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之六2019-1-14

诚意:你还在欺骗自己吗?

“诚意”这个词,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能听到别人说,待人要有诚意,要真诚实意。当我们觉得别人在撒谎,虚头八脑时,就会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没有诚意 。再别如,某部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很受大家喜欢,我们就会说,这是一部诚意之作。从以上对诚意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信息,所谓诚意,就是真诚,真诚的对待别人和事物。

不过,王阳明心学中所谓的“诚意”其内涵要比我们上面讲述的内容要多的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王阳明对“诚意”的解释吧。

诚意,并非王阳明的创造,它来自四书之首《大学》的八个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意排在第三位。我们都知道,阳明心学的格物,是在事情上正念头,致知就是实现良知,格物致知本就是一回事。那么,排在第三位的诚意又是什么地位呢?

来看王阳明的这段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做功夫的困难之处,全都在格物致知上。”意思是,你只要真正的格物致知了,在事情上正了念头实现良知了,就是把功夫做成了。但是,在事情上正念头,其实真的很难,我们明知道很多念头是对的,但由于利害毁誉的掺入,我们就不会去正。所以,王阳明说,做功夫的最难之处,是在格物致知上。为什么格物致知难呢,问题都在诚意上。

当你的意,不诚时,格物致知就泡汤了。

那么,什么是阳明心学语境下的诚意呢?王阳明用了八个字: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有人恐怕已经听出来了,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八个字好像是王阳明解释知行合一的。怎么又来解释诚意了呢?

知行合一是什么,就是依凭我们本能的良知的判定去行动,良知判定我们喜欢美色,判定我们厌恶恶臭。其实呢,它也没有判定,良知是个活的东西,他本来就喜欢美色,厌恶恶臭。只要按照它的这种本能去行动,就是知行合一。

诚意同样如此。什么是诚意,就是你必须要像喜欢美色那样去喜欢善,要像厌恶恶臭一样去厌恶恶。再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真诚无欺的对待自己的念头。这种真诚无欺不是我对他人不欺骗不撒谎,而是要对自己的心不欺骗不撒谎。

许多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总是欺骗自己。在视听言动上,明明知道这是错的,虽然它不会给他人带来麻烦,但仍然去做了。这就不是诚意。诚意,就是要不自欺,一个人欺骗别人只能算是恶,但如果欺骗自己,那就是愚蠢。

见到美女立刻喜欢,闻到恶臭马上厌恶,绝不含糊,这就是诚意。如果没有了这份诚意,出于私意,见到美女也假装不喜欢,闻到恶臭特别喜欢,甚至还吃屎,这就不是诚意了。

在王阳明看来,诚意是他学说第一大题目,要在“格物致知”之前。也就是在致良知之前,必须要诚意。阳明心学讲究顿悟,但顿悟却是从长时间的渐悟积累而来,下功夫的途径也特别便捷,先让你诚意,然后是致良知。

王阳明的弟子顾东桥说王阳明心学“学说太过高妙,但下功夫的途径太过便捷”,乍一听有点道理,因为它诚意本身就符合真理的特点。

人类真理的两个特点是:第一,简单;第二,无可操作性。

王阳明心学正是如此:第一,简单,只让你诚意,只让你致良知。第二,怎么诚意、怎么致良知,他拿不出具体的方法来,他只能给你点化,若想悟透这一学说,必须要你自己去体悟,因为你的良知是你自家的准则。

但是,诚意还是有实际操作性的,它并不是完全、绝对的虚空概念。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诚意的实操。譬如你要去西天,意就是念头,诚意就是把去西天这个念头坚定下来,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要有必须到达的信念。但这还不够,你要去西天,你根本不知道路,哪里乘车,哪里坐船,带多少粮食,携多少水,这都需要你准备。

你如何准备呢?

就是要用心,全盘考虑,周密计划,然后才能上路。否则,只是有个坚定抵达西天的意志,就奋不顾身的上路了,最后的结果肯定不会圆满。所以,“诚意”是既树立信念,又要为这信念做充足的准备,缺了哪一样,都不是诚意。

阳明心学是行动哲学,没有了行动,一切都是虚无。所以无论是格物、诚意、正心,最终都要把事情呈现出来,凡是不呈现出来的,就是佛老,凡能呈现出来的才是阳明心学。

最后,我们来谈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朱熹说,大学八个条目是循序渐进的,先格物然后致知,然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王阳明则认为,他们就是一回事。你用修身的心去齐家,用齐家的心去治国,就绝对没有问题。譬如你对待员工像对待家人一样,这就是把齐家和治国联到一起了。

你绝对不能等着把身修好了,再去齐家、治国,因为修身必须要在各种事物上进行。

那么,格至诚正,也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就一回事。

“格物”是纠正心中之物,纠正物的意念、念头,正念头。“正心”是端正物的心。“诚意”是使关于物的念头诚敬。“致知”是实践关于物的良知。比如,你要出家,出家就是一物,你就在出家这个物上发出正念。正念是什么,正念就是为了修行;正心,是端正出家这件事的心;诚意是出家修行这个念头无比诚敬;致知,是去出家,在出家中实现你的良知。归根结底,格致诚正是一回事,只是一个“格物”,只是一个“诚意”也能解释。

所以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阳明心学喜欢二合一。心理和一、知行合一、天理人欲合一等,更喜欢多合一,比如格致诚正合一,修齐治平合一。

明白了这个,我们就会明白,阳明心学只是一个知行合一,只是一个格物,只是一个诚意。正如王阳明所说,明白并实践了,说成两回事,又有什么关系,不明白而且没有实践,说成一回事,又有什么意义。

最后,我们重点强调一下,所谓诚意,就是真诚无欺的对待自己的念头,并且付诸实践。

四句教: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王阳明奉命到广西去讨伐思恩、田州的叛乱。出征前,有两个弟子,一个叫钱德洪,一个叫王汝中,讨论他的四句教。

四句教是什么呢?

就是下面这段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汝中就认为,这四句话是错的,或者至少是矛盾的。他说,如果我们的心是无善无恶的,从心发出的意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的,为啥又说,有善有恶意之动呢?

钱德洪是积极维护王阳明的,但他的解释有点苍白无力。他说,心虽然无善无恶;可意,就是念头,是有善有恶的,所以才要去为善去恶。

王汝中当然不会被这种论调说服,两人就去找王阳明。

王阳明给出了一个解决方式。

他说,对那些资质高,就是良知光明的人,你只需和他说第一句和第三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他一听到这话就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体光明,始终在行良知,日用而不知罢了。

而对那些资质较差,就是良知被遮蔽的人,你就要和他说第二句和第四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他一听到这话就明白该在“念头”,也就是意上为善去恶,时刻警醒自己,我的“意”是有善有恶的,千万要谨慎,一定要正念头,也就是格物啊。

显然,这不是最圆满的一种学说的解释,而是私人订制。既然王阳明没有说明白,是不是四句教真的就是不明不白呢?

若干年后,心学门徒耿定向说,其实四句教称为“天泉证道”,“天泉”是天泉桥,是王阳明府邸的一座桥。耿定向说既然四句教被称为“天泉证道”,那跟定和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道”有关。王阳明龙场悟道悟的就是格物,心理合一,知行合一。

所以,四句教一定是这些大同小异的概念的一个另外的解释。确切地说,是如何让你格物,如何让你知行合一。简单而言,四句教可能就是格物或者知行合一的一个流程。

下面我们就来听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王阳明晚期,王阳明在浙江老家,领着弟子讲课。有一天王阳明正在为弟子们讲解心学,一老农来求见。老农不是来听课的,而是想和他做一笔买卖。

老农说,最近家里财政状况堪忧,很多地方需要现金。可悲的是,他没有现金,所以决定将自己的一块田地卖给王阳明。王阳明当即拒绝。他说,君子应成人之美,不可趁火打劫。你是农夫,田地是你的生存源泉,我若买了你的地,你是能解了近忧,可将来怎么办?

王阳明决定,借给老农所需要的现金,还款日期不限。老农感激涕零,拿着钱千恩万谢地走了。

故事倘若到此为止,那就成了道德版的小故事大道理。这是阳明心学的风范,所以必有下文。下文就是,几日后,王阳明和弟子们到山水间游玩。在一处风景如画之地,王阳明看向山凹处一块田地,不禁赞叹道:“你们看,那里面山背水,远看如菩萨莲花宝座,实在是风水宝地啊。”

有弟子试探性的问道:“老师喜欢这块田地?”

王阳明眉飞色舞,“怎能不喜欢?良知能知善恶,它告诉我这就是‘善’的。我真是如喜欢美色一样喜欢这块田地。”随即,王阳明脸色呈现遗憾的神情,“可惜它不是我的。”

有弟子笑道:“它理应是您的,只是您舍了。”王阳明迷惑的看着该弟子。

该弟子解释道:“这块田地就是几日前那个来和您做买卖的老农的。他当初要卖给您的地就是这块地。”

王阳明“哎哟”了一声,人人都能听出他语气里的懊悔。可语音未落,王阳明马上垂足扼腕,说道:“我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众弟子突然茫然。

王阳明找了个地方坐下来,紧闭双眼,静如枯木。许久,才睁开眼。看到弟子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神态,缓缓说道:“我刚才的那想法就是私欲啊,欣喜的是,总算被我克掉了。”众弟子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用耿定向的说法,就是体现了四句教的流程。

我们再来看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里的“善”是中庸、中和、不偏不倚的意思;“恶”是过或不及的意思。“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精髓,同时也是简易明快了解阳明心学的工具,更是阳明心学的“天机”。

那么,上面这个故事和四句教有什么关系呢?

耿定向的解释是:当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水间游玩时,他的心坦坦荡荡、无牵无挂,是无善无恶的,这就是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可当他听到关于那片田地的所有信息并产生懊悔之心时,就说明他的意动了,这就是四句教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

那么,这个“意”是对是错呢?

他垂足扼腕,就说明这个“意”是错的。错就错在,他不该有懊悔的想法,一懊悔就证明他想据为己有,据为己有的心是错心。

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是与生俱来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告诉他的。所以这是四句教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他一知道错,马上就静坐,克掉这个错误的“意”,去掉恶,保持善。最后,他如释重负,这就是四句教最后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疑,耿定向的这种诠释是阳明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过程,或者说是程式、法则。

我们来举个例子,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有一天,你在大街上行走,突然遇到一只狗熊向你冲来,你该怎么做?你肯定是逃跑,而且跑的越快越好。

这个例子就能用四句教解释:当你没有见到那狗熊时,你的心针对于狗熊而言,就是无善无恶,就是没有评判的,因为你不可能对没有发生的事做出善恶评判,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当你看到狗熊时,你和狗熊建立了感应。这个时候,你的念头动了,看到狗熊向你冲来,你可能会产生两个念头,一是冲上去和狗熊决斗,二是逃跑,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那么,哪个是善的,或者说是正确的呢?需要别人教你吗,不需要,良知会告诉你,哪个念头是正确的,哪个念头是错误的,这就是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最后,你为善去恶,保持正念,逃跑,驱除恶念决斗。这就是最后一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可以用四句教来解释人生中的任何一件事,只要能为善去恶,你就是圣人。

关于四句教,解释有很多。我个人的见解是,阳明心学用王阳明自己的话说是简易明快的,太复杂的东西,王阳明不会讲,也不屑于讲。所以,耿定向的这种解释,最符合阳明学这一特点。我们只需要记得耿定向这个解释就可以了。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能喝饱了,何必还在意其他那些水呢?

万物一体:让你拥有光明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取决于他的世界观。有人认为世界是黑暗的,那他的人生价值观就不会太光明。王阳明的人生价值观是致良知,怎么会有如此光明的人生价值观呢,因为它取决于王阳明的世界观,万物一体。

来听下王阳明对万物一体的描述:

真君子,会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把普天之下的人看成一家人,把全体中国人看作一个人。他们能把天地万物当作一个整体,并非有意为之,而是他们内心的良知使然。他们的良知和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的。

这就是“万物一体”,或称为“万物一体之仁”,其实就是用“仁”来贯通自己和万物。“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一般而言就是“爱”。中医把手脚麻痹的人称为“不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仁”就是具有痛痒的知觉。以生理的知觉,不断地觉悟道德性的东西,这就是仁。其实,这个仁,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感觉,就是王阳明所谓的良知。

在王阳明看来,这个世界应该是以我为中心,将天地作为躯干,把万物作为四肢百体,然后用我的“仁”来对待我的躯干和四肢百体,使躯干和四肢都得到我的良知,并最终成仁。

这岂止是理性的世界观,简直就是动人心魄的胸怀。

为何“万物一体”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我们内心的良知使然呢?

王阳明举例说: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儿要掉进井里时,必会自然而然地升起害怕和同情之心,这就说明我们的良知跟孩子是一体的。或许有人说,小孩儿是人类,大家是同类,看到他面临危险,会有这种心态。但是,当我们看到飞禽和走兽发出悲哀的鸣叫或因恐惧而震颤不已时,也会产生不忍心听闻或观看的心情,这也说明我们的良知与飞禽走兽是一体的。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看到花草和树木被践踏和折断时,也会产生怜悯体恤的心情。当我们看到砖瓦石板被摔坏或砸碎时,也会产生惋惜的心情,这就是说我们的良知与花草树木、砖瓦石板是一体的。

很容易想象,当每个人都把别人的冷暖悲喜当作自己的冷暖悲喜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我要爱天地万物,因为它们是我的一部分,正如我爱我的四肢一样。而每个人也注定将如此,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

王阳明提万物一体,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发自良知的去爱人,爱世界,爱天地万物。这就是儒家苦口婆心教导世人的“仁”,在王阳明看来,“仁”就是致良知。那么,我们用良知去爱天地万物,是一股脑的铺天盖地爱去,还是有步骤、有层次、有轻重呢?

有人问王阳明:既然万物一体,那《大学》为何会说仁爱应有“厚薄”呢?

王阳明做了很详细的回答:这是天理如此,也是良知的判定。近处说,我们的头和手足就有轻重之别,如果非要舍弃一面,那肯定是舍弃手足而保留头。人和禽兽是一体的,但杀禽兽祭祀祖先,就理所应当。倘若刻板的主张万物一体,不分主次轻重,那当你的亲人和路人都快要饿死时,你的食物只能解救一个人,你解救谁呢?自然是你的亲人。因为天理如此,良知的答案如此。

我们要真切笃实的拥有一颗万物一体的仁心,就必须从眼前事做起,从你最亲近的人做起。然后循序渐进,真诚恻怛的致良知,最终就会迈入真正的“万物一体”之境。

但天下芸芸众生,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凤毛麟角,原因就是我们的良知被私欲隔断,不能视天地万物和我为一体,而形成了间隔,无法贯通自己和万物。

在王阳明看来,我们之所以拥有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每个人要行这万物一体之仁。倘若没有这个,所谓的世界也就不存在了。阳明心学的一切理论、概念都建立在“万物一体”之上,它是阳明学的世界观,也是阳明学的基石。

有弟子问王阳明:“人有良知固然,草木瓦石也有良知吗?”

王阳明回答: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良知。所以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如果草木瓦石没有人的良知,不可以称之为草木瓦石。岂止草木瓦石,倘若天地没有人的良知,也不可以称之为天地。因为天地万物和人原本是一体的,其发生的最精微之处,就是人心的良知。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和人原本也是一体的。因此五谷禽兽之类,都可以养育人,药石之类,都可以治疗疾病。只因同此一气,所以相通。

因为万物一体,所以王阳明极力主张“和”。“和”是中华文明的精髓,王阳明之前的儒家世界观认为,世界浓缩成一个字,就是“和”。它符合宇宙法则,上应天理,符合伦理道德;下合人伦,符合一切事物的自然规律,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儒家把字典上所有美好的词汇都送给了和: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乐、和美、和合。

实际上,万物一体就是“和”。如果你真能万物一体,把天地万物都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你就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四海一家亲密无间的和睦和祥、和乐融融;你就能深刻领悟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衷共济;你就能真诚恻怛地秉承“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信条而与人和善。

你更能发自良知的明白一件事: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站在“和”的视角就是站在万物一体的视角,把天地万物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也就是用一种全世界、全球的观念来思考问题。它告诉我们,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凡具生命之世界,甚至是瓦石世界,都是以共存为基础。人和天地万物都是平等的,小到细菌大到海底神秘的庞然大物,都是生命世界的一份子。谁都没有资格不分青红皂白的剥夺天地万物的生命,因为在圣贤看来,天地万物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没有人不会爱自己的身体,正如每个人都会对自己身体的痛痒有感知一样。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万物一体。当你把天地万物都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时,你就会去自动自发的致良知于万事万物,因为万事万物都是你自己的事,你没有理由不在自己的事上不努力致良知。

此心不动:你连自己都不相信,如何让别人相信你

1493年,21岁的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会试,名落孙山。他的朋友们都心急火燎地来安慰他,却发现他面色如常,毫无落第的悲伤。王阳明看到众人都很紧张,就笑着对他们说,我落第,没有中举,你们却动心。

朋友们大为尴尬。

三年后,王阳明在会试中二度落榜,朋友们发了羊癫疯似的跑来安慰他。这一次,他们势在必得,非要看到王阳明痛哭流涕。为了计划顺利,他们还特意找了几个落第的朋友,悲伤嚎啕,烘托气氛,勾引出王阳明的伤心来。

但这一次,他们又大失所望。王阳明不动声色地看着啜泣的落第举子,平静地说道:“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你们是把没有中举当成是耻辱,而我却把没有中举而动心当成耻辱。没有中举不可耻,大不了下次再考;没有中举却动了心,这就是大耻辱,绝不可取。

简洁而言就是,落第无所谓,动心才有所谓。这就叫此心不动,它是阳明心学的终极境界,也是能让你完美的致良知的巨大保障。

关于王阳明的此心不动,还有个故事。

1517年,王阳明到江西去剿匪,送行的一位朋友对人说,王阳明此番前去,必然立功。有人就问,你为什么这样说。这个朋友回答,我触之不动。历史记载就到此,所以也没有给我们清晰的解释,什么叫触之不动,凭什么触之不动,就能立下战功。所谓触之不动,就是你用各种利益去引诱对方,用各种危害去恐吓对方,都无动于衷。这种人,就是触之不动的人。

人一旦达到这种不为名利、富贵、美色所动心的境界,就成了圣人,圣人无所不能。

为什么达到这种境界后,就无所不能了呢?用王阳明那个朋友的话来说,他是如何判定王阳明触之不动,就能立下功劳呢?

原因很简单,人生在世,所面对的一切归根结底只有四个字:利害毁誉。许多人在这四个字面前,是俯首称臣的。你一旦对这四个字俯首称臣,那这四个字就会牵制你,命令你,你就被动了。一旦有人用这四个字去威逼利诱你,你必然会动心。一旦动心,你就会被这些东西牵着走,做任何事时,你都会被它们所左右,而不是你的初心。

王阳明去江西剿匪,纯粹的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他的初心。利害毁誉,他都不在乎。他能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剿匪上,至于剿匪的成败、剿匪后的功勋,他都没有考虑。

人只有能坚持初心,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上做成一件大事。

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发动叛乱。王阳明以弱小之军,仅用了四十七天就摧毁了朱宸濠的二十万大军。

庆功宴上,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有术否?”

王阳明回答:“用兵能有什么术?只是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罢了。”

一弟子沾沾自喜道:“那我也能用兵。”

王阳明看向他,此人脸上充盈着自信的光说道,“只要临战时让此心不动,不就如您一样谈笑间击败敌人了。”

王阳明笑问:“你怎样让自己的心不动?”“我用心控制它啊。”“你的心全力控制你不动,那你运筹帷幄用什么?”

该弟子闭上了嘴巴。

王阳明所谓的此心不动,其实就是此心不要被动。一旦建立初心,就不要被初心之外的任何物所干扰。如何才能做到此心不被动,就是平时要养成对声色货利的淡然处之感,不可太热衷于名利,不能太斤斤计较于得失,你只有不在乎一些物,才能轻而易举的得到这些物。

此心不要被动,就是要有高度自信,相信自己,或者说,只在自己心上用功。

有人问王阳明:“孔子那样的圣人,怎么也会受到别人的毁谤,而且还那么多?”

孔子受人毁谤的确很多,时人对他泼了太多冷水和脏水,最有名的脏水就是“丧家犬”。按一般的见解,如孔子这样的圣人应该是万民敬仰,天下俯首的,为他歌功颂德还来不及,怎么会毁谤他呢。

王阳明解释道:“毁谤是从外面来的,圣人也避免不了。”弟子大惑:“您不是说心外无事吗?毁谤就是一事,怎么是从外面来的?”

王阳明正色道:“我说心外无事,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别去当庸人,没有说别人不是庸人。管好你自己的心和嘴,你怎能管住别人的心和嘴?”

王阳明缓和了语气接着说道:“人只应注重自身修养,若自己的的确确是一个圣贤,纵然世人都毁谤他,也不能说倒他。这就如同浮云遮日,如何能损毁太阳的光芒?如果自己是个外貌恭敬庄重,内心而空虚无德的人,纵然无人说他坏话,他隐藏的恶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暴露。因此,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来自外界,岂能躲避?只要能加强自身修养,把自己的心锻造的强大,外来的毁誉能把我怎样?”

中国有句民谚说,吐沫星子淹死人。但淹死的都是内心脆弱的人。

王阳明说,人若能实实在在地用功,不论别人如何诽谤和侮辱,依然会处处受益,处处都能培养道理。若不用功,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就如魔鬼,最终你会被它击垮。

如何用功?诀窍就是两个字:自信。

王阳明在平定朱宸濠叛乱后,皇帝朱厚照御驾来南方。他身边一群小人以妖言蛊惑朱厚照,殚精竭虑的寻找王阳明的麻烦。当时有很多人劝王阳明,赶紧想办法去找皇上,向他吐露您的真心。王阳明一本正经的说:“君子不求天下人相信自己,自己相信自己而已。我现在相信自己还没有时间,哪里还有心思去让别人相信我?”

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相信,岂能让别人相信你?

这就是“自信”,它需要你锻造自己的良知,只要良知光明,外界的怀疑、侮辱终有真相大白于天下之时。

王阳明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人到朋友家做客,他的仆人偷了朋友的一双鞋。回家后,他让仆人去买鞋,仆人就把偷来的鞋当作是买的给了他。他很高兴的穿到脚上,恰好朋友来访,一见他的鞋,暴跳如雷:“我早就怀疑是你偷的,想不到真是。”于是二人绝交。若干时日后,仆人承认了自己是偷窃者,真相大白。朋友知道后,慌忙跑来说,我竟然怀疑你,真是大罪。又问,你当时为何不解释?

该人回答,我没有偷你的鞋,这是自信。你误会我也并未伤我分毫,如今你来向我道歉,我也未得分毫。反而是你,先是发怒,现在又是愧疚,心真是忙乱的很啊。

王阳明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外界多么大的侮辱与毁谤,要有颗自信心。只要你没做,侮辱和毁谤伤不了你,而且既是无中生有,终会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我们常常对物欲动心外,还会对别人的评价动心。所以动心,是因为我们并不自信,就像一个空碗,需要外在的东西来填充,别人的评价就是这种填充物。王阳明说,有此心就有此理,你有一颗不自信的心,自然就会产生不自信的理。所以你的心在外物的干扰下不停的动,永不停息。

所谓“自信”不是被动的坚信自己“问心无愧”,而是要把遇到的坎坷、磨难当作正面的东西,要把它当成是砥砺人,磨练人的东西。而且你应该感谢它,荣誉是从正面磨砺你,诽谤和侮辱是从反面磨砺你。无论是那种磨砺,它都是你炼心的大好时机,都能让你达到此心不动的境界。

这样一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你都能有所得;无论荣誉还是侮辱,你都能把它当成一门学问。

由此可知,王阳明说的此心不动,是致良知到自然不动。心之本体,原本不动。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即是说,我们的心是命中注定不该动的,如果心不动,由于心即理,那理也不会动。我们的心主宰着理,所以有什么样的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有克敌制胜的心,就有克敌制胜的一番道理、技巧出来。

但由于习俗所染,我们的心常常躁动、骚动、欲动,要想恢复其本体,就要致良知。用孟子的说法就是“集义”:在现实生活中做符合道义的事。积累善行和善念,心胸坦荡,临事时自然能不动心。

平定朱宸濠后,皇帝朱厚照南巡。朱厚照身边的一群小人千方百计想搞掉王阳明。于是在朱厚照耳边诋毁王阳明,说他要谋反。

王阳明的弟子们也苦苦劝说,王阳明泰然不动,心无旁骛的和弟子们探讨心学。但弟子们都面有忧色,王阳明实在看不下去弟子们乌云的脸,就对他们说出心声:“你们为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第一,我早已交出兵权,说我谋反简直愚蠢之极,这就是自信。皇帝若不傻,他也会明白。第二,如果我此时上蹿下跳,到处打探消息,打点关系,岂不是正中了那些人的诡计,说我做贼心虚?我在此泰然自若,也是有深意在。”

这番道理深入众弟子的心,王阳明又急转直下道:“即使皇上听信谣言,真要惩治我,我也无法回避躲闪。雷要打,就随他打来,忧惧有什么用?你怕雷打来,就产生忧惧心,忧惧心一起,就会乱了方寸,到时雷不打来,你自己也吓破胆了。未发生的事,何必忧惧,事情要发生,你忧惧有何用?”

这就是阳明学的此心不动。此心不动并非是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抱定问心无愧的心来应对到来和即将到来的危险。危险和困境未来,没必要动心;危险和困境来了,动心又有什么意义?随遇而安罢了。

此心不动真的是永恒的吗?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去世后,王阳明哭的死去活来,恨不得和王华一同去了。有弟子说:“您这是人欲了,心动了。”

王阳明哀伤道:“这的确是人欲,但面对亲情,心不得不动,而且必须要动。”

弟子们大惑不解,忘记了老师正在哀伤欲绝中,急忙若渴的求知。

王阳明继续哀痛欲绝,但第二天,他恢复了本体。哀而不伤地说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什么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呢?它的解释是:所谓“机”就是合理地表露自己人欲,七情,的机会。理学家认为,七情是人欲,必须要祛除和压制。这样就形成一个问题: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与生俱来,不可能消失,所以许多感情倘若长久淤积在心后就会潜藏在潜意识中,当有外界的刺激击入潜意识中,它们就会被激活,如同病毒突变一样无限放大,我们就会失控,心理所当然地大动起来。

比如那些落第的举子。所以对落第动心,就是因为他们太把中举当回事,而碍于读书人的尊严,他们在平时又不敢太表露这种感情,积压在心,突然未中举,心上大动,立即失控,死去活来。王阳明则大不同,他没把中举当回事,也就没有这种感情的积压,所以当落第这一刺激击过来时,等于是在沙漠中扔了一桶水,而那些人则如同在雷区扔了一个炮仗。

王阳明认为,七情唯有适当地表露出来,才能让你的心更为强大,由此不动心。七情就是雷区,只有把雷在平时排除干净,当火来时才不会大爆炸。做到这点,也就恢复了活泼泼的心的本体。

就此我们可以下定结论:欲养得此心不动,除了自信、学养深厚外,还有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随机而动。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懂得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实践中将其运用。还是那句老话,阳明心学,讲究的是入门即出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知行合一,你就是圣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2,825评论 4 3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8,887评论 2 30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12,425评论 0 25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801评论 0 22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3,252评论 3 29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1,089评论 1 22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2,216评论 2 32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05评论 0 21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747评论 1 25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883评论 2 2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354评论 1 26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694评论 3 2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406评论 3 24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222评论 0 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996评论 0 20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6,242评论 2 28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6,017评论 2 28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荐语 关于王阳明先生,我们在《王阳明》大传里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
    萧萧a阅读 436评论 0 2
  • 荐语 关于王阳明先生,我们在《王阳明》大传里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
    威然的自由之路阅读 964评论 0 6
  • 荐语 关于王阳明先生,我们在《王阳明》大传里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
    爬山虎1979阅读 1,451评论 0 2
  • 下完课 去吃了羊肉粉 路过一家麻辣烫的店 犹豫了一下 还是决定往前走 10块钱一碗 阿姨问要圆的还是扁的 说了之后...
    村里灯花阅读 181评论 0 0
  • 书法做为传统国学的优秀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近几年国家对传统国学教育的重视,更大的人开始喜欢上书法。那你知...
    凤尾竹_26ed阅读 409评论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