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关系中的自我: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

通常我们说到自我和自我发展,往往习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思考;如果自己某件事情没做好,多半是自己的问题;如果自己和某个人的关系没处理好,多半容易归因成自己的问题。

陈海贤老师从关系这个模块开始,在这一讲介绍了一个不为常人留意的视角——关系的视角。

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关系里的人,总是一起出现,互相定义,互相成就。

你可以说父母生了孩子,但是从关系的角度,你也可以说是孩子生出了父母:因为如果没有孩子,另外两个人怎么能自称父母呢?


上面几句话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关系中的两个人,多个人,是互相影响的。这有点像牛顿三大定律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关系里的人,总是一起出现,互相定义。我们看到了关系中对方的所作所为,对方的不足,对方的不靠谱,而容易忽视自己和对方互动时,自己的表现。

另一方面,关系中,当我们受挫而自责,内疚,甚至惩罚自己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对方是如何和我们互动的,对方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当我们从单一的我的视角或者单一的他人要负责任的视角,转向关系的视角,像一个旁观者去看关系中的两个人是如何互动的时候,也许我们能看到另外一种故事线,能得出和之前不一样的结论和进一步的思考。

父母生出了孩子,从关系的角度,也可以说,是孩子生出了父母。

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让我们能站着另外一个视角去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跳出父母的单一视角,从关系的视角去看左边的父母和右边的孩子,或者左边的孩子和右边的父母,我们看到关系中的双方是彼此影响的,是互相定义对方的。

当我们放下自我为中心的单一视角,去从更大的关系视角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的时候,也许我们的头脑会更灵活,更智慧,也更健康。


自我存在于关系中。

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每一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不是你的个性,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决定了你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陈老师用了四个递进的层次来解释。

第一,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

第二,在不同的关系中,我们的自我是很不同的。

第三,决定你行为的是你所处的关系,不是你的个性。

第四,是关系的视角会让思考问题的视角发生重大的转化,一些看起来几乎无解的问题,突然有了合理的答案。

陈老师在课程文章中举了大量的例子。

第一、人每时每刻都在关系里。

工作的时候,我们处在和同事的工作关系中,和客户的工作关系中。

下班去餐厅吃饭,我们和餐厅的服务人员处在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中。

做地铁回家,身边的陌生人和我们,是乘客的关系,也是陌生人的关系。

即使是独处在家,光膀子,穿短裤,看似没在什么关系里,可是我也和门外的人存在着关系。我们不可能这么穿着跑到大街上上去,门外的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地闯进我家的门。即使我们在独处,我也和门外的人存在着共识,有着关系。

即使在独处,我们可能会想某个人,某些人。会想约人吃饭,会惦记下周老板要的报告,会刷短视频、玩手机、追剧;这些都是关系。

所以说,人,无时无刻都在关系里。


第二、不同的关系里,我们的自我是很不同的。

内向的你、外向的你;勤快的你、懒惰的你,这些都是你,只是不同关系中的你。

在领导和长辈面前,我们可能会有点拘谨和紧张。在同龄的好友面前,我们可能会显得放松和愉快。

一个平常在单位严肃、认真,沉默寡言的企业家,在公司可能给人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的感觉;回到家之后,可能是位平易近人的父亲,经常陪伴孩子还不乏幽默和智慧。

陈老师举了一个美国传奇教师,马尔瓦·科林斯(Marva Collins)的例子。这位老师在犯罪和毒品横行的芝加哥贫民区附近,创立了名为“西侧预备学校”的教育机构。来这个学校就读的,都是公立学校里退学的,被认为有问题的学生。可是,在马尔瓦的教育下,这些原来的街头混混,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都好像变得聪明了。很多都考进了大学,成了律师、医生、法官、教师。

马尔瓦是怎么做到的呢?

和以前学校里的批评教育不同,她就是很真诚地相信这些孩子是聪明的、独一无二的,不断激励他们说:“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这种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塑造了一种新关系。关系变了,学生的表现,自然也就变了。

这是一个令人感到震撼和启发的例子。

我回想到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课外辅导等等热门话题,我想到了关系的视角。

有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父母;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

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和老师;有什么样的学校和老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和课堂氛围;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和课堂氛围,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和学生素质及学习问题。

当然,如果大环境很难短期改变,父母如果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健康少毒的小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大有帮助的。


第三、决定你行为的是你所处的关系,不是你的个性。

第一次见到陌生人,可能有点不好意思,话很少,更没有什么肢体接触。而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可能会讲个没完,和朋友嘻嘻哈哈,打打闹闹。

一个对下级严厉,正在严肃批评下属办事不利的公司中层领导,突然接到上级领导的电话,可能他口气和情绪马上有变化,毕恭毕敬地听着电话里上级领导的讲话,不是点点头,嘴里说着对更上级领导指示的尊重,理解和全力执行的态度。

一个烦躁易怒的母亲正在训斥孩子为什么不做家庭作业,突然接到孩子班主任要家访的电话,立马变得热情洋溢又彬彬有礼。

这些人真的善变吗,好像很虚伪,变脸如同变色龙一般。

可如果从关系的视角去看,这些人的性格特质,是在关系中呈现的。

陈老师还讲到,在刚才这两种关系中,妈妈的表现,都是真实的,都是这个妈妈的自我。也许你还会说,这只是一时的反应,如果我们能看她长久的表现,我还是能够了解她的个性的。

可是,所谓长久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很多时候,那也不过是在另一段长期关系中的表现而已。

所以,是所处的关系,而不是个性,决定了人的行为。

第四,是关系的视角会让思考问题的视角发生重大的转化,一些看起来几乎无解的问题,突然有了合理的答案。

陈老师举了一个做编辑的朋友和他服务的作者的例子。

这位编辑说自己有拖延症,有一组稿子,感到很难编,于是就拖着。

而实际问题和这些稿子的作者有关。作者是个有名的学者,而且不好说话,容易生气。

编辑担心这个作者会反驳自己的意见,于是迟迟不想开工干活。

在这个例子中,编辑的拖延症从关系的视角看,就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了,而是编辑和作者共同的产物。

进一步拓展到职场中,员工和上级的关系。

碰到一个善于倾听,又能用人之长,经常鼓励下属的领导,我们工作劲头和工作效率通常非常高。

而如果老板是一个爱批评人,脾气又大,容易焦虑,还常常不认可下属工作的人,我们的工作效率势必很低,而且容易拖延。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双方“共谋”的结果。


从关系的视角去拓展改变的空间。

有时候,妨碍我们改变的,正是我们头脑里那个顽固的“自我概念”。你把这些“自我”的个性抽象出来,就变成了你头脑中那个固有的自我。这种思考会增加控制感,可是也让自我变得很稳定,很难改变。

从关系的视角看自我,就是一种正念思维,也就是近的思维,是把每个自我,放到具体的关系中,从每一段关系,去看自我的表现。这当然会增加改变的空间。

这两段话给我很多启发。

一方面,我们头脑里的自我概念,让我们容易被他人识别和接纳,用“标签化”找到同类,也增加自己的心理控制感,通过标签、个性、性格这些维度给自己一个描述来维护自己内心的平静,增加安全感,应对一些困难的时刻和挑战。

但另一方面,这样固化的思维方式,容易给我们一种错觉,那就是,自我是不变的。自我是稳态的。自我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关系里,是稳定不变的。稳定不变也意味着僵化和落伍,也意味着活动能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可塑性的降低。意味着成长性的不足,意味着我们不愿意尝试和现实进行多角度的触碰。

而从关系的视角看自我,却可以把自我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去审视;把自我放在不同的关系里去体验不同的关系,尝试不同的角色,评估自己的表现,从而发现自我更多的可能性。这就让自我有了多面性,多样性,在不同的尝试中锻炼了自己的生活能力,和现实互动的能力,这必然增加了自我改变的空间,给自己拓展了新的可能性。


陈老师在文章中,最后总结这章的课程,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会从关系的视角,重新来理解自我。这个视角和你以前理解的,用个性来理解人截然不同。

第二部分,我们会从关系的视角,重新来理解自我发展。既然自我是关系的产物,那么自我发展的核心问题,就从如何塑造新经验变成了如何塑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新关系。”


我想最后重点谈谈这句话,“既然自我是关系的产物,那么自我发展的核心问题,就从如何塑造新经验变成了如何塑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新关系。

这是一个命题的等价变换。从塑造新经验,到塑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新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创造新经验的内部动力,投向去创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新关系的外部环境。

与其一直思考,用力过猛地去尝试新生活,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环境;不如去主动建立积极健康的新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

去认识新的朋友,讨论新的话题,去维护和发展现有的关系并发现新的价值和意义;

去尝试更多的职业可能和生活可能,去寻找更多有趣的人,一起做一些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加入一个文艺社团,办一张健身游泳卡,参加一个职场技能提升的俱乐部。

重新审视和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同事的关系。

约一个可以信任的人,认真地聊聊自己的近况和烦恼,谦虚耐心地听对方的回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建议和帮助。。。。。。


本文是学习《陈海贤 自我发展心理学》的一篇学习笔记。

更多课程原文内容,请购买得到app出品《陈海贤 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

也欢迎您继续关注我的学习笔记,共同成长。

我的微信公众号 : growup70s80s90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0,026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655评论 1 2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726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204评论 0 21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58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731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44评论 2 3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98评论 0 20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38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33评论 2 24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2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44评论 3 2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137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10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88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72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69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