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从劳动对象化到生活对象化的劳动价值进化现象

本章摘要:“劳动价值论”由于其理性的光芒曾主导着传统经济的发展,又因其历史局限性和片面性最终将经济学引入了“物本”的牢笼。“效应价值论”对它的撬动了走向人本经济的大门,却最终没有跨越这道坎儿。其实劳动对象化是人类活动图式的狭义形态,马克思同时提出的生活对象化才是这一图式的一般和广义形态。因此只有以生活对象化为基础的广义虚拟经济才能催生劳动价值向生活价值的进化,最终真正实现“物本”向“人本”的回归。伴随着这种回归带来的人们财富观念的转变、财富属性的扩展以及财富标志的转移和泛化,将使以“人气”为表现的信息态成为重要的第一资源。

马克思在提出劳动对象化的同时,还提出了生活对象化的概念。劳动容纳入品牌的信息活动,就从劳动对象化进化到了生活对象化。

1 人类活动的最一般图式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经济学首先是人学,是人类活动的学说;经济活动图式首先是人类活动图式。

这样一种把生理的和心理的生活活动融为一体的人类活动可以有人衍射出来,以“对象化”的信息形态形式进入市场,非物化的虚拟价值就出现了。

斯密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是,把劳动价值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并且提出了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两个因素,使人类第一次找到了衡量价值的可通约的社会标准。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所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技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本来,劳动不过是人类活动图式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劳动生活不过是广义人类生活中的一个狭义形态;而古典经济学则把这样的一种局部现象抽象为整体,一种把人的活动也进行物化的抽象。

正是“以物为本”的经济思想的诞生成了几个世纪以来把人们思想紧紧束缚起来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马克思的研究在“物质”和“非物质”之间有一条巨大的分水岭,离开物质的范畴,马克思的研究骤然停止。

斯密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则认为,劳动一旦异化就会使本应该享受劳动成果所带来财富的劳动者最终失去一切财富。

斯密开启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中所包含的劳动被认为可以是物理度量的,即劳动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被认为是可以用物理时间和空间度量的。鉴于亚当斯密实际采用了物理的时空尺度来度量价值和财富,那么生成价值和财富的劳动也就只能是一种基于人的肢体的活动,构成它的要素也就可以抽象为两个:一个是人肢体活动的空间,一个是人肢体活动的时间。

任何一种物质对象的人的活动,最终还是都能折换成时间量,所以最后总能用时间这个要素作为唯一的衡量尺度。

这种建立在牛顿绝对时空观(宇宙观)上的经济学说暂时撇开了价值的享用主体—社会的人——的复杂性,用物理学的简单性来代替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这种认识上的删繁就简,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这种财富观是以物为本的,价值考量也以客体为重心,所以可以称之为物本经济(实体经济)。

所谓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实际上就是物本经济学。而物本经济学自然而然是解释当时经济活动的主要逻辑。

2 效用价值论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开启了走向人本经济的大门

边际效用学派提出了旨在推翻劳动价值论的效用价值论。效应价值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德国人戈森。

戈森作为边际效用论的先驱和奠基者,是一个不彻底的物本主义者,因为他没有把人完全作为一个生理人,承认了价值形成中心理论作用的存在。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以消费者感觉为基础的效用价值理论。但是他也不是一个彻底的人本主义者,当他在描述论述效用价值论时,不敢走向独立的心理需求的探索,而是回到了把人们对物质欲望的生理承受作为对象来研究。正是因为他时一个介于物本主义和人本主义者之间的复杂人物,因为得出来著名的戈森第一定律和戈森第二定律。

戈森第一定律:一种商品对于一个人来说,其为效用是随着已有的总消费量的每一次增加而递减的。

格森第二定律:理性的人把支出花费在每种商品上时要达到每一点,在这一点上,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会带来与其他花费在其他任何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相同的满足。

从以上戈森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论述来看,其成立的基本条件还是生理的人,或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只有到生理需求即将全面满足的最后关头上,心理才起一下作用。因此,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实际上认为人的心理需求仅仅在起生理需求处于满足与未满足之间才起作用。

边际效用价值论,仅仅描述人的瞬间心理需求,其结果是无法在经济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本思维。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一样,在这里人的心理需求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承认,其对人的本质异化仍然存在,并没有回归到生活对象化的生活价值论上来。

而人一但进入到纯粹心理需求领域,最典型的比如消费财富标志,就绝不可能出现所谓的效用需求递减规律,当然也不会有边际效用相等的规律存在了。

实际上当人们消费财富标志时,无论是金砖还是钻石,从消费第一件时就没有什么差异,而且多多益善。

又比如消费时装,如果消费点在时尚和款式上,那么每一件不同的时装对消费者来说都有相同的效用,互相不能替代。花第一个单位货币时,效用就相同,而不是花最后一单位货币时才相同。这样一种几乎纯粹心理需求的现象,在今天的人类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多。

从纯粹心理需求意义上来说,它完全是一种非边际的范畴,要么边际永不存在,要么边际无时不在。边际永不存在和边际无时不在即是虚拟价值的非边际化,这就是虚拟价值的本质真相。

标志化虚拟价值是永无边际的,非标志化虚拟价值则边际无时不在。

马克思体系不但没有终结,而且正沿着“以人为本”和“生活对象化”走进广义虚拟经济更广阔的天地,并且方兴未艾。可以说,广义虚拟经济发展之日,就是马克思主义体系全面胜利之时。

物本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经济理论对人的本质的异化成了马克思真理性的遇见。所以马克思是一个从人本的立场上来批判物本的经济学说。

可惜的是,无论凯恩斯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都没有跳出物本经济的思维,不管哪一种办法,都没有真正回归到马克思的人本立场。

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曾经提出:“供给自己创造需求”,这就是著名的额“萨伊定律”。没有想到的是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这时不论是“萨伊定律”、“边际革命”还是两者折中的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通通不灵了,于是凯恩斯主义出现了,它提出和凯恩斯主义截然相反的“需求自己创造供给”。可是实际上,细心的人一观察就会发现,在凯恩斯的倡导下,当时美国罗斯福政府搞得扩大内需政策的“新政”,多半投资与公共设施,这种投资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供给,正是因为这种供给创造了新生活的可能,而只有这时,供给才能按照乘数原则,像拨竹笋一样,一层又一层地拉动新需求的出现。

实际上供给和需求完全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哲学问题,是一个铜板的两个面,他们都统一于生活对象化之中。

人的普遍性,也就是人的本质是把整个自然物质界从属于自己,成为自己的无机身体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生活的对象化。在这样一个生活对象中,人是有意识的,能动的这样的一种状况,人在类生活中不仅仅有肉体(生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还有精神(心理)的目的。而整个社会经济的设计,应该遵循着这样一种思维前进。

我们应该指出,在生活对象化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如果沿用劳动这个人们已经熟知的概念,那么今天创造虚拟价值的“另类劳动”,已经不像传统的劳动那样残酷的表现为对劳动主题来说是异己的劳动,而是越来越趋近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融入人类生活的历史。

马克思把传统的劳动称为“异化的、外化的劳动”。那么,今天人们创造虚拟价值的“另类劳动”显然正在走向同化的、内化的劳动。所谓同化就是和人的本质趋同,而所谓的内化的劳动则表明这样一种“另类劳动”并不是人们生活外在的东西。

从生活对象化,到劳动的同化的内化,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经济活动走向“以人为本”的必由之路!

从劳动对象化到生活对象化。从人们关注使用价值到关注虚拟价值(感受价值),从实体经济(物本经济)到广义虚拟经济(人本经济),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经历了从物理到心理思维的转变。

马克思认为,在劳动对象化的条件下,劳动创造了作为商品的劳动,这也是物本经济的真实写照;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对象化的条件下,则是生活创造了作为商品的生活。这样一种作为商品的生活,显然不能用物化来诠释,它一定是物化和非物化的统一体。这其中非物化因素将占统治地位。所谓非物化因雾,也就是在人们生活当中,表现为心理需求的那部分。而这样的部分正是由社会心理的集合所表现出来的信息态。

社会心理需求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基本需求氛围五个层次:(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爱和被爱的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需求。在这五个需求中有一半是心理需求的,因为安全需求可以理解为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各占50%,最后三个需求则全部是心理需求。也就是说在人类的基本需求中,心理需求占到了70%,心理需求是人的需求的主体,而恰恰是如此重要的人类需求一直被经济学的研究边缘 化了。

所谓心理时空,我们把它定义为在广义虚拟经济活动中,即生活对象化(经济活动形式)过程,人的心理所能承受的物理时间和几何空间,它是以人在经济活动起始状态下的心理感受到状态为中心的。在研究广义虚拟经济时取的就是这种心理时空。

在经济学研究中,从物理到心理思维的转变,无异于自然科学中绝对时空观的逝去和相对时空的建立。

正是这种心理时空观的建立,才真正意义上使从劳动对象化到生活对象化新的人类活动图式上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得以成立,才使以人为本的而且和谐的经济走进了今天的时代。

亚当斯密认识到了劳动对象化并以此为依据创造了劳动价值论,指出劳动是商品可通约性、可交换性的依据。马克思则发现了生活对象化,发现了人类生活的一般图式——主体力量的对象化。肢体劳动对象化仅仅是对生活对象化的一种狭义理解,生活对象化才有着更广泛的意义。这次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的首要功绩。或者说马克主义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创造,在于发现了生活的对象化。

惟有如此,才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统一性。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和逻辑的起点是人类生活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起点也一定是人类生活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首先应该是人本经济学。

劳动对象化是对人类活动图式的一种狭义理解,生活对象化才是人类活动图式的一般模式。

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解读生活,认清差异化的生活才是商品交换中最本质的东西。

价值的本体是人的生活。劳动对象化的人类活动图式把人当成追求基本生活必须品的简单经纪人,只有生活对象化的人类活动图式才能把人还原为物质、精神、本能、欲望、思想、感情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人,这是人本经济学存在的首要前提。

价值和财富是属于灵于肉、自然于社会和系统一的现实的人,而不是属于抽象的经济人的。人本经济学所坚持的时空观是人作为类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时空观,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主体性。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对象化,所以生活中的价值要素才能在彼此之间交换,正是因为生活有差异,才有必要交换,对象化的生活对于别人来说又是生活的对象。

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别人的生活才有可能成为自己的生活。也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自己的生活必然成为别人的生活。人们不仅生产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资料,这些物质资料既是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生活的对象化,同时也是别人生活的组成部分,也生产着别人的生活。甚至人们一生的经历也会成为别人品评的对象,特别是一些戏剧性的人物又会以喜剧的形式再现为文化产品,成为人们生活的对象。

劳动对象化和对象化的劳动只是生活对象化和对象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门应该是一方包容另一方的关系。

从这两个不同的思维路径去理解价值和财富,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肢体劳动的对象化出发理解的价值和财富,首先具有物质性、客体性,从生活对象化出发和理解的价值和财富必然具有主体性、社会性,因为作为价值本质属性的生活是具有精神性、主体性、社会性的。

3 财富属性的扩展及财富标志的泛化

财富本质属性是和谐的生活,财富是人类生活对象化的凝结。这种凝结不仅表现为物化的,而且是人类生活对象化的凝结。这种凝结不仅仅表现为物化的,而且表现为非物化的形式。这样一种既满足人的生理(物质)需求,又满足人的心里(信息)需求的人的和谐生活的对象化作为商品,构成了全新的财富观。

首先,财富的价值仍然包含使用价值,但不只是使用价值还包括满足心理(信息)需求的虚拟价值,没有效用的财富不称其为财富,但让人找不到感觉的就更不是财富。不仅具备使用价值还要具备心理感受价值(虚拟价值),这才是财富的首要属性。

其次,财富必须是一种权利,让人具有可寻租、可变现的权利,既不能寻租,也不能变现,只能满足人们一时的心里(物质)、(心理)需求进行的自我消费的东西,不成为其财富,只能成为生活必需品,而不是财富。

关于寻租,这里有必要做出新的定义。现代经济往往把利用公共资源,来谋取自己和某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做法叫作寻租,因此寻租是贬义的概念。本书中的寻租不是贬义的,而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来定义的:因为最具有生利性的价值是虚拟价值,具有更强的社会属性。最典型的莫过于地产,而这样一种合法行地利用带有很强社会属性(公共性)的资源的价值进行生利的特征,我们把它定义为价值寻租。

最后,财富还必须具备能够满足人们保值增值的期望的属性,具备资本的额属性。

人们对财富尺度认识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价值要素认识的局限性。当亚当斯密认为“价值”(value)一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时:“有时候表示某一种特定商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占有该物品时所带来的购买其他货物的力量。前者可以称为”使用价值“或者可以称为”交换价值“

具有最大的使用价值的东西,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交换价值;相反,具有最大交换价值的东西,常常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使用价值。

在物本经济时代,人们用使用价值进行交换,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同时进入交换领域。

也就是商品价值已经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转变成了使用价值、虚拟价值、和价值的三重性,这种转变会使得价值度量的复杂性大大增加。  

虚拟价值的价值量大小,完全取决于创造者之外整体对其的感受及认同完全取决于创造者之外整体对其感受及认同,而与创造者主体付出的时间多半没有关系,或者呈现负向关系(比如再版旧邮票,会使就邮票迅速贬值)。

所谓认可度显然无法用传统的物理时空来衡量。这种认可度或者关注度,正式虚拟价值的社会属性远远超过使用价值的有力证明。

虚拟价值具有什么属性呢?

(1)虚拟价值更趋向于形式化;(2)虚拟价值具有寻租变现能力;(3)虚拟价值具有保值增值能力

人类生活对象化什虚拟价值和广义虚拟经济产生的根据,虚拟价值和广义虚拟经济是人类活动图式决定。

当人们选定众多物质财富中最可信赖的一种物品,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属性的承载对象时,也就是作为人的全部生活对象化的凝聚时,财富标志出现了。

因此财富标志的诞生,是人们经济活动中第一次有集中心里需求的体现。

财富标志就是作为人类过去生活对象化的一种”记录“的载体(形式)存在着,也就是说在位这样一种”记录“的”存储器“而产生的。这种”存储器“越来越多,就是财富标志的泛化。

货币一开始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商品交换的等价物,这种等价物最后发展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可是当人们消费(持有)这种特殊商品时,恰恰是作为生活对象化(财富)的”存储器“(财富标志)来消费的。这样一种财富标志具有这样的的功能,它可以把过去人类生活(对象化)存储起来,一但需要的时候,它可以把不同的空间或者不同的时间变现还原为人类生活(对象化)。这种变现还原斯密把它称为”流通的巨轮“的运动。斯密认为,正是货币”这个流通和分配的轮子的全部价值,被加在了用它流通和分配的货币上面。

而正是货币整个轮子的不休止转动会推动人类整个经济活动。但斯密没有看到,货币这个”轮子“在静止不动的时候,它是一个巨大的存储器,可以把无数的人类活动结果(对象化)存储其中,正式财富标志的这种存储功能,使人类的历史在经济的意义上不断绵延不断。

财富标志在如今社会中可谓玲琅满目。一种物品可以成为财富标志(如地产、黄金),一种信用也可以成为财富标志,如强势货币、有价证券,甚至一种职业也可以成为财富标志(如外科医生、金融家)。不仅一国的货币是财富标志,一国的居留权(绿卡)、一个城市的居留权(户口)亦可以成为财富的标志,它们不仅具有感受价值,还具有寻租变现的能力,可以满足人们的期望值。可以说我们处在一个财富标志泛化的年代。

财富标志为什么会泛化?如前所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财富不断积累,需要越来越多的标志来承载,而事实上只要出现财富和其标志的分离,在多元化心理需求驱动下,就一定会出现财富标志的泛化。

毫无疑问,历史和文明是一个积累过程,财富自然也是一个积累过程,这样一个积累过程需要越来越多的财富标志来承载,也就是说人类生活对象化不停的跃升为一个又一个更高的层次。与此相应。财富标志的泛化就成了必然。

财富标志泛化有两个因素组成:(1)财富标志的种类;(2)财富标志的规模数量

人类经济思维的严谨方法循着这样的轨迹:随着劳动的对象化、生活的对象化,财富的大量诞生使得足以承载他的标志诞生,人们财富标注的追逐,使得财富标志泛化了,而这正是今天谈虎色变的经济泡沫的始作俑者。

实体经济和广义虚拟经济的最大分水岭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实体经济对人类本身是悲观的,而广义虚拟经济对人类本身是乐观的。

当人们在消费(持有)财富标志时,永远不会有最后一单位效用的满足这一类不可思议的问题。正是因为财富标志消费的这种无限性,使得心理需求的转移成为必然,一旦这种转移出现,财富标志作为建立在人们心理基础上的大厦必然倒塌,经济泡沫也就出现了。

4  以“人气”为表现的信息态成了前所未有的第一资源


所谓“人气”实际上就是社会群体信心的集合,而且取其共同认可的心理(信息)感受部分为一致的标准。

而一种社会信息的集合“人气”的持续存在,特别是作为财富标志存在,它需要有制度平台作为支撑。这样的制度平台,就是现代信用制度。

实际上,虚拟价值无论是在狭义虚拟经济中独立存在,还是在广义虚拟经济中,都以广泛的价值信息态为基础,即如上所说的“人气”。

假如自然界的信息可以利用物质作为载体进行凝结的话,那么财富标志就是这种财富价值信息态的凝结。这样一种财富的信息态从众多财富价值中凝结出来,又可以在经济活动中释放还原为具体的财富价值,这样一种往复循环的过程,正是财富价值在经济活动中不断容纳新的信息介质侯实现价值升华的进化。这是基于信息基础的进化,其实正是这种进化构成了今天的广义虚拟经济。

以信息为基础的这种容介态(进化)存在的前提是价值具有二元性。而今天的经济价值正是具有这样的二元性。生理(物质)需求和心理(信息)需求构成了其二元性;财富和财富标志也构成了其二元性;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还构成了其二元性。正是这种二元性使经济价值不断相互容纳信息介质,实现了基于信息运动的进化,实现了二元价值容介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脱胎于物质财富的标志出现了。原先作为财富的财富标志,在人们心里上几乎完全演变为财富本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财富标志的泛化。

财富标志泛化的极端状态已经出现,那就是很多财富标志不需要用稀缺贵重的物质作为载体了,而只要有一种可靠的信用制度维系着其形式就行了。由“人气”所创造出来的“信用”,变得有着非常重要的效用,连它本是都可以成为商品了。

实际上“人气”是前所未有的资源,是以人为本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虚拟价值的人类活动所依据的重要基础。

广义虚拟经济改变了我们对包括经济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实质性的看法。它的根本观点在于:人绝不只是以劳动,而是逐渐的将自己生活来与世界进行交往,人也绝不是只以劳动,而是逐渐将自己生活中的全部价值要素来与世界进行交换。这就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容介态。

交往伴随着人类的始终,但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交换从人类走向文明的时代开始,但是各个时代交换的广度和深度亦不同。交换的实质就是容介态,经济生活领域的扩大是伴随着交换扩大而进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本质是交换的发展阶段

当今世界广义虚拟经济现象的出现即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虚拟价值阶段的必然产物。

人类本质力量是能够从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并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对象化,而这即是人类文化(信息态)。自然界的万物既然无一例外的是一种对象化的存在,更何况人类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即生活——社会存在,都是其内在的本质力量(被指称为文化的人的活动的程序和取向)的对象化产物。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人的内在的本质力量的社会反映和变现即文化,人类所交往和交换的就只能是这种文化(信息),即根据文化(信息)来改变。

无论文化(信息)是简约还是繁杂,是保守还是激进,都不能改变它作为人们活动程序和取向的性质,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人所能用以交往交换的,除了文化(信息),一无所有。因此,所有的财富既不在农业(重农学派)中,也不在商业流通(重商业学派)中,甚至也并非只有劳动所创造(古典经济学)。因为构成交换的依据不全在这些事物之中,而是在于人类文化中人的本质力量(人类活动的程序和取向)中。没有这种本质力量的同一性,即以“人气”和“人心”为表现的信息态,就没有交换的可能和依据。这是人类之所以能够交换的根本前提。换言之,生活对象化才能使普遍意义上的交换成为了可能。

光有对象化显然还构不成交换的全部必要条件,因为人将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各种不同的事物中去,统一性又被差异性所肢解,没有统一性则人还无法进行交换,所以人类度过了一段只有交往没有交换的的蒙昧时代,直到有一天聪明的人类将散落的统一性“二次对象化”于一些财富标志(贝壳、金银等)上,这才为交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同时也助推了人类交往的进程,从而使交换终于成为了现实。换言之,正是因为有了财富标志,才使交换变成了现实。

那些被认为是财富的东西,实质上只是人类活动程序和取向的文化(信息)载体,文化(信息)是人类唯一的真实财富这条金科玉律是亘古不变的。

原先不能货币化的洗礼需求、精神需求的满足,现在也可以进入交换的领域了,这就是必然要出现广义虚拟经济。

文化其实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创造物。正是文化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着人类生活的基本形态。而“人气”则是这种基本形态中酵母和催化剂,催生并引导着它的变化形式和变化方向。正因为如此,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以“人气”为表现的信息台毋庸置疑地成了前所未有的第一资源。

既然是标志,财富一定是被外化的,价值则是内化的。将内化的虚拟价值标记在财富标志的类组合中——即出现新的财富标志,“人气”的重要性亦随之体现出来。这既为经济活动打开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让传统的经济学的范式面临着一个全新的跨越,这种跨越将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彻底的解放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5 人力资源的价值源泉在于容介态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的总和,而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点贡献远比物质、劳动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多。

人力资本理论一经提出以后,很快就陷入了与传统的人力资本概念未能清晰区分的尴尬境地,以至出现把人力资本混同与人力资源的现象。

创造使用价值除了资本的要素外,还必须投入人类“无差别劳动”;创造虚拟价值除了资本、人类“无差别劳动”之外,还要投入两外一种更为重要的人类活动。

“非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在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不能简单地由时间进行通约和衡量的那一种人类智慧活动。

货币资本加上人力资源可以创造出只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按照传统的物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货币资本要从中占有剩余及时。但是货币资本仅仅加上人力资源却难以有效地创造虚拟价值,只有加上人类“非无差别的劳动”的那种人类活动才能有效的创造虚拟价值。而这个时候,企业的剩余价值就不在可能由货币单独占有,实际上还应该与人力资本一道共同分享。

人力资源在企业活动中可以贡献的是人类“无差别劳动”在对象化中所实现的价值;而在企业活动中贡献出人类”非无差别“的那一种人类智慧活动的对象化所实现的价值则是人力资本。

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在一些以创造虚拟价值为主要目的的企业里,人力资本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已经与资本平分秋色。

就像劳动价值论是人力资本论的基础性理论一样,容介态理论是广义虚拟经济的基础性理论。由于容介态运动实际上是一红在原有的信息体智商容纳如新的外援信息而形成进化和质变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本是也是一种形态。

只有咋企业的容介态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人员才是人力资本,否则只能是人力资源。

脑力劳动者不一定都是人力资本,体力劳动者也不一定就是人力资本,关键是要看从业者所付出的劳动是人类”无差别“的,还是”非无差别“的;要看从业者创造价值的过程是不是一种容介活动,即要看从业者创造出来的价值不是不容纳如”非无差别“的信息,而不是可以抽象为时间作为同一衡量尺度的“无差别”活动。

实际上不仅仅是以脑力劳动者为主导的企业从业者可以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很多表面上表现为体力劳动为主导的企业从业者也应该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本。

在今天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虚拟经济价值的创造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时,人力资本的额投入量显然也会越来越大。所以应该以什么样市场来确定人力资本的价值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个企业能不能搞好和体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企业所能创造的价值包含了越来越越多的虚拟价值,除了货币资本(多半表现为体制因素)要起到作用外,人力资本(这里主要表现为机制因素)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有一个能调动人力资本积极性的机制来发挥作用就至关重要了。

-------摘自《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林左鸣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290评论 4 36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399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021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034评论 0 20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41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51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02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05评论 0 19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86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76评论 1 26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00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60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8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5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85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95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