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老年十忌


老年十忌:


一忌:说话太多

一位著名的敦煌画家,他年轻时头脑清醒并不爱说话;年老之后性情大变,可能有点老年痴呆的缘故,说话既多又不清楚。有一年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上,开幕式请此老讲话,大家都知他有这个毛病,就预先请他夫人准备了一个发言稿,简洁扼要,塞入他的上衣口袋,再三叮嘱他念完就退席。然而他登台便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听口气仿佛要从开天辟地开始讲起。于是赶忙请其夫人登台掏出他的发言稿,会议方可顺利进行。

说话太多并不是每个老人都有的“毛病”,也不仅限于老人。说话太多谈不上是什么大毛病,但是若像这位画家一样,在特殊场合因为话太多影响到其他人,造成尴尬就是一种麻烦了。季羡林总结了四句话奉献给说话太多的老人:年老之人,血气已衰;刹车失灵,戒之在说。


二忌:倚老卖老

“倚老卖老”英文翻译为:To take advantage of one's seniority or old age. 意思是利用自己的年老,得到某一些好处。这让我联想到如今社会上的一些老人擅用“道德绑架”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新闻上层出不穷的“让座事件”,老年人利用自己年纪大强迫甚至辱骂年轻人给自己让座。在这些事件中,老人的面孔真不好看!

一个人受不受人尊敬,完全取决于你有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在这里,摆架子,倚老卖老,都是枉然的。

三忌:思想僵化

思想僵化也分两种,一种是自然的,一种是人为的。年老色衰,思想老化是正常趋势,但时代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无论年少或年老,思想僵化总是容易被社会淘汰的。人为的思想僵化是一种固步自封,认为自己年世高,资格老,守着老一套的准则,不肯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抵触年轻一辈的思想。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人为的思想僵化,不仅与时代格格不入,往小了说,也会导致老年人与自己的晚辈产生代沟,难以沟通。这都是要不得的。


四忌:不服老

季羡林在书中谈到自己84岁高龄时仍然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坚持写作。有一次写作忘了时间,被人锁在了书房里,竟然从一两米高的阳台跳下,结果险些撞伤了脑袋。这样的不服老是昏聩糊涂的不服老,是绝对要不得的。

但是另外一些人的超前服老也是可笑的。有人年不到五十,就对饮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敢吃蛋黄不敢吃动物内脏,怕胆固醇高。

他总结了一句话:在战略上要不服老,在战术上要服老,二者结合。

意思是思想和心态上要年轻,人上了年纪思维容易僵化和封闭,这时要多和年轻人待在一起,学习一些年轻人的思维模式;但行为上要服老,老人的行动不如年轻时灵活,要坦然面对,若不认清自己的身体状态,勉强行动,会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引起严重的后果。


五忌:无所事事

一个人到了六十多岁退休的关头,往往正是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到炉火纯青的时候。这个时候退下,对国家和个人都是一个损失。季羡林谈到听说几个大学出现了“散步教授”,退休教授天天无所事事,在校园溜达。锻炼身体,无可厚非,但若整天这样“锻炼”,不免乏味单调。学海无涯,何妨再跳进去游泳一番,再扎上两个猛子,不也身心两健吗?


六忌:提当年勇

芸芸众生中,特别是在老年中,有一些人靠自夸当年勇来过日子。争强好胜或许是人类本能,但一旦年老,争胜有心,好强无力,便难免产生一种自卑情绪。可又不甘心自卑,于是只有自夸当年勇来聊以自慰。

一些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有一句口头禅:从零开始。不管冠军或金牌多么灿烂辉煌,一旦到手,即成过去,从现在起又要从零开始了。

从零开始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乒乓皇后邓亚萍那篇《人生需要归零的勇气》一度成为刷屏的鸡汤,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段:

一位老者曾经问我:“你的奖牌和奖杯都放在什么地方?”我说:“我父母把家里一间屋子专门设为荣誉室,把我所有的奖牌、奖杯、奖状全部放在那里。”他跟我讲:“你应该把它收起来,因为这些已经统统成为过去。”


七忌:自我封闭

封闭,有行动上的封闭,有思想感情上的封闭,形式和程度因人而异。老年人有事理广达者,有事理欠通达者。前者能认清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到事物的改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后者则要求事物永恒不变。这一类人即使活跃在人群中,在思想感情方面,他们却把自己严密地封闭起来。

老年人不管有什么形式的自我封闭现象,都是对个人健康不利的。老年人应力矫此弊的,多同青年人在一起,他们身上的活力会感染老年人。


八忌:叹老嗟贫

叹老嗟贫的现象在中国文人中十分常见,特别是所谓的怀才不遇的人中,尤为突出。这与中国过去的科举制有关,过去仕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科举。这比当今的高考竞争更激烈,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秀才开始一路向上爬,粥多僧少,真正能爬完全程的万中难得一人。这样的情况下,若科举不利,老而又贫,除了叹老嗟贫以外,还能怎样呢?

但这些中了科举一路向上爬的人最后做了大官,却很少有好诗文好作品流传于世,其中原因耐人寻味。

叹老嗟贫这种现象在西方却极为少见,很少有叹老嗟贫的文学作品。西方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与中国不同,实用主义色彩极浓。一个人对社会有能力做贡献,社会就会尊重你。一旦对社会没用了,就会被丢弃。


九忌:老想到死

好生恶死是人性使然,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任何年龄的人下一步都是死。

关心生死问题是再正常不过了,有一种人怕死并且十分坦荡地说出来。“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另一种人假装不怕死,看似对生死问题看得十分豁达,实际上是却以此逃避现实,只是自欺欺人罢了。还有一种人便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反对用酒精麻醉自己、假装豁达,也反对经常想到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季羡林在书中多次提到这四句诗,也视它为座右铭,也代表了季羡林的人生态度。


十忌:愤世嫉俗

愤世嫉俗的现象没有时代限制,没有年龄限制。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朝代可以令所有百姓满意。不满便容易引起愤世嫉俗;尤其是怀才不遇的人,科举不利,名落孙山,便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创作出了许多流传于世的好诗句;还有一些自命不凡的人,自认为与众不同,可别人却不买他的账,于是也愤世嫉俗。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抱怨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的行为,也是最浪费时间的行为。将眼光放长远,将度量放大,唯有这样才能海阔天空,达到内心的宁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290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99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021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34评论 0 2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1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51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02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05评论 0 19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86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76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00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60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5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85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9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