家们的作品来看,他们超越传统的作品的奇特、怪诞、复杂、脱俗的风格之所以独树一帜,叫人耳目一新,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因为不论社会舆论和正、反的学术评价起了多少宣传的作用,但它们已成现实的作品,在人类艺术史和文化史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替代的一笔,他们的一些艺术作品客观上也为现当代艺术的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审美,打破单一、单层的现代风格,消除艺术审美疲劳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总览现当代艺术史,我们可以发现,近现代特别是现代开始流行的极简主义无意中成为了上面提到的这些艺术家作品的大背景,这也证明以上艺术家的作品是被大工业化时代的极简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派艺术给突显出来的,这也证明美的本质最终落脚于信息中介,因为信息中介的新颖和突出是信息中介的基本属性。这样类似的例证有许多,其中包括东方的传统繁密工艺美术品在内,传统的古玩繁密精细 ,在相应简洁的背景衬托下独显其精密华贵的整体风格。不举中国瓷器之类,就传统绘画方面来说,黄宾虹中国画的繁密风格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例证。繁简之事涉及了美的风格和相应的标准层面的问题,本书或本多媒体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美的本质的问题,科学性美学美论认为美的本质最终落脚在信息中介这一关键点上,这一点是我们要反复强调的。再举一个人类生理方面的例证,据科学证明女性乳房只有三分之一是用于哺乳婴儿的,是用于产生乳汁的腺体组织,其他三分之二与实用无关,只是用于突出女性的特征,从人类生育与之相关的审美生理和心理特征也可以证明:单纯单线的、纯功利的极简主义与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科学性美本质论中的建立在定位、定性基础上的“简”也就是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定量标准不是一回事。

[if !supportLists]8.[endif]关于美的定性问题。先来谈一谈“良性”、“良心”、“良知”都不等于“良性循环”的问题。科学性美学美论中的“良性循环”有五大审美特性,引导提升性、平衡互补性、多层多线性、超越转化性、完善自然性。“良性循环”的重心在“循环”之上,“循环”更加客观,更加全面,更加周到,更有其方向性。“良性循环”要与触发点的时空定位这另一必要审美参照来整体动态地把握审美对象,才能显其美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比如说正义的战争怎样用美学来解释崇高美的合理性,过去有些美学专家,把正义的战争归类于崇高之美来评来说,那么问题来了,崇高美如果用于对战争的评价的话,就会常常造成一种倾向性重武轻文不平衡的舆论指向,这样下去人类社会越来越会走向用粗野,简单的武力解决人类社会许多难题的不规则图,人类社会就很有可能会从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的神性的崇高陷入和坍陷为人间地狱,因为“崇高”这个词用得太多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用得太多就越显其内容的空虚和方向性的缺失,人类史甚至是生命发展史告诉我们,四维多层多线一元是我们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甚至是我们赖以生存这个自然生态发展都逃脱不了的大框架。毒蛇、蟾蜍和狼之类怎样来审美,有破坏性的间谍、正义性的战争等等有没有有审美价值,要评价以上这些自然环境和特殊时期下审美现象和审美对象,如果离开了四维多层多线一元大框架下的时空定位这一必要参照,用单层单线实践层面的“良性”、“良心”和“良知”之类来评价,来把握,就其美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不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呢。过去不科学的宣传舍身救人的舆论,导致不会游泳的小孩为救同伴落水,多搭一条命的事件反复出现,类似的悲剧不断重演,这说明了什么呢。现在的法治道德完善多了,小孩救同伴落水的成功故事道德上不鼓励,法律也有相应的不允许宣传小孩舍身救人的规定,否则会产生法律道德的非良性循环的误导作用。以上故事道出了道德与法治的谁也离不开谁的与时俱进的动态关系,就像处在更底层的战争时期,没有社会稳定,国家安稳哪谈得上完善的法治一样,没有法治支撑的道德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战争美本质的认识应划归于广义军事艺术的范围来研究,它同其他广义艺术一样具有理性、整体性的特性。战争的“美”表现在哪里?有人说“胜利”,有人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此“胜利”不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吗?血肉横飞的,没有一丝人性色彩的战争能说是人的本质的力量的对象化吗?两个对战争美的本质的理解是不是太勉强太抽象了呢?战争美的本质是整体良性循环以一当十参照下智与勇的较量的信息中介,在某些层面来说战争不在胜与败,只计较正义与否,胜者不一定是美者。定位败者是正义的永恒胜利,现在的失败是暂时的,定位赢者是理直气壮的良性循环的胜利,离开了良性循环的总方向,单独以“胜利”、“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来解说战争美是片面的、单薄的,是单层单线的狭隘的观点。回到本段的开头,其中“良性”、“良心”、“良知”也可以这样理解,他们对应着有些主体色彩道德层面的中国传统民俗中所说的,通俗的不能再通俗的“良心”了。“良心”正气的弘扬随着近几年王阳明热的提升而不断提升。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类似“阳明心学”这样的有待挖掘的哲学和美学的好东西。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阳明心学,把它放置社会稳定、政通人和、法治清明的时代,其道德实践层面的社会价值是更加值得我们大家点赞的。从“良性”、“良心”、“良知”都不等于“良性循环”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感受到美的本质的非实践层面的真理性规律性的超越性的一面,反过来这种超越性的感受也证明了美的本质真正最终揭示的可能性。

[if !supportLists]9.[endif]关于当代美学“三大块”的统一。

先概括一下国内美学的“三大块”分法,第一块是哲学类美学,比如说李泽厚、蒋孔阳为代表的实践派美学就应划分在其内;第二块是文艺类美学,比如说朱光潜、叶朗的意象派美学之类;第三块是科学、科技与设计类美学,比如说徐纪敏就是这类中的科学美学的代表,柳冠中是工业设计美学的代表。这种三分法是根据我国的美学实践的实际来划分的,有不足的地方,但总体上是合理的。“三大块”美学能否统一?这种三分法不仅仅只适用于国内,虽说国外情况有不同细分的层面,但整体框架上大同小异,因为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的美学学科已成为一门全球性的人文科学。定位广义艺术层面“三大块”美学的本身就是科学美的研究对象或一种广义艺术的审美对象,也是一种学科层面的定位和有序性参照,对“三大块”美学的科学美的审美把握也是要遵循真正科学性美学美论的定位、定性、定量这三定模式来评定来判断的。华远科学性美学认为只有真正把握了千古之谜的美的本质问题,找到了审美对象、美的事物和美感及相关“三大块”美学共同的“发源地”,不忘记具体美学的特色特质,存异求同,以上“三大块”分法就能统一在真正科学性美学的旗帜下,这样美的事业、美学之路会越走越宽广。虽说西医有局部把握、精准治疗的方法,但中医也有整体把握、平衡调理的优势。美学学科自十九世纪以来的发散研究有必要,问题是,近些年来的美学回归和高层面的综合也许更重要,美学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分的时候要分,合的时候要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科研中的分析与综合,这也是科学在分门别类基础上的实证和推论。哲学美学有方法论的选择性、导向性倾向,文艺美学有主体虚拟、美感超越、精神文明层面的倾向,科学、科技与设计类美学有客体理性、框架本体、物质文明层面的倾向,科学性美学美论就是对以上“三大块”之类的自下而上的综合和经验层面上的更高层次的抽象。科学性美本质论统摄了哲学类美学,文艺类美学,科学科技设计类美学这三大块关于美本质的探讨的观点,也包容了红色的革命的广义艺术美,蓝色的人为的狭义艺术美和绿色的人文的自然美三大艺术实践层面的关于美本质的探索的经验。“难得糊涂”是不是也要一分为二来看?我们并不反对有些地方是要难得糊涂的,我们反对的是不能就此要恶性地把美的事物、审美对象、美的本质和美感、主和客观等等之类也一股脑儿的全都难得糊涂了。美感对应于价值,价值和美感又在寻找着美的本质、美的事物和审美对象。现存的、一边倒向美感心理研究的美学是导致美学现象、美学实践难于科学把握和大众媒体常说的艺术作品越来越“丑”的原因,通俗地说美学也是研究美化人类物质和人类精神生活的科学,忘记了物质层面的审美对象、美的事物之类的这些最根本的目标这个基础,美学还有什么社会价值和意义呢?

[if !supportLists]10.[endif]关于“思维”、“直觉”、“信息中介”与人的本质。美学中一些概念、范畴之类的术语多了有好处,但用得不精准、不恰当或缺少相应统摄力的词汇就成问题了,这也是美本质难于揭示的原因之一。信息中介能化解“形象思维”与“形象直觉”,广义与狭义艺术中的理性与感性等等美学学术争论,通融了认识论与体验论之类的问题,引领了和谐与冲突等审美范畴的对应,统摄哲学美学、文艺美学、科学美学、设计美学等相对应的美本质观,也打通了眼中之“竹”、心中之“竹”、道中之“竹”的一些文字性的隔离,这种文字性的隔离是不是文字语言的异化或者说是人的异化呢,这就涉及什么是人的本质的问题了,李泽厚前期美学中的“自然的人化”与他后期美学中的“人的自然化”这一对概念是不是被科学性美学美论中的“良性循环”这一关键词给涵盖了呢?扯远了,就此打止。

[if !supportLists]11.[endif]关于时空定位与“一盘散沙”。有人会问,“时空定位”会不会导致“一盘散沙”?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具体的时空定位中,所以科学性美学美本质论中的“时空定位”这个关键词在学理层面容易与社会的“一盘散沙”联系起来。关键是对时空定位的理解,时空定位有时定位在整体和群体层面,有时也可能定位在局部和个人的角度,这一点是我们特别要明确的。时空定位与分工合作有内在的关联,而分工合作是人类社会的显著特征,时空定位不仅要兼顾个人物质和精神的良性循环,也要考虑群体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正是整体与局部,广义艺术与狭义艺术,个人与群体,法与情,美的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统一与兼顾,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好,在这一层面的理解时空定位这个关键词还有“一盘散沙”的社会影响的可能性吗?

12.关于怎样理解“无象(相)之美”。站在主体角度的太虚法师也认为佛家美学也可分为三大类:自然美、人生美、文艺美。蒋述卓老师总结了佛家审美的四个特征,即:第一、美是幻影;第二、美是体验的;第三、虚构与夸饰;第四、推崇完美。它们是从精神层面,也是从社会精神层面道出了生成和积淀于人类大脑的信息中介的美的属性和特征,同道家美学一样,佛家也强调无象之美这一审美重心,这也是佛家和道家审美观之共同的地方。本书本多媒体作者认为,佛家和道家的无象(相)之美也是时空定位前提下的正确性,无象(相)之美也有其信息中介,是虚中有灵的信息中介,不在眼前就在大脑的生成和积淀中,就在生理学所说的生物电码中,在生命中绝对真空是不可能存在的。无象(相)之美作者认为有时就是“美本身”的美,时空定位和良性循环前提下的“真”也成为了美,“空”的观念即美,“简”的美,转化的美,弥补的美,超越的美,“想象和缓冲”即美,“佛”即美,“道”即美。

13.关于美的本质与文化的本质。美的本质与文化的本质基本类似,只是有范围大小的区别,虽说美学研究对象超出了文化研究对象的范围,但是美学本身属于文化的内容。那么文化的概念怎样理解?有人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人说与文字有关的事与物就是文化,也有人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的社会现象。作者感觉这三个定义不具体、不精确、不科学,不像真正的定义,这三个笼统的文化定义没有“定位”、“定性”限制,也没有一丝“定量”的概念。作者认为文化的定义应是“人为信息中介”,时空定位和良性循环参照下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人为倾向信息中介为文化的科学性的概念和本质,其中的信息中介包括了可深入人类大脑的精神层面的信息中介和人类物质层面的信息中介这两大类,“以文化人”不是连根地化成没有自然基础类似于机器的“人”。文化除了有空间区域性的比较倾向外,还有良性循环相鉴互补对话的提升性,它也是人为美的社会现象。文化与人文的区别:人文更倾向于以人为本,包容爱护、关心、尊重人是它的特征,它重在情感这个词上。文化有理性客观的倾向,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之类,它重在信息这个词上。

14.关于美育。我们来谈一谈怎样科学性的理解美学中实践性很强的美育这个问题,真正科学性的弄清了美的本质问题,什么叫美育的问题的争论就自然而然化解了。美育有大美育和小美育之分,大美育也可以说就是整个社会生活本身,审美的生活本身。小美育就有局限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范围的倾向的定位了,在此的美育问题,我们只就小美育来谈一些问题,美育应该是用美的事物、审美对象、美的方式方法之类,来引领和培养不论身还是心等多层面能良好适应进步发展中的社会的接班人、建设者的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美育应该是要培养能把握入世和超世,理性与感性,谋生与乐生,爱人与爱己等矛盾关系的人;美育应该是要培养具有感恩、自强、奉献与创新等人格品质和基本素养的人,以上就是科学性美学美育价值论,艺术教育、情感引领、生命感悟、自然体认等潜移默化之类的具体的方式方法就是美育的主要方法论了。虽说现代教育有时空定位前提下师生相长,互敬美美的交互式的趋势,和大美育、小美育等层次区别,但在美育中,总体上还是存在着教育者同美的事物一样,是审美对象,被教育者就是审美者的这种倾向,当然其中根据时空定位不同层面的参照,审美者也可以一分为二,自己来教育自己,自己成为自己的审美对象。美育问题细节很复杂,在此不详细展开。

15.关于人文科研成果的评价。高建平老师在2015年文史知识第8期期刊中发表了《心理动力与美的引导力》一文,在文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近年来,常见到一些打着“科学”旗号否定其他一切研究的强势做法,那显然不可取。”这句话说得有些道理,也符合事实,绝大多数美学工作者们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科学的,都是符合社会人文发展要求的,所以这句话会引起大家的一些联想,它也有些敏感,确确实实,不论国内国外美学界的问题有不少,近些年来有些领导人重提《道德经》的“初心”这一概念,就美学界的发展也有相应的指导作用。高建平老师这几句话正面要想,反面也要想一想,不论站在管理层面还是研究者的层面,“你对、我对、大家都对”的现象也是有问题的,学界有人认为类似康德自然性的艺术创作天才观和休谟的有些不可知论倾向的艺术批评欣赏观,把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搅成一滩浑水。这些类似“你对、我对、大家都对”的科研现象和类似“浑水”理论是不是就等于人文理论?人文理论是不是要远离科学呢?不论2000多年前的柏拉图“美本身”这个概念是主观还是客观,不论美本身的提出是否有时代的局限性,“美本身”都应该被我们认定为真正科学性美学的源头和初衷。科学中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分,但人文科学不等于浑水科学,就算开初的学科有浑水的阶段,但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在内最后终将是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是科学的真正的本色。打着“科学”旗号来浑水摸鱼的所谓的“你对、我对、大家都对”的科研现象和美学理论终究是得不到社会和历史认可的。古今中外的美学成果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就像人类文明成果一样值得后来者崇敬和仰望,但我们要有这样正确的态度和辩证的观点,定位同一层面,定位美的本质规律探索这一科研层面,要继承却是选择性的继承,就是行为范畴的“实践”层面也寓含了经验性的批评与选择的内容,至于理论层面的问题在此就不用多说了。

16.关于竞美的标准问题。竞美网www.8far.com是本书本多媒体作者华远老师主持的大众审美网站,早已存在的《竞美网》(www .8far. com )仍是2004年开通的大体框架模式,内容没有更新,如能正式开通竞美网包括竞美App在内,网站和App的框架模式、数据库等要根据本项目新功能的要求来修改和更新,同时特别要注意的是,竞美网要把重心放在“竞”这个字上,包括竞美App在内要借鉴头条新闻、读者文摘、诺奖评选和奥运申办、58同城、抖音之类的有用模式来调整和优化。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是华远科学性美学美论的本体论,“竞美”品质的高低是时空定位为首要参照前提下的“竞美”,“竞美”要有美学的提升、净化等作用,也要有审美的安抚、慰藉、平衡等作用。因为人生在世难免会有遗憾、痛苦和缺陷之类的存在,只有“美”才能缓解一些、安抚一些、弥补一些,而在“竞美”中更容易发现美和凸显美的存在,不论表现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面,这样来说,“竞美”有其深远的社会和人文意义。比如说慰藉平凡人生的朱自清的作品——《背影》就是同一题材同一定位的高品质的作品,你能说类似《背影》的作品在同一题材同一定位的前提下没有其定量的可比性,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没有其审美的重要性?如果具体到人的审美来说的话,如果以安抚、平衡的角度来说的话,“竞美”是没有外貌长相的人比文采性情,没有管理能力的人比专业,没有综合比分的人比特长,没有经济自由的人比生活品质和养生,如此等等,美美与共,这就是“竞美”评价的出发点和首要参照。从某种意义来说,“竞美”也就是在自强不息的基础上来比守法,比科学,比健身,比礼让,比和谐,比爱心,比担当,比奉献。

近期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又请教了一些专家、学者,他们给了华远科学性美学美论较为客观理性的评价,作者总结为以下十一点:(下面十一点的具体内容请参看本书第二大部华远科学性美学美本质论的创新十一点小论文)

1.时空定位与最高最全的人类价值参照“良性循环”:略

2.良性循环信息中介本体论:略

3.“时空定位”应成为审美的第一参照原则:略

4.超越性与时空定位:略

5.美学界现存的五大难题与美本质的最终揭示:略

6.美的落脚点在“信息中介”:略

7.天然和人为信息中介:略

8.共存互补的广义与狭义艺术:略

9.时空定位的价值中立:略

10.潜在的形式与信息中介:略

11.关于定位前提下的类似“美本身”的美的本质的科学美:略

以上是作者总结的专家的十一点评价,当然也不是专家、作者说了就算,最终要看逻辑、看事实、看感受、看情感、看经验。因为读者的眼睛都是雪亮的,逻辑与事实是关键,专家的评价和作者的总结只作参考和提示,这本书或本多媒体的观点和以上十一点评价正确与否最后要靠这本书或本多媒体的科学性、理性的逻辑论证。

“知”“情”“意”这三个因素在创造美和审美美感中常常是一个也不落地包蕴着,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意思,第二层意思就是,单就情感而言,审美中情感的因素非常重要,它对应着科学性美本质论中的关键词—“良性循环”,循环的时空就是情与意的神韵,这也是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本体论超越了情感本体论的理由之一。情感不仅包含了正面感情的喜剧,优美,壮丽,典雅,也包含了负面感情的悲剧、崇高甚至惨烈和恐怖,包蕴了正反情感的艺术作品和人类的审美活动都可能是美的。因为美的缘由在于时空参照下的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里面的那个“信息中介”,有时是有距离的“信息中介”。有些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强调美只来自快感、愉悦这些正面情感是单线思维的,考虑不周全的,“良性循环”不扯开说它包蕴了人类的“理性”逻辑,只说它不仅包蕴了正面的人类情感,还包蕴了负面的人类情感,因为有些角度和时空,负面情感的抚慰、审视和反思是一种更深刻的积淀了理性积淀了逻辑的感性的美。色有七彩,味有五觉,每个人都逃不过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这个人生过程,相对应的美是引领,是提升,是激励,是包容,是安慰,是痛苦的认同,也是快乐和愉悦的过程。举一个例子, 钉在十字架上面的耶稣,就是一个典型的负面感情给人们带来悲剧美的宗教艺术形象。我们再来说一说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白蛇传》,白娘子为许仙不惜水漫金山,站在社会个体的角度,是白娘子重情重义,但是站在当时广大民众的立场,水漫金山的后果就是老百姓沉痛的灾难。作为狭义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等过于强调情感本位是可理解的,但作为广义艺术的政治、法律、道德、教育等失去应有的理性就会让社会走向混乱和灾难。“美本质”的情本位的强调有很大的可能引向的是“人治”而非“法治”,情本位的情的强调只能说是相对而言的。因为作为广义艺术的“法”是无情的有情,是一种大情,但作为个体的百姓民众常常看重的是个人为本,也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自私的意思,在这样的定位里“大情的法治”相对而言也是“无情”了,“情”只是美的一个支点之一。我们这个社会既要有狭义的文学、艺术、电影等,也要有广义的艺术、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经济等,只有广义狭义艺术的有机结合,各就各位,各显其能,我们这个社会就会走上百姓安家乐业、国家良性可持续之路。西方民主社会强调的是个人主义,但个人主义走向极端就不是好事了,“个人主义”走向极端就是违反道德法律,就是吸毒,甚至自杀。“个人主义”走向极端有时是有快感,但他们没有良性整体发展的美感,如果满足了“无政府状态”的所谓“民主”,最终就会走向地狱般的被身心和“他人”捆绑的“牢房”,这就是一位西方名人说的“他人即地狱”了。快感不等于“良性循环”,虽说“快感”有时也是“良性循环”的,就像“痛感”有时也是“良性循环”的一样。个人的“良性循环”不一定有美感,因为美感是要定位,定性,定量等至少五六个参照系同时参照的,少了一个也难于“美”的判断。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主义”的本意是说要保证道德和法律关照下的个人应得的利益。这里应得的利益指的是定位在一类人的利益之上,不是指恶性循环的,走极端的,违法犯罪的极少数人一时的利益。当然,不是说罪犯本性都是极端恶劣的,每个人包括罪犯在内的人的品性都有其可贵和闪光的地方,所以审美问题也有其超越性的一面,问题是超越了此时此地的道德和法律,但它难于超越人类较为恒久的道德和法律。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审美的时空定位的问题了,你定位在5000年后,当然就不被当下的人们理解和欣赏,你定位全球人格,有些国家和一些层面的人就不认可和欣赏这类人的风格风范了。还有广义和狭义艺术里面的道德和法律的超越和定位的问题,白娘子水漫金山,淹死了许多无辜老百姓是违法的,但她在狭义的艺术中却是美丽的,如果白娘子的故事是笼罩在法治和道德等的现实的广义艺术的故事里的话,那白娘子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虽说罪犯个人的犯罪行为是“丑”的,但是整体定位这个人的一贯人品性格就不能否定罪犯的其他方面了,比如说可以定位到罪犯的长相,外貌,身材,口才等外在的层面,在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情况下,感觉就不同了,这是因为这是定位在形式美层面,有人说的“语境”的问题和“只就事不说人”也有某些层面类似的意思。这也是说审美要以时空定位为首要前提参照,形式主义艺术作品能在一定时期形成主流,也说明了这点的正确性。形式美也是在一定的时空定位下的形式美,比如说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里描写的女罪犯玛丝洛娃,上法庭的时候,法官和在场的人都被她的美至少是外在的美所征服,这就说明外在美和形式美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也说明形式美是美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再比如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和小孩不怕毒蛇的典故也是在说定位前提下的形式美的审美的独特性,小孩之所以不怕虎不怕蛇,是因为小孩感受的是保持了距离的纯外在的东西,就像一般审美者欣赏形式主义的艺术作品一样。深入到审美对象的内在来说,毒蛇,它的纹路和造型也有其审美的可取之处,这让我想到现代类似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不足的地方,虽说格式塔心理学偏重形式这一点是它的优势,但也是它的不足,这也是一个定位的问题,是定位整体还是局部,定位长远还是短期之类的问题。如果定位养蛇人的视角,毒蛇是一种美好的东西,虽说养蛇人知道蛇的毒性和危险性,但更知道蛇的功利价值,蛇的纹路和造型就是一种格式塔心理学所指的形式之类,蛇的这种纹路和造型就能给养蛇人以美感了,在养蛇人眼中的美是蛇的纹理和造型呈现的,在养蛇人心中没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前提,就算养蛇人有可能在过去有这种相关的心理积淀和阴影,但后来被科学理性的养蛇的相关技术观念积淀成对毒蛇或自然的一种良性的感性了,养蛇人包括一般的审美者要和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一般审美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自然界,这样类似的例子就多了,比如说对火山、洪水、野生的老虎等等的审美就是这样。同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白蛇传》一样,西方电影中也有类似的描绘,男女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养蛇人与毒蛇的关系。社会上也有人这样说,蛇的毒性越强,养蛇人征服的快感就越强,男女之间的关系某些方面也可以这样类比。有人讽刺地说,时空定位这不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吗?作者回答:这又回到前面说的,审美不止时空定位这一个参照,而是有几个参照,几个参照一个也不能少。“见人说人话”是对的,“见鬼说鬼话”就不一定对了,这里说的是“不一定”,因为审美不仅要定位,还要“良性循环”还有“整体”“简洁”“信息”“中介”等等。玩笑地说,引导“鬼”重新做人,至少开始也要学会说鬼话,这样不就完善了吗?

美到心醉的句子这个公众号发布了一篇2016年南宁高考全国卷的满分作文《说尺子》,其中举了这样两个例子,一个是北方小城的一位大嫂,每到冬天都会在早上熬上几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有一天一位老汉喝粥时吃出来一粒沙子,老汉立即将那碗热粥泼在了大嫂身上,领粥的人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另一个例子是一辆满载19名乘客的中巴,在路上突遇险情掉进了一个水塘,当地的一个村民跳进冰冷的水中救出了这19位乘客,自己却因此患上了肺病,因无钱治病而病死家中,而他救的19人却无一人去看望他,他在临死前写了这样一句话“我救了19人的命,现在谁来救我的命?”。在物欲横流,法制不健全,道德不完善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怀着明哲保身,只管自己不管别人,能过就过,能捞就捞,不捞白不捞,过期作废的心理。表面上这种低要求的近似只求个人保命的社会现象似乎是道德的问题,实际上是法治的稳定和完善的问题,是法治的一视同仁的问题,法治是道德的基础,法治健全了,道德就会水涨船高,自然而然的提升。首先我们社会现在最急需要的是稳定,特别是法治的稳定,要转得过来,要良性循环的过来。如果通常所说艺术美的标准主要是相对狭义艺术的标准的话,那么法治就是相对社会的这个广义艺术美的底线标准了。

美学有可能从一开始就扣错了扣子,第一颗错了,也就说美学的基本概念美的本质的认识错了,其他就跟着就错了,关于美的谬误有政治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外因,但内因是主要的。美学不是艺术本身,错了就把它当作一场失败的实验,再从第一颗扣子重新扣不就对了吗?在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冷静一些,宁静才能致远,科学就是科学,不要把科学艺术化,科学面前这个真正正确的只有一条,“美美与共”指的不是这个美本质论和那个美本质论,而是指这个事物和审美对象的美与那个事物和审美对象的美啊,这是要明确的,否则美学就是没有相应基础知识的,小孩和非专业人士都可以轻易把握的了。上面提到了“美美与共”在此有个观点要强调,要正确的理解“美美与共”和“共生”美学观之类,只有单纯的“美美与共”和“共生”,没有具体的提升和平衡的循环,就如同一潭没有落差的死水,终将会腐败。美学的基础探究要向物理学学习,牛顿打下了第一基础,爱因斯坦打下了第二基础,人们对美学的尊重同对物理学的尊重一样,是因为它的逻辑和实证。话说回来,自古政治法律历史等因素常常对美学科研也造成不应有的一些影响,历史和人的记忆是一把双刃剑,人们都有一种逃避痛苦记忆而引起不良情绪的心理现象,因此美学研究也要有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侧重和倾向的定位,从这种倾向和定位来分析也证明美的判断的时空定位参照的必要性。具体来说,历史的具体问题要由历史本身来解决和缓冲,它也是政治、法律的任务,特别是法律法治的任务,作为广义艺术的政治、法治、道德之类,道是无情却有情,“法”更是这样的,特别是中国大陆中共中央十八大以后法治政策更加完善,中国终于走上了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常态,走上了建设以法为底线的美丽中国的常态。牛顿想“统一”宇宙原理,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也想“一统”自然世界,结果出了个“相对”论,后来普朗克和海森堡又提出了一个“测不准”的“量子论”,这个“测不准”是说没有时空定位参照这个前提下的“测不准”。这个“相对论”和“测不准”推论下的就是科学性美论首要参照“时空定位”的根源之一了。时间不能倒流,社会整体发展到了唯物辩证的科学信息时代,不可能倒流到中世纪的唯心的基督时代,我们的文化科学整体上已经到了现代文明阶段,我们国家不可能让老百姓回到愚昧的有神的时代。西方基督的神灵对立法和执法在一定的层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好来督促人们遵法守法,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尊重唯心的宗教艺术的原因之一,这是历史造成的问题,但时代整体发展到了唯物辩证科学信息的时代,相对中国大陆无神论强势的社会,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主要靠科学来引领人类的社会和人类的理性,再说唯心“神灵”的好处也要打很大一个折扣,比如说,现存中国大陆一些所谓的算命“大师”们干的坏事不比他们干的好事少,因算命害死人的事例屡屡发生就是一个铁证。不论历史是偶然还是必然,西方有西方的历史,东方有东方的过程,因为起点不同,过程和经历必然有异。虽说最终总方向是统一的,就类似马克思设想的共产社会,到那时真的实现了,国家不存在了,但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仍然同样存在特质个性这些因素以及相应的信息中介的差异。变化中的统一或者说统一中的变化就是美学哲学高度的原则,是变化在前还是统一在前这也是一个时空参照的问题了。以上说的是与“美的内容”有关的内容,至于美的形式就是我们以上提到的“信息中介”了,当然,美对“信息中介”的要求还有一些相应的限定,这些确确实实是真实的,也是明明白白符合规律性的。

2018年12月29日,据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有这样的观点“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哲学和美学怎样理解这一观点?怎样理解这里所指的“人心”呢。我们可以探索性地把“人心”理解为“人性”,“人性”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来理解和分析,王海滨老师结合了弗洛伊德、华生与马斯洛之类的心理学基础和自我实现需求之类的观点,在《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一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人的精神结构具体包括六个结构层面,“欲求世界:满足逻辑与苦乐原理”;“情感世界:愉悦逻辑与爱憎原理”;“认知世界”科学逻辑与真假原理;“评价世界:规范逻辑与应实原理”;“道德世界:德性逻辑与善恶原理”;“超验世界:究极逻辑与有无原理”。这六个结构层面就是从个体需求心理的纵向视角来展开人性的。这种纵向地对人性心理的分析,法学教授李龙强在其《人性、美与艺术》一文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横向视角地对人性的展开就是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在一定的时空和社会环境和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这种人性的横向展开就是人性的双重性,这种人的需求心理结构和人性的双重性的动态交叉决定了社会的复杂性和相对应的测不准性,也决定了提升人类社会整体素质和境界的漫长性。有人说艺术大于美并把艺术分成艺术美和艺术丑两极,这种观点是机械的,它抹杀了美学和美的相应的社会提升意义和功能,过去人们常批评形而上学就应该包括了以上这种机械的美学观点在内,美是相对的,它存在于运动中,存在于提升中,存在于良性循环中,这也是实践派美论在中国美学界能存在下去,而不易替代的相对正确合理的逻辑内因。上面提到的假恶丑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里可转化为真善美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在此再深一层次的加一个形象类比,这也类似三叶的电风扇的前后一样,前面是出风后面是进风,方向不同结果完全不同,这样“风”就给我们一个框架结构,就类似于生命密码的DNA螺旋框架,美是连贯的,美感是最生动而不断气的,总之美是在矛盾中发展进步的,一步登天的在社会史和人类史上是不可能的,至少整体上是不可能的,就算有局部的跨越式的发展现象的存在,这也是有前期的类似空气一样看不见的基础夯实为前提条件的。不要混淆了主体论与本体论两个逻辑概念 ,因为主体论毕竟只是天人合一中的后者。主观能动性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遵循造化自然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身体的生理心理本身在内的相应的良性循环意志规律的原因。不论中国文化中的孔子的思想,中国古代宋朝的科技文化艺术以及西方社会的自由民主思想和相应的制度怎样神圣,它们都有相应的不足和他们存在目的的反面,这也是人类历史和事实证明了的,是不容置疑的 。在此我们关心的不是“正”与“反”,我们关心的是此时此地怎样更好的进步与发展。文艺批评界有这样一种倾向的观点,理想主义的作者逐渐弱势,当今文艺批评界正在寻求程序共识。有些人认为只有符合程序的批评,才有可能获得艺术界的共识,这个观点值得大家包容和深思。人的需求心理与“人性”的双重性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大的美学,它也决定了科学性美本质论中的首要定位前提参照的“时空定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美学包括美的事物、美、美感以及其他相关审美规律等地研究在内,只有牢牢把握“良性循环”的大方向、总目标,它终将引导我们走出沼泽地带,踏上坚实可靠的土地。最强最可靠的自信应该是科学的理论的自信。

2019年5月1日据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习近平在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了《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中强调了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章还指出中华文明积淀着几千年的文明精神的深深追求,是世界文明的一朵奇葩。该文对多样化文明概念的重视也说明了科学性美本质论的首要的必要参照“时空定位”的正确性,也到出了地域文明的审美与相应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的内在关联的发展的规律性。2019年6月7日,习近平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提出这样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参照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参照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的问题,也可以很好地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其中就包括了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矛盾、争议和争端。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那就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和相对应的伟大的人类社会实践证明,文明的起点不同,过程必然有异,结果都是相同的,其相同的结果是为了各种文明的信息和内容的更好地内外统一,为了文明更好地传递,为了更好地相鉴互补,为了更好地和平的、共同的进步与发展。

近百年,有这种倾向,人类越来越像机器了,这是单线逻辑性自然科学的强化的结果,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单线逻辑思维,科技带来了的异化问题,最终还得要科技来化解,其可能性也被事实证明了,有人说科技带来的异化的问题主要靠文化来解决,这也不错,问题是文化的进步最终又回到了科学技术上面来了,其中文化的科学就有很大的可能指向作为一门科学的美学。未来的几十年甚至上千年,人类会像什么样呢?这就是美学的两个重心的合理科学性的把握了,下面我们用可见化的类比的方法来说明,这两个重心就是上面提到的也类似于宇航科技里常说的椭圆航天器飞行轨道的两个重心即理性和感性,或者说整体性与简洁性,这两个重心对应着绕椭圆轨道的“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这一本体论。这两个重心在航天中可重叠为一个重心,也就是航天飞行器的轨道成为正圆的时候是这样一种情况,这是宇航飞行器的目标的需要了。这两个重心也是科学性美学美论科研中的要重点把握的两点了,也就是科学性美学规律性的两个方面了。而理性和感性指向的是生命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这一终极目标。理性和感性重叠为正圆模式时它们对应的是人类的倾向于直觉的良性循环,这是从主体的美感角度来分析,如果从客体的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这样,整体性与简洁性两个重心重叠为正圆模式时它们对应的是自然倾向的信息中介。

条件的条件是什么?条件的条件又是什么?这样归根下去就是现当代哲学家们最关心之所在,这就涉及科学性美学美论的关键词“良性循环”的核心参照了,涉及有些实用主义色彩的“良性循环”了。当然良性循环参照更多地不是实用主义色彩,而是理性实证色彩,实用主义色彩只是起佐证意义的附加参照。自然与自然生态是人类社会的最原初的范式,审美要以人类为优先参照,要以一个也不少的四维多层多线一元框架的良性循环来平衡发展。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华远认为,良性循环的平衡发展的这个参照应该就是现当代哲学家们反复追问的这个条件的条件的条件,这也是俗话和实用主义者所说的“没办法的办法”,这也是量子物理学中所说的不定位就测不准的观点,总之“良性循环”是科学性美学美论的不可轻视的最高信仰。没有良性循环客观倾向引导的主观倾向的时空定位是与审美者美感可能无缘的。这种带有一点点,在此是一点点,实用主义成分的华远科学性美学和美本质论,不论它定位媒体上说的“资”方还是 “劳”方,都是现实的,都是比较合理,至少近几百年是这样,有人问本书作者那几百年或几千年之后呢?几百年或几千年之后,人类社会的矛盾也要由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来解决,重复的简单的倾向于体力方面的劳动性的事务就由信息数据智能机器人代替了。在社会科学界,在人文科学界华远科学性美学和美本质论都应该是正确的,除非让我们这个有理性的文明社会回到类似一战二战的那个用武器和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时代。正如人类社会的异化难于避免一样,这是一个长久性过程,这也是美本质要有的时空定位的必要性和不可回避性。姓社姓资的矛盾随着全球劳资矛盾的物质与精神中多方面转移调和,全球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矛盾也逐渐指向解决问题的带有一定实用色彩的类似科学性美学中的良性循环这一层面的终极参照了。随着生产力水平地提高,信息社会的到来,多层多线社会组织的不断完善以及人工智能精细化的应用与实现,由原来的满足物质生活为主逐渐过渡到满足精神生活为主,由原来的劳资双方主导的工业社会逐渐过渡到共产大同的信息社会,由现在的按劳分配为主逐渐过渡到将来的按需分配为主。

卞之琳有这样一首小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科学性美学美论中,不论是主体还是客体,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有时它们都是审美对象,都是美的事物。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双方都可以是主体方,男的欣赏女的,女的欣赏男的,由男女组成的社会细胞的家庭,他们要幸福地生活也有其规律性、客观性,站在社会的角度来欣赏幸福生活中的男女双方,他们都有可能从主体方转化成为客体方,转化成为审美对象和美的事物,这样问题就来了,上面提到的这个“社会角度”是主观性的还是客观性的?现在我们来简单提示一下近现代中国几大美论能否统一的问题。下面侧重以”主客统”一派和’’典型美论’’之类来论证,不是说它们没有合理正确的方面,而是说它们确实存在着不完善,没有最终彻底全面地把握千古美本质问题这个不足的一面。定位分类模式也就是定位审美美感模式的价值观照,主客矛盾的双方的关系可在相应视角层面可把它们归为或者被转化为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夫妻生活就是例证,价值观照的分类有些类似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典型美论对审美对象或美的事物的分类,但不同的是科学性美学中的审美者或价值观照者是由多层多线的视角,是定位、定性和定量的三定六位一体的视角,是能化解主与客、内容与形式、多与一、具象与抽象、鲜艳与逻辑、历史与典型、经验与真理、美与丑、广义艺术与狭义艺术、物质与精神、强制与自愿、测得准与测不准、中心与边缘以及你我他她其中还包括了无生命成分的它在内等等之类界线的视角,在这样的视角对应下的信息中介就是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了,科学性美论中的信息中介也就是对应着我们所说的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我们结合网络大小数据的统计以及智能手段等等的利用,现在和将来人为的满足个体审美美感和差异价值观照下的美的事物和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和相应工业信息产品会轻而易举地将科幻变为现实,虽说其完善的道路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我们相信良性循环引领下的未来社会绝不是单线单层的,不是机械静止的,引领的是由四维多层多线一元运动开放不断进步的人类优先发展的结构。

接下来我们简单地说一说方法论导向倾向的哲学美学几大派能否达成共识的问题,包括了国内外“三大块”和国内“五大派”中间的一些哲学倾向的美学在内,赞成美是主观感受的和认为美来自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等之内的学者和美学爱好者们,可能带有一些科研实践化“政治正确”的立场,也可能心理上有逃避现实的倾向。欧美流行的“政治正确”是一种实践层面广义艺术审美评价方面的说法。作为实践层面的广义艺术评价的流行语,肯定有些时候带有团体的不理性,不科学,不全面的成分。深入或拔高地说,不论倾向于美的事物的客体方的客观派,不论倾向于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主客统一派,还是倾向于美的主体方感受的审美对象的主观派,这些人的观点相对应的语境都可能与“社”与“资”的“政治正确”有关,有内在联系的可能性,或者说他们相互之间有潜意识的影响,这点可能只是捕风捉影的推测,这种捕风捉影也不是大不了的推测。明白地说,历史证明,“社”有“社”的不足,“资”也有“资”的优势,反过来说也对,这需要我们有科学的逻辑和理性的思维来支撑。就华远科学性美学美论来分析这一现象,美的事物中有主体性较强的审美对象,也有主观的审美者的更高层次的良性循环参照的主体性中的客观,主观与客观都是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两者参照下的相对结论,美不在意识形态的“社”与“资”,美不在单纯的整体和局部,美不在单线的少数派和多数派,美也不在静态的主体和客体,也不在哲学层面的主客统一体,美在定位、定性、定量,三定的前提下的四维多层多线一元参照下的信息中介。其中信息中介包括了可深入到人类大脑中类似“梦境”“意象”和“胸中之竹”感性性的潜在的信息中介和对应于人类观念性语言的思维性的潜在信息中介在内。美本质可类比于古希腊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也可类比于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中所说的“道”。但是“美的本质”不等于“美本身”和“道”,美的本质是白纸黑字的文字呈现,是美的规律性的一种科学概念和定义,它应该是美学学科最基本概念和定义,它也类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这一基石,它是美学,甚至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理论的基石。基石问题没解决,就联想到这句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此又联想到另一个词,那就是“坐而论道”。这个“坐而论道”是什么意思呢,是贬义还是褒义?如果是贬义的话,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上有许多人反对那些在基础理论建设中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遇到难啃的问题就退避三舍的学术现象。这样把真正褒义的切中要害解决了实际问题的“坐而论道”那些人弄得不伦不类了,这种现象反而成为包括了那些在基础理论建设中退避三舍回避问题的人的笑话。不论美的本质的最终揭示是不是等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美本身”和“道”,不论美的本质成为千古难题的原因是科技人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还是时代局限等等的原因。贬义的“坐而论道”的批评可能只对了一部分,实践重要,但是不能否定理论的重要,开国后两弹一星的成果不是敲锣打鼓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单独搞得出来的,我们在此要为那些真正献身基础理论建设的人们说几句公道话。“坐而论道”的贬义的批评把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础理论建设工作者们也划归到滥竽充数这群人中间去了。不论是实践第一,还是真理第一,美的本质真正的最终揭示都有其重大理论价值,这点是我们要明确的。据新华社网报道,2019年6月,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发动国的德国的现任女总统默克尔,在一次会议上就曾反复强调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方向性的观点,不论是自然生态环境还是经济政治等方面。本书本多媒体作者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前期,由于人性、法治、生产力、时代的局限性等多层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你们的良性循环可能就是他们的恶性循环之类的混乱无序现象,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自然的、个体的、社会的一个也不少的整体的良性循环是一种过程,一种选择,一种现实,一种理想,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方向。在此又想到上面提到的问题,包括强调实践论的康德、黑格尔在内的古今中外的理论家们是否反思过自己从事的工作重心到底倾向于实践性还是倾向于理论性?这个问题就涉及科研包括人文理论研究在内本身的正确时空定位问题了,那就是实践是总的目的,但定位某些时空,理论比实践更重要。总要有些,至少有些实在的东西,如果能量=质量*光速的平方,那么美就等于时空参照下的内容与简洁性整体性的乘积,内容与简洁性整体性每一方都不等于零,否则美和美感将不会存在。释道强调的无象(相)之美也是离不开信息中介这一概念的,不说物理化学层面,只说在生命中绝对的真空是不存在的,无象是为了更好的凸显“信息中介”的存在,不论是眼前的还是脑海中的,不论是客体的还是主体的。以本书本多媒体广告语来结束这一段落,“不是天书像天书,千年难等一回,源自初衷胜初衷,美本质,美标准。”

《美本质的最终揭示的科学性的美本质论》曾被一些人称为“怪诞学说”。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了这个“怪诞学说”,当时这一“怪诞学说”不为有些人所理解,直到现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对美本质的最终揭示依旧有一些争议,对“‘简’是美的标准”的争论就更不用说了。美的本质和标准最终揭示是不是就类似于“地圆说”那么简单,那么真实地早就摆在我们面前呢,虽说到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弄懂、赞同并在实践中应用了这个学说,但在三十年以前又有几个人相信这个“怪诞学说”是真正的科学性的美本质的规律和真理呢?回首过去,其中追求美的规律和真理的执着、纠结困扰、尴尬和苦乐是作者一言难尽的……

百花齐放指的是具体美的事物,具体审美对象,百法归一指的是美的规律性,美的本质规定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美学美本质论的开初的百花齐放应该是为了最后找到真正科学性美的本质,最终呈现的百花齐放不是科学性的而是艺术性的,是狭义艺术的,这种定位不准的美学艺术化的现象不是美学之初衷。科学理性地打下了扎实的美学基础,美本质的科学性的最终揭示才能更好地良性发展,长期糊涂混下去,美学还是美学吗?只有在现实、理性、实证与逻辑的基础上弄清这个千古美本质的问题,美学行业的大厦才能影响和促进人类文明的良性发展,这样美学大厦的上层建筑也就能越来越高,大厦每层的内部装修和设计才可能越来越完善,美学之路也能越走越宽广。

该书或该多媒体主要为教学而创作,可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及高级中学美学美育教育教学辅助教材之用,也可做高等院校、中学、小学的所有教师的自修资料之用。只要您对美学美育或文艺理论感兴趣,均可以以此书或此多媒体作为参考。

本书或本多媒体所用图片产权声明:因时间仓促,如有产权问题请主动与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联系,以便汇寄稿费,此事与出版社无关。

现当代艺术品图片征集:因时间原因和版权问题,本书或本多媒体涉及现当代的国内外的图片作品很少。如有能较好地与本书或本多媒体意旨贴近的图片,版权所有者若有意向,请与作者联系,以便改版升级、相关本书的系列书籍、新媒体和电视专题片等采用时附上该作品。这样本书或本多媒体会更贴近现实些,更容易被接受。

盗版问题处理:匿名或其他方式提供本书或本多媒体盗版可靠线索和可靠证据的个人与单位,将获得挽回损失60%以上报酬。

本书或本多媒体在20多年前就可出版,但考虑到社会、政治以及有待本书或本多媒体论证细节更加完善等诸多因素,一拖再拖,又加上本书或本多媒体内容的复杂以及这个课题涉及的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本书或本多媒体第二部的大部分还是框架结构,没有做详细的考证和完全展开,望读者、美学同行和老师们谅解。

华远

写于2005年3月

修改于2021年2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117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28评论 1 2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839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07评论 0 20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84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29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80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93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13评论 1 24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75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66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92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52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4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62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7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亚里士多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关于他,如下评价恰如其分:“作为一位学者,他的科学探索广泛、哲学思...
    芡实阅读 758评论 0 1
  • 低成本就能获得快乐,底层人的欲望, 奶头乐 五维进化:牛人思维,自我认知,关键能力,行动清单,学习复盘。 改变,从...
    绿野晴川阅读 152评论 0 0
  • 华远 写于2005年3月 修改于2019年7月 首先谈一谈美学的全球化、共同性与文化艺术的差异性、包容性的问题,“...
    华远科学性美学阅读 232评论 0 0
  • 华远美的本质论 华远 写于2005年3月 修改于2019年7月 首先谈一谈美学的全球化、共同性与文化艺术的差异性、...
    华远科学性美学阅读 169评论 0 1
  • 推荐指数: 6.0 书籍主旨关键词:特权、焦点、注意力、语言联想、情景联想 观点: 1.统计学现在叫数据分析,社会...
    Jenaral阅读 5,661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