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丘讲唐诗】第一集:虞世南《咏蝉》

图片发自简书App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唐朝后就没好诗了;实在是后来人写古诗,要先读唐诗是很有必要的。

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中华以及世界文坛上浓墨重彩的笔触!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

子丘认为:唐诗是中华诗歌的“珠穆朗玛峰”,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唐诗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绕开的艺术,它的精神或者文字已经渗到我们的灵魂深处,不管你是否承认这一点。同时,我认为中国文化自信,必须从唐诗寻找答案!

子丘讲唐诗第一集从初唐著名诗人虞世南及其《咏蝉》开始,并通过阅读对比、分析研究了15种相关书籍,最终形成近4000字的文章,以飨读者。



子丘 · 唐诗选注

第一集:虞世南


虞世南画像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年,享年81岁,高寿)字伯施,越州余姚(出生地,非在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今属宁波市慈溪市)人。出生于南北朝时陈朝(史称“南朝陈”,557-589年),历经整个隋朝(581-618年,隋炀帝杨广于589年灭陈),卒于唐太宗贞观年间。


虞世南生平

隋唐大一统之前,中国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公元557年,陈霸先代南梁(就是电视剧《琅琊榜》中的那个萧氏梁朝)建立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朝代名与帝王姓氏相同的朝代,定都南京(建康),控制了湖南、江西大部分以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部分、越南部分以及海南岛等南方地域。


曾经是南梁中央高官的虞荔(503-561)也随之入陈朝,并担任了高官。在陈朝建国第二年的558年,其次子虞世南出生(长子虞世基,《陈书》《南史》有虞荔传,《隋书》有虞世基传)。在陈朝,虞世南曾被召为建安王的法曹参军。


公元581年,北方的北周发生了一件陈朝代南梁一样的事,北周静帝被迫禅让帝位给了杨坚,改国号为“隋”,定都西安(大兴城)。八年后的589年二月,隋朝军队攻入建康,陈朝灭亡,隋朝基本统一了中国。


陈朝灭亡后,虞世南像其父一样,与兄长虞世基前往京师长安。当时尚是晋王的隋炀帝杨广听说兄弟大名,还与秦王杨俊争抢二位,但被拒绝了。然而在杨广登基的第二年605年,虞世南就被授为秘书郎,并升迁为起居舍人,其兄长更是显贵。隋炀帝开始堕落后,就像《隋唐英雄传》那样,隋朝陷入动乱之中,而兄弟二人命运完全不同。618年,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后,也杀了“腐化”的金紫光禄大夫虞世基;而虞世南被窦建德抓走,并在621年秦王李世民杀窦建德之后,加入到李世民的“阵营”,也开启了他今后的“光辉岁月”。


621年,64岁的虞世南被授任为李世民的秦王府参军(即参军事,一般是七品或八品,主要是给秦王府参谋军事),不久转任记室参军(即掌管秦王府的军事方面的文书起草工作)。626年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转任著作郎(主管秘书省属下之著作局),兼弘文馆学士(唐高祖在门下省设置修文馆,唐太宗改名弘文馆,弘文馆学士掌管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当时,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请求辞官,太宗下诏不允,升他为太子右庶子(属于太子中舍人的副职,掌管侍从、献纳、启奏等,正四品下),虞世南坚决推辞不受,被授为秘书少监(唐代官制中,掌经籍图书的秘书省设秘书监一人,从三品。秘书少监二人,从四品上)。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其中虞世南位居第二十位。


虞世南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全唐诗》存诗一卷,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四卷(见前述,虞世南曾被授予秘书少监之职,故张寿镛称之为“虞秘监”)。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jì)合称“初唐四大家”。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唐诗评选》未收录虞世南诗作,著名的《唐诗三百首》也没有选入其作品,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收录了两首作品,其中一首便是下面要讲的这首《咏蝉》。



虞世南书法(局部)

咏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正式进入《咏蝉》这首诗的讲解前,我想让大家先了解一下“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表达。
蝉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很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硕人》、《豳风·七月》、《大雅·荡》等篇,以及庄周的名篇《逍遥游》中,就曾有过它的芳名。但是作为一种“咏蝉文学”,却是魏晋及其以后的事。
从形式上看,古代文学中的咏蝉作品有诗与赋之别;从内容上看,则又有咏德和咏声之异。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咏德之文常用赋,咏声之作多用诗。(来自《国学新知》)


《禅》的平仄

格律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其格律和一般所言近体诗的格律有一点区别。前两句平仄是“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后两句平仄是“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如果按照近体诗的标准来看,显然前两句和后两句的句式是一致的,这就明显“失粘”。然而,作为初唐诗人,这种绝句的句式却是很正常的,只有到了盛唐时期,这样的绝句句式才逐渐消失。第一句原本应“平平平仄仄”,按照近体诗格律的讲法,显然虞世南使用了本句自救,将第三字与第四字的平仄互换。


“出”,《平水韵》为入声字。“藉”,《孟子》有“助也,藉也”,音(jiè),可以解释为凭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祭藉也……祭天以为藉也。引伸为凡承藉,蕴藉之义。又为假藉之义。”


格律诗,有严格的平仄规则。所谓平声,简单讲比如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阴平和阳平);所谓仄声,如普通话的三声和四声(上声和去声)。但这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而言的,实际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发音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格律诗中的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入声。而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复存在,比如这首诗中的“出”,是入声字,而现代汉语则是阴平(一声、平声)。具体,可以参看子丘古诗词集《清风谁共适》。


由于是第一篇,就再啰嗦一句,关于绝句这种题材。因为绝句是五言或七言,而且只有四句,相当于律诗八句的一半,明代学者认为“截律诗之半而成”,但这种定义不是正确的。下面引用“现代李清照”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的表达,她说——

总起来说,绝句的构成就是这样:它起源于歌谣,得名于由联句(联句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其方式是:由几个人,每人各做七言一句,每句押韵,合成一篇古诗)而来的绝句,大多数经过律化以后,形成现在我们所常见的这种形式,少数则保留了未律化的古老形式。

古人说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选录此诗,标题为《咏蝉》,诗后评曰:“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选录此诗,标题为《蝉》,诗后评曰:“谭云于清物当说得如此。钟云与骆丞‘清畏人知’语,各善言蝉之德。”


骆丞,就是后文即将提到的骆宾王,他有一首诗叫《在狱咏蝉并序》也是“咏蝉”的名篇,其序中言曰“(指蝉)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此即钟惺所言“与骆丞‘清畏人知’语,各善言蝉之德。”


子丘说

知名的《唐诗三百首》、王夫之《唐诗选评》都没有收录虞世南的作品,可见他们的选择标准,比如《蝉》不能代表唐诗的价值等。但是,我们看后人的选本,比如葛兆光的《唐诗选注》第一首就是虞世南的《蝉》(仅选此首)、韩兆琦《唐诗选注集评》也是第一首选虞世南的《蝉》(仅选此首),故而子丘讲唐诗也从虞世南《蝉》开始。并非因为其他人选唐诗选了这首,而是综合考虑了作者的年代、影响力以及作品的流传程度等。窃以为,选唐诗不应跳过虞世南的《蝉》。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特别是文人创作的诗歌,咏物诗是一个重要的类别,但所有“咏物”诗都不会是单纯的描写“物”,而是通过“咏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咏蝉》,或者叫《蝉》,也不例外。


先看第一句“垂緌饮清露”。虽然咱们现代科学表明,蝉并非“饮清露”而是吸食树木的汁液,且对树木有害,但在古人眼中并非如此。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流响”形容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疏桐”表明地方,“出”则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疏桐”这个词。梧桐树是高大的树木,一般能够达到10多米,而且在中国古代,梧桐通常有特殊的涵义。俗话说“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可见梧桐树是形容一种美好的嘉木。而用“疏”形容梧桐树,表明树叶开始稀疏,与后文的“秋风”相呼应。


前面两句状物写景,那么后面两句则显然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态度和价值判断。


结尾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即表达了虞世南在描写蝉的外形、饮食、声音等“状物”之后,对蝉的一种价值判断。如果按照通常的顺序,那么这句话表达是“非是藉秋风,居高声自远。”但是这样一来,整句话就显得过于平铺,没有诗意。因此,作者先作出结论“居高声自远”,再言“非是藉秋风”。“居高”、“秋风”实际上第二句就有隐含,前文已述。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解读,就会发现作者并不是简单描写蝉是因为“居高”所以“声自远”。再回到“垂緌”,“緌”是古人戴的冠带下垂的部分,所谓“垂緌”就是在描摹蝉的头部触须,可见作者观察之细致。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了解到,戴冠在古代实际上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综合“垂緌”深层次含义来看,结尾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的风度气韵,而这种气韵也预示着盛唐诗歌的整体气质。


回到开篇关于虞世南的介绍,我们知道他历经三朝且都做过高官,特别是唐太宗将他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足见虞世南的确“居高声自远”。《隋唐嘉话》记载,李世民听说虞世南去世,哭得很伤心,并说:“石渠、东观(都是国家艺术和典籍的最高机构)之中,无复人矣!”可见虞世南的人品、才华,以及李世民对他的赏识。再结合他的身世,我们或许更能体会到他诗中所说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了。


补充一句,“秋风”可见虞世南所咏应是“寒蝉”之类。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蝉多在夏天鸣叫,声音在热天或许不会那么让人喜欢,故而作者要描写“疏桐”“秋风”之时的“蝉”。《礼记·月令》有“(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之句。此外,宋朝词人柳永《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可见秋日之蝉,声音更“响”,更容易让诗人产生灵感,从而进行诗歌创作吧。


浅译

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寒蝉饮着清洁的露水,它那清澈的声音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人们都说是它是借着秋风才把声音传达,实际上这是因为它站在高高的梧桐树枝,声音自然传到遥远的地方。

参考书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明代王夫之《唐诗评选》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清代彭定求等《全唐诗》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清代蘅塘居士《唐诗三百首》

清代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现代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析释》

今人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

今人霍松林《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今人韩兆琦《唐诗选注集评》

今人周勋初等《唐人轶事汇编》

今人葛兆光《唐诗选注》


本文首发于子丘个人公众号【子丘的诗ziqiudeshi】,原创作品,禁止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经被人授权情况下挪作他用。谢谢!如有转载,请联系本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015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62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72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86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63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10评论 1 21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71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82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97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51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5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85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5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9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41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4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50评论 2 27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